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隐逸传》阅读答案及解析

篇一:南史·宋书·羊玄保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羊玄保,泰山南城人也。祖楷,尚书都官郎。父绥,中书侍郎。初为宋武帝镇军参军。少帝景平中,累迁司徒右长史。府公王弘甚知重之,谓左长史庾登之、吏部尚书王准之曰:卿二贤明美朗诣,会悟多通,然弘懿之望,故当共推羊也。顷之,入为黄门侍郎。

善弈棋,品第三,文帝亦好弈,与赌郡,玄保戏胜,以补宣城太守。先是,刘式之为宣城立吏人亡叛制,一人不禽,符伍里吏送州作部;能禽者赏位二阶。玄保以为非宜,陈之于上曰:臣伏寻亡叛之由,皆出于穷逼,未有足以推存而乐为此者也。今立殊制,于事为苦。又寻此制施一邦而已,若其是邪,则应与天下为一;若其非邪,亦不宜独行一郡。由此制停。

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利,处家俭薄。文帝尝曰:人仕宦非唯须才,亦须运命;每有好官缺,我未尝不先忆羊玄保。

元凶弑立,以为吏部尚书,领国子祭酒。及孝武入伐,朝士多南奔,劭集群僚,横刀怒曰:卿等便可去矣!众并惧莫敢言,玄保容色不异,徐曰:臣其以死奉朝。劭为解。

孝武即位,为金紫光禄大夫,以谨敬见知。大明五年,加散骑常侍、特进。玄保自少至老,谨于祭奠,四时珍新未得祠荐者,口不妄尝。大明八年,卒,时年九十四。谥曰定子。

子戎,有才气,而轻薄少行检,玄保常嫌其轻脱,云此儿必亡我家。位通直郎。坐与王僧达谤时政赐死。死后孝武帝引见玄保,玄保谢曰:臣无日磾①之明,以此上负。上美其言。戎二弟,文帝并赐名,曰咸,曰粲。谓玄保曰:欲令卿二子有林下正始余风。

(选自《南史》之《宋书羊玄保传》,有删改)

【注】①日磾:金日磾(mìdī),西汉时期著名匈奴族政治家。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府公王弘甚知重之 知:了解。 B.与赌郡 赌郡:以郡官做赌注。 C.未有足以推存而乐为此者也 推存:求得生存。 D.我未尝不先忆羊玄保 忆:回忆。 10.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羊玄保受宋历任皇帝器重的一组是(3分) ①然弘懿之望,故当共推羊也 ②由此制停 ③故频授名郡 ④以为吏部尚书,领国子祭酒 ⑤人仕宦非唯须才,亦须运命 ⑥戎二弟,文帝并赐名 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羊玄保聪明俊朗,很多东西可以颖悟通达,所以深受府公王弘器重,在后者的帮助下,玄保很快就入朝当了黄门侍郎。

B.羊玄保到宣城任太守,认为前任太守刘式之为宣城订立的官吏对付叛逃的政策,是很不恰当的。

C.孝武帝入京讨伐刘劭,朝中人士大多向南逃走,刘劭把官员全部召集过来加以威胁,只有羊玄保面不改色。

D.羊玄保廉洁朴素没有贪欲,不谋求钱财利益,治家俭省微薄,这是他被宋历任皇帝器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若其非邪,亦不宜独行一郡。(3分)

(2)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3分)

(3)玄保谢曰:臣无日磾之明,以此上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玄保既善棋而何尚之亦雅好其事吴郡褚胤年七岁便入高品及长冠绝当时胤父荣期与臧质同逆胤应从诛。何尚之固请曰:胤弈棋之妙,超古冠今。父戮子宥,其例甚多。特乞与其微

命,使异术不绝。不许,时人痛惜之。

(选自《南史》之《宋书羊玄保传》,有删改)

答案:

9.D(忆:想起,想到)

10.B(①府公王弘语;④元凶刘劭篡位时事)

11.A(聪明俊朗,很多东西可以会悟通达说的是左长史庾登之、吏部尚书王准之;羊玄保受王弘器重是因为宽宏美好的声望)

12.每小题3分,共9分。

(1)如果它是不正确的,那就也不应该在一个郡中单独实行。(若:如果;非:错误,不正确;一郡: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2)(羊玄保)治理政事虽然没有特殊的功绩,但离开以后通常一定被人思念。(为政:治理政事;去:离开;见:被)

(3)羊玄保谢罪说:臣下没有金日磾的明察,因此辜负了皇上。(谢:谢罪;明:明察,贤明;负:辜负)

13.玄保既善棋/而何尚之亦雅好其事/吴郡褚胤年七岁便入高品/及长/冠绝当时/胤父荣期与臧质同逆/胤应从诛。何尚之固请曰:胤弈棋之妙,超古冠今。父戮子宥,其例甚多。特乞与其微命,使异术不绝。不许,时人痛惜之。

译文:羊玄保善于下棋,而何尚之也极爱这种游戏。吴郡的褚胤七岁时便进入了高品级,等他长大,为当时的冠军。褚胤的父亲褚荣期与臧质一同叛逆,褚胤应当随从杀死。何尚之坚持请求说:褚胤下棋高妙,超过古代,冠于当今。父亲被杀儿子宽大处理,这种例子很多。特请给予他一个活命,使一种奇异的技艺不致断绝。结果没有得到批准,当时的人对此十分惋惜。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羊玄保,泰山南城人。祖父羊楷,是晋朝的尚书都官郎。父亲羊绥,是中书侍郎。羊玄保开始担任宋武帝的镇军参军,少帝景平年间,逐步升迁为司徒右长史。卫将军王弘对他十分了解器重,曾对左长史庾登之、吏部尚书王准之说:你们二位贤士聪明俊朗,很多东西可以会悟通达,然而宽宏美好的声望,自然应当共同推重羊君。不久,入朝担任黄门侍郎。

羊玄保善于下棋,品第居第三。文帝也好下棋,和他用郡官做赌注,结果羊玄保战胜,所以文帝便让他补任了宣城太守。在此以前刘式之为宣城订立了官吏对付叛逃的政策,一个人如果不能抓到,就以公文通知伍、里的官吏扭送州郡的有关部门,能抓到此人的人赏官位二级。羊玄保认为这样做很不恰当,向文帝议论道:臣探讨叛逃的缘由,都是出于极端的逼迫,没有人会在能够求得生存的情况下乐意起来做叛乱这种事的。现在订立了特殊的政策,对于现实十分苛苦。又考虑这个政策仅只是在一个地区实施,如果它是正确的,则应该与天下统一起来;如果它是不正确的,那就也不应该在一个郡中单独实行。从此诏令停止那项政策。

文帝因为羊玄保廉洁朴素没有贪欲,所以频频地安排他在名郡任职。羊玄保治理政事虽然没有特殊的功绩,但离开以后通常一定被人思念。他不经营钱财利益,治家俭省微薄。文帝曾经说:一个人做官不仅必须要有才干,也必须要有运气。每次有了好的官位出缺,我不曾不先想起羊玄保。

元凶刘劭弑君自立,让他做吏部尚书,兼任国子祭酒。到了孝武帝入京讨伐,朝中人士

篇二:刘粹传(《宋书列传卷四十五》)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笑面的问题。

刘粹,字道冲,沛郡萧人也。粹家在京口,少有志干,初为州从事。高祖①克京城,参建武军事。从平京邑,转参镇军事,寻加建武将军、沛郡太守;又领下邳太守,复为车骑中军参军。从征广固,战功居多。以建义功,封西安县五等侯。军还,转中军谘议参军。卢循逼京邑,京口任重,太祖时年四岁,高祖使粹奉太祖镇京城。转游击将军。迁建威将军、江夏相。 卫将军毅,粹族兄也,粹尽心高祖,不与毅同。高祖欲谋毅,众并疑粹在夏口,高祖愈信之。及大军至,粹竭其诚力.事平,封滠阳县男,食邑五百户。母忧去职。俄而高祖讨司马休之,起粹为宁朔将军、竟陵太守,统水军入河。明年,进号辅国将军。永初元年,以佐命功,改封建安县侯,食邑千户。

景平二年,谯郡流离六十余家叛没虏,赵炅、秦刚等六家悔倍,还投陈留襄邑县,顿谋等村,粹遣将苑纵夫讨叛户不及,因诛杀谋等三十家,男丁一百三十七人,女弱一百六十二口。粹坐贬号为宁朔将军。时索虏②南寇,粹遣将军李德元袭许昌,杀伪颍川太守庾龙,斩伪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司马世贤,传首京都。

太祖即位,迁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

军事,征虏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新野二郡太守。在任简役爱民,罢诸沙门二千余人,以补府史。元嘉三年讨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郎道济龙穰将军沈敞之就粹自陆道向江陵。粹以道济行竞陵内史,与敞之及南阳太守沈道兴步骑至沙桥,为晦司马周超所败,士众伤死者过半,降号宁朔将军。初,晦与粹厚善,以粹子旷为参军。粹受命南讨,一无所顾,太宗以此嘉之。晦遣送旷之还粹,亦不害也。

明年,粹卒,时年五十三。追赠安北将军、持节,本官如故。

(节选自《宋书·列传五》,有删改)

[注]①高祖:指南朝宋高祖刘裕。②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蔑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起粹为宁朔将军 起:起用

B谯郡流离六十余家叛没虏 没:攻陷

C还投陈留襄邑县,顿谋等村 顿:止宿

D.时索虏南寇,粹遣将军李德元袭许昌 寇:侵犯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元嘉三年/讨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郎/道济龙骧将军沈敞之就粹/自陆道向江陵

B.元嘉三年讨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郎/道济龙骧将军沈敞之就/粹自陆道向江陵

C.元嘉三年讨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郎道济/龙骧将军沈敞之就粹/自陆道向江陵

D.元嘉三年/讨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郎/道济龙骧将军沈敞之就/粹自陆道向江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1

《宋书,隐逸传》阅读答案及解析

篇三:重庆市2016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与闲

就士人而言,隐逸与休闲关系紧密。宋代士人对于隐逸的态度客观上给宋代休闲文化的勃兴创造了条件。宋代隐士文化出现了转折,首先表现在隐士的数量很少。《宋书·隐逸传》记载的隐士只有 49 人,可见其少。其次,隐士之隐,很少再有像陶渊明那样避世疾俗的了,宋代的隐士多与仕宦者往来交游。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变化是,宋代士人普遍具有“归隐”的倾向,而且这种甘于归隐的心理并不能完全用传统隐士那种为了名节、人格之独立等来解释,而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之思。也就是在对外在事功名利与内在生命享受两者之间的权衡上,宋人思考得更为深入了。前者通常被看得很虚幻、无意义,而后者通常被认为是生命的真实。注重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追求审美的自由生活,成为大多数士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政治意义上的隐居落实到了略显世俗的诗酒人生、壶中天地的闲隐。至少这种趋势与特点在宋人的诗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在宋代隐士那里,隐而不仕已不再是宣泄某种与政治对抗的情绪,或者宣扬一种洁净的人格魅力,而是很简单的理由:“家有山林之乐。”自然审美的欣赏进入了“可游可居”(《 林泉高致 》)的生活化场景之中。 另外日常生活的亲情、友情,即一种对生活审美的重视,也成为士人隐居不仕

的借口。过一种审美的生活, 充满情感的生活,而非忙碌、异化的政治生活,是促使很多士人放弃仕宦而归田园,或者在仕宦而梦寐田园的重要因素。

中唐以来,士人普遍流行及时行乐的闲逸心理,唐宋词中多有表现。究其原因,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 文化心态对此影响显著。

“中隐”既是隐逸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休闲审美心态的体现。或者可以说,中隐是以审美来调节生活,以休闲来获得有着生命韵律的生存方式,在休闲的生活中实现一种不离政治而远离政治的仕途智慧。

虽然宋代士人大多倾慕白居易的中隐模式,但亦有很大的超越。白居易的中隐前提,他说得很清楚,“隐在留司官”。这样的官位是“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中隐 》)。 而对于“大隐”,即隐于朝市的做法,白居易是否定了的,认为“朝市太喧嚣”。而小隐入山林的模式又显得过于冷清辛苦。白居易的休闲审美生活仍是要寄托于外在物质条件之上,要有官做,但不大不小,不闲不忙,还要有较为丰裕的俸禄。因此,大隐、小隐、遭遇贬谪等,对于白居易而言似很难真正洒脱闲适。宋代的士人则大为不同。诸如在朝为官、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传统士人所能处的所有境遇,宋代士人仍表现出诗酒风流,山水怡情的人生姿态。他们自觉地将审美的因素与张弛有致的生命节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在仕与隐之间做到无往而不闲,无入而不自得。

因此,在宋人看来,更为难得的并非身心两闲,而应是“体未得休,而心无他营”,身不闲而心闲的生活方式 。

总之,中国的隐士文化自宋代起就越来越休闲化了。就是说隐逸并不主要是达到一种政治的目

的,而更是为了获得美的生活,是从对劳形怵心到闲情逸致的转化。当然,也不否认在宋代及以后的时代,有个别时期隐逸文化会带有很浓的政治色彩,但这已经不是隐逸文化的主流形态。正如苏辙所言:“一出一处,皆非其真。 燕坐萧然,莫之与亲。”(《 壬辰年写真赞 》)出处、隐仕都是形迹,最为重要的是“萧然”之心境。 萧然心境,即为淡泊、闲适的心境。当官的往往劳形累心,隐居者往往内心向往功名。所以,能拥有“萧然”( 审美心胸 )的人是最真了。

(节选自潘立勇、陆庆祥《宋代士人的休闲之境》)

1.下列关于“宋代隐士文化”的表述,准确无误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的隐士多与仕宦者往来交游,不再像陶渊明那样愤世嫉俗。

B.宋代士人普遍存在归隐倾向,是因为他们通常认为外在的功名是虚幻的、无意义的,而内在

生命享受才是生命的真实。

C.宋人用略显世俗的诗酒人生、壶中天地的闲隐来践行政治意义上的隐居。

D.宋代士人所倾慕“中隐”模式是一种以审美来调节生活,以休闲来获得生命韵律的生存方式,

在休闲的生活中实现一种远离政治的仕途智慧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隐士文化出现转折,表现在宋代士人普遍归隐,且这种心理源于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之思。

B.宋代隐士的归隐,不是为了宣泄某种与政治对抗的情绪,或者宣扬一种洁净的人格魅力,而

仅是为了体会日常生活的亲情、友情。

C.白居易的“隐在留司官”表明他将休闲审美生活寄托于外在物质之上,是一种身不闲而心闲

的生活方式。

D.自宋代起,隐逸就不主要是为了达到一种政治目的,而是为了获得更美的生活,是从对劳形

怵心到闲情逸致的转化。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宋代休闲文化的勃兴在客观上源于宋代士人注重对生命个性化体验和追求审美的自由生活。

B.过一种审美的生活,充满情感的生活,而非忙碌异化的政治生活,是很多士人放弃仕宦而归

田园,或者在仕宦而梦寐田园的重要原因。

C.宋人在遭遇在朝为官、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境遇时,仍表现出诗酒风流,山水怡情的人生

姿态,主要受到白居易“中隐”模式的影响。

D.从文中苏辙的话可以看出,他认为隐居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一种淡泊、闲适的心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林运使墓志铭

杨万里

公讳孝泽,字世传,莆田人也。少好词章,卓然自立,一时流辈罔不推表。宣和六年,登进士第。

建炎初,调南剑州顺昌县尉。会有告某贼欲犯城邑,公不谋同僚,不檄旁援,独计以为可先未发禽也,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贼方槌牛酾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无一人免者。未几,丁太夫人忧,当论功,而郡僚有沮格者,通判吴建曰:“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是不可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