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教育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关于构建初中农村家长学校新型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类别:B·立项课题

学科类别:德育

课题编号:201009006

课题名称:《关于构建初中农村家长学校新型模式的研究 》

结 题 报 告

课题主持人:贾康

课题参研人:郭春燕 姚胜勇 王正浩 范运平 陈 勇 王 娟

张永刚 李荣喜 黄淑芬 李麟华 李华 田雪丽

王正霞 杨淑华

单 位:吴桥县马奇学区马奇中学

联系电话:18733035686

结题时间:2012年5月

课题名称:《关于构建初中农村家长学校新型模式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贾康

课题参研人:郭春燕 姚胜勇 王正浩 范运平 陈 勇 王 娟

张永刚 李荣喜 黄淑芬 李麟华 李华 田雪丽

王正霞 杨淑华

课题结题报告

沧州市吴桥县马奇学区马奇中学 贾康 郭春燕

我校课题——《关于构建初中农村家长学校新型模式的研究》,是2010年经沧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的市级“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属于德育类。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初中生的家长教育问题已不容忽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共同影响和指导孩子的身心发展,而其中的家庭教育更直接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目前,农村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的家长教育十分普遍,违反了正确的家庭教育原则。在校学生中,需帮助的学生(即差生)相当普遍,据调查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与不当造成的需帮助的学生占到62.8%。正确引导家长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高素质的家庭教育是对二十一世纪人才成长的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要聪明、道德高尚、身心健康,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国家要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二十一世纪对社会人才的需要,向家长提出的基本要求是:(1)高尚的思想品德,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为国教子”的观念,自觉对孩子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对祖国的未来与孩子的前途负责;(2)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努力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教育科学和体育卫生知识,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3)良好的作风修养。合理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制度,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团结全家成员,形成良好家风;勤俭朴素,杜绝不良嗜好;遵纪守法,文明有礼。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心理教育作为大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然而没有哪一个父母是天生的教育家,有相当一部分的父母,在该把孩子当作是孩子的时候,却不把孩子当作是孩子;在不该把孩子当作是孩子的时候,却偏偏把孩子当作是孩子,从而造成教育失误。教育是一门艺术,父母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如何提高父母的自身素质,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是为人父母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的。

而农村家庭心理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几乎是空白,并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许多家庭往往只重视子女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简单化,形式化,削弱了学校正面教育的力量;农村家庭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其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存在着一定扭曲等等。这些已制约着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不少农村的孩子因为家庭问题离家出走、打架、泡网吧等。家庭心理教育已成为新时期农村家庭一个难点和重点,也成为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

据上所说,我们认为农村家庭心理教育势在必行,而农村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教育素

质和教育能力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我校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始了有关初中农村家长学校新型模式的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课题方案,2010年5月申报沧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市级“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2010年6月获得“立项”批准,批准号为201009006。

(三)核心概念界定

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以学生家长为对象,以提高家长素质为中心,传授家庭教育科学知识

和方法,培养合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业余学校。

家长学校管理:是指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家长学校的教学和活动管理。

办学实践:主要指家长学校围绕研究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多元化教学:是指根据特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成的多样化的教学。

家校多元化联合教学模式:是指以家校联合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家庭知识教育讲座和专题家长会为主要手段,另设有课堂教学开放日、家访接待日增进家长和学校的联系;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开展校外教育工作;搞好家访工作,对个别家教方式与方法不当的家庭进行专题或单独家访,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的一种模式。其中的家访形式主要采取了电话家访、网上家访、专题家访。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和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出一套家长与学校联合办学,多个层面、多种形式提高家长教育素质,适合农村初中发展、能实际运作的农村家长学校办学模式。

2、 形成有效的操作策略:通过实践和研究,我们要研究出一套适合农村家长学校办学的操

作策略。

3、 通过农村家长学校模式的探索,成功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家校合作,成功培育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首先是创立并实施农村初中家长学校新模式,其次是研究与修订家长学校新模式,然后进行资料整合,找出经验和不足,为其他农村家长学校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三)创新点:我们的研究以家校联合为指导思想,立足农村学校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层次家庭的教育现状,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农村家长学校的操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开放的模式:以家庭教育讲座、专题家长会和教学开放日为平台,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学校与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情感距离。

2、角色的转变:老师和家长以学生健康发展为目的,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共同质疑。各位家长纷纷畅谈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提出了种种困惑,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沟通意见,达成共识。

3、温馨的氛围:开会时不再是老师站台上,家长坐台下,而是家长、学生、老师围成一圈,相邻而坐,拉进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家长会荡起浓浓的人情味”是每次家长会贯穿的理念,这不仅表现在形式、内容的设计上,更表现在环境的布置上。每间教室都布置的温馨优雅,干净整洁,仿佛进入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家长学校变得有血有肉。

三、研究的方法

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依据本课题为应用性研究的性质,决定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配合以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综合研究。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农村初中家庭心理教育,涉及的不是单一的变量,而是一组复合的变量。例如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办学宗旨的确立、家长的家教观念变革等等。因此,为了顺利开展研究工作,我们选用了行动研究法。即针对本课题研究的状态以及研究

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采用以事实证明、以行动佐证的方法,将研究工作步步推进。从每一学期家庭心理教育讲座和家长会的调查结果看来,其行动研究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2、调查访问法:面对农村学生占98%左右的现状,为摸清学生心理状况,我们对学生以及学生家庭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访问,我们了解了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从中发现目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研究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成效性。

3、文献资料法:本课题自始自终一直十分注意广泛收集、查阅文献资料,消化其理论或者实践精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工作。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近两年中,《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心理学报》,还有一些教育理论专著:《我是这样和家长沟通的》,《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作》,《独生子女的幸福未来》《浅谈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中小学家校沟通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初中生心理学》等文献都成为我们研究工作的参考资料。

4、比较法。对家长学校的学员不同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问卷测试,并将家长到学校学习前后的家教能力水平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得到了实践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能够正确把握研究方向,随时调整研究思路。

5、 经验总结法 。我们要求教师把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都做了详细记录,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反思,经过提炼和

农村家庭教育课题结题报告

整合,形成典型案例和论文,并以此形成和完善了家长学校的办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思路

为了探索适合农村初中家长学校的新模式,我们查阅了与本课题相关的大量资料,并对本校家长教育状况进行了实际调查,根据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分析了实际存在的问题,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先是理论学习、调查分析、确立目标 ;然后实践运行,适时修订,研讨分析,构建模式;最后深入研究,优化模式。

研究程序和方法

(1)以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调查农村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和存在误区。

(2)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情况,确定课题及课题小组。

(3)搜集家长学校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学习并研究其课题的目的、意义和理论根据。

(4)对所持资源进行分析,根据现状,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5)举行开题仪式,具体布置工作。

(6)研讨实验,分析记录。

(7)对检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8)总结成果,撰写实验报告、论文、典型实验案例和论文编辑成册。。

(9)结题,请专家验收。

五、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筹划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2010年为了申报沧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统一对申报课题主题的认识。2010年5月,在沧州市教育科研“十一五”课题申报阶段,我校召开了政教组、班主任代表、教师代表会议,共同探讨新的历史时期,我校面临的教育困惑。大家觉得农村家庭心理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才能构建一个平台,让家长和老师们联合起来,共同把孩子们培养成心理健康的、社会所需的人才呢?大家畅所欲言,学生健康成长的背景因素、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等词汇被不断提出,据此,经过归纳、梳理、总结,又结合我校的特色教育——心理教育,确定了立足于 “农村”这一特殊地带的《关于构建初中农村家长学校新型模式的研究》课题雏形诞生。

2、组织课题组。2010年9月,根据研究工作需要,以自愿报名和校领导审议相结合的形式确定了研究人员。贾康主任常年担任政教工作,曾参加过省级课题的研究,被推选为课题组组长。陈勇主任主管学校政教工作,经常和家长打交道,业务和管理能力很强,被聘为业务顾问。郭春燕和邵玉香老师是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王正浩和范运平是学校的模范班主任,

王娟是县级骨干教师,张志刚、张永刚年轻精通电脑和网络,具有很强的责任心,黄淑芬、李荣喜都曾在授课比赛中获奖。他们是一群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研究队伍,均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发表,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教育管理、班级管理水平有目共睹。

3、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组成立后,我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家长学校的任务、职责、目的、意义等相关资料,并讨论了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老师们提高了对家长学校的理论认识,但对家长和学生们的存在的心理问题还是不很清楚,感觉像在纸上谈兵、凭空猜测。于是,我们决定对当前我们学校家庭教育的情况做一次调研。

4、问卷调查分析。2010年10月,由王正浩老师执笔,根据我们想了解的内容,设计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表见附录)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初二年级中三个班级115 名学生的家长。 考虑到家长的工作原因, 调查问卷在星期五下发, 星期一早晨收起来。结果显示:本校家长的总体素质还比较低, 导致家庭文化氛围不够;本校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前程没有远大目标,导致孩子上进心不强, 各方面能力发展一般化;本校家长对子女的健康和学习成绩关注过多, 而对品德及其他方面比较忽视;家长对于学校的教育指导要求很迫切,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 但是在教育方法上感到很无奈。

5、家长会听辩论证。期中考试过后,我们学校像以前一样召开了以班为单位的家长会,我们课题组成员对初二5个班的家长会进行了旁听和口头调研,因为我们课题组有6个人是初二的课任老师,和家长交流比较方便。我们了解到:普通的家长会已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学习一般和上游的家长和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的孩子成绩不好,老师多费心。”而成绩不好的家长沉默不语,生怕老师们说出孩子淘气或不学习一类的话,面子上挂不住。我们也和部分家长具体的谈了孩子目前存在的问题,但短短20分钟,怎么可能每一个孩子都说的那么仔细呢?看着那些没有交流的家长渴望的眼神,看着那些默默不知说什么的家长,我们心里很难过,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也都是家长眼中的宝贝,怎么才能让他们都健康成长,让家长不再伤心呢?怎么才能和家长联合起来,共同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家长会后,我们把各班家长会记录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整理,觉得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很需要具体的方法指导,因为家长们普遍反映初中的孩子不常和家长交流了,有什么事宁愿和同学说也不和他们说,也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一说话孩子就嫌唠叨。我们学校的家长大部分是农村的,40%双双出外打工,45%只有妈妈在家,有很多地要种,甚至有时孩子回家都是锁着门的。5%父母都在家,但也忙的看不见人,10%跟着爷爷奶奶过。家里多数没电脑,有电脑的也不敢上网,生怕孩子玩野了。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初步确定了我们家长学校的办学模式应该多层次、多渠道、多种方法结合,才能适合农村复杂的家庭状况,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

6、研讨和撰写课题实施方案。2010年11月,由贾康和郭春燕执笔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然后全体组员进行了审议、修改。我们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整理,落实了人员的具体分工。

7、举行观摩课,制定出勤制度。

11月16日,黄淑芬老师为初二的部分家长上了一节观摩课,指导家长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增强初二学生的自信心。观摩课后,家长反映老师讲的都是家长想听的心里话,很具体、很实用,但是有很多家长没时间来,有的听了回去就忘了,要是讲的内容有资料就好了。有的说,什么时候再讲,提前告诉一声。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制订了上课时间表、出勤制度,印发了相关的学习资料。

8、开题报告会。2010年12月16日,在我校三楼会议室,由贾康主任主持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县教研室郑建岗主任亲临指导、学区教研员樊勇和刘宝生校长出席了会议,全体组员都准时参加了会议。郑主任对课题实施计划讨论稿提出了具体论证意见。这不仅使课题组

篇二:《农村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兴化市新垛中心校课题组 郎宏琪 赵建国(执笔)

我们的课题《农村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研究》从申报到现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课题组的成员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已所能,积极钻研,认真探索,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又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本课题结题阶段里,我们不断地总结,认真地收集整理资料,务求给本课题的研究画上圆满的句号。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问题的由来或背景

①社会上特殊家庭存在现状

通常一个温暖的家庭应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父爱,又有母爱,父母之爱有机融合,维系着家庭的平衡,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然而近年来,社会的变迁使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离异家庭大量出现。离异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孩子群体——农村留守孩子。据我校前两年有关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全部儿童中超过了45℅。这些家庭的学生,由于过早地失去了正常的父母之爱,过早地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抗挫折能力低下,是非观念淡薄,心理素质差。并造成学生学业成绩下降,思想品质下滑,而且也导致行为异常和心理偏常。

以上这种种情况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国家人才的竞争,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不利因素。

②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学生群体中,特殊家庭学生往往言寡语少,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不大引人注意。其实这些孩子也跟其他学生一样盼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他们的心理常处于压抑之中,他们的性格常处于内向状态,他们惧怕交往,但渴望交往,而实际上得不到正常交往,处于经常的苦恼之中,失落离群感和心理压抑感阻滞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开展农村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研究非常重要。

③特殊家庭子女引发青少年犯罪习惯严重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家庭结构缺陷,家庭教育失误等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直接的原因。社会学家指出,家庭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在青少年成长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有资料显示,在青少年犯罪条件中大约有70%的青少年犯罪者与破裂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不良的家庭环境,无论是父母的离婚,分居或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都会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他们往往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而离家出走,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影响,被犯罪分子引诱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据某少管所对302名少年犯的问卷调查表明,少年犯们回答他们的父母之间的感情很一般、差、很差的占30.8%;回答家长与子女关系时,29.1%的父母不与他们交谈,偶尔有交谈的占56.5%,经常有交谈的占8.3%。可见家庭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2.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特殊家庭主要包括以下3类:一是留守家庭,即父母双方当前在外地上班、务工、经商,常年累月不回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亲戚照管的家庭;二是困难家庭,即主要是“三无人员”、孤老残幼以及因主要劳动力死亡、残疾、生大病等偶然因素使家庭经济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经政府民政部门核准的享有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含一人或多人享有);三是单亲家庭,即父母离异后子女随一方生活、或随其他亲属生活及丧偶、再婚的家庭。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由于特殊家庭学生自身特殊的背景,可能造成他们的心理问题并由此而影响到他们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业成才等许多方面。在今天的农村中学校园里,特殊家庭学生比例一般在55%左右,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然而,针对这样一个有着一定的共性、人数不少的群体,人们却很少有相应和系统教育措施。

对特殊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还有待于系统深入的研究。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架起新的支点。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是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等为理论研究依据,并以《德育纲要》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开展研究,并参考特殊儿童教育学中相关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本课题将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视学生为朋友、为知己、为亲人,一切为了学生,真正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班主任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公正地对待学生,要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互动的情感沟通。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理论告诉我们,三者之间只有相互联系与作用才会对个体产生协同效应,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建立农村特殊家庭子女教育的理论体系:

①农村特殊家庭子女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和良好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研究;

②农村特殊家庭子女的的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矫正及对策;

③特殊家庭子女中品学兼优的个案研究,筛选提炼出规律性的经验; ④农村特殊家庭子女与家庭亲属、老师和同学关系的研究。

2.制定农村特殊家庭子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方案:

①农村特殊家庭子女教育的途径研究;

②农村特殊家庭子女教育的研究方法。

3.农村特殊家庭子女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4.提高参研人员的思想素质、敬业水平及教育教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兴化市新垛中心校及周边学校中特殊家庭子女的品德、学习、生活现状;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特殊家庭子女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特殊家庭子女家长对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2.原因分析研究

①分析留守家庭子女的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和良好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②分析困难家庭子女的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和良好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③分析单亲家庭子女的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和良好品德、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④分析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特殊家庭子女的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⑤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特殊家庭子女的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3.个案研究

①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特殊家庭子女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②对品学兼优的特殊家庭子女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4.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特殊家庭子女的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研究对策,为今后的特殊家庭子女的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以教育理论、学生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基础,探求影响特殊家庭子女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因素和改进办法。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给予关注,及时诱导。因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习惯,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更具特殊性,因此要以动态的观点看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改研究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

2.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寻找规律性的方法途径。如对这些家庭的子女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可采用激励方法,加以肯定,作为其他同学学习的借鉴。存在问题的,进行个别引导,使其向健康的方面发展。

3.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方式,进行现状调查,通过全员调查,掌握个别性情况以免挫伤特殊家庭子女的自尊心。通过相关调查,进行结果分析,找出农村特殊家庭子女表现出来的各种现状和目前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所暴露出来的教育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原因,以确定矫正对策,指导研究活动。

4.文献资料法:阅读相关文献,借鉴成功经验,寻找理论支持。

5.经验总结法:从已有的关于对策的成果中,以及特殊家庭子女中品学兼优的个案研究,筛选提炼出规律性的经验,用于指导对策实践,提高研究效果。

具体说来,本课题针对调查出的特殊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建立特殊家庭子女个人档案,掌握其个人情况。

2.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特殊家庭子女制度。

3.设立亲情热线,班主任定期与特殊家庭子女的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4.优化“家长学校”管理,定期对特殊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进行培训与指导。

5.搜集特殊家庭子女中品学兼优的个案和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成功案例资料。

6.总结完善,积累经验。组织教师撰写研究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自2011年5月开始启动,规划到2014年3月完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时间为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

1.课题组织安排

①选定研究人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011年7月 负责人:韩明圣) ②小组人员分工,明确个人工作责任。(2011年11月 负责人:郎宏琪)

2.课题内容安排

①组织学习课题活动知识、心理问题理论,培训课题研究成员。(2012年2月 负责人:姚华建)

②制定课题研究的工作措施,公开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筹备并召开课题论证会。(2012年3月 负责人:郎宏琪)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时间为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

理论研究与实践引导相结合:

1.开展对特殊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2012年6月 负责人:姚华建)

2.和特殊家庭学生结对子、交朋友,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口,加强学习指导,培养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责任人:课题组成员)

篇三:课题_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自21世纪以来,国家对农民工更加关怀,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寻找工作,许多人在外地城市站稳了脚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离乡人口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由父母一方留下照顾,或夫妻双双进城而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戚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基本上处于受义务教育阶段。其分布广,人数多,在我校1300余名学生当中,留守儿童有500余人,约占总数的38.5%,这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比较缺乏亲情关爱,由于家庭监护力度不够,这必然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这些孩子容易形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打架、偷盗等不良习气;有的出现了性格缺陷:任性、冷漠、自卑、郁闷、敏感、孤独、胆怯等等;留守儿童在家由祖辈或亲戚监护,轻不得,重不得,极易造成留守儿童自以为是、不尊敬他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并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那么,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目前的教育现状如何?我们又怎样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方法系统?关注留守,守望未来,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较多,但还谈不上研究。国内,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比较关注,各地纷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问题的研究已经启动,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以及重庆市的个别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2005年1月,重庆市委向市政协二届三次全会提交了《建立“留守子女”教育和监护体系》集体提案……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这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1、“农村小学”:本课题主要研究开化县华埠片的农村小学。

2、“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课题主要研究两类家庭中的在校学生:(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我们称这样的孩子为半留守学生;(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我们称这样的孩子为全留守学生。

3、“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课题重点调查留守学生目前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及在教育中确实存在的种种问题,探究指导留守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多种途径和操作性强的有效策略,以及挖掘留守学生成长方式中的积极因素。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进行,由课题组自编调查问卷,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和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及家庭教育状况:(1)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的结构类型和基本情况。(2)农村“留守儿童”亲情及家庭教育缺失情况。(3)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心理、品行表现情况。

从以上三种情况的分析,初步探索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多种途径和操作性强的方法、策略。

2、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确定了我校513名留守儿童为调查研究对象,他们分布在全校六个年级的24个班级当中。

五、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类型分析

表1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情况

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

在全部留守儿童家庭中所占比率

与母亲单独在一起

36.86%

与父亲单独在一起

13.07%

与爷爷奶奶在一起

43.74%

与叔叔伯伯在一起

4.54%

与其他亲戚在一起

1.79%

合 计

100.00

据调查,我校“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

1、“单亲教育”型。

父母双方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为“半留守儿童”。从表1可以看到,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的占49.93%,而且父亲外出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留守儿童”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13.07%,如此大面积地缺失“严父”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隔代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全留守儿童”。通过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孩子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儿童总数的43.74%,

3、“寄养教育”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 6.33%,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个别“留守儿童”寄养在一些退休教师家里,他们每月给寄养人一定数额的寄养费。由于寄养人有教育专业知识,孩子能受到比较好家庭教育。但对大部分的打工族来说,可能难以负担寄养费。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其影响情况分析

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表2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情况

亲情联络情况

所占比例

与父母半年见面一次的

63%

与父母一年见面一次的

37%

没去过父母工作地的

65.3%

与父母电话联系较少的

12.3%

非常想念父母的

64.9%

“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 ”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很少见面。其中与父母 “半年一次”见面的为63%,“一年一次”见面的为37%。在与 “留守儿童”的座谈中,除个别孩子不想或偶尔想父母外,他们大都表示经常想念在外的父母,有的甚至一提起父母就泪眼汪汪。

由于割舍不了亲情和血缘关系,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其呆在一起,可实际上无法做到,有的只能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父母偶尔联系。与父母打电话,父母主要是问学习和平安情况,最多叮嘱几句就完了,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据代养人反映,当父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

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

(1)监管人监管不力

①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② 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老人,文化低,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缺少教育孙辈的能力,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于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没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品德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而且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品德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比如老人对孙辈养之过娇,爱之过度,他们对孩子生活上本来能自理的事和力所能及的劳动也愿意包办,代背书包、帮着洗脸、晚上陪睡等等,久而

久之,养成了依赖性和懒惰性,结果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怕困难。

③ 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作为亲戚,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也不敢或是不愿多作批评:父母不在,万一批评后,出了事情责任谁来承担?也有的认为反正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管严了孩子会记恨的。所以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不能严格管教及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作为“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总感到与亲戚隔着一层膜,有寄人篱下的压抑感,内心感到拘束和不自在。

(2)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

我们在电话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保障。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考试有没有考95分以上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地、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和品行发展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打工,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他们给予孩子的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品行情况分析。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行、心理和安全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差生”,而且往往是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亲情的缺失,无助感,被遗弃感,失落感的逐渐产生,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和监管人普遍认为,他们大都存在相对孤僻、内向、脆弱、自卑、不合群的问题,同时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不同程度地表现为不懂得关心人。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孩子,使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 现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调查表明,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野蛮、冷漠、内向。他们在校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缺乏礼貌待人常识,个别“留守儿童”甚至沉溺网吧、有赌博等不良行为。

(四)、几条对策

对策之一: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我们的家长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千里迢迢给孩子寄来钱或许多价值昂贵的物品,却长年没给孩子一个电话、一封信,造成孩子情感饥饿。我校通过牵线搭桥,动员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并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

1、让电话传情。学校为“留守儿童”设立公共电话,开通“亲情热线”,让亲子间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

2、让鸿雁传情。学校通过组织学生“与远方的家长说说心里话”和“提倡写思念日记”等活动,让他们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发泄出去。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又解决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所有这些方式,加强了亲子间的沟通,解决了家庭教育和孩子们感情的饥饿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对策之二:举办“特色家长学校”,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

1、举办“祖辈家长学校”。

祖辈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力军,可他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却难以适应现代孩子的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学校可以专门举办“祖辈家长学校”,对他们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引导老人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

2、举办“空中家长学校”。

父母始终是孩子的监护人,孩子虽然委托给临时监管人,但父母的教育责任是不能推卸的,父母的亲情更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解决了家长的思想问题,让他们人在远方,心系孩子,担当起家长的教育责任,这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问题。我校主要利用现代通讯设备,通过给远方的家长寄发“告家长书”、利用校讯通平台群发短信等方式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家长赚钱不忘教育子女,教育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要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品德,不仅只给物质上的东西,更要关注孩子精神和情感问题,动员家长尽可能地跟孩子多沟通、多联系,使他们懂得:哪怕多一次探望,对孩子的学习进步和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时,我校还开设校园网设立家庭教育专栏,介绍家庭教育知识,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遇到重要问题能及时帮助解决。

对策之三:建立“留守儿童俱乐部”,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随着我校留守儿童的增多,我校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将“留守儿童”进行妥善安排,在华埠镇文化馆建立了“留守儿童俱乐部”,选调退休教师葛国华和社区干部进行全方位管理。这些管理人员可以起到临时父母的作用,不仅从饮食起居上、更主要的能从学习上、思想道德上全方位关心孩子的成长。“留守儿童俱乐部”利用节假日,或举行爬山远足活动,或举行庆中秋活动,或举行诗歌朗诵活动……这样既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又可以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可以有效地预防“留守儿童 ”的道德滑坡。

总之,只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办法一定会比问题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一定能得到较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现代家庭与素质教育》金国强编著.宁波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 梅健、林健.代理家长制:政府为留守儿童找“家长” [J].中小学管理,2007,(4)

3.董新良、王瑾.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知多少 [J]. 中小学管理,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