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概念

篇一:生物学概念与概念教学的案例研究

目 录

内容摘要 ........................................................... 2

1 研究背景 ......................................................... 2

1.1 生物概念与概念教学的概述 .................................... 2

1.2 研究现状 .................................................... 2

1.3 研究意义 .................................................... 3

2 研究方法和过程 ................................................... 3

2.1 研究方法 .................................................... 3

2.2 研究过程 .................................................... 4

2.2.1 对桂林第十八中学刘诚宽老师《细胞呼吸》一节概念教学的案例分

析 .......................................................... 4

2.2.2 对桂林中学潘建老师《遗传定律》一节概念教学的案例分析 .. 4

3 研究结果与讨论——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处理策略与模式 ................. 5

3.1 联系旧知识,促使形成新的概念体系 ............................ 5

3.2 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设疑法 ........................ 6

3.3 抓区别找联系,深化概念 ...................................... 6

3.4 剖析关键词,深入理解概念 .................................... 6

3.5 充分认识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7

3.6 运用概念图策略,使基本概念系统化 ............................ 7

3.7 切实掌握学生的生物学前科学概念 .............................. 8

3.8 注重概念的运用,及时进行检查反馈,矫正,巩固概念 ............ 8

4 研究结论 ......................................................... 9

参考文献 .......................................................... 10

Abstract ............................................................ 10

生物学概念与概念教学的案例研究

专业:生物科学 学号:200711000067 学生姓名:黄小凤 指导老师姓名:杨华 内容摘要: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而生物学概念,是指我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认识。概念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生物学知识的核心,学生只有正确理解概念,才能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因此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以实际的生物课堂教学为案例,对教师的概念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总结出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所应有的处理策略与模式。把高中生物学的概念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对前科学概念的剖析与检测、运用概念图、设疑、剖析关键词等开展概念教学,从而实现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物学概念;概念教学;案例研究

1 研究背景

1.1 生物概念与概念教学的概述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知识主要由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等组成,而原理、规律和理论往往是由若干概念通过一定关系构成的。如果把生物学知识比喻为一个生物体,那么,构成这个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就是概念[1]。

概念的生成,指的是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以辨别、抽象、概括等形式发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2]。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概念教学正是通过应用一定的方法策略,达成对概念的引入、形成、巩固和深化,以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认知为己任,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以后的人生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1.2 研究现状

近二十多年来,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研究在我国生物教学及研究领域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从经验的总结性描述到引借国外理论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的过程。我国生物学的概念教学一直在持续进步,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整体而言仍然不够成熟和规范。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从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看,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仍混迹于普适性的教

学原则、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之中,独立性不强。

1.2.2从生物学课程的内容看,生物学的概念仍附着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概念的关系缺乏关注,未理清具体概念和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与特点,以探求确切、独有的概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2.3从生物学科教学的研究看,一种是课堂实践层面的教师所做的传统经验的总结性描述,一种是学科教学论研究者对国外的概念学习理论的引进与评价,在理论提升和本土化方面尚嫌单薄。只要将普通教学论与生物教学论的体例及内容加以比较,就能发现前者为后者所打下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统方面的烙印。这种比较更显示出,尽管普通教学论没有提供“概念”教学的上位理论和研究范式,生物教学已经就此进行了宝贵的研究。当然,上位理论的缺位也限制了生物学科的“概念教学”研究的发展[3]。

1.3 研究意义

概念既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要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目的,就必须重视和加强生物概念教学。学生只有掌握好生物概念,才能正确地运用概念,合理地进行推理,正确地作出判断,逐步理解生物基本知识、原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概念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对概念教学这一核心问题的理解,会深深地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概念教学的科学化,必将促进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敢于质疑,自我建构,培养学生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这对生物教学的影响尤为重大,因此教师应该认真把握新课标和教材的具体要求,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处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够在理想的教学氛围中较好地掌握和理解生物概念。

本文的研究意义就在于通过反映实际问题,以实际的生物课堂教学为案例,对教师的概念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从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价,从而总结出生物概念教学所应有的模式。

2 研究方法和过程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是对与案例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检验和考证的系统过程。案例分析过程通常涉及3个步骤:首先,将案例中所有的信息聚拢在一起,并将与案例分析相关的信息分离出来,接着,再试着描绘一个整体性的情景状态;其次,估计、推测和识别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详细描述这些问题;最后,为解释或解决问题,提供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可以是一个分析模型,也可以是一个解决方案),并提供充足的证据和必要的数据,以证明其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5]。

2.2 研究过程

2.2.1 对桂林第十八中学刘诚宽老师《细胞呼吸》一节概念教学的案例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是旧知识导入法,首先创设情景,复习旧知识《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相关内容,指出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然后通过设疑:“能源物质糖类通过什么途径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呢”从而引出呼吸作用。此处采用的是联系旧知识,促使形成新的概念体系的策略,将糖类代谢的内容与呼吸作用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接着通过让学生寻找概念中的关键词来进一步强化概念:“活细胞”、“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这样从关键词入手更利于学生的记忆。

此外,刘老师还通过区别“呼吸”和“呼吸运动”来消除前生物学概念对学生的影响。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运动指的是胸廓有节律的舒张和收缩,这些都与细胞呼吸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样通过设疑、剖析关键词、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对“细胞呼吸”有了全新的理解,这个概念也就自然而然被掌握了。

案例研究概念

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这两个概念的教学,则借助于生活实例,通过让学生判断生活中萌发的种子、水稻、运动员等有没有呼吸作用以及它们进行呼吸作用的条件引出呼吸作用的两种类型。接着对“有氧呼吸”进一步深入讲解,首先让学生上黑板写出并配平三个阶段的的反应式,然后归纳出总反应式,进而从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和代表生物这三个方面对有氧呼吸进行总结。而对“无氧呼吸”则以抓区别找联系的方法,通过与有氧呼吸进行比较,从而深化概念。

2.2.2 对桂林中学潘建老师《遗传定律》一节概念教学的案例分析

潘建老师采用的是故事导入的形式引进本节课,通过向学生讲述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故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入遗传学的两个定律,让学生充分认识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而对于这两个定律的讲解不是直接地展示,而是提问学生,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这两个定律,当学生对于定律的解释不到位时,老师再及时地给予提示和点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接着,教师用归纳法展示了他自己对孟德尔定律精髓的理解:性状由基因决定;基因是成对的;基因有显隐之分;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他把孟德尔定律简单的概括成了五点,把一个较为复杂的定律简单化了,让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然后通过板书两个基本的遗传图谱,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巩固,并针对具体的知识点举出了相应的事例和错误的例子,加强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此外,潘老师还通过三种题型加深了同学们对遗传两大定律的理解和掌握。题型一:遗传基础题——六大基本组合突破法;题型二:遗传常规题——“五步走:显隐,常X,基因型,概率,遗传图解”;题型三:遗传特殊题。

通过题型练习,总结出跟概念有关的经典题型解题方法,注重概念的应用,促使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概念。这是概念教学中关键的一环,是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特殊的例子还引起了学生们对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进一步探求。

3 研究结果与讨论——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处理策略与模式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它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正确的生物学概念既是生物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学生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经过对前面两个概念教学案例的分析可知,恰当运用概念,正确使用概念教学的策略有助于我们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生物学概念。下面就教学案例分析的结果以及实际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生物概念教学正确的处理策略与模式。

3.1 联系旧知识,促使形成新的概念体系

讲授新概念时有必要有针对性的复习旧概念,并注意强调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概念组成体系。概念一旦形成体系,知识才能条理化、

篇二: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性学习案例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性学习案例研究

作者:万中杰

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5年第06期

【摘 要】 学生和教师都是数学概念探究的影响因素,学生占主体地位,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教师则是重要性的影响因素,要想进行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性的案例学习研究,就需要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分别着手。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性学习;研究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性内容,帮助学生对其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能够增强初中学生们对于概念性的东西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并不多,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则也是很大的学习负担了,毕竟贪玩才是孩子们的本性。某些基础知识一旦掌握不牢,就很容易模糊、混淆概念,进而难以理解灵活性的题目,所以经常会出现错题的情况。现在初中期间的应用问题越来越灵活,需学生从题目内部充分挖掘信息,为正确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一、初中数学图形认识模块中矩形的概念探究案例

首先,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通读课本中关于矩形的概念、特征以及相关习题的基础上,为学生们出一道简单的应用题,以此来检验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木筷或者是铁丝之类的东西,现场做一个矩形的形状,然后请学生们来说明该图形的性质与特征,还可以通过角度或者是长度的调整来验证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在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之后就可以自然地过渡到正式的课程学习当中了。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去了解矩形的基本概念以及性质,然后提出问题——大家能够找出从平行四边形变化成矩形所需要的条件吗?那平行四边形与矩形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思维品质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才会有新的发现,否则便是无谓的思索,所以思维品质是思维的开始,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数学那种集数理性与逻辑性于一体的学科而言,教师简单地把概念性的东西传授给学生是不可以的,那样会使学生们显得很被动,难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数学教学既能够向学生们传授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亦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其能够自主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形成并表达自己的见解,产生进行交流的强烈愿望,增强其创新思维。

比如在新版的苏教版初中数学第五章是《丰富的图形世界》,在这个章节里面主要教学任务是带领学生们认识矩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常见的图形概念,并且学会各种图形的相关性质,能够利用一定的学习工具来绘画这些图形。在内容扩展方面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参与设计包装纸箱来了解相关的图形展开的样子以及折叠的效果。

二、多边形外角和概念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

篇三:ppp概念及案例分析

Ppp概念及案例分析

目录

一.Ppp的定义 ......................................................................................... 1

二.Ppp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 2

三.推广ppp的背景 ................................................................................ 4

四. PPP发展面临的问题 ......................................................................... 5

五.案例选取及分析.............................................................................. 8

一.Ppp的定义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的是政府与社会资本通过合作来提供公共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

广义的PPP是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具体可分为外包、特许经营和私有化三类。狭义PPP仅指政府与私营部门以合资组建公司的形式展开合作,共享收益,共担风险。我国推广的PPP项目运作形式包括O&M,MC,BOT,TOT,ROT,BOO等多种类型,可见我国官方的PPP应为广义PPP。

PPP通常以政府和社会资本签订合同的形式来实现,按照社会资本承担的风险大小和介入的程度高低,合同类型可分为服务合同、管理合同、租赁合同、特许经营权合同等。特许经营权合同中,社会资本在合同期内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等大部分工作,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我国目前大力推广的PPP模式正是以基于特许经营权合同为主。

二.Ppp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PPP在中国并非新鲜事物,但此次推广也并非“往事重提”,而是“旧瓶装新酒”。改革开放至今,PPP在我国已经历了5个阶段和3波高潮。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84-1993)。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一部分外资尝试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地方政府开始与投资者签订协议,合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本质上就是PPP。但当时尚未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无相应政策和规章,地方政府与投资者都是在探索中前进。这一阶段代表性的项目有深圳沙角B

电厂BOT项目、广州白天鹅饭店和北京国际饭店等,其中深圳沙角B电厂BOT项目被认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BOT项目。

第二阶段:小规模试点阶段(1994-2002)。与探索阶段无政府部门牵头状况不同的是,该阶段试点工作由国家计委(现“发改委”)有组织地推进,也掀起了第一波PPP高潮。国家计委选取了5个BOT试点项目:合肥王小郢污水TOT项目、兰州自来水股权转让项目、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北京亦庄燃气BOT项目、北京房山长阳新城项目,其中来宾B电厂项目也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个PPP试点项目。

第三阶段:推广试点阶段(2003-2008)。02年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让民营资本进入公共领域,04年建设部(现“住建部”)出台《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为PPP项目开展确立法律法规依据。政策东风下,各地推出大批PPP试点项目,掀起了PPP第二波高潮。该阶段外企、民企、国企等社会资本均积极参与,污水处理项目较多,也有自来水、地铁、新城、开发区、燃气、路桥项目。第一个被官方广泛推广的PPP项目——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也于这一阶段诞生。

第四阶段:短暂停滞阶段(2009-2012)。随着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高速增长,城镇化程度大

幅提高,但PPP模式在此阶段却停滞不前,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壮大,平台贷款、城投债等规模激增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PPP发展进入短暂的停滞阶段。

第五阶段:发展新阶段(2013年至今)。十八大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13年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PPP作专题报告,肯定PPP模式在改善国家治理、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城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4年以来,中央到地方均推出大量PPP项目,PPP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并掀起第三波高潮。以前的PPP更多以BT、BOT等为主,政府仍是主要的投资者和风险收益主体,此轮则强调社会资本与政府共享利益、共担风险,PPP立法有望很快推出,制度配套上也更为完善。

三.推广ppp的背景

今年以来政府力推PPP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城镇化建设和基建投资带来巨量融资需求,而地方政府依赖的土地财政却难以为继,信贷刺激的老路也被证明遗患无穷。城镇化是本届政府在经济领域要打好的第一仗,据财政部测算,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42万亿。且从中短期来看,在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持续萎靡的情况下,基建投资是稳增长重要抓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之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

分来源于“卖地”,但人口红利将尽,地产大周期面临拐点,土地财政恐难以为继。调结构的目标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定调又堵住了信贷扩张的老路,而通过PPP可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

第二,PPP的推出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降低系统性风险,且与预算改革和地方债改革相得益彰,将隐性债务转变为显性债务,各级政府能做到“心中有数”。融资平台模式下,平台对融资成本不敏感,形成资金黑洞推高无风险利率,PPP模式剥离了政府信用,将隐形政府信用转化为企业信用或项目信用,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拉长融资期限。地方政府承诺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将纳入预算管理,符合预算改革提倡的公开透明化要求,中央政府能对地方政府债务做到心中有数。

四. PPP发展面临的问题

1.法规效力较低,体系尚待完善

我国当前缺乏一套针对PPP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现有规定法律效力不高,当前发改委颁布了指导意见,财政部发布了操作指南,但仍局限在部委的层面;另一方面,当前制度层面还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如发改委与财政部对项目操作的流程也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