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师阅读答案苏童

篇一:母校阅读理解及答案(苏童)

母 校

苏童

我从来不知道我童年时就读的小学校的老师一直记着我。我的侄子现在就在那所小学读书,有一次回家乡时,我侄子对我说:“我们老师知道你的,她说你是个作家。你是作家吗?”我含糊其辞。我侄子又说:“我们老师说,她教过你语文的。她教过你吗?”我不停地点头称是,心中受到了某种莫名的震动。我想像那些目睹我童年成长的小学老师是如何谈论我的,想像那些老师现在的模样,突然意识到一个人会拥有许多不曾预料的牵挂你的人,他们牵挂着你,而你实际上已经把他们远远地抛到记忆的角落中了。 那所小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美好而生动的,但我从未想过再进去看一看,因为我害怕遇见教过我的老师。我外甥女小时候也在那所小学上学,有一次我去接她,走进校门口一眼看见了熟悉的礼堂,许多往事掠过眼前,脚步神奇地变得恍惚不定。我想继续往校园深处走,但走了没多远恰好看见校长从办公室出来,那个熟悉的身影竟然使我望而却步,大概在几秒钟的犹豫之后,我慌慌张张地退到了小学的大门外。 偶尔地与朋友谈到此处,发现他们竟然也有类似的行为。我不知道这么做是不是好。我想大概许多人都有像我一样的想法吧,他们习惯于把某部分生活完整不变地封存在记忆中。

离开母校20年以后,我收到了母校校庆70周年的邀请函。母校竟然有这么长的历史,我以前并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心里仍然生出了一些自豪的感觉。

但是开始我并不想回去,那段时间我正好琐事缠身。我父亲在电话里的一句话使我改变了主意,他说:“他们只要半天时问,半天时间你也抽不出来吗?”

后来我就去了。在驶往家乡的火车上,我猜测着旅客们各自的旅行目的。我想那肯定都与每人的现实生活有密切关联,像我这样的旅行,一次为了童年为了记忆的旅行,大概是比较特殊的了。

一个秋阳高照的午后,我又回到了我的小学。孩子们吹奏着乐曲欢迎每一个参加庆典的客人。我刚走到教学楼的走廊上,一位曾教过我数学的女教师快步迎来,她大声叫我的名字,说:“你记得我吗?”我当然记得,事实上我一直记得每一位教过我的老师的名字,让我不安的是她这么快步向我迎来,而不是我以学生之礼叩见我的老师。后来我又遇见了当初特别疼爱我的一位老教师,她早已退休在家了,她说要是在大街上她肯定认不出我来了,她说:“你小时候特别文静,像个女孩子似的。”我相信那是我留在她记忆中的一个印象,她对几千名学生的几千个印象中的一个印象,虽然这个印象使我有点窘迫,但我却为此感动。 就是那位白发苍苍的女教师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穿过走廊来到另一个教室,那里有更多的教过我的老师注视着我。或者说是我紧紧地握着女教师的手,在那个时刻我眼前浮现出20多年前一次春游的情景,那位女教师也是这样握着我的手,把我领到卡车的司机室里,她对司机说:“这孩子生病刚好,让他坐在你旁边。”

一切都如此清晰。

我忘了说,我的母校两年前迁移了新址。现在的那所小学的教室和操场并无旧痕可寻,但我寻回了许多感情和记忆。事实上我记得的永远是属于我的小学,而那些尘封的记忆之页偶尔被翻动一下,抹去的只是灰尘,记忆仍然完好无损。

(选自《流行哲理随笔》,有改动)

14.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4分)

答:

15.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听了侄子的问话,“心中受到了某种莫名的震动”,这是为什么?(4分)答:16.读了本文后,请说一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理解。(5分)

答: 17.20多年前,一次师生握手的细节,作者至今珍藏在心底。生活中,也一定会有许多令你感 动的细节。请你也描述一个细节表现老师对你的关爱。(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不得抄袭选文内容)(6分)

答:

我回母校参加70年校庆重温了童年时美好的校园生活。

当母校的记忆已被我尘封时,我的老师仍将我记在心中。

童年的校园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温馨,我们可能会因为生活或工作,将往事寄寓记忆的一角,一旦回忆起来,却是那样的清晰完整。

篇二: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湘南中学2015年下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时量: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第1至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恁地(nan) 央浼(měi) 搠倒(shu?)傩送(nu?) ....

B、糍粑(cí)岑寂(c?n) 下乘(ch?ng)鳟鱼(zūn) ....

C、坍缩(tān) 孤僻(pì)踹门(chuài)西畴(ch?u) ....

D、台隍(huáng) 叨陪(tāo)泠然(lěng) 优渥(w?)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酒馔 盘缠 彤云 战战兢兢

B、哆嗦 郁闷 无聊 锱珠必较

C、援例 凝练 词藻 深恶痛绝

D、俗滥 窒息 简陋 学富五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的读书,需要一种不急不躁、不愠不火的从容心境。在淡泊的氛围中,上溯远古、下及未来,含英咀华,沉思遐想,思绪跟随古色古香的书味尽情飞翔,内心就会进入一种清....

静、清幽的幸福境界。

B、曾几何时,我们崇拜美国式的消费方式。今天,这一切终于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颠覆了,美国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课。相比美国人,中国人一直生活得谨小慎微,总是在不停积蓄着,以备不时之需。 ....

C、村言俚语同样存在微言大义,作为识字不多的农村老太太,景海鹏之母仍毫不犹豫地将....

亲手哺育的儿子,分为“自己的儿子”与“国家的儿子”,并将感情天平倾向后者,支持海鹏投身航天事业。

D、近日,五风十雨的天气让河北省城不少的树木遭了殃,倾斜、倒伏甚至折断的现象频频....

发生。为此,石市园林绿化管理处迅速启动了园林防洪抢险紧急预案,派出的园林抢险队,驾着吊车、铲车、运输车,上街清理被大风刮倒的树木。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原子弹的爆炸,“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认识从地球扩展到太空,网络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地球真正成为了地球村。

B、协管员队伍涌现于本世纪初,政府机关雇佣下岗失业人员协助处理社会事务,兼有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之意。

C、书展上海行,于丹收到了不下20家媒体的访问邀请,她出人意料地基本上全部予以拒绝。 D、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

5、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面对大灾大难,大悲大哀,心中的情绪、情感要流淌,思想信念要表达。

①于是,呐喊成诗,我们要团结,要坚强,民族凝聚的呼声化作祖国坚韧的形象,变为诗人们的亢吟雄唱。

②于是,忧思成诗,对人类生存和生命本质意义的反思、忧患、理性、情怀、觉悟,也化作万般倾诉,叙说。

③《离骚》成于楚难,《胡笳十八拍》赋于流离,苦难出诗人,这已被以往的历史无数次地证明过。

④于是,苦难成诗,对遇难者的哀悼、哀思化为诗篇,把全民族心中的伤痛凝于笔端,化作诗。

A、④①②③ B、④③①② C、②③④① D、②④①③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 想起了方孝孺

宋志坚

读过两篇关于“读书种子”的文章,一篇是马斗全的《何为“读书种子”》。此文提出:“读书种子,应指极爱读书精神之承接、加深,并可影响、传递于后人。”另一篇是虞云国的《也说“读书种子”》。此文认为:“所谓‘读书种子’,就是传统文化强调的‘诗书传家’。这种读书,不以功利为第一念想,只是一种对人格的不断完善,对素质的自我提升,对文化的内在渴求。”

读着这两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中出现的是方孝孺。

《纲鉴易知录》载:“上(朱棣)之发北平也,僧道衍送之郊,跪而密启曰:‘南方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道衍和尚称方孝孺“素有学行”,我以为此“学”乃是学问,此“行”当指操行。从这番话看,“读书种子”不仅有包括“经、史、子、集”在内的读书人的学问,更有内涵了气节与操守的

读书人之操行。

那么,方孝孺就是“读书种子”么?倘若果真如此,岂不又与“读书种子”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而不是某一个人的观点相悖?这些纠缠不清的疑问,因为此后的奥运火炬的传递而受到启迪得到答案。

火炬的传递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传递。“奥林匹克精神”可分为两个层次,显而易见的层次,是包括顽强拼搏公平竞争在内的体育运动的精神;超越体育运动的更高层次,即为它所象征的“世界和平、和谐、合作、友谊和团结”。于是忽然想到,“读书种子”也有两个层次,显而易见的层次是“极爱读书”的精神;超越读书本身的更高层次,即为包括“对人格的不断完善,对素质的自我提升,对文化的内在渴求”在内的读书人在“学行”上不断追求的精神。“读书种子”的传承,也需要有一棒又一棒、一代又一代的火炬手。 这样一来,我倒是弄明白了,道衍和尚如是说,并非意味着方孝孺就是“读书种子”,他是传承“读书种子”的一代读书人的典范,恰如传递奥运火炬的一棒火炬手。只是道衍和尚没有弄懂,因为上述两个层次的结构,使“读书种子”具有坚实的基础。“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6、下列对方孝孺的相关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正因为方孝孺“素有学行”,道衍才断言朱棣“武成之日”,他“必不降附”。

B、方孝孺身上的“学”“行”与虞文对“读书种子”的解读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C、方孝孺不仅有读书人应有的学问,而且有内涵了气节与操守的读书人的操行。

D、方孝孺有“极爱读书”和在“学行”上不断追求的精神,堪称“读书种子”。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不仅吸收了马文和虞文的可取之处,而且明确指出了“读书种子”应该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

B、作者对道衍的说法认识在逐步深化,从最初的悉心领会,到后来的完全明白,再到最后的尖锐批评。

C、“读书种子”的传承与奥运火炬的传递,既有内涵层次划分上的相似点,也有传递方式上的相似点。

D、在“学行”上不断追求的精神比“极爱读书”的精神不仅层次更高,而且濡养更难,所以至者稀少。

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文强调了“读书种子”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但是他将这种精神局限于“极爱读书”,显得过于狭隘。

B、虞文将读书精神延伸到了人格、素质、文化层面,但是他没有注意到这种精神的传递性,缺少发展的眼光。

C、方孝孺的“学行”体现了“读书种子”的两个层面,若他有“学”无“行”,道衍决不会为他“跪而密启”。

D、方孝孺作为传承“读书种子”的一代读书人的典范,他被灭族使明代出现了一个“读书种子”的空白时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

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怒:愤怒 .

B、去以六月息者也息:离开 .

C、而后乃今培风 培:凭 .

D、三飧而反反:通“返” .

10、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C、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D、其翼若垂天之云 .

11、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几千里也 ..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C、野马也,尘埃也 ..

D、腹犹果然 ..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的形象以其大而逍遥,蜩与学鸠因其小而不逍遥。

B、《齐谐》中有鹏而无鲲,与第一段相比,相连而不显重复,显示庄子为文的变化多端。

C、第三段中议论紧扣前两段的叙述,读来言而有据,让人不得不叹服庄子的论辩能力。

D、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因其目标不同而准备有异,庄子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

二.非选择题(第13至22小题,共76分)

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齐谐者,志怪者也。

译:

(2))之二虫又何知?

译:

14、默写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1)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酌酒以自宽, 。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

(3)丞相祠堂何处寻?。映阶碧草自春色, 。(杜甫《蜀相》)

(4)早岁那知世事艰, 。楼船夜雪瓜洲渡,。(陆游《书愤》)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填空题。(4分)

宴词①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①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②畎:田间小沟

篇三:2014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审定试卷官方权威版(含答案)C卷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C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蜂蝶纷纷过墙去,_______。(《雨晴》)

2. 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卖炭翁》)

3.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4 _______,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5.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孔孟论学》)

(二)阅读下面宋词,完成第6-7题(4分)

蝶恋花

宋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6. “危楼”的意思是“2分)

7. 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上阙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油然而生。

B.下阙写主人公对酒当歌,忧愁不减反增。

C.“伊”在词中指的是朝思暮想的心上人。

D.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一腔忧郁悲苦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8. 上文节选自课文《_____》,作者是____(人名)(2分)

9.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___

10. 下列不是“太守之乐”原因的一项是(3分)

A.琅琊山朝暮四季景物幽深秀美。

B.滁州人出游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C.众宾客陪同太守一齐游赏宴饮。

D.树林阴翳中禽鸟知山林之乐。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注】①高堡:高耸的碉堡。②远近相近:远近都能听到。③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④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褒姒视之大说() (2)因数击鼓() ..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使戎人来到,击鼓报警,天子就派士兵来救诸侯。

B.假使戎人来到,就传送鼓,天子就派士兵来救诸侯。

C.假使戎人来到,击鼓报警,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D.即使戎人来到,就传送鼓,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13.文中“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的直接原因是___ (用原文语句

启蒙教师阅读答案苏童

回答)(2分)

14.本文告诫人们:_______(3分)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21分)

心系一处

①我的书房里悬挂着一个条幅,上面是我自己书写的四个字——“心系一处”。最初知道这句话,是在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里:“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人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 单取“心系一处”为座右铭, 我觉得,对我而言,“守口如瓶”并不重要,能做到“心系一处”才难能可贵。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韧性。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仅用五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40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

事实的确如此,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咨询委员会成员,但几十年来他仅参加过两三次咨询会议,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科学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他的专心致志使得他的实验获得成功。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才,但丁先生却说:“绝对不是,我最大的特点是比较专心。”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內心的一片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我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一直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常人更能“心系一处”而已。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倘若一个人懂得了“心系一处”,那么,可以说他已经找到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⑤愚公移山,终得天帝相助;达摩参禅,石壁为之感化。在这里,“心系一处”变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任何艰难困苦,在它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是的,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会让你学会坚持,带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 。

15.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①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 所以B.之所以 是因为

C.虽然 但是D.不但而且

16.模仿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4分)

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 。

17.文章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作用是 。(3分)

18.从全文看,“心系一处”的好处有:(1) ;(2) ;(3) 。(6分)

19.下面两个事例,哪个放入第②段更好?为什么?(5分)

事例一:居里夫人专心致志搞科学研究,终于提炼出放射性元素——镭,为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

事例二:袁隆平专心致志搞水稻杂交,终于培育出高产量的水稻品种,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20分)

老师对我说

何 为

①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

②1935年,火一样酷热的汉口之夏。我在长江边上那个繁华的城市里,读完了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考试结束,学校特地为应届毕业生安排了一次小小的欢送会。

③欢送会设在校舍底层的一间乒乓室里。室内屋顶低矮,如同地下室,整个屋子就显得更长。从图书室临时搬来的几张长桌排成一字形。桌上整整齐齐摆满了糕点瓜子和汽水之类。屋子里异平寻常地安静极了。这一天,全班四十四个同学之间都谦让有礼,连说话的声音都是低低的。是的,对所有被欢送的小学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谁都珍惜这临别依依的茶话会。

④我们的级任老师李致远先生不知什么时候进入屋內的,因为我们听见熟悉的咳嗽声。他大概三十岁左右,看起来倒像年近四十。有的同学说他当了那么多年小学教员,天天站在黑板前,吸了太多的粉笔灰,因此得了肺痨。这种病在那个年代是不治之症。他脸色阴郁,戴着一副老式玳瑁边深度近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那两只眼睛总是神经质地睁得大大的,好像随时随地要拍案而起大声疾呼的样子。只是在几声咳嗽过后,眼睛里那一缕升腾的火焰似乎又熄灭下去了。

⑤我是从另一个大城市转学到那个学校的,而且也只读了半年就毕业了。担任国文课的李先生也就是级任老师。说实话,我当小学生时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很差劲的。有一回还得到某老师触目的红笔批语“文不对题”,颇有大喝一声以示训诫之意。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我随同可爱的木偶匹诺曹经历了种种奇遇,旋即又钻进《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迷人的世界里。到了李先生的课堂上,我不胜奇怪,从第一堂作文课直到期终的毕业考试,仿佛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我的作文忽然都变得优秀起来,几乎每一篇都名列第一。有几次,李先生还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我的作文,即席讲述一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加以赞扬的原因,这时他那瘦削的脸上就泛起兴奋的红光,倘有用辞不当之处也必定加以指正。凡是他批改过的作文,即使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在他深度的近视眼下也决不会放过,他于是稍稍停顿片刻,向我投来逼人的眼光,那闪闪发光的视线里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热烈的期望。他无声的话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末了总是一阵呛咳,朗读也到此中止了。这实

在使我又感动又难过。

⑥在李先生的教诲和鼓舞下,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时代。现在一转眼就要离别了,半年来课堂上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⑦一阵掌声,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

⑧简单的欢送仪式举行过后,在铺着洁白台布的一字形长桌尽头,李先生侧身站在桌旁。还没有开口,他用手帕掩着嘴咳了一会儿,随后以他锐利的眼光扫视全场。我想,只有一颗真正火热的心,才能隔着厚厚的镜片闪射那样炽热的光芒。

⑨“哦,毕业了。”李先生说了几句贺词,停停,他又讲下去,几乎变成愤激的大声呐喊:“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你们往后走哪条路,由你们选择,你们要去闯出一条崭新的路,去,去吧,去走新的路!”这临别赠言有若沉闷黑夜里爆出一声惊雷。李先生过于激动,慢慢坐下来,呛咳着。全场的同学无不为之感动。

⑩那一年秋天风雨如晦,我回到上海读初中。过了不久,听说李致远先生的病终于不治,溘然长辞,身后萧条,只留下一堆不值几块大洋的文学书刊而已。他是旧时代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员,在他平凡的岗位上,耗尽了他全部的光和热。我引以为憾的是没有照他的嘱咐,给他写过一次信;可是在那个多雪的冬天里,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散文,那篇文章发表时用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题目:《路》。

20. 第⑨段画线句“这临别赠言有若沉闷黑夜里爆出一声惊雷”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 (4分)

21.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人物描写中的。第⑨段运用了人物描写中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李先生是一个的人。(8分)

22. 第⑤段在记叙文的思路结构中属于,其作用是。(4分)

23. 对第⑩段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 李先生引导“我”走上文学路。

B. 李先生期望学生们走自己的路。

C. 那篇散文的内容是纪念李先生。

D. 那篇散文写了李先生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