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问题处理案例

篇一: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及分析1

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及分析

一、性意识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

一名初一女生喜欢并希望一高二男生保护她。她自己也知道并非是交男朋友。但她仍然想知道这名高二男生的电话号码,却又害羞说不出口。同时,她不知道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否是正常现象。因此,很害怕别的同学知道了自己的想法而被笑话。她很迷茫,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请老师为她解答。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我国青少年儿童性意识萌发成熟的平均年龄在11、12——16、17岁,近几年来还有提前的趋势,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以及性器官的成熟促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又因为对两性知识的缺乏而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感。他们能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慢慢长大,但在异性面前却显得很拘谨腼腆。到后期出现一种表面回避而内心憧憬的背反现象。一些男女同学虽然感情很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但却害怕它会招来大部分同学的议论,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喜欢一个人包括异性并没有错,这都是人很正常的想法。

2.当你对一个人有强烈的喜爱念头时,就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他的优点和不足,然后他在你心中的神秘感会逐渐消失的。

3.直接对他说自己很崇拜他并且希望能得到他的关心和保护,如果不敢面对面的说也可以间接接触,例如可以采用写信或者让自己信赖的老师和同学转告的方式等等。

4.表达不愿意影响他,希望能共同进步的想法。

5.当有人评论时,要理直气壮的接受这一切,因为大多数人都因为不了解而进行各种猜测。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也不要因此而气愤。

6.为了双方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则应该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作为一名学生应该首先把自己的成绩搞好,从而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中来。

二、社会性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

一名初二女生来询问,她和她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吵架,她不知道两人还是不是好朋友?为了保住友谊,他们不敢相互指出对方的对与错,甚至在她的好友有偷盗自己东西的行为时,也不敢多说,近来,好友还被一群品行不良的人恐吓威胁着让陪着他们玩玩,而且让好友去干坏事,她们两个都害怕不服从会招到报复,而服从了又害怕自己变坏。因此,徘徊不定,也不知道怎么办。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少年由于缺乏辨证而全面的看事物的经验,往往会把朋友之间的友谊神圣化。他们会把小集团中的一些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常常为了所

谓的“义气”而包庇同伴,或者为对方打抱不平,也不管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很冲动的做出一些造成较大不良后果的行动。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首先明确真正的好朋友不仅仅是讲“义气”。好朋友就是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2.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要敢于接纳与自己不同的合理观点,保留自己的正确观点,最好能够采用一切合理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3.真正的好朋友应该为对方的健康成长着想,对方的不当行为我们都应该勇敢而委婉的提出,引导他们改正错误。如果不方便直接说也可以通过他信任的老师或者同学来转达。

4.当好朋友在做伤害自己的事时,应该大胆提出,并表明只原谅第一次,再也不愿意看到有第二次。如果他还是不能改过就应该向相关老师反映情况,老师会帮他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并让大家来帮助他改掉这个坏毛病。

5.面对不良行为的影响,应该主动向家长或者老师寻求帮助,毕竟咱们处在一个法制较健全的社会,一切不良的和不合法的行为都会受到社会的惩罚的,正义终究会压倒邪恶的。

三、认知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

几个初一女生来咨询室询问同性恋是怎么一回事,她们因为不知道而害怕。同时还问黄色书指的是哪些书?言情小说算不算黄色书?看言情小说对不对?还附带问了许多其它问题,父母打子女对还是不对?有些后妈为什么对养女不好?如何交到更多的新朋友?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少年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他们对事物的种种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加之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逐渐喜欢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去评论周围的人和物,例如,父母、老师、同伴、小说中的人和物以及社会现实问题等。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这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总带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表现为固执己见,蛮不讲理,有时还会轻率的下结论。

在咨询时我主要从认知方面去引导并为她仔细分析,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首先让她们知道同性恋指的是同性之间的性器官的亲密接触,例如,口交,肛交等。国际上对同性恋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接纳了它,并在法律上承认了它的地位,而我国对它还没有一个定论。但应该知道这种随意的性接触容易传播疾病。因此一般同性好朋友的关系是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的,大可不必恐慌。

2.黄色书是指那些会影响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引诱他们做出不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或者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夸大异性之间正常关系的书籍。而言情小说不一定是黄色书,有的是在对人类异性之间的美好情感做深入细致的描述。但是,青少年如果沉溺于其中,就会转移自己的学习注意力而影响学习。

3.对父母打孩子的问题要辨证的看待。不能说它全对也不能说它全错,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应主动向父母承认错误,请求原谅,并保证以后不再犯错误。父母也应该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有的是因为父母心理上的其它原因而把更多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

4.后妈对养子不好有多种原因。有的是因为她自己生活不顺或者要求过高,有的是因为孩子对后妈本身就带有偏见,对后妈的态度不好等。

5.交到新朋友是需要你的观察和真心付出的。对方有困难就应该立刻伸出援助之手。

四、个性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

一名姓钱的初一学生前来咨询说,我在班上学习很刻苦,经常拿第一,如果有时当不了第一。就感觉会被别人说而感到很难受,我该怎么办呢?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少年对别人的关于自己的评价特别在意,如果有人评价不合事实或者不公正就会引起某种愤怒情绪。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一般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因而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偏高,对别人的评价往往吹毛求疵。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肯定自己的优点。好学,有上进心强永远都是对的,值得大家学习的。

2.要看到每个人的优点和不足。可以在一张纸上分别写上自己和竞争对手的优点和不足。对照着找到自己的差距,要看到身体条件的差异,起点高低等种种原因。多给自己一些肯定,从而争取下一次赶上去

一、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1.反抗性与依赖性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存在于少年身上的反抗性也带有较复杂的性质。有时是想通过这种途径向外人表明,他已具有了独立人格;有时又是为了撑起个样子给自己看,以掩饰自己的软弱。实际上,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

2.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臵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3.勇敢和怯懦

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在主观意识中.不存在着过多的顾虑,常能果断地采取某种行动;其次,由于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

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这种行为上的局促是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

4.高傲和自卑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材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

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地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从兴趣爱好到人际交往方式,再到对问题的看法,他们都想抹去过去的痕迹,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他们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尤其当他们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仍能像小时候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照。

以上所列的这几方面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都可追溯到初中生所具有的既成熟又幼稚的这一根本性特点上。

(三)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

有人将青春期称为危险期,这不难理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中,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以顺利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乃至精神疾病。

1.心理生物性紊乱

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于主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及对某些正常疾患的过分夸大。在初中生中,常存在上述情况。这些初中生或者感到他的心脏或消化等系统极为不适,例如感到在他的呼吸道中突然生长出肿物,而导致呼吸不畅;或者将一些常发的小病(如鼻塞、腿部肌肉抽筋、胃的轻度不适等)严重夸大,而使他们真的无法忍受;也有人表现为由于对自己身体的某些特征不满意而产生极度焦虑,如某些女生认为自己胸部过平而怀疑自己的性别,男生也有类似的情况。这种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的严重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主体在心理上构想出来的疾病或症状,而且伴随着真切的生理上的感觉和反应,看起来就象真正患病一样,但却检查不出任何疾病,严重影响初中生的学习及健康。心理学家认为,产生这种症状的重要原因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生理上所发生的剧变,身体内外的变化及性机能的出现,使他们在猝不及防的同时,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自己的身体上。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说过,青春期的男女少年对于自己的身体感觉就象一个新生儿对于自己的身体一样,是一种完全的陌生感。要克服这种陌生感,就必须去了解,但如果过分关注了,就将引起不正常的反应。

2.自杀的倾向及行为

自杀的倾向和行为在童年期以前是极为少见的,从青春期开始直至青年期呈直线上升趋势。西方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自杀的倾向与行为多始于15岁,这以后增长的比率极快。美国的统计数字显示,在15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原因中,自杀是排在事故、癌症、其他疾病、被杀之后的第五位原因。在自杀的倾向与方式上,存在着男女差异,女性多采用消极的自杀方式,如吃大剂量的药物或服毒;而男性多采用主动的自杀方式,如用手枪自射或自缢等。男性所采用的方式比较彻底,多能完成自杀;而女性一般只是表现出有自杀的倾向和举动,但许多时候却不能完成。在男女两性青少年中有自杀企图和实际完成自杀行为的比例为100/1。少年自杀的具体原因很多,如:怀孕、学业失败、与

篇二:初中学生管理案例分析

初中学生个案分析

黄泥河中学 唐新旺 升入初中154班的伍俊辉,在分班时就遇到了麻烦:据几位有“经验”的班主任调查了解,伍俊辉在小学阶段就是教师“管不了”的学生,分班时这几个班主任说啥也不要。学校领导很是着急,经过研究,决定将其分到第二次当班主任的郭老师班中。遇事爱钻研,一心扑在工作上的郭老师虽然也有担心,但还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

为了搞清“管不了”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转化策略,郭老师专门走访了小范的小学老师。他谈到,这个学生从来就不能完成家庭作业,在课堂上爱做小动作,有时还影响别人,学习成绩差得没法说。不服从老师管理,甚至与老师顶牛,故意气老师。

但伍俊辉似乎对小学老师也耿耿于怀。他说,小时候管不住自己,父母又忙,晚上很晚才回家,没人管,玩时间长了,连晚饭也不吃就睡觉,根本完不成家庭作业。第二天检查时,老师就让没完成作业的学生到教室外完成,而老师又讲新内容。就这样,不但原来的作业做不好,也没机会学新知识,学习越来越差。学习差,上课听不懂,无聊,就做小动作,有时影响别人,经常受批评,被罚站。有时想和老师说一说自己的真实想法,但看到从不正视我的老

师后,到嘴的话又缩了回去。该干什么干什么,真的就成了“管不了”的学生。

这既是“管不了”的原因,也是诚实的表现。从伍俊辉的诉说中郭老师看到了希望。

入校后的伍俊辉,不仅诚实,还爱劳动,做事认真、细致。郭老师就故作武断地任命他为自行车管理小组的组长,并让其自由“组阁”,具体任务是在预备铃响前将本班自行车分类排齐。受到“重用”的伍俊辉不负众望,能始终如一地干好这一工作。

管不住自己的毛病也逐渐改正。由于小范基础太差,明显跟不上学习进度,上课有时听不懂,偶尔还做小动作。他虽然知道不对,但己经形成习惯,一时难以改掉。经过郭老师多次谈话,并征求任课教师意见,果断决定降低其学习要求。只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尽量独立完成作业即可,其它加深、加宽的练习可以不做,但必须坚持课前预习,并经常指导预习方法。当然,开始之初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伍俊辉逐渐从预习中尝到了甜头,积极性、主动性大有提高。对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也能主动举手回答教师提问。由于能主动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去,做小动作的现象逐渐减少,管不住自己的毛病也大有改观。

如今(初三),伍俊辉仿佛换了个人似的,守纪律,肯学习,虽然成绩不很突出,但对学习充满信心,并且私下多次对

同学:“我最佩服郭老师!”

分析: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追求完美、受人尊重和得到信任的需要。人被惩罚时,总会有一种自尊受损的心理压力,会出现摆脱惩罚,对抗惩罚的行为。小学阶段的伍俊辉,仅仅因为完不成家庭作业,就被无情的推到室外,且形成恶性循环,以至成了有名的“管不了”,实乃是自尊心受到极端伤害的缘故。被推到室外的是伍俊辉,推掉责任的却是老(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初中学生问题处理案例)师。面对这样的学生,郭老师却能从尊重学生人格入手,从点滴小事入手,发现优长,创造适宜发展平台,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爱,体会到取得成功的幸福。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人格的独立性,就是要确实承认学生走向成人、走向完善的发展总趋势,而不能有意无意地贬低或抹煞学生的现有能力和将来的能力。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不能以牺牲学生的成长乐趣来满足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奢望。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可教育性,要以发展的心态,看待学生的失误,帮助他们弥补失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其关键是找准突破口。表面看,小范上课爱做小动作,如果紧紧是一味批评、指正,也许会一时有效,但更多的情

况是“当面点头称是”,“过后一如既往”,久而久之,师生都会失去耐心和信心,甚至一句“朽木不可雕也”将学生打到另册。小范在小学阶段的遭遇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王老师却看透了“爱做小动作”背后的深层问题,从尊重关心入着眼,从帮助寻找学习方法入手,激起伍俊辉学习的兴趣,促使伍俊辉在课堂上逐步从“无事干”向“有事干”转移。

信任是发展的动力。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最快的阶段,学生发展的可塑性,决定了其行为的不确定性;学生个性的丰富性,决定了学生表现的多样性。“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这句流行的话语,用在别的方面可能会有片面性,但用在教育学生上却是千真万确。面对诚实而又爱动的伍俊辉,郭老师仅仅给了他一个“支点”__管理卫生,却使他感到莫大荣幸,因为这是来自于老师的信任!这促使伍俊辉下决心干好这件事,何况他也有干好这件事能力。面对整整齐齐的座椅,面对来自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钦佩,伍俊辉就真的认为自己是个成功者。就这样,不断给予良好刺激,不断引导他找到成功,他就会向着人们所期望的目标攀登。恨铁不成钢、简单粗暴只能与初衷背道而驰。因此,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只能施行有差异的教育,促进其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倾向和智力倾向的组合。由于天赋和后天的教

育环境不同,其所表现出的智力才能是不相同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现实的大量个案也告诉我们,某个方面的“差生”恰恰就是另一个方面的“优生”。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个个成功,但求个个成材。”教师职业的价值就在于能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潜质,让学生在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找到发展的方向。只有让信任的“阳光”普照学生心灵,给学生的发展注入永不枯竭、绿色环保的“太阳能”,才能为学生成功、成材提供永恒的动力。

沟通是成功的润滑剂。多一点沟通,就会少一点摩擦。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小学阶段的小范,得到的多是训斥、罚站,师生之间的不平等使得自己连申辩的愿望都不能实现,常常到嘴的话都又咽了回去,何谈沟通!良好的沟通要求教师首先抛弃师道尊严的传统意识,弯下腰去做学生的朋友。要对学生的言行仔细观察,冷静思考,寻找沟通的话题,创设沟通的平台,让学生暴露心灵,让教师在沟通中寻找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石。假如教师多一点倾听,少一点训斥;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惩罚,类似小范这样的学

篇三: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分析

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素质教育正在一部分发达城市加速进行。但是随之而来日益增多的中学生行为问题也随着素质教育的口号浮上了教育的前线。例如:中学生厌学、逃学,压力过大造成的学习焦虑、失眠,学生的叛逆心理等。素质教育要上一个台阶,那么就其目的而言——造就一个有能力且身心健康的全面型人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

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舞台,自然有义务承担起学生行为问题的矫治工作。然而,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中学生行为问题有其深刻的背景,例如,社会、家庭、学校、人际网等。各个学生又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问题的产生有着很强的个体差异。这样,对于个案的研究就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在中学开展学生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是探讨学生行为问题的可行途径。

个案研究的可行性告诉学校工作者在实践中应当发现问题,研究探讨问题。基于以上原因,特拟定这一在校学生轻微行为偏常的典型案例,希望通过此案例的研究能获得以下信息:(1)发生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2)个案研究的一般性价值;(3)可行的矫治策略和建议。

二. 案例简要陈述

症状一:高一某学生,喜好某歌星,沉迷于模仿 。表现为上课大声唱歌,不顾他人的感受,时常与老师和同学作对,喜欢在众人面前做违背常规的事情。

症状二:脾气暴躁,时常惹事生非,且屡教不改,爱“强出头”,带有一定的冲动性,容易激动,达到顶点时带有小肌肉群的抽搐。

症状三:做作性质的亲昵,不恰当行为表现突出。

三.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学生行为偏常案例,案例中主人公的行为明显区别与一般的正常行为水平,我们可以从行为学的角度广义的将其界定为行为偏常。

作为此学生的班主任,我从其他任课老师那里以及从对此学生的观察中发现,该生有很强的“人来疯”气质,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望。人越多越来劲,越有人注意他,他就越有表现的欲望,且表现的不合时宜。例如,在最安静的课堂的上小声的唱歌,但只要一有人注意他,他就马上开始兴奋,唱歌声音开始上升,面部表情呈现出自我陶醉状。从这些行为本身来看,它们都属于正常的行为范畴。但当行为个体赋予行为社会意义时,行为就受到了来自评价体系的约束,如时间、地点,对于声音而言甚至还要考虑到它的分贝。所以,该生的很多行为属于不恰当行为。

从该生的其他一些行为表现中还可以看出,该生具有很强的自我中心。如,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考虑行为是否合适或是否影响到了其他学生。该生还具有一定的自恋倾向。这与他在家庭中长期受到忽视有关。自恋作为对自己的肯定,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过分的自恋就会陷入极度自我中心状态。而该生的自我中心气质在对抗课堂或老师的权威时表现的尤为突出。在这里,这学生的强烈叛逆心理之所以产生,是值得推敲的。在了解该生的过程中发现,他之所以一味的模仿歌星,是因为他

认为自己长的很像某歌星。当然,模仿是正常的社会行为,人类获得知识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但是,很显然儿童的模仿行为要比成人多得多,过度的模仿反而体现了心理发展水平的滞后。从该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中还可以发现该生具有一定的自我封闭倾向。很强的自我中心会演变成一种自我封闭。例如,过度专注于自我的表现而忽视周围事物的存在;受到批评和指责后用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手段来掩饰,“童真”化的表现与他这样的年龄是不相符合的。

从该生的人格特征来看,其性格外向,易激惹,情绪激动时难以控制。带有一定的冲动性,自控能力差,表现为时常动粗,用武力来肯定自己。当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的肯定自己,才能从本质上发展自己的身心。但当行为个体接受了一种偏常或是错误的强化刺激(如,暴力等)后,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本身就含有诸如暴力性的一面。

四. 有关此案例的几点讨论

1.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本案例中的个体,其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1)不恰当行为;2)自我中心且带有过强的自恋倾向;3)自我封闭;4)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发生暴力行为。

以上是该生的一些主要症状,它只是偏离了常态,在没有标准化的心理或医学量表的支持下,我们不能界定其行为是病理性的。我们可以把这些行为看作是具有一定社会、家庭、自身或其它因素造成的进行性的障碍,它不具备形成性评价的条件。那么,对于这些外显化的行为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干预手段来加以控制或根除。作为一名学校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其制定一份干预计划。当然学校干预离不开家庭、社会的帮助。至此,对该生的家庭情况、社会背景做必要的了解就显得意义重大了。通过一般性了解,获知该生的家庭结构不理想,父母双亲关系不和,时常有争吵发生,家庭处于离婚的边缘。家庭社会地位一般,只属于一般的工薪阶层。看来,该生的家庭状况是形成该生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通过进一步的接触,与该生谈心,发现家庭矛盾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例如,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极端的不和谐,在小学,孩子比较听话时,父母都比较宠爱,可孩子稍大后,只要一有学习上的失败或行为上的不足,母亲就会以一吨毒打来招呼,而父亲依然十分宠爱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一直持续到孩子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对母亲的畏惧,而父亲介于母亲的威严,虽然疼爱孩子,但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疏远状态。渐渐地,孩子处于了一种被孤立的情形。

从以上的情形来看,该生的一些不恰当行为,如不合时宜的起哄、人多时的兴奋膨胀、课堂上的唱歌等只不过是希望得到周围同龄人或老师的注意,他的表现欲望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冷落的补偿行为。而对于长者(如老师)表面上的顺从是长期家庭环境的权威势力的产物。他时不时的对老师的叛逆(如课堂上的捣乱、对老师言语上的冲撞等)实则是情感上的发泄转移。因为他知道背叛母亲的权威就意味着受到殴打,而在学校他是受到保护的。

那么,对于该生的自我中心和自恋倾向,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情感的补偿。因为他在肯定自己,只是他选择了一种不成熟的表现途径。家庭、以前的学校都是他受到否定的地方,这种抵触情绪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家庭的教养方式给了他很深的强化。

那么,在新学校中的情感迁移就显得合理化了。很明显,该生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蒙上了阴影,具有一定的滞后。这可以从他那“掩耳盗铃”式的儿童行为和过度的模仿上可以看出。该生的自我封闭可以看作是逃避惩罚的一种幼稚手段。

对于该生时常所发生的暴力斗殴事件,究其原因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作用。该生的成长过程受其家庭教育的影响,暴力行为的强化使他在意识层面认为通过力量可以获得对他人或行为的控制。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诸如“古惑仔”的社会思想的冲击,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是最容易模仿的。所以,该生的冲动和暴力行为,究其深层原因,有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因素。

对于该生而言,还有一个致命的教育障碍,那就是其父母在长期的教育失败后已丧失了教育的信心。这一点,对于学校教育者而言,重塑其家长的自信心和改变其家庭教育模式及态度是达到该生教育成功的关键一步。

2.个案研究的一般性的价值

个案研究是对不同个体的差异性研究,通过对个案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比较深刻的剖析隐含在个体表面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个案研究虽然是针对个体差异而言,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普遍性的规律或原因。就针对这一典型案例,虽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普遍性规律:家庭教育的适当与否以及社会文化的熏陶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对成长中的少年起着直接的引导作用。所以说,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是青少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对于某些行为个体的教育失败,不能说是完全素质教育的失败,他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因素。尤其是在家庭和社会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不良刺激,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在制定干预措施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3.矫治策略和建议

从该生的行为表现以及以上的分析,提以下策略方法,供参考:

(1):再次了解他的家庭结构,与其家长宣传有关家庭教育的正确模式。重塑家长的教育信心。把教育工作从学生迁移到家长。

(2):多关心此学生,让其受孤立的情感得以缓解,并配合家长一起关心该生。

(3):让该生有正常的表现机会,并加以鼓励和正强化,通过正常的途径来释放压抑的表现欲望。同时对他的不恰当的行为表现加以指正。这时可辅以负强化(撤消正强化物)。

(4):可为他制定行为控制表格,通过学校、家庭一起实施,有家长的配合,效果会比单纯的学校教育要好。

(5):多与该生聊天谈心,适时的进行一些心理辅导,逐渐的引导该生化掉不良行为。

(6):在以上的工作有一定的成效以后,与该生商量一起制定一份自我监控表,内容可涉及自我意识、行为控制等。

(7)对于该生的冲动和暴力行为,可通过教育和一定的惩罚措施加以控制,惩罚内容可与其父母商讨,作为一种强化手段。

总之,该生的行为矫治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相信在一段时期后,对该生的行为评价会有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