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语文教学案例

篇一:语文教学案例

以教学《月光曲》为例谈从选材到学表达

【案例背景】

《月光曲》是

典型语文教学案例

六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这篇传说主要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但是通过反复的读课文,我发现这篇课文中,作者写了贝多芬为盲姑娘一共弹了两首曲子,第二首弹的才是月光曲。全文有十个自然段,而课文用了五个段落写了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的前因后果。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文字写第一首曲子的内容?或者说关于贝多芬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这个材料,他在选材方面是怎么考虑的?在选材的详略方面是怎么考虑的?这是我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我又想到了学生在习作中,也经常会有这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文不对题。文章所选择的材料没有为主题服务,或者文章所选择的材料跟主题根本没有关系。

2.文章偏题主题。主要表现有文章跟主题的关系不是很紧密,还有就是学生的文章中有些段落是围绕主题写的,有的段落跟主题又是偏离的。

3.文章的详略不当。为了写好一篇文章,学生也选择了一些有用

的材料,哪些材料应该详写,哪些材料应该略写,做到详略得当,有些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案例回放】

一、提出质疑,激发思考

教学第一课时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说:“通过整体感知课文,我们知道,贝多芬一共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第二首弹的是月光曲。”然后我提问:全文共有十个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的内容,有几个自然段?

生:五个自然段。第2、3、4、5、6自然段。

师:题目明明是《月光曲》,作者为什么要写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的内容?而且还用了五个自然段呢?”

学生沉默一会儿,说:“因为这跟他弹月光曲有关系。”

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它们的关系密不密切呢,我们一起来学习2到6自然段的内容。

二、通过品读,了解人物心理的变化

师: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写贝多芬在小镇上散步,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

师:弹得怎么样?

生:不好,断断续续的。

师:贝多芬怎么就走进茅屋了呢?

生:因为他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

师:所以短短的这几句话就交代了贝多芬走进茅屋的原因。读第三自

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内容: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从兄妹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他家很贫穷,连入场券都买不起。

师:你从哪句话或哪个词语感受到的?

生1:两个“太”字。

生2:我从“贵”和“穷”字。

师:你能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2: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师:这句话是通过两个“太”字,强调的是“贵”和“穷”。所以你要把“太”字读重音轻读,突出入场券的“贵”和家境的“穷”。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3:我来试试。

生3读得挺不错,学生齐读句子。

师:是啊,她家这么穷,渴望听音乐,但是入场券都买不起。所以贝多芬听到这里对兄妹俩充满了___

生:同情

师:【板书:贫穷 同情】

师:对这段话,还有其他感受吗?

生1:我感受到了姑娘对这首曲子弹得不够熟练,因为她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么弹。’

生3:我感受到了她很喜欢贝多芬,因为她说想听贝多芬自己弹。 师:她仅仅是喜欢贝多芬吗?

生:她还喜欢音乐。

师:从哪个句子看出来呢?

生4: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生5:这句话两个感叹号,说明姑娘感情强烈。特别渴望听到贝多芬自己演奏。

师:所以读的时候要把渴望的语气读出来。

生6:我觉得她特别热爱音乐,听贝多芬演奏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 师:所以要把梦寐以求的感觉读出来。

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贝多芬走进茅屋,发现他家确实非常困难,而且这位这么热爱音乐,这么热爱自己的姑娘,竟然是位盲人,由此可见,这位盲姑娘对音乐是多么的热爱啊,看到这里,感情丰富的贝多芬被这个姑娘的热爱深深的___?

生:感动了。

师:【板书:热爱音乐感动】

师:于是贝多芬毫不犹豫地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的反应如何?

生1:激动。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把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生1读句子,但是语气不够。

师: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一改,看看好不好?她激动地说:“弹得纯熟,感情很深。你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生2:不好,两个“多”,说明盲姑娘非常懂音乐,把曲子里的感情都听出来了。

生3:“您”表示了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崇拜。

师:所以你们读句子的时候特别要把这些字中的语气读出来。 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她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而一个小镇上的一个家境贫寒的盲姑娘,居然这么的懂音乐,这么的懂自己,这真像伯牙和钟子期一样,真是遇见了自己的__?

生:知音

师:此时,贝多芬的心情一定跟那位盲姑娘一样,是激动的。【板书:知己 激动】

师:此时,贝多芬内心所有的激动,都化成了一句话。

生: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三、感悟材料之间的关系,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

师:通过学习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一首曲子的部分,我们知道,贝多芬的感情是从同情变为感动,又变为激动,正是因为他感情的变化,所以贝

篇二:三年级最经典教学案例

篇三:《语文名师典型案例细读》作业答案

《语文名师典型案例细读》 第三批次作业简答题:

1、联系张学青《月光启蒙》教学实录,谈谈散文的词汇教学策略? 答:张学青执教“月光启蒙”的主要教学过程为:导入——解题——自读质疑——重点品析。这一教学过程中看似平易,但是对“词汇”的体验教学处理得却很到位,强调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使文本词汇与学生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真切体验“民谣”。2)铺桥搭路,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抽象词汇。3)语感熏染,促使学生在比较、联想中体验词汇的诗意美。4)多元朗读,引领学生体验词汇传递的情感美。5)补充语文材料,引导学生体验词汇传递的文本意蕴。

2、 结合王君《丑小鸭》教例,简要回答阅读教学"切入口”的设计要领。

答:王君老师的课堂教学细节艺术,可圈可点之处多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课堂切入艺术。

切入,是庖丁解牛的第一刀,这“第一刀”切在何处,怎么切,切得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它是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前提和基础,更显示着教师文本研读和教学设计所能达到的层次和境界。 王君老师精妙的“切入”艺术,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

一、切得准:选“点”切入,独具匠心。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命门”,找准“命门”,就好比找到了打开解读这篇文章大门的钥匙。长期以来,我们许多一线教师,拿到小说,就是“三要素”,面对文言文,就是朗读和翻译,解构议论文,就是论点论据论证??千篇一律,面目可憎。王君老师能够充分尊重文本 - 1 -

的个性,从而寻觅到独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切入点。

王君老师课堂切入的选点,还有标题切入、主线切入、背景切入、语文知识点切入??,我们在欣赏她的课例的时候,每每被她所精选的独具匠心的切入点所折服,问君何能尔?精湛的眼光,深厚的功力。

二、切得巧:运刀自如,切中肯綮。

“选点”,是有效切入的第一步,“选点”之后,便是“运刀”了,“怎么切”是很讲究的,切得得当,游刃有余;切得不当,崩掉刀刃,王君显然是深谙此道的。

三、切得深:刀势不减,宛如破竹。

一“切”之后,需要强有力的跟进措施,才能保证沿着切口进入文本深处,洞悉语言世界的奥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切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板块,而应该是大餐的一道开胃菜,大戏的一通开场锣鼓,它是引子,是铺垫,但更是过程。

总体看来,王君老师课堂“切入”的艺术,呈现这样一些特点: 它是破解文本密码的“钥匙”,不是万能钥匙,是给文本量身定做的“钥匙”;

它不但是一扇门,让你进去;它还是一条路,让你走进里面去; 它具有“三力”,即: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向心力”、带动后续学习活动的“牵引力”、有利于支持文本研读重心的“支撑力”; 小而言之,它是教学细节,教学技巧;大而言之,它是教学策略,教学智慧。

3、简要回答武凤霞《一株紫丁香》课例中执教者是如何实现儿童诗歌与儿童生活的“对接”?

答:《一株紫丁香》是一首现代儿童诗歌,儿童诗歌的特点是用天真 - 2 -

而精粹的语言抒发着饱满的儿童情感,勾勒出美好的意境。这首诗也不例外——在活泼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浅显的内容中,孩子们对老师深深的爱恋扑面而来。我认为,应该关注这样两点:首先不能把诗歌肢解.任何一种情感都不是一个字一个词能够负载得了的,必须是一个整体的相互支撑才能负载动诗中浓浓的深情。所以,海德格尔说:“词...设计理念: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现代儿童诗歌,儿童诗歌的特点是用天真而精粹的语言抒发着饱满的儿童情感,勾勒出美好的意境。这首诗也不例外——在活泼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浅显的内容中,孩子们对老师深深的爱恋扑面而来。那么,对这样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我们该如何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关注这样两点:首先不能把诗歌肢解.任何一种情感都不是一个字一个词能够负载得了的,必须是一个整体的相互支撑才能负载动诗中浓浓的深情。所以,海德格尔说:“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所以,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歌是不可以解的。”但是,诗歌又是文学,它言语精练的特点又让其成为一种压缩的艺术,把这种压缩文本用适当的方式打开,让学生读出字外之意,弦外之音也很重要。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形式让学生把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当下的生活对接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读出自我,而只有当学生读出自我的时候,诗歌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其次,教师要注意用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引领学生品悟诗歌的艺术美。虽然这首诗的阅读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但是老师不能把自己放置在二年级学生的水平上理解这首诗,只有自己心中有高度的时候,才能带着学生走向高出。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诗歌的艺术美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具体到这首诗, - 3 -

我认为,可以从诗歌的韵律美、想象美、情感美几个方面去关注,教学中把教师心中的关注以一种符合二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形式来呈现,使学生在诵读中浸润其中,从而全方位感受诗歌的美,唤起对儿童诗歌的喜爱之情。

4、阅读窦桂梅《游园不值》教例,简要回答该课例语文教学资源是如何开发和利用的。

答:“厚而不重”的教学资源。1)课外教学资源引用之多:细读本课例所引用到的诗文,令人叹为观止,有《题李凝幽居》、《寻隠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雪夜访戴不遇》、陆游《马上传》、陆游《临安春雨初雯》、白居易《暮江吟》王维的“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钱钟书对陆游的诗作和叶绍翁诗作的评价。

2)对引用教学资源使用方式之灵活多样:本课例执教者对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手法灵活,巧妙穿插于不同的教学环节,达到“厚而不重”的教学效果。

5、简要赏析王崧舟执教《枫桥夜泊》中高度诗化的教学语言。 答: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课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执教的是古诗《枫桥夜泊》,闭眸回想此课,似乎还可以隐约地听见那一声声幽远的钟声向耳边袭来,内心竟泛起了无以冥状的淡淡轻愁。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咏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夜半钟声”更衬托出了夜的静谧,夜的深沉,而诗人难以入眠、卧听钟声的那种种无以言传的情感便不言而喻了。正因为如此,王老师以“钟声”为线,以“愁眠”为眼,营造了一种空灵旷远的境界。听者似乎不是听课,而是随着王老师跨过千年与作者同感同受! 纵观整节课,我们陶醉于诗的意境美,我们感受着语 - 4 -

言的深度美,我们钦佩着师生之间的和谐美,我们更被诗意课堂中文本与学者的灵魂碰撞深深感动。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的:“语文充满劳绩,但我们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6、结合张玉新《东坡词二首》教例,简要回答“教”服务于“学”类课型的教学设计要领。

答:古典诗词教学最容易走的路子是依靠教师“讲深讲透”。张玉新《东坡词二首》教例中,“教”服务于“学”类课型的教学设计要领为:1)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重在“怎样读”。2)教学内容的选择重在方法的指点。3)教学过程的推进在于以学生“自然阅读”的认知规律为主线。4)教学设计的指向服务于课外的阅读。

7、结合程少堂《诗经?子衿》教例简要回答“语文味儿”古典诗词教学设计的特点。

答:“ 程少堂 老师《诗经?子衿》课堂教例的一曲语文味儿,清歌满乾坤。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然具备三方面的特点:一是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二是语 文 老师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三是语 文 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这三个方面在程少堂身上都体现得都非常充分。他的“语文味儿”理论,表现出他在文史哲的结合方面,有相当造诣。他的《诗经?子衿》课例早已经在网上流行,常读常新,确确实实是开了风气之先。就连他的高考中考高分作文点评,也像艺术品一样有欣赏的价值和研究的价值。当然,少堂先生对语文教学最大的贡献是正式提出“语文味儿”的理念并把这个概念科学化学术化。他的研究,有历史的深度,也有学术的深度。从现实的情况看来,“语文味儿”已经濡染深圳,香飘维港,渗透内地。我有理由相信,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