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于娟的故事,你有何感受

篇一:读此生未完成学习心得

读《此生未完成》有感

郑州市第六十八中学 王志华

于娟,一名复旦大学的青年教师,一个大学副教授的妻子,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2009年12月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了一年多的病中日记,她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2011年4月年仅33岁的于娟离开了人世。

偶然的机会听闻了于娟的故事,怀着敬畏的心情读完了她的生命日记-----《此生未完成》,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本书记录了于娟在身体被病魔折磨的不成样子后,仍然思考着、探寻着活着的意义。的确,此生未完成,对于娟来说,此生太短,有太多太多的依恋和不舍,还有太多的事来不及做。书中躺在病床上的于娟发出这样的感慨“活着就是王道”,这样一句好似轻松调皮的语句却为我们每个人敲响了生命的警钟。

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个疑问句: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在生死的临界点上,于娟强忍着病痛,用键盘敲击出了一篇华美的乐章,而留给我们的也是深深的反思。当我们面对死亡时,一切都是显得那样微不足道。难道我们真的要经历这样的时候,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么?到那时,或许为时已晚了。用生命去参悟人生意义的时候,是否代价过于大了呢?于娟用她的故事给我们每个人都上了一课。

于娟用幽默的文字记录下病中的趣事,看着书中那些灵动的语句,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癌症病人写下的文字,不禁让我敬佩她的毅力。于娟引用尼采的话“再大的苦痛,都会过去。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面对病魔,于娟不屈,始终是以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和他人,她知道自己若是把痛苦表现出来,这带给她家人和朋友更大的痛苦。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那么,于娟是“真正的勇士”。放下书后,我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记得书中于娟这样记录着 在对这个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的同时,我很感谢于娟给我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看淡名利权情、关注健康、守护生命,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因为:珍惜每一天,活着就有机会!篇二:《此生未完结》读书心得

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有关《此生未完成》的简介,不禁被书的作者于娟所感动,于是当从校长手中接过为同事们推荐的《此生未完成》这本书时,我便捧书夜读,在于娟那灵动的文字里感动她的无畏施精神。 因为知道作者已经不在人世,所以翻开书时的心情是沉重的,甚至有些害怕。可是看到于娟平实的叙述,文字中丝毫没有悲伤和绝望的感觉,有时你甚至会被其中的事例逗得笑出声来,居然忘记了斯人已去。 于娟是坚强乐观的女人,在生死关口,她用笔留下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生活中,人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个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也希望能混出别人眼里成功的模样,于是没日没夜的加班,忘记了休息,玩命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于娟告诉我们:“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再大的苦痛,都会过去。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禁为于娟遭受绝症的苦难而伤感落泪,同时自己的心也顿时变得坚强了。人生的路上,总会遇到磨难和挫折,只要你积极乐观地面对,就会跨过人生的每一个坎,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于娟有“乳房诚可贵,卵巢价更高,若为生命故,两者皆可抛。”的豪情,为了活下去,还有什么是不能放弃的呢?

“虽然生病让生命变得很痛苦,但是有更多的真情让我们不能放弃,虽然生病让生命很惨淡,但是有更多的美好让我们不忍放手。”于娟在这书上告诉了我们亲情是最为可贵的。也许在面对生死临界点的时

候,这种体会更深刻些。这个世界,真正无私疼爱自己的有几个呢?当我们明白了,可是却常常有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感叹了,只愿我们都可以给自己的亲人尽可能多的带去快乐吧。

最让人痛心和遗憾的是作为一个母亲不能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或许于娟的书名《此生未完成》不仅有作为一个妻子、女儿的遗憾,我想更多的是包含了做一位母亲的遗憾了。于娟说过即使为了儿子终年无休也心甘情愿,她是多么爱她的儿子,可是她还是走了...... 合上书,心里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愿于娟安息。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篇三:读《此生未完成》有感

读《此生未完成》有感

《此生未完成》是于娟生前所作,在她去世后集成出版。书中上半部分写的是自己患癌治疗的心路历程,笔调活泼,谈笑自若;下半部分写的是她患癌症之前的生活片段,笔触清淡,灵动隽永!她的性格、她的才情、她病躯里蓬勃灿烂的生命力??像她一贯的笑容,若春风拂面,深深感染读者。

一、我喜欢她的文字

在确认癌症住院治疗时,于娟以“黑色幽默话自杀”写下病友们的故事,轻松诙谐的笔触将感人肺腑的故事婉婉道来,令人笑中有泪。通过她的文字,你能感受她的真诚善良、率性活泼、思敏好学、乐观幽默、正直向上??这些品质汇集成她的优秀,你无法不喜爱她、怜惜她。

二、我钦佩她的勇气

在璀璨美好的青春年华,触手可及的前程似锦,却因为不期而至的癌症而跌入尘埃。可是我实在钦佩她的勇气!若不同的人遇到同样的遭遇,有多少人能如她这般从容潇洒的 面对。从面临生死挑战到最后一次的生死离别,她宛如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她在书中写到勇气的来源:“我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育子成才,但可以用今天的行动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的妈妈不是懦夫,所以你的人生里,遇到珍贵关键的人与事,要积极争取,可以有失败,但是不能有放弃。”

三、我珍视她的思考

于娟用理性思考自己的病因,日日承受病痛却用积极的态度感染旁人,她捧着一颗真实的心写下自己的经历和顿悟,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对需要帮助的人有贡献。于娟说,“透过生死,你会觉得名利权情都很虚无,没有一样在生命终结的时候可以带走”而在这之前,忙碌的她为了那些“浮云”是何其辛苦努力。于娟说,她喜欢尼采的那一句:“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让你更强”。无常发生之时,如何学会与它共处,由此学会重新去思考定义自己的人生,也许才是每个人这辈子最艰难的功课。生命是随时可以终止的,所以我们要感恩,要热爱生活,要且行且珍惜。于娟在书中也说,人越长大越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认真思考过生死的人在生命面前会更加谦卑而舒展、积极而达观,以一种不卑不亢而又豁达自然的态度来对待命运。

四、我感动于她生命尽头的无畏

《此生未完成》里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一种无畏的力量,从文字中透射出来,癌症并不是让人畏惧的可怕,而是催人

向前的力量。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几度挣扎在生死一线间的女子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每日的煎熬,在没有任何止痛措施,能够连医生都惊讶这可能因为剧痛而死亡的疼痛,于娟却几乎不因此而发出呻吟,只为让家人能够多几分慰藉。她说:“但凡困境的人,看到我的处境便会从内心深处泌出一种小巫见大巫的甜,从而觉得自己的苦不算什么,自己的痛也不算什么。同为世人,若是有人从我这份罪里得到无畏,那么我这份痛也算没有白受。”

打开书的最开头是几页是于娟生活彩色照片。每一张照片里都有着自信的笑容,如此灿烂,充满着活力。正如周国平在序中所写的那样,如果于娟能活下来,她的人生一定会与以前有所不同,更加超脱也更加本真。但是于娟走了,她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读完此书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多的思考。

篇二:只有活着,才能奢谈人生——读于娟《此生未完成》有感

只有活着有性命,才能奢谈人生

——读于娟《此生未完成》有感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淡雅的封面透着淡淡的书香,没有过多的冗余。

每晚睡觉前看上一个小时,可每次都会看着看着便忘了时间。我说,这是一本让人笑着流泪的书。书中文字灵动,但字里行间却透着对生命的眷恋和不舍。患病之前,于娟从未停歇过,争强好胜,一路追逐着各种所谓的生存道具(房子、车子、权利、名誉)。直到生病,她才开始反思,她说:“进入这个庞大的城市就像穿上了红舞鞋,一直舞蹈旋转,再也停不下来,也许停下的时候就是死亡的那一天。”

这本书的书名叫《此生未完成》,确实是这样,对于娟来说,此生太短,有太多太多的眷恋和不舍。她引用尼采的话“那些没能杀死我的,将使我变的更加坚强。”和鲁迅的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面对病魔,她不屈不挠,始终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和他人,她知道若是自己把痛苦表现出来,那么带给她的家人和朋友的将是更大的痛苦。这个年仅32岁,风华正茂,拥有留洋经历和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在与晚期癌症抗争一年四个月之后,最终撒手人寰。她用生命敲击出这些文字,不是希望人们关注她,而是希望留给人们以启迪,懂得健康的生活方式,懂得“活着就是王道”!

当我们面对死亡时,一切都是显得那样微不足道,就像书的封面上写的“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难道我们真要在经历这样的时候,才能大彻大悟吗?当我们用生命去参悟人生意义的时候,代价是否过于大了呢? 和今日别的年轻人一样,她也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体制内的职称升迁,二是现实生活中的买房买车,并且似乎不得不为此奋斗。现在她认识到——“我曾经的野心是两三年搞个副教授来做做,于是开始玩命想发文章搞课题,虽然对实

现副教授的目标后该干什么,我非常茫然。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情拼了命扑上去,不能不说是一个傻子干的傻事。” “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死死生生之后,我突然觉得一身轻松。”

诊断结果的下一步可能就是死亡,她不再去想控制大局小局,不再去多管闲事淡事,不再有对手,不再有敌人,也不再关心谁比谁强,在这生死临界点的时候,我们透过她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即使蜗居也温暖。我相信,如果她能活下来,她的人生一定会更加超脱也更加本真。

透过生死,你会觉得名利权情都很虚无,尤其是首当其冲的名,说穿了,无非是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即便你名声四海皆知响彻云天,也无非是一时猎奇,各种各样的人揣着各种各样的心态唾沫四溅过后,你仍然是你,其实,你一直是你,只是别人在谈论你的时候,你忘记了你自己是谁而已。

一次化疗结束后,于娟回到家里,刚十九个月的儿子土豆趴在她的膝盖上,奶声奶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她流泪了,心想:也许就差那么一点点,我的孩子就变成了草。她还写道:“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还有那个也是青年学者的丈夫光头,天天为全身骨头坏死、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擦屁股,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求老天让你活着让我这样擦五十年屁股”。在这样的爱面前,一切都显得那样无力,只要活着便是最好的,这需要多深的爱才能发出这样的祈求,需要多深的情才能配得上如此沉重的爱!

看到于娟在病榻中的思考,我才意识到如今的我们缺少了多少思考。我们生存的社会人人都希望在最短时间内有所成就,一味的追求着,正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才去追求,正因为追求不到才去更拼命的追求。我们为了可以生存,并且为了可以生存的更好,不断努力着,有时候放弃自己的原则,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追求所谓的权利、金钱,此时的“拼命”被赋予上不一样的意义,这是真正意味上的拼命!我们是否要在那么早的时候就达到所有功利目标?什么才是最宝贵的东西?于娟用生命做出了解答: “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

却是没有一样可以带走的。无论你的目标有多大,理想有多远,但都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你可以忽略健康一时,但是健康会忽视你一世”。

人的生命犹如一场不可预期的意外,你不知道何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也许下一秒你成了亿万富翁,也许下一秒你离开人世,所以请好好珍惜身边每一个爱你和关心你的人。贫穷也好,富贵也罢,活得没有遗憾,就算当一辈子乞丐,在你弥留的那一刻自己也是幸福的。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这个话题一直以来都被我们探讨、追问,却找不到答案。于娟找到了:幸福是哪怕是当一个乞丐匍匐在马路边,只要能天天看着爸妈带儿子土豆经过。光头(她的丈夫)找到了:幸福是哪怕爱人瘫痪在床,只要能给爱人擦50年的屁股。土豆(她的儿子)找到了:幸福是歌里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幸福归根结底是人类情感的满足与需求,名利权情不过浮云。

有太多的计划要完成,有太多的事情要应付,总是觉得等做好了手头的事情,陪父母也是来得及的。反正人生很长,时间很多。现在想想并不尽然,只有一天天的过,才是一年年,才是一辈子。无头绪的追逐与奔忙,一旦站定思考,发现半辈子已经过去,自己手里的成败并无多少意义,然后转身,才发现陪伴父母亲人的时间已然不多,发现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没有时间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

在书的最后,编辑引用郑培源《老于的森林》中的一段话:“我很怕媒体把于娟的故事解读成一个关于都市健康的新闻快餐??”我不想谈什么健康的话题,这似乎在这里是不合适的,只记得有这么句话:“年轻的时候用身体换金钱,老来时用金钱换身体”。

人生,就像一串随机选择,没人料得到结局,也没人逃得过过程。终了,我们都不过一坯黄土,能做的无非是走好每一步,安心于自己的风景。用于娟的一句话“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

看完于娟的故事 你有何感受

样可以带去。”

篇三:《看见》读后感

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读《看见》有感

第一次看到《看见》封面的时候就被深深吸引了,没有什么必读的多少本书,没有夸张的大字推荐,有的只是简单的一张照片——几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坐在柴静的周围,仿佛在听她娓娓道来十年来的一个个故事。

书中用质朴的语言记录了近十年来发生的许多大事件——SARS事件,汶川地震,山西煤矿塌陷、华南虎造假等等,从中能看到社会的变迁,看到柴静的成长历程,看到一位女性,从年轻气盛,到平淡如水。看着这些大事件,回首当时的自己,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往事太多,几欲落泪。

随着SARS事件,记忆一下拉回到了自己十三四岁时的时光。那时候还在念初中,突然有天,学校如临大敌,每天都有穿着白色防护服戴着口罩的人挨个教室喷洒药水,教室放着温度计让大家每天量体温,到了周末住校的同学也不准回家。那时候学习干劲很足,天天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校园角落看书,且专门找僻静的地方。有天突然下了雨,几个人都没带伞被淋湿,第二天起来感冒了两个,可把老师吓坏了。

我喜欢看这种自传类型的书,不是想从别人的成长经历中学到什么成功的经验,而是喜欢一边看着别人的成长历程,一边回味自己的成长。偶尔看到相通的地方,也会感慨一下,“我那时也是这样的。”

前些日子去参加了一个要好的朋友的婚礼。婚礼前夕,我俩在宾馆畅谈到了夜深。末了,他问,“你还记得我俩上回聊到这么晚是什么时候吗?”

“记得。高考结束那时,一边下围棋一边喝茶,茶喝多了都睡不着。” “你那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实现了多少?”

我没有说话,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我们两个那时都特别喜欢陶渊明孟浩然那样的田园诗人,觉得人就应该无拘无束的生活在田园中。

他接着说:“我现在上班经常加班,下班回家还要看书写文章,为的就是能早点评上个职称啥的。被生活逼赶着向前,已经找不到原来的方向了。”

沉默了,没人说话。我回忆着以前描绘了生活的蓝图:一份简单的工作,一个温馨的家庭,闲下来多看看书,种种花,周末去爬爬山,钓钓鱼。这样看似简单的生活,在这个现代社会却是愈加难得。名利权情犹如投向鱼池的几颗饲料,而我们都是养在里面金鱼,无不为之疯狂。在一味趋之若鹜地追求名利权情时,

却没有想过生活是否必须需要这些饲料。在生死边缘多次徘徊后,于娟在她的《此生未完成》中写到,“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我一直在想执着和执著的区别。”

在汶川地震的采访后,柴静在书中写了这么一段话:“人的生活也是这样,经历了磨难和艰辛,正在生根发芽,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长出来。”人经历过苦难,必定会想新生的叶子一样,迅速成长。

研三下学期可能是我读书生涯最难熬的一段时间。学校规定毕业前至少需要发表一篇文章,而我投稿了几篇论文都一直杳无音信。每天一大早起来就查看邮箱有没有新邮件,点击进入投稿网站时心都有点发抖,担心没有消息,又担心出现被拒稿的消息。当时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静心等待。每天按时起床去实验室,按时回宿舍睡觉。该吃的吃,该笑的笑。有时骑着车沿着河边一直走,漫无目的。时值人间最美的四月天,春风和煦,万物生发,偶尔飘来一阵花香,沁人心醉。那时心里默默地想:等我文章录用,顺利毕业工作后,一定要买辆自行车,然后沿着沱江边上,一直骑车到下游汇入长江的地方。

终于有个晚上,我正在从实验室走回宿舍的路上,收到了文章被录用的消息。我停住脚步,抬头看见月光从稀疏的嫩叶中穿透下来,洒在我身上。天空中隐约还有几点星光,时有时无。

如今生活步入了正轨,但是回头再看那段时光时,依然心有余悸。当时许下的愿望早已被忙碌的工作挤掉,新的困境又在涌现。但是不管在哪儿,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生活,都应该坦然面对。书中说:“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然而虽然只是嵌在社会秩序中的一小粒,却仍然不能随风飘散,人活着总归要有自己的目标,用陈虻的话来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