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心理学论文

篇一:设计心理学论文,走廊设计

设计心理学论文

指导老师:萨兴联

专业:室内设计

班级:室内二班

111303210111303218张芬

院系:艺术设计学院组员: 李艳 刘洋洋 111303208

探讨走廊设计中的合理距离

摘要:室内空间是人的社会活动,生活,休息的地方,人的各种行为方式参与实践和活动之中,与客体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应诱导公众积极地进行角色参与和活动参与,是人尽其兴,物尽其用,从而发挥出主客体的直接交换的作用。因此在室内设计中除了要注重健康、环保、低碳和美观外,还要分析客户心理,是客户可以更舒适自然的融入你设计的室内空间中,这点对室内空间的设计也极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距离舒适感

正文:人对空间的感知首先是物理上的,再由此产生心理活动。人们在空间内的活动行为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决定了室内物理上的合理距离及舒适距离。同样的,室内的物理距离会直接地导致人们心理活动。比如,空间过于狭窄,人们会觉得闷觉得透不过气;而空间过于空旷,人们的心理会产生无边界感,没有安全感。建筑中功能关系越密切的部分越应该接近,使用者所走的距离应该越短。否则,不合理的空间距离会让使用者产生烦恼感。

设计心理学研究分为许多方面,在这里我们举出具体案例进行简单的一些分析。空间知觉包括形状,大小,距离,远近,方位,方向,知觉,生理器官的信息接收和大脑的生理机制,又常依靠环境的几种参照取得定性和定量的认识。空间所反映的开放性,封闭性,动感,静感,幽静,对人际客观主体具有感染激发的作用。

在室内装饰中,走廊是重要的环节,随着室内面积的增大,许多室内空间都有了或长或短的走廊,是室内不可少的,美丽的室内环境配上空白的走廊,绝对没有传说中的缺憾美。美丽新颖的走廊装饰能体现空间环境的生活情趣,提高室内装饰的品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人的心理距离感。

目前,就学校的宿舍走廊来说,每个同学都给予或赞美或批评的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校宿舍七栋里的50个宿舍进行对走廊满意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百分之七十的同学认为不太满意,百分之十的同学认为可以接受,百分之十的同学认为没有任何妨碍,另外百分之十的同学则认为不能接受。而大多数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走廊给人的感觉较狭长,晚间灯光过暗,难以满足人们

对环境的舒适感要求;另外,走廊设计单调,让人觉得行程长而无趣;在物理方面,走廊隔音效果差,影响宿舍人的休息。

走廊的设计一度被人们所忽视,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居中有了一大块专用的行走空间即走廊,我们不难体会走过一个两壁空空的走道会感到单调而乏味,但是这些问题也同样存在在其他的空间的走廊吗?

如:1.传统医院给人的感觉是大厅暗淡,走廊昏暗。(如图1)以国际现代医院建设标准,提高医院的照度是改善室内环境的最简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光源的选用上,应克服单一色温照明,合理配搭冷暖光源,多路控制,运用柔和的反射光和漫射光营造医院特有的环境。在控制噪音方面,医院静区室内的噪音应控制在40db以下。当噪音达45-50db时,病人的烦躁情绪明显增加,达到60db时,会引起身体不适。所以我们采用墙面干挂铝塑板不仅起到吸音作用,而且美观大方,干净整洁。 在走廊设计中无障碍与安全设计是医院设计最根本、最基础的设计。因此在我们的设计中走廊通透干净,无等后座椅、无障碍设施。给患者已安全、亲和的感觉。

(图1)(图2)

2.KTV中的走廊虽然不是我们客人久留的地方但是这一方面的装潢设计也是不能马虎的。(如图2)大气、时尚、华丽的走廊装潢设计不仅让客人倍感舒适同时也提高了场所的档次。很多酒店也通过走廊烘托KTV的气氛。

3.办公室装修除了所需要使用的空间外,更多要注意的,其实是公共区。以往意义上的公共场所多会将目光锁定在会议室、茶水间这一类的区域中,其实除了这些走廊的合理设计也是需要受到重视的,尽管它在办公室的装修里面不占有主导性地位,但是许多大

型企业中,其所占有的面积也是不可小觑的。(如图3

((图3)

尽管走廊在室内装饰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合理美观的设计走廊也能给整个空间营造更好的气氛,更好的整体美感。据我们了解的资料可知:最窄的走道应该是住宅中通往辅助房间的过道,按《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86)规定,其净宽不应小于0.8m,这是"单行线",一般只允许一个人通过。规范规定住宅中通往卧室、起居室的过道净宽不宜小于1.0m的宽度,也只是一人正行,另一人侧身相让的尺寸。这个尺寸用"不宜小于"是考虑到砖混建筑中,0.24m墙,

1.2m中距的过道,净空只有0.96m,不足1.0m考虑的。

高层住宅的外走道和公共建筑的过道的净宽,一般都大于1.2m,以满足两人并行的宽度。通常其两侧墙中距由1.5~2.4m,再宽则是兼有其他功能的过道,如课间活动、候诊等等。至于大型公共建筑人流如潮的过道,那就要根据使用性质和疏散要求来决定它的宽度了。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过道的长短,是否采光等因素都对过道的宽度起到相当的影响作用,一般长的、暗的、双侧有房间或墙壁的过道,都要适当宽一点或采取变换宽窄的手法加以处理,避免又长、又黑、又闷、又窄的过道,但也不能无原则加宽,白白浪费建筑面积。

过道的净高原本随建筑层高而定,设计中通常未予专门的考虑。当今建筑设备的要求较前普遍了,风管、水管、电气、消防各种管线利用走道上部空间作为"通廊",过道除了供通行之外、往往成为管线的载体,于是过道净高的问题经常出现在设计者面前。我们把过道的总高分成下面四个部分:①结构高度;②设备管线高度,一般在0.6m左右,视风管的截面、布置方式以及冷凝水管、自动喷淋水管的安排而定;③平顶的构造高度,一般0.05m即可;④净高,这是设计者要认真把握的尺寸,它是决定层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按常规,这个净高度应在2.2m以上为妥,特别是平顶上还有下垂的烟感探头、喷淋水喉时,为避免人手触摸,这个高度要高于普通人摸高2.15m。现今有时会遇到为了尽量减小层高,将走道净高压缩到

2.10m,这恐怕是最小的高度了。顺便提一句,这么低的吊顶,其质地必需十分精细、否则会有压抑感,过长走道遇此情况,还要从平面上加以宽窄相间的变化处理,以免既压头又单调。

因此为了尽量避免狭长感和沉闷感。我们应该合理的遵从以上相关数据,但是走廊如果过于单调狭长的话,容易给人压抑、不舒服的感觉。为了是人在心理上觉得距离其实没有那么远。采用手法可以很多,比如:地面的图案变化可改变整体的空间感,大理石瓷砖作为全新的装饰材料,拥有自然的石材纹理。灵活巧用魔方石组合、拼花组合等个性产品,更能让过道多一份生机与活力。在走道上挂字画作为艺术走廊;亦可在墙壁上用毛石等稍作处理制造仿古感觉;还有做壁龛、小景点等造成趣味中心等等;另外要利用辅助光源营造气氛。如有的进厅过道呈优美的线型,而房门处对着一堵高大的墙,使整个过道黑而闷,一进屋便觉压抑。怎么办?设计师可以作大胆的“破坏”,将过道正对的墙拆除,装上一个隔断以此来“凿壁借光”。而隔断应具创意,比如从进门处瞧,这隔断疑是四扇玻璃格子门,或者是一个精美的壁龛。隔断上的玻璃可以采用条纹玻璃、彩绘玻璃、磨砂玻璃等,横竖条纹演绎出线性动感,美丽的彩绘画面显出精致的韵味、磨砂玻璃的朦胧映出细巧的心思。

由上可知,走廊的设计也可根据不同的空间做出不同的效果。根据设计心理学中的环境心理学概念,人与环境总是通过某种相互的作用达到一种平衡。当人们处于室内环境中时,既表现其外显行为,同时人们的思想、情绪、意志等心理要素也处在室内环境影响中,心理与行为会做出相同或类似反应。室内设计的最终日的就是将人们的行为向有益的方向引导,通过人的体验创造心理环境,从而达到较为完善的动态平衡,符合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与行为在室内环境中的共性特点有:

1.安全性室内空间中,从人的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宽广越好,当空间过于空旷时,往往会有一种易于迷失的不安全感。需要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从而更愿意找寻有所“依托”的物体。例如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是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人群相对散落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过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所以,现在室内越来越多地融入穿插空间和子母空间的设计,目的是为人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心理空间。走廊作为一个人流通过的空间,更需有一种“依托感”的设计。

篇二:浅谈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我们使用空间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与之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不同的空间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感。能产生这样的交流,是因为空间是有情的。令人产生不愉快感受的空间是失落的空间,对于一名设计师来说也是一件失败的作品。所以在室内设计中要想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应该从人对空间的真实感受出发。

一、环境、室内空间与环境心理的研究概论

环境在哲学领域内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人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一系列联系。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必然对自然环境进行着选择、适应、调节和改造。人是环境的创造物,同时又是环境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环境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环境问题虽然具有多元性特征,但环境研究问题也是世界性问题,没有哪一种文化及其环境形态与结构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相反只有通过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文化所产生的环境,才能理解、认识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根本关系问题。

当人们处于室内环境的包围之中时,人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等心理要素也同时处在室内环境的影响中。室内环境指包围在我们周围的所有环境元素,其构成有:空间的大小;空间的围合元素,比如天花、地板、墙壁等;设备家居元素,比如家具、灯具、五金、装饰物等;空间气氛元素,比如灯光、色彩、温度等。这些给人以各种综合形象和生理刺激,同时这些刺激又在大脑中由感觉转化为感情,从而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作用。

《室内设计原理》一书中这样定义室内设计的含义: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的环境(地域)和相应的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美学法则,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说明室内设计不仅仅是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室内的环境,一个人们喜欢的、愿意停留和驻足的生活环境;一个能给予人视觉上和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空间环境。所以室内设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环境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就显得愈发的重要。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环境和行为的关系;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环境和空间的利用;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浅谈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笙江苏省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马岚摘要:环境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在人与环境之间体现“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本文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入手,从色彩、光影、形状三个角度对室内环境中的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指导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室内设计

(三)完善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机制,实行优胜劣汰,评建结合。首先,职能管理部门每学期要对公共选修课进行2~3次的教学监督和检查工作。监督和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出勤情况、授课情况、教案准备情况、学生上课情况、听课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等,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公布。其次,职能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的公共选修课的评估制度,即每学期必须对每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材选用、学风、考风等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和评估,并实行优胜劣汰机制。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励优秀教师再接再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甚至还可以将一些优秀的公共选修课建设成精品公共选修课或最受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另一方面可以对不合格的教师和课程进行淘汰。最后,评建结合,重在建设。通过评估机制淘汰不合格课程后,为保证学生的选课需求,就必须不断增开新的课程。

(四)加强公共选修课的教材管理工作。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有无和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所以,为保证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每学期确定开课的公共选修课的任课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时与职能管理部门联系教材征订事宜,以确保学生上课前购到相应的且质量较高的教材。

(五)加强公共选修课的考试管理工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加强学生的实践水平,职能管理部门应该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但为了防止有些公共选修课的试卷命题过于简单或难易程度把握不当、试卷或课程论文评分不合理、不公平等现象,学校职能管理部门就应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试卷命题、考试方式和纪律、学生考卷或课程论文的监督和检查工作,以确保公共选修课考试的质量和信度。

(六)建立一个科学可行的公共选修课管理系统,提高工作质效。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教学管理现代化和系统化已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公共选修课的管理,无论是学生选课、上课时间和地点查询、课程评估、成绩录入和查询等都离不开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故在公共选修课开设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困难的形势下,建立一个科学可行的公共选修课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因为一个科学可行的公共选修课管理系统不但能够使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师生及时了解到全校公共选修课的祥细信息,而且有利于公共选修课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从而进一步促进公共选修课各项管理工作的良性运作。

总之,公共选修课的管理与人才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的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别,管理难度也较必修课大得多。故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公共选修课的管理纳入科学、规范的管理轨道,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中又一急待解决的课题。

二、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相互作用

人与环境总是通过某种相互的作用来达到一种平衡,在这一动态平衡中走向进步与完善。人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七个领域:感知性领域、有表现力的领域、美感领域、工具性领域、生态性领域、适应性领域、综合性领域,其中与室内环境密切相关的是以下几个方面:感知性领域,主要是指现象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感觉,人们又是如何通过那些可被感知的领域来认识环境;有表现力的领域,室内环境中的色彩、形状、音响与象征性意义等都是有表现力的领域,它们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与心境;美感领域,美学体验随文化的不同而变化,因人而异,因地而异,需要使用者同室内设计师之间进行有效的美感交流;适应性领域,指的是人的活动模式与其相应的空间模式之间有一定的适应性。综上可知,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人们的行为朝向有益的方向引导,从而达到较为完善的动态平衡,就是说人们不仅关心通过人的个体体验而创造心理的环境,同时认为较易被忽视的心理环境也不是脱离人而存在的。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一)安全性。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因此无论是在餐厅、酒吧和图书馆等地方,只要存在着一个与人共有的大空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先选择靠墙、靠窗、或是有隔断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上需要这样的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当空间过于空旷巨大时,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易于迷失的不安全感,而更愿意找寻有所“依托”物体,所以现在的室内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穿插空间和子母空间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人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空间。

(二)领域性。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领域行为就是个人或团体,针对一个明确的空间所作的一种标志性的或保护性的行为或态度模式,包括预防动作及反应动作。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对于不同环境、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三)私密性。私密性是作为个体的人对空间最起码的要求,只有维持个人的私密性,才能保证单体的完整个性,它表达了个体的人对生活的一种心理的概念,是作为个体的人被尊重、有自由的基本表现。私密性空间是通过一系列外界物质环境所限定、巩固心理环境个性的独立的室内空间,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比如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一)色彩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人们总是用视觉来最先感受环境,而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最先闯入人们视觉的是色彩,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而且影响着人的情绪及工作生活效率(见表1)。(表1色彩在心理上的影响效应与功效)现在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大胆的运用色彩来调节空间的环境气氛,烘托室内的气质,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以利于身心状态的调节。

(二)空间形状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安放艺术品的是“房子”而不是“殿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整个建筑有个中心,提供一种方向感。为此,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25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非常柔和。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的气氛。这种宁静的气氛,就给了人们情感上的适应,因为人们需要通过思考来了解艺术,他的成功在于他的设计引起了人们对于环境产生了心理上,情感上的适应和共鸣,使得人们从情感上理解了他的设计。

(三)光影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光不仅起照明的作用,而且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成为建现代装饰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光和影的衬托给人们提供了愉悦的视觉刺激,是营造室内气氛与创造意境的“特

篇三:室内设计与心理学

姓名:梁充

学号:20091294

班级:室内设计

指导老师:熊安新

摘要:

当今社会,在人们的生活品质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人们更加重视室内环境的质量。人们环境意思的不断提高,也意味着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已经成为体现生活质量需求的基本要求之一。作为一名室内设计的学生,应更加重视室内环境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影响。本论文从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入手,对室内环境中的人的心理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与研究了环境与心理的相互作用,并着重从室内环境界面材料的不同感受和室内环境照明灯光的不同光感和影响方面,室内环境整体色彩对人们心理的不同影响方面,分析了环境心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各种应用。

个人目的:

写此论文的目的在于能更好的认识室内设计的各个方面、能更好的利用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对以后的设计带来更多的帮助。

主体内容:

室内设计发展至今,早已突破了原有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成为了一门包括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学科门类。它与以往相比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环境心理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随着室内设计学科的不断完善,其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显现而成为

现代室内设计(住宅建筑室内设计、办公建筑室内设计、餐饮建筑室内设计、商业建筑室内设计、娱乐建筑室内设计、文化建筑室内设计、体育建筑室内设计、车站码头等室内设计)的指导理论。

一 对环境、室内空间与环境心理的研究论述

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说过:“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要求环境状况的发展进步。人是环境的创造物,同时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就对自然环境进行着选择、适应、调节和改造。不同的环境构造必定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当人们处于室内环境的包围之中时,人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等心理要素也同时处在室内环境的影响中。这里所说的室内环境就是指包围在我们周围的所有环境元素,其构成有:空间的大小;大的空间给人一种宽敞、明亮、通透的感觉,但缺乏安全感和私密性,过小的空间又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感觉。所以,空间的大小比例得把握合适的尺度,不能过于空旷和过于狭小,这样都会使人缺乏舒适感。空间的围合元素;比如天花、地板、墙壁等;设备家居元素,比如家具、灯具、五金、装饰物等;空间气氛元素,比如灯光、色彩、温度等。这些给人以各种综合形象和生理刺激,同时这些刺激又在大脑中由感觉转化为感情,从而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作用。

环境心理学对室内设计的影响。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于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的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

建筑与室内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和室内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换种说法就是: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环境和行为的关系;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环境和空间的利用;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二 室内环境对人们心理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人们在室内环境中,每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看,仍然具有相同性和一致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在室内设计中应该给予考虑和重视的,通过对人们的共性的了解,来创造出适合每个人的不同的室内环境。

一个好的室内环境,首先得考虑其安全性

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因此无论是在会厅、俱乐部、火车站、餐厅、酒吧和图书馆等地方,有关实验分析,只要存在着一个与人共有的大空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先选择靠墙、靠窗、靠近柱、围栏或是有隔断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上需要

这样的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当空间过于空旷巨大时,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易于迷失的不安全感,会感到迷茫、空虚,而大多数人更愿意找寻有所“依托”物体,所以现在的室内空间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穿插空间和子母空间的设计,使其空间更具有安全感,目的就是为人提供一个稳定安全(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室内设计心理学论文)的空间。从而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室内环境。所以安全性是室内环境设计中一个重要环节。

其次考虑其领域性

领域性只要是指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领域行为就是个人或团体,针对一个明确的空间所作的一种标志性的或保护性的行为或态度模式,包括预防动作及反应动作。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对于不同环境、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当人们处于其个人熟悉或不熟悉的环境中时,个人的空间距离会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中,当人们感到其个人领域空间受到严重的侵犯时,人们往往通过向窗外看以避免目光的接触来维持心理上的个人领域空间。

再次就是室内环境的私密性

私密性是作为个体的人对空间最起码的要求,只有维持个人的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