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论文

篇一: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陶研论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其基本主张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社会生活课程论和“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法两大部分。“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关键词] 生活即教育 社会及学校 教学做合一 教育思想特点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语录中提到“生活即教育,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是说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便不是教育。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生活和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曾读过题为《一个小女孩的智慧》的一篇小短文: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并立即哇哇大哭起来。

一个小女孩一看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一愣,接着跑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边,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眼泪,又玩了起来。文中的小女孩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别人,没有刻意的雕琢,行为自然,充满灵性,仿佛生命与生命之间本该如此。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往往无视学生具有的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状态,在教学中对学生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始终保持习以为常的高高在上者角色,殊不知学生有自己天然的学习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我们要走进学生们的生活,走进学生们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共同去学习,去解决生活问题。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每个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2]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

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3]因为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4]“社会即学校”学说,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学校在教授学生基本知识以外,更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从学生未来发展角度出发,学校给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不同的实际操作课程,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实际操作课程中就可以走入超市,进行实际的市场调研,写出调查报告,以备进一步分析总结;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某公司实际情况做帐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这样便把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生活化、社会化了。学生也对开设这样的课程普遍欢迎,因为这种学知识的

方式更加灵活,同时对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都大有好处。

“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3]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6]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陶行知形象地比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7]

不仅个人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必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为完成。“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陶行

知认为,传统教育下容易造成“劳力者”和“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应该教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使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与学是统一的,教师不仅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学,学会学习,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自学能力。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这样学生就会“乐学”而“自动”、“自得”;“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就是说“做”是教学的中心,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们是统一的”:而教学的中心是“做”,是在“劳力上的劳心”,也是在“劳心”指导下的“劳力”,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这样即可把传统教育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做为中心,使学生从“手脑并用”的实践经验中,获得“真知”,获得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能力、创造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众的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它又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观念的改变方面颇有建树,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都富于启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并认真研究汲取。

篇二:化学生活即教育之我见

“生活即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靖江市季南初级中学214500卞铭

【论文摘要】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同时化学又用来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化学课程标准》根据化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化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课程生活化,要求密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灵活运用好化学,直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习化学。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教育联系生活 来源生活 造福人类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每当我拜读他的教育著作,研究他的教育思想,依然会有很大的感受,依然从中得到关于做人、教人的深刻哲理思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其中,“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命脉。

生活即教育是什么意思?先生讲过“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教会学生生活的同时也是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学校里的教育有很多是空洞的、理论性较强的教育,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是终生的教育,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种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我是一名初三化学教师,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奋斗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初三的孩子,是毕业班的学生。这一年级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么死读书,读死书;要么面对升学的压力无动于衷,这样的学生知道什么是生活吗?可能他们会认为:当拿起课本进入课堂,这才是接受教育;而当放下课本,打开电视机、电脑才是进入生活。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把生活与教育分离,这样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已经脱离生活。

就好比化学这一门课,能脱离生活吗?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化学源自于生活,作为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化学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社会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化学回归生活,造福人类。学习了陶行知教育理论,我深深体会到投入课程改革,抓好化学教学,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必要性。当前教育,尤其是化学教育特别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着力将现在的日常课程面向生活,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找寻实际事例,与学生达成共鸣,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平时,我常常把他的教育思想融入我的教育实践中,以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化学教学的新一轮课改目标在于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出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孩子们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有教都是为了学;要明确教学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师生发展。所以,在教育的时候,我常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融入我的教育实践中,以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崭新教学观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把课改落到实处,全力创造生活化的化学课堂,合理运用生活化的

教育资源,开展生活化的化学实践活动,努力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 创建生活化的化学课堂。

“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这是陶先生说的,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总的说来: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根据化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化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生活、课程生活化,要求将进一步密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灵活运用好化学,直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习化学。

初三是打好化学基本功的关键一年,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初三化学课本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常识的教育内容,对这些内容加以挖掘、拓展、整理、丰富,然后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介绍给学生,不失时机地把社会生活研究与化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趁着这一开始的这股新鲜劲,帮助学生调整好学习化学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与社会生活研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化学教育不能与生活脱节,化学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本质,可以说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尤其是新课标提出:“让生活走进化学,使化学走向社会”,这更突出了化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非常大。我认为想要学好化学,首先要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知道化学和生活、生产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培养学生化学能力和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途径。“生活化的化学”其实就是强调化学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接轨。在传授化学知识和强化化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把知识点自然地注入生活中,引导学生学有所用。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化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学习效果更好,对今后的生活也很有帮助。

在课堂上,我会置身生活场景,以生活中典型事迹为例,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完善实验、总结归纳。我比较注重课前向生活开放,以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新课,在上课过程中,与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记忆。例如:在学习化学课本第二章“奇妙的二氧化碳”时,我就以“死狗洞之谜”“死亡山谷”故事引入,在听我叙述时,学生的好奇心已经被激发,“为什么狗死了人没事?”“为什么人蹲下去也晕倒了?”等等问题充斥在学生的脑海,学生们讨论出各种猜测,而答案我此时当然不会直接告诉他们,带着问题接下来并进入新课,接着是3个实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验满”“清水变牛奶”,通过实验,学生们总结并牢牢的记住了本节重点:“二氧化碳无色、无味,密度大于空气,不能供给呼吸,虽然没有毒,但达到一定浓度之后会使人窒息、昏迷。”当然这些也差不多是学生们自己总结出来的,而此时也就顺理成章的进入本节课的高潮,在新课讲述结束之时,学生们也就自然而然的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为防止危险事故的发生,人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干冰为何能用于人工降雨、二氧化碳灭火器为何能灭火??这不就是教育联系生活,知识联系实际吗?

生活化化学教学尝试,让学生积累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课堂上大胆提出在学习和生活中,从化学角度思考并加以分析解决的问题;初步实现了化学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的提升。

二、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教师做的一切一切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如果离开学生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所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那么你的工作做得再多,也是没有实效的。所以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最终要归到学生,从学生那里得到验证,这样才能教有所成,所有

一切围绕着学生。陶先生生活即教育包含三方面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

现代课程理念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和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和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报刊、网络信息、风俗习惯、和众不同的人和事等。例如:初中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微粒”是最难理解的一个章节,因为“微粒”是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教师想纯粹靠讲来教学的话,那必然是事倍功半,效果不好,容易被遗忘,毕竟他所获得的知识是教师强加灌输的,不是他真实看到理解获取的,而我会选择结合图片、模型、画图、PPT投影等方法来讲述这一节新课,用学生实实在在的能看到的一些素材来帮助理解,学生记忆深刻,效果比较好,在学生学习完新课之后,我还会回归生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好比“热胀冷缩”“温度计的原理”“冰变成水体积上的变化”“闻到花香”?? 再比如在学习《化学元素与身体健康》内容时,有些同学们很想知道豆腐为什么不可与菠菜一起食用,但大部分学生都不敢提出这个问题,心理自认为这个是生活中的常识问题,是不是很简单,其它学生可能都知道就是我不知道,万一我提出来,老师或其它同学笑话我怎么办?因此一直憋在心理很难受有点欲霸不能的感觉。但大胆的同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在课堂上提出来,同学们兴趣高涨,有的查阅资料,有的请教老师,经过激烈的交流讨论,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原来菠菜、洋葱、竹笋中含有丰富的草酸、草酸钠,豆腐中含有较多的钙盐,如硫酸钙等成分;上述物质在一起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等物质;从医学的观点看:菠菜、洋葱、竹笋等不要和豆腐同时混合食用,会生成草酸钙的沉淀,是产生结石的诱因;从营养学的观点看,混合食用会破坏他们的营养成分。同学门顿时阔然开来,一颗巨石终于搬开,心理很舒畅。当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方法,鼓励学生以创造者的姿态进行发现式、探究式学习。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能感悟化学、体验化学、从而才会喜好学习化学。因此,我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教材内容实际,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化教学资源不断输入化学课堂,从而有效实现将生活引入课堂、将化学延伸到生活实际的目标。

三、 尝试生活化化学实践活动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已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化学课程面向社会,课程内容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因此,我在化学教学中,注重生活化化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自己动手搜集材料。化学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坚持课后向生活延伸。例如:焚烧秸秆行为是不可取的,它的污染严重性相当可怕,而且还给人们带来许多安全隐患,农村学校的孩子深有体会,每当到了那个时节,浓烈的烟味呛的人喘不过气来,眼睛也睁不开,而我就在化学课上把这一话题提出,学生们在课堂上合作讨论分析,课后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们从化学的角度总结出给我们生活带来的隐患的一些因素,对身体带来的危害,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并同时让学生们在课后把这些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育、劝导并适当阻止焚烧秸秆这类事件的发生。像这样把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事情,更深层次的热爱生活,保护环境。

新课标的主要目的是让化学走进生活,使化学在生活中实践化,学有所用,体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生活体验中提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能源开发利用,利用太阳能;合理使用燃料燃烧,新材料研制;以及生活中的食品安全,火灾逃生,金属防锈等”与同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相映成趣,除了学校、班级平时活动之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化学生活,教师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生活化化学实践活动。例如:带学生集体参加污水处理场,帮助学生了解污水处理的

流程,帮助他们了解其中简单的化学原理,进而知道水资源的可贵,“节约用水、一水多用”是每一位学生的应尽的职责。在开展生活化化学实践活动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了解和发展他们的喜好、爱好、特长”。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精神日益丰富、健康纯洁。

最后,还要对人文科学和情感态度进行开发与培养:教材强调了要让学生认识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物质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并能以相关知识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这些目标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待自然、物质和科学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有利于学生对待社会和自身发展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对教育、对自己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理论,有很多是关于教育方面的言行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学习陶行知思想,我们是要学习他关于教育的看法和想法,进而从中得到启示,进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工作,我们学习他关于对学生的教育思想,是要学习他那种尊重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方法。所以我深信:生活即教育,只要我把教育作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我把教育融入生活之中,并时刻地更正自己的教育方向,反思教育的心得,我一定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教育的孩子也一定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剑:《新课程中如何把化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2]《陶行知全集》 第四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3]谭德礼:《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4]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

生活即教育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教育部

篇三: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摘 要:陶行知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了使今天的幼儿将来能成为未来祖国建设的栋梁,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相当必要的。本文主要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依据,从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强化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行为,家园合作,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做法,从“游戏”入手,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景,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富有灵性的童年生活。

关键词: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我经过了解分析,发现孩子自理能力差的原因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重视对幼儿的智力投资,而忽视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因为年龄较小,在自理时碰到实际困难,家长不是教会孩子,而是代替孩子做,导致幼儿不会自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树立幼儿自己动手的理念。

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孩子在等待,等我们帮他们做掉各种本应他们自己做的事情。为此,我们选取了儿歌、故事等,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培养幼儿自理的意识。班级里还逐步的开展了很多有关自理能力的活动,如“我长大了,我是能干的好娃娃,我会自己来??等等活动和各种自理能力的竞赛,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二、强化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行为,以便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一)在一日生活中训练幼儿自理能力的行为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将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训练自理能力的行为。例如,在每次洗手时幼儿都会边念儿歌边挽袖子“洗小手,打肥皂,手心搓,手背搓,手指交叉搓一搓,冲冲水,冲干净,甩一甩,擦毛巾,比比谁的小手最干净。”通过儿歌的学习,孩子们在洗手时都能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还有穿衣服的儿歌:“小手握成拳,钻钻钻,嗨!”穿裤子的儿歌“两座山洞前边站,两列火车向里钻,呜的一声开过去,两个车头又见面。”这些顺口又好玩的儿歌在幼儿的念诵中,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并帮助解决了自理技能的学习难点,使幼儿很快的便掌握了自理能力的方法。

(二)在区域活动中练习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

1.在生活区的练习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探索生活,更好地掌握技能知识。我们就在区角中为幼儿准备了许多这样的材料:比如提供塑料珠子、动物线板、鞋带、衣服、裤子,让孩子进行穿珠子、穿线板的练习,提高手眼协调性;提供蚕豆、勺子,让孩子掌握拿勺子的正确方法;提供衣服,让孩子练习拉拉链和扣纽扣,提高生活服务能力;提供拼图玩具,锻炼孩子的耐心和思维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练习,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在角色区练习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如爸爸妈妈常常会带着孩子去超市购物,在购物中孩子会很清楚父母怎样与售货员交易;头发长了,爸爸妈妈带孩子去理发。这都是孩子看到的,甚至参与过的事情,因此在幼儿园开展

的角色游戏中,孩子就会把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及亲身经历的,统统在游戏中通过逐步想象反映出来。例如在观察贝贝家的活动中发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妈妈马诗怡在和客人玩,这时,爸爸陶政宇正抱起娃娃,忙着给娃娃洗头发,然后,他拿起剪刀开始帮娃娃剪头发,马诗怡看见了连忙拿出镜子说:“宝宝,看看漂亮吗?” 陶政宇和马诗怡都笑起来。角色游戏让孩子体验了生活中的乐趣,同时也为孩子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

我们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纲要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们必须端正教育观念,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进步。为此,我们主要采用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家教之窗、日常交流、观摩、亲子活动等方法,加强家园配合。我们班很多孩子都是隔代教育,溺爱无比,我们不只教育幼儿的爸爸妈妈,对祖辈更是要提出严格的要求。做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到一致,以免幼儿产生“依赖”祖父母的习惯。很多家长在与我们交流时提到:“没想到我们的孩子有这么能干,是我们小瞧了孩子,也耽误了孩子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书本是死书本。”可见生活教育有多么重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有效的,这是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放开关爱的双手,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相信孩子,经过锻炼他们一定会像初升的太阳绽放耀眼的光芒!

浅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摘要]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2—4岁是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孩子好动、好模仿,教他们什么都比较容易被接受,此时培养孩子的生

活自理能力和习惯都易成功。

[关键词]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的增强,并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起始站,我们非常注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 一。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提出了“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幼儿有了一定的自理生活能力不仅会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更是幼儿在以后社会中赖以生存及发展的根本。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原因分析

第一、家长过度爱护,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 第二、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

第三、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 。

二、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

长大了”、“我学会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例如:我们班的黄磊小朋友不会穿脱、整理衣服,刚开始,老师帮助他完成,但是要让黄磊仔细的看,争取学会了方法,下次要让黄磊自己来做,好吗?老师知道黄磊最棒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黄磊的自信心,以提高他的动手能力。

2、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老师适当的讲解图片,然后问幼儿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好的行为,还可以举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幼儿上进的意识。

三、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幼儿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幼儿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

1、寓教于乐,让幼儿识得自理的方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幼儿如何刷牙以防长蛀牙虫时,我们就教给了幼儿一首蛀牙虫的歌,时时提醒幼儿每天早晚刷牙,而且让小朋友亲自示范正确的刷牙方式,小朋友都认真仔细的看,表现的很棒。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指导。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没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