读经心得怎么写

篇一: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胡小卫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也自然形成,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因此,在校长的指导下,老师们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感受经典,仔细回味,接触经典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惊喜的感受到开展经典诵读后带给我们的喜悦。

道德修养得到完善,经典诵读是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老师们兴趣盎然,学语调,悟情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久读经典,最易受到熏陶,我们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古代圣贤的品质,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诵读活动的开展,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

篇二:经典诵读_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与经典同行

今天全体教师在五楼会议室集中学习了徐海玲老师主讲的《与经典同行》。这次培训对老师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让我们对经典诵读有了全新的理解。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也自然形成,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感受经典,仔细回味,接触经典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惊喜的感受到开展经典诵读后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

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后,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天天在进步。

1

二、道德修养得到完善

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弟子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孩子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学生最善于模仿学习,久读经典,最易受到熏陶,他们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古代圣贤的品质,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诵读活动的开展,逐渐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乐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在家里,她们总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声说话,和外人接触,却像只小绵羊,人家问什么,就答什么,甚至不答。自从读了经典以后学生知道了以前那样做,真是太没有礼貌了。《弟子规》中的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可见,经典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相信,学生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2

校本学习心得

伊通镇满族中心小学

胡 丹

2015.3.26

校本学习心得

伊通镇满族中心小学

苏 萍

2015.3.26

校本学习心得

伊通镇满族中心小学

冀慧杰 2015.3.26

篇三:读经心得分享:读论语一百遍的心得

读论语一百遍的心得

——邓晓蔓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叔叔阿姨、爸爸妈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叫邓晓蔓。我今天向大家分享我读论语一百遍以后的心得,我给取了一个题目是《好学让孔子成为了圣人》。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当我读完论语一百遍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好学才使孔子成为了伟大的圣人,可见好学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

记得我们刚刚来到学堂不久,曾老师就告诉了我们“仁智学堂”这个名字的来历。

在座的各位叔叔、阿姨,您们想不想知道,“仁智学堂”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曾老师告诉我们说:“仁智之名来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通俗讲:仁智学堂又可名圣人学堂或圣贤学堂。“仁智”二字不仅包含了创办学堂的初衷和希望,而且也是对学堂老师和学生的鞭策和鼓励,更是对教学目标、教学规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概括和表达。

所以在仁智学堂为人师者,首先一定要志于学且志于教,知行合一,教学相长,逐渐达到学不厌教不倦的境地。然后让学生也逐渐明白来仁智学堂的目的是:读圣贤书,读圣贤书的目的是:立君子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君子品的目的是:做有德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以此来达到渡人渡己的初衷。

为人子弟者,首先要明确目标(通过读经)、坚定信念(人人皆可为尧舜)、其次要加强学习(时间不等人)、每日反省(事事必反省)、然后要断恶修善(断恶比修善更重要)、知行合一(学一做一)、最后才能够破迷开悟(看破放下)、转凡为圣(仁智)。以此达到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的理想。”

这半年来我受益良多:内心感到很欢喜,每读一遍论语,就觉得自己迈出的每一步都很踏实;感觉自己是在与古圣先贤进行一次次的对话,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一次次的洗涤,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得到一次次的净化,乃至有一种感觉,自己的身心也慢慢开始获得解脱。与其说是“仁智”二字给予了我们光明和指明了方向,不如说是大智法师的慈悲与智慧给予了我们新生和力量,在此,恭敬感恩上大下智法师为我们创造了“仁智”这个学习的平台。

说到学习,论语里面的孔子又是如何学习的呢?

通过读经,我找到了答案首先要志于学,且要学不厌烦。

那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该怎么学?怎样才算学好呢?

通过读经,我知道我们学习的内容实在是太广泛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安邦定国之术,经商理财之道,养家糊口之技等等。现在的人讲好学,一般就是指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文化知识。那么在《论语》里,好学指的是什么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可见儒家的学习内容是人格修养,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伦常大道。这是有儒家的学习目的所决定的:“读书志在圣贤。”而当今社会,很多人“读书志在赚钱。”其学习的内容自然也就是赚钱的本领和手段,从而导致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因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做人的真义,而容易陷入迷茫困惑,甚至痛苦不堪的境地。

儒家学习的内容具体又有哪些呢?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圣和外王。内圣是个人道德学问的修养,是自利。外王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利他。

内圣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学而第一篇第六章,孔子告诉我们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是说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首先要孝悌,因为孝悌是做人为仁的根,本立才能道生。这里的“孝悌”其实包含了八德的内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科目。其次讲做事要严谨,谨慎,说话要讲信用,要平等普遍地爱一切众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还有余力,则可以学习各种经史典籍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外王则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敦伦睦族。治国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平天下则:“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进而达到大同世界。

即这个学期我们教的礼运大同篇的那首歌那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学习的内容可谓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值得我们去努力勤奋学习、钻研的。

那我们应该怎么来学习呢?又怎么才算好学并能学好呢?

首先要亲仁,即亲近善知识,找好老师,包括师长,也包括不会说话的老师——书本。因为大部分人不是生而知之者,要想闻道,获取真知,就必须求学。我认为孔子是生而知之者,但是他自称是学而知之者,并且很勤奋好学。夫子曾向老子请教学礼、向师襄(xiang)学乐,向苌弘学天象而数之学,并且入太庙,每事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夫子对书是爱不释手的,读《易经》曾韦编三绝。年纪大; 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的这种求师求知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我的影响极大。

其次要立志。为什么是先亲仁,然后才立志呢?这个我个人的经验,一般人都是先立志,然后再去亲近善知识,这是会走弯路的,只有先亲近善知识才能立好志,我个人的心得是:以前立过不少志,有句古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我就是属那种常立志的人,可每一次的立志都不如法,很容易就被迷惑,很容易就被更改,很容易就坚持不下去。

而自从亲近善知识后,来到万福寺,来到大智法师身边,来到仁智学堂,我的志向就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越来越充满力量。因为心踏实,因为有根,因为有底,我志于学的志向才会让我真正体会到幸福、快乐、满足。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才会有永不衰竭的动力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这样才能成就学业、道业,所以说:“学贵立志。”

那应当立什么志呢?应当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应当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志。有这样的理想抱负,广阔胸襟,就不会纠缠于利害得失,是非恩怨,

而能一心一意修身养性,提升道德学问的境界和水平。

第三,要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努力学习,而不能静下心来思考其中的道理,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自己独立思考而不去向师长求教及从书籍中吸取养料,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思结合则能学得透,体会得深,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第四,要学行结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如用眼睛辨别方向,识路途,实行则如开步走,只有目足并用,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只学而行得不够,像“宰予昼寝,”一样,就难免会让老夫子发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感慨;如果一味地埋兴走路,而不拾兴看路,必然是盲修瞎练,一定会误入歧途。“好学”和“践行”相结合,才能成为夫子的好学生,才是古圣先贤的好学生,才不辜负古圣先贤对我们的殷殷期盼。

第五,要学有次第。《大学》开篇就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读经心得怎么写)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崇高目标,首先就要格除物欲。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枨也欲,焉得刚?”如果一个人的心志被物质欲望所占领,那他的真知就无法显现出来,他也不可能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知所先后”是说循序渐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反其道而行,则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内圣而后才能外王,做好人,才有余力学文,在家孝悌,在外才能忠君信友。要真正做到孝悌,就要好好先在修身、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上下功夫,熄灭贪、嗔、痴,整肃身、口、意。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