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案例ppt

篇一: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课程作业

城市的扩张与规划——南京

《城市规划案例解析》

姓名: 安刚

班级:建筑学 1103

学号:0121106220312

指导老师: 彭凯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迅速飞升,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空前繁盛的

时期,在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基础,同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许多问题。城市

扩张的弊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愈发凸显,困扰着城市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发展,

制约着城市功能的发挥。本文以南京这一个历史名城为例,概括在当今时代背

景下南京的城市规划方案,对规划进行多方面的论述,通过研究南京在面对城

市扩张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手法,并对其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城市扩张、空间结构、城镇结构、城乡差距、绿地规划

一、背景:中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的迅猛“长大”,正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特征。来自卫星遥感

图像的数据相当惊人---整个国家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在过去20年中增加了2倍以

上,一些城市的建成区更是扩张了20倍以上。这些数字再次印证了中国正在进

行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在这种扩张背后,中国城

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仍未达成充分共识。

1、很多城市建成区的平均海拔都在明显下降。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抵

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在灾害面前更加脆弱;另外说明城市越来越多地占用了

更好的耕地。迅猛的城市扩张背后,是20年间有1.7万平方公里耕地被城市化。

而另一方面,从2000年开始,全国城市建成区的使用效率开始下降。它表现为,

单位面积内GDP的数字增势有所减缓。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国土面积总是

能够支撑城市建设所需的土地。但是,是否能够节约高质量的农地、避免高质

量农地被城市化,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2、资源环境约束的趋紧、城乡差距拉大、区域竞争加剧、环境恶化。

3、中国各地城市化水平不尽相同:西部处于初步阶段,中部进入快速发展

期,而像北京这样的东部大城市已进入了后工业化的时代,城市化基本完成。

二、南京概况

历史: 南京历史源远流长,原始村落在6000年前就逐步形成;有“十朝之都”

的美誉;与长安、洛阳、燕京合称 “中国四大古都” 。

区位: 1.南京,江苏省省会,地处华东区域长江下游,北临淮安市,东接常州,

南靠安徽和浙江,西连安徽。

2.南京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地形: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

气候: 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4°C,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阴雨绵绵;夏季炎热;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行政区划:共辖11个市辖区,2个县——鼓楼,白下,玄武,秦淮,建邺,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江宁、六合区、高淳县、溧水县。

面积: 全市总面积6600k㎡,其中市区面积4730.74k㎡,江南八区总面积782.75K㎡。

三、规划方案简介

3.1 发展目标

3.1.1规划目标:把南京建设成为文明、洁净、美丽的园林化城市;

3.1.2定位:两个中心——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科技、文化上成为国际活动中心之一;

3.2规划介绍

一、空间结构

“组团式”发展是当前和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南京当然也不例外。南京城市总体结构虽然在近期规划上提出构建以主城为都市核心区,“一主三副”四大组团(主中心—— 中心城区组团、三个次中心——江北副城、仙林副城、东山副城)的网络化组团式空间总体结构,但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目前的市域空间结构仍然呈现为相对分散的城市空间结构。

这种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是一种跳跃性的组团模式,是一种不连续的城市扩展和区域发展方式。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作为多中心发展的一种模式,对于缓解和消除由于单中心结构的高度集中集聚所产生的各种城市问题的确具有很大作用;同时副中心也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集聚而有所发展,从而避免投资建设的分散或重复浪费。然而,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随着经济不断快速发展,资源要素日益紧张,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仍显得相对分散,空间集约不够,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利用处于低水平,从而影响市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其次,除主中心外,各副中心各自为政、自谋发展的“行政区经济”特征明显,各次中心组团之间缺乏功能上的分工与协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争夺资源、恶性竞争的现象。

(一) 可能存在问题:区域发展不均,各自为政,资源分配不合理,没有合理利用地缘优势发展,区域竞争加剧。

(二)规划布局:

篇二: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展,适当向东

发展,控制向北发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

的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环境容量,

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

向东、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形成大

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

心,并通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

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

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

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

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

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

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

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

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

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

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城市结构布局

东区位于南淝河、板桥河左岸,包括新站综合试验区和龙岗工业区,其功能主要是城市对外交通的门户,以冶金、化工、轻工和机械为主的工业基地。北区位于南淝河、板桥河的右岸,为全市大型仓储基地,利用铁路和公路交通条件,形成城市物资储备流通中心,建设庐阳区工业园区和双凤工业区联动发展。

西南区位于南淝河、环城河和四里河西岸,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政务文化新区以及科研基地,其功能为城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和科研教育区,建设重点是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积极推动政务文化新区的建设。新城区位于312国道南侧,主要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城市相对独立的新城区,其功能主要为城市的大工业基地和出口基地,致力于发展技术密集型的工业项目和第三产业,同时加快大学城的建设,局部形成工业、居住、仓储、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发展的综合新区。

城市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建设保持并继续完善以“二环九射”和“五横五纵”为框架的环形放射道路系统,完善以市区公共交通为主体,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客运交通体系和城市各分区内部方格网道路和步行区的规划建设,远期规划建设新火车站到合肥经济开发区的轻轨快速交通和客运换乘枢纽。

城市景观分布

合肥城市保持“园林城市”风貌,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以巢湖、蜀山和紫蓬山风景名胜区为背景,南淝河自然河流水系、交通走廊防护绿地为纽带,环城公园、二环路、外环路3条环状绿带为主体,大、中、小公园均匀分布,敞开式绿地为主,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

合肥市总体规划利用其地理特点与周边环境结合,体现了该城市的特点,为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作出有利的影响。

(二)深圳总体规划分析

作为全国城市发展的优秀例子,深圳

在其总体规划中也有其地域特征。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

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是创新型综合经

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香

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城市。是国家综合改

革的经济特区,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的示

范城市。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

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共同发展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城市总体规划案例ppt)地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具有滨海特色的国际著名旅游地。

发展战略目标

其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是提高深圳国际化水平,加强深港合作,加强与珠三角及内地城市的联系,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产业、资本市场、资源能源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合作,联手开展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形成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促进城市人口的适度稳定,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保障基本居住条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障社会民生。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合理利用海洋岸线资源,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设并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主要是南北贯通和西联东拓,通过广深港客运专线和区域城际线的建设与完善,贯通与南部的香港,北部的广州、东莞、惠州等城市的联系,构建三条面向区域的城市发展轴,强化珠三角区域发展的“脊梁”。通过跨珠江通道和厦深铁路的建设,建设城市东西向发展带,加强与珠江西岸地区、惠州及粤东北等东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联系,扩大深圳的经

济腹地。城市空间结构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南、北两条发展带

为基本骨架,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结构。

城市发展轴线

深圳城市的发展主要通过它的几条发展轴带,分别为西部发展轴是深圳提升国际化城市职能、实现深港合作、促进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的战略性走廊。主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功能。中部发展轴是莞—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发展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东部发展轴是惠—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北部发展带是加强深圳与珠江西岸、粤东地区城市的社会经济联系,构筑联系城市的东西向发展带,重点推进机荷高速公路跨珠江通道及厦深铁路西延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南部发展带是加强深圳与珠江西岸滨海、大亚湾以及稔平半岛等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共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协调旅游资源开发,重点推进盐坝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预留深珠跨珠江联系通道。

城市结构分布

深圳的总体规划建立三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2个城市主中心、5个城市副中心。2个城市主中心即福田-罗湖中心和前海中心。在强化福田-罗湖中心对全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推进前海中心的建设,积极承接区域性高端服务业的转移,构筑区域性高端服务业集聚区。逐步形成发展有序、功能互补、区域辐射功能强大的双中心结构。5个城市副中心即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盐田中心,主要承担部分区域或城市分区的综合服务职能。发展地区性商业、文化等公共服务职能,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深圳总体规划通过对其空间结构的剖析和用发展轴带联系周边城市以便发展其经济,深圳市的不同划分担任着不同的职责,对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它们的作用。

通过对合肥和深圳的城市分析,对于不同性质的城市的不同规划,合肥力求通过总体规划,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四大战略,着力建设城郊农业示范基地,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和国内重要的旅游、文化、教育基地,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深圳通过其总体规划达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和控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蓝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研究城市职能、功能和性质来确定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面对日新月异变化的城市,需要城市总体规划来引导他的发展,反映时代的旋律。

篇三: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2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

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2.城镇职能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镇、浮石镇、和睦镇、雒容镇、丹洲镇、大良镇)的城镇等级规模体系。

4.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

市域人口规模

市域总人口预测结果为:2010年420万人;2015年450万人;2020年480万人。 市域城镇化水平

市域城市化水平预测结果为:2010年51%;2015年58%;2020年62%; 市域城镇人口预测结果为:2010年214万;2015年260万;2020年300万。

5.分析

柳州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要兼顾工业生产,还要保护其历史与文化内涵,在市域层面的总体规划中,柳州的城镇体系规划以“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主,应该是合理的。柳州作为区域内最大的中心城市,起到带动其他小城市的作用,其他小城市也随着发展契机而加速繁荣。在一个以工业为主打产业的区域内,有主有次无疑是较好的城镇结构体系。次中心城市鹿寨、融安定位为工业和工业商贸城市,融水、三江定位为旅游城市,柳江、柳城定位为工业城市,城市职能都是在原有资源和地理位置条件的先天因素下定位的,不具争议性。

6. 评价

在区域发展步伐的控制上有待斟酌,过于强调工业的发展,追求经济增长、追求城市规模迅猛升级,在短时间内就想将柳州打造为特大城市,其他小城镇打造为大城市。系统的工业城市职能定位是会刺激区域内经济迅猛发展,但对生态环境系统的斟酌和规划考虑较少,这样将会带来经济过度增长而环境代价加剧的恶果,建议应当先规划出生态连环系统,再规划工业城镇体系。

三、中心城区层面分析

1.城市性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心城市

之一,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重要的工业城市,山水风貌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

2. 城市人口规模

近 期 (2010年):125 万人;远 期 (2020年):160万人。

3. 城市用地规模:

近 期 (2004—2010)为126平方公

里;

远 期 (2011—2020)为168平方公

里。

4. 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期内城市围绕现有城区由内向外有序拓展、延伸,紧凑发展。远景城市应以向东北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城市整体布局

城市整体布局为:中心城区+外围组团的结构格局。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是:“内部整合+向外有序扩展”。

5.中心城区各类用地的布局形态

柳北片:以生产性区域 为主,配以为其服务的生活 区,加上新规划的火车北站 站 前区组合而成的城市分

区,以整治、整合为主。柳西片:以工业为主的

生产性区域。北部以整治为

主,逐步向南适当有序拓展。

城中片:以居住、商业为主的综合城区,城市的中

6.分析

柳州城市性质定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重要的工业城市,山水风貌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根据现有的文化产业背景和区位因素决定的,着力发展工业和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美誉。城市用地规模围绕现有城区由内向外延伸,远景城市向东北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城市用地规模稳步扩张,比较合理。从用地规划图上看出城市各类用地都呈分类集中的态势,利于居住环境和工业污染相分离。在广西主要工业城市的定位下,柳州中心城区的工业用地比例较大,符合实际情况。

7.评价

工业用地布局呈包围中心城区态势,且西北片区最为集中,从风玫瑰图看出城市主导风向为东南偏南风,这样居住区将处于工业区的下风向,污染城市环境。建议污染严重的工业迁至东北未开发片区,减少污染物对城区居民的影响。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城市用地布局中商业用地的比例很小,只有城中片有集中的商业用地区域,随着柳州快速向特大城市发展,势必会需要在各个城市生活片区中增加公共城市空间,及商业用地,到时用地将会成为限制。建议在各个片区规划出商业集中区域用地。

Part2.中等城市案例—宝鸡

一. 概述

宝鸡是中国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北第四大城市。宝鸡市古名“陈仓”,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部工业重镇。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美誉。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是通往祖国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市域:为宝鸡市所辖金台区、渭滨区、陈仓 区3区和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 县、千阳县、麟游县、太白县和凤县9县,面 积为18172平方公里。

国家批准宝鸡为对外开放和二类陆路口岸

城市,同时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上枢纽城市,城市规模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城

市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远期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将宝鸡建设成为陕 西西部和陕、甘、宁、川四省毗邻地区的中 心城市。

规划空间结构

市域形成“一区两翼、五片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宝鸡市市域行政区划(1)一区两翼:一区为市域中部渭河河谷台塬城镇密集区,两翼为南部秦岭生态翼和北部北山生态翼;“一区两翼”构成了市域空间发展的整体格局。

(2)五片:市域中部城镇密集区内的五个重点功能区,为宝鸡中心城市、蔡家坡镇—岐山县城、凤翔县城—柳林镇—长青镇—陈村镇、扶风县城—法门寺、马家镇—眉县县城—常兴镇—绛帐镇,为规划期内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点,在现状基础上呈由点到面发展态势。

(3)多点:市域南部秦岭生态翼、北部北山生态翼中的重点发展城镇,包括陇县县城、千阳县城、麟游县城、凤

2.城镇职能 县县城、太白县城等城镇,呈

市域城镇分为综合型、工业型、商贸型、矿业型、旅游服务型和农贸型等6类职能。 点状集聚化发展态势。 (1)综合型城镇:共10座,为宝鸡中心城市、凤翔县城、扶风县城、岐山县城、眉县县城、千阳县城、陇县县城、麟游县城、凤县县城、太白县城。

(2)工业型城镇:共10座,为蔡家坡镇、柳林镇、长青镇、绛帐镇、常兴镇、草碧镇、东风镇、陈村镇、马家镇、南星镇。

(3)商贸型城镇:共8座,为益店镇、两亭镇、黄牛铺镇、县功镇、横水镇、段家镇、槐芽镇、桃川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