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中国社会论文

篇一:中国宗教史论文

中国宗教史论文

专业:自动化

学号:U201214588

姓名:龙康奇

论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到新中国成立前,逐步形成了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为主体,兼有少数其他宗教和多种民间信仰的基本格局。下面谈谈我对基督教的认识。

一、基督教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对世界做出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在当前世界的全球化过程中,基督教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除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地方也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在中国,基督教在几十年没有外国传教士参与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发展壮大,迅猛增长的势头直到今天仍然不减。有人甚至预言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国家”。

我们一般所谈论 “基督教”包括了所有基督教三个主要的派别,即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就中国而言,目前影响最大的是新教,其次是天主教。新教所占中国基督徒的人口大概在五分之四左右。改革开放30年来,基督教刚开始在农村比较流行,现在已经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甚至于许多年轻的学者、学生也加入了基督教组织。他们之所以加入,在某种意义上,是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观念,而且是一种现代化的西方观念,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必须要吸收的东西。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大都是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视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把历史上到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视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帝国主义者或者至少是帝国主义的帮凶的。不可否认,历史上到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当中的确有个别人犯下过跟传教士身份不符的一些劣行,伤害了中国人民,羞辱了上帝之名,但如果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态度来评价历史上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西方传教士当中也有很多是热爱中国的基督徒,他们单纯为了传扬福音而来,同时为中国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对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同意马克·吐温所说,那些“搜刮钱财”用于传播福音的人的言行,不是“为了上帝”,而是“正具体地表现出一种亵渎上帝的态度”。

从基督徒的方面来看,中国近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人开始寻找新的思想来源,或者试图“复兴”中国文化,或者试图整合中国文化,或者试图给中国文化找到一个新的出路。因此许多人在近代历史上搬来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念,包括社会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和实证主义等,也曾经向纳粹德国、日本学习过“先进”文化。这些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一个文化运动。

基督教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后的文化洪流中发展壮大,我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一

是基督教教义中的某些精神在反对腐败、提倡廉洁自律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道德标准相对于现代中国所到处充斥的追求金钱、追求物欲、无道德、无理想的现象来讲,是一个清流的思想。二是中国有很多农村的基督教取代当地政府扮演了提供公共服务的角色,引起了社会组织结构的转变,导致了大量的中国农村的农民转信基督教;可能他一开始不信主,但他说我需要这个公共服务,于是最终向基督徒转变,这种宗教信仰是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的。三是民间信仰对宗教传播路径的影响。众所周知,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初期,主要是在沿海地区以及长江流域和华中地区的大城市和城镇发展,广大的农村并没有成为基督教的主要阵地。这种传播路径的形成,当然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交通不便、西部地广人稀等各方面因素有关,但也不能忽略民间信仰的制约。正如梁家麟博士明确指出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很长时间后仍未能在民间立足的原因,是民间宗教的存在,以及民间宗教所塑造与反映的民众宗教心理。

二、基督教对中国民主发展的影响

大众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文化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从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基督教正在推动了一个大众观念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文化的变迁。而且基督教目前的信仰者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已经变成了一个大众基督教文化运动,这些一定会带来对政治的影响。

上文已经提到,政府和家庭教会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基督教的发展前途。外来的基督教文化到底在中国发展得怎么样,人口的比例很重要,因为一个美国的著名学者曾经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他说一个宗教如果超过这个国家人口的5%,就一定要对这个国家的政治产生影响。事实上,中国的基督徒人数已经占了7%左右,超过5%了,在沿海某些地区甚至超过了15%,所以在很多地方已经产生了重大的政治作用,不管政府承认不承认都是如此。因此政府常常以教会活动没有在法定地点法定时间进行为由对其进行干预。这样,中国的基督徒就处于一种矛盾中, 一方面,他们表示要服从政府,听从政府的安排,但同时,又强烈地要求宗教自由,进行自由的信仰崇拜和传教活动。这种宗教自由的精神在中国当前的思想自由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信仰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和精神力量。在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在全球化和世界民主化的发展潮流当中,新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政治体制而言,新教要求政教分离,从而使得国家从宗教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治体制,而使得政治摆脱了宗教的控制,这样的神权和政权的分离,对于推动政权的民主化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新教所提倡的一些宗教精神,所面对的推动传教必须要克服各种阻力和压力而产生的宗教精神以及新教所推动的大众教育都带动了新教群体的林道立的提高,并导致新教的每一个教会都成为独立的公民社会组织,这对于推动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自愿者组织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基督教的观念包括原罪观念、平等观念、以及新教的伦理道德精神,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当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包括民主政治中非常重要的观念——例如制衡观念的产生有很大的作用。第四,新教直接推动了社会运动的发展,包括非暴力运动,也帮助了世界范围内弱势群体的自由和解放。所以,从这些来看,毫无疑问,在世界近代史当中,新教和民主的发展之间是有着一种非常紧密的正相关关系。

当然,学者也都同时指出,基督教对于民主的影响主要不是直接的推动,而是起到了一个机制和中间的作用。民主的出现毕竟是一个世俗的事务,是广大的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动员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出现的政治结果,基督教所起到的影响主要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

从中国基督教的发展现状来看,能够阻止基督教发展的不是政府只是传统文化,政府的阻止只能促使基督教的发展。其实这30年的经历已经证明了,政府越阻止,基督教越发展。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上看,宗教与政治都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它影响人们的信仰、价值观,是一个深层次的文化变化。因此不管宗教本身的态度是怎样的,宗教的发展都要对

政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同样,民主和基督教也不可分离,民主的发展和基督教的影响是没有办法分开的,这在世界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得到了证明,中国的历史也可能在重复着这种现象。

三、结语

所谓的宗教变革和发展,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的事件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例如早期佛教的发展就曾经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对于这样的历史变化用文化来解释可能更为容易一些。文化的变化对政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目前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所产生的政治变化在世界各地是到处可以看到的。价值观的改变、信仰的改变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也同样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所以,对于当前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视,这个大众文化运动很有可能就是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沧海横流,世易时移。历史走过昨天,中国和中国人走过深重的苦难,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更加进步,国家已经更加富强。将来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一定不可能回避信仰与文化,信仰与政治,政教分离,信仰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等议题。故此,回顾反思历史上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所作所为、总结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剖析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已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对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中国人都有深远的意义。

篇二:宗教社会学课程 期末考试

宗教社会学课程 期末考试

1、 试结合教材“导言”及相关宗教社会学知识,分析:

96%的美国人信仰上帝,这一比例150年来基本稳定;80%的美国人相信来世生活;90%的美国人祷告;86%的美国人相信有天堂,71%的相信有地狱。 根据“欧洲指标”在2005年的调查,52%的欧洲人相信上帝,信仰犹太—基督传统的上帝的人数显著减少,平均到每个国家降低了超过20个百分点。 同时,欧洲各国的信仰状况差异很大,有信仰群体比例最高的罗马尼亚有90%,希腊和葡萄牙81%,波兰80%;比例最低的爱沙尼亚只有16%,捷克19%,瑞典23%。德国、瑞士、拉脱维亚和奥地利大约有50%的人有信仰。

【提示:美国的“宗教化” vs. 欧洲一些国家的“世俗化”】

2、 试结合教材及相关宗教社会学知识,分析:

慈济功德会是由台湾法师证严上人创办的著名公益组织,是台湾最大的民间慈善机构。

慈济功德会在世界五大洲都设有分会和联络处,从事慈善、教育、医疗、文化、国际赈灾、环境保护、小区志工等各种社会慈善和公益活动。

2008年2月,慈济被中国国台办正式批准成立慈善事业基金会,成为大陆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由境外非营利组织所成立的全国性基金会。

【提示:宗教信仰与社会(公益服务)的关系】

要求:

请于第15周上课时间亲自递交论文的打印版并签字确认(第14周答疑,亦可提交论文)

两道题目每题字数在1200-2500字之间。

正文字体用小四号、宋体字,单倍行距。

首页抬头写好姓名、专业、学号;

杜绝抄袭;提倡引用,尤其是从教材和学术论文中直接引述。

无论是从教材、网络还是论文中引用,请用脚注标出文献出处。

篇三:大学生宗教信仰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要:宗教文化热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思想。考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应当在尊重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审慎确立高校应对策略: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普及宗教知识,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本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把握校园文化价值导向,防范、抵制非法宗教活动等,确保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应对策略。

宗教信仰文化热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升温,冲击着年轻学子的精神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改变着他们的社会行为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亿中国人中有一亿宗教信徒,其中青年信徒占到三分之一。作为青年中的一个主要群体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关注。综合全国各地对当前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的调查结果,最高的地区在20%左右,最低也有3%。

青年大学生信仰,关系到其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了解和研究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在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探索合理有效的应对疏导策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要完成的艰巨任务之一。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原因及其心态特点。

当前,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形成,原因复杂且多元,其中,社会环境、个人精神心理状况及家庭、民族文化传统等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不同因素作用下,青年大学生在其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也相应地呈现出了不同的心态特点。

(一)宗教文化热的社会环境与好奇、盲从的信仰心态。

(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宗教与中国社会论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国家政策日益开放开明,我国社会的包容性大大增强,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市场上宗教书刊越来越多,反映宗教内容的文化作品不断增加,新闻媒介中宗教方面的信息量逐渐增大,旅游文化中的宗教成份日趋浓重。而且,中国宗教作为本国的文化形态之一,正逐步走向世界,中国宗教的对外交往也已成为民间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诸种情况显示,在日益开放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文化界、宗教界迎来了一股宗教文化热潮。宗教正通过越来越多样化的途径对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产生着影响。在考察青年大学 1

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时,有近四成的学生认为是受“宗教书刊、宗教影视和宗教物品等宗教文化的影响”,三成多的学生认为是受“社会上各种宗教活动的影响”。可见,青年大学生理性不足,心智尚未成熟,面对社会转型、剧变之下的多元价值取向,难辨真伪,极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参与宗教节日活动、出入宗教场所、追逐或信仰某种宗教,更多的是出于好奇、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存在严重的盲从或赶时髦的心态,相当多的一部分并非真正研读过宗教教义经典、真正认同宗教的精神与价值。

(二)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理安慰与实用化、功利化的信仰心态。

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他们中的极少数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空虚,逃避竞争,缺少自我调适和心理疏导,强烈渴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宗教文化皈依。调研了解到,过半大学生信徒信教的原因,在于“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理安慰”,这无疑也成为各种宗教文化渗入校园的一个主要诱因。

然而,信教大学生对宗教作用的认识十分有限或肤浅,认同宗教中包含真理的只有半数人群,更有过半人群有着宗教与科学精神不相违背的自相矛盾的错误认识。而且,大学生信徒对真正的信仰所包含的超越性和奉献牺牲精神的领悟远远不够;对宗教的教义、教规及其相应的宗教仪式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对作为特定意识形式的宗教所具有的表现形式的认识十分模糊。在对信仰的理解上,这些青年大学生并不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真理和美德的途径,而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安慰剂,往往是在发生问题或产生需求时才投入宗教的怀抱。一些学生认为信教之后,可以参与宗教活动,出入宗教场所,摆脱日常生活的空虚无聊和人际交往的困扰,缓解内心压力,精神上有所寄托。他们更多地是从利益与满足的角度来认知和信仰宗教,将宗教信仰实用化、功利化,表现出明显的现世功利意识。

总的来说,多数青年大学生信徒对宗教信仰的认知远远不足,对宗教的理想、精神和价值追求的认识十分肤浅,他们情感冲动、受外界影响明显,信仰选择的自觉性、觉悟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对多数青年大学生宗教信徒来说,尚未坚定自己的宗教信仰意志。

二、宗教信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与社会行为的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虚幻的反映。尽管如此,宗教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信仰形式,有其特有的理念和内在的教义体系,对青年大学生具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大学生宗教徒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会慢慢随之改变。宗教信仰,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信徒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

2

(一)宗教信仰对信教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

宗教以其特定的教义教规和礼仪方式,把宗教的价值观念神圣化,制定了一系列宗教禁忌、劝诫、清规、戒律来规范教徒的行为。在长期的渗透、潜移默化中,它们会成为教徒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宗教教义教规的指引下,有些大学生信徒十分重视追求精神境界和人生意义,主张与人为善、平等相处,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和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宗教教义所宣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论,以及弃恶从善、积德行善、对身外之物不贪不求、摈弃世间的各种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等,客观上对有些信教学生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给人以幻想的幸福,一时的心灵安慰,长此以往却会麻痹青年人的头脑,使其丧失进取心和拼搏的勇气。部分大学生宗教信徒,在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下,超然于现实之外,对世俗之事漠不关心,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的传播,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片面、简单。碰到学业、就业、情感等问题或苦恼时,往往缺乏进取心和主观能动性,而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神灵,只凭所谓的信念、信仰坐等结果。他们不同于一般青年学生拥有乐观进取、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和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而是在虚幻的神灵庇护下,逐渐丧失了进取心和奋斗精神,形成了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宿命论的人生观。

(二)宗教信仰对信教学生社会行为的影响。

应该承认,宗教信仰在引导部分大学生宗教徒道德行为、约束其非道德行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例如大学生宗教徒中举止文明、行为礼貌、诚实守信者多,赌博、偷盗、故意伤害、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稀少,他们比无宗教信仰的学生更加勇于承认错误、过失,更愿意自我反省,等等。

三、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策略探讨。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是一个十分敏感、尖锐而又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相当程度的挑战性。

它一方面关涉公民权利、个人自由、民族感情,一方面也关系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面对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高校不能一概否认、盲目地“堵”,更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而应以人为本,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审慎应对,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3

(一)深入开展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掌握其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高校党委、院系党团组织、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及辅导员队伍,要及时了解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认真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生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律等理论问题。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进行宗教理论研究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信仰宗教过程中显现的许多理论问题应及时给予分析指导,使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理性应对。院系党团组织、辅导员负责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宗教问题,将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工作落到实处,也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如此,高校党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多方各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应对疏导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二)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要积极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教育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科学精神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的信仰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上,看到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统一大学生党团员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对非党团员的学生,则要通过各种适当方式,宣传无神沦,引导其坚持科学无神论的基本立场。努力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形成良好的氛围,发挥榜样作用,影响、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只有拥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青年大学生才能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认清宗教或其他不良思想的危害性,冷静面对宗教文化热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

总之,价值多元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出现,成因复杂,挑战巨大,需要高度重视、审慎应对,避免处理不当而产生不可估量的不良后果。以人为本,在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高校党政领导、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积极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世界观;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把握好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坚决抵制校园非法宗教活动,维护校园健康环境,坚守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使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唐凯麟,龙兴海。个体道德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3]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李素菊。青年信仰与宗教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5]孟兆怀。近十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谫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9)。

[6]刘念,万莉莉。武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分析[J].当代经济,2008(08上)。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