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月经病论文

篇一:清经二至汤治疗月经过多60例论文

清经二至汤治疗月经过多60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清经二至汤治疗月经过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月经过多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口服清经二至汤,100ml/次,3次/日;对照组40例,口服宫血宁胶囊,2粒/次,3次/日。每周期15天1个疗程,连服2个周期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对照组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清经二至汤治疗月经过多疗效确切。

关键词清经二至汤月经过多疗效观察

2009年3月~2011年3月运用自拟清经二至汤治疗月经过多患者60例,取得了良好疗效。并与宫血宁胶囊对照组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未婚15例,已婚45例;年龄15~50岁,平均45岁;病程3~36个月,平均15个月。对照组40例,未婚10例,已婚30例;年龄16~50岁,平均43岁;病程3~40个月,平均1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1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增多,>50ml,或时间>7天

中医药治疗月经病论文

;2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排除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疾病;3排除血小板减少症及凝血机制障碍所致月经过多。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清经二至汤(药物组成: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生地黄15g,白芍15g,乌贼骨15g,茜草15g,益母草15g,

篇二:运用温胞饮治疗月经病经验举隅

运用温胞饮治疗月经病经验举隅

温胞饮首见于《傅青主女科》,为“下腹冰冷不受孕”而设,由炒白术、巴戟天、人参、炒杜仲、菟丝子、炒山药、炒芡实、肉桂、补骨脂、制附子组成,前人根据其温肾助阳、暖宫种子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阳虚宫寒、小腹冰冷的不孕症。而武权生教授善于灵活运用此方治疗月经诸病,屡获良效,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 痛经

张某,女,27岁,2014年7月16日初诊。主诉:经期小腹冷痛3年余。病史:末次月经:2014.6.28,患者经前小腹出现冷痛甚则绞痛,遇寒痛剧,得热稍减,此症状于经期加剧,甚则疼痛晕厥。平素怕冷,嗜食生冷之品。诊见:面色青白,畏寒肢冷,舌质暗,苔白润,脉沉紧。中医诊断:痛经(寒凝血瘀证),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止痛。选用胞宫饮加减。处方:菟丝子18g,巴戟天、赤芍、盐补骨脂、杜仲、淫羊藿、三棱、炒山药、炒白术各15g,干姜10g,当归、川芎、熟地、酒萸肉、土鳖虫各10g,紫石英(先煎)20g,茯苓、党参各12g,羌活、莪术各9g,甘草6g。7剂,日1剂,水煎分服。嘱患者经后复诊。2014年7月30日复诊:此次月经7月26日,患者诉腹痛已明显减轻、可耐受,行经怕冷症状缓解,服上药后伴随口渴、口干症状,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滑。上方加麦冬12g,继服12剂。并嘱患者下次经后,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行经期间勿食冰冷之品,且要注意保暖、补充营养及休息。随访三个月,未复发。

按:痛经以“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为基本病机,寒邪凝滞、血瘀阻滞皆可致子宫气血运行不畅。本例患者经期小腹冷痛3年余,武教授认为寒凝血瘀、寒客冲脉,与血相搏而致子宫、冲任气血失畅,瘀阻胞宫与胞脉致“不通则痛”发为痛证。经前、经期气血下注于冲脉,子宫气血更加壅滞,故于经前、经期出现小腹疼痛;寒凝子宫、冲任,遇寒痛剧,得热稍减,面色青白,舌质暗,苔白润,脉沉紧皆为寒凝血瘀之象。故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止痛为治则,用温胞饮加减,方中菟丝子、巴戟天、盐补骨脂、杜仲、淫羊藿补助肾阳。肾阳为一身之阳的根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肾阳得温则全身脏腑、经络得以温煦;茯苓、甘草、党参、炒山药、炒白术健脾益气;熟地、酒萸肉补血滋阴;赤芍、当归、川芎、红花活血通络;干姜、羌活益气温通经脉;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活血化瘀,土鳖虫破血逐瘀、紫石英益血暖宫,武教授将此四药作为药对,可达较好的止痛效果;全方合用可补助肾阳,健脾益气,调和冲任,活血止痛。复诊见口渴、口干症状,武教授认为此患者此乃阴液不能上乘所致,又遵《温经汤》中麦冬的用法,酌加麦冬以养阴生津而止渴。继后嘱患者行经期间勿食冰冷之品、注意保暖可以有效的避免寒邪侵袭机体而使其成为经行腹痛的诱因。

2 月经过少

杨某,女,38岁。2014年8月23日初诊,患者因“月经量减少1年”为主诉就诊。末次月经:2014.7.18,自诉近1年经量渐少或点滴而出2天即净、色黑,经行小腹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紫暗,脉沉细。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肾虚血瘀证)。处方:巴戟天、杜仲、党参、赤芍、熟地、炒白芍、当归各15g,补骨脂、茯苓、桃仁、川芎各12g,菟丝子18g,鸡血藤30g,红花10g,陈皮、甘草各6g。本着“经后勿泄”的原则,嘱患者经后连服12付,日1剂,早晚分服。2014.9.24二诊:患者自诉经量较前明显增多,但行经不畅,有血块,舌质暗,脉沉。故在上方基础上加水蛭6g,牡蛎30g(先煎)。嘱患者每次月经过后,服上述汤药12剂,连服3个月经。随访半年月经量已增多。

按:《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肾。”指出肾为月经产生的主导,肾气不足,则精不

[1]得以化血,经血亏虚导致冲任气血衰少,血海满溢不多,故见经血过少或点滴而净。气为

血之帅,气虚则鼓动无力,气不得畅,化而为瘀,瘀阻冲任,经水减少、经行腹痛。故以补益肾气、活血化瘀为原则,武教授常选用温胞饮加减,方中盐巴戟天、菟丝子、补骨脂、杜

仲补益肾气,强腰壮骨;茯苓、党参、陈皮、甘草、炒白芍、熟地健脾养血,先后天共养之;鸡血藤、赤芍、当归养血活血;红花、桃仁、川芎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补肾活血化瘀之功。二诊基于行经不畅,有血块,舌质暗,脉沉,武教授认为久虚必瘀,而上方活血化瘀力不足,故给予水蛭破血消瘀,牡蛎软坚散结共达活血化瘀之功。

3 月经先期

王某,女,15岁,2014年10月25日因“月经提前3月余”来诊。末次月经:2014.10.18,近3月来患者月经周期16-20天一行,经量正常,色淡红,神疲乏力,食少便溏,小便清长,夜尿多,手足心热,舌光滑无苔,脉沉细弱。中医诊断:月经先期(脾肾阳虚证)。处方:黄芪30g,盐巴戟天、补骨脂、杜仲、鹿角霜、熟地、当归、党参、淫羊藿各15g,白芍、山萸肉各12g,肉桂(后下)、甘草各6g。2014.11.15二诊:服上方7剂后,末次月经:11.9,此次月经22日一行,且上述不适症状减轻,但入睡困难,舌尖边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酌加黄芩8g、五味子6g、远志9g,继服12剂,3个月后随访,现月经基本22-25日一行。

[2]按:历代诸多医家强调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皆属气虚或血热所致,然武教授认为此患

者年少肾气未充、肾阳不足,素体脾阳虚弱,均致冲任及胞宫失于温煦,冲任不固,疏泄失司,使经血失摄而致月经先期。故以健脾补肾固冲为治则。以温胞饮加减为方,其中淫羊藿、盐巴戟天、补骨脂、杜仲补肾助阳;武教授认为患者食少便溏,小便清长,夜尿多,手足心热,乃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之象。《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故予以肉桂以温助肾阳,引火归元,使肾阳得助,才可使手足心热等真寒假热之症得除;《景岳全书》曰:“善补阴者必于阴中求阳,”故以鹿角霜、当归、白芍、山萸肉、熟地滋阴养血,调和冲任;黄芪、党参、甘草补益脾气,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健脾固冲任之功。二诊患者入睡困难,舌尖边红,乃虚热扰心神使心肾不交所致,故给于黄芩清心经虚热,五味子、远志交通心肾,以改善睡眠症状。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养肾气以安血之室。”肾阳虚衰,血失温煦而运行不畅故成瘀,血瘀进一步加重肾虚、血虚之症,“不通则痛”故见痛经;血气虚弱故见月经过少。肾气虚则可致冲任二脉不固,故见月经先期。根据肾气虚损、肾阳不足之症,武教授善用补阳药以温肾阳助肾气,使肾精得以充足达到气血下注胞宫的目的;又因其药性躁烈,酌情加以滋阴之品,可使阴中求阳、阴阳互助;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虚弱、化源不足,经水匮乏,胞脉失于濡养。武老师在温肾助阳的基础上酌加健脾益气之品,体现了“治血先治气”的思想。同时武教授不拘泥于补肾、健脾之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征还给予活血、行气、化瘀等治法,标本同治,每获良效。

参考文献 [1]陶春晖.李培生教授治疗妇科病验案3则.新中医[J].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2010,42(4):120.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7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1.

篇三:疏肝调经方治疗月经量少36例论文

疏肝调经方治疗月经量少36例

【中图分类号】r271.1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21-02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量少”。古籍有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1]。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最早的记载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其认为该病病机为“亡其津液”。明代万全《万氏妇人科·调经章》根据体质虚实,提出“瘦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少也,四物人参汤主之”,“肥人经水来少者,责其痰碍经遂也,用二陈加芎归汤主之。”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病机理有虚有实。虚者因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经血乏源;实者多由瘀血内生,或痰湿内生,痰瘀阻滞冲任血海,血行不畅发为月经过少。长期月经量少可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月经量少若伴有月经后期,容易发展为闭经,因此应积极治疗。现代医学对本病缺乏较好的治疗方法,而中医治疗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研究自拟疏肝调经方治疗月经量少,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病人均来自门诊,20-43岁,其中20-35岁11例,35-43岁25例;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者3个月。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1]拟定:(1)有反复流产及刮宫病史,否认结核病史;(2)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