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总之的含义

篇一:高一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检测试题4

高一历史“每周一练”系列试题(18)

一、选择题(12个小题)

1.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 )

A.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B.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2.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是 (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重要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3.陈桥兵变折射出当时威胁中央集权最严重的因素是 A.武将拥兵自重 B.皇帝昏庸无能 C.军队人心离散 D.阶级矛盾尖锐 4.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A.明成祖时B.明太祖时 C.明宣宗时 D.皇太极时 5.明太祖废丞相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6.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是因为 A.皇帝把军权掌握到自己手里 B.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 C.军机处大臣只是上传下达,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 D.原来权力很大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不再限制皇权 7.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一项是A.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控制六部B.改变地方行政机构,分散地方权力 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D.建立内阁制度,商讨国家大事 8.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始终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 B.军机大臣品级较高 C.乾隆帝时在隆宗门内设立 D.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9.周初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贵族和功臣的权力 C.排斥异性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的国家政权

10.秦朝的郡县制开辟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先河,下列有关郡守县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地方行政长官 B.由皇帝直接任免 C.可以在辖区内铸造钱币D.是皇帝加强对全国各地权力控制的工具 11.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12.下列对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B.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 C.地方权力愈来愈小,中央权力愈来愈大D.中央对边地治理渐趋严密 二、非选择题(3个材料题)

) ) )

(((((((((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便者,皆应执论。”

——《贞观

政要》

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

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要求中书、门下的职责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明太祖所

朝廷总之的含义

总结的前朝设丞相的弊端是否正确?为什么?(4分)

(3)材料二中“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2分)

(4)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一致目标,并分析两者之间差别的偶然性与必然性(6分)

14.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一)主要是积极的,

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

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说你同意哪种看法,并结合史实阐述理由。

15.根据以下图中所给出的信息,说出与之相关的历史:

①出现的朝代②出现的原因 ③工作方式

④作用

参考答案

二、非选择题 13.(1)皇帝的旨意如有所不当,大臣们应掘出意见。

(2)是错误的。专权乱政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皇权至上。 (3)皇帝总揽。

(4)都是要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唐太宗能够实行专制集权制度下的民主是历史的偶然

性现象,而专制皇权的强化则是这一制度的必然性。 14.略。[提示:积极影响:(1)利于全国统一;(2)利于兴修水利,推动农业发展;(3)利于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形成民族凝聚力。 消极影响:(1)大量官员会加重人民负担;(2)封建国家对商品生产的干预,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

(3)是促使阶级矛盾扩大、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15.①清朝

②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设立军机房,不久,改为军机处,后来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业务。

③皇帝选亲重大臣担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④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篇二:“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

“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

一、 导入

用成语“之乎者也”导入(意义,“之”字开头)

二、今古联系

现代汉语是有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在现代汉语里遗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词语、语法等,“之”字的用法也一样,在现代汉语里,我们也经常会用到,请同学们举几个例子。(请学生举出现代汉语里见到的或听到的“之”)

总之,总而言之,久而久之,取而代之,为之欢呼,范围之大,影响之

广等等。

根据其用法及意义进行分类:(举例讲解,边讲边板书)

1

倾之,烟炎张天总之,总而言之,久而久之

2、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第三人称

人非生而知之 取而代之,为之欢呼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助词,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取消句子独立性 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这部电影影响之大,是我意料之外的。)

(补充讲解“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或不常见的用法及意义

4、宋何罪之有;夫晋,何厌之有

5、 吾欲之南海,何如;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

6、醉翁之意不在酒;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 7、之二虫又何如 ,这,那

8、马之千里者;蚓无爪牙之利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可讲解“盗泉”的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 助词,的

四、总结回顾(以板书为基础,再进行一次分类,加深印象) “之”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作助词,包括音节助词一种、结构助词四种等

2、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3、作动词,翻译为“到??去”(在诗歌中也见这种用法:《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

五、练习反馈(教师出示练习)

为“之”的每种用法再各举几例

(一) 之

1.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 属予作文以记之

3.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4.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6.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7.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10. 技经肯綮之未尝

11. 宋何罪之有

1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3. 公将鼓之

14.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5.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6.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二)其

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5.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 毁其盆,悉埋于地

7.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8. 先生其此类乎?

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2.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三)者

1. 肉食者谋之

2.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3. 此三者,吾遗恨也

4.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5.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6.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 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8. 言之,貌若甚戚者

(四)所

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 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十人所

4.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7.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8.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9.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五)是

1. 吾祖死于是

2. 是吾剑之所从坠

3. 张良是时从沛公

4. 问今是何世

5.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6. 唯命是听,唯利是图

7. 余是以记之

8.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9.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0. 觉今是而昨非

(六)或

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2.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 冀君实或见恕也

5.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七)以

1. 请以剑舞

2.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5. 敛赀财以送其行

6.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7. 梅以曲为美

8. 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9. 皆以美于徐公

10. 吾终当有以治汝

1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2.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13. 輮以为轮

(八)为

1. 公为我献之

2.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5.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6.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7.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8.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9.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0. 因而化怒为悲

(九)于

1.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2.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3.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4. 青,取之于蓝

5. 业精于勤,荒于嬉

6.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 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8.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9. 吾祖死于是

10.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十)与

1. 公与之乘

2.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3. 可得闻与?

4.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5.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6.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7.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十一)诸

1.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2. 都督诸路军马

3. 投诸渤海之尾

4.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十二)而

1. 蟹六跪而二螯

2. 余闻而愈悲

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5. 如优孟摇头而歌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8.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9. 军惊而坏都舍

10. 既而儿醒

11.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12.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十三)且

1.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2.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3. 先生……且搏且却

4. 先生且喜且愕

5.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6. 不出火且尽

7.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8.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9.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十四)则

1.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2.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 非死,则徙尔

4. 临视,则虫集冠上

5.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7.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8.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9.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有司,不为侵官

10. 以身作则

11. 寓言三则

篇三:山东省2014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2014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限定用时9 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选择题 共40分)

注意事项:

1.第l卷共2 0道题,每小题2分,共4O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须用2 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必须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l.右边知识卡片是对中国古代某政治制度的描述,该制

度是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相,设五府、

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 )

A.汉朝B.唐朝 C.明朝 D. 清朝

3.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早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右图材料最适合研究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5.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国际会议上.针对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不同而产生的分歧.周恩来提出了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求同存异的方针D.“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6.下列关于雅典民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所有雅典人的民主 B.民众法庭是最高权力机关

C.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D.为后世民主政治提供借鉴

7.下列三副图片反映出的主题是 ( )

欧共体首脑会议 不结盟运动会议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A.多极化的趋势 B.美苏冷战 C.第三世界兴起 D.欧洲复兴

8.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 )

A.古巴导弹危机 B.苏联解体 C.朝鲜战争爆发 D.德国统一

9.唐诗《田家》云:“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雇佣关系的出现

C.富裕安逸的生活方式 D.工商皆本的政策

l0.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交子。这反映了当时 ( )

A.自然经济的衰亡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资本主义的影响 D.白银退出流通领域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赋予农民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的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对外开放

12“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它”指的是 ( )

A.丝绸之路开通 B.郑和下西洋

C.新航路开辟 D.三次英荷战争

13.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之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14.右边知识卡片描述的是哪一国际经济组织( )A.世界银行 B.欧洲联盟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15.“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

上。”这里所说的第三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

A.造纸术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16.明清时期,成就最为突出的文学表现形式是( )

A.诗歌B.赋 C.词 D.小说

17.十月革命后,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 ( )

A.李大钊 B.蔡元培 C.陈独秀 D.胡适

18.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各项中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A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 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优成功

C “神州五号“发射成功

D 19.1851年,在伦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成为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展品中可能出现 ( )

A.蒸汽机、火车机车 B.电话、电灯

C.发电机、内燃机 D.汽车、飞机

20.《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百科全书”,其作者是 ( )

A.雪莱 B.巴尔扎克

C.托尔斯泰 D.高尔基

第ll卷《非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3题。每题20分,共60分。

2.第Ⅱ卷0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

无效。

21.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丞相不是只有一个人,相权可谓由集体领导,至少有代表皇帝的中书省、代表中央政府最高权力之一的尚书省和监督朝廷的门下省三省首长共同办事,从而构成了一个集体权力结构??这一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l)材料一中“集体领导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主要作用。(6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文献所属的国家及其确立的政体。(6分)

材料三 2013年7月2 6日《人民日报》载:“这一制度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

主、和谐为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政治上形成广泛的共识,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证了我国政治格局的稳定。这一制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及其发挥的作用。(8分)

22.1 8世纪以来,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经济。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 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 材料一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8分)

材料二 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厦门)??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

一一1845年闽海关敬穆给道光帝的奏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三 (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避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 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把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卷进文明”的含义及其主要手段。(6分)

23.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着社会政治和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崩溃的时候,孔子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他致力于重建超越时空限制的普世价值观念

——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大崩溃”时代的主要特征。孔子致力于重建的“普世价值观念”的核心是什么?(4分)

材料二 中国社会,论其大传统一向重道义,轻功利??但在近代,急剧转变,争慕西化,竞求富强。

——钱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社会“大传统”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争慕西化,竞求富强”的原因。(8分)

材料三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进中国人在器物、制度和文化上的探索活动。这一探索历程有何特点?(8分)

山东省2014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第ll卷《非选择题共60分)

21、(1)制度:三省六部制。

作用:①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使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

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3)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作用:①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证我国政治格局的稳定;

②有利于最大限度的集中社会资源,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22、(1)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出现的主要因素: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各国大肆侵略扩张,抢占市场。

(2)现象:西方工业品在中国的畅销;中国传统手工业品的滞销。

影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改变,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含义: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扩张,大量倾销商品,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

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主要手段:武装侵略,商品倾销。

23、(1)特征:礼崩乐坏;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度崩溃。

核心:仁与礼

(2)特点:重道义,轻功利。

原因:西方列强入侵的,民族危机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中国与西方联系密切;西方思想传入(西学东渐);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挽救民族危机,振兴中华。

(3)探索活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

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统一;

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