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写作指导

篇一:《背影》精品教案(注重学法、教法指导)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现代散文的教学,担负的既有阅读教学的任务,又有情感教育的使命,甚至还有与之相辅相成的写作教学的指导。所以,我们的教学既要关注其文学表达,又要关注其思想情感,两者不可偏废。这篇文章就是通过特定环境下,一个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镜头,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为学生阅读现代文尤其是散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写作中如何写人记事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之上,关注思想情感的表达,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通过抒写真情的活动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教学目标】

根据八年级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文本浅层的学情分析和作为名家名篇的记实散文的文本定位,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把握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

2.学习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以及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

材的写法。

3.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篇二:八年级语文背影课例

八年级语文《背影》课例

作者:王玲杉

一.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十一课精读课文《背影》第二课时。

二.目标确立

(1)教材分析。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基于此,于是第三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应运而生,通过学习,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情感导向上,不光要接受、理解“爱”,更要尊重爱、施爱。《背影》不仅是阅读的经典,还是写作的范本,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透,并将读写结合落到实处。

(2)学情分析。《背影》所表现的不光是父爱,更有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对正处于逆反期的中学生来说不易自主把握,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背影》是很好的写作范本,里面涵盖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只要以“情”为切入点,紧密联系现实、联系生活、联系自我,从人人都拥有的亲情出发,感悟“爱”,抒写“爱”,播撒“爱”,就能突破“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的写作困境。

(3)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我是个重感情善写作的人,看电视、读书往往因过度投入而流泪,《背影》读过、教过多遍,每次读、每次备课时都要流泪。由于自己善读善写,语文课堂也习惯于读写结合,这既能提升学生思想情感,又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本学段学生学习、生活特点,为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实现教学各要素间积极的思维碰撞,真诚的心灵沟通,生成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关键语句所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静思,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探究技法,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父子情深,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刘和刚的歌曲《父亲》,一上课,教师用亲切的话语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询问: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催人泪下,我们为人世间伟大的父爱而感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从中也能看出浓浓的亲情,同样催人泪下,读后流泪的同学有没有?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后导入:走近朱自清,研读他的散文《背影》,一起感受那真挚的亲情,分析作品催人泪下的力量从何而来。

【设计意图】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曲《父亲》,引发不同层次、不同情感态度的学生生发出对亲情的不同感受,在对亲情的自我陶醉中自然地进入文本,为更好地理解文本做好感情铺垫。“作品催人泪下的力量从何而来?”,将学生的思维由情及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环节:自读默思,升华情感:

首先,教师指导“读懂散文”的方法策略,通过找作者直接陈述的句子和从作品的语气语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法,让学生走近作者,以己之心,体贴作者之心。

然后,与学生共同默读静思,展开与文本、作者间的深层对话,实践“读懂散文的方法策略”,真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最后由读到说,通过赏析,评价,将情感体验再次与作者交融,完成自我救赎、自我解脱、自我升华的心灵历程。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能否融入自己的情感,教师的引导、鼓励是很必要的,我按照由易到难的进程,通过分析句子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通过调动学生并不太丰富的生命经历和情感经验,让他们真正地走进作品中与作者交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身临其境,驰骋想象,透过语言看到生活,从而实现情感上的体验与感悟。

第三环节:读写结合,探究技法

首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

然后,播放《望父买橘》视频,思考“这段好在哪里?”,体会最动情的瞬间。

再次,通过研读用词技巧,归纳写作启示。

最后,教师激情演说,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用心去回忆爱的瞬间,用情去串起爱的语言。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比较好的教材处理的策略是整体把握文意基础上的“选点”。 “选点品读”,就是精读,就是深读。这里我选取了“望父买橘”这个最动情的细节展开评析。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品析欣赏的层面上,语文教学依旧是低效的。优化这种单纯地停留在“知晓”层面的研读,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其方式就是课堂“写作”。由于“写”,人人都要动手动脑;由于“写”,学生就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写”,课堂教学就有了“动与静”的节奏变化;由于“写”,就真正有力地表现出了“欣赏”的力量。有了全班同学整体的以“写”为过程的欣赏活动,再组织起师生的课堂交流与对话活动,尽管也有一一对话的场面,但学生发言的质量不同了。如果说学生的一句话一句话的应答,即使说得很生动也略显单调,那么学生的一段话一段话的表述,即使说得很平实也显得内容丰富。这是学生课堂发言的不同境界。

第四环节:生活实践,课后延伸

1、重读《背影》,写出你的读书心得。

2、完成“父亲,我想对您说”

【设计意图】教师布置作业也要尊重个性差异。建立多层次的作业结构,把握好难易度,增加作业的弹性,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作业“自选超市”中自由选择,这样的作业也体现了人文精神。

四. 赏析精彩片段

为突出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师生抓住课文关键词句,潜心阅读,个性剖析,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积极展开师生间、生生间,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思维对话和情感交流。以下是第二环节“自读默思,升华情感”中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在指导学生通过作品的语气语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先做了简单的引导——我们听别人说话,需要根据语气语调判断说话人的意思,有时候,有些语气语调甚至与他说的话的内容恰好相反。这就是所谓的听话听音。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我接着引导——阅读也是这样,要能根据语气语调读出言外之意。请快速地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典型例子,分析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走出文本,真实地展示个性,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悟,生活体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前教学本课时,因为考虑到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学生也好理解,为节省时间,教师简单地一举例,一掠而过,忽略“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忽视

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因此教学效果一般。现在我明白了: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读懂文学作品,必须让他们融入自己的情感,而能否融入自己的情感,教师的引导、鼓励是很必要的,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让最差的学生回答,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问题一提出,我就发现我们班那个成绩最差,上课最能捣乱的李超同学竖起了耳朵,显然他听进去了,并且乐滋滋地举例:“昨天晚上,我拿着星期天做的数学卷子让我妈妈签名,妈妈看了看卷子没好气地说‘总共8道题,你错7道,下次使使劲,争取——’,我一看妈妈生气了,马上接着说‘争取一个不错!’,妈妈被我逗乐了,痛痛快快地签上了名字。”“不光会听,还会说,因为你出色的口语交际能力,免去了一顿臭骂,认真读课文,看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分析出话外话?”“找到了,好几处呢!”“读出来,分析一下”‘“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都是说反话,是因为当初不理解父亲,觉得他絮叨,斤斤计较,给自己丢了面子,这个年龄的人,都很讲究面子的,有时候我妈妈做事,也是这样,特别是在我同学跟前,常让我没有面子,我经常说她‘痴’,说她‘out了’,现在想想,父母是对的,只是孩子当初太不懂事了”“你读懂了文章,关键是读懂了同龄人的心理,最让人佩服的是你敢于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剖析自己的不足,勇气可嘉”。“到这里,我们能否感受到‘朱自清为什么要写《背影》?他写这篇文章前的心境、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写完这篇文章后的心态有什么不同’?”“我知道!”“那你接着说”,“因为他意识到当年自己错了,虽然

背影写作指导

当初对父亲那么反感,但父亲还是忙着给儿子铺座位,买橘子,而且是爬过月台去买橘子,现在长大了,感觉对不起父亲,想通过文字向父亲道歉。”“不光是向父亲道歉,也是作者的自我救赎,自我解脱,自我升华,只有把这些写出来,心情才会好受些。”栾鑫的同桌接着补充。“恭喜你们,理解得太好了,超过了教师,超过了教参,达到了作者心灵的高度。”

片段二:所谓亲近母语,指的不仅是距离,而且需要时间。真正的语文学习,一定是让学习语文的人——学生真正自主,让他们彻底地融入丰富的语言世界、语文生活,在亲近、体验、感受和实践中,逐渐培养起优秀的读写素养,形成独立的个性品格,进而具备独立的创造和创新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虽然有了前面的阅读指引,学生已读懂了课文,但我没有急于往下进行,而是让学生带着自

己的理解感悟再读课文最后一段,看看通过这些语句又读懂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在自读中静思,情感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再次沉淀,再次丰盈。

从学生朗读的语气语调中,我听到了;从学生含泪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着实读懂读透了课文——班上读书较多的张启雨说:“好在,《背影》出版后,朱自清的父亲还活着,记得朱自清当时是这样描述的: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的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子上,戴上了老花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不知是张启雨诵读水平太高,还是学生听得太入神,我分明看到:不少同学眼里闪着泪花。何雨洁同学带着哭腔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确实伟大,明明垂垂老矣,孤独无助,举箸提笔已经不便,却偏偏在信中说‘身体平安’”;“正是有了这样的父亲,才能培养出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李昊楠补充道。赵忠鑫同学又抢着发言:“一开始读课文,觉得朱自清真不像男人,动不动就流泪,现在想想我的父母,想想我以前做的,实在太不应该了,假如父母真让我气病了,有个三长两短,我能难受死,唉,反正现在想想,我也想哭??”。一向不爱发言的李文静同学说:“老天真是无眼,家难国难面前,父亲没有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孩子,而且一生辛劳,做了许多大事,结果却让他老年如此颓唐,真是不公平”;善于写诗的郭宝倩同学脱口而出:“国难家难当头,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父亲又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赵洁同学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对,我也要写篇文章,赞美我的父亲,说不定也能发表”王帆同学眼睛一亮,突然有了写作灵感和创造欲望??或许是学生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适时评价并小结:是啊,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她们的血液。假如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父母会毫不犹豫地牺牲她们的生命来换取我们的第二次重生。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亲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

篇三:《背影》教学设计的分析综述

《背影》教学设计的分析综述

一、《背影》的教学设计分类整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

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3)练习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

(4)加强听说训练——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默读速度;

掌握朗读技巧——理性的思考与诗意的感受。

2.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4)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3.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设想:

1.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2.注重学生活动,安排讨论,强化听说。

3.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

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2.重点学习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学会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4.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5.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6.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四)教学难点:

1.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2.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深情的语言。

3.体味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探究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

(六)教学过程环节设置: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二、默读或朗诵课文,美文品读

三、背景、作者简介;

教授生字词;

你诵我读,体悟亲情

交流对话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五、质疑探究,精心赏析,重点分析,整体把握

六、拓展延伸,人生感悟

七、品味细节,感受深情

生活链接,情感迁移,巩固练习

八、教师小结

(七)作业布置:

1.写作训练:写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以 “***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段话;写日记记录自己关心父母时他们的反应;谈谈自己对《背影》的理解;仿写一个自己父(母)的背影的小片段;写一篇记述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关爱自己的文章。

2.朗诵练习

3.做课后练习

二、以上《背影》教学设计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较分析

1.教学设想:

我的教学设想和第三类一样,都是 “教学本文重点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得突破口;还要专注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设想注重让学生体现课文中的父子情,感受父爱,体味亲情;还重点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在特定情景下的表达方式,还有命题立意角度、文章线索、写作语言等,旨在让学生通过课文把握写作的各种方式。

2.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第一点和“知识目标”的第一类“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相似;

第二点和“能力目标”的第一点“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一样,还有第二点的“学习本文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一样;

第三点和“情感目标”的第一点“感受父子情深”一样。

这样的教学目标立足点在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得到提升,较为全面的让学生学到更多方面的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真实情感,使之感受到浓厚的亲情。

3.教学重点:

我的教学重点和当中的第一点“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和第三点“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一样。

对语言的运用、抓住特定情景进行细致描写和品味课文的感情是比较难以把握的,把这三点看做是教学重点很有必要,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难点,既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4.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和练习法,没有用到分类中提及的探究法,但是分类中也没有我这里提到的直观演示法。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提及的只是部分的方法。多样的方法可以使得教学更得心应手,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课文。

5.教学过程:

我的教案中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个课时的教学过程是:

“导入新课”和分类中的第一点“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基本一样;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就是分类中的第三点“背景、作者简介”;

“朗诵课文” 就是分类中的第二点“默读或朗诵课文,美文品读”;

“划分段落层次”在分类中没有特别提及;

第二个课时的教学过程是:

“整体感知”就是分类中的第四点“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质疑探究与赏析”和分类中的第五点“质疑探究,精心赏析,重点分析,整体把握”相似;

“情感与生活”和分类中第六、第七点中的“人生感悟”“ 感受深情”“生活链接,情感迁移”相似。

这样的教学过程明显为教学目标量身定做,很好地贯彻落实教学目标,引导教学往目标发展。

6.作业布置

我的教案中的作业布置是“复习《背影》,熟记里面的生字词”,和分类中的那三点“写作训练”、“朗诵练习”和“做课后练习”不一样,而是着重让学生回去以后回顾上课的内容,好好复习,然后牢记里面的重点词语。

作业布置还不够完善,还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是写作,毕竟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都有提及写作方面的知识,如果学到知识却得不到运用,学生就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第二个是朗诵练习,同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都有说到品味课文的语言,就更应该让学生在课后反复朗诵,从而更好地品味课文语言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情感的体验。

三、发现问题,对课文《背影》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

《背影》是作者在成为父亲后,对八年前情景的回忆,感情变化复杂;但是,初中生的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浅,极少数人有经历过大喜大悲之类的家庭变故,受时代、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课文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色,很难融入这篇文章。这就是《背影》教学的难点了。

要解决这一难点,必须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才易于把握课文。还好,很多教案都懂得把握这个难点,懂得抓住情感主线:抓重点语段赏析进而从字里行间的体会感人至深的父子情;通过学习、体悟文章语言所饱含的父子情,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例如设计“拓展延伸,人生感悟”“品味细节,感受深情”“生活链接,情感迁移”等教学环节。从品味语言等入手,从字里行间去感受那力透纸背的父子情,让

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从而体悟情感,并学会运用语言之法,这样既学习到丰富的知识,提高了能力,又能很好地把握整片课文。

除此之外,还应该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要着重提高和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不能只为了巩固知识而完全回归到应试教育上,这样学生不愿意学习,心理上有抵触情绪,那么这堂课的教学就是失败的。

有一些教案做得挺好的,他们在教学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主动去学习、去钻研、去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到更多知识和能力。例如有些教案设计,先让学生了解到课文的背景资料还有作者的家庭背景、写作背景等,接着通过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够解决了学生难以把握、理解作者的情感这一难题,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更能够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使他们体会到亲情的重要,真是一举三得。

反观自己的教学设计,尽管也有按照以上所说的,通过抓住情感主线,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充分体现课文的情感这些方法去设计,但是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我的教学设计中的第一课时,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教授学生怎样划分段落,有点脱离教学目标,如今的教学已经不太注重段落划分这一知识点了,而是着重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字里行间所体会的各种真实情感。鉴于此,在往后的教案设计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需要教师用心感悟和教材,还要不断地创新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要有意识地明白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其实,课改不仅是对原有课程的否定、创新,更是对教师原有观念的否定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