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粽子ppt

篇一:端午节话粽子

端午节话粽子

端午节食粽是我国南北各地许多民族共有的习俗。此俗源远流长,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关于这一习俗的来源,我国较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其根据主要是《续齐谐记》上的一段奇特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不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患,当以楝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其实,吃粽子并不是端午日独有的风俗。《太平御览》引《风土记》载:“俗有菰叶裹糯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也说:“夏至节日吃粽,周处谓之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塞楝叶,插五彩系臂,谓为长命缕。”可见那时不只端午吃粽,夏至日也吃,梁代徐君倩写了一首《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从这首诗里可以了解到六朝时有除夕守岁吃粽子的习俗。湖南湘西苗族夏历正月初一,湘南八月十五,溆浦五月十五至今仍保留吃粽过节的习俗。

外国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亚洲一些国家,如朝鲜、日本、马来西亚,也和我国一样在夏天吃粽子。而在一些拉美国家,如墨

西哥、委内瑞拉、秘鲁等国,则是在圣诞节吃粽子。圣诞节前包粽子是家里的一件大事,以家庭主妇为主,一家大小齐动手,要包出几百个粽子,留着慢慢吃。每当十二月二十四日午夜做完弥撒后,全家便围在一起吃粽子。

我国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粽子。粽子不仅以它特有的形状、颜色和滋味惹人喜爱,而且能引起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粽子的种类很多,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

从粽叶上看,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一两公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

端午节粽子ppt

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辅料的内容,则是最能凸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我国各地的粽子,不同的地方由于地域、风俗不同粽子也就有许多差别。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软、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

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也有人蘸白糖来吃。

北京的粽子大约可分为3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替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后,只见黄澄澄的黏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曰“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两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为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枣儿粽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镶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

粽子的味道美极了。箬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馅子,甜而不腻。它既是驱邪消暑的开胃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滋补佳品,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欢吃。

网友们,端午节即至,你们包好粽子了吗?(有借鉴)

篇二:端午节与粽子

端午节与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美食,因其最初包裹黍米形似尖角,所以又称角黍。传说是为祭祀屈原而制作的,但经过学者考证,“粽子是先民们祭祖与祭谷神求丰年的两种原始宗教文化崇拜形式的产物,并非始源于祭屈原。” 可见粽子的出现要早于屈原。其实在汉代已经有对粽子的明确记载,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卷七米部云:“稷,芦叶裹米也。”粳即粽。南朝梁时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 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 三闻大夫’,谓曲日:‘ 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引文记载的是东汉光武帝建武(公元25—56 ) 年间,届原的魂魄向长沙人区曲叮嘱祭品的事情,这段记载的传说色彩过于浓厚,我们不敢确信它一定发生在汉代。引文中粽子是以祭品的形式出现,后人往往把它作为粽子形制的最早记录, 后世食用的粽子, 形制与其相差无几。引文中谈到了两种不同形制的粽子,一种是用竹简贮米,另一种是用大的植物叶包裹,然后用彩丝缠绕,古人认为彩丝有驱邪的作用。

这两种形制在后世一直并存,因后一种容易煮熟或蒸熟而且便于携带,所以流传更广。这里说到用楝叶包裹粽子还需要具体分析,《尔雅·翼》 卷九“ 楝”字注云:“宗懔引《风俗通》 , 以为‘獬豸食,原将以信其志也 ’。”獬豸是先秦楚人崇拜的一种独角神羊,据说能分辨曲直,充当审判兽,又能决犹豫,定吉凶。信其志就是能满足尊奉者的愿望。在楚人看来用楝叶包裹粽子就能够驱赶蛟龙,而事实上古人食用的粽子是不用楝叶包裹的,因为楝叶的子和叶子都含有毒素,古人利用它来制造杀虫剂。《齐民要术》引《风土记》注云:“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尚相裹, 未分散之 时象也。” 端午正处于一年节气中阴阳交替的时节,(阴历五月初五,阳历一般在五月底到夏至之间) 此时气候阴阳还不分明,故有包裹未散之义。到西晋时期,人们把粽子煮熟食用,而且五月五和夏至都可以食用。《荆楚岁时记》云:“夏至节日,食粽。” 注日:“ 按周处《风土记》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稷,栋叶插( 头),五彩系臂,谓为长命缕”从注文可以看出,夏至节食用的是竹筒式的粽子,并举行一些驱鬼避恶的活动。由于夏至与端午在时间上大致相近, 所以许多习俗的内容是重叠的。

唐代人制做的粽子不仅花样多,而且非常精致,有九子粽、百索粽、庾家粽子、粉团粽子等, 九子粽就是用彩线将九个粽子扎在一起, 唐玄宗在《 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云:“ 四时花竟巧, 九子粽争新。” 唐代笔记小说《 酉阳杂俎》 卷七说:“ 庾家粽子, 白莹如玉。” 在唐代 ,端午这一天宫廷的供膳中就有粽子,《唐六典》 卷一五记载光禄寺为百官供膳, “ 五月五日加粽壹”, 唐代还有射粉团角黍的游戏, 即把制成的粉团角黍盛置在精致的盘中, 轮流用细小的小弓,架上箭,射盘中的粉团粽子,射中者胜,可食;射不中则要受罚。此游戏在宫廷和长安贵族间流行。可见,到了唐代,端午节食粽子的习俗已经在北方流行,宫廷贵族与普通市民都已把粽子作为端午的节庆食品了。

篇三:端午的粽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对去年过端午节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吧!现在我就介绍一下我家乡的端午节吧!

我的家乡――永昌,位于祖国的大西北,是座古城,历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镇而已。在彼,人们留心于早晚的云蒸霞蔚,四时的风花雪月,并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节;在此,人们向往着都市的灯红酒绿,生活的纸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镇。他们都喜欢心目中美好的东西,却不知在此边陲小镇中,端午节也是热闹非凡的。

家乡的端午习俗可谓多种多样。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几天,人们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条)插于门楣之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戴香包。大人们用布缝制成小布包,并将艾、苍术、板蓝根等草药包于其中,让孩子或戴于项下,或系于腰间,可增强免疫力。我的家乡由于缺水,所以并不像江南等地划龙舟。在我家乡,最典型的风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将糯米洗净,并配一把包,用棕叶宝成三角锥形,蒸熟,便成了香气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个讲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后才能吃。

我最爱吃粽子。每逢端午节,我总要吃个够,直到再也吃不下为止。妈妈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轻轻将棕叶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觉简直妙不可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吃惯妈妈包的粽子,吃起别人包的,总觉得有些干涩,不如妈妈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会有同一种感觉。满口喷香的糯米,氤氲香气中,仿佛升腾起成败英雄不灭的屈原,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国。不禁对靳尚、张仪与郑袖的卑鄙无耻嗤之以鼻,为屈原的气节所折服。何为英雄?生死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仰天长啸?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隐隐的,似乎可见你将那无尽的沉沦抛进滚滚汨罗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汉!整个世界因你而美丽!折断柳条留不住的,是岁月的裙袂,挽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你追寻真理的脚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来,手中的粽子已尽,才明白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最终空留叹嗟,沉沦不已??

粽子在口,母亲在身边,家乡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