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人才培养案例

篇一: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模实践研究案例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全面展开,蔬菜跃升为第一大经济作物、花卉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朝阳产业、果茶生产稳定发展,园艺业已成为全省农业结构中最为活跃的主导产业。

2010-2012年,我们采用走访、座谈和问卷方式,调查了上海市和江苏省的20家园艺企业。从调查结果来看,园艺企业以花卉生产与销售、苗木生产与园林绿化、蔬菜生产与销售、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为其主要业务范围,主要岗位是花卉生产、苗木生产、蔬菜生产、食用菌生产、试管苗生产(组培)、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等,企业需要更多的懂技术、会生产、擅管理的一线生产技术管理人员。

2011年7月,我校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园艺技术专业作为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按照《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推进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的通知》的要求,结合专业的实际,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主要目标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可诠释为:一体是指学生是主体,三位指由学校(组织)、社会、企业(参与)三方共同培养双证书的高素质技

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下的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

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园艺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园艺作物生产、商贸、管理等一线从事相关的生产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行弹性学分制,合理分配课时,增加课外活动学分,将社会实践和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纳入教学计划,将社会公民教育、终身职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个性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将学校教育、企业实践(实习)、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既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也注重素质教育。

具体做法是:一年级学生在校内以学习基础课程为主,结合专业安排参观现代农业企业,接触和参与生产认知实践,树立专业思想,规划职业生涯;二、三年级学生通过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园艺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意识和技术操作熟练程度;四年级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实战演练,检验学习成果,或者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承担工作任务和轮岗训练,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由此过渡到五年级校外顶岗实习,实现“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学生在校学习(包括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所修学分占总学分的60%,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所修学分占总学分的30%,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修学分占总学分的6%,学生通过参加“素质拓展”或“创新设计大赛”等课外活动所修学分占总学分的4%。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探索“产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工作过程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路径,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知识型农民;以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生态农业的能力;以五大工程(名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工程,教师培训工程)为重点,提升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以“一室一场一店”为基础,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坚持“教学内容模块化,组织教学情境化,能力训练项目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动起来,笑起来,活起来”生态课堂的形成。完善“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内平台,实行产学结合;开发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实施工学交替;依托校外签约型企业平台,推行顶岗实习。

四、条件保障

成立园艺技术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充实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广泛吸收企业专家全程参加,并对专业建设过程及效果进行指导与评价。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按照“逐级分解、责任到人、层层落实”的原则,与各子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实行“五定”,即定任务、定人员、定职责、定时间,定进度。建立建设进度定期检查制度,确保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五、主要成效与主要成果实

(一)课程与教材建设

1.课程体系改革

针对园艺产品生产管理、园艺产品和农资营销、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园艺植物保护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在“三以一化”课程观指导下,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着力寻求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拓展技能的相关课程协调开发的平衡点,突出职业性,把技能、知识、态度有机结合,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目标;重组教学资源,培养“职业道德好、专业技能强、发展后劲足、综合素质高”的新型高素质园艺技能型人才。

按照职业教育自身规律,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和岗位标准构建以蔬菜生产、花卉生产、食用菌生产为主的主干课程基本框架,与园艺植物保护、设施园艺、植物组织培养等辅助课程灵活组合,更好地服务于专业主干课程;以园艺产品加工与贮藏、农业技术推广、园艺产品营销、插花技术等拓展知识和视野的选修课程补充和完善课程体系,从而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2.教学内容改革

打破学科体系,将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重新组合,搭建成新的内容框架,整合成新的课程。如:《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气象》三门整合为《植物生长环境》。原《植物与植物生理》中的有关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知识作为《植物基础》课程单独开设。

注重补充、更新国内外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突出地区园艺生产特点,尤其是具有出口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园艺产品,如淮安蒲菜、天妃宫藕、草莓、吊蔓西瓜等。

3.建设4门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其中《植物基础》为江苏联合学院立项建设精品课程,2012年11月验收合格;《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列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4.开发5部校本教材,其中《植物基础》、《常见杂草识别与防除原色图谱》、《植物组织培养》等教材已公开出版,《蔬菜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将于8月份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公开出版。

5.制作教学课件5门:《植物基础》、《园艺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生产环境》、《插花技术》、《微生物》,其中《植物基础》建成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展教学。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成一支由“特聘专家”1人、专业带头人2人、企业行业技术骨干2人、骨干教师8人和其他教师共30人为成员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特聘专家、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对专业建设和教学、科技活动进行全面指导;采取国内外培养相结合、职业性教学与学术性科技活动相结合等措施,培养在省内园艺行业中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并帮带青年骨干教师。目前,专任教师达到22名,“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0%以上。

1.专业带头人培养

专业带头人通过培养,具有先进的职教理念,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主持2项园艺技术应用研究或重点专业建设研究科研课题,每年帮带培养2名骨干教师,2011年度获第二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淮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骨干教师培养

每位骨干教师成为1门以上工学结合精品课程的主持人,主持或参与1项科研课题,参与园艺科技培训、示范推广、科技咨询等方面工作,并帮带1名青年教师。每年发表1篇教学研究论文、1篇科技论文。

3.“双师型”教

农产品人才培养案例

师培养

篇二:海南热带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研究

海南热带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海南热带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逐渐扩大,但海南人才市场上掌握冷链技术和冷链物流操作技能的人才严重不足,制约海南热带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成长与发展,因此积极探索海南热带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模式,培养出多层次、多样化的冷链物流人才对海南热带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热带农产品 冷链物流 人才培养

进入十二五发展期间,海南物流业发展迅速。在众多影响海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力资源是重要关键问题之一,相关研究结论表明,专业人才与物流发展之间的相关度非常高,现代物流要求物流人才拥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物流从业人员的物流专业知识与操作经验直接相关。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确保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生产生活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是冷链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将来5年内打造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最大程度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热带农产品冷链物流具体涉及冷冻加工、贮藏、冷藏运输和冷冻销售四个环节。海南是全国唯一的热带农业省份,具有独特的气候资源,又

篇三:关于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96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农业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办理

提 案 人:杜惠平

主 题 词:农业,人才培养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则是加快发展农业的重要支撑。但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农村现实劳动力科技总水平下降。据调查,西部某地某区原有农村劳动力约70万人,离乡进城务工人员达36万多人,且其中多数是文化素质较高、农业科技水平较好的青壮年劳动者。基层干部群众反映,长此以往,庄稼都无人种了,更谈不上推广农业科技,“老农民如何去建设新农村”。

二是农村基层科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更新困难,人才流失有增无减。由于管理体制和利益趋动的影响,不少基层农技人员名在册,人不在岗。在编人员中,有的专业不对口,做不了农业推广工作;有的人员多数时间被领导安排做非农业推广的政府中心工作。一些地区农村为了农产品安全配备了一些先进检测设备,却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人员,设备成了摆设。

三是农业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补充机制尚不完善。一方面农村基层农技人员因退休、调离等原因大量减员;另一方面相关涉农高校招生又存在困难,再加上高校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又不愿从事农业科技,后继乏人,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是农业科技工作激励机制急需完善。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科技专门经费投入不足,农技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农技推广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再加上农技服务工作条件差,工作量大面广。工作辛苦。待遇低,优秀人才留不住,留住的也不甘心在农技推广岗位上工作。

建议:

(一)摸清家底,统筹规划,促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持续有序开展。由农业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开展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普查,准确地掌握我国农技人才专业分布情况、需求情况,制定中、长期规划,为政府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应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大农业工作的领导,理顺管理体制,让涉农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措施自上而下认真落实到位,做到政令畅通。实行人、财、物三权归口管理,探索试行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镇街管理为辅。

(二)查漏补缺,突出重点,加快培养补充急需人才提升农业科技队伍总体素质。

针对急需的农技专业,实施长短结合的人才培养工程。一是委托涉农院校和职高,开设急需专业,增加地方招生指标,实行定向招生定向招聘;二是组织在职农技人员参加农业专业学历或者非学历培训教育,财政给予补贴,限期提升知识水平;三是组织农村专业人才和非农专业“村官”参加短期培训,掌握本地农业生产急需的专门知识,学习费用财政给予全额补助。

(三)采取措施,完善机制,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才献身农业生产的工作积极性。应督促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制定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激励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才终身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对农技人员开展农技推广普及工作,实行合同制管理,根据承担任务的情况,以及后期评估的成效,财政给予专门资助。对农产品安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农技工作,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应建立完善的考核考评机制,对作出重大贡献和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从优确认。对自愿终身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人员,从多个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建立进出人员考核审批制度,严格按编制部门下达的编制方案,定人定责定岗,严把人员进出关,让真正精通农业技术人员从事此项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文件精神要求,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本地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

(四)双管齐下,互助共推,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人才的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在组织国有农业科技机构及人员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作用,调动非公农技人才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特别是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企业中的非公科技人才的作用,鼓励他们参与当地政府组织的相关推广普及活动,弥补当地政府农技人才的不足。

(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努力营造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动力,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主要途径。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的核心力量。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共同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