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怎么过

篇一:马来西亚如何度过端午节

看马来西亚如何过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季节重临,五花八门的各式粽子抢先上市,在有著多元文化与华人籍贯繁多的大马,除了能品嚐到各具风味的各籍贯粽子外,也能吃到无论色泽口感皆独特的娘惹粽,还有许多匠心独具的创意新粽,让大马人品粽庆端午之余,口福满满。

浅蓝色外形的娘惹粽,以天然的蝶豆花自然色素染成,在视觉上带来衝击。(图) 娘惹粽——健康不油腻

娘惹粽又称蓝粽,外表色泽特别,如同中国青花瓷,有别于一般素色的粽子,浅蓝色泽的外形,既美丽又浪漫,光看足以赏心悦目。

若要製作娘惹粽,首先必须使用蝶豆花(蓝花),以其天然色素将白糯米染成蓝色。只需把糯米浸入泡了蝶豆花的水中至少4小时或以上,米粒就会染上一层天然的淡蓝色,浸泡隔夜的色泽将会更均匀饱满。

娘惹粽的主要馅料是猪肉或鸡肉、虾米、花生碎、栗子、香菇、冬瓜糖、蒜米及小葱头,但关键在于爆炒食材时所使用的香料,如沙姜、茴香及芫茜籽都是蓝粽的灵魂,有了这些香料才能炒出正宗的娘惹味。

娘惹粽内馅材料皆得切细,豆酱香料缺一不可,

端午节怎么过

製作过程耗时考功夫。(图) 把叉子打横慢慢切开已蒸熟的粽子,黏度刚好的糯米就会飘出阵阵甜味和香料味,将馅料与糯米放入口中,就能品尝到与福建肉粽截然不同的味道。

由于娘惹粽有加入冬瓜糖,味道会偏甜,加上香料的浓郁味,口味比普通甜粽更丰富,又不会像咸肉粽那么油腻,属于较健康的粽子。

娘惹粽也可做成素食或荤食,食材依据个人喜好而定。

正宗的娘惹粽,糯米必须以椰浆烹煮,但长时间就会变质,不建议隔夜食用。

娘惹粽外表色泽特别,一颗白色的三角粽,下部分微微透出褐色的内馅,上部分

则披著亮丽的蓝服,令人蠢蠢欲动。(图)

擅长裹娘惹粽的陈爱莉在此分享裹粽心得,她表示,正宗娘惹粽必须以生糯米来包裹,而且裹粽子时必须用竹叶将生糯米包覆扎实,下锅煮熟后才有Q软的口感。

除此之外,她还指出,现在很多人都将糯米蒸熟后,再裹入竹叶里,这种做法较简单,糯米也较容易定型,但是就失去传统的味道。

海南粽——蕉叶裹粽独特 香味不易破

海南粽的特色就在于不使用市面上常见的粽叶,而是裹海南粽所需的茄柊叶,但近年来随著柊叶少之又少,甚至一叶难求,人们开始转而寻找在本地能轻易找到的香蕉叶取代,也因为香蕉叶有独特香气,令粽子香气更吸引人。

霹雳海南会馆妇女组副主任潘薏蓉分享,香蕉叶较软易裹,蒸粽过程不易破,比本地及入口粽叶便宜,所以她学会用香蕉叶裹粽,并延续海南人文化。 外形如椰浆饭

她分享其包裹的海南粽形状,就如蕉叶马来椰浆饭的五角形形状,令第一次接触的人,错以为拿到椰浆饭,惟也有人以香蕉叶裹成三角形及枕头形,所以没一定标淮。

一般海南粽的用料,除了有栗子、冬茹、五花腩花及虾米外,还加了鱿鱼干,吃起来胜在够鲜。

每粒「三味鲍翅粽皇」重达两公斤,一粒可供8至10人享用。 (商家提供)图 鲍翅粽——15种材料包裹 重达2公斤

传统的粽子吃腻了,不妨试试市场上少见的新派粽子-「三味鲍翅粽皇」和「养身糙米粽」!

为了迎合大马人不同籍贯及口味迥异的需求,位于班登再也3/9路,拥有20年历史的「粽」会想起你(传统粽家美食馆),推出的特色粽子共达12种,包括三味鲍翅粽皇、养身糙米粽、招牌黄金粽、五香客家粽、红烧梅菜粽、竹叶烧鸡粽、鲍鱼粽王、参芭虾米辣粽、娘惹粽、水晶粽、广东粽和甜心粽。

东主陈慧仪受访时指出,由15种材料包裹而成的「三味鲍翅粽皇」,不仅製作过程耗时(约7至8个小时),裹粽时间也比一般粽子来得长(一粒约需半小时),而且还得一层一层地细心裹起来才行,过程马虎不得。

「每粒『三味鲍翅粽皇』重达2公斤,一粒可供8至10人享用,除了亲朋好友一起享用外,也有商家买来送礼。」

「『三味鲍翅粽皇』的材料,包括澳洲鲍鱼一粒、烧肉、江瑶柱、鱼翅、腊肠、蚝干、烧鸡、香菇、咸蛋、栗子、白果、绿豆、莲子、糯米、娘惹味和参芭味。」

「养身糙米粽」甫一推出市场,即受到消费者的热烈喜爱。 (商家提供)图 糙米粽——糙米取代糯米 健康又养生

粽子虽好吃但热量同样高,为了顾及一些注重健康的消费群,「粽」会想起你也推出「养身糙米粽」,满足那些想吃粽子,但因身体状况却不能多吃糯米的顾客需求。

顾名思义,「养身糙米粽」,里面完全没有糯米,材料皆由有机糙米、麦、香菇、栗子、咸蛋及花肉组成,也适合老人或胃病者享用。

广西粽子的外形别致,拥有2种吃法,除了一般吃法以外,广西人也喜欢将广东粽子蒸好后切片,再稍微煎一煎,让粽子的味道更加香浓。 (摄影:刘维杰)

广西粽——整条五花肉满足味蕾

广西粽子,俗称广西枕头粽,它的形状长得特别长大肥硕,两道捆索,四角长方形,形如枕头,由于外形十分别致,因此也轻易引人瞩目。

说起广西粽外形的由来,根据了解是因早年的广西人以农耕、採矿、割胶为生,生活艰辛,他们认带去工作并不易果腹,因此决定据本身籍贯的需求将粽子改良。

篇二:端午日

端 午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欣赏品味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

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沈从文:端午日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沈从文)

节选自于沈从文的《边城》

同学们,我手里拿的是一本现代文学名著——《边城》。沈从文先生在本书中不仅描写一个感人至深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还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湘西世界。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零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PPT1:湘西的美丽风光)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沈从文先生走进这美丽的边城,参加当地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一起来感受那份独特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端午日)

《端午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重 点:(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2)联想的作用

教具安排:(1)龙舟赛的相关图片 (2)投影片 (3)朗读磁带

教 时:一教时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年之中你最喜欢过的是哪一个节日?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老师鼓励畅所欲言,并提示启发:春节、儿童节以外,还有哪些节日?目标导向:端午节)

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那它是农历的几月初几?

(五月初五)

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请知道的自告奋勇站起来告诉你的同学。 (包粽子,吃咸鸭蛋、挂艾叶菖蒲,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知道包粽子的用意吗?

(纪念屈原)

【归纳】:对,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刚才我提到了龙舟赛,大家看到过吗?我们这里有这个习俗吗?

(有)

【归纳】:我们这里在水乡河面宽阔的地方有这项活动。

那么请看到过龙舟竞赛场面的同学请举手,包括当现场观看过的,也可以包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过的。

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

(热烈、紧张、刺激,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归纳】:好的。如果没有看到过的,请跟我一起来看看龙舟赛的精彩画面。 展示图片:(网上下载的图片:搜狐体育频道图片库。连贯播放)

老师从旁解释: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船手一般有8-20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归纳】看过之后,我们确实能感受到龙舟赛的热闹与欢腾、紧张激烈。

二、正文引入:

好了,光谈我们这里的端午节和龙舟赛了,忘了正事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现代作家沈从文到湘西去了解一下他们那里的端午日风俗是怎么样的?同时也领略一下那里的茶峒人是怎么过他们的端午日的。(板书:端午日

篇三:端午节活动主题

端午节活动主题

端午节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快乐端午 你我共享

活动内容:

某月某日各班召开《快乐端午 你我共享》主题班会,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有关端午节的诗词和端午粽子的故事等等。

活动目的:

以端午节为契机,开展节庆文化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努力营造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节日氛围。

活动准备:

以电子文稿图文并茂为形式,了解端午的由来、习俗以及有关端午节的诗词等方面端午文化。完成2份电子文稿,于某月某日前交到班主任处。

活动过程:

一、去年端午节如何过

主持人:同学们,快乐的端午节到了。今天就让我们欢聚在一起,共同度过一个愉快的节日。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班同学×××去年是如何在家与家人度过端午节的。

视频片断出示。

主持人:谁来说一说他们是如何度过去年的端午节的? 同学说。

主持人:那去年你家里是如何度过端午节的呢?

摄影图片出示,请图片中的主人公上台介绍自己如何度过端午节的。 主持人:还有哪些同学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去年度端午节的故事的? 同学上台。

二、今年端午节我们准备怎么过

主持人:看了听了同学们介绍的去年度端午节的故事后,那今年的端午节同学们准备怎么度过呢?

请同学上台说自己的想法。

主持人:说得真好,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自己和家人一起度过端午节的过程用摄像、摄影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再开一次这样的活动,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年自己度过端午节的故事。

三、携手共享 端午送祝福

主持人:我们同学们在家中和自己的家一起幸福地过着端午节,可是在四川、在汶川等地,那些遭受地震之害的和我们一样大的小伙伴们却无法与家人共同度过端午节。同学们,你们对此,有什么想法吗?

同学们说自己的感受。

主持人:是的,让我们一起制作一些贺卡,写上自己的祝福。然后,我们将会以班级为单位,一起把这些贺卡寄给那些的孩子们。衷心祝愿他们能够和我们一起共同度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端午节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

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

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宋代,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礼志》就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而金国除吸收一些汉族风俗外,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金史·世宗本纪》就记载:大定三年(公元1264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金史·礼志》对此俗有详细叙述。金俗重午、中元(七月十五日)、重九日行拜天之礼,筑台拜天。重五拜天之后,插柳球场,射者要以尊卑为序。射柳完毕要打马球。

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明永乐年间禁宫中就有剪柳之戏,剪柳即射柳,北方人还有将鹁鸪鸟藏在葫芦,悬于柳枝,弯弓射之。如果射中葫芦中,鹁鸪就飞出来,以此来定胜负。这种民间比赛也是常在端五日举行,考其渊源,正是辽金遗俗。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来自民间的许多夏令保健活动,也掺杂在这个节日习俗中。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

们要群入天坛去避毒,过了正午才出来。在端午节还讲究捉虾蟆取蟾蜍,其方法是用针刺破蟾眉,将蟾蜍汁挤出。蟾蜍是一种珍贵的中药,可拔毒、消热、消肿,治疗疔毒恶疽有奇效。以菖蒲渍酒饮用避恶气,用艾叶插门固为前代之遗俗。明代新出现的风俗是用雄黄涂耳鼻,认为这样可以避虫毒。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

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不但有天师符,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

清代端午极力打扮小女儿,已出嫁之女也可回家归宁,称之“女儿节”。

近现代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