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应激障碍案例

篇一:急性应激障碍案例

案例一:女孩C,近来在家里不开心,前两天自杀过,妈妈让她来咨询。原因是爸爸在外做生意,经常不回家,一次偶然性在发现爸爸的手机中有一个女人,是爸爸的情人,无法接受。故意在爸爸面前抽烟,还割过手腕。爸爸根本不理睬,前天跳到河浜里,要自杀。

分析:来访者的问题初步判断可能属于急性应激障碍(需排除其他器质性精神问题、人格问题或抑郁症)。由于发现父亲外遇的突发事件,出现强烈的精神性运动兴奋,其行为往往带有盲目性,如本案例中的自杀行为等等,通常情况下急性应激障碍愈后较好。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来访者表示一定的同感,发现父亲的外遇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然后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了解事实,尤其是验证其发现的女人是父亲情人的具体依据,比如什么样的女人照片,有没有暧昧的文字?有其他证据佐证该情况否?以及母亲对此的态度等等。另外可以适当了解一下来访者的家庭背景,以寻找父亲可能出现外遇的客观原因。

在此基础上,询问其通过割腕、在爸爸面前抽烟等行为的具体目的,是向父亲示威?还是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其回心转意?并质疑其行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之后再选择跳河的原因?又是否达到了目的?并通过之前了解的家庭背景原因分析父亲不理睬的原因?妈妈让她来咨询,本身说明至少她能够保持冷静的态度。那么来访者本人面对这些状况又应当如何应对?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来访者本人对于父亲过分依赖,害怕失去父亲的因素,需要进一步给予同感。 案例二:某男D,37岁,76(当时为7-8岁)年唐山大地震,亲人全部遇难,被叔叔婶婶接到上海。大地震的印象极深,地震时看到亲人的死亡,极其悲惨,从此经常做噩梦,梦中几乎都是妈妈来接自己,跑上去妈妈有不见了,眼前一片空白,惊醒后一身冷汗。到医院就医,吃过药,效果不大。

分析:来访者的问题初步判断属于创伤性应激障碍(需排除其他情感性精神障碍、躯体化障碍、神经症等等),由于亲历大地震中亲人死亡的突发事件,导致持续性的精神困扰,反复出现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噩梦(病理性重现),并产生心悸、出冷汗等躯体化症状,继而影响正常社会功能。而且到医院就医吃药效果不大。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来访者表示绝对的同感,并充分给予其宣泄的过程。可以进行一般化的安慰技术:经历了如此巨大的突发事件,且骤然面对亲人全部遇难的现实,的确是许多人都难以接受的。然后通过专业解释的方式阐述创伤性事件不断重演的心理原因,如在意识中过分回避和压抑导致了内心的冲突等等,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并促使来访者能够配合心理咨询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能够使来访者进行回忆当时灾难发生的过程,帮助其面对痛苦的记忆和感受,以缓解内心的压抑。通过来访者的梦境中反复出现“妈妈来接自己”可以推断其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需要进一步追溯童年期的痛苦源,以找到引发之后持续应激障碍的根源,比如母亲是怎么去世的等等。询问童年时的内心感受,同时再了解现在的感受,让来访者领悟到自己可能存在的“退行”心理防御机制。在此过程中,会遇到来访者的阻抗,可辅以行为疗法中的放松技术帮助来

访者脱敏。另外,需要通过认知咨询的技术处理来访者可能存在的认知偏误,让其明白灾难本身的不可遇测性以及不可抗性,减少自身的内心困苦,并能理性认识到灾难的绝对性与平安的相对性之类的关系。

案例三:陈某,男,27岁,高中文化,未婚,安徽人。曾是摩托车飚车手并以此为生,生活富裕,2005年初,交了一个女朋友,感情很好。半年以后,女友认为飚车太危险,坚决要他改行做生意,可陈认为,飚车刺激,自己非常喜欢,不忍放弃。另外,飚车能挣钱,自己又没有其他本事,仍想继续做。为此,女友经常和他争吵。2005年底,他又要飚车,女友竭力阻止,但他非去不可,情急之下,女友抢走了他的大马力摩托车,并骑上车飞驰而去。由于技术不好,车速太快,开出不远就撞上了一辆汽车,结果车毁人亡。

血淋淋的场面就发生在他眼前,令他悲痛欲绝,几乎崩溃。料理完女友的后事,陈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打工,主要想换个环境。不久,他女友15岁的妹妹也来到上海,他将她视为亲妹妹一样照顾。近半年来,他会经常回忆女友撞车的惨景,始终认为是自己杀了女友,内疚不已。近一个月来,尤其感到食欲不振,睡眠不好,常做恶梦。还担心女友的妹妹会走上邪路。整日忧心忡忡,他也觉得应该为死者感到难过,才是有良心的作法,还经常想到活在世上太痛苦,不如跟随女友一死了之,但担心女友的妹妹无人照顾,更对不起她家人。

分析:陈某的问题属于创伤性的应激障碍,由于经历了女友强行抢走其摩托车导致车毁人亡的重大事件,导致持续性的精神障碍,并不断重现当日女友撞车的惨景,伴有一定的忧郁的症状,需排除是否抑郁症的可能。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陈某表示同感,并给予其宣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对来访者应当予以更多的积极关注。比如他对女友的真挚感情、渴望通过飚车的职业和女友一起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以及对女友妹妹的照顾显示出其责任心等等。 在以上的前提下,通过对创伤性事件的回顾,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认知疗法对来访者可能存在的认知偏误进行处理,比如质疑“你之前可能预见女友会抢走你的车吗?”、“你能够预先知道汽车会开来吗?”,对于创伤性事件需要充分进行具体化,使来访者能够客观认识惨祸发生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归疚于自身。并通过专业解释的方式告诉来访者目前产生各种精神和躯体症状与创伤性体验之间的心因性关联。然后,就目前来访者的现状进行了解,再次同感其对妹妹的照顾,并质疑“担心女友的妹妹走上邪路”的客观依据,可以根据来访者目前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通过现实疗法等技术帮助其一同重新规划好日常生活,以逐渐摆脱过分纠缠于当日的事件而不能自拔的痛苦。对于其存在忧郁症状,以及潜在的自杀倾向,可转介专业医学机构进行干预。

篇二:急性应激障碍案例

福建南平校园血案:部分学生出现急性应激障碍 心理咨询师建议,对遇害学生的课桌进行妥当处理,以免让其他学生形成负面情绪联想。

昨日晚上,南平市阳光心理服务团团长吴剑介绍,南平实验小学3·23事件以后,已经进行了6例急性应激障碍的心理咨询,包括实验小学学生、校外学生、参加援助的医务人员等,情况比较严重。

昨日上午7时45分,记者前往南平小学时看到,已有部分低年级的学生在没有家长的陪同下自己回到学校,不过更多的还是家长陪同前来。7时55分,一名低年级学生抱着父亲的胳膊走到校门,随后便表情紧张地紧紧抱着父亲的脚不动,一声不响。最后学校值班老师上前抚慰一下,方愿意放开父亲走进校门回到教室。南平市阳光心理服务团团长吴剑说,“小女孩的那种情况,就是应激障碍的表现”。

据吴剑介绍,昨日阳光心理服务团发现学校内部分学生已经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吴剑说,“仅昨天下午,我一个人就对4个出现应激障碍的小孩进行了心理辅导。此外,还有不少学生没有上学,不能排除他们是否有急性应激障碍,情况比较严重”。吴剑透露,昨日南平市一所中学的一名初中男生也因为3月23日惨案出现心理异常的情况,曾经有杀人和自杀的倾向。他的父母介绍,儿子学习优秀,心地善良,性格内向,人际交往甚少。在得知南平实验小学3·23事件,并在网络上看到案发现场

的血腥图片后,迅速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厌世、自杀观念,及闪回反映,不愿上学。看到刀具,就担心自己会拿刀杀人,成为杀人犯,这样的冲动好像难以控制,感到自己疯了,失控了。父母都有工作,包括星期六和星期天也需要加班加点,担心儿子一个人在家中会出事,只能轮流陪同,包括儿子睡觉都要有人看护。此外,还有一名参与3.23惨案救援的护士也出现了心理障碍,只要闭上眼睛,惨案就会一幕幕地在心里重复出现。

惨案中受伤学生陈昕已恢复清醒,但他的父亲表示,陈昕并不太愿意与父母交流。

急性应激障碍一般在突发性事件发生以后数小时到数天出现,是心理危机时出现的三种心理障碍之一,另外包括迟发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

据介绍,出现心理应激障碍的人,一般都会有闭上眼睛后便反复回忆恐怖场面的情况。吴剑表示,“这些情况和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情况相似,不少人只要看到电视都会出现晕倒的情况”。吴剑表示,目前南平市3月23日惨案,在南平市的中小学中肯定会出现一些连锁反应,这需要家长及时发现辅导,必要时寻找心理医生求助。

篇三: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与灾难心理危机诊断标准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快速的精神反应。这种反应以急剧、严重的创伤事件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 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其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大多良好。

近年来,随着突发灾难性事件增多,以及恐怖主义的自杀性爆炸等不断发生,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亦成为关注的重点。在灾难事件后,即刻发生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多为急性应激障碍。在各种心理症状持续出现一个月后,才演变为PTSD。根据美国国家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心(National PTSD Center in USA)的PTSD 培训课程,ASD 和PTSD 必须同时掌握。而且,ASD 和PTSD 是灾难心理援助的重点工作。因此,本文将介绍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识别与诊断、心理干预和基本治疗措施。1 基本概念

1.1 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

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

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决定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处于外界隔离等。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精神因素是否致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个人当时的健康状态及造成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前者如慢性躯体疾病、月经期、产褥期、过度疲劳等,后者又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如所受教育、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素质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本病。

1.3 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

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 小时之内)发病,症状往往在24-48 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 天。急性应激障碍还有一种临床亚型,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指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急性应激障碍案例)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而与个人素质因素关系较小。一般病程时间也不超过1 个月。如果症状存在时间超过4 周,要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所以,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主要是在病程的时间上。急性应激障碍在灾害事件后马上发病,其病程为灾害事件发生的一个月以内。而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灾害事件后发病,而症状已经持续一个月以上。

2 临床表现

2.1 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

在受到强烈的刺激后立刻(1 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本障碍常可伴惊恐性焦虑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脸面朝红、呼吸急促等。上述症状多为混合出现,但也可单独出现。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可出现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继而不动不语,呆若木鸡,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态,称为心因性木僵。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恢复正常,或进入意识朦胧状态,可出现定向障碍,对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自言自语,内容零乱,表情紧张、恐怖,动作杂乱、无目的,或躁动不安、冲动毁物。事后不能全部回忆,称为心因性意识模糊状态。

2.2 亚型——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有的病人因强烈和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直接引起精神病性障碍。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也成为“反应性精神病”。这是急性应激障碍的一种亚型。其表现以妄想和情感症状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本障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恢复后精神正常,一般无人格缺陷。

2.3 强烈的病理情绪反应

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人,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愤怒、悔恨、沮丧、绝望、自责自罪,严重时有自杀行为;并有失眠、噩梦多、疲乏,难以集中注意力,对生活缺乏兴趣,对未来失

去信心,但无精神运动抑制现象。症状缺乏晨重夜轻的变化,情感和行为多能为旁人所理解,与外界接触尚好,称为急性心因性抑郁状态。少数病人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现情绪兴奋、欣快、言语增多,并有夸大特点,内容与精神因素有关,易被人理解,有时亦可出现伤人、毁物行为,多数伴失眠,称为心因性躁狂状态。

2.4 发病迅速,病程不超过一月

急性应激障碍,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就可以出现,多在1 小时内发病。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可在2~3 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 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一般不超过一个月,预后良好。如果处理不当,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可有20%-30%的人由急性应激障碍转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长期存在痛苦,难以矫治。

3 识别与诊断

3.1 对急性应激障碍的识别

对心理障碍而言,目前国际通行的诊断标准为《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DSM-IV-TR)和《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 版修订本》(ICD-10-E)。中国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CCMD-3)。这三个诊断标准基本接轨。在对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上,有很多一致的地方。综合这三个标准,对急性应激障碍的识别有以下几点:

3.1.1 遭遇过创伤性事件;

3.1.2 有分裂性症状;

3.1.3 有三大核心症状:持续地重新体验、回避、警觉性增高;

3.1.4 社会功能障碍;

3.1.5 症状至少持续2 天,最多不超过4 周;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4 周之内。

3.2 美国诊断标准(DSM-IV-TR)

美国诊断标准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会(APA)于1952 年制订,2000 年修订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TR),缩写为DSM-IV-TR。

在DSM-IV-TR 中,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3.2.1 患者曾暴露于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二者:

①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及到真正的(或几乎会招致)死亡或严重损伤,或者涉及到自己或他人躯体的完整性会遭到威胁的事件。

②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

3.2.2 在体验这种令人痛苦事件之时或之后,患者会表现出下列3 项以上分离性症状:

①麻木、脱离、或没有情感反应的主观感觉;

②对他(或她)周围的认识能力有所减低(例如,“发呆”);

③现实解体;(自发地诉说外部世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因而显得不真实,如感到现实世界疏远、缺乏生气、似乎是假的或者像舞台,人们在上面表演着规定的角色。而不是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身体的性质改变。病人一般知道这种改变是不真实的,否则为现实解体妄想。)

④人格解体;(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分离、嵌合、空虚。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

⑤分离性遗忘(即,不能回忆该创伤的重要方面)。

3.2.3 以下列I种以上的方式,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反复的印象、思想、梦、错觉、闪回发作、或这种体验的生动再现感;或者是回忆到上述创伤事件时的痛苦烦恼。

3.2.4 对于能引起创伤回忆的刺激,作明显的回避(例如、思想、感受、谈话、活动、地点、人物)。

3.2.5 明显的焦虑或警觉增高症状(例如,难以人睡、激惹、注意不集中、警觉过高、过分的惊吓反应、坐之不安)。

3.2.6 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或者影响了患者继续其必需的事业,例如化了不少时间去告诉家人这些创伤体验以期获得帮助。

3.2.7 此障碍至少持续2 天,最多不超过4 周;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4 周之内。

3.2.8 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也不可能归于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而且也不只是已有的轴I 或轴II 障碍的恶化加重。

3.3 国际诊断标准(ICD-10-E)

国际诊断标准是“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ICD),这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1990 年经第四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第10 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仍保留了ICD 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AS)又数次进行了小范围的修订,目前的最新版本是世界卫生组织2007 年颁布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 版修订本》(ICD-10-E)。在ICD-10-E 中,急性应激障碍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ASR),其定义及诊断标准如下:

3.3.1 定义

ASR 为一过性障碍,作为对严重躯体或精神应激的反应发生于无其它明显精神障碍的个体,常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消退。应激源可以是势不可挡的创伤体验,包括对个体本人或其所爱之人安全或躯体完整性的严重威胁(如自然灾害、事故、战争、受罪犯的侵犯、被强奸);也可以是个体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网络发生急骤的威胁性改变,如同时丧失多位亲友或家中失火。如同时存在躯体状况衰竭或器质性因素(如老年人),发生本障碍的危险性随之增加。

并非所有面临异乎寻常应激的人都出现障碍,这就表明个体易感性和应付能力在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及表现的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作用。症状有很大变异性,但典型表现是最初出现“茫然”状态,表现为意识范围局限、注意狭窄、不能领会外在刺激、定向错误。紧接着这种状态,是对周围环境进一步退缩(可达到分离性木僵的程度),或者是激越性活动过多(逃跑反应或神游)。常存在惊恐性焦虑的植物神经症状(心动过速、出汗、面赤)。症状一般在受到应激性刺激或事件的影响后几分钟内出现,并在2—3天内消失(常在几小时内)对于发作可有部分或完全的遗忘。

3.3.2 诊断要点

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影响与症状的出现之间必须有明确的时间上的联系。症状即使没有立刻出现,一般也在几分钟之内。此外,症状还应:

①表现为混合性且常常是有变化的临床相,除了初始阶段的“茫然”状态外,还可有抑郁、焦虑、愤怒、绝望、活动过度、退缩,且没有任何一类症状持续占优势;

②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持续存在或具有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在24-48 小时开始减轻,并且大约在3 天后往往变得十分轻微。

本诊断不包括那些已符合其它精神科障碍标准的患者所出现的症状突然恶化。但是,既往有精神科障碍的病史不影响这一诊断的使用。

包含:急性危机反应、战场疲劳、危机状态、精神休克。

3.4 中国诊断标准

中国诊断标准是由中华精神科学会于2000 年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CCMD-3)。关于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立刻(1 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3.4.1 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 项:

①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②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