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案例

篇一:两个例子说明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移民加拿大

的地方,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吸引着大家前往移民加拿大呢?下面天道小编就来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讲述大家移民加拿大的原因以及移民加拿大的心酸之路。

人物一:晓文

年龄:38岁 职业:房产经纪人

移民方式:投资移民

移民是小时候一个念想。“我的专业是英语,从小就盼望长大后能到国外看看,就这么简

单。”2003年,晓文不少朋友都移民了。听他们说,只要条件符合,出国不难,而移民国家首选加拿大,因为入籍门槛低、经济高度发达、高福利、易创业。

尽管平时也用Facebook聊天,但已经扎根加拿大温哥华的晓文,最喜欢的还是微信。几乎每晚入睡前,都会分享几个小名言,倾听国内朋友的小惊喜和小抱怨,看一看国内新闻。为什么有这样的习惯?他也说不清??

从当门童还房贷到打高尔夫、玩冰球

2003年移民心切的他多方打听与移民有关的一切:移民加拿大有两条路可选,一是选择人数众多的技术移民,门槛较多,申请不容易。二是投资移民,只要钱足,就可以顺利完成移民,通过率较高。思来想去,他锁定后者。

事实上,虽然当年晓文不算眼下的“土豪”,但凭着多年经商的财富积累,这笔钱还是拿得出。“我用了两个月时间准备申请的移民材料,很顺利就递到移民局,没多久就收到移民局的确认号码。”晓文坦言,那时特别期待快一点获得最终审批,隔三差五打电话询问进展。

人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其他的心思就淡了。“开始办移民后,本来几年前规划好了要扩大生意经营规模的想法,不知不觉地淡了。”晓文说,正常情况下,投资移民加拿大1~2年之内就能有信,可没想到,“时间一晃过去了两年,移民局方面还是没有任何消息,看来希望不大了,这是我当时的想法,有点心灰意冷。”

他在随后的时间里,除了继续做原有的培训学校生意,为了弥补这期间因等待移民所遭受的损失,他还曾去青岛、秦皇岛、海南投资房地产。

煎熬等来的是幸运。2007年,晓文终于接到电话告知移民体检相关事宜,他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心情。“等得太久了,简直不敢相信。”或许是等待过于漫长,接下来的移民之旅异常顺利,如同他所说的那样,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幸运吧,没有面试,也没有被抽到英语语言考试。

终于来到温哥华 贷款买套公寓

2007年投资移民加拿大,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40万加元交给政府,5年无利息返还;另一种是一次性付12万加元(按照当时汇率1加元兑换7.9元人民币,约94.8万元人民币)。晓文选择了第二种方式,2007年11月7日,晓文站在了加拿大温哥华的土地上。

着手买房买车。

他回忆,当时温哥华市中心的房子单价高于同期北京、上海价格,根据财力,他只能选择贷款在温哥华国际机场附近购置一套三房公寓,共花费45万加元(约合355万元人民币),每个月还贷1600加元;约3.5万加元(当时约合28万元人民币)全款买了一台本田CR-V轿车。购买后挺兴奋,可烦恼也随之而来。还贷的钱从哪来?

拼命打工 常常每天干16个小时

晓文承认,这两件消费过后,余钱已不多了,只能靠打工赚钱生活。如果说初到国外,生活可以慢慢适应,那么职业上带来的改变则是颠覆性的。

“原本在国内引以为豪的英语,在温哥华不值一提甚至只是基本工具,当地人多用英语或是法语。在国内的优越感瞬间都没了。一切只能重新开始。这种巨大的落差在出国前其实没想那么多。”由于语言没有障碍,两个星期后,晓文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酒店“门童”,给客人拎行李、送餐,报酬为每小时9加元(约71元人民币),他每天早上7点上班,以为只要肯出力就能赚钱养家,没想到,根据当地工会制度,每周打工的上线为40小时。在工作安排上,必须优先给老员工排班。问题出现了,晓文这份门童工作,即便按照上线每周40个小时计算,一个月下来,也只能收入1440加元,连还房贷都不够。为了多赚钱,他选择兼职当卡车司机,薪水每小时13加元,加上门童的工作,晓文一天常常要干16个小时。

“辛苦是辛苦,但那时的加拿大肉蛋奶蔬菜,价格非常便宜,如果买来回家吃,二三百加元就够了。”晓文说,通过兼职,每个月能有3000多加元的收入(税后,收入需要缴纳25% ~45%所得税),能够满足日常开销,但身体极度疲劳,每到这时就问自己,为什么要来加拿大,这是想要的生活吗?报名学房产经纪 收入大幅增加

没有时间陪家人,辛苦之余难言幸福。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多,晓文意识到必须改变眼下这种工作状态。他清楚,若要过上更好的生活,重新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比什么都重要。功夫不负有心人,报名哥伦比亚大学地产经纪课程,为晓文今后的生活改变埋下了伏笔。

他说,与国内中介不同,在温哥华当地“中介”上岗是需要牌照的。而想获得牌照,需要经过大学培训,主要培训课程包括本地法律,贷款计算方式。半年后,晓文顺利申请到了牌照,“大温房屋买卖”也挂牌开张,他职业定位和角色发生了转变。

说来晓文从事房地产也不是新手了,在国内市场,他熟悉中国地产经纪人营销套路,可在加拿大,一切都要推倒重来。“国内的房产中介,公司内部掌握大量市场房源信息,基本上都是以交易房屋佣金获利,促成买卖就算成功,但在温哥华当地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晓文说,在加拿大从事房产中介生意,个人手里是没有任何资源的,所有的客户信息都是透明的,而要想获得这些资源,需要登录大温哥华地产局,支付一定费用后,获得密码看房源。而卖房子同样

等等。

“不过还好,适应过来了。”由于经营有方,成交量突出,晓文的收入大幅增加。

最直观的表现是,经过奋斗,他初到温哥华的那套贷款购置的房产早已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位于主城区内的城市屋。而过去不敢想的当地人所热衷的高端消费也成为晓文一家人的生活方式,工作之余,爬山、打高尔夫、玩冰球,渐渐成为休闲习惯。“还得努力。”晓文说,在加拿大,对贫穷的怜悯是有限度的,要想活得好,还得靠自己。

人物二:赵鼎

年龄:37岁 职业:自由职业者

移民方式:技术移民

赴加后发现国外并不是想象的天堂

与晓文的投资移民不同,赵鼎移民靠的是技术。“父母是大学老师,从小到大看到很多邻居都移了民,所以打小就有这个想法。”赵鼎说,当时选择移民目的地时,考虑加拿大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社会福利完善且水平很高,更重要的是移民比较多,不存在严重的歧视问题,当时申请的成功率比较高。

赵鼎准备递移民资料时已参加工作了,想重新学习一门语言,哪来的学习时间?而一旦面试不通过,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这一回报渺茫的决定,很多亲友并不赞同。大概2001年,赵鼎开始办技术移民,由于语言不过关等原因遭拒签;2003年,赵鼎决定开始学习法语,并在2009年3月递出申请,申请魁北克省技术移民,2010年3月获得通过。

蒙特利尔,与想象的落差

“到蒙特利尔当地已经过了午夜12点,初到这里感觉除了陌生还有些失望。和想象中的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反差。”赵鼎说起对蒙特利尔的第一印象时记忆犹新:飞机临降落时,从机舱往外看,怎么都是小平房(后来才知道那是三层公寓或者别墅),而且马路上没有车,很安静。朋友事先帮忙租了房子,感觉特温暖。可这还是和国内的条件有点差距,当时有点沮丧,这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呢?

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才发现,加拿大的知名城市都是在各自的市中心有一块很繁华的地方,看起来高楼林立,灯红酒绿。从市中心开车5~10分钟左右,就基本看不到高楼了,而是一个一个大型居民区,还有一些大型商场,在商场周围则有一些饭店,看起来安静并不繁华。

“蒙特利尔,人口100多万,不到10%的中国人。因为这里是法语区,所以华人比较少。”赵鼎说,或许了解太少,国外并不是想象的天堂,反而因为价值观不同,多少会有点不习惯。成熟小区周边有室外休闲场地供小朋友玩

60平方米。政府因为实行很高的税收制度,所以有资金为老百姓提供很好的福利,例如儿童牛奶金(移民儿童和本地儿童福利相同)、失业保险金等等。住房相对于收入来讲还算便宜,但像多伦多、温哥华等几个国人较多的大城市,房价还是被炒上去了。

“我经常往返国内,相比之下,孩子很喜欢蒙特利尔的生活,没有繁重的作业,孩子们都无忧无虑。”他说,为了孩子每个居民区都建立了很多活动场所,例如室外冰场。一个成熟的小区周边会有10个左右的室外休闲场地供小朋友冬季玩耍。

赵鼎说,平时也会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因为是中国人,所以生活圈子(工作除外)还是以华人圈子为主,也了解一些老移民和新移民的现状。他们当中一部分都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还有一部分继续求学,以求更快融入加

华人案例

拿大生活,也有相当一部分开始发展自己的生意了。基本上只要努力工作,生活就比较稳定,衣食无忧。

究竟是什么吸引国人向往加拿大?

在温哥华的8年多,晓文看到大量中国人涌入,特别是近两年,在大街上,很容易就能听到东北话。当地华人超市、社区银行,包括部分医生,均提供中文服务。他所在的城市,有两成多中国人,从事不同职业,操着不同的口音。

但是有不少中国人,甚至有老乡,虽然也获得枫叶卡,但因语言问题,还做着当地人不愿意从事的技术含量低、吃苦出力的工作。

“四五年前,我认识了一位老移民,他是长春一所大学的老师,本来收入尚可,但来到温哥华后,因为不适应这里的语言环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在当地一家华人超市卖猪肉。”晓文说。

加拿大究竟是什么吸引国人向往?在与当地华人朋友交谈时,他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与国内最大的不同是对孩子成长和老人未来的保障,以及日常的医疗服务,这可能是来加拿大最主要的原因吧。”

晓文举例说明,只要是绿卡身份,全家人包括孩子的医疗都不用担心。加拿大实施全民免费医疗保健制度,只要是在医院,即可享受全部医疗服务,包括住院、治疗、妊娠检查、婴儿出生等。“但买药不免费。因为医院只看病不卖药,如果是处方药,需要到药店购买,这是防范医疗腐败的好办法。”而免费医疗只是其中的一项。公立小学和中学还全部免费,每年只需要交纳几加元的书本费。而收费只有私立学校。

与此同时,在加拿大社会福利体系中,“牛奶金”也不能不提。所谓的“牛奶金”是按月支付给负责照顾18岁以下儿童的监护人的一项福利。按照新规定,6岁以下儿童每人每年“牛奶金”最高额为6400加元,6-17岁每人每年最高额5400加元。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加拿大移民是非常辛苦的,为了适应加拿大移民生活,为了能够在加拿大站稳脚跟,他们付出了比常人多很多的努力,所以如果大家想要移民加拿大啊,除了必要的材料和资金准备之外,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篇二:管理学原理案例分析:法国总部来了个中国人

姓名:马顺治学号:2016212045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161班

管理学原理案例二分析:

法国总部来了个中国人

案例原文: 法国香水公司德龙国际是一个家族企业,对其法国身份有着十足的骄傲。(德龙国际法国背景介绍)然而,在经过数十年的两位数增长后,德龙的市场占有率开始下滑。公司的标志产品“无忧”牌香水的忠实顾客群年纪越来越大。更糟的是,从全局来看,德龙的品牌反映的是北美和欧洲市场的喜好,而这些市场现在已经停止增长。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在新兴市场,然而,中国和其他亚洲市场的消费者却不大喜欢欧洲香水那股浓浓的香味。(德龙国际公司品牌反应力和未来发展前景)公司在拉美市场的销量也同样不理想。新上任的全球产品开发副总裁杨建国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杨建国最初在德龙国际担任中国研发实验室负责人。(杨建国简历简介)在他的领导下,实验室配制出了两种在亚洲市场大为热销的香水。后来,他升任公司的中国区经理。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他领导的中国区是德龙公司在新兴市场中业务发展最快的地区。于是,公司CEO阿兰?德龙决定将他提升为全球产品开发高级副总裁(杨建

国当选全球开发高级副总裁),当时竞争这一职位的还有三位候选人,他们都是法国总部的资深高管,其中负责发达国家市场的副总裁伊夫原本最有希望得到这一职位,另外两位候选人则是护肤品营销副总裁埃莉斯和水疗产品部门总经理安托万。阿兰之所以放弃了三个他更为熟悉和信任的法国人而选择了一个中国人,主要原因就是看中杨建国对亚洲市场的熟悉。(职位竞争者:中国研发实验室负责人:杨建国,发达国家市场副总裁:伊夫,护肤品营销副总裁:埃莉斯,水疗产品部门总经理:安托万。并表明个人选择杨建国当全球开发副总裁的原因:德龙国际在华未来发展前景广泛)

自杨上任以来,他收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建议,其中大多数提议都反映的是法国文化和法国形象。(文化冲突:法国文化,中国文化)就连公司CEO阿兰也表示希望和法国著名女影星卡特琳?德纳芙签约,让她做公司产品代言人,借此恢复无忧牌香水的销量,甚至可能以她的名字命名一款香水。阿兰还考虑和一位受人尊重的巴黎皮肤科医生合作推出一个新品牌。 对此,杨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在法国之外,没人知道这位皮肤科医生是谁。杨的关注点不在欧美等西方市场,而是在新兴市场,尤其是自己熟悉的中国市场。(杨建国的关注点)他建议公司培养中国年轻人对空气清新剂的兴趣,开发出香味清新淡雅、适合中国人品味的新产品。他还计划开发针对年轻男士的护肤产品,并提议由中国的跨栏明星刘翔担任代言人。(德龙国际两位领导选择:1.CEO选择高

度法国文化选择法国影星卡特琳?德纳芙及著名巴黎皮肤科医生 2.杨建国选择刘翔代言产品)

而杨的法国同事,尤其是伊夫,则对杨十分不满,因为在他们看来,杨对于公司主要市场的西方客户完全不在意,从不征询他们对于西方市场的意见。尽管杨晋升到了全球产品开发高级副总裁的职位,但他并没有被他的法国同事们所接受,甚至CEO本人对他也不信任。

杨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局外人,他没机会参与战略决策。在一次高管会议开会前,伊夫、安托万和阿兰在会议室门口窃窃私语,看到杨走过来就缄口不言。而在阿兰正式宣布散会后,也是杨先离开了会议室,阿兰还在继续跟安托万讨论和皮肤科医生合作的事。这让杨觉得有些不自在,因为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全球新产品的负责人,安托万就应该和他讨论,而不是直接找阿兰商量。

杨建国有时无意中会听到同事对自己的一些评论,类似“边缘化”、“不够老成”之类的。(边缘化问题凸显)甚至有传闻,在阿兰的乡间别墅有个聚会,伊夫、安托万和埃莉斯都在客人名单之列,唯独他没有受到邀请。此外,每当杨想推广自己的点子时,他能得到的,除了礼节性微笑就再也没什么了。

埃莉斯曾经私下建议他注意交际方式。她说:“你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因为你不可能改变他们。和他们好好沟通吧。”杨开始思忖,自己接受这份工作是不是个错误。相比之下,在管理中国区业务的时

候,他的日子反而过得更舒坦,他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通过本案例分析得到: 杨建国无法从中国研发实验室转化为德龙国际全球开发高级副总裁原因主要由两方面造成,无论是杨建国本人,还是德龙国际CEO:阿兰?德龙都应承担一定责任。 杨建国无法顺利转变角色的原因:

1. 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中国文化和法国文化的碰撞、中国区域公司管理制度和西方公司管理制度方面的差异及中国区域公司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 杨建国在中国研发实验室负责人在职期间主要负责中国区域公司未来潜力市场的开发工作。需要开拓、进取的精神,而德龙国际是家族企业兼顾着固有的传统及骄傲文化形成对比。又因东西方文化差异:亚洲社会的运作依靠一个清晰界定的社会层级体系,不同层级的人员有着各自的角色和职责,人们依照清晰的职责划分而各司其职。而在西方商业管理环境中工作,杨建国需要适应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和松散化的西方公司企业。

2. 人际关系及沟通能力

对于杨建国来说由中国研发室负责人升迁全球开发高级副总裁不仅是工作地点的改变还在于管理区域的扩大化:由区域化向全球化转变。所以杨建国必须要学会与新同事们充分沟通,彼此之间交换意见及维系人际关系。这样无论杨建国是在欧美成熟市场还是在亚洲新兴市场发展,公司成员才能真正理解杨建国对于产品开发及德龙国际新兴市场开发规划的观点。然而杨建国拒绝与同事讨论西方市场的情况,甚至是在伊夫主动找上门来时,杨也仅仅是敷衍了事。

3. CEO阿兰在挑选候选人时标准不明确。

在几位很有希望的候选人中挑选了杨建国,看重的是杨建国的技术背景,以及杨建国对于亚洲新兴市场和消费者喜好的深刻了解。但是阿兰却忽略了其他重要条件,例如杨与总部同事的关系、杨对于成熟市场产品开发的历练与知识、杨对于德龙总部做决策的信息基础与流程的掌握程度,等等。

4. 德龙公司缺少对新上任领导人的系统培训计划。

这就造成了杨在上任时,既不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到底是什么,也不清楚公司总部为人处事的潜规则。这直接杨建国在上任之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进而影响上任后的业绩。 综上案例分析,要使杨建国顺利转变角色,无论是杨建国本人,还是首席执行官阿兰?德龙和德龙公司都需要做出努力和改变。

篇三:老外看中国:中国人活得压力真大

老外看中国:中国人活得压力真大

首先,尽管一些中国的小青年说,我看起来像因为压力过大,一天抽20根烟,并且已经开始在矿井干活的哈利.波特,但我只有25岁,并且我非常热衷地用“年轻”、“新一代”、“未来”等俗套的称谓,来将自己归入年轻人中(我的令人尴尬的低心理年龄加强了我对自己的定位,并且居然有好心人给了我替一家“青年报”写文章的活儿,那就证明我一定很年轻)。既然我把自己定位为年轻人,我觉得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潜力没有得到发挥”这个美妙的借口,来掩盖自己一事无成的事实,并且用“积累经验”的伪装来逃避责任。25岁通常是一个合适的年纪来逃避远大的志向,然而在中国却不是这样。

有许多思维比我敏捷,头脑比我聪明的人已经证明,中国的少年以及青年人承受着巨大压力。家长不愿看到孩子们无拘无束地生活,他们宁愿孩子因压力过大得忧郁症,也不愿看到他们放荡不羁。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很多机会来研究这些问题。上海的父母强行将奋斗目标灌输给孩子。当然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勤奋,否则就会像被大自然淘汰了的动物的尸骸那样,等着被秃鹫来啄食。我对什么是有价值的生存没有概念,但我总是不停地想,我在苏格兰的同龄人,是否会愿意在努力学习、做作业的同时,还要迎合长辈们离奇的愿望,比如让所有的孩子都去学钢琴――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在派对中表演。

矛盾之处在于,尽管中国孩子们很勤奋,很努力,但在中国有过执教经验的外籍教师都觉得中国的孩子不够成熟。的确,他们可以背诵元素周期表,会两种语言以及多种方言,14岁就可以弹奏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但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为人。任何人都不完美,但有许多确凿的事实表明,很多中国的年轻人到了该成年的时候,却仍然表现得像个孩子。

举个例子,尽管我也尊重长辈,并且同住一个屋檐下也确实更加经济,但使很多外国人不理解的是,中国的有些年轻人26岁了却仍不想离开父母。而我16岁就和一个浸信教派的传教士去了美国南方,并且之后很少有回苏格兰的想法,当时的我就像一只羽翼初丰的小鸟在外翱翔,一晃就是10年。

对于中国的年轻人,尤其是上海的年轻人,他们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今天的上海,和孩子们的父辈当初建设的那个上海,已有了天壤之别。所以,中国父母与子女的代沟最深,未来也更不确定。

相比而言,我在英国的成长环境(那里大多数人有出国旅行并生活的自由)比较稳定,我生活在一个舒适的中产阶级家庭,当父母在看着电视连续剧的时候,我惊恐地看着他们,心里想我将来也会变成这个样子。大家想想看,为什么后来我跟着一个传教士去了美国的乔治亚州呢?为什么当我进入英国最好的大学时,我却整天“埋首学习”如何喝下伏特加酒?为什么我选择来中国而不是接受一份保险公司的职位呢?因为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我仅仅是不想在星期天的早晨陷入“我是谁?”的迷惘之中。对我来说,就是寻找快乐并且拒绝父辈的生活方式;对于我的中国学生来说,意味着要追寻真正和现代中国紧密相关的东西。省钱在英国永远不被推崇。因为这并不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在周六晚上为了省钱而呆坐着,是你永远不能告诉朋友的一件事情。没有一部电影、一本书或一部聪明的戏剧会教人这样做。所以最好等到你结婚之后,再幸福地开始这种乏味的生活,那时你已大腹便便无法尽情找乐了。

在中国,观念却截然相反,为将来攒钱至关重要。的确在很多方面,钱是我们所能依赖的安全保障。中国的年轻人从小就被教导要节俭、要理性消费,与此

相比,我们这些在糖果店里胡乱花钱的西方年青人看起来则更像孩子。一位比我只大9天的中国朋友告诉我,她要去苏格兰旅行,我问她靠她的收入是否可以负担得了,毕竟这是一趟去世界上消费最昂贵的国家之一的旅行?答案是肯定的。反而,遇到难处就不得不向父母伸手要钱的人恰恰是我,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反差。

那么我从对中外青年人的审视中学到了什么呢?我惟一可以确定的是,我发现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享乐主义者。但我仍然认为中国的青年人应该甩掉一些包袱,不要总是想着要稳定,而应该去追求快乐。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的青年人具有某些我不具备的优秀品质。可能我在教中国朋友怎么追女孩子的时候,也该向他们学习如何发挥出我其他方面的潜力。我这样的哈利.波特只有摘下眼镜,踏踏实实地找个工作挣点钱,才买得起摩丝来收拾自己的那头乱发。

(来源:搜狐海外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