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语言论文

篇一:论文 网络语言浅易研究

网络语言浅易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程度愈来愈高。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门新的、独特的语言——网络语言,逐渐形成,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越来越深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列举实例的方法,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对网络语言的特征及其表现手法做浅显的分析,以便于更好的使用、正确的对待网络语言

关键词:网络语言 特征表现手法 使用

引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渐趋普及,网络语言的产生似乎成了一种必然。网络语言以其众多独特的特征和多样的表现手法,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的日常用语悄然发生着变化。网络语言多样的特征和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娱乐的同时,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毕竟,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事物,自然也有其不完善之处。以下,本文将浅析网络语言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1. 网络语言的特征。 1.1形象性。网络语言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特殊符号表现形象性,例如::-) 普通的基本笑脸。表示开玩笑的或者微笑 ;:-〈 难过的时候苦笑 ;(-_-) 神秘的笑容;〈@_@〉 醉了 ;^o^ 扮鬼脸,或者很得意,很自豪。。。等等,还可以利用形象的语言,例如:走召弓虽:超强 ;酱紫:这样子;饭饭:吃饭;片片:照片;斑竹,板猪:版主,论坛版块的管理人员,把水版比作个小;潜水员:就是那些喜欢看别人灌水自己不灌水的家伙。。。等等,使网络语言兼视觉、味觉、娱乐等效果于一体,形象生动。

1.2主观性。网络语言与规范性的语言不同,它不拘一格,生动活泼,可以不合语法规则,随意性很强。例如:“XXXX才是王道。”;一山可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烧香的不一定是和尚,还可能是熊猫??(源自某一时期大行其道、网友闻之色变的熊猫烧香病毒。);丑,但是丑的特别,也就是特别的丑;“这无涯的一场生啊。”?等等,都是不拘一格,具有好高的随意性,即主观性。

1.3创造性。网络语言的独特之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它的创造性,它体现了广大网民的思想和智慧。网络语言的创造性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9494-- 就是就是,表示同意;^_^ 快乐的人儿 ;>o< 愤怒 .\ /. 愤怒;$_$ 贪心 ;~@^_^@~ 可爱呦! ;蛋白质:BD+BC+SJB ;

网上低手不叫低手--叫菜鸟;上丑男不叫丑男--叫青蛙;网上丑女不叫丑女--叫恐龙。。。等等,这些语言创造性的使语言更加新鲜、活泼、生动。

1.4娱乐性。网络语言中有很多语言极具诙谐、幽默的特点,例如: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有烟没火;不知不觉中人就发霉了,所以千万不要不知不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一毛??;“实乃人间惨剧,竟无语凝噎。”;如果有一天我变成流氓,请告诉别人,我纯真过??;爷爷都是从孙子走过来的??;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既让别人找不到鞋,又让他无路可走!。。。等等,使广大网民在上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不得不承认,网络语言的娱乐性增加了自身的生命力,使其更具活力。

1.5不规范性。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看,网络语言中字词、数字、英文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完全是病句。有关专家认为,这种语言随意性太大,不稳定,只是年轻人时髦的文字游戏。例如:#^_^# 脸红了!! ;偶:我 ;7456-- 气死我了 ;=^-^= 脸红的人儿 ;打PP-- 打屁股,打PG的温柔词对某人做错事或说错话的小惩罚。。。等等,这一点备受有关专家的批评。

1.6杂糅化。网络语言中,不同语种的杂糅屡见不鲜,例如:M国--美国 ;??的说 解释:来自日语语法“??とぃぃます”,表示认为、觉得,几乎可以放在任何陈述句后。BB解释:BABY,宝贝,婴儿;THX或3X解释:THANKS的略写。。。等,表现了网络语言的简便性、灵活性。

2. 网络语言的表现手法。

2.1汉字谐音法。例如::“大虾”是“大侠”的谐音;”板猪”是“版主”的谐音。。。等,这种表现手法有的是出于简便考虑,但更多是出于幽默诙谐的目的。

2.2文字转义法。例如:“潜水”一词,并不同于生活中的“潜入水里”,而是在线但不让人知道,默不作声;我倒 解释:表示很不能接受。例句:不会吧,我倒;我闪 解释:表示“迅速”离开。例句:你们慢慢玩,我先闪了。。。等,这种手法以旧换新,确有形象可取之处。

2.3运用符号法。这类手法在前面的例子中已提到,此处就不再枚举。

2.4缩略法。例如:FT-- Faint,晕倒的意思,也叫分特,表示惊讶,不可理解,不可置信等意思;FAQ-- 常见问题,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 CM-- 臭美,含褒义;:“MM”即妹妹;“GG”哥哥;“BB”宝宝 。。。等,这种手法虽不规范,但更方便于拼写,给网民交流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

2.5符号指代法。例如:#-) 一夜没睡,眼睛都皱成一团了!;*〈|:-) 圣诞老人 。。。等等,同样也形象方便地表达了网民自己的情感。

3.网络语言的使用。

由于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语言,作为新生事物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所以它不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它有很多不符合语法规则、胡乱搭配、过于简练甚至有的网络语言粗制滥造,有违道德准则。基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一些专家认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不符合现代语法规则,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但是,毕竟网络语言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国家也正相继颁布相关措施规范网络语言,所以,我们现阶段应该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网络语言。正如华南理工大学讲师谢老师所说,网络用语简洁,生动形象,是在特定环境下使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汉语的发展和丰富,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对于增强人们的人际交往有利的话,是可以使用的;还有,一位从事语言学教程的王教授说,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中有些可能成为汉语的新词汇。。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一种调侃语言,它也有个生命力的问题。对网络语言要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网络语言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在一定的人群中得到了公认,目前也没有必要人为地去阻止它。比如说一些大众俚语、俗话就有很强的生命力,事实证明,这些语言对社 会只有好处而没有弊端。倘若是些类似江湖黑话等不健康的语言,就应当坚决制止。所以,对待网络语言,应把握好八个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4.结束语。综合以上对网络语言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的简析,不难得出,网络语言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逐渐被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而且,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飞速发展并已在全球成蔓延之势的形势下,网络语言的存在和发展自然也有其必然性,毕竟它方便了人们的网络生活,给人们的网络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使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能得到极大的愉悦和满足。虽然,由于其现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一些人所批评,但我们一定要用辨证的观点,宽容而科学的对待网络语言。而且,对待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其所有的表达形式我们都不能绝对肯定或者是绝对否定,每一门语言都是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纠正和完善起来的。况且,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语言,只是在网络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前提下,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产生的时间相对于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而言,都是极其短暂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对于网络语言现阶段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没有理由不宽容。相信,只要我们能采取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网络语言的存在,并积极地去促进网络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将继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大的积极的影响,人类的文化水平可能也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总之,网络语言因其多样的特征和活泼的表现形式,为人们所接受已是必然趋势,能否促进其健康地发展,完全取决于人们的态度是否科学。最后,希望我们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让网络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书目:(1)高名凯 语言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月7日。

24日。 (2)胡明扬 语言学概论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3)于根元 中国网络语言词典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阮帆(远帆):“第四次冲击波”,《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年95)张莉:“网络带来语体变化”,《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年8月( (

篇二:毕业论文--网络语言

攀枝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输入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王X X 学生学号: 20xxxxxx院(系): 年级专业: XXXX 指导教师:刘X X 副教授

二〇〇X年六月

摘 要

网络语言是信息社会迅速发展下的产物,它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着眼于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分析网络语言出现的源头及其产生的形式,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和商业价值,以及由混乱的语言现象而产生的担忧,从而探求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关键词 络语言,社会语言学,生命力,流行语

(空1行)

黑体三号

(空1Times New Romani小

摘要

正文

P ………………………………………………P

……………………………………………………………………P ……………………………………………………………………P

1.经济上的原因…………………………………………………………………………P 2.政治上的原因…………………………………………………………………………P

…………………………………………………………………P

(一)理论界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几种设想…………………………………………………P (二)以美元、日元、德国马克为中心的国际货币新体系构想……………………………P

三、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P

(一)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P (二)我国的对策………………………………………………………………………………P

……

结论…………………………………………………………………………………………………P 参考文献…………………………………………………………………………………………P

绪 论

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早已被大家知晓甚至熟练运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1年1月19日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网络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源头及形式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型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出现的不同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它是在网络这种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是在网络这种特殊的场景下用来交际的语言。如今,这种语言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网络社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

一种语言并非凭空产生,它的出现必然有其源头和原因。回顾2010年的网络新词“给力”,不得不让人惊叹它强大的生命力。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积之广是网络语言的显著特点。我们就“给力”等网络流行语现象来讨论网络语言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

“给力”一词的出现至今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它的来源是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的意思,现在人们习惯使用“给人力量”的意思。还有一派认为它是网络上恶搞现象引发的。由此略知,网络语言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于社区群体表情达意、信息传递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源头可能是热点新闻,如“我爸是李刚”;可能是网络恶搞,如“神马都是浮云”;可能是娱乐新闻传播,如“闹台套”;可能是电影台词,如“大哥,你是懂我的”。纵观近年的网络语言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方言形式(小三号黑体)

方言也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一般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由于语言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导致,像粤方言、吴方言等各大方言区可以理解为地域方言。社会方言是指在同一地域内部的社会成员因为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不同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往往以一个团体出现的,拉波夫曾对纽约市百货公司不同社会分层的人做了(r)音的调查明确显示了社会方言的特点。虽然现在的普通话很普及,但是同属于一个方言区的人还是习惯用方言来进行交流,这种习惯也会蔓延到网络空间。中国的有些地区如四川,它的方言中唇齿清擦音“f”和舌根清擦音“h”不分,闽南语中的前鼻音韵母“en”和后鼻音韵母“eng”不分,在网络上悄然兴起的“灰常(非常)”、“huashion(fashion)”、“小盆友(小朋友)”便是以方言形式出现的网络流行语。

(二)简写形式

篇三:网络语言论文

摘 要:本文采用配额样本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上海部分高校1300位大学生,对高校大学生上网使用行为、网络语言熟悉程度和对网络语言认知进行了调查,并对网络语言规律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语言;配额抽样;使用习惯

一、网络语言的流行

网络语言,是由网民创造并传播,首先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媒体语言[1]。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IM、网络社交SNS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2]。网络语言来源广泛,符号及文字象形,数字及外语象声,方言及外来词借意等,具有高度跨界的混合性。

网络流行语主要用于日常在网络上的表达中,如BBS、聊天室、社交网站等等。使用频率高、词语来源方式多样,主要有象形,象声,借用,社会事件或现象衍生词等[3]。特别是社会事件流行语,网民对于社会重大事件和现象给予极大的热情和关注,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在网络上抒发情感,发表见解。他们从事件中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赋予新的含义,得到广泛认可之后沿用至今,部分词语还被《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收录[4]。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题

为了更有效地探索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使用状况,本次调查(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关于网络语言论文)问题重点关注资深网络使用者行为、高校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熟悉程度、网络流行语的生活使用频率、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认知等问题。

在校大学生群体占网民总数近31%,网络使用是否一定会带来网络流行语?抽象地看,网络流行语诞生于网络,并通行于网络,即意味着广泛地被网络使用者所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两种动力机制:一,网络使用者出于交流的需要,必然会开发并使用一种基于网络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虽然可以分为不同层级,但这是对应于上网用户一般功能需求而言,是基础的和同质化的,这种话语体系对于传统媒体表达而言是新颖的和异质的[5]。二,网络使用者对于网络使用的黏性(社交依赖),无论其主观还是客观的,都会造成对于网络流行语知悉和运用的提升。当一种行为习惯被个体沿袭和固化下来,形成新的网络“传统”和“习俗”,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效应即能浸润大学生受众的思维和价值。

高校大学生作为一般社会群体,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现实社会使用,与对于网络流行语文化层面的认可,应是高度相关的。这种文化认同可以体现在大学生对于使用流行语的网络“自己人”的崇拜上,对于网络流行语创新能力的评价上,对于网络流行语社会意义的价值判断上。

最后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背景情况,是否对于网络流行语认知形成干扰?本调查设计了性别、年龄、专业、经济条件变量来进行检验。虽然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差异及其他差异仍然存在,但是高校大学生群体进入大学后,即进入一个校园和网络的社会使

用环境,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行为与“校园加网络”环境直接相关,因此削弱了基本情况对于个体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及态度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本调研采取的调查方法是结构化的数据收集,以正式书面的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对象被直接告知调查项目的目的。实际调查方法为在2011年5月至6月对上海市主要的13所高校(包括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派出调查员进行街头拦截。每所高校固定抽满100份问卷后结束,共计形成1300份数据完整的问卷。

三、调查分析结果

(一)调查样本描述

统计发现,受访1300位学生中共有男生591名,女生709名,女性人数略多于男性。20岁至21岁的受访大学生占到64%,大多数受访者是大二大三学生。出于统计便利,本调查将回答医科、农科的学生归入工科口径,而将艺术、社科的学生归入人文口径,发现各专业大类人数相近,工科学生略多,总体与高校招生分类相符合。仅有21.5%的受访者完全没有社会实践经验,而41.9%的受访者偶尔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大多数受访者每月生活费在800元至1200元的占到44.2%,其次是500元至800元的群体占到32.3%。大多数受访者在高中以前已经开始上网,人数达到72.6%,从大学阶段才开始上网的仅占到6.3%。

51.1%的高校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在1~3小时之间,上网时长高于3小时的大学生也占到31.1%,而时长不足1小时的大学生仅占17.9%。由此可见,多数大学生接触网络媒体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上网的习惯,网络有可能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媒体接触途径。以上信息的统计既是对上海高校大学生总体情况的掌握,也有助于对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进行环境因素的分析。

(二)问题的统计分析

1.社交媒体网络使用调查。关于社交媒体定义及分类,外国学者已有研究[6],鉴于统计便利,本文采用五大类分类方法,即微博,论坛,社区,博客以及点评。统计发现,78.23%的大学生使用社区型社交媒体,62.77%的大学生使用微博,微博和社区都属于传受互动较强的社交媒体类别。

调查显示习惯使用两种网络社交媒体的受访者占到36.5%,而习惯使用三种及以上的受访者占到30.8%,仅使用一种社交媒体的受访者也达到了32.7%。鉴于2007年以来社交媒体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趋势,可以大致将高校大学生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的使用习惯分为初级用户、中级用户和资深用户,约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体现了社交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客观存在,而大学生群体也成为社交网站中的活跃用户。

2.高校大学生上网目的调查。本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目的与中国互联网调查中心CNNIC第28次调查结果相近,主要用于交友以及娱乐,其次是新闻和求知。

3.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直观态度,有32.2%的人表示愿意接受,多数受访者表示不反对不偏好和无所谓,占到62.9%,极少数人持排斥态度(1.6%)和喜欢态度(3.2%)。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基于自身的知识和见闻对于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而温和地包容。

4.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有将近3/4的受访者表示会使用网络流行语,而表示不会使用的为1/4。

进一步调查使用频率,选择略有使用和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受访者达到51.9%,而很少使用的人数为31.5%,有10.9%的受访者表示从不使用网络流行语,仅有5.7%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结合前表进行关联分析,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受众多为轻度使用,而明确表示会使用及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受众也达到21.4%的比例,因而具备了一部分固定受众。

5.网络流行语熟悉程度。问卷根据常见程度不同,列示了三类网络流行语(分别代表简易级,中级,高级),按多选项就高打分原则处理数据,多数受访者表示熟悉中级网络流行语,达到47.3%。

6.六成大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使交流便利。

7.网络流行语相较于现实语言的差异。本题为多选题,高达84.3%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娱乐性,说明多数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娱乐性认知程度较高,使用网络流行语本身即存在娱乐精神。而认可网络流行语创造性的也达到63%,而对于娱乐性以外的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性(意见倾向),有33%的受访者对此认同。

8.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性。42%的受访者认可网络流行语存在创新,认为较大创新和有很大创新的占到37.2%,也有20.8%的受访者对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性持不认可的态度。

9.对于源于社会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意义的看法。有47.8%的受访者认同源于社会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有意义,体现了网民对于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也有20.5%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意义,是无聊、炒作和哗众取宠的行为;另有31.7%的受访者认为于己无关。此题对应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性,选择无意义的受众可能受到了较高娱乐性的干扰。体现出大学生认知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意义上存在分化,但整体而言,有近半数大学生认同社会事件派生网络流行语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当代青年网络围观的正面力量。

10.网络流行语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本题为多选,有50.4%的受访者选择娱乐趣味作为网络流行语盛行的主要原因,简洁快速是35%受访者认同的理由,自我个性和从众心理是两个既有对立又能统一的网民特征(顾明毅,2009),各有21%和20%的受众选择。

11.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有46.5%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能够催生网络文化(鉴于前面的分析结果,这种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娱乐性),而43.9%的受访者认为表达了网民的心声,还有37.5%的受众认为丰富当代语言。而19.5%的受访者明确认为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呈现负面作用(有待未来对流行语内容类别进行深入分析),说明有一部分受众对于流行语对社会的负作用呈谨慎的认识,最后,29.3%的人认同网络流行语反映社会现状,这种新型语言交流模式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又一种手段,一定意义上提升了网民知情和表达的能力。

(三)相关因素的关联分析

对于资深网络使用者采取了三个问题进行测量(社交媒体使用种类数量、每日上网时长、最早接触网络时间),并以之分别与熟悉网络流行语进行关联分析。统计结果发现F值均大于临界值;相伴概率0.000明显小于0.001。

1.触点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越熟悉;

2.上网时间越长的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越熟悉;

3.接触上网越早的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越熟悉.

(陈韵超:华东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顾明毅:复旦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

参考文献:

[1]尹韵公.论网络文化[J].新闻与写作,2007(5). [2]喻国明.传播的“语法革命”和舆论引导力[J].电视研究,2009(10). [3]沈建荣.网络词语“PK”的社会语用论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0). [4]李兰兰.网络词语背后的文化心理及其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 [5]胡泳.网络社群的崛起[J].南风窗,2009(5). [6]Antony Mayfield.What is Social Media[M].Icrossing ebook Publish,Spannerwork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