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古城考察报告

篇一:台儿庄报告

室内专题设计

——台儿庄古城考察报告

学 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台儿庄古城考察报告

此次考察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台儿庄古城,在这里我们将进行为期4天的考察。我记得有一篇报道曾这样评价台儿庄古城“这里没有摩天大楼和世界之最,但在这乡村古镇里,你却能发现真正的古老中国”。而我印象中的台儿庄只是一座战中遗留下来的古城,但是,真正的台儿庄古城却给了我意外地收获。

一、实习目的

全面学习筑、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学习当地的建筑风格,室内装饰风格等与自己相关专业的知识。通过考察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和设计带来启发。

二、实习时间

2014年5月5日——2014年5月8日

三、实习地点

枣庄市台儿庄古城

四、实习内容

建筑是历史的一种表情,我们可以通过它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宗教信仰,亦可以分析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心理状态、兴趣好恶等。而对于古城台儿庄来说这种表情是丰富多样的。从文化深厚的官事建筑到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再到兼容并包的宗教建筑,或庄严大气、或清新古朴、或神秘威严?.她汲取了南北建筑文化的精华,表现出了南北性格互补的气质。

台儿庄古城,她

将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客家建筑等八大建筑风格有机结合,建设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的繁荣街,以欧式建筑为主的丁字街,以水乡建筑为主的水街、水巷,以晋商民居为主的关帝庙景区,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北方的豪迈和大气,江南水乡的秀丽和婉约,南北建筑文化交汇于此,让我深有相见恨晚,目不暇接的感觉,不愧是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古城幽幽,水巷阡陌,庭院深深。纵观这些星罗棋布的特色建筑,形态各异,雄伟壮观,其经典和繁茂之中充分彰显出这座古城的深邃和厚重。

古城还布设了大战文化、鲁南民俗文化、票号文化、私塾文化等博物馆,充分展示古城文化内涵。把遗存的古民居和店铺等都原封不动地保留。重点把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最大程度地追求历史的原真性。台儿庄夜景也是极美的亭、廊、坐凳、栏杆、栈道、水渠、城

门、城墙、花墙、牌坊、影壁、景石、景树、望楼等采用地埋灯、射灯、LED灯、红灯笼等,以简洁的照明设计手法,体现古城内敛、幽静、自然的风貌,将灯光与古城自然完美的融为一体,体现了运河两岸良好的生态环境,再现了“一河渔火,歌声十里”的江南韵致。 在这里,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和流水的完美结合,建筑物依水

而,随流水变换建筑形态,随形生变,依势而曲,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给人以大方庄严地感觉。流水和建筑相得益彰,建筑物因流水而灵,流水因建筑物而有骨。南北文化的碰撞诞生了建筑的杰作。吴家票号是鲁南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呈古典的对称形态,雄伟壮丽,气势恢宏,依稀可见当年繁华的情形,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吴家票号繁荣昌盛的景象。同时也体现了吴家票号在此地的独一无二地位。

徽派建筑有石雕、木雕、砖雕组成,正因为这三个组合,让一个大家庭的四合组院,有了很多精彩的雕刻图案,徽派结构具有传统技

巧,房梁架设不用一根铁钉即可以互相支撑成形,

正是徽派建筑风格绝妙之处,徽派建筑颜色多以黑白为主,颜色古朴大方。

建筑风格迥异的清真古寺也坐落在台儿庄,始建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40O余年历史,是台儿庄古建筑之一。庭院内银杏大树参天、古松苍翠,青桐树挺立殿门两旁,又新栽了塔松和泡桐树使这座清真古寺,更显得气势雄伟,肃穆庄严。

这里的天主教堂是典型的欧式建筑,属于哥特式建筑特点,华丽的外表,浓郁的色彩,精美的造型达到雍容华贵的效果。简洁大方,线条分明,结构对称,运用色彩的鲜淡,明暗对视觉进行冲击。其建筑两旁松柏苍翠,鲜花争艳,把美轮美奂的教堂点缀的更加美丽,异国的风情的建筑出现在台儿庄这片神奇的土地。构成了独特的风景。

篇二: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调查

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调查

姓 名马琳琳

学 号 201102810429

年 级2011

专 业 文化产业管理

系 (院) 文学院

指导教师 尹明明

2013年5月25日

一、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一)、台儿庄古城的历史背景

坐落于山东省枣庄市的台儿庄是一座文化悠久的运河古城,现为山东省枣庄市辖区,地处苏鲁两省的交界处,总面积达538多平方公里。台儿庄为山东南大门,江苏北屏障,历来为兵家、商家必争之地。台儿庄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被乾隆称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明代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改道流经台儿庄,逐渐形成水旱码头和商贸重镇。“黄金水道”京杭运河横贯全境42公里,常年通航2000吨级船舶。漕运的兴起带来了南北、中西文化的交融,孕育了台儿庄古城多元建筑风格、宗教文化和民族风情。台儿庄文化的原始基因是楚汉文化,但运河贯通后,北方的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及以南方的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一齐涌入台儿庄,形成了兼容并蓄、异彩纷呈的运河文化。

台儿庄是一座以战扬名的古城。1938年春天发生的中日台儿庄会战,既使英雄的台儿庄名扬世界,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也使美丽的台儿庄城变成一片焦土,留下了53处战地遗址成为历史的见证。遭受战火摧残的台儿庄城寨及附近村庄,一片废墟,断垣残壁上弹痕累累,血迹斑斑。大街小巷,尸体枕籍,地上河沟皆为血土血水,枪刀盔甲比比皆是,其残酷景象,目不忍睹。大战期间,日军在台儿庄境内先后侵占村庄131个,烧房38115间,损坏物件数以万计。时至今日,清真北寺、方巷、新关帝庙、泰山行宫等处墙壁上还遗存着清晰可见的累累弹痕,其中清真北寺西小讲堂弹痕特别密集的80平方厘米之砖墙,已于1988年10月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移去陈列。此外,古城内外还不时挖出骸骨、武器和盔甲等日军侵华的罪证。台儿庄这座俗称“天下第一庄”的鲁南重镇,成了房无完房、墙无完墙的废墟焦土――2万多间房屋建筑“无半掌之壁不饮弹”,2平方公里的城区“无方寸之土不沃血”。清理战场的别志南先生有诗云:“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

(二)、台儿庄古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从2006年10月提出构想,2009年1月1日破土动工,到2011年10月1日一期核心区基本建成开放,枣庄市政府“抢”、“挖”、“ 创”、“换”,在“存古、复古、创古”理念的指导下,复活了一座湮灭的古城。2008年4月8日,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上,枣庄市正式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着力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遗址城市,打造成为沿运河独有、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抢救挖掘工作主要是在制订严格的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围绕古城历史研究挖掘的调查整理全面展开的。市区专门成立了古城抢救保护机构,在古城遗址区开展前期资料发掘收集整理工作,搜集各种文物资料、老照片等,揭开古城历史的真实面纱。用3年多时间,查阅了30余部地方史志、300余部运河史料、2000余件战地史料。在此基础上,邀请一流的规划、古建、文化、旅游专家,博采众长,绘制出古城风貌图,详细和清晰地勾画出古城古貌。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台儿庄古城的恢复建设中,提出了“存古、复古、创古”的建设理念,在重建中完整地保存了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古迹,按照历史资料恢复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并融入文化古城、数字古城、节能古城、生态古城等现代理念和时尚元素,进行建造和创作,使古城既源于历史、忠于历史,又超越历史,不但恢复了被战火摧毁的古建筑,而且还复活了延续千年的古城传统文化,使古城的形和神全面复活。

重建后的古城,占地2平方公里, 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八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南北交融、中西合璧,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拥有京杭运河仅存的最后3公里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运河”,是京杭运河最后一段活着的运河;城内拥有18个汪塘和7公里的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古水城。同时这里也是国台办批准的全国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台儿庄古城面积2平方公里,53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三座二战城市,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儿庄古城景区在文化展示上,围绕大战文化、运河文化和鲁南文化,规划建设运河奏折展馆、兰祺书寓等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博物馆,逐步将整个古城打造成为一本大百科全书;在经营业态上,主要以国内高端品牌的酒吧、茶楼、客栈和运河沿线及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主,用“创态”的理念,丰富业态的主题文化内涵;在景区运营管理上,叫响“天下第一庄”著名品牌,打造精品旅游品质,按照国家AAAAA级景区标准进行运营管理,在经营体制、商业特色、管理服务上,达到国内外一流水平。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城,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为一域,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休闲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一块瑰宝。2010年齐鲁文化新地标评选中,台儿庄古城位列齐鲁文化十大新地标榜首。2010中国旅游总评榜山东分榜“十佳景区”榜首;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2年11月22日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

准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 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然而,随着古城开发改造热情不断高涨,同时也暴露出环境破坏、商业气息浓重、知名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一)、古城的开发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地政府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重利用轻保护、掠夺式开发导致资源被破坏的现状。第一,在台儿庄古城内商家众多,一些餐饮类的服务难免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和垃圾,这样一来,污水的排放和垃圾的及时处理成为一大问题。项目运营后,每年城市新增垃圾排放量688吨,如果处置不当,将污染水域,影响外观。由于过往的机动车辆和船只的增加及娱乐设施的增多,将导致区域噪音加大,噪声污染将成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增加,将会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产生影响,食品供应量增多,将增加抽烟污染,一次性发泡餐具、塑料包装物也会对景观产生污染。第二,在城市规划中,一些原有建筑的破坏和一些现代建筑的盲建,也造成环境的不协调。为了迎合古城的整体建筑风貌,当地原有的一些老街道和城区都需要重建,这样不仅破坏了原有的文化内涵,还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金的投入;但随着现代城市的需要,一些现代建筑又不得不建,其风格也不统一,反而略显杂乱。

(二)、景区商业气息浓重。台儿庄古城重推古老的京杭运河文化和汉文化,突出的是底蕴厚重的汉韵。但在景区内,商家繁多,住宿餐饮工艺品比比皆是,而一些文化展示馆较少。古城的建设不仅要有外表的形似,更应注入内在的神似。商家和当地居民所展现出来的面貌也应具有文化的气韵,而不是单纯的招徕顾客。这说明景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突出表现为景区建设缓慢、开发深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用商业来填充其文化内涵的不足与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对古城文化的理解和景区的印象,也严重阻碍了古城其本身特色与气韵的展现。

(三)、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台儿庄因战役而出名,给人的第一印象为抗战历史名城,而它的运河文化鲜为人知。人们只知道平遥古城、丽江古城、西安古城和凤凰古城等一些特色鲜明的历史古城。而台儿庄古城却被人们遗忘。相反台儿庄的红色文化发展

台儿庄古城考察报告

较快。比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一些抗战纪念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台儿庄在旅游宣传方面投入太少,宣传不力,从而导致台儿庄极具地方特色的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较低。

三、对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考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台儿庄古城的开发还应注意下列一些问题:

(一)、大力发展台儿庄经济,优化旅游整体大环境。旅游环境的改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一个好的经济基础格外重要。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才能培育更好的旅游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然而,这么多年以来枣庄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于是,台儿庄应通过发展经济,着眼于使自身成为枣庄地接旅游的中心城市,力争形成以台儿庄为核心,使之成为旅游流指向的中心城市。

(二)、加快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第一,台儿庄古城主打运河水乡文化,丰富山东南线旅游内容,提高游览品味,对污水进行综合的防治,改善区域水环境至关重要。改变旧的传统消费观念,积极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引导当地人们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多功能用水,减少生活污水排放量。第二,为整体提升台儿庄运河古城景区开发的水平和档次,实现风景区建设长远规划,促进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工程来考虑。坚持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同步,以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线,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倡导居民爱护和保护环境,给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突出古城特有的人文气息,将神韵和气韵完美的融合到台儿庄古城的文化建设中,打造自己独具的运河文化魅力。第一,打造古城独具的水文化。台儿庄古城依运河而建,水城环绕,将水的灵动和城的古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举行运河文化艺术节,古城历史展览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来取代城内单一的商业活动。第二,突出古城的文化内涵。城内除了单一的节目展览和较少的文化展示馆,缺少了一种厚重的人文气息。若要是想把古城的魅力展现出来,和它本身的人文风貌是不能分开的。例如,丽江古城醇厚的民风,西安古城厚重的汉文化底蕴等。台儿庄古城可将台儿庄民众独具的人文魅力展现出来,比如热情好客,淳朴善良,都可将与古城很好的融为一体,这样既能提升当地居民的形象,又能展现古城所赋予人们的文化底蕴,从而把整个景区更加充实化,形象化。第三,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如台儿庄的巧嫂子手擀面、赵家糁、张家狗肉、黄花牛肉面、煎饼等。

(四)、进行有效的定位宣传。台儿庄古城不仅要宣传它伟大的红色文化,还要把曲水而依的运河文化打出去。让游客再去参观当地红色文化的同时又被浓重的水乡文化所吸引。可举办一些大型的古城文化交流会,古城文化展览会,运河文化节等具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利用电子商务和网络平台,也能较快的将古城宣传出去。让更多的游客注意到北方的这座南北交融的水乡古城。努力以大战为切入,以历史遗存为依托,以运河古城为主脉,使游客在开心游览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运河文化的熏陶。从而将台儿庄古城宣传打造为知名的优秀旅游产品。

篇三:台儿庄暑期调查报告

台儿庄——一座复活的古城

姓名:学号:

引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引导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青年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我们利用寒假返乡过年的契机进行了以“调研家乡变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在山东台儿庄展开,我从中真切的感受到了当地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夺取城市转型战略胜利的伟大成果。

经济上,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同时也是十八大报告中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指导性要求。

而作为成功转型代表的台儿庄,正是在这一要求的指引下漂亮的打赢了转型之战。台儿庄是一座二战遗存最多的抗战名城,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是古运河畔唯一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文化名城。它将八大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是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座古码头、古驳岸等水工遗存完整的运河古城。城内留存有3公里明清时期的古运河,被世界旅游专家称为

“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

庄”,是中国唯一一座东方古水城,拥

有7公里古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摇曳、

遍游全城。但 1938年4月8日发生的

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化为废墟。战

后的台儿庄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曾经的辉煌,支持这座古城发展的也仅仅是煤炭、

石膏这

些矿产资源。就这样,上一代台儿庄人埋头于矿产资源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到,却没有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直到2008年,在党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枣庄市政府和台儿庄区政府决定打响城市转型之战,利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把台儿庄打造成新一代旅游城市。于是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上,枣庄市投巨资恢复台儿庄运河古城,着力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打造成为沿运独有、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现在的台儿庄,以台儿庄古城为中心,辅以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运河湿地公园、运河展馆、贺敬之文学馆、李宗仁史料馆,往日的“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同时,为方便游客出行枣庄市还建成了省内首个城际BRT线路,将枣庄火车站、高铁枣庄站、市中区、台儿庄区、山亭区等连成一线,为旅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了增长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台儿庄的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逐步提高,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3.4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8.5%。“工业强区”战略取得新突破,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68.87亿元,年均增长16.9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7.9亿元,利润17.86亿元。突出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实施了台儿庄古城重建,完成投资30亿元。启动了“四引”、“七个一”项目,推动服务业做大规模,优化结构,服务业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0.64亿元,年均增长16.88%。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1.9∶61.0∶27.1。

文化上,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护和运用相结合,把革命历史文化传承好、发扬好、运用好,让革命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大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和重要前提。

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由文化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文化部非物质

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心、山东省文化厅、枣庄市人民政府承办

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

2012年9月6日至10日在枣庄市台儿庄古城举办,这是集中展示近年来我国文化发展成就的一次全国性文化盛会。办好本届非遗博会,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展示山东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提升枣庄的文化影响力和城市知名、美誉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届博览会以“促进非遗保护,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着力突出运河文化特色,突出“手艺山东”特色,突出海峡两岸交流特色。围绕“月月有主题,天天看非遗,永不落幕的博览会”,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办成最具特色的非遗盛会,把台儿庄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打造成最具示范性的传承基地。

保护与传承,是一切物质和精神不断繁衍、继承、传播的过程,也是承前启后、创造美好未来的原动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包含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而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百姓民众的关系尤为密切。保护,是对现有非遗项目的大力保护、热情支持;传承是对已有非遗项目的传授、传播和继承。而此次非博会的主题也正体现了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与十八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护和运用相结合,把革命历史文化传承好、发扬好、运用好,让革命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不谋而合。

民生上,从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到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从“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从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遵循这样的途径,民生幸福将得到显著的实现。“沧海百年,民生不息”,民生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赋而就,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随着以往旧的矛盾和旧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新的矛盾和新的民生问题又摆在面前。

针对这一问题,台儿庄从国家的长

治久安和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强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

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

益问题为重点”,贯彻党中央“学有所

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的指导方针,使全区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将全区最低月工资标准由800元提高到950元,最低小时工资由8.7元提高到10元;2012年底,全区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人人都能享受低消费、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了教育水平,有效地抑制了生源外流的状况??就像邓小平同志说的:“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话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如今的台儿庄人民,已经基本实现了这种好日子。

台儿庄完成了2007-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以城市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35%提高到41%。新增城市道路面积24万平方米、改造城市道路面积123万平方米,路灯装置率95%、灯明率96%。实施了运河大道、广进路等绿化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7平方米,人均占有人防地下空间不低于1平方米。新建190吨/日垃圾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完成了4万吨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配套污水管网16.9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城市住宅和集中供热新增面积分别达到82万平方米、45万平方米。实施了古城安置房、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了金桂家园、金色花园、阳场小区、左岸春天、阳光家园、顺河小区、幸福家园、车站花园等一批高标准住宅小区,惠及3931户的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开工建设安置房30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12.68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城区居民住房条件。村镇建设累计投入

4.22亿元,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有23个村进入市级文明生态村行列。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各项重大部署,重新审视了家乡的发展与变化,体味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幸福果实,加深了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从而为将来学有所成,扛起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打下了良好的社会认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