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的上一句

篇一:向死而生:我的生死观

题记: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走这条道——跨过叹息桥进入永恒。 ——齐克果

你可以逃避这世纪的苦难,你完全有这么做的自由,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许正是 这种回避,是你可以避免的惟一的苦难。——卡夫卡

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或者是“向死而生”。这个论断在现代思想中是最经常引用、但却最难于理解的口头禅。“结束的这些样式中没有一种可以恰当地标画作为此在之终结的死亡。”因为“死亡所意指的结束,意指的不是此在的在终极的存在,而是这个存在者的向终结的存在”。所谓“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或者说,向死而生的“向”,实质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显现,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老子说,天长地久,就是俗话说的天高地远,然而天地就其自身的存在而言,本无所谓长久和高远。它只是兀自存在着,它只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相对于个人的生命而言的。个人的生命融入家庭世代的生命,家庭世代的生命融入春华秋实、寒来暑往的大化德行。死亡是不可经验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语言与死亡有着直接的关联。语言是死亡经验本身,而死亡经验本身恰好正是生命经验本身。因为无论是语言还是死亡,都是如在,都是断开,以及由断开而来的现象化、如在化。

也许“个人”的出现一开始就必须同时以“活人”和“死人”的面目同时出现,否则便没有人的“蠕虫世界”。从生死为人的同时领悟而来,我们才可以从“浑然无别,无生无死”的自然生死中断裂出来,跳跃出来,开始了“以生为生,以死为死”。于是对“个人生命”而言才觉得有生有死,从而才是一个自觉为生命的个体生命。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这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死”与“别离”,都是大事,不由我来支配。比起外界的力量,我是多么渺小!可是我还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和你一生一世都不分离。”

太阳给天狗吃去,我只能在无边的黑暗中沉默,永远的沉默着。我的脑海里闪电般地浮现出20世纪几位死去的文人来。他们的死或者是自己选择,或者是突然降临。富于诗意的或者毫无诗意的死,都像是灯的熄灭与星的坠落。如飞机失事的徐志摩、山海关卧轨的海子、筒子楼上跳下的胡河清、孤寂地躺在地毯上的张爱玲(客死异国)??对于生活在山脚下的人们来说,他们生活在别处;对于生活在山顶的他们来说,人们生活在别处。“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就是在这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茫茫大荒的心境中,他们创作着人类最辉煌的“史诗”。他们已经长眠,他们却向死而生。当逝去的生命被纳入漆黑的彼岸世界里,灵魂却结晶成雪白的燧石。被追忆和尊敬所激活的火花,与这个世界鲜活的生命同在。

“死亡”是一盏智慧的灯,它为生命导航。是的,像一个将死的人那样面对自已,面对所有的事,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渡过,你就会看到许多隐蔽的事实,看清生命的目的、本质、需要和广阔的道路。正如徐迟先生所说的:死亡是一种幸福、解脱,是生命的凯旋。

“死亡”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坟墓”成了我一生的“史记”。“死亡”在长路的尽头守

侯着我,我是无法拒绝的。这是我唯一的路,我无法回避。我只有径直地走过去。但当我走的时候,我至少可以通过一路播种一路耕耘,让路在我身后鲜花遍地插柳成荫。

注释:

【1】齐克果(1813—1855),19世纪最重要的宗教哲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哲学之父。丹麦出生的齐克果是个深刻且多产的作家,在他短短四十二年的生命里,写下无数的作品,涵盖哲学、 神学、文学批评、心理学和宗教文学,为社会和基督教的改革提出针砭之言,对哲学有突破性见解。他拒绝爱情而选择哲学,以“齐克果式的反讽”来面对苦难、悲痛与孤独这些问题。他死去的时候还不为同胞理解。而在一个多世纪后,他的思想成果被认为是诊治人类精神疾病的良方。

【2】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其作品很有深意地抒发了他愤世嫉俗的决心和勇气,别开生面的手法,令20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3】海德格尔(1889—1976),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从存在的角度解构了西方的哲学史,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存在(道,本源,存在的存在)的真理被遗忘的历史,海氏认为,“泰初之道”是世界的本源。所以在其哲学的核心处与中国的老子很有相似。海氏认为,时间性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有限性,时间性,向着未来筹划,向着死亡迈进。

【4】老子(传说前600—前470),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5】黑格尔(1770—1831),是19世纪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那个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传世名言:“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是对黑格尔原命题的篡改,而且含义迥然有别,却假黑格尔之名久传不息。此伪命题到处流布,害莫大焉!)“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现,只不过第一次是正史,第二次是闹剧。”“一个民族只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篇二:向死而生——李开复的7个死亡学分

向死而生——李开复的7个死亡学分

引言:“除去虚名和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什么?”这是创新工场创始人、“梦想导师”李开复经历过癌症的病痛折磨之后,《筑梦者之李开复向死而生》纪录片首映的片尾对生活的追问和思考。

向死而生本身的意思,就是人在世俗里很容易陷入当今现实世界里面。而面对死亡,我们反而容易得到顿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死亡成为生命旅程中无形的好友,温和提醒我们,好好活我们的生命,不只是渡过每一天的日子,也不是一味追求一个现实的名利目标。 学分一:健康无价

在我平时的生活中,我热爱美食,不爱睡眠,认为睡眠是浪费时间,每天起来回E-mail,给员工证明我工作多努力。生病以后,才深深体会到,其实健康失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生命最重要!健康和生命一样重要!

如果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很多人会说,如果你养生,就没有事业了,什么都不要了,过退休的生活,过慢日子吧。我领悟以后,和几位朋友交流,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每一个人的健康,其实不是要放弃一切。我们的健康如果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我们的睡眠、压力、运动、饮食。如果这4点达到即可。对年轻人来说,你是可以努力工作的,一个礼拜只要拿三四个小时维护你的健康即可。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要爱惜自己的健康, 不要等到有一天,像我这样几乎后悔,几乎来不及,才知道学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学分二:一切的事物都是有它的理由

我们往往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定做错了才惩罚自己。其实不见得如此,世界的玄妙我们只了解里面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也许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该多思考当一件事发生以后,是不是有什么正面的启示或者正面的力量。发生一个灾难,是不是不要把它当成一个果,而是把它当成因 ,如果把它当成因,任何的灾难都是学习的机会。如果我们生病了,是让我们学会生活更健康,也许我们无助的时候,让我们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也许我们面临死亡才能教会我们分辨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学分三:珍惜缘分, 学会感恩和爱

直到面对死亡的时候,回想家人对我无私的爱,我当年是多么冷漠。虽然我告诉朋友说,我一放假就陪我的母亲,但是我们只有4周的假。陪母亲5天以后,我就认为我的任务完成了。一直到我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是多么冷漠,我是以多么敷衍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口中的孝顺。我觉得真正改变应该有三个层次。最基本的是别人对你好,你感觉到了这是感恩,再稍微好一点的是别人对你好你要回报他。第三个层次就是主动不要求回报付出关怀, 这才是最高的境界。这时我发现, 不知道过去做的什么好事,如果有上辈子,上辈子做了多少好事,才有这样的家庭,我的父母、姐姐、妻子、女儿都是不要求回报的。无论我怎么对待他们,无论我是因为事业把家庭从美国搬到中国,后又搬回美国,再搬回中国,又迁回台湾, 整个过程对他们是多么煎熬!

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义,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能和亲人在一起,他们能这样对我们, 这不是猿猴演变出来的人类,就因为被教导。我觉得这样的缘份,真的是久别之后的重逢,我们应该珍惜人生中的缘份和爱护。所以我生病以后我就决定,我要改变我的方式。每一周不但要陪我的妈妈,还要陪我的姐姐。到了台湾,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我的爱人在一起。我女儿要考大学,我帮她做各种准备。后来有一天她弄了一个刺青,刺了一个try,这就是我没有付出足够教育方式的现象。然后她学业进步被大学录取了,又把try 变成了stay gold,我认为我自己是发光的黄金。也许我对父母的爱可能很难直接给他们回报, 但是至少对妻子女儿,过去的17 个月,我做的一些事情,让我学会了如何感恩,如何爱,如何直接表达。父亲节的时候,我发了一条微博,是我女儿亲我的照片,我鼓励更多的孩子亲他们的父亲。我看他们的留言,很多女孩子说这么大了, 怎么好意思。爱不是藏在心里的, 是应该表达出来的,如果没有表达, 以后没有机会的话会很后悔的。 学分四:学会如何生活, 活在当下

我的癌症是淋巴癌四期,我认为我的生命并不长了。当时我也想到,如果我的生命真的只有100天了,我会怎么样渡过这个时间?我的结论是:我要让我的亲人知道我如何爱,无论是和妻子去我们蜜月的地方,或者和孩子去一个我们过去特别快乐的地方重温过去的美好记忆,去吃我们爱吃的东西,做我们爱做的事情,这才是活。我希望活的时候,能全心全意每一刻活着,不只是脑子不停想我的公司,想我自己的事。开始看世界其实是充满了很多美好的东西。

有时偶尔慢一下,活在当下,才能体验到这些美好,才能感觉自己没有白活。我活了50多岁,一直没有分清什么是桂花,什么是茉莉花等等,我就知道他们都有香味。有一次我到朋友家这是什么味?我说桂花,什么时候种的?他说种了很长时间了。慢下来的时候,才会感受世界的美好。我鼓励你们,不要把所有事情都推到以后,别说将来,找机会,我希望我们都活在当下。让每一天都成为最特殊的一天, 我觉得人生如果这样活下去,不仅是最后的一百天,而是每一天都这样活下去,一定会非常圆满,丰富。

学分五:经得住诱惑

第五个学分经得住诱惑。我们小的时候,父亲跟我们说,不要爱钱。对财富来讲,越多越好,但是不要贪婪的想得到更多。中国有一个通病,特别爱美。我们看到古时候的很多皇帝,慈善家,做各种事情都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好。我父亲留给我10个字,有容则乃大,无求则更高。我们希望做好事是对的,希望留名没有任何的必要,除了孔子以外,有哪个人被大家都记住了。我相信很多人50年以后很少被别人记下来。

当你特别纠结自己“名”的时候,或许刻意,或者不刻意,都会让自己追求名成为一种方式。比如说之前我告诉年轻人追求自己的梦想,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做最好的自己。这个话没有错,如果把最大化影响力这个词发挥到极致,每天机械化衡量影响力有没有提升,有没有人听我的演讲,成为我的粉丝。回顾生病前的5-10年,慢慢越来越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我当成他们的导师,一方面出于善心帮助年轻人,但是不可避免的,每天的追随希望有更大的影响力。听起来是很灰色的地带,影响力是好的吗?要一点名没有关系,我和清云大师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告诉我,其实人是禁不住诱惑的。你要影响力的目的就是让世界更好,不断做好事情,不断衡量。我和别人都做好事就够了,为什么算我卖了多少本书,有多少粉丝呢?这样的过程,让我发现,虽然我认为我一直追求的方向和建议并没有错,但是如

果特别机械化的追求效率,衡量每一天的结果,会让我们变得更冷漠无情。所以我发现,虽然我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但是过度追求名声,让我走偏了。

学分六: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

当你追求每一件事情影响力最大化的时候,你就想认识更多聪明的人。见创业者只见最顶尖的,一个青年人找你签字,如果是普通人,你就不考虑;你会见聪明人,成功人,把自己的一圈都变成社会的顶尖人士。但是我发现,如果真的再继续这么做的话,其实丧失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人是平等的。当我得了癌症,发的第一条微博是癌症面前人人平等。世界的奥妙,不允许我们渺小对人类的评估。我们凭什么说这个人是普通人,这个人不怎么样,这个企业不会成功,这个创业者不行。

既然我们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做评估的话。既然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时间允许,我会秉承这样的理念,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网上和一些普通网友交流,每一周见一些想要见我的人,哪怕我们从来不认识,哪怕他们并没有特别光辉的履历。我建议大家,不要吝啬给别人爱的关怀。因为你对任何人,优秀的人,普通的人,都是一样的。你对任何人的微笑,一个行为,都可能帮助别人,帮助生命。

学分七: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为什么?

我觉得如果我们太狂妄的话,我们来到人间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们世界改变了是更好,还是更不好,每天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评估出来吗?我认为我们不必强求把改变世界作为我们的要求。如果每天拼命改变世界,那是充满压力的。

我认为来到人间,我们有缘认识周围的人,好好体验人生,结交善缘,做事凭良心问心无愧,做人真诚平等,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能有学习,成长,其实那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这么做,世界就会变得更好。如果过去我的哲学更多的是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所以要分秒必争,征求效率做最好的自己。现在我更想说的是,其实生命里很多东西并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并没有办法每天衡量,比如说人与人之间的缘份。从现在开始,我不再看世界上很多的缺陷, 批判他们,我相信每一个平等的生命都是来到这里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人只有有缺陷才能学会成长,我们没有权利过分的批评别人,我们需要做的是怎么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

既然每个人都在持续成长,对于那些曾经伤害我,打击我,或者未来打击我的人,我们不但宽恕他们,而且感谢他们,因为他们可能点醒我们很多的不足。我相信人的生命是与大宇宙连在一起的,我们有责任提升自己。我们的生命随着心跳停止也没关系,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死去离开世界,如果这一生是体验学习提升,我相信也会让世界更美好,整个世界的群体意识也会变得更正向。

经过这七个教训,我认为我们珍贵的生命旅程,应该保持着初学者的心态,对世界有儿童一般的好奇心,好好体验人生,让每天的自己都比以前有进步有成长,不要想着改变他人,做事问心无愧,多感恩和爱你周围的人。对人真诚、平等,这样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就会更美好!

(责任编辑:刘冬)

篇三:《摆渡人》:向死而生,书中的那些隐喻

《摆渡人》:向死而生,书中的那些隐喻

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身处孤独险恶的环境,极度渴求帮助——而其中绝大部分人闯过那道难关之后,都坚信是自己的坚持与信(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向死而生的上一句)任,以及朋友的协助与无私,成就了这一结果。《摆渡人》这本书,讲的本质上正是这样一个“渡人即渡己”过程,尽管作者用他充满想象力的笔触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轮回故事。

书中有很多设置了很多隐喻性的情节和事物:

15岁的迪伦:迪伦的死其实是建立在她的任性基础之上的,如果不是迟到,不是对妈妈的厌烦,不是逃课,不是擅自决定去见爸爸,原本一切都不会发生,她代表的或许就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不谙世事、未经锻造又不满足于现状。作者将她设置为在黑暗隧道里唯一身亡的人,并给予她最终重返人间的机会,其实也寓意着在她对于自己世界的不满,渴望逃离的心态,以及最终逃离后遭遇了各种磨砺之余的渴望回归。

摆渡人崔斯坦:代表一个朋友。两个人在成为朋友之前,应该都是独立而陌生的个体,在迪伦之前,崔斯坦也摆渡过很多人,但却从未有一个令他心动,所以从前他是一个不用睡眠、不会流血的人,也就是不会受伤的人。在与迪伦一起度过的日子里,他们所经历的并不仅仅是一起克服艰难险阻,还有更多的心灵交汇,当故事的最后他发觉自己也会受伤之后,突然说了一句“我变成了一个??人”,这也意味着只有交付真心给别人,才会受伤,否则都是行尸走肉般的麻木。 黑暗中的恶魔:代表贪婪的世界。他们企图猎杀每一个行走中寻找未来的灵魂,这是来自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而这一切恶意的源头只在于“需要”,当恶魔们需要以灵魂报以口舌之欲,那么,就会毫不留情,大部分时候,我们周围这个世界也是如此。

荒原表象与真相:荒原是崔斯坦创立的,而天气则是迪伦制造的,这二者造就了荒原的表象,也应了那句话: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我们和朋友交往的过程。其实所谓的荒原、天气不过就是一个人的前世今生和所思所想的映射而已。而荒原的真相更加容易理解——失去了真诚的朋友,我们的世界将会如此不堪。

山丘、湖泊:以我的理解,这是代表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的磨砺,辛劳疲惫、危难险阻。当崔斯坦帮助迪伦越过这一切走向另一个世界的界限,也代表着迪伦的成长,正是这样的成长,让迪伦能够转回来投身崔斯坦所处的危险世界,与他携手走向另一端的幸福。

安全屋、船、壁炉:代表着我们渴求的庇护与温暖。当我们身处险境,都会希望有贵人相助免我们风霜之苦,安全屋起到了这个基本作用,而壁炉则是内心深处对于温暖的渴望——我们要的不仅仅是一生平安,还要有舒适的体验。而船是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