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民间艺术论文

篇一:《民间美术》论文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民间美术》——论文

院 系: 艺术学院

专业班级:

课程名称: 民间美术

指导老师:

学 号:

姓 名:

美,来自民间

“美”是中国古代人把羊与大两个独体字组合在一起造出来的合体字。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曾今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与当地生活方式紧密联系的一门艺术,因地制宜的利用了物力资源,并稳定的在次区域中流传,因而有鲜明的乡土文化的特征,又被人们称为“乡土艺术”。

民间美术是艺术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点,以最原始、最朴素的方式从生活中诞生,在实践中完善,而形成独特的美术形式。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它像民歌一样凝聚着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祝愿、对美的追求,人类最初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生存,因而民间美术的主流多带有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 中国民间美术文化,是在中华五千年文明沃土中滋生繁衍的中华本土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延续、传播,启示着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脉络,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造物思想和原则的有益补充。民间美术的内蕴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它技艺精湛、形态多样、种类丰富。

民间美术中的品类之一的节日用品—年画。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

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锦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又称之为四大年画之乡。年画较其他绘画形式更强调装饰性与娱乐性,木版年画适应各地区不同环境的装饰需要,创造了门画、历画、中堂、四扇屏、窗顶、窗旁、炕围子、福字灯等多种样式。年画经常在描绘美好形象中运用为群众熟知的谐音寓意手法表现吉祥内容,如松、鹤、桃、灵芝象征长寿,莲花和鱼谐音连年有余,瓶中插牡丹寓意平安富贵等,在表现历史故事及戏曲题材的年画中,又有单幅画、组画、连环画等样式。年画还强调人物形象俊秀、标题吉利、色彩明快,务求赏心悦目,表现年节的欢乐情绪。年画作者大都熟悉群众的生活和爱好,创作上密切适应群众需要,因而为人民喜闻乐见。由于年画张贴于千家万户,对群众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趣味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但其中也有一些封建迷信和消极落后的内容。 年画在发展中由于绘制印刷的生产方式不同而有着多种形式。早期年画多为人工绘制,木版印刷年画最迟始于宋,早期以木版雕印墨

线,人工设色,明代以后流行水印套色,单纯强烈而艳丽,但有的地区年画在套色后还在人物头脸衣饰等部位以人工印染描绘,形成精致细腻的半印半画形式。石印、胶版年画是随现代印刷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可以将色彩复杂而丰富的绘画制版印刷。1949年以后,年画吸收了中国画、油画、水粉画、彩色摄影等形式,展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曾兴盛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趋于低落。

民间美术中的艺术表现形式—皮影。

在我国,皮影戏是流传广泛、古老而独特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形式,皮影艺术是中国民间古老而广泛的艺术种类之一、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

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们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

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中最常见、最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它在用纸材料上创造了自身独特的面貌,创造出一种淳朴的审美情趣,渗透着中华名族最基本的文化特征,它扎根于民间,它还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

篇二:民间美术 论文

河南大学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民间美术在中小学美术课中的应用

作 者 李垒

专 业 美术教育

准 考 证 号 110108150832

成 绩 _____________

联 系 电 话 15139545379

工 作 单 位 河南省漯河市天一教育中心

完 成 时 间 2010.8

民间美术在中小学美术课中的应用

摘要:民间美术是人民大众淳风之美的结晶和物化,是带有芬芳乡土气息的艺术,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深处的高亢激越之歌,更是一切美术样式的渊源和基础。民间美术具有理想主义的内容,祥和的价值观,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传承方式,有着独立的审美体系,并因地域的不同而有着丰富的多样性。正因为民间美术这些独特的文化特征与审美特征,在中小学教育中实现教育的完整性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只有民间美术在中小学美术课中恰当的应用,才能使民间美术在教育中充分其发挥其重要价值。

关键词 :民间美术、课堂应用、美术教育、现代教育。

民间美术植根于祖国大地,来源于大众的生活,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并服务于大众的艺术,成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质朴刚健、生动有趣、自然奔放、色彩鲜艳、寓意吉祥、雅俗共赏,深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民间美术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广泛的兴趣、健全的人格,并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一、民间美术的基本内涵

民间美术是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它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民间美术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与审美特征,这些特征是:

第一、民间美术的内容是理想主义的。民间美术主要表现人们的生活理想与精神理想。理想主义的艺术都是有浪漫成份的,民间美术与民俗宗教结合得十分紧密,几乎所有的民间美术都有一个或几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或神话,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也影响了民间美术的形式与色彩。

第二、民间美术的核心价值观是祥和。祥和是社会和人间一种很高的境界,它包括人际之间的和谐、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民间文化离不开团圆、祥和、平安和富裕这些概念,这是所有民俗的终极追求,也是民间美术千古不变的主题。民间美术多采用寓意谐音的手法表达“祥和”这一主题,并有意识地把有些图案设计成圆形,暗合“团圆”这一信仰意识。端午节悬挂天师符、钟馗像、佩带五毒服装饰件及龙舟彩船,中元节的荷花灯、月饼花模、泥塑兔儿爷,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祝贺幼儿百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等,都具有避邪趋祥的寓意和象征。

第三、民间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这种理想主义的艺术,在表达方式上是情感化的,在艺术上主要采用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段,在色彩上持有独特的生生观和五行观。由于民间美术多用生活的装饰,符号化和图案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再有,广泛使用的与语言

相关的谐音图像——是民间美术最具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的方式。民艺学家张道一说:作为文化现象,民间美术出自劳动者之手,也服务于劳动者自己,自有他的网络和体系,形成了自己的范畴和文化圈,但又经常地给专业美术家输送养料,提供形式,因此,构成了基础和上层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已显示其美术价值之所在,所以,有人说民间美术是专业美术的原料、半成品,有的称它为“艺术的矿藏”,有的称它为“艺术之根”,有的称它为“文化的摇篮”。

第四、我国民间美术的地域性,体现其无比丰富的多样性。传统的民间美术(尤其是乡土美术)是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渐渐形成的。不同民族和地域,不同历史、人文条件,致使各地的乡土美术有其独自的表现题材、艺术方式和审美形态。鲁迅曾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的。”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地域个性鲜明的艺术,便成了独有的文化财富。

第五、民间美术绝大部分是手工制作的。手工是一种身体行为,手工艺术是人的情感和生命行为。手工艺术处处直接体现着艺人的生命情感,机器的批量生产是缺乏这种丰富情感的加入,在进入工业化时代,手工技能的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遗产,是一种宝贵的人间财富。

第六、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主要由言传身教或文字图谱记载的方式。 “言传身教”是民间美术传承中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它主要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通过“口头”这种最为直接简朴的方式将技术传授给下一代。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教”要多的多,多② ①

以实际操作来教授徒弟,徒弟观察师父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文字、图谱记载的传承。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初学记》、明代《天工开物》、东汉《四民月令》等等。而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承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年画、版样等等。民间艺术品因商品买卖而把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也是一种传承方式。

第七、民间美术所采用的材料普通。取用平常的木、布、纸、竹、泥土等,通过巧妙的构思、高超技艺的制作,“化腐朽为神奇”,制作出天然成趣的艺术品。不作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率真、质朴的制作痕迹,“有真意、少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显露出质朴天然的趣味来。使创作与材料的自然形态巧妙结合,具有反璞归真的艺术气质,用这种自然的美感和无限生机来满足人们的心理渴求。

第八、民间美术具有色泽美、纹样美、造型美。

民间美术的色彩情感非常鲜明,它本身的社会功能属性决定了其喜庆、热烈、欢乐、活跃的基本特征,因此,鲜明艳丽纯粹的色彩占据了民间美术的空间,对此强烈的红与绿、紫与橙、黑与白都是常选色谱,既使材料最便宜的作品也要具有强烈响亮的色彩或富丽堂皇的色彩,这是人们感情的自然流露。

民间美术的纹样是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民间美术的装饰纹样不是采用写实风格,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物,一律采用程式化、意念化的

篇三:民间美术论文

浅 谈 陕 西 皮 影

摘 要:皮影艺术,是发祥与我国古老而独具魅力的民间美术之一 ,从皮影造型风

格上看,大致分北方,西部,中南部三大艺术流派。陕西皮影是西部皮影艺术的主要代

表,生活在八百里秦川上的陕西人,在这片丰沃的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形成了具有

鲜明地域特色民间美术和民俗,皮影艺术便是开在其中的一朵奇葩。

关 键 词:皮影造型 华县碗碗腔 文化特征 艺术价值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

正文:

我与民间艺术论文

皮影,是对影戏和皮影制品(包括人物、场面道具景物)的通用称谓,皮影制品

有人物(头茬、身段)、马靠、神仙朵子、景片(彩帘子、室内外布景、车辇仪仗、飞

禽走兽)等几大类。陕西影戏又称 “牛皮娃娃影”或“拍板皮影”,旧时称“隔帘说书”,

其分布范围几乎遍及全省。皮影既是演出时的道具,又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艺术

品,陕西皮影尤以华县、华阴一带的皮影最佳,形体小巧、雕刻精细。

1.陕西皮影的制作与艺术特征

1.1取材牛皮,雕镂繁密精美 【如图1-1】

陕西皮影是用优质的牛皮(以4至6年的小母牛皮

为最佳)雕刻成型。经处理过的牛皮为半透明的亚麻黄

色,具有柔和的光泽和自然的肌理效果等自然形态特征,

体现出天然的生命力和本真的亲和力,造就了陕西牛皮

影子的独特审美意味和艺术个性。

陕西皮影在全国几大流派中,以雕镂精细,图案繁

复且装饰性强而见长。尤其在清末民初时,陕西皮影艺

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民间艺人创造了大量精雕细刻的皮

影,其繁密的彩帘子、神仙朵子和细致入微的影人脸谱

以及程式化的装饰纹样是我国皮影雕刻中空前绝后的艺

术精品。 图1-1 陕西皮影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高人胆大的陕西皮影艺人,运用独创的推皮走刀法,控

制手劲推皮依线运转而雕镂,体现出高超精湛的手工艺。

陕西皮影在简练的外形轮廓之中,运用适形的手法雕镂了大量的图案及纹样,其

中繁与简的对比,点线面的穿插关系均完美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

1.2寓意五色,施彩强烈鲜明

陕西皮影的用色,以红绿为主色调,黑色调和,隔色平涂逐层烘染。加上牛皮的

黄色、镂空处在影窗上呈现的白色,共有五色呈现。是民间传统五行五色观的包罗万象、

简化归类的体现运用。

皮影人物角色的忠、勇、狡、奸等个性特征,分别以红、黑、黄、白色比德表现。

皮影艺人从陕西社火脸谱、地方戏剧脸谱吸收借鉴了色

彩的搭配程式,尤以净角的花脸呈现的特征最为明显,

不同色块组合的隔色渲染细致描绘,配合变化有致的镂

空线条,形成角色各异的脸谱程式,施彩上非红即绿的

大众审美意识,反映出陕西人民个性鲜明,感情强烈的

特征。红绿黑色的对比运用在繁复的景片中的庙宇楼阁、

树木山石上,与影人的色彩相呼应,使影窗上的整体色

彩效果和谐一致,色调温暖鲜明而沉稳。神仙朵子中的

天官、仙姑【如图1-2】、童子、等神话形象及想像创造

出的奇灵异兽,赋色主观、夸张浪漫、幻想奇特,常见

的有红绿相映的祥云、火狮子、大绿色的麒麟、大红色

的飞龙等。皮影艺人及尽想像之能事,创作构思不拘一

格。图1-2 陕西皮影之仙姑

陕西皮影整体色调艳丽而不浮夸,对比鲜明又协调统一,具有很强的装饰趣味,

把传统民间美术中的意蕴表现的绚烂至极。

1.3理想造型,人物善恶分明

各地皮影人物造型均遵循“五分头,七分相”的共性特征,即正侧面的头部与半

侧面的身子接合,是民间求全面面观的体现。陕西皮影人物最为显著的造型特征是无论

生、旦、净、丑均是高额头的理想造型,称为“岩颅”。人物前额饱满圆滑突出,神气

十足。自古以来,“前庭饱满”被普遍认为是聪慧、自信的特征,在陕西皮影中得以夸

张强化。在陕西民间剪纸、凤翔泥塑、年画人物造型中也可找到相似的特征。自宋代以

来,各地皮影脸谱造型均体现着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褒善贬恶鲜

明特征。陕西皮影艺人极其重视面部表情的刻画,对面部的个性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推

敲把握。陕西华县流传的皮影谚语中有“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的描述,

女性为“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图1-3】的温柔秀美程式造型。面部的

造型口决有“眉眼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

的造型规定,符合民间大众在生活观察中总结出的人物面相规律。具体人物脸谱特征与

地方传统戏脸谱相结合,为了衬托人物性格,奸诈脸谱多刻画为粗细变化的结构线条,

尤如蜿蜒的蛇形。残暴脸谱多刻画为倒立的锯齿状毛发胡须,粗条状横肌纹。丑角脸谱

为低额鼠目、张嘴嬉笑状等,民间艺人通过夸张、概括的造型手

法,突出强调了人物善恶美丑个性特征,达到一目了然的艺术效

果。

1.4寓情入皮,操纵技艺高超

陕西华县的碗碗腔皮影,唱腔婉转悠扬,拖音起伏跌宕,一

波三折,堪称原生态艺术中的经典。其分别以欢快、悲伤、平缓

的不同情绪唱音配合影人入情入理的动态设计,再加上民间艺人

幕后喷烟、烧酒松香、晃动灯光等虚拟特技手法烘托气氛,观众

无不为之动容。 图1-3 女人头皮影造型

2.陕西皮影起源形成与民俗文化

民间皮影艺术历史文化悠久,内涵丰富,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间娱乐

的艺术形态。陕西是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民族传统,

皮影艺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与民间习俗相互承载着地方传统和民俗文化。

2.1 陕西皮影的起源及形成

关于我国皮影的起源地,早有始于唐代西安之说,齐如山在《故都百戏图考》中

便提出:“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艺

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 关于皮影戏的最早记载于宋代,从北宋

的“素纸雕镞”发展到南宋的“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 记载了宋代影戏达到繁

荣。北宋末年,避靖康之乱的中原影戏艺人西出潼关,流入陕西地区,几经时代变迁,

中原影戏与当地生活习俗、乡音俚曲、伦理道德相融合,逐渐形成以华县、华阴等地皮

影为中心的陕西皮影艺术。

2.2 陕西皮影戏习俗及民俗文化

中外古人早期均有把人影当作灵魂的观念,被历代巫术所用,使之形成民间“弄

影还魂”之术。舞动的影像便是与想像中的神灵沟通,达到意愿传达的载体。陕西皮影

与众多的民间习俗活动相关联,在旧日广大农村地区,皮影

戏非常流行,人们在祈雨、祈晴、谢土神、庙会、寺院“开

光”及个人求子、求仙药等民间习俗活动后均有酬神还愿的

影戏演出,称为“报神”,在影戏的唱词则代替人们向神灵

祈求吉祥平安。此外,在欢庆丰收、嫁娶生子之类的喜事,

及为逝者超度亡灵的丧事时都有皮影戏上演,人们图热闹,

寄哀思。由于皮影被民间大众赋予了神性,故陕西皮影中有

许多约定俗成的规定,如男女影人不能对脸存放以免乱了阴

阳,皮影的翻动要用签杆不可用手等习俗、习惯。 图2-1皮影中的吉祥图案

在陕西皮影造型中出现了大量的民间传统吉祥图案【如图2-1】,蕴涵着丰富的民俗

文化观念与陕西皮影艺术相互依存的民俗文化,符合民间大众向往美好幸福的主观愿

望,在皮影造型意识中更是沉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皮影从形式到内容上多褒善

贬恶,蕴涵了人们希望战胜自然的力量。历代变迁,陕西皮影艺术已成为研究民间伦理

道德、民间信仰及社会关系的百科全书。

3.陕西皮影的艺术价值

陕西皮影艺术是以中原影戏为源、长期流传于民间、经历代发展而形成,以华县、

华阴一带皮影为主向各方向传播,影响了晋南、甘肃、川北、青海等地的皮影艺术。陕

西皮影在民间皮影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民间美术中集大成者,它广泛吸收

地方戏曲、民间剪纸、民间年画艺术的造型特征,以其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现实主义

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创造了大量形态优美、雕刻精细、极具形式美感的影人

和景片以及具有丰富想像力的神仙朵子,其造型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传统吉祥图案,既丰

富和充实了皮影的造型,又迎合了民间大众的集体审美意识,具有黄河流域母体文化的

艺术特征及内涵。陕西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乾县阿宫腔、富平县弦板腔均以极高的

艺术造诣及原生态文化特征列为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项目》中,陕西皮

影作为民间美术造型的经典在民间艺术品市场呈升值趋势,其中蕴涵的文化价值逐渐被

国内外学者所重视。研究保护陕西皮影艺术,对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陕西皮影,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日益强大与昌盛,不断地发扬光大。使皮影这朵

民间艺术之花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园地中开放并放射出新的光彩,为后世的人们完整

地留下这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梦梁录》 吴自牧 {南宋} 三秦出版社2003年

2.《华县谚语集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陕西卷) 柳箐 中国ISBN中心出版 2000年

3.《影戏——故都百戏之四》 齐如山 陕西出版社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