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坟后总是发烧

篇一:节 令 习 俗

节 令 习 俗

吴国钧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我国广泛流传着吃“元宵”和观灯的风俗。因此,称为元宵节或灯节,也有称为上元节。据《唐书》载:“玄宗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正月望夜,胡人婆陀请于玄武楼外燃灯百千借佛,纵都民出观。”于是,在民间便流传着观灯的风俗。我地民间除吃“元宵”和观灯外,在农村有“照田财”习俗。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圆形有馅的食品,入沸水中煮熟而食。这天家家吃“元宵”,象征着全家大团圆。有的人家还将“元宵”在近邻和亲友间相互送吃。

入夜,市街两面商店开门做夜市,门前张挂各种各样纸灯,照得全街通亮。灯,有的是商店请人扎糊的,有的是向灯店买的,但都十分精巧。各行各业敲锣打鼓,鞭炮声此起彼落,十分热闹。孩子们提着特制的小笼灯或纸糊兔子灯等成群上街边跑边玩,如一颗颗星闪闪烁烁,十分好看。也有个别爱好糊灯者,把自己精扎细糊的灯提着结伴上街,以献其艺,居民们三五成群,或携老带幼逛街观灯,真是满街欢腾,令人流连忘返,这俗称“闹元宵”。在风调雨顺年头,为了庆贺丰收有灯会出现,俗名“出马灯”。

是夜,乡村农家有“点田燃”(又称照田财)习俗,是用整把稻草点燃后,到自己田角落进行熏烧,口中念着“烧烧田角落,明年收成三石六”,祝愿来年丰收。

清明寒食

清明是全年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节气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即公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对寒食有这样的传说,春秋时,介之推随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后文公回国为君,禄赐不及,之推与母隐于绵山。公求之不得,及焚林迫其出山,之推竟抱木而死。文公哀之,禁人于是日举火。后世始有寒食之俗。我地习俗有祭祖扫墓、踏青和包粽子。

清明节家家要祭祖,都备菜备酒,点烛焚香,跪拜祖先,俗称“过节”。所备菜肴视各家情况有所不同,但都得供有粽子。酒过三巡上饭,最后焚纸锭,祭祖结束。

清明是扫墓(俗称上坟)日子。清明节前后数日,家有祖坟者要扫墓,化纸箔长锭。有的备酒菜,点香烛祭供。凡远道外出幼辈都得回乡上坟。特别是新坟(死后遇上第一个清明)还得哭祭,真是“路上行人欲断魂”。祭墓时,须在坟上清扫培土,或种植松柏,以示怀念。

清明气候温和,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这天,民间有出游习俗,名谓“踏青”。有的结伴漫步郊外,有的借扫墓步行游览春景。平时少人来往的郊区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粽子,以糯米为原料,或杂以赤豆、红枣,用箬叶包成多角形,煮熟而食。一般人家在清明前一两天包粽子。农村此俗最为盛行。

立 夏

每年公历五月六日前后是立夏节。我地民间要吃酒酿、芽菱、青蚕豆、汤面饺、油氽臭豆腐干和杏子、李子、荸荠等水果。还有做麦芽塌饼、烧野米饭以及进行称人等活动。

麦芽塌饼是以麦芽粉、米粉、紫念头烧烂相和做成有馅(主要赤豆沙)的塌饼,入锅以沸水蒸熟,再用菜油煎至塌饼两面起皮后即成。其味清香柔软,十分可口,为我地的时令土产。在农村几乎家家都做,并作为节日佳品赠友送亲。

野米饭是儿童三五结伴在田野或露天烧蚕豆饭的活动。米是向邻家索讨,豆是下田采摘,(这天习俗,儿童下田采豆别人不加干涉。)煮成的饭又叫百家饭,据说儿童吃了身心健康。

称人,是称每人的体重,在磅秤未盛行时,多以大号杆秤。俗云,人经称后,能减疰夏病,(中医指夏季长期发烧的病,患者多为小儿。)实际是每年一度体格检查。

端 午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亦称端阳节,也称当午、重五、重午、中天节。这天,我地民间要吃黄鳝、黄鱼、黄瓜和咸蛋,要饮雄黄酒。还用雄黄酒洒在墙壁角、床底等阴暗处;在室内用苍术、白芷、芸香烟熏,驱除害虫。小孩在额上用雄黄写一“王”字,在脐部涂上雄黄,在胸前挂着大黄香袋,意思是祛邪。在家门上端(门楣)和床上挂着菖蒲、艾蒿和大蒜,可避灾难。

家家裹苇叶粽子吃,意在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楚人以稷用菰叶裹之如角(叫角黍)投泪罗江祭祀屈原。并于是日食角黍以志纪念,后人相袭。民间流传“端午不吃粽,死了没人送”

的谚语。

每家门上贴钟馗画像,以驱邪魔。据《唐逸史》载,开元年间,唐明皇患恶性疟疾,久医不愈。某夜,他梦见一大鬼,破帽、蓝袍、角带、朝靴,捉小鬼啖之,自称名钟馗,生前是个不第武举,触阶而死,唐明皇醒后,病也大愈,乃诏画工如梦画成钟馗捉鬼图,批上“以驱邪魅,兼靖妖氛”,并令天下于端午、除夕两节张贴,从此相沿成俗。

夏 至

每年公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夏至节。这天北半球日最长,夜最短,俗语云“白相(玩)夏至日,睡觉冬至夜”。此日,小儿不坐门槛,夏天不打瞌睡。农村中,女儿出嫁后遇上第一个夏至,娘家要为女儿送凉枕、蒲扇各一对和夏衣若干件,名谓“送夏衣”。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宋真宗时以天书降于是日故名。这天时在盛暑,高温干燥,日光强烈。农谚云:“六月六,晒到鸭蛋熟。”凡藏经书者,都于是日曝书防蠹。

午餐,民间喜食面和馄饨,有“六月六,买点面来落一落”的民谣。又说这一天是猫狗生日,主人都为它们洗澡,是将它们抛入河中,让它们在水中挣扎游着上岸。

七月七

农历七月七日,民间妇女有乞巧俗。午间,取面盆盛水曝于日中,投针(缝衣针)则浮。看水底针影,如有成云龙花草形者为得巧,若形如椎如轴者为拙徵。入夜,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者,则为得巧。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名中元节。旧时为鬼节,民间习俗都系迷信活动。是日,家家户户备有酒菜、水果(西瓜)、糕点祭祀祖先。一般在十四日“过节”(祭祖的别名)。据说早一天过节,

好让祖先享受祭祀后,十五日可以从容地自平望往黎里看会。

中元节时,田间重活基本结束,农家比较空闲,有暇做馒头和放糕(发酵的面糕),作为节日食品和祭祖供品。有这样一句家谚:“甜馒头、苦粽子”。意思是中元节吃了馒头田活日渐轻松,清明节吃了粽子田间工作日日加重。

这天夜里,民间有“放焰口”、“放水灯”等活动。“放焰口”,是众人出资,延僧五至七人,身披袈裟登台,台上放着方桌,主僧正坐,众僧分坐桌的两旁,边诵经,边吹打法器(斋醮用的乐器),边施食(将米用手指撒向四周),祭无礼之鬼。“放水灯”是人们以稻草结成圈,上面点上蜡烛,有的放上少些饭菜和纸锭,然后放入河中,顺水飘流,祭水中之鬼。

七月三十

农历七月三十日,相传是地藏王菩萨诞辰。镇乡妇女都到地藏殿拜佛烧香。据说,地藏王菩萨是现身六道、普渡众生,为人们所祈祷。地藏殿自早到晚焚香点烛者络绎不绝,挤得水泄不通,殿外大香炉中香烟缭绕不熄。入夜,更加热闹,寺内灯烛辉煌,殿内置放蒲团(跪拜时用的蒲草织成的垫具)等接香客。很多老年妇女焚香点烛后,虔诚地坐于殿内蒲团上诵经念佛,彻夜不眠,并互赠糕点广结佛缘,直到天明离去,谓之“坐蒲团”。

是夜,家家户户燃烛焚香(香是特制的棒香名地藏香)插于地上,有的插在庭院中,有的插在大门口沿阶地上,谓之“点地藏香”。根据资料记载,元朝至正十三年(一三五三年),张士诚(江苏人,字九四,亦作久思,)起兵,次年称吴王。十六年定都平江(苏州),十七年在平望下塘(运河东岸)筑土城周三里,欲窥嘉兴。二十七年秋,朱元璋部常遇春征伐张士诚,破平江城,张士诚被俘,去南京途中,不食而死。他称吴王时颇得民心,平江城被攻破,正值七月三十日,民感其仁而哀其死,故民间每年于是夜梦香祭礼,名曰“狗屎香”、“九四香”,恐为当局所忌,乃托名“地藏香”相沿成俗。

八月十五

农历八月十五日,居秋季正中,故名中秋节,又叫八月半。它是传统的家庭团聚节日。凡外出人员多争取归家,共尝月饼,共饮团圆酒,共进合欢饭,夜间有“赏中秋”、“赏月华”等全家性活动。这个节日最易引起远离家乡的人们产生“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节倍思亲”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感。

月饼,是象征月圆人寿的食品。中秋节间,人们都以月饼为礼品走亲访友,特别对老年人(长辈)是不可缺少的礼物。真是家家有月饼,户户吃月饼。

晚饭后,遇上天晴,月亮明媚皎洁,真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在庭院中放上方桌,供上鲜干果品和月饼,并燃点红烛、香(是中秋节日应时特制专供赏月所需,其底部用线香扎成花盆状或上口大底部小的方形,中置木屑,自下而上加扎五或七层束香呈塔形,插有小旗)。小户人家只点香烛。家人围桌而坐,是谓“赏中秋”(又名斋月)。在赏月中谈家常,讲一切。也有老年人讲有关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谪令伐树”等神话。直至香烛燃尽,才尽兴而散。

月华是月之光华,常出现在中秋夜,或十三至十八夜,其状如锦云捧月,五色鲜荧,绕月多变,时盛时散,十分好看,俗称“赏月华”。

还有一个传说:中秋夜,天空有“龙船”出现,如若能见者,日后必大富大贵,故中秋赏月还有“看龙船”的插曲。

冬 至

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冬至节,是祭祖的节日。俗语云:“冬至大如年”、“有嘛冬至夜,无嘛冻一夜”。说是冬至祭祖比岁末祭祖来得重要,冬至如祭祖,则祖先可安度冬至夜,如冬至不祭祖,祖先只有挨饿冻一夜。所以,冬至过节民间十分重视。祭祖时间都在傍晚,祭酒不用黄酒,改用冬酿酒,因这天民间有饮冬酿酒习俗。

腊月初八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民间有以菜果入米煮粥的习俗,谓之“腊八粥”。据说,腊月初八是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的成道日。在他成道之前,有牧女向他献过一碗各种谷果熬的粥,后来每到这一天,所有佛教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煮粥供佛,叫“腊八粥”。南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明陈耀文撰《天中记》载:“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刹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据《辞源》七宝粥条解说:十二月八日僧家以乳蕈、胡桃,百合等煮成七宝粥

篇二:行走在感恩的路上

行走在感恩的路上

又到了玉兰花开的季节,那洁白的清香,仿佛让我嗅到了黄香扇枕温衾的气息;那紫红的热情,仿佛让我触摸到了王祥卧冰求鲤的温度。孝,你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何以让中华五千年的儿女如此痴迷?

我搬来了词典: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孝的意思是:“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而在我看来,....

作为中学生,孝,就是多关心父母,少让父母操心;孝,就是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孝还意味着不要对父母撒谎,为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2013最美孝心少年的故事感动了多少中国人啊,不是他们的苦赚足了我们的眼泪,而是他们身上的孝道让我们唏嘘不已!生活的苦难 没有压垮他们 对未来的希望,艰难的岁月 磨灭不了 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可是,平凡的家庭一样在上演着幸福的孝顺之歌。

奶奶年纪大了,身子骨弱,经常会腰疼、脖子疼,宋航一回家就帮奶奶捶背按摩;父母生气了,冷战开始了,宗瑞同学便成了一枚小小的开心果;半夜里,妈妈腰疼复发,爸爸不在家,怎么办?看我们的小小男子汉吕刚毅吧,一边安慰妈妈,一边去取冰块,熟练地帮妈妈冷敷;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妈妈突然发烧,小小女生王宣文,二话不说出门买药,路滑、天冷、风大、雪飞,身上的汗把贴身穿的衣服都弄湿了,这些 又怎能阻挡她的脚步!

是呀,他们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只不过就是一些些的生活琐事罢了,毛主席曾经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可是,雷锋做到了!我们班主任这样说,一个人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儿不难,难的是经常做、天天做、做一辈子!一辈子现在还不敢说,可我们身边就是有经常做、天天做、坚持孝敬父母的榜样!

徐凡淇,一位特文静的女孩子,她用行动诠释着“孝道”。妈妈天天给别人送货来维持着全家的生活。风里来尘里去,妈妈的衣服总是最脏最难洗的,冬天的衣服又厚又大,洗衣机根本洗不干净她就一点点的搓,娇嫩的小手怎耐得住这些衣服的蹂躏,但是她从来不嫌弃不埋怨,因为她知道,这些事情是最能温暖妈妈的!

人都说,闺女是娘的贴心小棉袄,可大大咧咧的男子汉在孝的天平上一样不服输。黄思源,这位看似粗犷的小男生,晨起一杯水暖胃,晚上一盆水烫脚,这是他的必修课。不能天天洗碗,但每次吃完饭都会收拾碗筷用水泡好;顺手擦擦桌子,也就十几秒的事儿。他这样告诉我们:因为孝敬,所以他从不乱花钱,不对父母撒谎;因为孝敬,所以他从不贪恋网络,不让父母伤心;因为孝敬,所以他从不顶撞父母,也因为孝敬,所以这些事情他一直坚持着。他说,还有什么能比妈妈的微笑更让人满足的呢?

是呀,百善孝为先,让我再来给大家读一封让我们王老师感动得落泪的家长感言吧: 儿子今年13岁,他还有一个6岁的妹妹。在(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清明上坟后总是发烧)家里,做饭、打扫卫生、扛纯净水、都是儿子的活。最让我感动的第一件事:2007年11月,他的妹妹刚出生,每天放学,帮我

卖糕点,帮助洗小妹的尿布,帮我刷碗、洗衣服、照看小妹,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便承担着家的责任。让我感动的第二件事:2012年清明节,我回老家给母亲上坟,不小心摔伤右腿,在家养病期间,做饭,端饭、收拾残局,晚上照顾我洗脚上床睡觉,这样的日子儿子整整坚持了一个月!每次上厕所都是用他稚嫩的左肩支撑着我的右半身。看着儿子吃力的样子,我既心酸又欣慰:儿子长大了,长成了男子汉了。他终究会走向社会,我坚信:我的儿子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不会担心他的品德!这是张豪的妈妈高素琴阿姨在3月22日写下的感言,一个七岁的男孩一直坚持行走在孝心的路上,你会吗?

而另一位男孩的家庭就更特殊了。爸爸常年卧病在床,所以,小小年纪的他早早就学会了帮妈妈干家务、照顾病床上的爸爸,也跟着妈妈学会了坚强地挺直脊梁,就是这位整天脸上挂着微笑的男生竟然几年如一日的照顾着家庭!家里有卧床的病人,但是室内没有一丝难闻的气味,因为他每天都要拖地、擦玻璃。难道在学校呆了一天的他不知道累吗?他只是想让爸爸生活的环境更好点儿,想让操劳了一天的妈妈休息一会儿,看着爸爸的微笑,偎依在妈妈身边,他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不幸的是临近春节时,爸爸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我们只知道他请了两天假,却不能从他带着微笑却红肿的双眼里看出点儿什么。生活的历练让他过早的成熟了,他没有沉浸在痛失亲人的哀伤中,而是用最快乐的笑容来面对妈妈,和妈妈一起扛起了本不该属于这个年龄的重担!我们能够从宋妈妈的感言结尾里听得出她的幸福:佳亿正在学厨师,自己下厨炒菜,他做的烧土豆丝、油炸香肠、还有黄瓜拌变蛋可好吃了。看我啰啰嗦嗦说个没完,真的啊,说起佳亿的孝心表现,那些个事儿一箩筐一箩筐的,说也说不完哪……我为有这样的儿子而骄傲!

这些事情在宋佳亿的演讲里丝毫没有提及,他只是说,在孝敬父母上,我并不比别人多,我只是做了一个儿子该做的事儿。虽然只是一些小事,但足以让母亲开足了心。他的演讲稿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开心是笑,语言一如朴实的他,但那挂在眉梢的笑容却是最灿烂最幸福的!

还用去苦苦寻找吗?这些同学正是因为心存感恩,才会一直行走在孝敬的路上,才会微笑着面对风雨人生,才会微笑着去接受生命的苦痛与幸福;正是因为心存感恩,才能够心存仁爱之心,满怀感激之情,才做到了少索取多赠予,才能够无怨无悔的几年如一日坚持孝道。

朋友们,赶紧行动起来吧,趁着这股感恩之风,踏上这趟感恩之车,让我们带着母校的教诲,终身行走在感恩的路上吧!

篇三:4.3清明 2

清明节广播稿 402()中队

齐: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下午好,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 甲:我是主持人乙:我是主持人。

乙:本期红领巾广播的主题是《缅怀先烈先人先贤,弘扬清明传统文化》

甲:首先进入今天的《校园快讯》栏目:本周我们的跳远比赛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乙:真好!

甲:上周红领巾四项竞赛的三个优胜班级分别是:第一名502中队,第二名301中队,第三名201中队。

乙:其他中队在四项竞赛活动中的表现也非常优秀,也值得表扬,大家都辛苦了。能为大家出一份力,我们的心里都是美美的。

甲: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但是也会有很多病菌出现,下面我们来说说水痘的预防。

乙:好的。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皮肤 丘疹、疱疹、结痂三种皮损同时存在为特征。水痘传染性较强,冬春季多发。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成人期感染多发为带状疱疹。水痘多发生于儿童,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在90%以上,青年人也有发病,凡是没患过水痘的人,一旦被接触这种病毒都容易发病,得过水痘的人则会终生免疫。轻微发烧、不适、食欲欠佳的儿童要多注意。 甲:[临床表现]潜伏期约10~21天。

乙: 1.前驱期:约1—2天,可有轻微发热,体温37.5~38.5℃,精神不振,食欲减低等。多数患儿无此期表现。

甲:2.出疹期:皮疹多见于胸背,后见于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初起为红色小斑丘疹,迅速转变为疱疹,疱液晶莹,约绿豆大小,四周可绕有红晕,可伴痒感。1-3天干缩结痂。痂盖脱落后不留疤痕。因皮疹陆续分批出现,故临床可见斑丘疹、疱疹、结痂三种皮损同时存在。患者身上出现小红点,由胸部、腹部,再扩展至全身。小红点变大,成为有液体的水泡;一两天后,水泡破裂,结成硬壳或疙瘩。新的小红点再次在同一位置上出现,重复同一过程;二至六天期间,新红点出现二至四次。

乙:如何[预防与调养]呢? 甲: 1.水痘患者应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 2.流行季节少去公共场所,可进行减毒活疫苗接种。 3.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避免翅抓,防止感染,饮食宜清淡.忌禽辛辣腥膻之品。

乙:避免小孩因痕痒难耐而抓破水泡,防止感染其他皮肤破损的部位;用温水(不是热水)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感染危险;疱疹破裂可涂以龙胆紫、杆菌肽或新霉素软膏,有肺炎、脑炎合并症患者需给对症治疗;可服用板蓝根冲剂等中草药制剂;酌用小量退热剂退热;水痘初期可喝绿豆汤,发烧期在饮食上要清淡易消化,多饮温开水,注意休息。甲:听到这里,大家该明白些了吧。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大家可以上网去学习相关知识。

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唐代诗人韩翃(hong)一首咏诵清明的诗篇,4月4日是今年的清明节,今天我们就给同学们《解说清明》。 甲:下面进入《解说清明》栏目。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1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乙:我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寒食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因此清明节正好在冬至后的第108天。现代寒食节基本已经并入清明节,但是二者还是有不同之处。甲:我们先给同学们讲讲寒食节的传说吧。

乙: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xi)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甲: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让手下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手下人去了好多次,介子推就是不来领赏。 乙: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yu)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就下令举火烧山,谁知道一下子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没有看见介子推走出绵山。

甲:众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jian)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乙: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还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甲: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烧焦的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并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乙:听了刚才的故事,大家知道清明节的来历了吧。过清明,是人们盘点过去、分享回忆、展望未来的时节。 清明节承载了人们一年的岁月中对亡灵、对亲人 2

的深深追忆、浓浓的思念和暖暖的怀念。过清明,使得人们的目光里会更多地映进已逝故人的身影和笑靥,面对天地相隔的亲人亡灵,活着的人会加倍地珍重身体,珍惜健康,珍爱生命,从而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享受大自然的一切恩赐。

甲:到清明节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他们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捍卫祖国的尊严,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没有烈士们的英勇牺牲,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时光?

乙: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我们不能忘记先烈,忘记历史!在和平年代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读书!振兴中华!让我们的国家更富强。

甲:接下来我来讲讲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乙:我还知道要植树也是清明节的习俗呢。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把每年三月十二日规定为我国的植树节。

甲:优秀作品选栏目,请听 带来的作品《 》

甲: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

甲: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乙:那你知道我们还可以在网上扫墓吗? 甲:当然知道,现在很流行的,网上有一个墓园,那就是“中国文明网”的“网上祭英烈”板块。 乙:同学们,最后播颂一则通知关于开展“追红色记忆 承先辈品质” 的活动通知。我们登陆“中国文明网”的“网上祭英烈”板块,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随时随地进行祭奠活动,为一些革命先烈献上鲜花,发表追思留言和纪念文章等。我们都要懂得只有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道理,并且表达出我们大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甲:你说得对。我今天回去再去上网参加一次“中国文明网”的“网上祭英烈”活动。)

乙:大队部还有一个关于“缅怀先烈先人先贤,弘扬清明传统文化”的手抄报作

业,清明休息回来请2到6年级每个中队至少挑选最好的六份上交到大队部。甲:也许我们的作品会在红领巾宣传窗展出哦!

乙:清明时节的怀想,有幸福有关爱,有回顾也有畅想。

甲:让清明礼赞生命,仿佛是一种温暖。愿这种温暖象春阳一样照进每个人的心田。

乙:本期的红领巾广播《缅怀先烈先人先贤,弘扬清明传统文化》到此结束,谢谢收听,再见! 甲:再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