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总结

篇一: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推进圭峰山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过前一阶段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学习,我重点系统地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以及省委、市委、区委有关主要领导的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重要讲话,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科学发展观是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重点是在领导和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务时,在制定发展战略、实行发展政策、采取发展措施时,是否做到总揽全局,全面规划,兼顾各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这直接关系到圭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科学发展观就是发展的科学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中去。要把握好五个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

篇二: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内涵

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内涵

摘要

党的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强调以人为本,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建设党和执政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深刻认识了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把科学发展观引导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

引言

党的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强调以人为本,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建设党和执政党,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党和国家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和尊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工作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一致性的一致性,坚持为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坚持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应该看到,维护、实现和发展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也是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重要保证。人们关心的是生产和生活所做的工作,做了扎实的工作,我们可以团结起来克服困难,促进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必须牢记“利益的群众是不小的事”的真相,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加强服务意识的人,人民从现实中,最关心的问题,最直接的问题,通过经济发展,我们让人民得到真正的利益。支持人民不支持的人,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的基本规模的有效性。

一、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情况下,与人相同的气息,一个总的命运无法改变的位置,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心和灵魂不能忘记,坚定地认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能丢失。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防范工作作风傲慢与浮躁,我们必须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价值观,为民用,做正确的事情,爱人民,为人民的利益。我们的事业在发展,社会在发展,人民的利益需求也在不断发展。要实现群众的诉求,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利益,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我们要认真观察群众的诉求和利益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和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回答这些基本问题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

在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的发展,是实现,维护和发展的基本利益,绝大多数人民,作为党和政府的所有政策和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不支持,批准,幸福,承诺作为衡量的所有决定和工作标准,真正落实的目的,满足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人民。

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发展,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开拓精神,与群众密切接触,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为全社会和全民族,为亿万人民献身的伟大事业。

第 1 页 共 3 页

如何分配发展的成果,坚持以人民共享的发展成果,是走在共同繁荣的道路,在改革和发展的结果,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体现在充分保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其他权利和利益的人民,让人民群众的发展利益的群众。

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心和心作为其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体现在切实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体现在一系列政策措施中,以人为本。应该看到,维护、实现和发展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也是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重要保证。人们关心的是生产和生活所做的工作,做了扎实的工作,我们可以团结起来克服困难,促进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要牢记“群众的利益是不小的事情”的真相,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加强服务群众的自觉性,把人民群众从现实中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通过经济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

应该看到,维护、实现和发展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也是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重要保证。人们关心的是生产和生活所做的工作,做了扎实的工作,我们可以团结起来克服困难,促进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必须牢记“利益的群众是不小的事”的真相,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总结),切实加强服务意识的人,人民从现实中,最关心的问题,最直接的问题,通过经济发展,我们让人民得到真正的利益。支持人民支持的人,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的基本规模的有效性。

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奋斗和工作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实现、维护和发展党和国家所有工作中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开拓精神,维护人民利益,走共同富裕之路,促进全面发展,实现发展,人民和人民的共同发展和人民的共同发展。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只有坚持为人民的发展,和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依靠广大群众辛勤工作,自力更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价值和社会的标准为核心,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执政兴国,不仅包括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的改善,科技水平,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将失去其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它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内涵,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结语

党的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奋斗和工作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党和国家工作的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开拓精神,维护人民利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 2 页 共 3 页

促进全面发展,实现发展,人民和人民的共同发展。”正确认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

参 考 文 献

[1]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8]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第 3 页 共 3 页

篇三: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

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 20xx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才能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的全局。一、以人为本的三个理论基础(一)人的存在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1)人作为人这个种群而存在,即人类;(2)人作为群体意义上的社会而存在,即人民群众;(3)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体而存在,即个人。(二)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来评判历史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由人的依赖走向物的依赖再走向自由个性的发展历史,这样的社会历史就是不断解放人的历史,也是不断表现对人终极关怀的历史。(三)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二、以人为本的三层基本涵义(一)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肯定。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没有人就没有发展,没有人就没有进步,发展的过程只能依靠人,发展的目的只能为了人。人创造了知识、人创造了科技、人创造了历史,归根结底,是人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二)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尊重人的个性、权利、需要、独立人格和能力差异,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尊重弱势和需要帮助的群体。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人从对物欲的追求、对意识形态的执着中解放出来,以追求人生幸福为目的,充分发挥人的体能、机能。为了人,就是一切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能为“人”所享受,明确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社会的主体。塑造人,就是说要在道德与法制的框架内,把人塑造成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三)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既要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也要运用合乎人性发展的方法论,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普遍性(共性)和特异性(个性),要树立起人的权利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三、以人为本的三种解读(一)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着由相对和谐到失衡、再到和谐的曲折过程。在原始社会,人类过着野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群居生活,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几乎等同于零,人类对自然界与自然现象的认识还相当的模糊,人类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孩子、奴仆,人与自然相对“和谐共处”,但这种和谐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和谐关系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到农业文明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不断发展,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整体上却依然保持和谐,同时也出现了阶段性的、区域性的不和谐。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自然对人类惩罚间或有发生,如丝绸之路上楼兰古国的消逝就是楼兰人破坏环境而遭受自然惩罚的恶果。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人类对于自然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自然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利用”变为“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大规模消耗,伴随着能源的日渐减少,各类污染物却大量增加,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全球能源危机、生态环境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全球气候变暖、河流污染、淡水资源短缺、耕地盐碱化、

土地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等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发展到了一个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生存、发展的时候,这就是生态文明。要想构建这个文明,就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坚持以人类利益为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 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第2页 指导,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二)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为人民服务,目的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受益者。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群众,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群众,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做到群众利益大于天,不与民争利。努力做好以下“四个建设”:1、在经济建设上,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扩大就业范围与力度,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投入,加紧建设中西部地区,扶持东北地区,转型东部沿海地区,加强对国内中小企业、高新科技企业、高环保企业的扶持,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始终关注、关心“三农”问题,减少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降低政府行政事业性收费,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控制物价稳定,维持社会安定,整体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2、在政治建设上,要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加大对执政党的监督、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强化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严厉惩处那些侵犯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组织与个人、惩处那些置群众利益而不顾玩忽职守、贪污腐化的政府人员,全方位、多层面深化执政为民、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依法治国、以德治国。3、在文化建设上,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立足科技文化成果为民所享,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群众们的精神力量。4、在社会建设上,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快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各方面的机制,以期建设全体人民群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具体的“人”的利益为本,尊重人权,目的就是实现个人的当下幸福。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体,因而既有自然需要,又有社会需要。作为一个具体的独立个体而言,首先是一个生命体。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苍白无力的、没有价值的,所以说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借口而换取其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所倡导的革命主义牺牲精神,是在当时革命战争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提出的,是历史发展与中国实际所决定的,是中国革命发展所必然的选择,是作为中国人在民族矛盾、反抗侵略、阶级对立中追求民族独立(民族)、国家主权(民权)、人民幸福(民生)而表现的大无畏精神,是个人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奋斗的表现。当社会趋于日渐稳定、和平、繁荣的时候,为了延续生命、为了追求人生幸福,人第一位的就是吃、喝、住、穿,因此必须满足的人的自然需要,主要体现在个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方面,就是要珍惜、爱护、保障个人的生命,保护人身安全,强调个人的生命权、健康权、休息权、劳动权、报酬权,满足个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促进个人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总是在积极、自主、创造性地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人的社会需要不仅包括政治的需要,还包括感情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认同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等等。所以,以人为本就是要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尊重

个人的民主权利、政治权利,尊重个人的自由,维护个人的尊严,关心个人的感情需要,满足个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关注个人的价值、权益,关注个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个人的当下幸福。总之,真正、切实、准确理解以人为本是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