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规划案例

篇一:新农村案例分析

(1)日本爱知县足助乡——利用自然景观,开发乡村旅游(策略)

爱知县足助乡距离丰田市20公里,名古屋1小时车程。20世纪6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村民进入城市务工成为工人,村庄出现了人走楼空的现象。

为振兴足助乡的复兴,村民开展了“地域文化的创造”、“地域产业的振兴”、“建造乡镇型的观光”等各种活动来振兴家乡的复兴。

1) 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旅游观光

利用地域特色,挖掘地域资源,发挥文化传统特色。成立观光协会,整理山、林、溪、桥等景观资源,建设观光亭、休息平台、路灯、座椅等公共设施,完善停车场、建设演出舞台,木质小木屋等。设立山村特色饮食店。

2) 修复自然农田景观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将许多小块田整合为大田地,整修道路实现机械化作业,形成单纯自然的现代化农村生产景观

乡村景观 规划案例

3) 保存乡镇传统老街

成立“足助街道保护协会”,提出科学可行的开发办法。如,沿街的老建筑立面必须保持原汁原味的古老形态,内部功能及结构可以自由改造。建筑色彩和材料的运用要具有当地特色。

4) 传承山野文化

创立民艺博物馆,开设扎染工艺、草木染工艺、织布工艺、木屐工艺等表演制作内容,并结合商品现场销售。

5) 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开发农业蔬菜花圃园;建设“百年草”老人福利院;邀请各个国家的民间特色表演。

(2)日本北海道富良野——转变种植结构,拓展农企合作模式(产业)

1) 转变种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1974年富良野农协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确定了“已不是种植大米的时代了”。村民由原来的单种水稻转型扩充为种植花卉以及蔬果类,洋葱、土豆、胡萝卜、包菜、土豆、香草等。由于迎合了市场的需求,销路迅速打开,收益上升显著,到1998年农协的蔬菜销售额已达到190亿。

2) 公司+农户模式

成立了葡萄果树研究所和葡萄酒厂、葡萄果汁加工厂,一可以延长果品供应期,二可解决滞销水果的保藏问题。1982年他们的葡萄酒产品参加了“国际第20届食品审查会”,获得白葡萄酒、红葡萄酒的金奖。

除此之外,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企业对口挂钩的案例也很多。种植中草药与日本大正制药公司联手;亚麻与制麻公司的制线工场联手,蔬菜与出口贸易公司。形成了企业保农业,农业供企业的发展模式。

(3)韩国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以“奇”为突破口,核心招牌突出乡土气息(定位)

周末农场型:韩国发展休闲农业的经典形式为 “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以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为例:大酱村首先抓住游客好奇心出奇制胜的由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利用当地原生材料采用韩国传统手艺制作养生食品的方式制造大酱,既符合现代人的养生学,还可以让游客亲临原初生活状态下的大酱村,同时节省资本、传承民俗文化特色。此外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还特别准备了以三千个犬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绿茶冥想体验,赤脚漫步树林及美昧健康的大酱拌饭,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性,体现了乡村旅游的就地取材、地域特色浓郁的同时迎合了修身养性的市场需求,成功的吸引了大量客源。

可借鉴之处:以“奇”为突破口,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是创意的奇特,配合这样的理念,开展三千个犬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是实践的奇特,再者,将韩国泡菜、大酱拌饭为核心招牌突出乡土气息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

篇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实例(三个实例)

实例一沧州市景观生态格局规划

一现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1 生态格局概况

通过对1995、2000、2005三个年份TM影像的解译,得到各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1995-2000年,沧州市城镇规模总体扩张较小,比较显著的是在东部临海地区工矿用地的增加较多,以及在现港城地区出现建设用地;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且区域零散分布;盐碱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和改善,主要是用做一般农田,以及部分用于城镇建设;部分滩涂湿地资源开始出现退化现象。

总体而言,沧州市属于生态良好地区,但由于重度盐碱化等各方面原因,东西部覆被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其景观格局有一定的改善空间,主要是中部耕地和草地类型过于集中,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度,属于脆弱生态系统;东部地区虽有南大港、管养场、杨埕等众多湿地资源,而景观格局未成体系。因此,需构建适合沧州市本底条件的生态安全格局。 沧州景观生态格局呈现明显的人工化较重、分布较为广泛的态势。在今后的生态格局构建中,开发过程应注重提高质量而非数量;生态建设同样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有序地扩大数量。

图 9 沧州市1995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图 10 沧州市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图 11 沧州市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将于2006年12月底解译完成) 2景观生态指数计算

根据沧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和遥感影象图,作了景观格局指数测算,针对本市实际情况选取以下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

(一) 景观异质性指数

可采用类型图数据,通过斑块的组成和配置来研究。具体选用的指标有:

多样性指数:是指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以及随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绿地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

Shannon多样性指数SDI=-∑[Piln(Pi)],每一斑块类型所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乘以其对数,然后求和,取负值;

均匀度指数:该指数反映景观中各斑块在面积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表明景观各组成成分分配得越均匀。

SEI= SDI/ SDImax =-∑[Piln(Pi)]/ln(n),当SEI趋近于1 时,景观斑块分布的均匀度也趋于最大。

(二) 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直接反映景观中某一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指标是斑块面积。斑块面积包括斑块总面积、斑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面积、最小斑块面积、斑块面积极差、斑块面积中值、斑块面积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斑块面积偏态系数、最大斑块指数等。

斑块总面积:是景观中某类景观斑块面积的总和。反映该类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整体水平; 斑块平均面积:MPS,反映该类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平均水平;

斑块分离度:表示各类景观斑块个体分布的分离程度;

斑块密度:指各类景观在单位面积上的斑块数;

类型斑块密度:反映某一类景观斑块的分布情况,值越高,该类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大。

斑块面积标准差:PSSD=sqrt{∑∑[aij -(A/N)]2/N};

斑块面积变异系数:PSCV=PSSD/MPS(100)。

(三) 生态空间格局分形指数

平均斑块分维数:分维数是利用分形论对单个斑块形状复杂程度的量度,平均斑块分维数是取所有斑块分维数的算术平均值。

MPFD={∑∑[2ln(0.25Pij)/ln(aij)]}/N;

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单个斑块的分维数以面积为基准的加权平均值。

AWMPFD=∑∑{ [2ln(0.25Pij)/ln(aij)]*(aij/A)}。

这里主要采用类型图数据,按斑块的类型和面积来研究,得到的结果如表 5?1所示。(该表格在土地利用类型解译完成后,计算得到)

二景观生态格局演变与分析

通过以上指数计算的结果,进一步进行(1)多样性指数分析;(2)均匀度分析;(3)斑块分离度指数分析。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针对沧州市生态现状,结合景观生态格局指数分析和生态功能区划,着眼长远发展,构建如下生态格局体系:

限制以城镇为主要职能的生态重建区的大幅扩张;明确划定生态保育区,在生态保育区与生态重建区间生成以农业、旅游业等低开发强度区域过渡带的生=-态缓冲区,对保育区和重建区进行隔离;沿子牙河、南排河以及主要交通干线,构建生态廊道,廊道的布局以生态隔离和对耕地景观破碎为主。

图 12沧州市生态系统格局规划图

针对沧州市东西部生态条件差异,从基质-斑块-廊道格局出发,构建沧州市生态格局体系。 生态基质的建设:对于沧州东部临海地区这种以盐碱地和盐田为主要景观生态类型,以盐碱地和裸土地为基底的区域,首先应对其进行盐碱地改良、生态群落改造建设(见6.2节 林相配置与土地改良部分):通过循序渐进的土壤改良措施和林相配置措施,使整体生态条件得到改善。

生态斑块的建设:以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生态环境控制区为核心进行生态斑块建设,同时在布局上改变原有生态格局中绿地过于贴近周边,有意识降低分离度指数,提高景观分布的复杂性。总体格局为:在四大湿地为主的大型绿地斑块外,增加海兴南部生态农业观光区;同时在腹地黄骅,在一些因地质构造等因素而不适合用于城市建设的空间,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

生态廊道的建设:以“三横四纵”的廊道建设,勾勒沧州市整体生态格局。横向廊道主要以贯穿市域东西的子牙河、南排河沿岸建设两条东西主生态廊道,辅以连接大浪淀和杨埕湿地的人工廊道,使主要生态资源相互联系。纵向建设连通大浪淀与献县泛区、南大港湿地与杨埕湿地的两条主廊道;同时加强海岸带和运河岸线保护。

另外应加强防护林带和其他一般交通廊道、河流廊道以及注重整体南北绿地贯通廊道的建设。

实例二:杭州市城乡景观保护和建设

第1条 景观格局

l 区域景观格局

以青山、碧水、平原等为基质,镶嵌城镇、村庄、湖库等景观斑块,以道路、江河为廊道,形成以“湖(千岛湖)城(杭州)相望、两山(北面天目山、白际山与昱岭山和南面千里岗与龙门山)对峙、三江(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蜿蜒、河湖密布、农林相依”为特征的区域景观生态格局。

l 城市景观格局

以山、水、田为基质,镶嵌“一主三副六大组团”城市斑块,构筑“两环两轴六带”绿色廊道,糅文化史迹于城市之内,融城市于山水田园之间,形成田路交错、依江带湖、城景交融的多样和谐的城市景观格局。

第2条 自然景观保护

l 加强自然景观保护

保护自然保护区景观 以森林资源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加强天目山、清凉峰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保护,维持自然生态景观要素多样性。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开展任何形式的开发活动,在实验区、外围缓冲区适度开展科研和旅游活动,防止旅游考察等人为活动破坏。

加强平原河网景观保护与建设 加强东北部平原和河谷平原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完善农田复合林网建设,丰富农业基质动植物类型,营造农田园林相互交错的平原景观,提高平原基质的景观多样性。禁止填占河道和池塘,保护水体的水文功能、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推行生态护岸,营造水乡景观。

l 加强景观廊道保护与建设

加强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的“三江”自然景观廊道保护,开展流域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两岸生态防护林带,保护河漫滩生境,建设生态防洪堤岸,保持江岸景观的和谐一致。

l 加强重要生态景观保护

加强湿地景观保护 建设钱塘江滩涂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钱塘江江心洲,保护滩涂生物群落生境。加强以千岛湖、西湖、青山湖、东北部平原河网、滞(泄)洪区、其它中小型湖荡(水库)等淡水湿地资源保护,划定西溪、东塘等城市低洼湿地保护区。严格遏制盲目围垦、圩垸等侵占湿地现象,分类分级监督管理,实施“退垦还滩”、“退耕还湖”,恢复湿地功能。 加强特殊地貌单元保护 重视特殊地貌单元保护,特别是平原孤丘,如临平山、萧山(西北、北干山)等,依托孤丘山麓森林,建设向城市纵深延伸的绿地系统。

完善风景名胜区景观保护与建设 以“三江二湖一山一河”为重点,保护丰富的自然山水、森林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维护自然景观原始风貌。加强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努力保持山青水秀、清雅幽静的自然生态。

第3条 城市景观建设

杭州城市融合在由钱塘江、运河、西湖和山陵、平川构成的优美自然景观之中,城市建设要突出城市与自然风光的依存关系,处理好历史古都和现代化大都市的关系。根据区域功能和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分类控制基本建筑高度。以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为目标,加强城市轮廓线控制,维护西湖“三面云山”与城市天际线的和谐组合。保护和弘扬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和谐一致的城市风貌。

城市建筑要与园林绿地景观结合,与水景观结合,紧凑布局,节约用地,控制建筑密度。提倡多样性的建筑艺术风格,保持民族的、江南特色的建筑风格,维护建筑环境的整体协调。 科学规划城市绿地系统,高标准建设城市“一部三沿”、九大入城口和广场、公共建筑群、小区、河滨等区域。建设丰富多样的街头文化或绿地小品。

第4条 乡村景观建设

合理规划,保护民居,因势利导,把村落有机地融入大自然之中。在城市化发展扩张的过程中,有计划有重点地保留部分城郊乡村,避免将农村过度城市化,结合蔬菜、花卉、苗木、园艺等都市农业基地开发建设,营造城乡过渡景观缓冲带,发挥城郊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并将农业植物引入城市园林、街头广场、公园等绿化建设中,将自然生趣注入城镇景观。

第5条 城乡特色景观保护

l 西湖风景区生态空间的保护

控制并压缩风景区内的建筑总量,保护西湖的生态空间和景观空间不受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挤压。建设生态廊道和视线通道,使西湖的生态空间向城区扩展、辐射、渗透,与钱塘江连通。实施“退建还绿”、“退市还景”,逐步改变“湖城对峙”的局面;在西湖风景区外围划定缓冲区,宾馆等旅游服务设施向缓冲区转移,形成外围服务区,缓冲区内禁止房地产开发。 l 古镇老街的保护

古镇老街的保护既要保护延续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也要保持与自然山水和谐一致。加强各县(市、区)古镇老街的保护,延续地方特色的历史文脉和民居建筑风貌。保护历史地段及历史积累的特有格局、肌理和空间秩序,做到成片保护。

第6条 城乡绿色廊道建设

l 建设城市江河绿色廊道

建设完善钱塘江两岸各宽100米、运河两岸各宽30~50米生态景观带、城市河道两侧各宽10~30米的滨水绿带建设,连接“四园(四个近郊森林公园)、多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各级公园广场,构建城市自然绿色廊道体系。

l 完善城市绿色交通廊道

以“一绕三纵五横”的城市快速交通干线为骨架,建设纵横交错的绿色交通廊道和绿色节点,构建城市绿色交通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绕城公路两侧总宽500米绿化带。城市主干路绿地率不低于20%,次干路不低于15%,一般道路两侧绿带宽度不少于3米。新区快速路两侧绿化带不少于30米,主要立交桥两侧设置不少于20米绿化带。副城、组团之间主要交通道路两侧控制30-50米绿带。

l 建设区域交通景观廊道

建设铁路、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生态防护林带,严格控制公路两侧的建筑红线,建设绿色交通的景观廊道。完善道路生态设计,充分预留和建设生物通道,保证动物正常迁移。

实例三:营口市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景观格局是指景观生态要素的时空分布。按照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结合营口的实际情况,将营口市域的景观分成六大类:林地、园地、盐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分析营口市当前的景观生态格局,并与过去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营口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景观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1)景观多样性缓慢增加,景观优势度稳步下降

营口市域的景观类型愈加丰富,不同景观要素类型所占的比例趋于均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化改变了土地利用格局,使得耕地、林地不断地被开发为城市建设用地,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各种景观类型的比例差别减小。

(2)景观破碎度急剧增加

景观破碎度急剧增加,营口市的景观越来越破碎,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越来越大。这

是城市化发展导致的必然结果。

2、斑块类型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1)景观破碎度变化分析

1)建设用地破碎度最大:营口市建设用地的分布很分散,导致这类景观要素很破碎,建设用地破碎度有增大的趋势,这是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必然结果。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愈加强烈,建设用地会愈加破碎。

2)林地破碎度最小:林地主要集中在营口市域的东部山区和中部丘陵地带,在这六类景观要素中占的比重最大,受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最小。但从趋势度讲,营口市的森林资源在过去的时间里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破碎度趋于增加。

3)水域破碎度急剧增加:由于大量的农村用水和城市用水的需要,以及工业的发展导致水体污染程度增加,部分河川断流,湖泊、水库萎缩,水域面积减小,水域破碎度增加。

4)耕地破碎度有所增加: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项建设工程对土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占用耕地的现象日益严重,土地资源因为遭到了人类活动的破坏而有日益破碎的趋势。

(2)斑块形状变化分析

分维数常用来测定景观中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值越小,斑块形状越简单,相反,值越大,斑块形状越复杂。

1)水体景观的形状最复杂:营口市域内的水体很分散,有河流、坑塘,也有大中小型的水库几十余座,形状多种多样,这种状况导致了水体景观的平均斑块分维数指数最大,形状最复杂。

2)盐田景观的形状最规则:盐田景观的平均斑块分维数指数最低,形状最简单,这与盐田的人工性质是分不开的。

3)建设用地景观的形状保持稳定: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一般呈现一种放射性扩张的模式,扩张模式近于统一,景观的形状也趋于相似。

附:景观指数的计算方法

各种景观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一.景观多样性类指数

景观多样性类指数(Turner,1986;肖笃宁,1990;傅泊杰,1995)是利用不同景观元素的面积比重构造的一类景观整体结构指数,可用于描述景观元素类型的丰富程度、不同景观元素面积比重分布的均匀程度以及主要景观元素类型的优势性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H为景观多样性指数,m为景观类型的数量,Pi为第i类景观类型所占的面积比例,H值的大小反映景观类型的多少和各类型所占比例的变化,即景观多样性指数同时反映了类型的多度和异质性信息。如果某景观有S个类型,那么在不同类型面积比例相等的情况下得到的多样性指数被称为最大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为:

景观实际多样性指数与最大多样性指数的比值被称为均匀度指数,即E=H/Hmax,它为我们比较不同景观或同一景观不同时期多样性变化情况提供一个有力手段。

景观优势度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 ,Pk为景观组分类型k占总面积之比例,m为景观组分类型总数。

二. 景观形状类指数

篇三: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案例解析

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案例解析

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大多数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基本模式。山合水易认为旅游地产的兴起,是旅游小城镇特别是旅游城市开发的一个主动力。将旅游区域开发与城市经营全面结合起来,是能够形成政府资金来源和企业利润构成的关键。旅游小镇开发,实际上,就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建设。

一、旅游小镇的特点

(一)环境优美。山合水易认为对旅游小镇而言,环境是一张王牌。正是有别于大城市的喧嚣,景区周边的小镇能给游人平时无法感受到的自然环境,使其具有大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本地特色。任何一个旅游小镇均有当地的一个独有特色,彰显本地的民俗文化,推广本土风情和当地特产。

(三)历史文化。文化是最能引起的共鸣的产品,浓厚的文化张力无限。

(四)旅游服务。建设旅游小镇,“旅游”的开发固然非常重要。一套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既是方便顾客,也能规避各方面对旅游小镇的“破坏”。

二、旅游小镇的分类

(一)资源主导型旅游小镇

即自身拥有旅游资源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小城镇。这类小镇为特色镇,主要为古镇,特别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具有非常好的古镇风貌,形成了旅游吸引力,古镇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古镇的特色建筑、风水情调、民俗文化等,都吸引着观光和休闲游客。

(二)旅游接待型旅游小镇

著名自然风景景区,一般都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在这些旅游目的地的周边,形成的人口聚居地,就是旅游小镇。这一类小镇,本身不是景区,但是自然生态环境都很好,最重要的在于,这里是旅游集散地,是接待建设的重点区域,这就是接待型旅游小镇。这类小城镇通常为远离旅游中心城市的著名风景区重要门户和游客主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小城镇依托地理优势,开展旅游接待工作。接待型旅游小镇,是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最佳区域,既可以开发旅游商业房地产,又可以开发旅游度假房地产。

(三)生态人居型旅游小镇

最为大量的旅游小镇,是生态环境非常好,以生态人居为特色发展的小镇。这类小镇一般处于中大型城市周边,距离城区较近。这一区域内的生态小镇,是旅游房地产发展的极佳目标,是旅游休闲小镇最广泛的目标。此类小城镇以接待城市休闲居民,开展农业观光等乡村为主,进一步发展为生态休闲小城镇。

旅游小镇规划设计之青海湟源古城镇改造案例

核心规划:

湟源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上游,隶属西宁市。至西宁市区45分钟,

至青海湖1小时。湟源县内有多处旅游景点,面积约36.71公顷,以河湟文化、古城文化等地域文化为特色,其中以丹噶尔古城为县内重点景区之一。在湟源县内的众多古城中,丹噶尔古城地理区位优越,而且规模最大,文化渊源最深,同时,还兼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在此次的旧城改造中,山合水易机构尊重古城原有风貌,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合其中。

规划改造设计:

改造前,旧城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古城内主要道路路幅较窄,应局部拓宽;古城内现状为人车混行,道路级别不清晰;集散空间不足,不能满足游人的使用;业态形式单一,以纪念品销售为主,并且分布散乱。

山合水易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尊重古城原有道路结构,改变局部空间尺度,将横二巷和大什字街路幅拓宽。在古城南北两侧设置三处停车场,古城内不允许车辆通行。局部拆除现有民居,形成集散空间,方便游人休憩、等候等需求。

改造前,旧城的建筑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路面需要进行平整后进行铺装设计;缺乏照明设备,需要增添路灯及草坪灯活跃街道气氛;立面建筑入口过于小气,缺少引导性;整体风格过于住宅化,门和开窗整体死板,缺少商业气氛;立面设计上元素过于杂乱,无秩序感(体现在店招摆设太随意化);景观绿化与人之间的互动太小,缺少休息活动空间。

针对该问题,山合水易主要提出修改的应对策略是以“改造,拆除”为主的整治措施。

改造:针对历史风貌有较小冲突的建筑,和风貌协调质量较好功能不能满足要求的建筑,进行改造,使其高度、体量、建筑风格、材质等与传统建筑相协调、谦和自然,反映衬托历史建筑

拆除:风貌极差、质量极差的不协调建筑和阻碍开放空间形成的建筑。 景观改造设计

改造前,古城内绿化极少,应加大绿化面积,软化建筑。标识体统和服务设计较少,不能满足游人需要。景观小品布局分散,设计不具特色。铺装形式单

一。古城入口不具备集散休闲功能。

针对该问题,主要进行了三大方面的改造:

空间布局改造:结合节点所处位置、节点功能,设计符合游人使用,突出节点效果的空间布局。

植被绿化改造:增加绿化面积,在建筑周边设置地被、灌木类植物,软化建筑;增加高大乔木类植物,并设置树下座椅,方便游人休息。

服务设施改造:在适当位置加设垃圾桶、座椅、指示牌等服务设施。 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系统具备识别性和传达性。在标识系统的设计中提取当地文化符号,体现景区特色。

标识系统以使用红、灰、赭石三种颜色为主,与景区建筑主体颜色统一,但使用更高的对比度,使其更加醒目。标识的设计强调标识的视觉性,充分展现了景区的形象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