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佳人和上海故事

篇一:我知女人心 ——丝格丽围巾全案策划纪实

围巾品牌:年轻品类,机遇无限

一直以来,围巾隶属于服饰大品类,扮演“配饰”角色,人们对围巾的品牌意识也远没有像服装那样强烈。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品质与修养,从内在与外在同时提升自己,人们对审美与时尚的深度渴求。围巾也逐渐开始从服饰大品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全新品类。

而在中国市场,除爱马仕等国际品牌及本土品牌woo占据高端市场外,大部分国内围巾品牌,如上海故事、丝界、绝代佳人或为一些区域性品牌,或在中低端市场胶着博弈,品牌及市场影响力还不能辐射全国。与消费者对围巾消费的品牌意识逐渐加强相左的是,围巾行业在全国尚无绝对意义第一品牌,整个围巾市场处于一个刚刚启动的消费升级阶段,正在从一个无品牌时代进入一个品牌萌芽阶段。这对于立志做中国最专业、消费者最喜爱的围巾品牌丝格丽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好机遇。

丝格丽围巾:困于品牌迷途中,不知所措

2012年,一线营销策划公司开始接手苏州丝格丽服饰有限公司全案策划,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丝格丽围巾是这样一种局面。

丝格丽围巾品牌快速扫描:

品牌定位恍惚:想做中高端品牌,却愈行愈远;

定价摇摆:想走中高端路线,却又有低价位产品,不自觉做成中低档价位;

渠道拓展受阻:除无锡、苏州两家专卖店外,大型商场进驻困难;

销售不理想:成立两年,品牌不能赢利。

不是得不到,而是想要的太多;

不是路太难,而是选择太难。

对于任何一个品牌来说,品牌定位是品牌经营的首要任务,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是品牌经营成功的前提。丝格丽围巾定价、市场、销售等问题的产生,根源还是在于品牌定位的模糊。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丝格丽围巾课题的核心在于制定清晰明确的品牌定位,对市场与消费者进行智慧性的取舍,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品牌构建,协助丝格丽一步一步进行渠道突破与市场拓展。

品牌定位:中高端围巾品牌

围巾品类属性分析

品牌依托与品类之上,一线营销明白,解决品牌问题,需要先对品类进行剖析。

围巾品类属性特质:精神属性高于物质属性。

从围巾的发展历史及消费者对围巾的态度和购买目的来看,围巾最基本的属性是物质属性:保暖。而消费者尤其是女性在佩戴围巾之时,更加享受的是一种美丽与情怀;在作为礼品时,围巾更多的是象征着一种爱与关怀的寄托。

围巾行业机会分析

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3000美元,人均GDP超3000美元对于服饰行业来说,意味着该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转折点和标志点,预示着中国服饰行业的春天刚刚到来,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爱马仕等国际品牌与国内Woo、上海故事、时代佳人、丝界等一系列围巾品牌也陆续挺进市场,逐鹿中华。

一组数据表明,世界女性饰品人均占有率,东京为68.2%、新加坡48%、香港54%、韩国68%、马来西亚为47%,泰国为68%,在中国大陆则不足7%,围巾市场存在巨大增长空间。中国15~64岁女性人口超过4亿,以一个成年女性每年平均购买1条围巾,每条平均200元计算,中国就有900亿市场规模。

在中国大陆,整个围巾市场处于一个刚刚启动的消费升级阶段,正在从一个无品牌时代进入一个品牌萌芽阶段。

品牌机遇:中国围巾第一品牌

一线营销通过对国内围巾品牌的调研分析发现,Woo代表的是高档奢侈品牌,但碍于定位尖端市场的局限性与地域局限性,品牌不能快速实现规模化扩张,品牌影响力并不能辐射全国市场;而上海故事、绝代佳人、丝界等品牌则更多属于区域性品牌,品牌实力皆不能达到行业领袖品牌实力。无论是Woo还是上海故事,都不具备成为围巾行业第一品牌的特质。

而从消费者心智来看,消费者对围巾品牌的认知相对还是非常低的,整个中国市场,尚未出现绝对意义上的围巾第一品牌。

市场机遇为丝格丽提供了一个成为中国围巾行业第一品牌的大好机会。丝格丽的品牌机遇渐渐浮出水面:做中国围巾第一品牌。

丝格丽的市场在哪里?

一线营销对围巾市场的调研数据显示,国内围巾市场可大致划分为高档、中高档、中档、低档四个层次。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尽管高档品牌的数量很少,但相对市场规模来说,产品供应还是很多的,特别是高档围巾消费还被一些奢侈品牌所占据,而中档和中高的市场处于未来主流,随着消费者品牌消费意识的增强,将创造大规模的市场,而且,竞争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好的市场印证。从竞争者看,中端及中高市场才是真正具有市场吸引力的市场!这也是未来丝格丽围巾的主力市场。要实现丝格丽建立全国性品牌的愿景,就必须要紧盯中高档区间市场。

丝格丽的消费者圈定

圈定市场后,再来细分出丝格丽的消费者群体。在中国,具备中高端市场消费能力的群体,他们一般是以白领、商务人士为主要构成的中等收入人群,是中国日益壮大的消费族,该群体具有消费观念前卫、消费能力强的特点,是极具消费影响力、最有消费潜力的重点人群,这是一个重度“消费市场”。至此,丝格丽的消费者定位变得清晰起来,来为他们贴上一些标签吧,她们应该是这样的:

年龄:25—45周岁为主

职业:白领、商务人群(中等以上收入阶层)

消费特征:有品牌意识,对品牌重视程度高;追求时尚,个性;注重品质、服务等因素。

至此,丝格丽围巾的品牌定位一步一步明确下来:定位中高端围巾品牌,抢占中高端市场,抢夺中高端消费群。

品牌创作:让全世界的爱围绕你

品牌定位、市场与消费者定位明确后,一线营销接下来开始进行品牌创作阶段。

丝格丽品牌核心价值

品类特质:围巾品类的特质精神属性大于物质属性。非汝之为美,美人之贻,就像肯德基、麦当劳代表的是一种快乐,而不仅仅是快餐。围巾更多的是一种美与爱的象征表达,远远超越最基本的保暖物质属性;

时代需求:渴望被关注的社会心理。这是一个焦躁、不安的时代,一系列社交媒体的出现其实反映出来的是现代人内心深处对寂寞的恐惧、对被忽视的担忧。优秀成功的品牌价值应该具备不同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观,现代人的寂寞感与对被关注的渴求与日剧增,这是丝格丽围巾品牌核心价值必须要考虑到的;

女性需求:对被爱与被呵护的渴求。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自古以来女性都是用来被呵护、关爱的对象,女性对于爱的渴求、小鸟依人的愿望始终不曾改变。一条围巾对于女性来说,一是对自我魅力的展现,其次呈现出来的则是自己被爱团团包裹、爱意围绕的一种满足与幸福。

自此,丝格丽围巾的品牌核心价值变得愈来愈清晰,丝格丽围巾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因“爱”而“美”,一线营销迅速召开头脑风暴会议,最终为丝格丽创作了“让全世界的爱围绕你”的品牌口号。

一起来感受一下一线营销对丝格丽围巾品牌的诠释吧:

没有聚光灯,没有麦克风,

有爱围绕,便是主角,

在丝格丽的世界中,你是永恒的女一号,

丝格丽,让全世界的爱围绕你。

主画面

丝格丽品牌形象载体

品牌核心价值确立后,下一步就是为丝格丽寻找一个形象鲜明的符号载体,将品牌核心价值视觉化。唯美唯爱,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才能具备这种特质呢?

伴随着一线营销人员的创意与激情的碰撞,孔雀开始走进我们的视线,百鸟之王,开屏时美丽绽放,爱意弥漫,以孔雀来作为丝格丽品牌形象载体可谓是天衣无缝。

随后,一线营销又迅速对品牌视觉画面进行延展创作,以孔雀舞来演绎丝格丽唯美唯爱的高雅气质。与此同时,一线营销还陆续创作了品牌VI、官方网站、品牌手册、产品手册、企业内刊等一系列视觉形象与文案,从不同方面与层次对丝格丽品牌核心与主题进行诠释。

品牌形象:策划前后对比

策划前

策划后

篇二:品牌危机应对机制

品牌危机应对机制,势在必行!

曹 振

2008年的春节,全国人民在南方雪灾与国家电网的相关报道中度过,我想这场和平年代的冰冻大雪,对国家电网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灾难,更是一个警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8年3月15日,在央视“3.15”晚会上,分众传媒全资子公司分众无线,因垃圾短信问题“榜上有名”。此事一经报道引起社会一片哗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垃圾短信内幕的猜测与关注,导致中国的明星企业分众传媒遭遇到了空前的品牌信誉危机。这一事件对通过名址数据库来发展商函业务的企业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与波动。发展数据库商函业务,本质是秉承“分众”的理念,强调“精准分类,定向传播”,为何一个“短信门”事件就让中国的明星品牌手足无措?

“今年的烟花特别多”,2008年3月31日,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云南分公司18位航班的飞行员,因劳资纠纷集体强行返航。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强烈愤慨。而东航第一时间应对危机的说法竟然是 “天气原因”,这种忽悠消费群体的危机处理手法真是有点贻笑大方。“返航门“事件的爆发是继”短信门“后又一大社会关注热点。

面对近期频频发生的品牌危机事件,暴露出中国国有企业与众多知名企业对品牌危机应对机制的忽视与怠慢。近年,众多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刺激下飞速发展,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短短三十年,中国有众多的企业品牌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品牌需要五十年时间完成的品牌崛起。从表面上看,这是中国企业界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但是,我们不能回避,飞速的发展同时让我们缺少了更多品牌历练的机会,近年的各大企业品牌发生的“危机门”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行业品牌就像“一夜暴富”的“暴发户”,他们对于企业品牌的内部管理与品牌危机意识相对淡薄。甚至包括国家支柱行业的国有品牌,存在着依赖、自大的负面现象,导致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市场运作危机重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企业品牌,有着怎样的品牌机制、市场策略,随着业务扩张的范围增大,对外,在品牌服务、品牌竞争、品牌合作的过程中,对于市场的危机意识缺乏;对内,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过程中,对于管理的完善意识缺乏;这些都应该是每一位明智的企业主或品牌策略人不可忽视的问题。从早年的反倾销案到近年市场SK-II的“违禁门”事件,再到近期东航“返航门”事件,中国品牌危机应对机制势在必行!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危机门”的上演者。

曹振,资深广告人,品牌策略专家。NOVO上海莱福士店品牌传播,”猪福侠”恶搞上海滩。嘉禾装饰品牌塑造与推广,大家文化代言人。中国华夏贡品城整体品牌策划,打造中国贡品文化产业基石。近期运作项目:上海故事——从上海故事里走出来的“绝代佳人”,敬请关注!联系方式:13764520613 MSN:yy8073@hotmail.com EMAIL:origite@sina.com.cn

篇三:老街弄堂里的那些上海故事

老街弄堂里的那些上海故事

作者:羊郎

上海滩的马路、街坊何其多,但只有透出人文气息的才是令人回味的,只有说得出故事的才是让人魂萦梦绕的,只有在其中生活过的人才会斤斤计较于它的些许变化,哪里变糟了,哪里变味了,哪里变得更可人了,甚至哪里消失了??

弄堂里的嬉戏、市井中的吆喝、梧桐下的剪影??上海的老街小巷,有着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情义,让人回味无穷。

这位忆往者,回忆了很多上海老弄堂里的故事,正像他说的,“上海滩的马路、街坊何其多,但只有透出人文气息的才是令人回味的,只有说得出故事的才是让人魂萦梦绕的,只有在其中生活过的人才会斤斤计较于它的些许变化,哪里变糟了,哪里变味了,哪里变得更可人了,甚至哪里消失了??”

“上只角”居民的独门荣耀

每当路过西藏路、福州路口的来福士广场,心中总泛起一种无可名状的情绪,因为在这栋钢筋水泥建筑所在的土地上,有着我童年记忆中的乡愁。

此前,这里是旧式里弄中著名的会乐里。据史料载,1904年,浙江南浔富商刘景德买下了这个地块,建成老式里弄,取名会乐里。到1924年又扩建,主弄左右对称,各有4条横弄,弄门为简式牌坊,上写“东一弄”、“西一弄”等,共28幢楼房,均为新式石库门。弄口设在福州路,号牌为福州路726弄。会乐里的出名,并非是因其地段位置,而是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这里是旧上海的妓院,俗称“长三堂子”。

解放后,妓院被封闭,会乐里改邪归正,大批市民搬迁至此。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旧区改造的铲车又把会乐里从物质形态上消灭了,从此,会乐里彻底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我小时候就住在会乐里。它的地理位置是优越的,人民广场近在咫尺。那时的人民广场里有一根根石柱擎起类似宫灯一样的照明灯,大概有72盏吧。石柱基座是石砌的大圆盘,敦实且漂亮。圆盘的缘口有两层,底下那层可供人歇脚,坐着晒太阳或乘凉,小孩子则在上面爬上爬下闹着玩。我们会乐里的人称人民广场为人民大道。小伙伴吆喝着到大道里白相,踢球、练自行车,甚至约架都在大道。打群架进了派出所,就说进“老派”了,从派出所放出来,就说出“老派”了,进出“老派”次数多的,自然就成了孩子王,人称“一只鼎”。

最令人期盼的当然是每年十月一号晚上放焰火,焰火在人民广场比邻的人民公园发射。那是会乐里居民骄傲的时刻,因为坐在会乐里石库门前看焰火,犹如一排一座。每到那时,亲戚朋友会在道路交通管制前,早早赶来蹭左邻右舍的竹榻、藤椅、长凳、小方凳、小矮凳,享受“上只角”居民的独门荣耀。

到了第二天,我们小伙伴三五成群,赶在清洁工扫街之前到大道里捡拾“烟火头子”,就是焰火燃烧未尽的火药子。那是一些长约一二公分,直径半公分左右的圆柱形银白色的物体。为了觅得这些小东西,小伙伴们满广场找寻,眼神好的捡得一小包回家,在弄堂里将几个小东西用废纸包起来,擦火柴点着纸,引燃小东西后,这些火药会喷射出各种绚丽的火花。有一次火点燃后,我爬到旁边人家的窗台上看,不料一束火花直奔我脸上而来,我本能地用手挡脸,手背上有一处顷刻被灼伤成白色,痛得我即刻跳下窗台,冲到后门灶披间水斗旁,拧开水龙头冲洗。事后留下的点点疤痕,隔了很多年才褪去。

碗对碗的实质是情对情

会乐里主弄和横弄四通八达,这里是孩童乐园。那时我们在弄堂里玩过摔跤,青春荷尔蒙在肉搏中尽情挥霍,在实践中学会了摔跤的技巧性动作,如“大背包”、“小背包”、“扫堂腿”、“锁手”、“绊腿”、“大搭”、“小搭”、“三角头颈”、“反关节擒拿”等不一而足,且无师自通。还有好玩的就是“斗鸡”,把一条小腿抬起来,搁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之上,用手扶着形成三角形状,另一条腿金鸡独立,跳跃着用抬起那条腿的膝盖作为战斗武器,或撞、或顶、或撬、或压,进行角力,这里比的是力量,是技巧,是耐力,是斗志。“斗鸡”既可一对一斗,也可一对多斗,也可多对多斗,大冬天一场斗下来,汗流浃背。

弄堂里也有高雅的体育活动,如打“台球”,就是打乒乓,而所谓的台,只是水泥的洗衣台,拿两块砖,中间架上一根细竹竿就能开打了。至于乒乓板,常常是不贴海绵胶皮的光板,乒乒乓乓不一会儿就把球打裂了。还有就是打板羽球,三根鸡毛插在一个圆形橡皮包着的软木中,称之为三毛球,比赛为六分制,赢者续打,摆大王,输者下场,轮流上阵。

有一天,我发挥得好,连续摆大王几个小时,乐极生悲,晚上发烧到39.8℃,高烧几天不退,住进了仁济医院,诊断下来是急性淋巴结炎。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星期,烧退后下床进厕所小便,小腿肚直发抖。老

话说祸兮福所倚,在“养病”期间我才知道食品中还有麦乳精、蜂皇浆。麦乳精不仅可冲水喝,还可趁大人不注意直接舀一勺放在嘴里抿着吃,闷声不响地独享满口的香甜。

会乐里东三弄靠近云南路出口过街楼下有个公用电话间,看电话的老阿姨、老爷叔对每家每户的人头情况都了解一二。碰到来电话,靠得近的就不挂电话径直叫来听话人,这样就为接听电话的人省下了三分钱。但距离较远的只能挂电话,传呼到人打回电。谁家儿子女儿到了20岁左右有了恋爱对象,老阿姨、老爷叔也会喊漏嘴,“某某某,女朋友叫侬打回电。”弄得几个号牌的石库门都知道谁在谈朋友了。

当时弄堂里洗衣晾衣都是穿在竹竿上,用丫杈头丫到客堂、天井的顶上,竹竿两头搁在天井、客堂建筑构件上,有的直接把竹竿撑到弄堂里。遇到下雨,只要主人不在,隔壁人家也会将衣服代为收起,叠放整齐,等到主人回来送上门。即使不是过节,只要哪个邻居家下馄饨、饺子了,一般情况下,隔壁人家总会共享一碗,而受惠的一家不会空碗回过去,总要在碗里放些食物回礼,哪怕是几块糖果,碗对碗的实质是情对情。这种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相濡以沫的朴素气氛恰恰是现代化居住社区里所稀罕的。

在会乐里拆除前,我曾拿着一部小型摄像机进入到已衰落破败的会乐里。孩提时代眼中的大弄堂感觉小了,横弄堂显得窄了,业已搬迁过半的弄堂,已没有了往日的活气。老邻居的目光看着我,似曾相识的迟疑、揣测让我莫名惶恐,全然是时光容易把人抛的心境。

人行道上的西瓜摊

在物资短缺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饭店、大商场与我们是无缘的,真正接近我们的是一些小店家。比如丰实水果店市口极好,在西藏路福州路口的东西角上。店里的水果有香蕉、黄蕉、红玉、国光苹果、莱阳砀山梨等。到了过节,装点家中果盘的多数还是0.28元一斤的国光苹果。生梨中最便宜的是水分少、肉质粗的木梨。买什么是由家庭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到夏天跨门营业,卖西瓜出摊至人行道上。竹编的箩筐里长的是平湖西瓜,圆的是8424,长长桌上放着一把长长的西瓜刀。平湖瓜被切开后露出黄瓤黑籽,8424切开后红瓤黑籽,坦露出来,煞是好看。这些瓜被切裁成一片一片,每片或五分钱或七分钱,吃来爽口解暑,与八分钱一根的雪糕相比,西瓜块的性价比来得高。片片瓜瓤使夏夜的熏风里飘荡着一缕缕鲜果的清香气息,卖瓜的则一声高一声低的吆喝叫卖“西瓜煞拉里甜额来”、“保开西瓜只只熟额来”,吴侬软语飘进周围乘凉摇扇人的耳里。这时大人会从兜里掏出零碎铜钿,给身边孩子买片西瓜解馋。

如果遇到西瓜大量上市,四分钱一斤的时候,家家户户会买上几只放在家里,吃的时候用井水浸半天,晚饭后用菜刀剖开,听到“扑”的一声,就知道买到熟瓜了。吃罢西瓜,把瓜皮留着,切掉绿皮,就是中医称之为西瓜翠衣的物事了,撒搓上盐花,稍后揉捏再晾干,可以生拌着吃,也可以作食材炒着吃。西瓜籽洗净晒干,用铁锅炒西瓜子吃也是不少人家的家务活。

丰实水果店旁边的文具店,现在已变身为餐饮茶室了。想当初这爿文具店却是颇有气势和派头的,虽是小小文具店却有两个楼面,身居西藏路、汕头路口,门面直对宽阔的人民大道。当时每到新学期来临,新课本下发后,我们会在文具店里买包书纸将新书包起来。黄褐色的包书纸因为纸质柔韧,被誉之为牛皮纸。店里面的木质铅笔有铅笔一厂、铅笔二厂生产的硬铅、软铅、粗铅、细铅。记得橡皮是2分钱一块,画图用的大号橡皮是5分钱一块,与之相匹配的当然是方方正正的画图用的“开化纸”了。等到可以调换铅芯的活动铅笔出来后,小伙伴们又在下课后走进文具店买铅笔芯,铅笔芯在笔管里调进调出,弄得两只小手黑乎乎亮光光的,也成

绝代佳人和上海故事

就了一番童年记忆。

丁香饭店的阳春面与肉皮汤

与丰实水果店形成掎角之势的西北角上的丁香饭店,解放前是万寿山酒楼。我无缘看到当年酒楼的阳春白雪,但却领略了丁香饭店的下里巴人。

上海人偶然也消费得起的,就是9分钱一碗的阳春面,葱花碧绿生青,面条软硬适中,宽汤细面,又香又鲜,既能果腹,又有口舌之娱。现在宾馆里也有所谓的阳春面供应,尽管有其色,但未必有其味,始终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吃到最后,回味下来,顿有所悟,是油腥不对,若无猪油,哪有沪上阳春面香呢?

阳春面其实就是清汤光面,其素面朝天的阳光模样,使上海人想到了“阳春”这个高雅脱俗的好名字。当年的这款大众点心,现在成了外省市人口中的上海招牌点心。此味只应昔时有,如今已无少时味。

光面主要解决温饱,如要增加营养,在面上加肉丝,或鳝丝,或爆鱼,或辣酱,或素鸡,或大排、小排,光面上加的这些食料,称之为“浇头”,就是因人而异个性化了,所谓丰简自便,各由其人。现在政府出台的一些民生政策,也有普惠制上加因人而异的“小灶”,上海人就形象地称之为“阳春面加浇头”。

丁香饭店称为饭店,当然供应饭菜。进入我孩提时代的食谱记忆中的是8分钱一碗的肉皮汤。肉皮汤的肉皮是猪腿肉上“批”下来的,砧墩师傅用薄刀将皮上肉剔净,皮张剔得越薄越好,将肉皮晾在风中阴干,让油在通风环境中耗完,再放到大油锅中炸松,然后放入水中浸发,等到肉皮浸泡得松扑扑如海绵状后再切成小块入高汤煨透。此时肉皮内浸润透了高汤的鲜美,肉皮松软,入口滑腻,唇抿齿嚼,鲜味从松软的肉皮中渗出,游移在唇齿之间,让人回味无穷。小时候弄一碗肉皮汤回家也算开荤了,所以那时候买一大碗肉皮汤却要带一只小钢宗镬子去,为的是让饭店多加一勺汤,拿回家可供全家享用了。记得寒冬腊月天,用滚烫的肉皮汤淘饭,再加入点自家制作的烂糊肉丝,吃下去浑身暖意浓浓,成就了一番肃杀萧条的冬天里温馨的回忆。

羊肉薄如蝉翼欣赏刀功饱眼福

丁香饭店朝东贴隔壁有一小弄堂是会乐里的小支弄,这个小弄堂口开有一爿熟食店,每到中午、晚上两个市口总有七八个人排队买熟食,隔着玻璃橱窗,看看浓油赤酱的肉食和鱼肴,鼻息里混着豆制品的五香味,饥肠辘辘中勾起食欲无限。

那时包装食品还没塑料袋,基本上是土黄色的牛皮纸当道,倒是很环保原生态的。店内的师傅用秤称好熟食后,把熟食在木砧上一放,用菜刀斩好码齐,摊放在牛皮纸上,量小的用手包成三角包,量稍多的包成四方包,如果谁一次买了三四包就是家里请客开大荤了。

手里捧着三四个牛皮纸包走进弄堂里,一定会吸引住不少小孩子的目光和鼻息,这目光会一直把你送得很远。当然,较受寻常人家青睐的当数猪头肉了。牌子上写着“白切猪头肉”,7分钱一两,这种极具草根性的肉食一般买上三两左右,就可以回家渳老酒了。

熟食店的隔壁是米店,洋粞米、粳米、标准粉、精白粉、切面、馄饨皮子等等一应俱全。米店朝东就是会乐里总弄堂口了,而紧挨弄口有个小烟杂店,勇士牌、飞马牌、牡丹牌等香烟可以成包买,也有论支买的,生意做得很活。再旁边就是惠民药房,一开间门面,但大众化药品却是齐备的。

紧邻药房的是大西洋西菜社,后来又改名为清真饭店。店里最有名的是涮羊肉,小时候听大人说,涮羊肉很贵也很鲜美,但我想不通,切得薄如纸片的羊肉怎么有肉味呢?半生不熟的半透明的羊肉怎么会比红烧肉好吃呢?但下课回家路上,我和小伙伴们会在饭店外,隔着透明玻璃窗向里望,看砧板师傅把冻成块的羊肉,用薄刀切出极薄极薄的如蝉翼般的羊肉片,欣赏刀功饱眼福。

西藏路的西侧道上以前还有一排明亮且卫生的男女公共厕所,当时无论从规模还是整洁上衡量都堪称上品。这排厕所面东背西,而背西紧贴的就是人民公园,如厕者从窗口望出去都是葱郁之色,五官感受到的是鸟语花香。清晨如厕者的基本主体是周围的居民。群众的嗅觉最灵敏,对这地利带来的福利,人民群众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不会错过的。所以每天清晨总能看到不少人行色匆匆地从弄堂里窜出,跨过西藏路,直奔厕所而去。

还值得称道的是厕所的外面有一排阅报栏,从 《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一直到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一应俱全,如厕减轻了生理负担,再神清气爽地博览群报,汲取精神营养,生理上除垢和精神上吸收养料在此得到完美结合。

书香扑面的福州路

福州路是现今上海著名的文化街,其文化底蕴却是有历史渊源的。在福州路的街面上,尤其是湖北路至河南路之间,卖文房四宝的商店鳞次栉比,店多成市,产生了集聚效应,再加上新华书店、古籍书店、外文书店等,真给人书香扑面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