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案例

篇一:老年人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姓名:孙叔性别:男年龄:74

(二)个案背景资料:

通过社区工作站的转介接触到服务对象,在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后,了解到服务对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长期慢性疾病,服务对象的妻子也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身体比较虚弱,行动不便。服务对象夫妻两人因为房屋漏水问题,导致卧室无法居住,并且呈现出逐步蔓延扩大的趋势,使得服务对象夫妻非常焦虑,引起了头疼、失眠、食欲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服务对象的妻子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服务对象居住的周围多为租住户,流动性比较大,和服务对象基本不会有交往。另外服务对象是外地人,不会讲粤语,交朋友也比较困难。服务对象退休后,与公司的关系渐渐疏远,以前的同事也住得远了,平时生活中来往的朋友比较少,能帮服务对象夫妻协助解决居住问题的朋友更是没有。服务对象曾尝试寻找单位及社区工作站协助解决问题,但是都没有结果。

二、问题分析:

(一)居住环境影响:服务对象与妻子一直是两个人一起生活,妻子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术后搬回家没有多久,他们居住的房屋就出现漏水的问题,使得服务对象与妻子的居住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生活无法正常维系。

(二)情绪及身体影响:由于服务对象夫妻的正常生活被打乱,给服务对象及妻子的心理及精神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每天对住房的安全、卫生都非常担忧,为找不到很好的解决办法也烦恼不已,甚至影响了服务对象的睡眠及身体状况。

(三)支持系统方面:

服务对象自身的支持网络及资源比较匮乏:1、本社区内没有经常联系的朋友或同事;2、子女由于工作等原因也无法时时照顾到服务对象。服务对象通过自身的努力联系资源却并没有使得居住环境问题得以解决,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服务对象的无助及焦虑感,使得他将问题更加严重化、扩大化,无法理智的处理问题。

三、服务计划:

通过联系资源,加大服务对象与相关部门及人员的沟通,协助服务对象解决住房问题;

针对服务对象的情绪困扰,进行心理辅导,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缓解他们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并通过优势视角,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培养服务对象理性分析问题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介入过程:

(一)个案开展初期:

首先通过多次探访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并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多次走访后,掌握服务对象居住环境的基本状况,再向上级部门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传达给服务对象,

与服务对象共同商讨解决的途径,共分为二条途径,并同时开展:1、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及物业管理处的介入,使漏水问题引起其用户的重视,加大服务对象、相关部门及漏水用户三方的沟通,彼此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期望,以达成最优的解决方案;2、让服务对象尝试了解考虑其他的居住地,并邀请服务对象参与参观福利院等活动。最终服务对象仍然选择居住在原来的地方,并通过服务对象自身的努力及各方的协助,漏水问题最终得到了令服务对象满意的解决办法。

(二)个案中期:

协助服务对象解决比较急迫的居住环境问题后,服务对象自身的情绪也得到了相应的平复,但是服务对象遇到问题就焦虑、慌张的应对方式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在个案中期,服务对象由于突发性的疾病,又重新出现了房屋漏水时的情绪状态:焦虑、烦躁以及失眠、食欲下降等身体状况。工作员一方面寻找资源,让服务对象对自身的状况有初步的了解,以缓解服务对象的焦虑感和未来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与服务对象共同整理各方面的信息,协助服务对象整理、制定适合自己的康复模式。在这一阶段,工作员将重点放在对服务对象的心理辅导方面,通过人生经历的缅怀、未来生活的展望和规划,加大服务对象对美好生活及康复的信心,丰富服务对象的生活;同时,工作员与服务对象共同回顾过往的成功处理问题经历,以及总结从房屋漏水事件中得到的经验,协助服务对象建立理性处理问题的行为模式,在过程中通过增权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

(三)个案后期:

工作员基于服务对象生活环境的状况以及夫妻间沟通模式存在一些障碍的情况,将工作重点放在改善服务对象夫妻的沟通模式上,通过服务对象与妻子以前的成功沟通经验,寻找夫妻间比较有效的沟通方法,协助服务对象夫妻加强相互之间的支持系统。

五、评估:

(一)评估方法:个案评估主要通过工作员对服务对象的成长及改变观察以及服务对象自身的叙述两个方面。

(二)评估内容:主要评估个案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服务对象对个案手法和服务内容适合度的感受。

通过评估,个案发展到后期,服务对象的居住环境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并在一段时间的后续跟进中没有出现反复的情况。服务对象的情绪随着问题的解决得到了舒缓,之前的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也基本不再出现,服务对象在过往生活的回顾和未来生活的展望中,也寻找到了更多丰富自己生活的途径。同时服务对象也由最开始遇事慌张焦虑变为现在能制定解决方案以及应急办法,较之前能更理智全面的看待问题,个案目标达成。通过与服务对象的访谈,服务对象自身也表示对工作员的服务很感谢,在工作员的陪伴和协助下解决了几个问题,现在自己碰到事情也会提醒自己“不着急”,“要吸取经验”等。

六、结案:

个案目标达成,服务对象在个案中得到成长和改变,能自主解决问题。工作员与服务对象进行个案回顾巩固个案的成效,让服务对象了解之后寻求工作员帮助的方法后结案。

七、专业反思:

(一)技巧分享:

在个案中,工作员用同理心、倾听、尊重等方式取得案主的信任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在个案过程中,过往经历缅怀的运用对案主的情绪起到了安抚作用。增权很好的巩固了个案的效果,也给了案主独立解决问题更大的信心。经验分享和总结,让案主从自身经历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在整个个案过程中,服务对象对工作员的信任非常重要,工作员要对服务对象有足够的尊重、真诚,同时工作员也要对案主有足够的信任,这样才能陪伴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一起共同成长。

(二)心路历程

在个案过程中,因为工作员协助服务对象将问题解决,服务对象对工作员变得过于依赖,工作员也在服务对象的不断感谢和热情中,渐渐难以掌控适度的感情介入。在通过督导的多次辅导后,逐渐将工作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维持在专业关系中,同时通过加强服务对象夫妻间的沟通将服务对象的依赖转移。

整个个案,工作员由最初期的热情投入,到中期的停滞不前,最后通过督导及同工的帮助提升个案的专业性,服务对象在个案中得到了成长,工作员也在其中学习到了很多,伴随服务对象共同成长。

篇二:老人被骗案例分析 让老年人与被骗说

老人被骗案例分析 让老年人与被骗说“再见”

春节来临之(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老年人案例)际不少犯罪分子异常活跃,趁机对老人下手。润土咨询温馨提醒防患于未然!小时候,父母教导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长大后,年迈的父母轻易就相信了他人的“甜言蜜语”。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意为老年人见多识广,对事情的分析判断经验充足,不容易被表现所蒙蔽。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却往往是诈骗分子主要的行骗对象,他们一旦上当,遭受的往往是财产和精神的双重打击。

以老年人为犯罪对象的诈骗犯罪手法一直在不断地演变。骗子的手法林林总总,针对老人反应较为迟钝、容易轻信对方、封建迷信思想重、或贪心或滥发善心等弱点,骗取钱物。如何让老人在遇到违反常识的陷阱面前有一个清醒状态,值得大众关注。

相关案例:

【虚假“便民”常出现 放松警惕就中招】

于大妈家里突然来了两位自称是燃气公司的工作人员,为用户统一安装“防煤气泄漏报警器”。于大妈热情地将两人请进门。两人将一个白色的小盒子安装到厨房后向于大妈索要了350元“安装费”,但没开具发票。后于大妈拨打燃气公司电话确认,却被告知没有此事。

【捡钱骗局经常演 糊涂路人仍不防】

李大妈去银行取钱的路上,发现前面的胖男子掉下一个牛皮纸信封。她正想叫住那名男

子时,从后面赶来一个“瘦高个儿”,迅速捡起信封,两人发现信封里装着两沓钞票。“瘦高个儿”让李大妈不要声张,并提议两人到偏僻巷子里分钱。这时,胖男子回来“找钱”,并一口咬定李大妈捡了他的钱。为证明清白,李大妈将身上的钱物都拿出来给他看,并把银行卡密

码也说了。在ATM机上“排除”李大妈的“嫌疑”后,胖男子悻悻离去。这时,李大妈发现卡内的5500元钱已被人取走。

【飞来大奖莫惊喜 让您掏钱洞无底】

冯大爷路过市场时看到“刮刮卡”摸奖活动,而且不时有人抽到手机、VCD等贵重奖品。他也将刚从银行取出的2000元现金都拿出来摸奖,结果只抽中几瓶洗发水。后经警方调查,这是个分工明确的诈骗团伙,骗子在“刮刮卡”上预先做好了标记,所以“奖托”抽到的都是大奖,而参与群众抽到的则是伪劣洗发水。

【免费医疗老专家 特效药品把口夸】

76 岁的陈大爷根据街头传单,来到某宾馆参加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免费体检”。经单独会诊,“专家”推荐了一种价格高昂的降血脂“特效药”,声称此药专供国家领导人。陈大爷遂花大笔钱购买了该药。陈大爷服用后却发现没有任何疗效,才知道是上当受骗了。

【莫名短信蹊跷多 没事轻易不回复】

张女士收到一条短信,称其银行的电子密码器将于次日失效,要尽快登录指定网站进行升级。为避免造成经济不便,张女士按照短信提示登录了网站,并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密码。随后,她收到银行发来的消费提示短信,告知她刚刚消费了 30 多万。张女士意识到自己被骗了,马上报警。

为什么老人容易受欺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院长宫志刚认为,老年人受骗是个老话题,老年人是社会上主要的受骗对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原因1:年纪越大就越倾向于相信别人

随着年纪增大,老年人的知识、信息结构明显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中很多复杂的现象知之不多,知觉反应迟钝,轻信花言巧语,加之与社会接触较少,分析判断能力减弱,对花样日益翻新的骗术不易识别,易被歪门邪说所迷惑,便往往成为犯罪分子诈骗的目标。

原因2:物质、健康需求增大

部分老年人退休或下岗后经济状况不够稳定,常期望能有机会意外致富,因此容易上假广告和推销商的当,损失钱财。另外,随着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病痛增多,他们对晚年生活的不确定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会增强,这个时候,他们会特别迷信各种“神奇”的疗

法,以求“不得病”,一些江湖骗子就利用部分老年人的心理,打着祛病强身、偏方有奇效等幌子进行欺骗。

原因3:与亲人缺乏沟通、联系

人到了晚年,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而一旦跟家人、亲戚的亲密联系不足,面对陌生人递过来的“关爱”橄榄枝,老年人很难去设防,要被欺骗很容易。在很多的保健产品诈骗中,骗子就对老人关怀备至,嘘寒问暖。另外诈骗者通过电话等手段谎称自己是老人的儿孙,并且用自己遇到急事为由头要一大笔钱。看似简单的手段,却因为被骗者独居、与儿孙联系少,一时情急,屡屡得手。

原因4:诈骗的形式越来越专业化

对老人进行诈骗的形式一直在变化,在物价、医疗上涨等背景下,老龄人的安全感降低,很容易陷入到许以重利等融资投资中去。老年人是投资理财风险防范最弱的群体,投资理财知识缺乏,获取市场行情信息的渠道窄,再加之耳根软,爱贪便宜。而一些不法份子就利用老年人的这些“特点”,设下投资理财陷阱,引诱老年人上当受骗。

公安部离退休干部局副局长吕小平认为:“保障老年人权益,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关乎家庭幸福安康。老年人一旦被骗,对身心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未然’。”

面对骗子的无孔不入,老年人该如何防范?

一、要经常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开阔自己的视野,尤其要多关注一些法制栏目的文章和节目,社区内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宣传,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法,提高警惕,加强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从别人的上当受骗的经历中汲取教训,使自己变得理智和聪明一些。

二、要克服贪欲的心理,要打消“用小钱赚大钱”、“吃小亏占大便宜”或“不劳而获”的念头,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要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凡是有人让你出钱的时候,一定要多一个心眼儿,不能轻易将自己的钱拿出来、送出去。

三、凡是要动钱的时候,不要相信骗子那些“不要告诉任何人”的鬼话,不要和 “陌生人”过于亲热,自己拿不定主意时,或找老伴、或找孩子、或找自己信得过的邻居和朋友,向他们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商量对策,需要报警时要坚决报警。另外,独自外出时不要带贵重物品和首饰。

四、有病要到正规的医院去看,买药要到正规的药店去买,征婚要通过自己信得过的亲友和正规的婚介所去征,谋求工作要到正规的中介所去找,出版书籍要到正规的出版社去洽谈。

五、不要参加所谓公司提供的讲座、免费旅游、免费茶话会及免费参观公司经营等活动,防止受其蒙蔽;不要相信有高额回报的各种投资,防止利令智昏;不要盲目相信高额回报的

篇三:针对老年人上当受骗案例

赡养老人的典型案例

编者的话:老龄化,对于年轻人来说,似乎还是一个很遥远的问题,然而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却不容轻视。据省老龄委2006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省60岁以上的老人达405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2.4%。预计到2010年,全省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 520万,占人口总数的15.08%。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地人口总数的7% 或以上,以此来看,山西已经跨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但是,由于我们的城市、农村保障制度还不健全,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明显短缺, 老人“享清福”的障碍还不小。

调查结果表明,精神赡养纠纷常发生在城市老人中,而在农村拒不赡养老人现象很突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谁都会有人到暮年的那一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是每个老年人所期盼的,也是构建和谐

社会所必备的重要条件。本期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就老人赡养问题进行诠释。

典型案例

案例一

儿子放弃继承权 有言在先不赡养 原平市崞阳镇农民贺某是贺进宝、廖淑琴夫妇唯一的儿子。贺某从小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渐渐养成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坏习惯。1998年、 2001年间,贺某曾两次参与盗窃被判刑5年,其母为此一气卧病在床,一家人全靠父亲劳作和两个姐姐的资助勉强维持生活,父母和姐姐苦盼贺某回来能改邪归正,好好干活孝敬老人,补贴家用。但贺某本性难改,吃不了干活之苦,成天游手好闲,偷鸡摸狗。

2003年,33岁的贺某与同村寡妇刘某好上了,刘某有住房,提出让贺“倒插门”,结婚不要贺家彩礼,不继承贺家遗产,今后也不赡养贺某的双亲。贺某同意了刘某提出的条件,随后二人结婚。 随着贺某父母年老多病且失去劳动能力,家中无收入进项,加之母亲病情加 重住进医院,更是苦不堪言。虽然有两个女儿的接济和照顾,还是承受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所以其父找到儿子贺某,要求他尽些赡养义务, 并负担部分治疗费用,但贺某拒绝履行赡养父母义务和承担治疗费用。

无奈之下,贺某之父于 2005年4月诉求法律解决,要求儿子尽赡养义务并承担医疗费用。

法院经审理,依法确认了贺与其父的父子关系,贺是法定的赡养人。 其以与刘某结婚时不要财物和放弃继承权为由,拒绝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违反了法律规定,与父母签订的协议不受法律保护,属无效协议。故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5条之规定,判决贺某必须履行赡养父母义务并承担医疗费用。

【案后释语】本案中,贺某以结婚时刘某没要东西也不继承财产为由, 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在法律意义上是行不通的,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5条规定,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给付赡养费的权利。笔者在此提醒老年人,当您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应及时求助法律帮助,让法律为您讨回公道。

案例二

张老汉儿女不少都不孝踢了皮球家住原平市边远山区的张老汉,现年已是85岁高龄,他中年丧妻,含辛茹苦地把二男二女拉扯大,儿女们现已成家立业,均也有了儿女。照常理,他应享受天伦之乐,欢度晚年

了,可张老汉没有这个福分,由于儿女不孝,他像皮球一样被踢过来踢过去,仍然过着孤独寂寞、缺钱买药的生活。张老汉亡妻后再未续弦, 为了拉扯儿女劳累过度,到了晚年浑身是病。一天,张老汉因患病问大儿子要点钱买些药,长子没搭理他。问二儿子要钱,二儿子说:

“我没钱。”问大女儿,大女儿说:“你的三间房子我不要,钱我也不给。”张老汉听了非常气愤,他认为,我养了你们的小,你们就应该敬我的老,不要房子,也应该给钱看病。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张老汉托人进城找律师咨询,律师了解情况后,十分同情张老汉的遭遇,当即免费为其代写了诉状。于是,张老汉就把不孝儿女告上了法庭。

法院经审理认为,张老汉确系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 作为子女依法应尽赡养义务。经法庭反复主持调解,并多次对其子女讲法论理,最后,达成赡养协议:两个儿子每月各给付父亲生活费100 元,两个女儿每月各给付父亲生活费80元,以上不包括看病费用,按月负责轮流看护,不可懈怠。案件调解结案后,其子女幡然悔悟,愉快地把张老汉接回家中侍奉起来,使老人的晚年有了依靠。

【案后释语】

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就本案为例,

张老汉的两个不尽赡养义务的儿子违背了法律规定,又失之人间伦理 ;其大女儿可以放弃继承权,但赡养其父的责任和义务不可放弃。当张老汉的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法院可依法强制其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

这类案件具有以下特点:

1、原告年老体弱且无经济来源。从当事人的年龄结构来看,原告平均年龄为63岁,最大的86岁,最小的52岁,绝大多数已丧失劳动能力,年老体衰,无固定的经济收入。

2、被告大多另立家室,正处于养儿育女阶段。在我省某县近年来审理的102名被告中,平均年龄为41岁,最大的57岁,最小的23 岁,多数已与原告分灶(分家)另食,正处于养儿育女的阶段,面临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的家庭境况,无能力再赡养自己的父母。

3、原、被告之间存在难以愈合的代沟。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基层职能部门的作用,使赡养费纠纷及时得到解决。例如在农村发现这种情况, 应该要求村委会、调解委员会、司法、民政、妇联等组织形成共识,主动帮助解决老年人的家庭矛盾纠纷,从社会道德上多宣扬“敬老”的优良传统。法院在审理赡养费纠纷案件中,也可选择典型案件就地公开开庭审理,以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方的效果。此外,经常关心过问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