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知识pdf

篇一:农业基础知识1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 )。

A.农副产品

B.“米袋子”产品

C.水产品

D.“菜篮子”产品

人事考试教育网参考答案:A

人事考试教育网答案解析: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

人事考试教育网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有机食品的概念,参见教材P128.

2.农业发展史上有两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以( )为主导,标志着美国杂交王米、 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革命”以及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

A.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

B.现代育种技术和生物技术

C.现代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

D.农业化学技术和信息技术

人事考试教育网参考答案:C

人事考试教育网答案解析:农业发展史上有两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现代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

3.把新技术的信息简单地从研究者手中传导到潜在的使用者,属于农业技术推广催化职能的( )推广形式。

A.教育式

B.行政式

C.市场化

D.传达式

人事考试教育网参考答案:D

人事考试教育网答案解析:传达式推广形式就是把新技术的信息简单地从研究者手中传导到潜在的使用者。

4.农业专业化不包括( )。

A.农业企业专业化

B.农艺过程专业化

C.农业地区专业化

D.农业产品专业化

人事考试教育网参考答案:D

人事考试教育网答案解析:农业专业化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和农业地区专业化。

5.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依靠自身的信誉和原有的产销关系,与农户按照当期市场价格进行交易,是( )约束机制的体现。

A.计划

B.市场

C.股份合作

D.专业承包

人事考试教育网参考答案:B

人事考试教育网答案解析:市场约束机制下,龙头企业依靠自身的信誉和原有的产销关系,与农户按照当期市场价格进行交易。

6.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其农业功能已经扩展到环境美化,食物生产以( )目标为主,不仅重视食品安全与营养,而且更多地强调资源环境保护。

A.产值

B.数量

C.利润

D.质量

人事考试教育网参考答案:D

人事考试教育网答案解析: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其农业功能已经扩展到环境美化,食物生产以质量目标为主。

7.目前,企业主流组织形式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合作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等,这是按( )划分的。

A.产出形态

B.资产所有制形式

C.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形式

D.生产要素的结合形态

人事考试教育网参考答案:C

人事考试教育网答案解析: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形式划分,企业组织形式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合作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8.股份合作制的具体实现模式很多,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将农户的承包土地的( )作折价股形成的。

A.使用权

B.经营权

C.所有权

D.处置权

人事考试教育网参考答案:A

人事考试教育网答案解析: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将农户的承包土地的使用权作折价股形成的。

9.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中,农户家庭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的关系是通过( )来实现的。

A.土地使用证

B.社员证

C.土地承包合同

D.股金证

人事考试教育网参考答案:C

人事考试教育网答案解析:农户家庭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的关系是通过土地承包合同来实现的。

10.企业通过晋级提薪,评选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授予劳动者荣誉称号等方式对员工加以激励,属于( )激励。

A.目标

B.制度

C.理想

D.物质

人事考试教育网参考答案:C

人事考试教育网答案解析:企业通过晋级提薪,评选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授予劳动者荣誉称号等方式对员工加以激励,属于理想激励。

11.一般来说,一定的企业经营机制总是与一定的企业文化及企业行为相对应与匹配,从而形成企业( )。

A.经营内容

B.经营模式

C.经营系统

D.经营基础

人事考试教育网参考答案:B

人事考试教育网答案解析:一定的企业经营机制总是与一定的企业文化及企业行为相对应与匹配,从而形成企业经营模式。

12.所谓公司,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以盈利为目的,由( )个或以上的出资者以一定的形式共同出资而组成的法人企业。

A.2

B.3

C.5

D.10

人事考试教育网参考答案:A

人事考试教育网答案解析:所谓公司,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以盈利为目的,由两个或以上的出资者以一定的形式共同出资而组成的法人企业。

13.股份公司制度下,( )既相联系又相分离的运动,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A.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

B.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

C.个人资本与社会资本

D.社会资本与法人资本

人事考试教育网参考答案:B

人事考试教育网答案解析:股份公司制度下,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既相联系又相分离的运动,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14.目前,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已经演变到第五阶段,进入( )阶段。

A.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制

B.财政包干体制

C.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D.财政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

人事考试教育网参考答案:C

人事考试教育网答案解析:目前,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已经演变到第五阶段,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阶段。

15.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后,在核定相应等级的信用贷款限额时,实践中一般掌握在农户年收入的( )倍左右。

篇二:现代农业基础知识

现代农业基础知识

建设现代农业是党在十六大就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把“农业、农民、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作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重点强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而国务院在2012年专门作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由此说明,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传统农业根本转型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农村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变、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对广大农技干部进行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培训,使广大农技干部掌握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学会运用法律法规,用现代农业基础知识武装头脑,转变观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方向,适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目标。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引进优良品种,掌握先进技术,通过土地整合,扩大种植面积;打开国内国外市场,促进产品销路;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保险保障力度,保证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展望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形势,可以说是面临多方面挑战:既要面对国内其他经济部门的结构转换带来的压力,又要应对来自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此外,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社会的新要求,也给农业发展提出新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发布的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已经提到: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在我国基本解决温饱,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并把它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传统农业根本转型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既不能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也不能停留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并存阶段。加快从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激烈的农业国际化竞争和 挑战的必然要求。能否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事关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积匮乏,要增加粮食生产必须转变经济方式,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并以“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为战略重点,要不断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高产优质粮食品种的研发、选育、引进,并不断扩大良种覆盖率。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扭转粮食总产量虽逐年增加,但增幅越来越小;单产虽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的局面。同时,要加大对农用种子、化肥、农机具以及农药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因农资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减少农民收入的现象,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首要目标。

(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就是发展生产,它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发展

生产首先要发展农业,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装备农业,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三)发展现代农业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工作的一个核心目标。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我国农村的社会和谐与稳定才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农民收入提高了,还可以开辟更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以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便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还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持久繁荣。因此,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达到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使农民实现多环节增收,进而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不断增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还能生产出更多符合人们需要的农产品,在满足国内农产品需求的同时,还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更大程度地提高农民收入,以此激发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种粮积极性。此外,还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试行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供有利保障。

(四)发展现代农业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业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的活动,是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和影响性最大的物质生产部门,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007年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另外,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从长远看,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并可引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减少对土壤的污染以及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有利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加快重点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也有利于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搞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应围绕主导产品,构建产业之间相互依存、产品和中间产品及废弃物交换利用的产业循环体系,建立一个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五)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素质,才能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农业国际竞争中不断壮大我国农业产业。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涵义及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定义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它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具体是指生产手段现代化、劳动者现代化、组织管理现代化、运行机制现代化、资源环境优良化,以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化的农业(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农业基础知识pdf)。

从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来看,现代农业内涵广泛,包含多层概念,

从技术含义看,现代农业是指在农业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化学、物理、气象、地理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和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使落后、传统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转变为知识密集的农业。

从经济含义看,现代农业具有不断提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土地产出率、高

度的社会化分工以及具有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农业劳动者。

从制度含义看,现代农业具有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较为完善的政府干预农业的制度和运行良好的农业服务体系。

从社会含义看,它是农业社会化的过程,从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变为高度商品化、社会化的经济,并由此带动农村社会结构、农村文化结构、农民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从生态含义看,它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保持和维护生态平衡,使得人类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能在优美、健康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由此看来,现代农业的内涵非常丰富,2007年中央1号文件对现代农业作出了科学的表述和概括:现代农业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从现代农业包含的内容和实现的途径看, 其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农业技术的先导性。农业新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引擎和推动力。不论哪个国家哪种类型的现代农业, 都注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使农业成为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2.农业要素的集约性。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城乡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市场等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向农业领域渗透、应用和延伸, 农业投入要素的现代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

3.农业功能的多元性。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增强。在保证农产品供给、扩大农民就业、输送新生劳动力等传统功能的基础上, 农业功能向着农产品加工、制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

4.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性。现代农业面向两个市场, 实行现代经营管理。普遍推行产业化经营, 贸工农相结合, 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 实行生产、科研、加工、运销、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产业一体化。

5.农业效益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 使农业由单一经济转向综合经济, 由弱质产业变成具有强大活力的优势产业,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6.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现代农业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 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 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从现代农业的特征来看,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如下差异:

一是现代农业的内涵更为丰富。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

业。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另外,传统农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其具有典型的弱质产业的特征,现代农业由于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已不再是投资大、回收慢、效益低的产业。相反,由于全球性的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作为资源性的农产品将日益显得格外重要,从而使农业有可能成为效益最好、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三是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提供农产品的供给,而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具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生活休闲的功能是指从事农业不再是传统农民的一种谋生手段,而是一种现代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旅游度假的功能是指出现在都市的郊区,以满足城市居民节假日在农村进行采摘、餐饮休闲的需要;生态保护的功能是指农业在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传承则是指农业还是我国5000年农耕文明的承载者,在教育孩子、发扬传统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是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是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用一些剩余农产品向市场提供商品供应已不再是农户的基本目的。完全商业化的“利润”成了评价经营成败的准则,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市场取向是现代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的功能的动力源泉。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无论是种植经济向畜牧经济转化,还是分散的农户经济向合作化、产业化方向转化,以及新的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都是在市场的拉动或挤压下自发产生的,政府并无过多干预。

五是现代农业重视生态环保。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现代农业因而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理念和行为,在土、水、气、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等资源和环境方面均有严格的环境标准,这些环境标准,既包括产品本身,又包括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既包括对某地某国的地方环境影响,也包括对相邻国家和相邻地区以及全球的区域环境影响和全球环境影响。

六是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化组织。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等各种形式,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

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 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 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

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一)现代农业构成要素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通过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生产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服务体系的建立使传统农业变为新型农业的过程。

1.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形成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2.电气化

农村电气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农村电气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提供了方便洁净和高效的能源。二是能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电气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实现生产的合理化、科学化,大大提高生产过程的强度和连续性,可以促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产业链拉长,可以消除各种浪费,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创造高的价值和经济效益。三是能有效地减少能源使用对环境的污染。现在,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能源的直接燃烧对环境影响很大,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增加电的消费比重,逐步实现电气化。四是能有效地改善和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之,农村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 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

4.商品化

现代农业商品化不同于传统农业的商品交换,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农业商品化提高了农业市场化程度,通过市场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从根本上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品价格。农业商品化是现代农业的特征,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容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

篇三:农业基础知识

农业基础知识

一、农业与农业生产分析

(一)农业的概念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二)农业生产分析

1.农业生产的实质与特性

2.农业生态系统

二、农业资源与植物生活因素

(一)农业资源与合理利用

1.农业资源的类型

2.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及合理利用

(二)植物生活因素

1.生活因素学说

2.生活因素的规律

3.控制植物生活因素的途径

三、土壤与土壤培肥

(一)土壤的概念及形成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的形成

(二)土壤的组成

1.土壤的固相组成

2.土壤的液相部分

3.土壤的气相部分

(三)土壤的性质

1.土壤的物理性质

2.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

3.土壤的化学性质

4.土壤胶体

(四)土壤的合理利用

1.生物措施

2.物理措施

3.化学措施

4.防护措施

(五)土壤肥力与土壤培肥

1.土壤肥力与地力

2.土壤养分

3.有机肥料

4.化学肥料

5.合理施肥

四、农作物机械化栽培

(一)农作物的分类与类型

1. 作物的概念

2. 农作物的分类

(二)农作物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1. 作物的产生

2. 作物的产生构成因素

(三)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

1. 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

2. 玉米生长过程

3. 大豆生长发育过程

4. 油菜生长发育过程

5 棉花生长发育过程

(四)小麦机械化栽培

1. 机械化栽培特点

2. 机械化栽培措施

(五)玉米机械化栽培

1. 机械化栽培特点

2. 机械化栽培措施

五、农作物种植制度

(一)作物布局

1.作物布局的概念及意义

2.影响作物布局的主要因素

(二)种植方式

1.单作

2.混作、间作

3.套种

4.复种

(三)种植体系

1.连作

2.轮作

六、农田土壤管理制度

(一)土壤耕作与土壤耕作制度

1.土壤耕作

2.土壤耕作制度

(二)土壤培肥制度

1.土壤培肥制度的概念

2.制订土壤培肥制度的原则

七、农田防护制度

(一)保护农田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当务之急

(二)防治水力侵蚀

1.什么是水力侵蚀?

2.影响水蚀的因素

3.防治水蚀的措施

(三)防治风力侵蚀

1.什么是风力侵蚀?

2.影响风蚀的因素

3.防治风蚀的措施

农业基础知识

一、农业与农业生产分析

(一)农业的概念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农业的概念

关于农业的概念,最初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都是专指耕耘土地以栽培农作物而言。如两千多年前,我国《汉书·食货志》所说:“辟田殖谷曰农”。辟土即开辟农田,殖谷即种植五谷。也就是说,农业就是开辟农田,以种植五谷的意思。这是农业最狭意的讲法,也是几千年来传统农业的基础形态与基本概念。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求日趋复杂,因此农业的范围也便日渐广泛。到了现代,农业的概念可以说是,人类利用土地,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机能,把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为人类所需各种生活物品的生产事业。

这里所指的生物已不仅只限于植物的栽培,动物饲养和微生物的利用也包括在内;这里也指的土地,已不单纯指的是地球外面的陆地部分,连江、河、湖、海等各种水域也包括在内。也就是说,凡是利用陆地及水域以从事动、植物生产的,都可称为农业。因此,农作、园艺、森林、畜牧、渔业以及农林、畜产品的加工业都属于农业的范围,甚至有人还把虫业、微生物包括在内,这是农业最广义的讲法。

广义农业中的“农作”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以及绿肥作物的栽培;“园艺”包括蔬菜、果树和花卉的栽培;以上两项统称为种植业;“森林”包括森林的营造、抚育、防护、采伐、运输和更新等;“畜牧”包括畜、禽的培育与饲养;“渔业”或称水产业,包括养殖业和捕捞业;“虫业”包括养蚕、养蜂等;“微生物业”包括农产品加工中的酿造等;“副业”包括小量的野生植物采集、野兽(禽)的捕猎、农产品加工、农村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据此,可以说农业是包括农、林、牧、副、渔等行业在内的一个多部门产业,这至少在我国目前还是这种讲法。

总而言之,农业的概念应该是:直接或间接设法利用土地经营种植和饲养业以获得人类衣、食、住、行所需各种物品的生产事业。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国民经济是由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生活服务、信息、文教卫生、科学研究等部门组成的庞大系统,农业在这个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之所以会成为基础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提供人类基本生存资料的一个特殊生产部门。它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经济部门所无法替代的.具体说,农业独特的基础地位主要反映在以下两方面。

1)农业是人类赖依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首先必须得有饭吃,有衣穿。而吃饭、穿衣问题的解决,目前主要还得依靠农业。直至目前,维持人体机能所必需的基本生活物资,例如粮、油、糖、茶、果、药、棉、麻、烟、肉、蛋、奶、皮毛等也只能来源于农业。虽然目前化纤工业有了很大发展,

但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取代棉、毛等天然纤维。可以说,没有农业提供这些基本生活物资,人类就不可能存在,社会再生产也不可能进行。马克思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重要条件”。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实现增产,粮食增产对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2)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独立与发展的基础

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是以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为前提的。只有农业生产率提高,剩余农产品大大超过农业劳动者个人需要的时候,其它部门才能从农业中独立出来;也只有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剩余农产品不断增加,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和其它社会事业(如文化、科学、教育、卫生等)才能进一步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及剩余价值越多,其它产业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否则,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可以看出,农业的发展水平、速度和规模,归根结底决定着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否定这个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斯指出的:“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概括了农业在人类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对农业落后的国家适用,对农业发达的国家也仍然适用,它是一条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当然,各国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不同,农业对国民经济所起作用的程度也会有差别。例如,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工业革命以后,在本土上发展大工业,自己不进行或很少进行农业生产,而主要依靠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农业,进口大量农产品。又如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如日本),其农业相对比较薄弱,主要依靠出口工业制品换取进口大量的农产品,没有这一条,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再如有些农业资源贫乏而某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通过出口矿产品(如石油),换回本国所需的农产品。不管何种情况,农业仍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正是由于世界上农业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才使得这种国际交换成为可能。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工业底子薄、科学文化落后的大国来说,农业更显得特别重要。中共中央1991年11月29日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那么,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大变革的形势下,又如何看待农业的地位呢?”1993年元月《人民日报》社论《千万不可忽视农业》中说,“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可动摇,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无论在什么经济体制下,保证11亿人口的丰衣足食,保证工业生产的原料供应,这是第一位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艰巨复杂的改革过程.需要健康良好的经济环境和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坚定的农业基础正是经济良性循环、社会稳定的必要保证和重要前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的是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的联系方式等,而不是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无论哪个发达国家,都重视农业,总的小心谨慎地对待农业;无论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注意保护农业,努力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在我国,如果不重视农业,不加强农业,不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难以实现,来之不易的经济大好形势也难以巩固和发展”。所以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这个地位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