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和有立场

篇一:新闻记者判断题错误解析

(判断题错误项集合,红字部分为正确说明)

6.当前,我们正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稳步迈进。(X) (第三步)

10.党的十八大回顾和总结了过去十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X)(总结了十六大以来)

1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X)(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再需要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应完全依靠党的领导。(X)(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5.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不能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 (X)(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

27.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我们胜利完成“十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X)(胜利完成“十一五”,顺利实施“十二五”)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中,一切权力属于中国共产党。(X) (属于人民)

3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效率至上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X)(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般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的思想。(X)

4.2011 年,中宣部、中央外宣办、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四部门倡导新闻行业开展“三贴近”活动。(X)(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5.新闻媒体要想改善“信息泡沫化”的状况,需要将党性原则和新闻规律更好地结合起来。(X) (新闻媒体要想改善“信息泡沫化”的状况,更需要将舆论引导与传播品质更好地结合起来)

7.在人物通讯报道中,媒体为了突出某个典型人物,允许存在着人为拔高的宣传做法。(X)(报道中一定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将事实与观点分离)

10.邓小平提出关于新闻队伍建设的“根底论”中,把“群众观点根底”列为了新闻工作者要打好的“五个根底”之一。(X(江泽民提出)

)11.毛泽东在指导《解放日报》改版时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X)(毛泽东对其改版的思路是联系群众)

13.党的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因此信息量成为传统媒体可以凭以竞争和生存的法宝。(X)(信息量已不再成为传统媒体可以凭以竞争和生存的法宝)

14.媒体对新闻价值标准的运用,应恪守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特殊情况下可以忽视社会责任。(X)(不能一味追求某些要素而忽视社会责任)

17.《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提出了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和有立场。(X)(客观、公正、有立场;全面、完整、深刻,力求从事实的整体和联系上反映事物内在规律。)

18.“走转改”活动中的“走基层”的要求,就是让记者以领导干部的姿态到基层参观和访问。(X)(新闻工作者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有“官老爷”的态度和行为,不能有“争名夺利”的心态和行为。)

20.“走转改”活动中的“改文风”的要求,就是让报道的语言变得更加文学化和艺术化。(X) (用最简单凝练的话来进行报道)

21.马克思提出要以“有机的报刊运动”意在达到接近、揭示事实真相这个最终目标,而无关具体的真实。(X)(马克思提出:“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露出来。”)

26.对于有明确立场的报刊来说,“一般的公正”是一种束缚。(X)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注重党性原则和新闻传播规律的统一。)

28.在阶级斗争尖锐对立、一个阶级剥夺另一阶级利益的历史条件下,不存在新闻自由。(X)(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意义,即应受到法律的保障和约束;新闻出版法就是对新闻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

29.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新闻法,专门规定新闻传播中的一系列报道活动。(X)(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颁布专门的新闻法

和出版法)

31.一般情况下我们常说“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恩格斯说新闻出版“享有绝对的出版自由”,恩格斯用这种绝对的词语是为了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政治意义。(X)(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意义)

33.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媒体,而非人民。(X)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舆论监督是报刊的职责或使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社会状况,尤其是令人不满意的部分;二是监督权力组织和公众人物的言行

1.中西方新闻伦理没有本质差别。(X)(中国新闻伦理规范的根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原则而西方新闻伦理规范的根本原则是新闻自由原则。)

5.记者参加政府、企业等采访对象单位的会议,可以吃对方提供的免费午餐。(X)(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有偿新闻。)

6.为加强交流,记者可以接受采访对象的免费旅游。(X)(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有偿新闻。)

8.某企业是本报的广告大户,不报道有关它的负面新闻,合情合理。(X)(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有偿新闻。)

9.记者甲为乙企业发布了一篇较有影响力的正面报道,乙企业见甲买房首付缺钱,主动借款给他,甲同意,打了欠条,并按期还了钱,甲的这种行为应该不属于有偿行为。(X)(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有偿新闻。)

10.记者甲写了一篇有关某局领导乙先进典型事迹的报道,报道社会反响很好,甲的妹妹恰好在该局工作并想换岗位,此时甲可以向乙打招呼。(X)(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有偿新闻。)

12.新闻媒体被推向市场必然会导致“有偿新闻”的出现。(X)(其最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新闻单位存在的问题,新闻记者自身的原因。)

14.某记者参加某企业举办的产品发布会,收了该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这不属于新闻伦理的失范行为。(X)(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有偿新闻。)

17.新闻记者可以事先不征得许可,进入公众人物的私人建筑进行拍摄采访。(X)(不能许可的。)

19.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公众利益相冲突时就不受保护。(X)(受法律保护)

23.社会痛恨卖淫嫖娼行为,某电视台可将卖淫女被公安人员抓住头发,双手反扭的镜头直接播出。(X)(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新闻歧视)

24.官员是公众人物,可以通过“人肉搜索”来挖掘他们的腐败事迹。(X)(这种行为应该属于新闻炒作。)

36.现场采访浪费时间,新闻记者只用电话采访或邮件采访就行了。(X)

37.在采访时,做到基本事实真实和整体真实即可,细节无所谓。(X)

30.强调“最小伤害”原则,会影响到报道的客观、公正。(X)(强

篇二:判断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3.党的

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和有立场

十八大报告重申,我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4.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6.当前,我们正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稳步迈进。(X) 7.党的十八大立足新世纪、新阶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发展为“五位一体”。(√)

8.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9.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重要方针。(√) 10.党的十八大回顾和总结了过去十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X)

1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X) 12.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还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13.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 (√)

14.2013 年 3 月 17 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对中国梦进行阐述。(√)

15.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16.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7.历史经验表明,思想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18.党的十八大修改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人民普遍受益。(√) 20.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再需要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应完全依靠党的领导。(X)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优势。(√)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行动指南。(√) 2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5.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不能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X) 26.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7.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我们胜利完成“十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X)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中,一切权力属于中国共产党。(X)

29.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30.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绝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

3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效率至上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X) 32.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3.党的十八大报告面对社会建设方面的诸多问题,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3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

3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和平发展面对严峻挑战。(√) 36.事实证明,我国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问题上讲原则、讲道理、有底线。(√) 37.新闻记者认识国情、立足国情,首要的便是了解社会主义的国情,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般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的思想。(X) 2.马克思主义党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列宁主要阐述了党报的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 4.2011 年,中宣部、中央外宣办、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四部门倡导新闻业开展“三贴近”活动。(X)

5.新闻媒体要想改善“信息泡沫化”的状况,需要将党性原则和新闻规律更好地结合起来。(X)

6.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有出现交叉或重合的情况。(√) 7.在人物通讯报道中,媒体为了突出某个典型人物,允许存在着人为拔高的宣传做法。(X) 8.宣传不一定要有实在的信息内容,宣传注重的是形式,为了能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9.宣传是传播者反复宣扬某些理念和思想,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10.邓小平提出关于新闻队伍“根底论”中,把“群众观点根底列为新闻者要打好的“五个根底”之一。(X) 11.毛泽东在指导《解放日报》改版指出:“我们政策不光要使领导知道干部知道,还要广大群众知道。”(X)

12.普通百姓应该成为新闻的主角。(√) 13.党的传统媒体舆论引导不可避免受到互联网等新媒体影响,信息量成为传统媒体竞争和生存的法宝。(X) 14.媒体对新闻价值标准的运用,应恪守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特殊情况下可以忽视社会责任。(X)

15.新闻报道不能以观点统领事实,不能为了观点而剪裁事实。(√) 16.“三贴近”的要求为媒体找准新闻源头指示了方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17.《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提出了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和有立场。(X)

18.“走转改”活动中的“走基层”的要求,就是让记者以领导干部的姿态到基层参观和访问。(X)

19.“走转改”活动中的“转作风”的要求,就是让记者和采访对象做朋友,以平视眼光报道。(√) 20.“走转改”活动中的“改文风”的要求,就是让报道的语言变得更加文学化和艺术化。(X)

21.马克思提出要以“有机的报刊运动”意在达到接近、揭示事实真相个最终目标,而无关具体的真实。(X) 22.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以接近真相为目标的持续过程。(√) 23.“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是客观报道的一种操作方式。(√)

24.新闻事件中保持中立立场,是符合马克思“一般的公正”原则的。(√) 25.马克思的“一般的公正”原则是指报刊报道新的事实或争论双方的观点,保持一种形式上公平姿态。(√) 26.对于有明确立场的报刊来说,“一般的公正”是一种束缚。(X)

27.马克思的“报刊的使命”,是与其对报刊公共性质的认定结合在一起的。(√) 28.在阶级斗争尖锐对立、一个阶级剥夺另一阶级利益的历史条件下,不存在新闻自由。(X) 29.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新闻法,专门规定新闻传播中的一系列报道活动。(X)

30.马克思认为整治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 31.一般情况下我们常说“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恩格斯说新闻出版“享有绝对的出版自由”,恩格斯用这种绝对的词语是为了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政治意义。(X)

3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法治化观点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 33.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媒体,而非人民。(X) 34.媒体应当建立常规的更正与答辩机制,这符合马克思有关新闻的真实和客观的理解。(√)

《新闻伦理》

1.中西方新闻伦理没有本质差别。(X)

2.真实原则是世界各国新闻职业规范中的最普遍原则。(√)

3.客观公正原则是新闻职业规范中的普遍原则,地震虽然惨烈,但报道中应该避免渲染悲情的音乐。(√)

4.我国新闻职业伦理既强调党性原则,又重视真实、客观、时效、自主的新闻专业原则。(√)

5.记者参加政府、企业等采访对象单位的会议,可以吃对方提供的免费午餐。(X)

6.为加强交流,记者可以接受采访对象的免费旅游。(X)

7.记者与所报道的人或组织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不与其发生经济利益关联。(√)

8.某企业是本报的广告大户,不报道有关它的负面新闻,合情合理。(X)

9.记者甲为乙企业发布了一篇较有影响力的正面报道,乙企业见甲买房首付缺钱,主动借款给他,甲同意,打了欠条,并按期还了钱,甲的这种行为应该不属于有偿行为。(X)

10.记者甲写了一篇有关某局领导乙先进典型事迹的报道,报道社会反响很好,甲的妹妹恰好在该局工作并想换岗位,此时甲可以向乙打招呼。(X)

11.某记者主动向采访对象支付了一定的费用,并要求对方不将信息提供给其他记者,这属于贿买新闻。(√)

12.新闻媒体被推向市场必然会导致“有偿新闻”的出现。(X)

13.新闻记者应该平等对待各类采访对象。(√)

14.某记者参加某企业举办的产品发布会,收了该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这不属于新闻伦理的失范行为。(X)

15.若涉及较大公共利益,在预约采访被拒绝后,新闻记者可未经公众人物的同意进行拦截采访。(√) 16 判断报道是否侵犯公民的个人权利的一种重要依据是,是否与公共利益相关。(√)

17.新闻记者可以事先不征得许可,进入公众人物的私人建筑进行拍摄采访。(X)

18.暗访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和产生何种效果,都应在法律和新闻职业规范的限制范围内谨慎运用。(√)

19.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公众利益相冲突时就不受保护。(X)

20.记者采访犯罪嫌疑人、罪犯的亲属前应征得他们的同意。(√)

21.记者采写的报道领域不应涉及自己或家人参与的投资活动范围,如房地产、证券、股票等。(√)

22.报道公众人物吸毒、违反交通规则、酗酒等事件时,“编者按”等形式表明媒体态度,以免误导公众。(√)

23.社会痛恨卖淫嫖娼行为,某电视台可将卖淫女被公安人员抓住头发,双手反扭的镜头直接播出。(X)

24.官员是公众人物,可以通过“人肉搜索”来挖掘他们的腐败事迹。(X)

25.新闻记者不得假扮公安、纪检、法官等公职人员去进行暗访。(√)

26.2013年5月美国《纽约邮报》报道一则性奴案新闻,中3被囚禁十年受害女子照片应打上马赛克。(√)

27.救灾现场,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而不是去救灾。(√)

28.在灾区见到一些失去了孩子的受灾群众正在抱头痛哭,此时记者不应该去打扰他们,应该等他们情绪稍微稳定后,再进行采访。(√)

29.医生正在抢救病人时,记者不应该对该医生进行采访。(√)

30.强调“最小伤害”原则,会影响到报道的客观、公正。(√)

31.在灾难事件或者自杀事件中,不同新闻媒体之间组合起来或者派出代表进行集中采访,可以减少对采访对象的二次伤害。(X)

32.要做一个优秀的记者,首先必须要做好一个人,一条生命远比一条报道更重要。(√)

33.弱势群体都是商业价值不高的受众,日益强调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新闻媒体对他们关注不够可以谅解。(X)

34.新闻记者不能以慈善的名义向富豪、明星、政要等社会名人索取善款或者其他帮助。(√)

35.在法庭判决前,涉案当事人在报道中不能被称为“罪犯”,而是“犯罪嫌疑人”,不适用定罪倾向的描述,如“罪大恶极”、“拒绝认罪”等。(√)

36.罪犯是社会的败类,相关报道中可以用“恶霸”、“禽兽”、“畜 生”等词语。(X)

37.在社会道德风气不改善的情况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不可能得以提高。(X)

38.新闻记者失德的最主要原因是生存压力太大。(X)

39.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甚至要比采写的基本技巧更加重要。(√)

40.新闻记者良好职业伦理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职业道德学习与实践,但更重要来自于自身整体修养。(√) 《新闻法规》

1.我国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媒体、传播者、收受者或公民和法人四个方面。(√)

2.一般来说,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但有时也会出现一种负相关关系。(√) 3.侵犯商业秘密罪一般是指具有主观故意的行为。新闻媒介遇到此类诉讼,没主观故意可成为抗辩理由。(√) 4.侮辱罪和诽谤罪所侵害的客体具有共同性,都是公民人格权。(√)

5.著作权中的广播权,就是指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的权利。(X)

6.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合理使用作品分为“引用”和“参考”。“引用”必须注明作品的名称、作者姓名、作品出处,“参考”则不必注明。(X)

7.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8.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9.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发布地震预报为准。(√) 10.新闻媒体不得报道未经政府卫生部门发布或未经批准的疫情信息。(√)

11.审批制是我国报刊管理的基本制度。(√) 12.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记者在法庭旁听时,一律不得在庭审中录音、录像和摄影。(X) 13.如果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上传或者放置在向公众开放的网络服务 器内的信息构成侵权,技术服务提供者将与内容服务提供者一道构成共同侵权,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14.2013 年 1 月 1 日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个人信息保护得到强化,这增大了媒体从司法机关获得案件信息的难度。(√)

15.减少新闻媒介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与威胁,是公民隐私权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 16.荣誉是社会组织给予的一种正式评价,主要是积极评价,但也可能是消极评价。(X) 17.不以营利为目的,以侮辱或恶意丑化使用他人肖像的,不认定侵害公民肖像权,但认定侵害名誉权。(√)

18.作者的署名权是作者自己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上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仅为作者所享有,不得转让。(X) 19.著作权人是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而发表其作品,这不是侵犯发表权的行为。(X)

20.我国法律对侵犯著作权行为规定了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制度,但涉及新闻的,仅有民事责任。(√)

21.气象信息属于公共信息,因此媒体发布气象信息不需要获得气象部门的同意,但需要如实发布,且发布气象信息后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给气象部门。(X)

22.媒体同情或赞颂罪犯也是渲染暴力的一种行为。(√)

23.我国大陆地区的地图属于公共信息,因此媒体可以出版发行地图,但出版发行地图后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给地图编制部门。(X)

2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2013 年 4 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规定,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引用和报道未通过权威渠道核实的网络信息、传言或猜测性信息。(√)

25.我国管理指导全国互联网信息行业工作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国家互 联网信息办公室。(√) 《新闻采编规范》

1.为了公共利益,记者可以适当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制造新闻事实。(X) 2.记者不能为个人或亲属的利益利用其职业关系获取任何机密信息。(√) 3.媒体应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来对待弱者。(X)

4.为证明事实铁证如山,记者可以在手法上加大事件的冲突要素。(√) 5.慎用判断性的、情感性词语,避免出现倾向性的错误。可以适当以文学化的手法渲染事实发展的情节。(X) 6.减少副词、修饰性词语的使用,多使用动词。除非可以出示确凿证据,不得使用“最大”、“最好”、“最坏”、“最多”等最高级形容词。(√)

7.当采访对象的状况并不适宜接受采访时,记者应该揪住对方拼命发问,不达目的不罢休。(X) 8.编辑若发现新闻报道求证过程有问题、证据不足,为了时效性先发稿,日后再更正。(X)

9.通稿式新闻稿件必须注明消息来源,不能署名为本报记者。(√) 10.为更好地烘托新闻事实,可对新闻图片进行合成和拼接。(X) 11.必须准确记录与匿名消息来源和受访者的谈话,只要可能,录音更好。(√)

12.记者如果要在微博中发布新闻,必须保证该新闻是在所在新闻媒体已经播发过的。(√) 13.记者微博上转发其他媒体发布的新闻不受约束。(√) 14.尽可能采访到被批评对象,尊重其辩护、辩解的权利。若努力仍没采访到某方,应在稿件中说明。(√)

15.夹叙夹议的报道手法,可以使报道更客观、准确地记录新闻事件的过程。(X) 16.对于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来自互联网上的内容,可以作为消息来源直接引用。(X) 17.新闻报道与评论不分,会增加报道不实产生的对新闻当事人的诽谤等侵犯他人权益的几率。(√)

18.记者可以就争议性的新闻或与公共政策节目有关的报道发表个人观点。(X) 19.在新闻报道中,观点可以被描述成事实呈现给受众。(X) 20.平衡呈现事件所涉及各方的事实和观点,不使用片面的消息来源。(√)

21.记者使用微博面对不真实甚至是恶意的指责时,要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观点。(X) 22.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在没有改变意思或基本没改变意思的情况下,可以修改引语。(√) 23.“同学们纷纷表示:‘他平日里非常乐意帮助同学,他是我们的好班长。’”此句的引语使用没有错误。(X)

24.直接引语更具现场感。(√) 25.肢体语言不可作为引语。(X)

26.在使用事实性的内容时,只用陈述的方式即可。(√)

27.援引其他媒体信息时,须注意选择最初媒体来源,也可以从二手新闻转述。(X) 28.使用消息源时,应该慎用单一消息源。(√) 29.一篇报道中多次使用某消息源的话语时,第二次开始可以不用全称,只用姓名即可。(√)

30.报道中引用本媒体过去报道过的信息和数据,则无需特别注明。(√) 31.使用消息源时,可以出现“某某单位说”的用法。(X) 32.网站转载某报纸报道全文时,不需注明来源。(X)

33.使用匿名消息源时,记者需向编辑部说明,得到编辑部的同意。(√) 34.政务微博也可作为一种较权威的消息来源。(√) 35.选择消息源时,只看重消息源的头衔、名气即可。(X)

36.西方发达国家的“采编经营相分离”原则,主要是严格要求编辑、记者不能插手经营业务,不能去拉广告,但并不是完全切断采编和经营之间的关系。(X)

37.新闻作者的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

38.对于口头传播的新闻,由“谁说的”来衡量新闻的可信性。(√)

39.记者在使用权威消息源时,可以完全信任,不用再次核对。(X) 40.当消息源有多重身份时,为了准确,记者应该将其身份全部写出和使用。(X)

《防止虚假新闻》

1.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事实依据。(√) 2.新闻报道中出现部分内容失实不属于虚假失实新闻。(X)

3.虚假新闻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X) 4.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都是主观原因造成的。(X) 5.非故意的失实新闻,对媒体的形象没有损害。(X)

6.面对其他信息源时,最好方式就是直接转载。(X) 7.在公众与传媒这对关系中,公众是传媒公信力的评价主体,传媒是被评价的客体。(√) 8.虚假失实新闻对媒体与受众之间信任关系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就可消除。(X)

9.新闻的品质与新闻记者的整体形象息息相关。(√) 10.传媒公信力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却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摧毁。(√) 11.正面的虚假失实新闻能起到宣扬、鼓舞的作用,有益无害。(X)

12.虚假失实新闻更广泛的受害者是受众。(√) 13.虚假失实新闻只要不被揭穿,就没有危害。(X) 14.虚假失实新闻对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X)

15.“刻板印象”是由于大众传媒对一定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长期片面、歧视性、不平衡报道形成的。(√) 16.虚假失实新闻将严重影响我国媒体在国际话语竞争力方面表现,进而影响我们文化软实力建设战略。(√)

17.道听途说指记者在进行事件采访和调查过程中没有切身实地调查事实真相,只是在一些听闻基础上的主观臆断和“合理想象”而形成新闻报道。(√)

18.为了使新闻报道更具说服力,可以对数据进行造假。(X) 19.故意摆拍不属于图片造假。(X)

20.新闻记者可以直接使用网络信息源。(X) 21.新闻伦理层面的虚假新闻是新闻工作者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X) 22.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可以对报道对象的事迹任意拔高。(X)

23.新闻采编中,新闻媒体机构对新闻信息真伪把关不严,是导致虚假新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4.新闻的真实性不重要,只要能给媒体机构和广告主带来利益就行。(X) 25.媒体机构本身没有建立严格的虚假失实新闻惩治机制就等于变相纵容虚假失实新闻。(√)

26.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是个体性为主的精神劳动。(√) 27.为了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记者必须在新闻叙事中交代消息来源,构成客观性叙事必要环节。(√) 28.新闻的真实程 度与人们对新 闻事件认识的深 入程度成反比 。(X)

29.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跟进调查是了解事实真相的基本态度。(√) 30.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专业能力的消解,容易导致虚假失实新闻的出现。(√) 31.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刺激性和趣味性。(X)

32.只要新闻从业者和媒体机构的自律就能够杜绝虚假失实新闻。(X) 33.要避免虚假失实报道,媒体必须要建立顺畅、完善的采编对接制度。(√) 34.编辑可以根据版面的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任意删改。(X)

35.采访是获取新闻素材的直接来源和首要方式,严谨细致的采访是防止新闻失实的第一道防线。(√) 36.现场采访浪费时间,新闻记者只用电话采访或邮件采访就行了。(X) 37.在采访时,做到基本事实真实和整体真实即可,细节无所谓。(X)

38.在采写涉及双方争议的新闻时,记者不能只对一方偏听偏信,给予他们同等的表达看法的报道份额。(√) 39.在调查相对复杂的新闻事件时,利用获得多重信息源进行相互印证,可以提高信息源可靠性准确度。(√) 40.新闻单位应成立专门的新闻纠错、打假机构,专人负责,使之常规化、正规化。(√)

篇三:新闻理论题库答案

新 闻 理 论 题 库 及 答 案

(传闻帮共享版)-----次完整版

说明:第1 至 45题为名词解释/ 第46至76题为简答/ 第77至100题为论述

粉色颜色表示同学自己找的答案;红色表示原有的答案。

(非常感谢06、07的人大在职研的前辈提供)

1、三贴近

“三贴近” 是贯彻中国当代新闻传播业党性原则,实现正确舆论引导的具体原则和重要方法。主要内容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重在事;贴近群众,重在人;贴近生活,重在事与人的统一。事情是人做的,事实是人创造的,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通过做事而生活的,因此,人是“三贴近”中最重要的因素。“三贴近”的根本点就是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利益出发,群众的利益是出发点、是贴近点、是归宿点。

2、“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书上没有,网络搜索的)

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活动,简称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2004年,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发出《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要通过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使各级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新闻工作方针原则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队伍形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是西方代表性的新闻理论著作。1956年由美国若名新闻学与传播学者施拉姆等人合著出版,该书按照世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新闻体制和新闻控制模式,将当代新闻理论概括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新闻理论。

4、新闻本源

新闻本源:新闻传播的本源,指新闻的基本来源,即新闻是从哪里来的,人们传播和收受的新闻与信息产自哪里,来自何方.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在后.这是唯物论的观点。

新闻整日传播的就是关于这些事实的信息,没有事实,就无以发生新闻传播行为.新闻传播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有了事实,就可能产生新闻及新闻传播活动。背离事实,甚至捏造事实,就是假报道,就是新闻失实。坚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第一,新闻第二。 事实具有哪些性质,新闻才会有同类性质,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新闻观,才在是新闻本源的问题上坚持了马克思土义新闻学观点.

5、《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陆定一同志于1943年发表的理论文章,他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新闻改革实践-1942年《解放日报》的改版的经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群众路线的重要传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回答了新闻学的一些基木问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

实践和新闻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党报思想研究的经典文献.

6、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事实信息适应和满足公众兴趣与需要的各种信息要素素质的综合。所含信息要素素质的级数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7、新闻真实

新闻真实: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新闻只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的报道,新闻在反映客观事实时,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去反映,不能随意更改、编造、杜撰。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和特有优势。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和本质在于以事实为基础、为依据来报道新闻。它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8、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指将对于事实的意见和观点寓于所报道的事实当中,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来表达和反映对事实的意见和观点。

9、受众

受众:即信息传播的对象.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也称“受传者”等,作为信息传播的客体,它是传播者的服务对象,是传播产品的消费者,是传播过程的发端和起点.也是传播过程的终端和归宿,同时还是传播效果的评价者和检验者.

10、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指人类运用己经形成的一定规模和系统的新闻媒介,有组织的采集、报道、评述和传播新闻以影响舆论、服务社会的经常活动。它包括:报社、新闻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通讯社、互联网新闻网站等新闻媒介机构,也包括新闻教育和新闻科研机构。

11、舆论

舆论:是利益相近的人们对其所关注的某一现实问题的共同意见。

12、新闻自由 (见杨保军P324)

新闻自由,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就是指参与新闻活动的人的自主性和不受限制性,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参与新闻活动,就是自由的新闻活动,如果相反就是不自由。

13、新闻职业

新闻职业是以新闻手段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职业。

14、新闻他律

是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民众运用法律、法规、纪律、规定等队新闻传播者的职业行为的强制性管理和约束。

新闻他控p367

如果从广义上理解新闻控制,包括他控和自控两个方面,因而新闻控制就包括他控方式和自控方式。他控方式主要有政治控制方式、媒体外经济控制方式、收受者的舆论及反馈控制方式;自控方式主要有媒体行业控制、媒体(内)经济控制方式、媒体(内)规章制度控制方式何以本位主体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自律方式。

15.新闻自律 (p378)

新闻自律是新闻传播主体主要用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约束、限制自我的行为,因此,有什么样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原则上说就有什么样的新闻自律,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大致框定了新闻自律的实际要求和范围。因此,新闻自律的内容问题,也就是新闻道德基本规范的构成问题。

16、新闻传播

指人际间、群体内和社区内直接的或通过大众媒体进行的、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童兵版)。

新闻传播是人们之间相互进行的获取新情况、交流新信息的社会传播活动。(黄旦版)P 33

17、传媒公信力 (网络搜索)

传媒公信力是指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它通过传媒及其提供的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而得到反映。

传媒公信力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真实性、权威性、指导性和贴近性。

18、新闻定义(范长江)杨保军P101

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19、新闻定义(陆定一)杨保军P101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20、“客里空”

“客里空”是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萧之翻译的一部苏联话剧《前线》中一个特派记者的名字。此人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

21、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记者能够发现和捕捉新闻的一种素质,是一种职业敏感,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

22、“政治家办报” 杨保军295页,

政治家办报是经典的无产阶级新闻学思想,这个口号是毛泽东首先明确提出来的。1957年6月,毛泽东提出要“政治家办报,不是书生办报”,办报要敢担风险。1996年,江泽民重提“要政治家办报”的要求。其核心思想是,办报的人,特别是新闻单位的领导者,要有政治家的眼光和见识,要能够从政治上总揽全局,能够抓住事情的要害,能够使新闻宣传紧密配合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

23、具体真实

24、目标受众

目标受众:媒体确定的主体受众即目标受众

25、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他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通常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来实现。

26、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通过新闻媒介对不同意见的反映,扩大新闻机构认为正确的那种舆论的影响,控制新闻机构认为错误的舆论的影响,就产生舆论引导。

27、采访权

采访权:指媒体及从业人员在采访新闻方面所拥有的自由权利。包括接触的访问新闻事件当事人和知情者,以及获取相关资料的权利等。

28、秘匿权

29、新闻道德 (杨保军P374)

新闻道德也是新闻学与道德哲学(伦理学)嫁接而成的一个概念。新闻道德是普遍道德体系中的一种,是新闻职业道德的简称,因而它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新闻道德反应的就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各种道德原则、观念、规范等的总和。

30、新闻起源 P15童兵

对于新闻的起源,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是:新闻传播行为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要,这种活动直接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

31、新闻舆论 杨保军P276

新闻舆论是指通过新闻传播营造的舆论。(sorry,没找到更完善的解释)

32、新闻信息

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反映的运动过程,以及关于这种存在方式与运动过程的陈述。新闻传播活动所传播的信息,只是信息世界中极少的一部分信息,即含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我们称之为新闻信息。所谓新闻信息,指新近发生的为公众所关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信息。(童兵P48-49)

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在人类信息传播史上有一个从混沌不分到相对分离、分立的过程,也有一个从分离、分立再到统一共存的过程。(杨保军 P88)

(杨老师书中没有明确给出 “新闻信息”的定义,重在分析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关系,如觉必要,可参看P88-91。个人认为童兵老师的定义足矣。)

33、新闻政策

新闻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管理、调控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手段,它集中反应了政党、政府对其所属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态度和要求,具体体现在对新闻传播活动一系列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中。新闻政策标示着国家、政党对新闻传播的期望。可以说,新闻政策本质上是由国家、政党制定的一种新闻活动规范。这种规范从宏观上制导着新闻传播传播的价值取向必须与国家、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一致,必须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服务新闻传播主体只有沿着新闻政策引领的方向进行新闻传播,才能北政策制定者看作是 合理、正确的。同时,政策本身也有自己的合理性问题,若政策不合理,从理论上说,就成为了新闻传播冲破的樊篱。

34、新闻选择

新闻选择即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下,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新闻事务、新闻作品的衡量与取舍。 从新闻传播的质量看,传播者和决策人总要以政治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取向作为选择新闻事实和新闻作品的首要依据;

从新闻媒介的生存发展看,新闻选择是其维护自身机制、安身立命的根本保证。

新闻选择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党性原则要求和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纪律;

2、法律、法规和有关新闻传播的专门法律文件;

3、社会主导价值观;

4、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取向

5、行业规范;

6、本媒介编辑方针与风格特征

7、社会公德水准与社会心里承载力

8、相关媒介新闻选择惯例的比较把握

总言之,对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选择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以传播功利为定夺,政策法律为依据,价值取向为首选的对新闻事实反复权衡比较、评价分析的过程及结果。

35、负面新闻

我们把能给主体带来负面效应(负价值)的新闻事实称为负面事实,对应事实的报道所形成的新闻就是负面新闻。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按照新闻内容的性质来区分新闻的,有人用新闻的传播效果,诸如正面效果、零效果和负面效果,将新闻相应的分成正面新闻、中性新闻和负面新闻,它基于的主要是效果,而不是新闻自身,其分类的恰当性需要进一步分析]

36、正面新闻

我们把能给主体带来正面效应(正价值)的新闻事实称为正面事实,对应事实的报道所形成的新闻就是正面新闻。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按照新闻内容的性质来区分新闻的,有人用新闻的传播效果,诸如正面效果、零效果和负面效果,将新闻相应的分成正面新闻、中性新闻和负面新闻,它基于的主要是效果,而不是新闻自身,其分类的恰当性需要进一步分析]

37、“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八字方针) (网络搜索)

客观、真实、公正、全面 又称“八字方针”,是刘少奇1956年5月28日对新华社工作指示中使用的一组概念。

他说:“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新闻就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和其他通讯社相比,尽管观点不一样,但是新闻报道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这就能在世界上建立威信。”

38、现实受众 (可参考《导论》p145和《新闻理论》p73)

坚持接触和利用新闻传播媒介的人是新闻传播媒介的现实受众。与之相对的,具备健全的阅听能力而尚未接触全部或部分新闻传播媒介的人是潜在受众。例如收看电视的人是电视媒介的现实受众,而只收看电视而不读报和不听广播的人是报纸媒介与广播媒介的潜在受众。从总体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的多寡,取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新闻传播媒介的普及程度。对任何新闻媒体来说,维系和稳定现实的受众群体,发现和开发潜在的收受者群体,都是其持久的任务。新闻媒体的发展就是不断赢得更多收受主体信赖的过程。

39、资本主义新闻事业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是指由资产阶级创办、管理和控制的传媒业。近代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产生于资产阶级商品经济出现之后,是资产阶级发展经济和从事.政治斗争的工具。

40、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指由无产阶级创办、管理和控制的传媒业。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于19世纪初工人阶级由自在阶段向自为阶段过渡的时期,是无产阶级争取民主自由权利,同资产阶级斗争的舆论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