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复发案例

篇一: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前兆是什么呢

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前兆是什么呢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障碍,治疗起来较为复杂,而且在各类精神障碍中,它也是复发机率较高的精神疾病,临床观察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复发前一般有以下五类表现。

1、对周围人的态度有变化

一般来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的恢复期和缓解期,与家人、同事、朋友及其他与之有接触的人,相处得都比较融洽,谈吐自然,回答问题切题,让人感到与他交往没有隔阂。如果患者忽然变得孤僻、不合群、不与人交往、独处一隅、低头沉思,或者对人态度蛮横,脾气暴躁易怒,不愿和别人进行正常沟通和交流则有犯病的可能。

2、患者的表情有变化

在缓解期或恢复期,患者的面部表情比较自然,眼神比较灵活,别人可以从其面部看到正常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表情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其内心的相应情感。在即将犯病时,患者往往表现为目光呆滞、双眼发直,外界刺激难以引起其表情变化,甚至遇到相应的外界刺激,表现出与平时相反的面部表情等。

3、对自身疾病的态度有改变

在疾病缓解期,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认识,愿意看病,配合医生治疗。但是,当疾病即将复发时,患者会变得无视自己的疾病,甚至坚信自己没有病,并且拒绝看病、吃药。对医生、护士、家属持敌对态度,将大家对他的关心当成对他的攻击和迫害。

4、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有变化

病情稳定时患者的生活一般有规律,有的患者甚至可以上街买菜,操持家务,照顾家人。在即将犯病时,患者表现为生活没规律,夜间不睡,白天不起,甚至长时间不脱衣服、鞋袜就上床睡觉,也很少刷牙洗脸、换洗衣物等等。

5、学习和工作状况有变化

缓解期的患者,一般能坚持学习和工作。学习成绩一般尚好,工作任务也多能完成。要犯病时,则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工作能力降低,经常迟到、早退,或与同学、同事发生争执。

原文链接:http://jibing.qiuyi.cn/jsflz/2012/1212/68349.html

篇二:一个以亲情关怀治愈精神疾病的成功案例

郎遥远:我用爱降服了精神病魔

一个以亲情关怀治愈精神疾病的成功案例

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中国官员因精神疾病而自杀的新闻屡见报端。在救助、监管普遍不力的现状下,精神疾病患者失于监护,导致发病肇事、危害社会的事件时有发生,精神病人普遍被歧视,被虐待、被囚禁、被迫害案件也有增无减。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并将在2020年达到1/4。许多家庭本来很幸福,但因家庭成员患精神病,背上沉重包袱,甚至一贫如洗。

心理专家指出,从一般心理障碍到严重精神疾患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他们中的许多人,平常看起来和常人毫无二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健康。当其中一些人面临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其无助和挫折都可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信”,瞬间点燃“炸药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和监管,仅靠亲属远远不够,需要政府将这一群体救治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投资的视野,实现“病能有医,疯能有控”。

精神疾病的根源,现代医学界依然众说纷纭,没有找到真正能根治精神病的良药。对精神病人治疗,主要是隔离,口服氯氮平等镇静西药来医治,让病人睡觉,使病人大脑迟钝,从而减少精神病人的冲动情绪与危害他人的可能性。用药物把精神病人变傻、变呆滞,治标不治本,其实也是不负责任的惰性治疗。精神病治疗,心病还须心药医,必须引入宗教、文化、亲情的力量。

我妈妈在2002年曾患过被迫害妄想症,住过两次精神医院,吃药治疗,出院后复发。最后一次母亲病发,我坚决不再同意送入精神病院,而以亲情关怀成功治愈了母亲的病。十多年过去,期间不再复发。

我爸爸妈妈住在永康老家乡下。那时,我在杭州工作,每月回老家看他们一次。我母亲犯病以来,常有被迫害幻想,偏执性精神分裂,无缘无故侵扰家人、亲戚和邻居,有时一天会打30多个电话给我,不断诉说有人要暗算她。

妈妈犯病时,经常深更半夜敲乡亲的门,惹得别人经常打电话向我投诉。有时控制不住情绪,还动手打我爸爸。经常怀疑家里东西失窃,总认定是弟弟开办工厂的外地打工者偷的,无端气走了好几个工人。

每次我妈妈发病,我们就送她进精神病院。住三个月化上万元后出院,药物作用使人明显发福,行动呆滞。因为氯氮平等镇静西药的强制治疗,能有半年正常。第二次又犯病,再送医。妈妈出院清醒的时候,对自己发病时所作所为,完全没有记忆。 我妈妈辛劳一生,勤俭持家,盖了三层高楼,省吃俭用积蓄了七八万元。因为患了精神病,受这么多的苦,让周边亲人牵连受累,每次治疗花费万元,我十分难受。难道精神病就无药可医吗?

我翻阅了大量的精神病医学书籍,希望找到良方。但中外医学论述大同小异,与我妈妈接受医疗方法差不多。现代医学对精神病不能治本。

西方医学之圣希波克拉底说:“语言、药物、手术刀是医生的三大法宝,其中语言的力量远远超过了1/3。”现代医学治疗精神病,采取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工作治疗,娱乐治疗,心理治疗及各方面疏导,以消除或减轻病者的种种障碍。我要采用亲情治疗方法,创造精神病医疗的奇迹。我想,当现代医学无能为力的时候,只有一样东西,可以创造奇迹,那就是至亲至爱。我要用我的智慧和爱心,赶走妈妈的精神病魔。

2004年6月,我妈妈又犯病了。我下决心把妈妈接到我身边,接到杭州,在我身边好好呆一段日子。从老家到杭州的两个半小时,妈妈还在幻想有很多人追杀她,嘴里叨叨唠唠。我一路开车,一路流泪。可怜的母亲啊,辛劳一生,晚年本可尽享天伦,为什么会得上这个病?看她因病两天不睡觉,面容憔悴,我心如刀割。

我把妈妈接到杭州后,每天下班后陪妈妈逛街、看风景,还陪她看了几回电影。我以前很多应酬,常在饭店吃饭。我谢绝所有应酬,买了全套厨房用具,让妈妈烧饭。每次她烧完饭,我总是赞不绝口,夸她有御厨级水平,让她有幸福感、成就感。

刚到杭州,妈妈有时话语很多,有许多臆想。第一次陪妈妈看电影,她总怀疑卖票工作人员多看她两眼,要害她。我总是很耐心倾听,不时点点头,从不较真她语言真实性,不粗暴打断,更不反驳和训斥。因为她犯病时的言行,自己是控制不住的。如果此时与她分辨、反驳,只会增加她内心的不安,不利于她的精神恢复。我总是专心听她说完(哪怕是胡言乱语),然后宽慰她,鼓励她,赞扬她聪明、勤劳能干、心地善良。慢慢的,妈妈胡言乱语少了,思维逐渐正常起来。有时她胡言一出口,马上自我意识到,马上改口,或自觉不说了。

十天下来,妈妈重新变得精神焕发。半个月后的周末,我陪她去西湖边,为她拍摄了很多照片。南山路的中国美院,风景很美,环境很雅,建筑别具一格。我带妈妈进去,边逛边照相,定格下母亲难得的开心与久违的天真。她坐在拱桥上,拿一片树叶;在雷锋塔前,虔诚地朝拜;在西子湖边,摆一个秧歌POSE。她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很开心。我挑选了12张照片,给她制作了一本母爱挂历,上面都是我妈妈笑容最灿烂的照片。

经过近三个多月的心情调适,母亲的心智、思维慢慢正常了。虽然因为妈妈的病,我放弃了很多的休闲娱乐与工作应酬,但妈妈变得很开心,和常人无异了。半年后,妈妈因为挂念爸爸,回老家了。从此没有再犯病。 此后,我不管在天南海北,不管在国内国外,都坚持每周与妈妈通话,给妈妈许多赞美。遇到她抱怨一些事,也尽力宽慰。妈妈打来电话,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及时接听,耐心倾听,最后互道祝福。十多年过去,妈妈一直很快乐。我想告诉天下人:精神病人首先是人,只要用心,坚持去爱,总会降伏病魔的。

一个心理学博士朋友告诉我:是疗愈了您自己。”

“心理咨询就是助人自助。您帮助了母亲,替她疗愈,其实也

篇三:一个精神分裂患者的行为改善

一个精神分裂患者的行为改善

一、基本情况

阿明(化名),女,41周岁,现身体瘦弱,一级精神分裂症患者。原属我院自费区服务对象,现因院内住宿区搬迁搬到女区与一室友李某同住。阿明原来在自费区时一直靠药物控制病情,因此病情稳定,性格开朗,身体很胖,喜欢与人沟通,平时乐意帮助所属区的工作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乐意帮助同区的服务对象洗澡、吃饭等等。到了女区后没几个月的阿明与昔日的阿明完全相反,通过向区内服务员了解情况以及社工自身的观察阿明的情况表现为:夜游、不明原因的睡眠不好、懒散、不愿起床、总是发呆发愣、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烦躁易怒、胡思乱想、说话离谱等症状,不与人语言交流、身体急剧消瘦,整天闭眼躺在床上,不讲个人卫生,衣冠不整,不进食,大声哭等等。

二、主要问题

生理问题:案主是一级精神分裂症患者,搬到女区后长期缺乏药物控制导致病情复发,但又不配合接受治疗,拒绝服药打针。

心理问题:搬到女区后,案主情绪极不稳定,烦躁易怒。

环境适应问题:自从搬到女区与室友李某同住后,常常被李某打,并且宿舍比较吵,案主晚上难以入眠。

行为表现:总是发呆发愣,整日不语,总是卧床不起,不讲个人卫生,衣冠不整、不进食,常常大声哭。

三、介入目标

远期目标:

1、帮助个案在得到一定的药物控制的情况下安排好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

2、帮助案主正确对待疾病和现实生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鼓励案主增强信心;

3、指导案主充实生活,使案主在没有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扰的环境中生活。 近期目标:

1、解除危机,调走室友,清除危害案主的人身安全的不良因素,营造一个安全,有利于案主康复的环境;

2、整合资源,帮助案主配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消除服药打针的恐惧心理,稳定病情;

3、帮助案主调整心理状态,改变着装不整、不讲个人卫生的现状。

三、社工介入理论/理念

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把人与其生活环境也看成是一个系统。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服务对象也是处在某种生活环境,即:特定的系统之中,社会工作者要想对其服务对象进行治疗就必须关注他所生活的系统环境。一般而言,下列三种系统对于个人来说是有益的:

1、非正式的或者自然的系统,例如:家庭、朋友、案例中的室友;

2、正式系统,例如:社区群体、案例中的福利院等;

3、社会系统,例如:医院、学校等。

但是,行为问题的人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系统,这是因为:第一、这些人的生活中可能不存在这些系统;第二、人们不了解或者不想使用这些系统;第三、这些系统可能会给这些人带来新的麻烦;第四、这些系统可能会与其他系统相互冲突。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查明在案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到底是哪些因素引起了问题。但是,社会工作者不应将按住及其生活环境中的任何一方看成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两者之间

总是处于不断的互动之中。社会工作者的目标就是帮助案主实现人生的任务、减轻压力、达到对案主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的目标。社会关系必须关注私人事务与公共事务之间的关系,因为个人遇到问题往往是由于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

1、帮助人们使用和改善他们自身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例如:案例中可以在后期,案主处于药物控制状态下,教案主一些与人(室友)相处的技巧。

2、在个人与资源系统之间建立联系,例如:案例中社工整合资源帮助案主把其室友换走,使案主免受挨打、难以入眠之苦。

3、改进资源系统内部之间的互动,例如:案例中,社工整合医务科、护理科等人员改变对案主看法、态度和行动,共同去关心案主的现状、共同协助解决案主的问题,让案主感受到大家的关爱,不感到孤独无助。

4、给予实际的帮助。例如:帮助案主找出问题原因,并整合资源协助案主解决。 就本案例中阿明的情况而言,根据社会工作者的了解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由于案主所处的生活环境——自费区搬到女区的不适应,并且与一名打她、影响她生活起居的李某生活在一个宿舍,生活环境系统的改变使得案主非常的不适应,这是导致案主病发的外在原因。内在原因是案主本身是精神病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不间断的服药,因为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与其自行停药有关。生活环境系统的改变以及长期缺乏药物控制,使得案主精神分裂症复发,以致不配合治疗,拒绝打针、吃药。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是遗传(案主本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环境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遗传因素的精神病家族史和个人性格等为内因,不良的环境因素(搬迁、挨打、睡不好)刺激为外因,内因外因相互作用,当这种作用超过个体的承受限度时,即表现为发病。

五、介入策略

根据上述介入目标,本案将具体介入计划细分为如下几步:

1、通过社工自己以及区内服务员深入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与区长商议并建议把案主的室友李某调到其他宿舍;

3、对案主症状进行调查分析,以便“对症下药”;

4、召开个案会议,与医务科、护理科共同合作,使案主尽早康复;

5、密切关注案主的转变,给予案主持续的关注,表达关心和鼓励改变;

6、安排好案主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给案主营造一个适宜康复的环境;

7、帮助案主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帮助案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鼓励案主增强信心,指导案主充实生活。

六、介入过程

具体介入过程主要包括如下递次推进的七步:

第一步:通过区内服务员(服务资源)的介绍以及自身的深入了解,收集案主基本状况和问题资料。

2010年8月31日下午到案主宿舍,看见案主坐在床沿边,把头低得差不多到胸口,双目紧闭,旁边还有中午的饭,说明没有正常进食,对于我们的到来根本不当一回事。尽管这样的情况下,社工以轻松的口吻和当事人拉家常,问一些关心她、爱护她的日常事情,希望她能感觉温暖,能拉近距离,建立好的关系,能与我们作一些交流,从而进一步了解她的内心深处的存在的关键问题,但无论我们怎么说案主就(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精神分裂,复发案例)是不开口,而且还低着头在哭。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案主与同宿舍的室友李某关系不太好,所以我们就把与她同室的另一位服务对象让工作人员带出去散步,排除案主的心理压力后进一步与案主沟通。社工告诉案主现在宿舍里只有案主和社工了,没有其他人,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向社工说,告诉她我们是来帮助她的,是专门为她服务的,说

了很多动之以情的话,社工根据案主蚁语、呢喃片语艰难地分析了总结了两个问题:一是同室的李某经常打案主;二是宿舍里比较吵,晚上很难入睡。结束了与案主的接触以后,社工与所属区的老人进一步了解案主的情况,证实当事人确有被同室打的情况,并与所属区区长针对案主的两个问题进行了证实与沟通。并且通过向区内服务员了解情况以及社工自身的观察,案主有夜游、不明原因的睡眠不好、懒散、不愿起床、发呆发愣、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烦躁易怒、胡思乱想、说话离谱等症状。

第二步:整合区内资源(区长),帮助案主摆脱被打、无法入睡困扰。

2010年9月1日上午,社工又到案主的宿舍里看望她。看见当事人“大”字形状躺在床上,双目紧闭,而且看见她的早餐只吃了一小部分,对于我们的到来还是根本不当一回事。社工很有耐心,问她昨晚睡得怎么样,胃口怎么样,有什么想法没有,征求她的意见是否愿意与社工一起去文化室看电视或者外出散步,用各种方法来吸引她到室外走走,社工想融入案主的生活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所在。另外社工征求案主是否愿意搬迁原来的宿舍,但案主不出声,不理会。因为案主不与社工交流沟通,结束了对当事人的接触后,社工打算逐步着手为案主解决一些问题,于是与区长商量并建议是否可以把舍友调到其他宿舍,区长表示可以调整。据了解在9月2日案主的同室李某被调整到其他宿舍了。

第三步:对案主症状进行调查分析,进行“对症下药”。

2010年9月6日下午,社工再次到案主的宿舍跟进,案主“大”字形状躺在床上,双目紧闭,床头柜还有没吃多少的午饭。的调走好像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社工并没有泄气,向案主问寒问暖,告诉她院里的所有人都是关心她的,为她着想的。例如同宿舍的李某调到其他宿舍了,这样的安排完全是为她着想,是在帮助她,希望她相信社工。这时候的案主对社工的谈话有时摇头和有时点,而且还说了一句:“我不想说话啊!”就再也不开口了,虽然是这么一句不友好的话,但社工听了非常高兴,当事人终于开口说话了,说明社工对案主做的工作还是很起作用的,特别是把调走以后对当事人的情绪有向好的方面转变,虽然没有起到根本的作用。之后社工与女区的工作人员沟通了关于案主的情况,据反映案主经常晚上静静地走出房间,不理睬工作人员,有点像夜游症状。社工综合几次对案主的情况了解,查找了众多相关资料作出分析结果——案主是精神分裂症复发。

第四步:整合医务科、护理科、精神病医院医生等资源,帮助案主治疗和康复。 社工联系医务科讲述了案主的情况,建议医护科对案主在身体方面作个评估,同时联手特别关注案主。

2010年9月7日,社工到女区看望案主,她坐在床边,头低着,不跟社工说话,但看上去比前几天有所进步了,情绪上没有那么的抗拒社工。社工还是采取关爱的态度案主聊天,尽管她没有回答,但都让案主知道身边的人都是关心她的,爱护她的,令她不感到那么孤独。

因为女区宿舍作了搬迁,社工更加关注案主的情况,2010年9月10日到宿舍看望案主。她坐在床边,眯着眼低着头还是不说话,床边放着饭和馒头,显然是早餐和中午饭都没怎么吃,案主嘴唇在哆嗦像在讲话但听不见说什么。社工分析案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单靠社工科的力量已经不能把当事人的情况完全扭转,必须得到领导的支持才能有作用,因此就针对案主的一切情况和社工科所做过的工作努力和采取过的措施向院领导作了汇报,把遇到的困难和社工科关于对案主下一步的工作建议即要求主管科室护理科、医护科联手合作的工作方案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的支持,院领导听了汇报后非常重视,把案主的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由于院内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我院医务科还邀请了精神病医院的医生过来为案主会诊,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第五步:整合各方面资源给予案主更多的关注。

2010年9月21日,社工到女区看望案主,区里的工作人员反映案主到门诊打点滴了,案主接受治疗已经好几天。通过运用强制的方式把案主带到门诊打点滴,经过几天的打针治疗后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案主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改观:首先案主是不再抗拒打点滴,不会像之前一样总睡在床上一动不动,开始有意识地与人沟通,开始打理身边自身的事情,根据工作人员述说还看见案主拿起扫把扫过一两次地了。看到案主有了明显的好转后,社工坚持与医生和所辖区长保持密切的联系,把社工了解当事人的信息及时与医生沟通,建议区长在当事人有明显好转的状态下安排当事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当事人有一个精神寄托,让她感觉到自已的价值,保持愉快的心情,更有利于病情的好转。

第六步:不间断对案主的关注和慰问、鼓励,促进案主的积极改变。

2010年9月25日中秋第二天,社工到女区看望案主。接受过一段时间药物治疗的案主静静的坐在床边,衣着整齐,眼睛看起来比之前有神,但对于社工的到来当事人还是没有什么反应,神态像似在考虑什么问题。社工像往常一样,亲切向她打招呼,夸她现在比之前干净了、整齐了、漂亮了。当社工问她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时候,她提出:需要一整盒月饼;要吃猪肠粉;不太想打针了。社工及时作出引导,向当事人解释,月饼由区里人工作人员统一保管,根据每个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分开时段给予,吃得过量对身体不好。同时告诉她如果有什么要求可以向区里工作人员提出也可以自己来找社工,引导她主动向外界沟通自己的想法。对于她不想打针的想法,虽然当事人还不太与人主动交流,但社工与她一起分析:这段时间大家感觉到她精神了、漂亮了,就是因为她接受医生的治疗,打了一段时间的针。同时引导她回想打了针这段时间后自己身体是不是感觉比之前舒服了好多?胃口也好了很多?

第七步:安排好案主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给案主营造一个适宜康复的环境

此后,社工通过不定期去看望她,帮助案主在得到一定的药物控制的情况下安排好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与区长进行协调,在区内尽量安排一些案主力所能及的事让其去做,同时,与工作人员沟通,建议通过工作人员的语言、动作、表情、行为榜样等手段和方法,给案主以正面的影响和激励,从正面、积极的角度给予某种刺激,从而使案主淡化懒散的不良行为,使案主良好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从而给案主营造一个适宜康复的环境。

另外,社工还经常与案主谈心,帮助案主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帮助案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鼓励案主增强信心,指导案主充实生活,定期组织案主参加社工的各项小组和社区活动,使案主在没有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扰的环境中生活。

七、成效评估

1、案主的改变状况

经过社工一段时间的介入以及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案主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再夜游了、会帮助区内工作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绪稳定、不会再无故发脾气,见人开始打招呼,跟人开玩笑,开始讲究个人卫生,对参加社工的手工小组很感兴趣,不再拒绝对外交往等等。

2、工作目标实现程度

本案达到了预期目标,社工采用了直接和间接观察法、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估工具,运用了平等、尊重、接纳等态度,与案主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通过改善案主的外围状况也就是改变案主的社会环境系统,与此同时充分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帮助案主摆脱了危机、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学习如何正确面对问题,面对现实生活,提高信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使案主逐步改善了病情,摆脱了心理压力和精神

困扰。

八、总结

通过这个个案,社工发现,案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重点,值得关注的是,这几个问题的困扰及其解决都与案主的生活环境系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案对社工最大的启示在于:一个合格的社工应该充分发掘并整合案主的相关资源,这种资源发掘与整合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工作开展的专业成效。 比如本案中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外界环境的改变导致精神病症的复发与周围关注资源的不足。本案案主原来就患有精神分裂症,并且这种病在用药不稳定和周围环境刺激的情况下就容易复发。刚开始周围的服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案主的异常行为是什么原因,时间一长就导致案主情况的恶化。因此,整合案主周围的资源提高对案主的关注和帮助,是及时有效地治疗本案介入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