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如何发展农村经济论文

篇一:大学生村官论文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调查

07服工(1)班 C07420101陈恋恋

C07420114徐雯琦C07420115鄢芳艳

摘要:当前,随着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推进,不少高校毕业的大学生走进农村,“大学生村官”已成为热门话题。选拔大学生到村和社区工作,是党中央近年来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全

大学生村官如何发展农村经济论文

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但是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相对陌生的农村这个环境。除了大学生本人存在的问题,国家政策也带来一定得问题,这些都亟待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新农村建设 现存的问题 建议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议指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人才不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还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了解决新农村建设所必须的人才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采取了多渠道、多种措施吸引大学生到村里担任村官,争取达到“一村一名大学生”。早在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从2008年开始,大学生“村官”的人数逐渐增加,国家对大学生“村官”这

一政策的投入也逐渐加大。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是实践证明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1)带来了外界的新思想。大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新思维,做事充满朝气、活力和热情。对于农村而言,由于农村的经济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都不愿留在农村务农,而选择到城市打工,结果造成“劳动力女性化,家庭老龄化”等现状。在这样的环境中,农村缺乏改革的活力,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满足了农村人们对知识、技术、信息的渴望,他们将自己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等等带到了农村,为广大农民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同时,来到新农村也有利于他们自己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他们开阔眼界,丰富人生阅历。

(2)大学生的加入丰富了基层干部队伍。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学历结构,提高了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动和带领群众促发展促和谐的能力,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赞赏。

(3)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导致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竞争加剧,使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在城市出现了人才相对过剩的局面;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人才作用的发挥,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刻不容缓的。中共中央文件明确指出,从2008年开始,将用五年的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就职,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缓解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今年,面临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更加黯淡,国家的举措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二.大学生当村官的存在的问题

我们以书面问卷和电子问卷的形式做调查,共收回186份调查问卷。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如下:80~90%的大学生知道国家有选聘大学生当村官的政策,而且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知道的,通过校方知道的人少之又少,可见学校这方面对这个政策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大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村官的社会地位一般。先暂且不论大学生村官的地位,就大学生的社会地位而言,从以前的“天之骄子”到如今的“普通劳动者”,这种现象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在这

个转变过程中,政府、高校和社会要加以引导大学生要有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新农村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大部分也认为会考虑当村官的。几乎所有被调查都同意该政策对于缓解现今的就业形势严峻有一定得作用。现在是人才兴国,人才强国,政府要合理的安排和配置好大学生资源,使人尽其才,把资源更好的转化为财富。大学生会考虑当村官的原因主要有国家和地方对大学生村官的一些优惠政策和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当然也有不考虑当村官的,主要原因是村官的再就业存在问题,其次是觉得现今接受的教育和当村官存在脱节。同时即使考虑当村官的大学生对于期满后是去是留也是不清楚。我想造成这样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政策不够完善。通过调查可知,大学生村官与以往的村官相比主要优势是文化程度较高,具有开拓精神,有利于传播新科技,同时也存在着劣势,如缺乏工作经验,缺乏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下面我们具体谈谈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当村官的不足之处:

(1)缺乏对农村的了解。不少大学生村官关于三农的知识、实践、经验都不足,虽然储备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但很难将所学知识用在实践中。这就需要大学生村干部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在工作中出现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为,难以实施,做出成绩。

(2)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吃苦。当现实和理想有一定差距时候,他们的思想容易产生波动,打退堂鼓,从而出现了一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现象。而习惯城市生活的大学生,会感觉农村生活过于单调,没有休闲娱乐,这也是大学生不愿做村官的一个原因。

(3)部分大学生做村官,是因为就业形势严峻,为了就业而就业,没有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这会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缺乏责任感,很难真正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都会有限制。

(4)最主要的问题是大学生缺少工作经验,不善于与村名沟通,不能有效的调解矛盾。刚去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不了解开展农村工作的具体方式,工作上被动,抓不住重点,在很多问题上他们都找不到切入点,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且农村实际上是一个熟人社会,村民更愿意选择自己熟悉、信服的人做村干部。

大学生与村民缺少沟通交往,短期内很难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由此带来的排斥性加大了大学生开展工作的难度。

2.政策方面带来的问题。虽说国家出台了升本、考研方面的优惠措施,但对表现优秀、自愿留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没有出台定向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干部等激励政策,许多人缺乏长期留下去的信心。一个政策的落实还存在更多改进与完善的地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再就业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的出路,有包括“留任当村干部”、“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五种选择。中央对他们的五条出路无非只能是“鼓励”与“扶持”,并未保证他们能平稳进入仕途。所以最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政策设计不好,大学生被“扔”在穷乡僻壤,任满3年后前路茫茫,国家如此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他们而言,反而是一种悲剧。

三.正确定义大学生村官的建议

1.报考大学生“村官”的大学生大多是刚刚从大学的校门中走出来的毕业生,多数人对农村并不熟悉,而当前农村的形式比较复杂,村情各不相同,大学生“村官”缺乏经验很难融入农村,这就需要为他们找准正确的介入点,有些地方例如浙江省临海市就针对大学生这一实际情况,采取“传帮带”等多种措施,帮助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的情况,培养他们处理复杂问题和完成急、险、难、重的实际能力。也就是说,对大学生“村官”进行针对性强的培训,完善大学生“村官”早、中、晚期的培训,给每一位大学生“村官”配备优秀的管理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技能;帮助大学生“村官”及时获取和灵活运用政策法规信息,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和风险意识,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规避风险的能力;组织大学生“村官”走出去考察,开阔视野,增强信心,了解市场动态,拓展创业思路,寻求合作项目。还可以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促进大学生与村干部及村民进行良好的沟通,便于工作的开展。

2.积极引导,采取激励制度。首先是政治上的关心。凡乡镇召开的大型会议、村干部会议和活动要让大学生村官参加,使他们能够及时及早了解情况,化被动

为主动。其次是组织上的信任。大学生的成长要在实践中加以锻炼,村委会要为大学生施展才能创造条件,提供舞台,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安排恰当的工作,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释放,扩大在村民中的影响。在换届选举中分配一定的名额,把优秀大学生推荐为县、乡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村党组织或村委会的候选人。

3.提高待遇,防止人才流失。选拔优秀大学生进村和社区工作不是一项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远的战略工程。因此,在组织力量选拔优秀大学生进入村和社区工作以后,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扎根农村社区,千方百计提高他们在村和社区的扎根率、成活率和成功率。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要逐步提高大学生村干部的生活待遇。据《人民日报》报道,四川省近10年先后选派了8600多名大学生到村和社区工作,到目前仍在村或社区工作的已不足3000人,任村或社区干部的不足500人,流失率达70%以上。要使大学生本人长期扎根在农村,家庭安置在农村,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可以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做法,实行基础工资+考核奖金+福利工资的结构工资制,并参照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增长机制,经济收入与其工作实绩紧密挂钩,保证安心农村,工作称职的大学生村干部的生活待遇不低于当地同类人员的平均水平,积极工作,成效显著的得到奖励,从而调动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安心工作,安心农村社区。

4.解决大学生村官解聘后再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最关注的。对于一些重点村任职,个人能力突出,有培养潜力的大学生村干部,可以实行挂职党支部书记制度,逐渐培养一批大学生主干。对于一些业务能力强或有特殊技能的大学生村干部,可以将其调配进入专业对口的职能部门工作。在能力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将一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培养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兴办企业等,这样就地消化大学生村干部再就业问题的同时,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的收入。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措施所发挥的作用极为重要。可以这么说,大学生村官的实施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可谓一举三得。当然,正如前文所说,其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阻力,要克服这些阻力,需要的是政府、农村、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大学生村官必须进行制度化的

篇二: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与前景分析论文

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与前景分析论文

————2011年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大学生村官的情况介绍

(一)相关政策背景

1.选调生的成功经验与部分试点的试行

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是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实践证明,把优秀大学毕业生选调到基层工作,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增强队伍整体功能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夯实基层政权的迫切需要;是磨练年轻干部、促使年轻干部健康成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党委高度重视了选调生工作,把选调生作为了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源头,培养了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同时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了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大批的选调生经过实践锻炼,做出了成绩,增长了才干,赢得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在发展培养选调生的同时,沿海地区部分省市已经开始选调部分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村级组织中任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江苏、海南、浙江、广东河北等省的少数市县小规模的试行,形式上联系当地的实际,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发展大学生村官,借鉴了选调生工作的许多经验,与“三支一扶”志愿者活动共同开展,扩大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为2008年开始的10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的难题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远性的宏大的系统工程,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要有新的内涵。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体制创新、资金投入和大量人才资源的支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的蓝图。完成这项工作和任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破农村本土人才缺乏的瓶颈。城市反哺农村的战略取向,决定了城市人才、智力资源支撑农业和农村建设将成为关键。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还是缺乏各类人才,尤其缺少既懂生产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新农村的建设只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有稳定的、适用的人才。农村没有自己的人才,永远都是被动的,从而会使农业弱势地位更加明显,农村的弱势地位加剧,新农村也难以快速和持续建设。有了智力支持,农村才会有发展的前途。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应该成为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的重要途径,让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局面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形势的发展,教育走向产业化,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难度越来越大。2001年,高校毕业生114万,2002年至2006年分别是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2009年其规模高达611万人。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就超过8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数据表明,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将会持续。对于大学生就业,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结构性的”,包括短期供给量、区域选择、就业能力等方面。在自主择业的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偏好是其就业难的原

因所在,而政府政策激励没能及时跟进,使之问题复杂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的差异较大,对大学生的正常合理的有效需求被扭曲,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劳动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也就恶化了有效需求。在目前,人力资本市场机制不健全,无法实现供求结合,人才流动成本过高,就业容易择业难,使得大学生求高就业、轻再择业,整体上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通过每年选拔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从需求量扩大和人力资本补偿等方面,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有效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对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意义

1.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与人才队伍的优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成为了人才的“洼地”,大部分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搭建了农村人才“高地”,会促进城乡人才的正常双向流动。大学生到村任职,有效地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农村基层政府的改革最核心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后能主动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农民和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农村中,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等问题十分突出。截至2007年底,全国3101.8万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仅占18%,56岁以上的占41%;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9.8%,而初中及以下的占64.7%。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也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问题。全国现有村党支部书记60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8.45%,56岁以上的占l6.64%;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2%,初中及以下的占44.7%。一些村干部具有一定的农村基层工作能力与经验,但是水平相对较低,对政策的把握程度与熟知情况不高,在基层自治管理、经济发展致富等方面会发挥作用不大。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一方面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会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农村、支持农村、发展农村,给农村的建设谋思路、办事情,促进农村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2.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大学生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有能力为当地村民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大学生入村任职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内出谋划策,对外是桥梁纽带。大学生村官到农户家中与群众交流,了解村情民意;到田间地头开展调研,思考经济发展新模式。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在任职期间,希望能够为当地留下一个好的发展规划,培育一项好的支撑产业,办成一批好事、实事,培训一批致富能手,拓宽一条增收渠道。大学生村官为乡镇和村社出谋划策,为农民出点子,想办法,寻求致富门路,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

大学生村官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培养教育,知识水平高、思想观念新。到村工作后,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动开展各项活动,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化的目标体系,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偏颇。大学生村官利用远程教育、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包括强农惠农政策、法律知识等等,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农村的工作事情多而杂,并且村社的农民呈“原子化”状态,其自身利益意识强,邻里之间难免发生矛盾纠纷。大学生村官在村里无亲疏之分,处事公平,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和问题,群众信任、满意,有效的

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

大学生到村任职,扑下身子、扎根基层,对于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人才合理流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十年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三农问题的出现,由部分县市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大学生“村官”探索之路,其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试验试点阶段(1995—2007)

A.自发发展时期(1995—2004)

1995年,江苏省最先开始招募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十多年间有11个大市、26个县(市、区)选聘了近3000名大学生到村工作。1999年,海南省率先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同一年,浙江宁波采用公开招考方式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出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向全国招聘大学生“村官”。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了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次年10月,平顶山市选拔大专以上学历优秀青年到农村任职。2003年,河北省邢台市广宗、清河等县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实现智力优势群与农村基层干部的有机对接。2003年12月,河北省柏乡县开始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在部分市县探索之时,共青团中央也在选派高校毕业生赴农村服务,但以中西部贫困地区为主。1996年,共青团中央联合有关部委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开展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志愿服务。2003年初,“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正式推出,为以后的“三支一扶”与“大学生村官”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B.全面试验时期(2005—2007)

2005年开始,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国家鼓励青年到基层就业。随后,教育部组织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进入大范围试验过程。2005年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6年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随之开展,2007年宁夏、内蒙、云南加入其中。北京市启动 “村村有大学生”计划,2005年在平谷区进行试点,第一批大学生“村官” 32名,2006年招聘2016名,2007年招聘3000名。

2.全面实行阶段(2008—2009)

2008年春,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自此开始,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这是对13年来各地大学生“村官”计划工作的肯定,也是新的、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建设阶段的开始。据《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已达13万人以上,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约80%的县与县级市。北京市实现了村村两名大学生村官。2009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将此前各部委出台的“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特岗计划”“西部计划”进行了一次全面整合,按岗位统一了生活补贴标准、各项保险、各项计划的服务期满就业的政策等。

3.科学管理阶段(2009--)

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现正在向科学管理的阶段发展。为实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力推进,不仅要不断的扩大村官计划,而且要为大学生村官创造事业空间,关注其成长,但关键是出路问题。《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大学

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5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等。北京市已为即将“卸任”的大学生“村官”谋划了数条“出路”,其中就有定向招录基层公务员。重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服务期间,选派到建制村的大学生关系在乡镇,工作到村,可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经过一定时间锻炼,本人优秀、业绩突出、党员和群众公认,通过规定程序,可担任村“两委”负责人。在基层服务满两年,到建制村的,经公务员录用考察,考察合格者,由重庆市公务员局录用为公务员;到乡镇教师、农技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岗位的,由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安排部署聘用考察,考察合格者,由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正式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服务年限计算为工龄。为了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及县以上相关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这样,从选拔与培养到使用与提拔,规范管理、科学衔接,为农村留住大量的宝贵人才。

二、大学生村官的现状

(一)整体状况

1.思想基础较好、综合素质较高

大学生村官在高校期间学习了系统的文化理论,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迎接新挑战。大家不仅思想觉悟高、科学理论好,而且密切联系农村实际,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来到农村的基层就担负起了整理档案、负责宣传以及日杂等工作,看似简单的工作显现了其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赢得了当地村干部群众的普遍好感和尊重。大家艰苦奋斗,能打硬仗,坚忍不拔,基层的磨炼加深了大学生对农村的认识,并使其更快地成长并成熟起来。大学生村官希望能够在农村有所作为,切实地为农民服务,带动老百姓致富,真正改变农村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积极充当政策宣传员、法律咨询员、科技普及员、信息调研员、档案管理员、村务协管员、文化小教员、活动组织员等角色,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与水平,努力工作,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2.富有创业激情、具有奉献精神

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农村,其中一部分是在就业压力下做出的选择,但主要的还是想在基层一线发挥才干。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想为百姓做贡献,体现个人价值,同时增加自身的经验和阅历,或为从政打基础,或为以后的工作锻炼能力。由于乡村的复杂性,经过村官工作的磨炼,大家对工作、生活、社会有了自己的感悟,一些人对农村怀有了感情,想扎根农村。大学生村官大多完成了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到了农村基层以后,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特长,积极为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服务,赢得了农村基层的欢迎和农民群众的赞誉。大家依靠当地特色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创办了一批项目,涵盖了设施农业、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对任职村村民确实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也让当地经历了新的创业思维撞击。大学生村官利用知识优势,从培育村级新产业出发,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带领村民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尽管现实和理想有些错位,但热情和动力却与日俱增。大学生村官不仅有创业的热情,而且还有奉献精神,勤勤恳恳工作,实实在在办事。在工作中敢创新路、敢于吃苦,走别人没有走的路,用发展中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措施,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平凡的付出、无悔的奉献。

3.服务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生代价值

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

础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才俊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新农村,要树立三农可持续发展观,以现代农业的生态环保、粮食安全、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等为主要内容,促进多元化发展的新农村。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开展本村的资源环境、人文地理和社情民意等方面的基础调查,梳理村籍和台帐等历史资料,完成必要的村志建设。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了解村内的老人妇女儿童等最大弱势群体和鳏寡孤独的困难和需求,全面活跃乡村生活。大学生村官主要是80后、90后的高校毕业生,其出生以后就一直上学,相对来言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很熟悉,但渴望进入社会、融入职场,而事实上还没有接纳他们。新生代的大学生村官希望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希望通过在农村的工作,通过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参与,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为当地农村、农民、农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农村的实际现状与亲历工作使得大学生村官逐步成熟,历练了人生,促进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提升了境界,培养了知难而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阅历得以丰富、意志得以磨炼、能力得以提高,并且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紧密结合,在发展农业、服务农村、造福农民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价值。

4.职业期望意愿较高、现实工作错综复杂

大学生村官热爱农村事业,热心农村建设,能耐心细致的做好农村群众工作,具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对自己、对事业的期望较高。但农村工作很是艰难。从大局来看,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问题不容轻视,农业出现萎缩态势,农村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凸现等等,使得新农村建设任务异常复杂。从小的方面讲,农村发展项目资金段短缺、缺乏实用技术,并且农村是熟人社会、关系复杂。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忙于繁琐的村务,其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由于大学生村官有知识,往往从事一些统计数据、宣传、组织会议等琐碎简单的工作,并且经常被上级部门抽调。在大部分村中,一二把手都在中年以上,甚至有的超过六十岁,并且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也不够开放,在经验主义和稳定主义思维下,敢想敢干的大学生村官普遍受到了掣肘。上级领导不支持、村里干部不配合、当地群众不认可是当前一些大学生村官感到最为现实的困境。大部分传统农业型农村事务琐碎繁杂,地方性特点突出、季节性很强,而大学生村官人缘性与农民性较小、农村化与本地化较差,使得村中的领导不想或不敢放手。大学生村官要志存高远、坚定信念的同时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在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的交往中增加感情,向当地干部虚心学习、真心请教,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自己。通过自己的表现,培养了感情,换取了信任,才会在错综复杂的现实工作中逐步成长。

(二)存在的问题(现象与原因分析,诸如高流失率、其身份的困惑与后续管理等)勿庸置疑,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作用是积极的,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做法是受到农村各方面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注重了行政能力测试,没有统筹考虑专业问题,缺少必要的培训与帮扶。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时候,并没有专业上的要求,非农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几乎没有任何专业优势可以体现。现阶段的农村需要更多的有农业专业技术背景的大学生来担任村官,可以直接对生产进行指导。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农村的实际并不符合,在许多工作中很少运用到其所学的知识,学非所用,开展工作比较困难,为此村民们对他们也不太信任,重要的是大学生村官不能够发挥自身所长,限制了发展。而有些工业或者商业服务业发展较快的乡村又希望经济类或管理类的有经济头脑、能够引进项目的大学生村官进村工作。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出发点是不容质疑的,但在实践中没有得到统筹谋划、精心实施。大学生村官是新生事物,大学教育体系中还没有专门的专业设置,只能从各类专业毕业生中

篇三:浅析大学生村官计划及其问题毕业论文

摘 要

当今大量的大学生到国家基础村政府担任,这种现象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凭借他们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先进的理论、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县级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的保障,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提升了经济发展。实施大学生村官这一制度,顺应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不但为大学生的成长搭建了平台,更为新农村的科学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实际考察,对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进行了调研,从了解了“大学生村官”对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新农村建设 建议

Abstract

Today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to the national basic village

government as, this phenomenon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By virtue of their rich knowledge reserve, advanced theory, a complete view of the world and life, for the county area economy development provided strong talent resources safeguard, promot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udents village officials of this system, conforming to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needs, not only for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 platform, more new countrysid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has injected fresh bloo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oretical research,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is group undertook survey,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necessity,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university-graduate village official new rural constructionsuggestion

导论

当今大量的大学生到国家基础村政府担任,这种现象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不但提高了大学生就业水平,而且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一举两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有这样非常重要的一条:建立新农村文化,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文化观。农村的进步、发展、致富,无不离开文化的发展。凭借他们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先进的理论、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县级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的保障,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从而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大学生普遍的志存高远,渴望建功立业,急于求成,一旦有机会,就会急于展现自我,追求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实现欲望相对较强烈,毕业生普遍志存高远,胸怀大志,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实际考察,对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进行了调研,从了解了“大学生村官”对建设新农村建设起到的积极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必要性

当今大量的大学生到国家基础村政府担任,这种现象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凭借他们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先进的理论、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县级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的保障,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从而提升县域经济发展。1

(一) 大学生就任村官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实施大学生村官这一制度,顺应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不但为大学生的成长搭建了平台,更为新农村的科学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安排大学生到农村工作表现了我国领导重视农村基层的工作、强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有效的手段。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生制度,对新农村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二) 大学生就任村官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

如果说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的“软 实力”。特别是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多元化的当今,各种形态的冲击,文化愈加显示其 “硬实力” 的特殊本质。虽然大学教育不一定能将每一个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但是从宏观层面上看,大学生是一群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并且具备基础的科研、创新能力,经受先进文化、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熏陶,是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作出贡献,将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历史悠久的农村文化在理论、实际层次上相结合,对民风民俗的改善、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 大学生就任村官有利于新农村的民主法治建设

大学生村官由政府通过规范流程招考选拔聘用的,是大学生中的精英,整体素质较高,并且扎根于乡土,努力学习“三农”政策,对依法、民主以及科学行政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上级政策、方针、措施具有更加系统的认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自觉的遵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在进行宣传群众、调节资源、处理纠纷等方面的工作的时候能够行动果断、迅速,1刘桥生.“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1月第26卷第4期

遇到困难时敢于挺身而出。在他们全面参与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村庄整治、科技兴农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思想负担,且思想开放民主,工作中开动脑筋,提出的方案跟措施不守旧,工作能够开展的具有新颖性。能够按照有关国家法律依法办事,虚心听取广大村民意见,使得广大村民充分参与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工作上来。能够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通过积极参与村里的各个公共建设规划设计(如村庄治安整治、环境卫生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的前期证,方案制定等)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做好本职工作。加之现代大学生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及吃苦耐劳、良好的文笔,注意上下级关系的调和,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更加深刻、独到,且注意与同事、上级及时的沟通,不仅赢得了广泛的好评,还为村里争取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及项目的引进。2

(四) 大学生就任村官有利于新农村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居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以及农民问题是我国需要克服的三大难题,只有解决这一根本性的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的推进现代化建设。目前,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镇,直接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缺乏,基础缺乏技术骨干。通过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输送了“新鲜血液”,形成有层次的人才贮备梯队,特别是急需那些有着工科、农业、和法律等背景的大学生,解决农村基层人才缺乏的窘境。从长远来看,解决了干部来源单一的问题,培养的干部背景的多元化,加上基层的深刻实践,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

积极从事乡镇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上网宽带、数字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将其普及到农家的工作。在普及的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技术配合相关部门,宣传和发动群众(比如举办讲座、上门做思想工作)。从而让农民循序渐进的了解、熟悉、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学会使用网络了解农业科技、工业知识、网络销售等专业知识,从而发家致富。比如泰州姜堰某村往年每当草莓红了的时候,乡亲总是会为找买家而发愁,如今如今在某位大学生村官的带领下,通过网络、电视以及平面广告等形式,该村的草莓年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并且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3

2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2008年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节选).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0).

3杨晨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中国教育报,2008—4—2.

二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的几个突出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但是目前的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学以及种植、畜牧、养殖、工业等适合农村需要的专业知识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大学生村官中所占比例却比较少。据中国教育在线就业频道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仅占4%。因此,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没有农业、农民需要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经历, 只是凭一腔热情投身广阔的农村,必然在复杂的农村工作实践中碰壁。

(一) 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农村现实需求差距过大

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历经千辛万苦当上村官后,就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角色的变换。从象牙塔到平淡无奇的单位,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落后的乡村,巨大的变换不得不让大学生村官进行角色的迅速的变换。需要尽快的了解农村、接触农民。但是很多大学生村官娇生惯养、水土不服,甚至有的没有来过农村。特别是当遇到农村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时变毫无应对的办法,不晓得如何处理各项繁杂的问题。4

(二) 生村官工资福利待遇偏低

大学生村官的工资视其工作地点而定,经济发达的确的待遇普遍稍高。特别是现在招聘的大学生村官大部分是安排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工资,待遇不高也就成了很普遍的现象。此外,现代化的公共管理体系在农村尚未健全,一些奖励机制不能到位,一些保障性的措施也没有完善。这使得一般大学生在农村工作两三年后,在面对社会各方面压力下,不得不考虑二次就业的问题。尽管国家规定大学生村官在考公务员或者考研究生都有相关的优惠政策,但是对农村感情深厚、那些立志于农村并且真正想在有所作为的大学生村官却缺少足够的吸引力。这些都极大的消磨了他们的积极性,挫伤了他们的信心。5

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国家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得到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积极响应。虽然是国家推出这一政策是双赢的,但是由于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使得很多待遇无法完全实现。具体有一下几种情况: 4

5李益众.大学生村官为何不愿扎根农村.共产党员,2007(17). 田晓超.论大学生村官政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