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案

篇一:校园文化规划方案

孔子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

㈠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委员会

主 任: 孔令锋

副主任: 王同行 胡元奇

委 员: 步建华米 伟彭 良孔祥伦 宋亚伦

㈡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工作组

组 长:王同行

副组长:胡元奇步建华 米 伟

成 员:各班班主任

㈢工作程序

分块设置校园文化建设责任人,各分块责任人负责拟出各分块的实施方案,报领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工作组成员负责督促实施情况。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原则

㈠指导思想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学校风气、学校氛围的体现,是学校精神文化、教育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代表着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学校的文化建设,以致力于提高未来国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为目的,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精神为

要求,为创建品牌名校工程扬帆添翼。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体现:志向远大、自强创新、全面发展的特点。

㈡校园文化建设的四项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2.和谐共进的原则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统筹兼顾的原则

㈢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传承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

2.建设严肃活泼的良好校风

3.营造芬芳浓郁的文化氛围

4.形成井然有序的校园环境

㈣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把握

1.把握时代特征

2.把握地域特色

3.把握学校特点

㈤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结合

1.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2.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3.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4.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㈥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

1.先进性:学校具备文化水平高、知识丰富、精神境界高、思想敏锐、品德高尚的优势,因此应该立足于本地文化界的高端位置,并能够继承和发扬古今文化的精华。

2.规定性:校园文化是在一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亚文化形态,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治需要、法律法规和文化背景的限制。

3.教化性: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阵地,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教育场所,其根本任务是育人,是提高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4.辐射性:校园文化融合了学校管理目标和成员的价值取向,融合了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等文化特点,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校风、教风、学风,对全校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通过全校成员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㈦校园文化建设的五个作用

导向作用:是由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和规定性共同作用决定的。校园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办学宗旨和价值取向确立后,能够增强学校师生员工的目标意识,引领其思想和行为朝着明确的高尚的方向发展。

约束作用:作为学校主体的师生员工,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要受到既成文化的约束。表现为政治需要、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对师生员工有硬性约束作用,办学理想、育人目标、价值取向对师生员工有软性约束作用。

凝聚作用:师生员工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不论性格、情感,还是人生理想、价值追求,都呈现出多元特点。校园文化中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师生员工自觉调整个体观念和价值追求,逐渐融入健康向上的学校集体,进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校园文化特征和气质的社会人。

育人作用:校园文化的根本作用是育人。首先,学校的物质文化能够娱悦师生员工的身心;其次,学校的精神文化能够培育师生员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次,学校的践行文化能够促进师生员工进一步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传承作用:主要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精神文化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学校精神文化本身就是代代师生员工不断发扬、继承和创造的结果。作为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学校精神文化对社会方方面面具有强烈的影响,成为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强劲动力之一。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的提炼及建筑物标语提炼与安装

产生方式: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师生讨论和征集,最后交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委员会讨论、审议确定。

展示方式:定稿后,可制作成铜字,或直接书写于教学楼、宿舍楼、食堂、体育馆适当楼层的外墙面。

学校的每一幢主体建筑上都应有一条标语。

责任人:杨海蛟

工作时段:2012年9-12月

参考材料:

1、硬件一流、理念先进、管理科学、效益显著

2、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书香校园

3、聚精会神抓质量、真心实意谋发展

4、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符合其自身个性特点的最优化发展

5、一切为了学生

6、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激发兴趣、培养特长

7、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

8、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

9、以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引导人、以健全的制度规范人、以荣誉与物质利益激励人

10、没有不适合教育的学生、只有不适合学生的教育

11、敢为人先、争创一流

12、我不做事业,谁做事业

13、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以美促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

14、工作就是生活,教学就是事业

15、科学管理、民主决策、人文关怀

16、塑造心灵美、学习语言美、养成行为美、保持仪表美

17、人人能成功、个个能成才、时时需提高、处处求发展

篇二:校园媒体建设活动策划书

“加强校园媒体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发展“

——大型交流会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高校校园传媒是现代高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报纸、广播、电视、校园网等各种信息载体,通过特有的渠道、方式,向高校师生广泛传递信息并引起师生对信息反馈而形成的学校信息网络。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传媒已成为广大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和高校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载体,它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以其独有的特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了新的空间和渠道。

校园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和学术交流功能、舆论引导及监督功能、教育及推动工作功能、文化娱乐等多项功能,同时校园传媒具有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丰富性、针对性和亲和性等特点。为宣传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和谐文明的大学校园,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发展,强化引领社会主导文化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有效载体的校园传媒发展已成为迫切的工作。

不尽之处见附一、附二、附三。

二、活动目的:

1充分认识校园传媒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对校园传媒的领导

2改进校园传媒宣传教育形式,切实增强亲和力和教育实效

3增强引导校园舆论的本领,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

4改革校园传媒管理体制,规范高校传媒的运作

5提高校园传媒队伍的战斗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校园传媒工作队伍

三:活动宣传语:加强校园传媒建设,打造高素质校园传媒工作队伍

四:活动指导思想:和谐、发展、责任

五:活动主办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部

承办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部记者站、广播站

协办单位:院团委宣传部、文学社、各系班委会

六:活动人员安排:

大会总顾问:龚徳新

大会总责任人:

大会总策划:向恋

大会主持人:

大会预邀嘉宾:学院党委书记:王宏德

院长:成立平

宣传统战部部长:龚徳新

学生工作部部长:黄生贵

团委书记:王凤斌

信息中心主任:

学生广播站

学生记者站

院团委宣传部

文学社

大会宣传:

摄影摄相:

音响配置:

现场安保:

七、活动流程 (2011年5月18号下午2:30徳苑广场正式开始。)

前期宣传

1、 广播宣传

2、 由院学生会将通知下达系学生分会宣传

3、 由辅导员老师动员班委会以召开班会的形式进行宣传。

大会开始

1、 主持人宣读此次大会的纲领思想以及活动目的和意义

2、 宣传统战部部长发表关于“加强校园传媒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讲话

3、 信息中心针对校园网络传媒的看法

4、 学生工作部关于校园传媒与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培养之间的讲话

5、 院团委关于落实信息网络构造的讲话

6、 学生记者站、学生广播站、团委宣传部关于“加强校园媒体宣传,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发

展”的誓词

7、 到场领导、活动负责人答各部门、各班级及个人问

8、 学院党委书记关于本次活动的总结与寄望

9、 大会结束

后期工作

八 预期效果

九:附录

附一:校园网络媒体的探讨

附二:高新校园媒体发展

附三:加强高校对外宣传工作 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舆论氛围

附四:主持词

附五:关于落实校园媒体建设之誓词

附六:常见问答

附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之一,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随着电脑和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校园网络媒体异军突起,深刻地影响了当今的大学校园。

一、校园网络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校园媒体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目标受众,用于信息沟通的媒介形式,校园媒体在舆论引导、信息通道和联系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报、校园网等校园媒体是当今大学校园的主要信息传播载体

(一)校园网络媒体的概念

校园网络媒体主要由学校举办,依托校园网存在,其信息的发布及网站的开发利用得到校方的认可,并由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许多高校都建立了新闻网站、校报网站、图片网站、专业学科网站,还有相关的BBS、虚拟社区,如北大未名、水木清华、南大小百合等著名高校的BBS等。校园网络媒体全面展示了校园生活,包括学习、娱乐、工作以及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它以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一举成为校园里涵盖范围最广、最受欢迎的主流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影响。

(二)校园网络媒体的特点

校园网络传播相比其他校园传统媒体有自身的特点:一是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网络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信息上网的瞬间便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的用户手中。二是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网络传播可以运行各种数据库,不限时不限量地贮存和传播信息。三是范围广、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网络传播的空间不分地域、没有疆界,全球互连互通。四是检索便捷。网络传播完全不同于传统方式,凡是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查询,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使用信息的效率。五是多媒体传播。网络传播借助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任何一种或几种组合,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媒介(报刊)、声音媒介(广播)和视觉媒介(电视)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六是超文本。网络传播改变了信息的组合方式,它将分布于全世界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以超链接的方式组织到一起,大大增加了新闻报道的综合性、信息量、可选择性和自主性。七是交互性。互联网是双向、多向交流的媒体,受众的参与性大大加强,用户不再仅仅是接收信息的受众,也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

二、校园网络媒体的功能及面临的挑战

(一)校园网络媒体的功能

跟其他校园媒体一样,校园网络媒体植根于校园里,生长于师生中,具有舆论导向、新闻传播、宣传教育、服务指引等诸多功能,在教书育人、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师生认知世界的重要平台。它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为扩大师生的知识面创造了条件,网络无时差、零距离的特性对最新成果进行即时性更新,是对课本、课堂知识最好的丰富和补充,能更好地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的虚拟性还有助于大学生宣泄情感,释放自我,张扬个性,有效地解除郁闷,扫除心理障碍。

作为校园内重要的大众传播渠道,校园网络还担负着宣传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等的任务,它无形地表达着社会的主导文化,塑造和维护着公共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的有效载体。

(二)校园网络媒体面临的挑战

目前,许多高校的校园媒体传播形式和内容没有紧贴时代的发展,与学生的真实需要日渐脱节,从而造成了校园媒体对大学生的舆论导向能力有所降低。如何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利用网络媒体平台教育引导学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另一方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对传统的校园文化有很多负面影响。开放的、多元的网络文化直接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网络文化的自主性、虚拟性,容易使学生忽视环境的束缚,网络的交互性,容易使学生沉浸在虚幻的空间中,不愿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打交道,造成性格孤僻、冷漠,对现实生活缺乏信心,部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何合理发挥网络媒体的教化功能需进一步探讨。

三、建设新形势下的校园网络媒体

校园媒体传递的信息会影响到一所学校的整体氛围,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治学方针和校风状况。要掌握校园舆论的主动权,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作用。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强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校园网络媒体建设同样应遵循这一要求。

(一)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确保校园网络媒体发展的正确方向

校园网络是网络文化的一个全新的载体,它不仅有利于加强和社会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作为校园里的一个主要媒体和重要信息源,发挥着宣传、引导和活跃文化生活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以正确、积极、健康的信息,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牢牢掌握校园网络媒体传播的主动权,使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空间,成为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互联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媒体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营造和谐舆论氛围,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二)加强校园网络媒体新阵地建设,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陆续建立了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许多高校的校报、广播、闭路电视等也在积极探索通过数字化系统处理后移置到网络上。但要真正实现思想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有机结合和互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要不断加强校园网络媒体新阵地建设,进一步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媒体品牌,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一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参与校园网建设的机会,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开辟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栏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其二是学校应积极营造校园网上的热点信息,引导调控校园网上的热点话题,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提高优秀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其三是要加强各种知识信息资源库建设,增强网络媒体的吸引力,为师生提供及时丰富的文献资料、科研动态、科技成果等信息,使校园媒体网站自觉融入教育、科研等内容。其四是要有效激发广大教师的参与兴趣与热情,使广大教师主动地进入网络,经常与学生沟通,及时与学生互动,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向,时刻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

(三)及时报道校内突发事件,有效化解错误舆论的不良影响

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媒体已无法像传统媒体那样享有信息有限的发布权和控制权,对一些校内重要而敏感的新闻信息,如果校园网不迅速作出反应,往往会失去制造舆论的先机,导致被动。因此,高校的突发事件必须由高校新闻网站第一时间给出报道,避免出现失语状态。突发事件进入到后期时,学校媒体也要及时发布来自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情况和处理措施,有效化解偏激舆论,正确引导舆论。针对校园BBS上的评论,要有步骤地进行引导,可以设置专门的评论员述评,帮助网友把新闻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同时,网络编辑要把握舆论导向,采用合理的方法放大正确言论的影响力,消除各种不实言辞的破坏性。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对一些问题开展讨论和辩论,及时化解矛盾,有效地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要着力发挥大学生中先进分子和学生骨干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络热点话题的建构中,增加网络媒体的亲和力,以获取更多学生的认可与支持。

(四)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营造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环境

校园网在满足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需要的同时,必须杜绝各种有害信息侵入校园网站。要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加大网络管理,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确保网络安全;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对网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群发性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疏导,牢牢掌握校园网传播的主动权,唱响主旋律,建造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同时,要强化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使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另外,网络媒体具有跨时空的特点,它可以高强度地对一个事件进行跟踪报道,但因为论坛上的发言人可能只是普通网民,它的传播效果不如传统媒体,其可信度也大打折扣,所以校园网络媒体还必须提高其权威性。

当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既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团结和促进稳

篇三:特殊教育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方案

特殊教育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方案

阜宁县特殊教育学校 许一茹

一、研究背景:

1、现代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它不仅涉及人的行为,而且从价值观这个深的层面引导人、塑造人,使人学会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学会怎样做人;它是智能发展的超越,不仅仅去具体地影响、规范人的行为,而且以高尚的民族精神培育人,促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伴随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新课改的有效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在传承的基础上也面临着挑战,只有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当今的教育背景,与时俱进,校园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这就要求我们对校园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重建和发展。

2、我们学校是一所年青的学校,缺乏丰厚的文化内涵,需要有先进文化理念的浸儒,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内涵,更显张力。而依托现代网络技术拓展我校的文化内涵,是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条捷径。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需要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在校园里交融、碰撞,由此催生出更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进行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的强烈愿望赋予了我们使命感,我们必须有校园文化的发掘、概括、深化、积淀、传承和发展。

3、当我们看到校园内出现了千校一貌的“伟人头像”、“名人名言”;当我们看到缺少个性的校风——“拼搏进取”、“开拓进取”,缺少独特风采的校园景点的时候;??我们不禁要反问自己:校园建设,您真正的让人动心的文化意蕴何在?当“校园文化”以不一样的姿态走进师生的头脑,我们的校园呈现出来的文化韵味才能令人流连忘返,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师生的生活乐园、成长乐园和精神家园。所以我们有必要系统地审视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

4、突显学校主体地位是新世纪教育的重要走向,“走向校本”成为当代教育的研究趋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本文化——一种以基于学校的彰显个性的文化,蕴藏其中。校本理念的确立是校园文化重建的前提,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前提。而网络文化建设是校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挖掘网络文化资源的校本研究”,它既能丰富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5、建构在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之子课题研究。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相对年轻的课题。长期以来,许多特殊教育学校都在实践之中,但又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了《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并以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作为学校课题研究的一项内容,促进课题研究。

二、课题界定:

从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来说,我们从实际出发,研究的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具体层面。校园网络文化一方面由于受教育对象和教育性质的影响,体现出其特殊性,另一方面它也体现出校园文化的一般特征。

(一)校园网络文化理论

(1)“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说”:“校园网络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利用网络的优势,在培养人才和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说”:“校园文化是指在教学、管理及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以及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校园网络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

(3)“校园生活存在方式说”:“校园文化指在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

(4)“价值观核心说”:“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学校成员所认同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它是学校历史传统、工作作风、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认识网络价值的根本立足点是:站在网络时代认识网络的价值。我们讲人类已开始进人网络时代,但是网络时代并不等于网络社会。农业时代,整个社会只有一种架构,即农业社会;进人工业时代以后呈现出两种社会形态,一种形态仍是农业社会,一种形态则是工业社会,也就是说,即使在工业时代中,仍然有人选择过农业社会生活,同样的状况也会发生在网络时代。即使进入网络时代后,也并非所有的人都会一起进入网络社会,网络时代将呈现三种基本社会形态,即农业社会形态、工业社会形态和网络社会形态。不过,我们始终需要站在网络时代认识网络的意义和价值,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界定及特征

信息革命带来的剧变,使社会经济、文化经历着一场文化的转变——更确切一点

说,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是从机器密集型向人力密集型转换。价值创造的基础变成了人力资源。在旧的文化中,原材料、土地、劳动力和机器是最关键的资源,而在新的文化中,技能、远见、创造力和想像力则成为关键资源。这种文化革命的结果,便是“让机器做机器的工作,让人享有进一步创新的快乐”。这就是说,在互联网上产生的不仅仅是新技术、新经济,还是一种新文化。笔者认为,网络文化的特色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兼容

网络文化的最基本特征,便是克服主、客观的分离,让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相兼容(本来,文化是没有现实与非现实之分的,但出现了网络之后,这种划分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现实文化是指人类一切习惯、知识和技能的积淀。它是人类从动物类群中分裂出来后的创造物,其渊源之久远,乃是人类在其全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总和。传统的文化概念,是对人类创造物的一种客观肯定,具有现实的合理性。

虚拟文化是一种数字化的构成,即通过数字对世界——现实与想俾的世界进行的多种排列组合。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最大不同点便是:现实文化由具象构成,是具象的概念化、符号化;而虚拟文化则是由数字构成,是数字的具象化。可以说,虚拟文化是现实文化的反向生成。

互联网有能力让现实和虚拟相互容忍并友好地携起手来。当我们进入网络的虚拟世界后,就会发现,网络上所见并非都是现实中已经实现或可能实现的,网络既展示着现实文化,也展示出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事物——虚拟文化——把人们的梦幻变成一种真实——网上的真实。在客观世界里,现实如果选择了一种可能性,则对其他可能性一律排斥;在虚拟世界里,虚拟则可以兼容现实,把现实的可能性与非现实的可能性都融于互联网上。仅此,就导致了虚拟文化的丰富多彩。正是这样,一元世界、一元选择被网络否定,人们的文化、生活样式变得多样化起来,也为我们发展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文化信息全球一体化与文化本体个性化的统一

互联网对文化的最大贡献,是将全球不同社会、不同种族的文化信息“一网打尽”——实现文化信息的全球一体化。也就是说,人类古今中外的文化精萃都可以汇集

到互联网上,并且又无一遗漏地展示在全人类面前,供每个人去比较、选择。

文化信息全球一体化的结果,不是将所有文化样式铸成一个模式,而是最大限度保持了各种文化的个性特征,使文化的个性更加鲜明。也就是说,互联网这个可以无限拓展的空间,能够给任何一种文化提供生存的土壤。即在实现文化信息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不仅丝毫不会影响文化按文化主体的个性自由发展,而且还会为文化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充足阳光、水分和营养。事实上,在互联网上,每一文化主体——某个组织或个人只要有自己的主页和网址,就可以随时把自己的文化产品公布于众,甚至是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最早的一些BBS 站上的文章就是一些个性张扬的文章,从中也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气氛与热情。实际,BBS站营造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环境,每一个人都成为文化创造的一分子,每一份POST都是文化主体个性的外在化。可以说互联网为我们校园文化的发展

(3)开放中的平等与共享

网络文化是一种高度开放的文化。世界上所有的网站,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的网站修了防火墙以防御非法入侵者外,其他网站则无一例外地对每一个网民门户大开——其敞开度对谁都一样大,提供的文化产品都一样多。网络上每一种文化产品都具备“世界性”与“全民性”,不论贫富负贱,不分男女老少,谁都可以尽情享受。特别是,互联网上的文化产品的供应没有配额,不受“数量”的限制,也不受供应时间的限制。北京和纽约的读者可以同时翻阅一本书的同一页,可以阅读同一则新闻并同时将自己的评论展示在同一个张贴板上。

同时,互联网建立了一种无中心或非中心的“虚拟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一律平等,为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成为可能。

(4)文化社区的新构筑

互联网上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不是单一文化的内部交流与传播,而是外在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插,将进一步加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而由此形成的网上文化集合体,也可以叫它为“文化社区”。只不过有人给加上了两个字——“虚拟”。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不仅仅使我们身边发展着的经济变得更加人性化,成为人有、人治、人享的知识经济,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带来的文化转变是一场不可逆的文化革命,它将使我们生存的文化空间更有利于人性的复归,有利于人的价值实现。

校园文化,我们认为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为全体教职员工所认同的作风、传统、观念、价值追求、行为准则、交往方式及生活习惯的综合。在现象上,就是学校的人文气象和风气、风貌。校园文化从分类看有理念文化和具体文化。理念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价值观、学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等;具体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其中,行为文化包括了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等。这四个部分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最上层的是精神文化,依次往下排列。

(三)我们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体现以下四个特性:

1、 校本性: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以基于学校的彰显个性的文化。由于受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应突出地方特色,立足本土。校本理念的确立是校园文化重建的前提,也是校园建设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的前提。

2、 人文性:“人文精神”是校园网络文化的支柱。一所富有人文精神的学校,其校园文化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3、 人本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学校”, 为了学校,包括为了学校的师生,而且首先是为了学校的师生。“亲近师生”、 “以人为本”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

4、 可持续性:学校要传承文化、积淀文化以及所造就的风格,形成有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建设成“百年的文化”。

三、总预期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网络文化形象,形成学校文化建设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具体预期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我们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学校应该构建起这样一种网络文化:

1、使校园文化成为个性独特的文化,立足本土,形成以校为本,突显办学特色。

2、把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百年文化”,传承文明,既相对稳定,又可以持续发展。

3、形成有“人文关怀”的文化,把学校建设成为全校师生的家园、学园、乐园。

4、让校园文化成为一股“合力”,调动全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参与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向高层次发展。

五、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