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礼仪感悟

篇一:浅谈元宵节

浅谈元宵节

内容摘要: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

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

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本文重

点对元宵节进的来历与习俗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字:元宵节、佛教礼仪,道教文化,广东省

一、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

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

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

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

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

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

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

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

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

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

来。

二、下关传说

元宵节的相关传说民间亦是数不胜数就如“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点彩

灯来历”“汉文帝纪念平吕”。单说“点彩灯来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

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

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

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

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

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

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

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

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三、节日习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

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

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

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

的高潮。

元宵节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

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老北京的

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

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

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泰安市宁阳县的元宵送灯

至祖坟。滨州市博兴县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著灯,绕枣树六圈,口

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日照市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

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

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

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

广东省新安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

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

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

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元宵节流传至今,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在民间的活

动更是热闹非凡。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祭门、祭户、逐鼠、送孩儿灯、迎

紫姑、走百病等节日活动发生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

在这几日的资料查询中,只是对传统的元宵节有了片面的认识,相信我在以后的

学习生活中定会对我国各地民俗节日文化都有一定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

浅谈元宵节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09级2班 学号:09016072

姓名:海泉

篇二:关于元宵节的习俗300字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300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篇三:元宵习俗

元宵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1]。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

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节日历史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

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元宵节的礼仪感悟),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