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讲章浪子的比喻

篇一:从“浪子的比喻”看天父的大爱14年6月15日

从“浪子的比喻”看“天父的大爱”

(经文:路加福音5:11—32)

路加福音5:11—32讲了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有一位父亲,他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让父亲把他应得的那份家业分给他,然而变卖家产,在外任意放荡,将钱财挥霍一空。待到穷愁潦倒,只好去给别人放猪。因饥饿难耐,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后来他幡然醒悟,回到父亲那里去。父亲动了慈心,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了他。而大儿子非常生气,埋怨父亲,甚至不肯进屋,更不要说庆祝弟弟归来。父亲教导他的大儿子说“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从浪子回头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大爱超过了一切。

一.儿子流浪,父亲等待

故事中的小儿子正处在青春期,满脑子想的是如何享受自由、摆脱束缚,远走高飞,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向父亲索要家产,变卖后带了钱财离家在外,毫无顾忌、随心所欲地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吃喝玩乐,挥霍无度,放荡度日,彻底迷失了自我。当他花光了财产又遭遇了严重饥荒时,困境逼得他去做犹太人认为最卑贱的工作——看猪。对犹太人而言,吃猪肉已经是违背律法,更何况是去养猪,这是被厌恶、被咒诅的不洁的工作,而且他甚至饿到要和他所放的猪去抢食物,结果还没人愿意给他,他落魄到连猪都不如的地步。小儿子在这样的处境中开始反躬自省,自觉认罪,认真悔改,决定回到父亲身边。

我们的孩子就像风筝,无论它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线牵着它,那就是家庭的亲情,父母的爱。只是当它挣断了这根线,成了断线的风筝时,他就像折断了翅膀的鸟,其结果很可悲,就是坠地。

虽然小儿子的背叛、堕落深深地伤害了他的父亲,但他父亲对他的爱却从不因此而减少一分一毫。他望眼欲穿,天天在家门口盼望小儿子能醒悟悔改,重回他的身边。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就像这小儿子一样。罪的力量使人远离上帝、贪恋钱财、贪爱世界、任意放荡、陷入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沉在败坏和灭亡之中。我们的天父却以极大的宽容、忍耐,等待我们的回转。天父为了拯救我们,他会藉着我们在外的饥荒、苦难、为奴等恶劣环境来管教我们,使我们猛省,这是神爱的另一种形式。“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箴言3:12)

二.儿子回家,父亲接纳

当小儿子挥霍尽了向父亲索要的钱财,又时逢歉年,受雇为人放猪,食不果腹,饲料充饥也渴求不得,这时才想起了家中的种种好处,想起了父亲对他的无尽眷爱。他彻底的自我省察和觉醒,让他认清了自己的有限、败坏、身份和父家的丰富,从而重新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回家。

当浪子回家时,已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身上处处留着流浪的印记。他的父亲虽已风烛残年,疲弱的视力还是让他认出了那个熟悉的身影。他跑去迎接远处走来的小儿子,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

嘴。当小儿子对他说:“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作你的儿子。”(路加福音15:21) 时,他的慈心让他毫不犹豫地接纳了他。他那颤抖的双手抚摸着这个无灾无病归来的儿子,爱的洪流在他的生命里涌动,因着这个儿子的死而复活、失而复得,他热泪盈眶、欣喜若狂。他吩咐仆人把上好的袍子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的指头上,把新鞋穿在他的脚上,把肥牛犊牵来宰了,大家吃喝快乐。这一切完全出乎小儿子的意料之外。他本来只希望能获得父亲的同情,然后看看能不能当个雇工,换得温饱。但是他父亲竟然赦免他,重新接纳他作儿子。

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因灵性生命的软弱,常常陷在罪中。如果我们能像这个小儿子一样,反省自己,知罪认罪,悔改离罪,靠神的话语抵挡罪的诱惑,神仍能接纳我们,我们仍能得神的喜悦。爱是上帝的第一属性,我们的天父满有恩慈、满有怜恤、全知全能。他不愿一人沉沦,但愿人人得救。他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我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三.大哥责难,父亲安慰

当浪子兄弟回来时,大儿子正在田里干活。他回来离家不远,就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得知他父亲热情欢迎浪子兄弟回来时,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而且内心感到愤愤不平。他觉得父亲有失公平。他不明白为什么他为这个家劳心劳力、做牛做马,服侍父亲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他的命令,却得不到父亲的肯定。父亲并没有给过他一只山羊羔,叫他和朋友一同快乐。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在外面吃喝嫖

娼,耗尽钱财的小儿子一回家,父亲非但不责怪他、拒绝他,反而是宽恕他、接纳他、欢迎他。

因为生气、不满和怨恨,他甚至不肯进家门,更不要说与父亲一起庆祝兄弟的死而复活、失而复得了。当他的父亲出来劝他时,他还因老父亲为他兄弟宰了肥牛犊而耿耿于怀。然而老父亲并没有责备他的大儿子,而是主动劝他的大儿子要与他的兄弟和好:“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15:31)

有时我们就像那个大儿子,自以为义、自以为是、自以为好。既不体贴天父的心意,弟兄姐妹之间不彼此相爱,更不会爱敌人。当初他弟弟要求分家产时,他并没有出面劝阻;他弟弟变卖家产,远走他乡时,他也没有采取任何阻止或挽留的行动。而当他弟弟迷途知返时,他对他的弟弟是如此冷漠,以致对他父亲称他弟弟是“你这个儿子”。他虽在家,心却像奴仆远离父亲;他虽从不违背父命,却不知顺服父亲。他错把自己看作是父亲的雇工,只在乎自己为这个家所付出的劳动,却忘了他之所以可以继承产业,并不是因为他的努力,而是因为他是父亲的儿子。

“浪子的比喻”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了,天父对人类的爱超过一切。天父对他的儿女的爱是不讲任何条件的,全心全意的。他的爱是默默无闻的、从不间断的、永恒的、永不改变的。是我们无法想像测度的。“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8: 32)

在这个比喻中,这两个儿子分别代表了两种不认识恩典的典型。有时我们就像这个小儿子,只知道自己不配,但是却不知道天父乐意施恩怜悯我们;有时我们却像这个大儿子,明明活在上帝的恩典中,却仍然凡事想靠自己的努力。我们根本不明白爱是对人的关怀与接纳,爱是对人的谅解与宽恕,爱是对人的肯定与尊重。浪子的回头表明旧我的死,新生命的开始,常与父同在的人需要倾注爱心,为罪人的悔改欢喜快乐。正如路加福音15:7所说的:“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

神的大爱是如此的长阔高深,是人心所不能度量的海洋,是人的虎口所不能测量的苍天,是人的升斗所不能测度的天地,是人的天平所不能衡量的群山!他的大爱无可比拟,他的恩慈永无穷尽。我们要以感谢为祭,献上我们的身心灵,一生一世仰望神、顺服神、委身神,赞美神、荣耀神。

篇二:父亲节讲章

路加褔音十五章被称为“褔音中的褔音”),浪子的故事这个比喻是耶稣所说的比喻中最伟大的一篇,这段经文被穆瑞(George Murray)誉为:“是人间最足以表达天父慈爱,也最能感人的故事。”著名小说家狄更斯(Dickens)评论说:“这是短篇故事中最精美的杰作。”法国批评家李南对路加福音的评价: “世界上最优美的著作”, 许多伟大的美术作品、戏剧、雕刻、音乐、小说取材于耶稣讲的这个比喻,甚至说“上帝死了”的哲学家尼采也多以此为主题来创作、阐述。

这段经文传统的标题是浪子的比喻, 由于是纪念父亲节,我将讲道的重心放在了那位慈父身上。史怀哲(Edward Schweizer)称那位父亲为“无力又全能的父亲”。这正是天父的慈爱。

我曾在巴黎卢浮宫中看到过伦勃朗的两幅被认为光暗代表作的画《木匠家庭》《以马忤斯的晚餐》,也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父亲节讲章浪子的比喻)馆看到伦勃朗另一巨作《夜巡》,但没有一幅会比这幅《浪子回家》令我震撼。就凭这幅画,冬宫就没白来。(谢谢圣彼得堡改革宗神学院的孙弟兄,起早排了二小時队为我买票,感动。)

《浪子回家》以一个大家门户的前厅为背景,画中的老人已是风烛残年,疲弱的视力已不能帮助他更好地辨认面前的情景,他伸出双手接受失而复得的儿子,那双颤动的手在儿子的背上抚摸着,生命的源流在那儿奔涌着。衣衫褴褛的浪子身上留下了流浪的印记:他挥霍尽了向父亲索要的资材,时逢歉年,受雇为人放猪,食不果腹,饲料充饥尚求之不得,遂念及家中无尽的好处,回家跪在老人的面前,说道:“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作你的儿子。”(路加福音15:21)

伦勃朗(Rembrandt 1606~1669)1606年7月15日生于莱顿,1669年10月4日卒于阿姆斯特丹。伦勃朗是继达芬奇等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之后,欧洲美术史上又一位具有崇高地位的艺术家。伦勃朗留下的作品包括约600幅油画、350幅蚀刻画和1500张素描。

“浪子的比喻”这段经文出自路加福音第十五章,是耶稣所讲的三个比喻故事中的一个(前两个比喻是迷羊的比喻(15:1-7),失钱的比喻(15:8-10));浪子的比喻中的小儿子,指的正是这些税吏罪人,他们的确是得罪了他们的天父。但是当他们悔改,并且来靠近耶稣时,耶稣并没有因他们的罪而拒绝他们,反倒是接纳他们。而当文士与法利赛人看见耶稣接纳这些罪人时,却是自以为义地来议论耶稣,就像比喻中的大儿子一样。

当时的背景是有很多税吏和罪人来听耶稣讲道,但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却在一旁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因此耶稣就对他们(也就是这些罪人以及文士和法利赛人),一连讲了三个比喻,分别是15:4-7失羊的比喻、15:8-10失钱的比喻,以及15:11-31浪子的比喻。

按照旧约律法的规定(申廿一16-17),如果一个家庭当中有两个儿子的话,那长子可以得到两份,小儿子可以得到一份,也就是家产的三分之一。而犹太人分家产的方式和中国人很像,分为两种方式:(1)当父亲过世,就按照律法规定比例,来进行分配。(2)父亲在世时就预先分配。但是儿子只能够使用分配到的产业,但是不能够变卖,以免父亲被遗弃。

依照近东的文化,若有父子数人出现时,总是辈份低的小儿子先说话,这比喻也一样。但小

儿子的要求却震惊了当时的听众,因为儿子在父亲健在时要求分产业,就等于要父亲死。

看起来,这个小儿子好像很合理,因为他是根据第二种方式来要求他应得的权利。事实上,第二种方式是由父亲主动来做,而不是儿子出面要求。换句话说,小儿子的这个举动根本就是咒诅他爸爸早点死,但是这个父亲的反应却是就把产业分给他们。

这个比喻共有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小儿子从父亲手中拿到财产却远离了父亲的面。(15:12-13a)

依照犹太律法,若父亲年老力衰,不想再经营产业,可将三分之二分给长子,三分之一分给次子,但要出于父亲的意愿,并且在他生前,实际的权利还是属于父亲的,儿子没权利变卖产业,而小儿子竟然变卖了,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而这父亲竟然允准又宽容,除了像史怀哲一样的称这父亲为“无力”(powerless),我们实在无以名之。

小儿子“就把一切所有的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收拾”在原文有整理、聚集的意思,在当时社会,家中主要的产业多半是以牲畜、田地或者是房子等等为主,因此这个小儿子必须将所分得的财产变卖,换成现金,才分完财产没几天,他竟然就能找好买主,把分得的产业全部处理掉,显然他早就计划好整件事,他认为自己已经可以独立了,他需要更多的自由,因此他选择往远方去。他到财产却远离了父亲。今天,这样的故事仍在重复上演,中国的“啃老族”与小子如出一辙。

第二个层次:小儿子放荡堕落了(15:13b-16)

小儿子得了产业变卖的钱,就离家,到遥远的地方。这正说明了罪的力量就是使人远离上帝,人若没有上帝就没有什么不可做的。他在那儿非但没有照一般犹太人将本求利的去赚取收入(参路19:11-27,太25:14-30),因为再也没有人会约束他,所以他就毫无顾忌的花天酒地,吃喝玩乐,挥霍无度,放荡度日,彻底的迷失了。财产终于花完了,他失去生活的方向,失去钱财,他的放荡似乎也祸延该地-严重饥荒来到,他就一无所有了。窘境逼着他去做犹太人认为最卑贱、被厌恶、被咒诅的工作---看猪。对犹太人而言,吃猪肉已经是违背律法,更何况是去养猪,不仅如此,他实在很饿,甚至饿到要和他所养的猪去抢食物,结果还没人愿意给他。

小儿子工作低贱,若还能果腹,也就将就着做吧!但连这最卑微的期待也落空了,他落魄到连猪都不如。他现在的状况,归纳起来就是:身体得不到基本的温饱;心是远离家庭的爱;灵也不能亲近神。简单的说,就是彻底的绝望。面对绝境,除了自我了断,就只有悬崖勒马一途。离家的尽头,有可能就是回家的起头。

耶稣只以简单的点出转变的时机,接着,彻底的自我省察和觉醒就出现了。他认清了自己的有限、败坏、身份和父家的丰富,而心灵耶稣说到这里,不知打动了多少税吏罪人的心,他们或许淌着眼泪,细想过去的种种不是,渴望着耶稣快快的说下去。

第三层个次:可喜的是小儿子的悔悟(15:17-19)

小儿子全人的回家旅程开始了。圣经上说:“他醒悟过来!”他想起他还有一个父亲,他的父家是何等丰富。他知道自己不是完全绝望的,因此他决定悔改,回家向父亲认错。他不敢期望父亲能重新接纳他,只求父亲愿意同情他,让他在家中当一个雇工,换得温饱就好。在犹太人的家中,雇工是没有任何地位的,仆人虽然是服侍主人,让主人差遣。当这个小儿子想好要和父亲说的话之后,他就出发回家。

第四个层次:慈父的拥抱与赦免(15:20-24)

小儿子回家的路就像离家的路那么遥远,正迟疑间,却被日日依门而望的父亲看见,父亲在离开家里还很远的地方,显然这个父亲是日夜盼望这个孩子早日回来,顾不得老态龙钟,竟奔向前去,紧紧的拥抱衣衫蓝褛,一身疲惫和泪眼纵横的儿子,不停的亲吻他。儿子悔罪的话,似乎已被欢喜淹没。

他迫不及待的吩咐仆人:“赶快拿最好的衣服给他穿上,拿戒指给他戴上,拿鞋子替他穿上,”(15:22)这是不可思议的事,穿新衣、戴戒指、穿新鞋,这些都是赦免和恢复儿子身份和自由的行动。

接着又说:“把那头小肥牛牵来,宰了,让我们设筵庆祝!因为我这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复得的。”(15:24)杀牛可不是小事,是为家庭和仆人们的筵席准备的。杀那么大的动物,最主要的是要邀请全村的人来参加筵席。”贝利的说法更合乎耶稣教训的社会意义,就是使罪人回到社群里,让社群接纳回家的浪子。

这一切完全出乎小儿子的意料之外。如果我们比较18和21节,他本来只希望能获得父亲的同情,然后看看能不能当个临时工,换得温饱。但是他父亲竟然赦免他,重新接纳他作儿子。

第五个层次:大儿子的愤怒和不平(15:25-32)

如果故事就在这里结束,那真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这个比喻还有另外一个角色,就是大儿子。在第一次介绍:“某人有两个儿子”(路15:11)后,到15:25-32才出现,而且一出场就让我们看见他是辛勤在田间工作的人。他很尽职,很可能也颇受邻里敬重,相对于离家的浪子,他实在是父亲晚年最大的安慰和依靠。

他回来,离家不远,听到许久以来没听到的音乐和跳舞的欢乐声,他惊讶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照理,家中有大事发生,直接问父亲是最妥当的做法,他却叫一个仆人来问,当仆人说他的弟弟已回来,老主人因他无痛无病的回来,就宰小肥牛,邀邻里一起庆祝时。他非但没因此而沾染一点快乐的气氛,反而义愤填胸,不肯进家门,更别说一起庆祝了。

从一开始他弟弟要求分家产时,他并没有出面劝阻。而当他弟弟变卖家产,远走他乡时,他也没有采取任何阻止或是挽留的行动。而当他父亲主动过来劝他的时后,他甚至称他弟弟是“你这个儿子”(15:30)。对他而言,从过去到现在,他根本不在乎他有这个弟弟。这就象我们看到我们不喜欢的人信主后发出的“你有什么资格信主”一样。

而父亲看见,就主动的出到门外来劝他。但大儿子却不明白。他的反应却是“生气,不肯进去”。 贝利说:“假如父亲在家里等,他将有另一个奴仆。假如他破碎自己,这孩子将会看

见并明白谦卑地向他流露父亲的爱,他这么做,这父亲将拥有的是儿子”。

大儿子的埋怨和耶稣另一个比喻中到圣殿祷告的法赛人类似(路18:11-12),行为上看不出错误,心却像奴仆般远离父亲,没有自由。未曾离家,反而回不了家,没有违命,反而不知顺服。而父亲主动出来,向他表明:“我所爱的儿子啊!你常跟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15:31)目的就是要他真实的回家,回到兄弟、同胞之爱的家,回到赦免和喜乐的家,回到地上,也回到天上的家。

在这里“父亲的爱使得回家成为可能,是爱指出回家之路。”也是父亲的爱让无力的父亲成为全能,史怀哲确实把握了从无力到全能的关键, 那就是爱。而上帝的全能就是祂可以成为破碎的、卑微的人。在大儿子的内心当中有很深的不满和怨恨,他觉得父亲是不公平的。他不懂为什么他为了这个家劳心劳力、做牛做马,却得不到父亲的肯定,但是这个坏事作尽的弟弟回家,父亲却是欢迎他?

第六个层次:父亲的解释。(15:31)

父亲首先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父亲提醒他,他在家中的身份是儿子,家中一切的产业都是属于他的,他可以自由的运用。接着他的父亲向他解释说,而且强调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全家应该为此高兴快乐。

其实这个大儿子正是另一个浪子,虽然他住在家里,每天为这个家忙碌操劳,但是他的心却是远离这个家;虽然他为这个家付出许多,而且从来没有违背父亲,但是他却从来不把自己当作是他父亲的儿子,反而是把自己当作雇工看。他只在乎自己为这个家所贡献的一切,却忘了他可以继承产业、可以拥有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的努力,而是因为他是他父亲的儿子。

“浪子的比喻”这段经文首先让我们看到,天父对人类的爱超过一切。“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么?”(罗8: 32)父亲爱儿子,甚至超过一切。自己的一切,面子、伤害、钱财的损失,比较起来,都不重要了。这是大儿子所不能理解的。他心想小儿子不配,小儿子自己也觉得不配。父亲却用超乎一切的爱来爱他们。就象我们的天父爱我们。

在这个比喻中,这两个儿子正好是两种不认识恩典的典型。当小儿子悔改以后,他认为他没有资格当他父亲的儿子,所以他希望用自己的方法-希望获得父亲的同情,在家中当个没有身份地位的雇工。而这个大儿子就在父亲身边,却是只想倚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父亲的肯定。有时我们就像这个小儿子一样,只知道自己不配,但是却不知道天父乐意施恩怜悯我们;但是有时我们却像这个大儿子,明明就活在上帝的恩典中,却仍然凡事想靠自己的努力。

其次是“和好”,就是“双方恢复正确的关系”。在这个比喻当中,父亲主动与小儿子和好,因为他让这个小儿子恢复他原有的身份,以及与父亲的关系。当大儿子生气不肯进去时,同样是这位父亲主动出来,但是他不是责备,而是劝他,不仅是劝他与弟弟和好,同时也提醒他应该和父亲有正确的关系。虽然比喻的结尾是父亲所说的话,但是耶稣对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提醒却是十分清楚:“与这些被天父所接纳的税吏、罪人和好”。

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二章13-16节中,对于和好有相当深入的说明:“你们从前远离上帝的人,

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已经得亲近了。因他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藉著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上帝和好了。”

篇三:浪子的比喻

黄桥教堂主日讲章

浪子的比喻

弟兄姊妹:浪子的比喻是我们每一个基督徒耳熟能详的故事,是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在路加福音十五章当中,给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所讲的第三个比喻。在路15:1-2节中告诉我们:有许多税吏和罪人悔改来到主的面前,而那些自以为义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就对耶稣进行评头论足,说:“耶稣竟然接待罪人,还同罪人一同坐席吃饭。”所以,主耶稣就用浪子的比喻,来开导、劝化文士和法利赛人。

我们也看到:在这个比喻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就是一个父亲和他的两个儿子。那么我们就从这三个主要人物身上来寻求上帝的旨意,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浪子的醒悟 二.长子的执迷不悟 三.慈父的心肠 今天我们共同分享的是第一部分:

浪子的醒悟

弟兄姊妹:在这个浪子的比喻中,主耶稣所说的这个浪子究竟是指谁呢?就是指被文士和法利赛人所藐视、瞧不起的税吏和罪人;而以文士和法利赛人等那些犹太教的上层人士,正是比喻中的长子;天父上帝正是比喻中的父亲。当主耶稣看见文士、法利赛人藐视、瞧不起那些悔改归正的税吏和罪人时,主耶稣就在比喻中阐明了慈父的心肠:浪子的回归正是父亲盼望的,税吏和罪人的悔改正是天父所喜爱的。现在我们根据路15:11-24节的经文,来共同分享的主题就是浪子的醒悟:共分为以下两大点:

一.醒悟之前:路15:11-16节中告诉我们:浪子向父亲要他应得的那份产业,在古代中东地区,父亲还健在的时候,儿子向父亲要自己应得的产业,就被视为大逆不道。浪子向父亲要自己应得的产业时,这就等于说:“父亲,我希望你已经死了,”浪子如此悖逆的行为,作父亲的本可以鞕打他,然而这位慈爱的父亲竟然答应了他的要求,将产业分给他,浪子将父亲分给他的产业收拾起来,出去任意放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浪子醒悟过来之前,他是活在老旧人的光景当中;在浪子醒悟过来之前,他身上所彰显的是旧人的性情;在浪子醒悟过来之前,他是在享受着罪中之乐。那么是什么能力促进浪子醒悟过来呢?我们现在来看看浪子醒悟之前的四个光景,每一个光景我们都可以用四个字来代替:

1.醉生梦死:路15:13节,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这个小儿子将自己所应得的产业是多少呢?在古代中东地区,长子继承父亲产业的双份,而小儿子只得其中的一份。他将自己应得的那一份产业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那么小儿子是如何任意放荡的呢?路15:30节 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从这两节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浪子从父亲那里拿回自己应得的产业时,他并没有好好管理自己应得的那份产业,并没有当好这个管家,也没有像那个领五千两和领二千两银子的仆人,把自己手中的产业拿去做买卖搞投资等等。他而是把自己应得的家业拿去变卖了,去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当中寻找刺激、寻欢作乐;去到外面任意放荡、浪费资财,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去到外面赌吃嫖媱、醉生梦死。所以,犹太教的那些自以为圣洁、自以为义的文士和法利赛人

看不惯、藐视那些如同浪子一样的税吏和罪人。

弟兄姊妹;浪子醒悟之前是活在任意放荡、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光景当中,你们说活在这样的光景中好不好呢?是不好!但我们在醒悟悔改归主之前,不也是如此吗?将我们从上帝那里所应得的资财拿去任意放荡。弟兄姊妹:你们说有没有呢?有,肯定有。比方说;上帝赐给我们的宝贵光阴和能力,在我们没有醒悟悔改之前,有多少时间是让主支配、为主所使用的呢?可能一点儿也没有,全部是由我们自己支配和使用的,这难道不是在外面任意放荡、浪费资财、醉生梦死吗?又比方说:上帝所赐给我们的生命,这些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产业,我们是好好管理为主而活的呢,还是象浪子那样收拾起来,出去任意放荡、醉生梦死、为自己而活的呢?

2.雪上加霜:路15:14 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弟兄姊妹:浪子也过了一段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也贪图享受了罪中之乐。然而好景不长啊!为什么好景不长呢?因为浪子已经花光了一切所有的,偏偏又凑巧,碰上了大饥荒,碰上了大荒年,真可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啊!”真可谓雪上加霜啊!浪子的日子变得穷苦起来了,俗话说“从穷日子往好日子要好过,从好日子往穷日子就难过了,”这对于象浪子那样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哟!我们想一想:当时的那些税吏和罪人,在他们未入沉沦之前,他们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自从他们陷入罪恶之中,享受罪中之乐开始,他们就被人所藐视、被人瞧不起。他们的内心肯定苦啊,正如雪上加霜的浪子一样。

弟兄姊妹:人生在世难免会碰到雪上加霜的光景,苦啊!人一生下来就要面对生老病死的问题;苦啊!人一生下来,为了生存生活,整天忙得腰酸背痛的;苦啊!人的一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坎坎坷坷、艰难险阻啊;苦啊!雪上加霜的日子更苦噢,这都是因为浪子在外面醉生梦死所造成的后果。然而,浪子现在处在这雪上加霜的苦难当中,正是因为他迷恋于外面的花花世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所带来的恶果,浪子在这遍地的大饥荒当中,肯定会饥寒交迫,穷苦起来。弟兄姊妹:当你我违背上帝的旨意时,你我也会碰到那雪上加霜的光景,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远离天父的面噢!

3.另谋生计:路15:15 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弟兄姊妹:当浪子和娼妓花光了父亲分给他的产业后,又遇上了大饥荒。这时候,浪子还没有醒悟,他还不想回家,他宁可在外面硬撑着,也不肯回到温暖舒服的父家,这真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噢。”此时此刻的浪子,他以为虽然已经耗尽了一切所有的,但是他还有浑身的力气,可以去作苦工,自己养活自己;此时此刻的浪子,他以为虽然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路已经断了,但是他还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另谋生计,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力气去打工。弟兄姊妹:你我就是这个浪子,我们有时也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噢。”我们常常也是象浪子那样,此路不通,就另找出路;我们也常常用自己人意的眼光、想法、智慧和才能,去为自己找出路,我们却不知道这是行不通的。

4.走投无路:路15:16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弟兄姊妹:当浪子在极其穷困潦倒之际,他去另谋生计,到人家那里去打工,帮人家放猪,想以自己的力气换口饭吃,想靠自己的力气养活自己。浪子这样的念头固然是好,可是事与愿违呀,他所付出的辛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在人家那里打工,不要说能吃上人吃的热饭热菜,就是想拿猪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当法利赛人听主耶稣讲故事讲到这里时,他们或许以为浪子是罪有应得,

这是他自己犯罪所造成的苦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浪子已经努力了,浪子已经付出了,到头来却得不到应得的劳动所得呀!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浪子靠自己的力气浑饭吃,却还要忍饥挨饿。人心难测啊,当你在老板手下打工时,明明你已经努力了,他还是不屑一顾;明明你作得再好,老板他说不好,你就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弟兄姊妹:浪子在醒悟之前,他所依靠的是那些富裕的家产;他所依靠的是自己的力气,然而到头来,他所依靠的这一切都落空了,现在的浪子正是走投无路的时候。

弟兄姊妹:你有路可走吗?当你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当你的事业忙得蒸蒸日上的时候;当你的家庭幸福指数如日中天的时候;当你前途无限光明、春风得意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确有路可走,这也许就是以你自己的才智、能力所打拼出来的。

弟兄姊妹:你碰到过无路可走的处境么?当你从天堂般的生活跌入到人生的低谷当中时;当你所拥有的一切,顷刻之间一无所有,面临绝望的时候;当你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环境当中时。你应当要记得:此路不通,另外还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你应当将你的目光转向上帝,仰望上帝为你开出路。人说无路可走,当你依靠上帝的时候,上帝说“有!”人以为“山重水复疑无路,”上帝要让他看见“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我们所仰望的上帝,是在“旷野开道路,在沙漠开江河”的上帝。以色列人曾经在旷野无路可走,上帝亲自在旷野为他们开道路;旷野没有水,上帝要让磐石出水。弟兄姊妹:此时此刻的浪子正是走投无路的时候,你我有没有处在走投无路的环境当中呢?我们常说“当人的路走到尽头的时候,正是上帝拯救的开头。”浪子啊!回转吧、醒悟吧、赶快来到慈父面前忏悔吧!

二.醒悟之际:在路15:17-24节中告诉我们:浪子不再迷恋于罪中之乐了,在这雪上加霜的处境中,他不再另找出路了,他不愿意再这样醉生梦死了。因为他现在走投无路了,他终于醒悟过来了,他回想到父家的温暖。如果说在醒悟之前,浪子是有着旧人的性情,那么在这醒悟之际,浪子已经拥有了新人的形像。现在的浪子终于是迷途知返了,促使浪子醒悟回父家也有四个步骤,每一个步骤我们可以用七个字来描写:

1.前后对比方醒悟:路15:17 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弟兄姊妹:现在浪子终于醒悟过来了,明白过来了。是什么原因让浪子醒悟、明白过来的呢?是浪子将前后生活的处境作了对比之后而醒悟的。浪子回想到他从前的身份:从前他在父家是儿子的身份,受仆人的服侍;现在浪子的身份:是仆人、雇工的身份,而且去服侍的是一大群猪,连一个说话的人也没有。浪子也回想到从前的生活:从前在父家是口粮有余、衣食无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现在浪子的生活是三餐不饱、食不裹腹,甚至于他想拿猪吃的东西充饥也没有,面临着饿死的危险。浪子肯定也想到从前所居住的家:是一间让他欢欣、为他遮风挡雨,给他带来无限温暖的家;现在浪子在外面风餐路宿、饥寒交迫噢。浪子将这前后生活状况进行一对比,促使他醒悟过来,起来回家了。主耶稣正是藉着这个比喻告诉法利赛人和文士,税吏和罪人——他们虽然是浪子,现在他们对比自己现在与以前的不同光景,他们醒悟了,他们回转归向上帝,这也正是天父所喜悦的。前后对比这是每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思维,我们中国人也常常有这样前后对比的思维方式,比方说有一句俗话:“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把在家与出门在外作了对比。其实,面对那些长期流浪在外,远离天父、灵魂失丧的浪子来说,不是“在家千

日好,出门一时难,”我看应该改成:“在父家永远好,离开父家处处难。”弟兄姊妹:浪子的前后对比,正是我们基督徒的对照,我们若在基督里,我们就是上帝的儿女。如果我们远离上帝活在罪孽当中,那么我们就成为罪的奴仆。当我们住在主里面,上帝就将他丰盛的恩典赐给我们,因为这是他的应许,主说:“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约15:7)。反过来说:我们若不在主里面的话,祈求就得不着。我们是活在主里面,得他所赐丰盛的恩典呢?还是愿意违背主的命令,流浪在外面受尽痛苦好呢?浪子在前后对比中醒悟过来,起来回家去了。让我们也常常在前后对比中醒悟吧!来到上帝的面前省察自己吧!

2.浪子回头金不换:路15:18-19 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这两节经文是浪子内心的想法,是雪上加霜的环境在浪子的心灵深处触动着浪子醒悟。有人说:“苦难是造就人信心的学校,”其实,苦难同样是上帝手中的竿、是上帝手中的杖,是教育浪子回头的竿和杖。然而我们中国人对苦难的理解未必如此,中国人有两句俗话叫作“环境捉弄人,”“黄鼠狼专拣病鸭子咬。”其实这是人对苦难的悲观厌恶的说法。经上告诉我们:我熬炼你,却不象熬炼银子,你在苦难的炉中,我拣选你(赛48:10)。经上又说“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因为“在我受苦以先走迷了路。”浪子在他雪上加霜、走投无路之前。他已经违背父命,和娼妓一起醉生梦死,但在这雪上加霜的饥荒中浪子肯悔改,我们中国人也有一句俗话叫“浪子回头金不换。”

因此,当文士和法利赛人看到主耶稣接待税吏和许多罪人,并和他们一同吃饭时,文士和法利赛人就在私下论断主耶稣。所以主耶稣就藉着《浪子的比喻》告诉他们: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罪人的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路15:7)弟兄姊妹:你我每一位基督徒也曾经羞辱过上帝的名;也曾经羞辱了神儿女的名份;也曾经作了多少不讨上帝所喜悦的事;也曾经让主为我们伤心,让圣灵为我们担忧,就如浪子一样花光了父亲给他的产业。我们也看到浪子现在开始醒悟了,他内心受到感动,他愿意起来回家,他愿意回头悬崖勒马。我们有没有象浪子那样内心受到感动,来到上帝面前悔改,向他忏悔自己的一切罪过呢?

3.诚心悔改得赦免:路15:20-21 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弟兄姊妹:如果说18至19节的经文,是浪子内心受了感动,思想上受到触动。那么20至21节的经文,就是浪子回头的实际行动。这也就是说:当时的税吏和许多罪人是诚心诚意地悔改归向上帝的,他们不仅有悔改的心,也有悔改的实际行动,他们的悔改,被称为是“浪子的悔改。”不象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悔改,是假冒为善的悔改。因此,当那些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到施洗约翰面前受洗时,施洗约翰对他们说:“你们要结出悔改的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太3:8)。由此可见,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并没有诚心悔改的实际行动,而作为浪子的税吏和许多罪人,不仅有悔改的心,也结出了悔改的果子,他们是向上帝诚心悔改的,必蒙上帝的赦免。税吏和罪人本来也是上帝的儿女,也是上帝的选民。但他们认识到自己亏欠上帝的太多,所以,他们来到上帝面前,悔改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甚至于有的税吏来到圣殿,向上帝忏悔时,远远地站着,不敢近前来,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

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路18:13)。只因浪子的回头,所以浪子的父亲就动了慈心,跑去抱住浪子,宽恕浪子的过错,接纳浪子回家。弟兄姊妹:你我在归向上帝之前,都是迷失的羊,都是远离上帝的浪子,或许我们现在还活在浪子的光景当中,但是只要我们肯回头,拿出实际行动向上帝认罪悔改,必蒙上帝的饶恕,徒3:19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

4.死而复活得荣耀:路15:22-24 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弟兄姊妹:那些以文士和法利赛人为首的犹太上层人士,他们认为:只有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只有他们配得上帝的恩典,只有他们配得上帝的荣耀。可是,主耶稣藉着《浪子的比喻》告诉他们:那些被他们所瞧不起的税吏和许多罪人因为诚心悔改,他们不仅罪得赦免,被天父所接纳,而且上帝还要将为他们所预备的上好的袍子拿出来,给他们穿上,把戒指拿出来给他们戴上,把鞋拿出来给他们穿上,把肥牛犊宰了来”庆贺浪子的回归。

经文中“上好的袍子”是属于父亲最心爱的礼服,只有在参加什么重要活动、宴会时才穿的;“戒指”是家中的印戒,在这里代表恢复儿子的身份;“上好的鞋子”指在古代中东地区作仆人的,作雇工的是不穿鞋的,只有主人才穿鞋。父亲的意思是说:“我不会把你当成雇工,当作仆人的,我只会接纳你作我的儿子。”

最为主要的是:这里的四个“把”字,写出了父亲对浪子的怜悯之心,期盼浪子归回的盼子之心,并且为了迎接浪子的回归,做父亲的预先所做的准备,这才是最主要的。因为这个浪子是死而复活的、失而又得的。以前死去的是那个离家出走的小儿子,以前失去的是那个悖逆不肯听话的小儿子,现在复活的是肯浪子回头的、向父亲忏悔的儿子,现在又得的是愿意谦卑顺服、降服听命的儿子。以前死去、失去的是活在老旧人的光景当中、有着旧人性情的小儿子,现在复活、又得的是翻然醒悟、拥有新人形像的儿子。因着浪子的回头,做父亲的高兴,理当欢喜快乐,理当给小儿子披上上好的外袍、戴上戒指、穿上新鞋子,一同赴宴欢喜快乐,小儿子也因此恢复了作儿子这荣耀的身份。

主耶稣藉着这个比喻,告诉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因着税吏和罪人的悔改,他们是死而复活的、是失而又得的,上帝当然要恢复他们作上帝儿女的荣耀身份。

弟兄姊妹:你我若还是停留在浪子的光景当中的话,赶快悔改吧,赶快回头归回天父上帝的面前吧!因为上帝必看我们为他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儿女,也必恢复我们作他儿女的荣耀身份。

通过以上的共同分享:让我们懂得浪子在醒悟之前,他曾经悖逆父亲、离家出走,在外面醉生梦死,等他花光了一切所有的,又遭遇饥荒时,过着雪上加霜的日子,他不得不为了生存另谋生计,然而浪子未能如愿以偿,他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地步。正是因为这雪上加霜、走投无路的处境,在推动着浪子的醒悟。浪子醒悟的四个步骤是:前后对比方醒悟;浪子回头金不换;诚心悔改得赦免;死而复活得荣耀。

最后还有四句话送给弟兄姊妹:浪子离家本可恶,远离上帝流浪苦。浪子浪子快醒悟,起来回家见天父。愿上帝赐福众弟兄姊妹!

阿门

证道:何建生 2013年0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