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故事,老爷爷乘凉

篇一:老爷爷和老奶奶的故事

小屋前有一大片菜地,菜地的尽头是一条款的马路,马路的另一边又是菜地,不知道这片菜地到底有多大,只能看见菜地的那一边是起伏的群山。这小屋又是怎样的一番模样呢?那是一间用红砖砌成的小屋,和许多农村的旧房子一样,有着一个用黑瓦垒成的三角形的顶。

清晨,蒙蒙的雾笼罩着整个小山村。山的轮廓变得模糊了,两块菜地似乎也连成了一片,满眼都是绿色。菜地中间的那条马路早已融人这片绿色当中,没了踪影。小屋的那扇用铁皮包住的木门紧紧地关着,是啊,天还早呢,村子里很静。

太阳出来了,雾散了,一切又恢复了清晰的模样。小屋的门开了,一缕阳光射进去,屋子里亮堂了许多。屋里有两张床、一个橱子、两张桌子,都已经很旧了。一个老爷爷从屋里出来,他活动活动腿脚,径自向隔壁的厨房走去。这位老爷爷头发花白,身材高大,但有点儿驼背,他有80多岁了。一会儿工夫,厨房的烟囱里便飘出了袅袅的炊烟。

饭做好了,老爷爷又来到屋子里,在床边停下,他轻声地唤醒了睡梦中的老伴儿,小心翼翼地扶她坐好,从床头拿起衣服一件一件地为她穿上。他的一举一动是那样的小心,就像对待孩子一样。

他的老伴儿面色红润,眼睛直直地望着他,嘴里虽然什么东西也没有,却像正在喝奶的婴儿一样不停地懦动着??其实,这位老奶奶原本不是这样的。原来的她身体健康,手脚麻利,家里的事情从大到小都由她包了。她特别爱干净,虽然屋子里很简陋,但总被她收拾得利利索索。平时,她总是闲不住,都80岁了,还整天往菜地里跑,去摆弄她那一亩二分田里的蔬菜。儿女们总是对她说:“年纪大了,又不愁吃不愁穿,干吗还老往地里跑呢?”有时儿女们把她那些种田用的家伙藏起来,她总是板着脸,气冲冲地跑去,把它们都要回来。趁大家不注意时,她便没了踪影,回头一看,才发现在不远处的菜地里,又多了一个瘦小的身影??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年前,老奶奶生病了,从此她的生活不能自理,她的记忆丧失了很多,她记不清她的儿女是谁、老伴儿是谁,只有10岁以前那些模模糊糊的记忆在她的脑海中闪现。

她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为家事操劳了,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她很寂寞。儿女们经常来看望她,有时住上几天,帮忙照顾一下。虽然如此,老爷爷总是对他们说:“有事儿就不要回来了,你妈有我呢。”

老爷爷偶尔也会往儿女家跑,去玩儿、坐坐,只是一吃完午饭便非得走不可,儿女们怎么也留不住他,因为他急着回家照顾老伴儿。

衣服穿好了,老爷爷端来一碗茶叶水,用棉签蘸着轻轻地帮老奶奶擦拭眼角??老爷爷和老奶奶一天的生活就是这样开始的,而且天天如此。和过去不同的是,以前是老奶奶照顾老爷爷,现在是老爷爷照顾老奶奶。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我的爷爷和奶奶。

篇二:孝敬父母的故事

一、 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

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史记》说,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二、 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毛泽东谢师:毛主席说,先生你20年前是我的先生,你今天还是我的先生,你20年后仍将是我的先生!

鹿乳奉亲

【原文】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俱以情告,以免。诗曰:

亲老思鹿乳,

身挂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

山中带箭归。

春秋时期,有一位叫郯子的,出生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郯子从小很孝顺。

可他的父母在年老时同时染上了一种奇怪的眼疾。先是痒,后来又疼,最终竟然都双目失明了。

郯子到处求医问药,整天在外奔波,也不知道试了多少种偏方奇药,数年过去了,父母亲的眼睛依然见不到丝毫的光明。

有一次,郯子终于获得了一个良方。赠送此方的是一位世家名医。这位名医亲口对郯子说,这个方于治疗眼疾有神奇的效果。只是从他祖父到他本人,已经传了三代,始终没有人成功地使用过,原因是这个药方中的药引子万分难求。 当郯子问他究竟是哪种药物时,医生在处方的最后写下丁三个字:野鹿乳。接着,医生又给郯子解释了野鹿乳难求的原因。

医生说,野鹿乳能滋润真阴、济助元田.有强筋骨、通血脉,消除阴翳的功能。对治疗眼疾以及其它相关的病症有奇效。

只是要治愈失明已久的病人,必须取野鹿的鲜乳服用才能达到效果,因为母鹿一且遭到捕获,由于受到惊吓,鹿乳的药用价值就大大降低了。

可是,野鹿都是成群结队地出来饮水觅食,每个鹿群中都有好几个年(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编故事,老爷爷乘凉)轻力壮的公鹿负责警戒保卫,只要听到一点异常的动静,整队野鹿顷刻间就会跑得无影无踪。在这种情况下,要接近鹿群已是十分困难,再想挤取鹿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郯子接过处方,谢过了医生,转身向家中走去。一路上,他把医生的话反反复复地琢磨了好几遍。这天晚上。郯子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他一次次地设想,终于想出获取鹿乳的方法。

因为父母常年就医服药,家里的积蓄早已荡然无存了。现在郯子需要一笔钱来购买一些东西,他只好咬牙忍痛变卖了一部分家产,其中最珍贵的是他经常阅读的几百篇古书。

凑足了钱之后,郯子先到猎人那里买了一张刚刚处理好的野鹿皮,皮上还连着鹿头,做工十分精致,鹿头栩栩如生。

接着,郯子又去买了一只又大又结实的银瓶。

然后,背上一袋干粮和几双草鞋,腰里挂着银瓶,肩上扛着鹿皮,辞别了年迈的爹娘,辞别了前来送行的乡亲们,冒着蒙蒙细雨上路了。

一路之上,郯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不久就来到了野鹿经常出没的马陵山上。

为了躲避猛兽,郯子只能在树上过夜,几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令人欣喜的是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鹿群。

郯子试着接近它们,但是,一连好几次都被野鹿发现了。最后这一次,他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发出任何响声.野鹿们却鬼使神差般地逃走了。

开始他还有点莫名其妙,后来才慢慢地弄清楚了,野鹿们几次逃逸,并不是真的看到了他,而是闻到了他身上的气味。

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郯子不再到树上睡觉了.专找鹿群停留过的地方过夜,有时甚至躺在野鹿的粪堆里呼呼大睡。

这样做当然很危险,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猛兽的攻击,可是他已顾不上去想这些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混入鹿群。

慢慢地,郯子的身上开始散发出--股浓烈的臊臭味,非常刺鼻。他很高兴.觉得自己离成功不远了。

也不知在马陵山上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就在干粮快要吃完的时候,郯子惊喜地发现鹿群里有了刚刚出生的小鹿。

他激动地对自己说,时候到了。为了一举成功,郯子小心翼翼地躲在灌木丛中,从逆风的方向朝着鹿群移动,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野鹿们仍然安然地吃着草,没有丝毫紧张的样子。郯子觉得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就把鹿皮披在身上,把鹿头套在脑袋上,凭着感觉屏着呼吸朝着鹿群爬去。

野鹿发现了他,可能觉得有些奇怪,但并不惊慌,有一只小鹿甚至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在他的身上蹭来蹭去,母鹿也跟在小鹿的后面慢慢地走了过来。郯子暗自庆幸,趁着小鹿吃奶的时候,摘下腰间的银瓶,摸索着找到了母鹿的奶头,用以前在一位牧羊人那里学会的手法熟练地挤取鹿乳。

母鹿有点不安,却没有跑开,静静地站在那儿,直到郯子把银瓶挤满了。 尽管鹿乳已经到手,郯子仍然不愿惊动鹿群。他悄悄地回到灌木丛中,等鹿群渐渐地走远了,才站起身来辨别方向。

他想寻找下山回家的路,却猛然看见就在前不久他曾藏身的树林里,一个猎人手里拿着拉开的弓箭正在向他瞄准。

郯子立即掀掉身上的鹿皮,向那个猎人大声呼喊:“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

猎人走过来后,郯子向猎人讲述了他的经历,并请求猎人送他下山。 “好!”猎人被郯子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不仅给他指出了正确的方位,而且还告诉了他一条近路。

郯子按照猎人所指的方向大步如飞地往前赶.果然节省了不少时间,第二天傍晚就赶回家中。

一进家门,郯子立即取出临行前准备好的草药放到火上煎熬,然后才一头扑到爹娘的身上,激动地说:"我回来了!"说完,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

父母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他,一个个老泪纵横,泣不成声??。药熬好了。郯子服侍着两位老人喝了药,然后从怀里取出银瓶。

把带着自己体温的鹿乳给父母喂了下去。三天以后,已经失明了十几年的父母果真奇迹般地恢复了视力。

乡亲们也都来了,一齐向两位老人表示祝贺,同时,对郯子的一片孝心表示敬佩。

郯子孝敬双亲的好名声,越传越远。后来,大家推荐他为国君,这个国就叫郯国。

郯子知识渊博,公元前525年郯子朝鲁时,鲁大夫昭子问及少昊氏以鸟名官

之故,郯子回答甚为详尽。这件事载入史册,流誉后世。

当时孔子听到此事后,立即“见于郯子而学之”。韩愈在《师说》中“孔子师郯子”之句即出于此。

【后记】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真正称得上孝子的人,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始终把孝养父母摆在人生目标的第一位。郯子为了父母,可以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深山,其中的胆识和智慧的确令人佩服。人生在世,能够切身力行,成就自己的孝子之德,令父母心安,是每一个为人子的应尽的责任。其实,有父母在身边让我们表达一份孝心,也是一种福气,有多少人想表达对父母的孝心的时候,却没有了这样的机会,那一句“树欲静时而风不止,子欲养时而亲不待”,让多少人欲哭无泪!羊羔跪乳孝心鉴,乌鸦返哺报亲恩。

三、

篇三:老爷爷讲的故事

教育科学出版社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

第四单元 我生活的地方

请到我的家乡来

《老爷爷讲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熟悉家乡的风景名胜,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2、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学会访问、调查的学习方法;

4、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重点:

熟悉家乡的风景名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用自己的方式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家乡的图片或歌曲等资料,了解家乡的特产。 教师: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听故事:家乡的过去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方叫什么吗?(临沂、沂蒙山区等),你们知道它的从前吗?

2、听老爷爷讲故事:沂蒙六姐妹的故事

蒙山青、沂水长,在算圣刘洪的故乡蒙阴县有个烟庄村,村里有6个支前的女英模,人称“沂蒙六姐妹”。,鲁中军区机关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道了她们的事迹,从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字传遍了沂蒙山区。她们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芳莲。(公芳莲、杨桂英现已病逝)那时,她们还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姑娘。

1947年5月初,孟良崮战役即将开始,我军为了创造围歼敌人整编七十四师的战机,在烟庄一带频繁运动。一批批操着各种口音的部队在烟庄村里来来往往。一天,有一大队人马来到烟庄村口,只见迎面有六个姑娘走了过来,部队的管理员和司务长给她们敬了个礼,说:“请问你们村长在哪里?”六张笑脸格格地笑出了声,齐刷刷、爽朗朗地答道:“我们都是村长!”

管理员和司务长带着几分惊疑地看着她们,张玉梅代表姐妹们大大方方地说道:“同志们辛苦了,有多少人,快说吧!”人数报出来后,六姐妹就忙着为战士们支锅做饭、添米购菜、安排歇脚住宿,一切都办理得非常顺当,就这样,六姐妹的名字便在解放军干部战士中间传开了。

就在她们上任的当天,区上的通信员就送来了筹集战马草料5000斤的紧急通知,并要火速送往指定地点。村里空荡荡的,要筹集草料

只有到大山沟里一家一户地凑,六姐妹二话没说就上路了。伊廷珍扛着秤,已有身孕的杨桂英拿着帐本,和其他姐妹翻过了一山又一山、一户又一户,她们虽然年轻力壮,但也都缠过小脚,这其中的劳苦自不必说。后来在她们的动员下,一担担谷草、一袋袋豆料都送到了指定地点。正在她们完成任务,拖着疲惫的双腿走进村里的时候,后面山坡上又传来了村指导员公方庆的呼喊声,说带来了区公所的紧急通知:命你村民前来区公所运回粮食五仟斤,两天加工成煎饼,送往前线。火速!

在“沂蒙六姐妹”的带领下创造了支前神话,她们顾全大局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3、你感受到了什么?

讲述家乡的现在

活动一:风景篇

师:如今我们临沂发展的非常快,创建了很多旅游景点,引来了很多外地游客,小朋友当小导游给他们介绍介绍临沂的风景名胜、土特产吧,你们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成果)

1、上课之前你是怎样开展调查活动的呢?

(询问爸爸妈妈 上网查资料 看书 看报纸 看电视等)

2、临沂有哪些风景名胜呢?(如:王羲之故居、孟良崮革命纪念地、沂水地下大峡谷等。)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给予及时地引导),选出小组中介绍最好的同学当小导游,介绍景点,全班共享。

3、生介绍临沂美景,教师也提前搜集资料,制作了有关风景名胜的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临沂的美景吧。

(配合学生的介绍课件展示临沂的风景名胜图片。)

4、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带着自豪的语气,介绍了临沂的美景,让游客们充分感受到了临沂的美。

活动二:临沂特产篇

师:玩了这一圈儿,有点累了,我们休息一下,请游客们看看我们临沂的特产。

1、同学上台展示自己家乡物产的照片、图片或实物等等,介绍你知道的临沂特产,最后讲一讲你是用什么方法收集到这些材料的。

当一位同学发言完以后,其他同学可以给补充。

临沂特产如:糁、八宝豆鼓、民间伏酱、六姐妹煎饼、莒南锅饼、沂水丰糕、莒南驴肉、蒙阴光棍鸡、苍山大蒜、蒙山全蝎等。

2、故事:临沂特色小吃“糁”的由来

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当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他们非常可怜,就经常接济他们,夫妇二人非常感动,无以为报。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觉得报恩的机会来了,就把家中留着下蛋的惟一一只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普通的驱寒中草药。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不想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着煮得黑糊糊的鸡汤,妻子很生气,可家里又没有

其它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了王羲之。再说王羲之本来卧病在床,吃了中药病也略有起色,但口干舌苦,没有食欲,看着送来的鸡汤,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登时神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兴起,随手提笔写下“米参”二字,到了后来,后人就把它称做“糁”。

3、临沂特色推荐:看完美景,游客们到临沂来还想带一点儿最具临沂地方特色的东西,你们想准备点儿什么土特产送给游客们呢?说说你的理由。

赞美家乡

写写画画,心中的赞美

导语:同学们,你们瞧!我们的家乡不仅山美、水美、人美而且还有许多的故事呢,看到这些,你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你们想用什么形式来赞美我们的家乡呢?

1、小组同学讨论。(文字、表格、剪贴报、手抄报、诗歌表演、歌曲表演、赞美的话、简笔画??)

2、请同学代表表演。

播放《沂蒙山小调》,生随唱感悟。

总结:

今天我们听了许多故事,了解了家乡,认识了家乡。希望你们将来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同学们,最后让我们以小主人的身份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发出邀请——“请到我的家乡临沂来!临沂人民欢迎你!”(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