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在我国落户的案例

篇一: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目录

A、案例分析:公共管理与中国改革 ............................................................................ 2

1、案例内容介绍:北京限字当头解决拥堵是否可行 ................................................. 2

1、案例内容介绍:“公地悲剧”、“卫生死角”与公共治理 ....................................... 4

B、案例分析:非营利性组织 ........................................................................................ 5

1、案例内容介绍: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发展 ..................................................... 5

1、案例内容介绍:“儿童村丑闻”与慈善监督盲区 ................................................... 6

案例内容介绍:“炸楼是民意所向” ............................................................................. 7

1、案例内容介绍:国税局改革 ..................................................................................... 8

案例内容介绍: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长沙市中巴禁运的文件 ................................... 9

1、案例内容介绍:湖南的发展战略 ........................................................................... 10

1、案例内容介绍:湖南衡阳县工商体制实行改革 ................................................... 13

C、公共危机管理过程 ................................................................................................. 15

(三)对非正常集体上访事件的处理。 ..................................................................... 16

2、处理。发生阶段抓措施到位。 ............................................................................... 17

3、守法。处理阶段抓严格执纪。 ............................................................................... 17

4、“倒查”。对发生的非正常集体上访由上级纪检、组织、信访等有关部门联合进

行“倒查”。 ................................................................................................................... 17

5、反思。平息后进行深刻反思。 ............................................................................... 17

1、案例内容:公共危机事件多发呼唤统一立法 ....................................................... 17

案例内容:密云事故暴露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软肋” ............................................. 18

A、案例分析:公共管理与中国改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领域中各种与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虽然经过20多年不懈的改革、调整,但是,多年的历史积弊想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是不现实的。

归结起来,我国目前公共管理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政府财政压力依然很大;2、在行政立法和执法上,存在重立法、管理,轻执行、监督等现象;3、政府机构依然庞大,政府职能虽然有所减少,但随着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的新职能也在增加;4、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服务理念还较差,长官意识严重,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

5、人事成本居高不下。机关、事业单位仍然存在大量冗员;人才选拔录用机制、绩效管理与评估机制、晋升机制、奖惩机制和公共责任机制尚未形成;6、行政效率低。机构层次多、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缺乏服务意识、成本意识等,使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无法走出“追求高效率——低效率——无效率”的循环。

综观各国公共管理改革实践,虽各有特色,但也有共性。对中国来说,所采取的是渐进或分阶段进行的改革方式,即“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在这种改革的开始阶段,进行具有特色的试验,当取得成就和经验之后再加以推广;表现形式是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即抓住重点突破,进而逐步深化和渗透到全局的过程;具体的做法是先试点后推广,即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先在某个地方或企业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中国的公共管理过程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借鉴国外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可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答: 1、构建适应WTO要求的公共管理体制;2、按照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建立“企业型政府”;3、进一步精兵简政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4、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5、推进公共管理民主化和信息化改革。

案例一:

1、案例内容介绍:北京限字当头解决拥堵是否可行

北京的街头每天都要上演无数场免费的“汽车展示会”。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辆辆汽车像生了病的乌龟趴在一条条马路上,步履蹒跚,动弹不得。北京市代市长王歧山在SARS危机后公开表示:最头痛的是交通问题。

的确,再没有比堵车问题更能够触痛北京人烦恼的神经了。所以,当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要限制发展私家车和对黄标车(尾气排放量达不到排放标准的车)采取限行举措时,舆论的焦躁海洋就像被扔进一块石头,叫好叫坏之声皆不绝于耳。

数据显示:1996年北京市机动车只有100万辆,到2003年已增加1倍,达到200万辆。其中私家车就有120多万辆。2002年全市新增机动车27.6万辆;而2003年前8个月,全市又新增机动车24.6万辆,已经逼近2002年的总数。

面对汹涌而来的汽车潮流,北京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手足无措。多年来的堵车状况没有什么改善。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权威部门对2000年北京汽车发展数量的预测仅仅是70万~80万辆,而事实上,在新世纪钟声敲响之前,北京市汽车总量就足足比这一预期数字多出近100万辆。在2000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又曾预测,到2010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才会

突破200万辆,没曾想,这个数字提早7年就实现了。为此,所有在北京生活的人们都付出了拥堵的代价。

为何出现这么大差距?一些官员的习惯性解释是,经济发展那么快,以致许多公共(如首都机场)都提前达到目标容量。

通过提高牌照费、养路费、燃油费、停车费等做法来限制私家车,是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的共同做法。但限车的前提是通过引导,实现城市道路和交通资源的最优化配臵。而北京市道路交通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是摆在北京市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出租车和私家车大幅增长的同时,北京市地铁和公共车加起来对城市交通的分担率却不足30%,离80%的期望值相距甚远。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在下降。

许多去过欧美国家考察的人士均认为,与东京、纽约、巴黎等国际城市相比,北京的马路并不比人家窄,停车场不比人家少,车辆也不比人家多。但交通拥堵现象却日趋严重,难以缓解,以致严重影响城市运转效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一家大型出租公司老总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抛开别的不谈,单单十字路口的管理、出口和路标设臵的混乱,就使得现有交通资源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除了提出要限制发展私家车外,北京市有关部门还针对一些车辆采取限行举措。北京市公安局和环保局联合宣布,从2003年9月1日开始,在部分路段对黄标车限行。

北京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对媒体解释说,限制黄标车是为了改善交通状况,提出大气环境质量。他们从今年3月就开始研究、认证这项规定的可行性,所以这项规定“绝不是仓促出台的”。但黄标车主们却普遍有遭遇突袭的感觉。因为,限制黄标车出行的措施,从发出通知到开始执行,只有一个来月的时间。他们的质疑是:这项措施涉及30万辆车,事关数十万人的利益,为何事前不搞听证?从3月份就开始研究、论证,为什么外界一点不知道?据了解,黄标车改造的费用动辄三五千元,有的多达数万元,一些进口车根本就没办法改。但两部门对其新政策带给这部分人的损失,没有考虑做出任何补偿的规定。

一位车主在互联网上质问:按北京市的规定,一部汽车使用寿命私家车为10~20年,我们在1995年买的汽车,符合当时的所有法规。为什么突然要让旧车实行新标准,这符合法律吗?(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根据作者胡奎的文章改编)

2、思考题:你如何评价北京市政府的限制措施?试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加以评析。

第一,北京市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多元的信息系统,确保多元信息过程的常规运作。通过良好的沟通和有效的信息交流,整合和协调公共管理的行动。广大车主不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公布信息的突然性太强,让人措手不及,这有损人民利益。因此,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信息系统也可在公共事件的早期预警方面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现类似情况,信息沟通和交换可以保证政府做出及时和准确的决策,协调行动。

第二,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而对个人利益有所损害,要由政府实行公共补偿。这一措施这在国外是很普遍的。改善交通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对应的是社会整体的利益和安全,其相应的成本付出应由政府承担,而不应当是个人独自担承。政府应把个体经济利益摆上适当的位臵,实现了二者的有效平衡。这样才有利于培养民众的社会责任心,百姓对政府也会更加信任,更有安全感,以便形成良好的利益互动机制,形成应对公共事件的高效运转的社会机制。

第三,系统分析造成北京拥堵的多方面原因,多渠道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能仅仅靠这一个措施。比如交通问题除了车辆过多的原因,还有道路本身的问题、交通设施不完善、标志信号模糊、甚至信号不健全等问题。就针对各方面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案例二:

1、案例内容介绍:“公地悲剧”、“卫生死角”与公共治理

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曾经断言:“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务;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务。”犹如一句谶语,长沙市银盆岭老鸦冲“一座垃圾山,十年搬不走”的“公地悲剧”的上演恰不幸被言中。十年,一道山清水秀的天然谷地被堆积成臭气扑天的垃圾山,直至影响周边居民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十年,相关管理部门推诿扯皮的“责任死角”在政府与市民心理之间又活生生开辟出一道“天然谷地”。

英国科学家哈丁用“公地悲剧”描述了理性追求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为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恶果。在老鸦冲谷地这块产权不明的公共用地上,社区居民乱倒垃圾,不缴费用的“搭便车”行为,企业、街道办事处、环卫部门责任划分不清相互推诿的行为,使诸如垃圾清运之类简单的公共管理工作陷入了“集体行动的困境”之中:“我不做总有人去做”,社区居民将垃圾随手一扔,方便省事还不失动作潇洒;“别人出钱我不出照样能办好”,拖欠乃至不缴卫生费用或期冀政府买单,每个理性居民的最优选择均是“不缴费”;“我不管总有人去管”,企业盼着社区管,社区盼着环卫部门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况且是费力又费钱的公共事务。每个人都被困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纳什均衡”中,“尽管各方都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但却始终没能明确各方的责任,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结果正如哈丁设想的一样,发生的是一场无人缴费、无人管理、垃圾成山的“公地悲剧”。勿庸臵疑,垃圾堆积的不仅仅是一座臭气难闻的“卫生死角”,也堆积出相关部门在卫生管理中“踢皮球”的一块“责任死角”,更透露出政府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弊病与危机。(《湘声报》04-04-22)

2、思考题:如何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卫生死角”问题?

可以通过政策配臵或制度安排来达到目的:

第一,产权明晰,责任明确。公共资源的使用必然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定性,并确定负责任的提取方式,以使公共资源可持续发展。边界的不清晰和非确定性,只能使公用资源过分提取直至耗竭(天然谷地环境的恶化)。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提供也要落实到事,责任到人,否则无人负责,一片混乱,公共产品供给势必短缺,公共组织效率势必缺失,公共秩序无法安排(“公地悲剧”发生)。因此,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交费”的原则,合理界定居民、企业、街道办事处和环卫部门四者的责、权、利关系,化“责任死角”为产权明晰、职责明确、自主经营的“责任田”。土地代理所有者享有土地的处分、收益权利,环卫部门、街道办事处分别为城市公共卫生的主管部门和协管部门,在社区公共卫生设施(垃圾站)和垃圾清运工作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社区居民作为直接受益人,也应为垃圾清运工作买单付费,积极缴纳卫生费用。

第二,市场交易,降低外部性。公共物品的消费是非排他的和不可分割的,我消费,你也消费,我付出成本进行消费,你不付出成本也可得到同样的消费。这表明正外部性的存在。“公用地”过度使用,我要得到最大利益,你也要满足最大利益,于是资源耗竭——负外部性出现了。为降低外部性,使收益与成本对称,必然要对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提供引入市场交易的办法,垃圾有偿处理制度正体现了这一点。在垃圾山治理工作中,也可引入市场运作的办法,如通过让渡老鸦冲谷地部分使用权解决垃圾清运中经费不足的问题,通过企业外包方式破解社区公共卫生管理难题。

第三,沟通协调,自主治理。无论对于公共产品的供给,还是公共政策的执行都少不了协调机制和契约机制。没有协商就无法达成公共事务管理的契约,也就无法形成公共管理的秩序安排。同时,有了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契约和规则,就建构了公共组织,就可以开展“多中心治道”和进行集体公共选择。垃圾成山的“公地悲剧”的发生,凸现出当地政府和主管

部门协商服务不到位和作为不够问题。发挥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沟通协商职能,引导企业、社区和居民建立自主治理的非政府组织(NGO),如成立社区卫生管理委员会,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完善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和居民公约等契约机制,规范居民卫生行为,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四,理性激励,合理监督。要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使行动个体所在的集团具有越来越强的相容性,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的,必须解决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即通过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和明察秋毫的监督机制,克服个体“搭便车”行为,最大实现公共利益和公众福祉。如对乱扔垃圾和拖欠费用的单位或个人课以罚款,对推诿扯皮的管理部门深究其责,乃至曝光批评等。

B、案例分析:非营利性组织

在大陆法系中,将私法人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两类,其中非营利性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也就是我们所讲的非政府组织。而在英美法系没有公法人与私法人的划分,非政府组织可以是非营利公司,也可以是协会,还可能是公益信托(Trust)。

相比较而言,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的分类和界定非常不统一,缺乏明确一致的标准,因而存在诸多争议,一般认为,我国非政府组织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包括:1)学术性社团:各类学会、研究会等;2)专业性社团:各类从事专业业务的促进会等;3)联合性社团:各类联合会、联谊会(同学会、校友会)等;4)其他群众团体:工会、共青团等。

第二类,行业组织。包括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商会等。行业协会是由同一行业生产或经营的企业组成的团体。专业协会或称职业协会,是从事同一职业的人员组成的团体,目前有律师协会、医师协会、会计师协会和足球协会等等。商会则没有具体的行业或职业划分,一般以地域为范围,包括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代表或是企业家行业组织。

第三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案例一:

1、案例内容介绍: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兴起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由于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会计师事务所、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起着沟通和协调关系的作用,承担了大量具体事务,为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发挥一定作用。1956年以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之后,政府成为全能型政府,所有社会成员及其活动都处于高度集权的社会控制下,非政府组织没有独立地位和自主权利,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纷纷解体。只有少数特殊团体,如“民主同盟”、“九三学社”作为民主党派留下来。非政府组织类别十分单调,主要是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群众团体,其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受同级党委的领导,具有官民双重属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计划经济逐步向有计划商品经济过渡,并于1992年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组织撤出一些社会管理领域,开始放权和还权于企业、社会,不断地减少和解除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垄断和控制。这一些时期,我国的各类非政府组织如各类协会、学会、事务所等也相继崛起。但发展规模、数

篇二:公共管理案例论述答案

三、判断选择题

1、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A

2、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公共管理则是具体A

3、P途径重视的不再是内部行政管理的机制与过程,而是受管理主义的影响,B

4、公共部门改革内容的一般性、普遍性,是不同国家的公共部门改革,B

5、政府职能的内容、范围和行为方式来源于社会的需求,政府职能是不变化的。B

6、公共领导是指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确定和实现公共目标,A

7、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人为中心,把人看做是一种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是B

8、公共政策制定包括该政策方案规划设计、政策形成到政策合法化在内的一系列步骤A

9、领导协调就是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以及对领导方式的把握程度B

10、公共组织是以实现私人利益为目的,以管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B

1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差别在于公共行政更加重视“运作”,B

12、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B

13、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种要素的一种特定安排,A

14、职务分析又称工作分析,是指对某一特定的职务作出明确规定,A

15、公共部门评估是根据绩效目标,运用评估指标和科学的评估方法,,按照一定评估B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的是什么C、自然垄断性

2、哪种理论提出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C、公共治理理论

3、根据政事分开的基本原则进行事业单位改革, D、国有企业

4、下列哪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为主义时代的代表人物? C、梅奥

5、科层制组织中,作业是根据工作类型和目的进行划分A、专门化

6、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D、公共性

7、强调没有唯一的绝对的合理领导方式, C、权变理论

8、政策制定的首要环节是什么? B、确立问题

9、公共管理绩效质的标准的核心是指公共服务与公共D、公众物质和精神需求

10、领导机关中平行地设置若干部门,如国务院设各部、委、办; B、职能制

11、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对象是哪项? D、公共管理活动

12、提出公民的需要就像“顾客”B、新公共管理理论

13、马克思·韦伯从组织体制角度为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创立理论框架, A、官僚制理论

14、设计薪酬制度和进行薪酬管理必须首要考虑的是哪项因素? C、 公平性

15、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D、政策制定

16、哪一种组织结构常常被军队采用,被称为“军队型组织” A、直线制

17、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制中,公共部门对消费者负责B、委托代理关系

18、非营利组织的哪种特性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A、非分配性约束

19、公共政策制定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C、政策方案拟定

20、 政府处理社会冲突、协调社会利益、保持社会稳定是什么职能? D、社会管理职能

21、哪位学者第一次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公共行政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D、怀特

22、早期的公共行政学者主要采用研究途径是什么?C、制度或法理

2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和技术化B、科学管理之父

24、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阐述的理论是什么? B、政治行政二分理论

25、以下哪种方法是通过直接参与某项工作,从而细致、深入地体验、A、工作实践法

26、根据权力集中的程度和行使的特点划分,属于哪种公共领导体制?B、集权制和分权制

27、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相互讨论A、德尔菲法 28、1979年撒切尔政府开展了什么改革方案推动了公共部门绩效C、雷纳评审

29、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对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 A、定量分析方法

30、在行政首长领导下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 C、直线职能制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全

2、 公共治理关于多元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哪些?AB

3、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哪些理论?全

4、领导能力包含哪些内容?ABD

5、职务分析方法有哪几种? 全

6、公共组织纵向结构的层级制优点包括哪些? ABCE

7、公共政策制定的微观流程包括的环节有哪些? ABCD

8、公共政策制定的工具分为哪些类型? ADE

9、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包含哪些? ABCE

10、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中的准政府组织的是哪些 AB

A、居委会 B、工会

11、随着政府职能与支出的不断扩张,公共选择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包括哪些?全

12、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差别主要表现哪些方面?ABCD

13、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包含哪些? 全

14、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ABC

15、领导能力发挥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ABE

16、领导方式有哪些类型? ACD

17、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哪些? ABCD

18、公共政策制定的宏观流程包括哪些? AC

19、公共政策定量分析方法有哪些? AE

20、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过程主要表现为哪些阶段? ACE

21、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价值因素有哪些? ABCD

22、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哪些? 全

23、公共组织变革的内容包括什么? 全

24、 广义的薪酬的构成有哪些? 全

25、既是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又是现代政策分析的中心环节的是以下哪个阶段?BC

26、科层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全

27、政府沟通的障碍包括哪些?ACE

28、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哪些?ABCD

29、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过程组织实施阶段包含哪些? BCDE

30、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包括哪些? 全

案例1从双汇瘦肉精到上海染色馒头, 答:一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两大根本性瓶颈问题,两类失灵相互作用,产生叠加效应,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高发频发。

1.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使资源配置最有效率且消费者获益最大化,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2.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

二.依托社会化管理突破食品安全监管瓶颈问题的可行性

在当前食品安全治理格局下,实施流通环节社会化管理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1.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社会化管理具备法律依据。

2.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化管理的主体意识正在觉醒。

3.条块式政府管制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多元化转型趋势。

案例2某县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失误 答:导致该项政策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包括:

(1)政策目标模糊。(2)政策质量不高。(3)政策执行主体素质不高。(4)政策对象观念落后。(5)政策环境欠佳。

案例3、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对象 答:用户满意原则认为公共部门是为公众而设立的,因此评价公共部门绩效优劣,不仅看它投入了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主要考察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只有当公共服务能满足其用户的需要并为用户所接受时,才是有绩效的。需要结合案例展开如:

政府绩效的评估不仅需要上级考核下级,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因为政府服务的对象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上级机关,本案例中万人评议政府工作,将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一,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科学

第二,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科学化。

第三,积极营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施行的环境条件,具体包括三点,需要展开。 案例4、新华网北京**国家安全生产 答:(1)目前我国的矿难很多,暴露了政府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政府公共部门的责任意识差,缺乏对服务对象的责任和义务无疑是重要原因。

(2)“人民授予公共部门多少权,公共管理部门就要负起多少责”,这说明公共部门的权力和责任是统一的。好政府应就是负责任的政府,公共管理责任可分为: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主观责任指管理者对责任的感受和信赖。客观责任指按照法律对管理对象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案例552010年上海市强调在公务员考试 答:案例中主要体现了我国公务员的招募、任用等方面的动向。

具体如下:其一,公务员招募时面向基层,由逐步扩大有基层工作经验人员的参考比例到全部从基层工作人员中考录。其二,录用时注重向扎根基层、熟悉基层、了解民生的基层干部,尤其是“三支一扶”的高校毕业生倾斜。其三,做好选调与招录相结合的公务员选拔机制,推动公务员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其四,在公务员任用方面,推进公务员的基层锻炼计划,要求增加公务员的基层工作经历和体验。其五,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特殊职位,引入聘任制,实行合同制管理。

这些新动向有利于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于部培养选拔链;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解决公务员队伍来源比较单一、结构不尽合理等迫切问题;有利于加强在职公务员的基层工作体验;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一流人才到基层去,熟悉基层、了解民生、锻炼成长;有利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进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6、山东省出台《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 答:1.政策问题:这项对省域内中小学校考试类别、考查形式、考试结果呈现、考试结果运用、考试管理等的政策规定,折射出普通中小学校学生评价和考核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考试过于频繁,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片面追求选拔性学生评价,忽视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义务教育阶段的奥数、英语以及各种各样的竞赛、等级和证书考

试,成了学生和家长的又一大负担;存在着以学生分数评价教师和学校的现象。

2.实施意义:该项政策如果得到很好地落实,可以加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优化考试的命题与方式,控制考试的规模与次数,促进正确运用考试结果,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

从而进一步拉动考试改革和学生评价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发现、改进矫正、激励导向功能,引领学校、教师、家庭、社会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质量观、人才观,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快乐成长、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论述1.我国公共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答:(1)我国公共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第一,领导职能相互混淆。第二,领导权力过于集中。第三,领导权力的约束机制滞后。第四,公共组织机构高度膨胀。第五,用人制度缺乏活力。

(2)我国公共领导体制改革的可能路径。

第一,完善领导职能分工,理顺各种关系:一是实行党政分开,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二是要完善党委、人大、政府三个不同机构的关系;三是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第二,在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第三,改革组织人事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第四,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合理设置机构,克服机构臃肿。第五,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

论述2. 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现阶段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答:(1)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自主管理性;正式组织性等。

(2)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1)非营利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2)非营利组织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3)非营利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4)非营利组织是当代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论述3、论述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途径、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答:政府与公众间的政策沟通途径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政策发布和信息公开。2)政策反馈和信息反馈。3)双向互动的政策沟通和政府回应机制。

(2)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障碍:1)沟通的技术障碍。2)沟通的心理障碍。3)沟通渠道的阻塞。

(3)针对以上种种沟通渠道阻塞的情况,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1)加强政策沟通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使政策沟通的制度规范成为政府与公众的共识和共同的价值。2)促进社会自治团体与第三部门的发育和成长,使之成为与政府进行政策沟通的重要民意组织。3)通过多种力量推动和加强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与制约,促使其转变观念。

篇三: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希望工程:辉煌与危机

1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海内外庄严宣布: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让千千万万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在成立初始,只有10万元注册资金和团中央给的1万元办公经费。在希望工程实施的前8个年头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89—1992年的宣传启动阶段;1992—1994年的蓬勃发展阶段和1995-1996年的巩固提高阶段。经过三个阶段的稳步健康发展,截至1996年年底,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国内外捐款97 800万元,救助失学儿童154万人,援建希望小学3634所。在这几年中,希望工程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劝募活动:1992年的“百万爱心行动”、1994年的“1(家)+1助学行动”和1997年的“希望工程国内最后一轮劝募行动”。其中,1992年的“百万爱心行动”采取了“一对一”模式,即通过青基会和全国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牵线搭桥,使捐赠者(个人或集体)与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结对挂钩,建立直接联系。实行定向资助直至其小学毕业。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成员康晓光对“一对一”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百万爱心行动”中提出的“一对一”模式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给捐赠者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成全了他们的慈善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刚性的自动监督机制。??这种监督机制的建立意义无比深远:第一,它提高了基金会廉洁运作的可能性;第二,提高了捐款的配置效率;第三,赢得了捐赠人的信任,因而也就赢得了他们的捐赠。由于采取“一对一”的资助方式,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救助数额奇迹般地增加了 50万人。1994年,青基会依靠“国际家庭年”这个大背景,以发行希望工程明信片为契机,展开“ 1(家)+ 1助学行动”,突破了过去只是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和个别直接接受捐款的模式,以遍及全国数万个邮电局(所)为报名点,为捐款人特别是要求结对资助的捐款人提供了一个参与希望工程的简单、快捷的渠道。这是“希望工程”市场化的一次大胆尝试。“1(家)+l助学行动”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也是希望工程实施以来接受捐款数额最多、资助成果最显著的一年。全国和省级希望工程工作机构共接受海内外捐款1.8亿人民币,其中,仅青基会接受的捐款就超过了12万笔,是前四年捐款总笔数的4倍,捐款额达到了 7 091万,资助失学儿童46.6万人(累计已达到100万人),相当于前四年救助总数,建希望小学524所。

截至1999年,希望工程已经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18.4亿元,这些钱使229万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起了 7 800多所希望小学,被誉为“中国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品牌”。

1994年1月21日,香港《壹周刊》发表了一篇爆炸性的文章(千里追寻七千万元下落 希望工程善款失踪)。在这篇五千余字的文章里,《壹周刊》记者屈颖妍通过对吉林向海乡向海小学和浙江省友谊乡沈塘小学的实地走访调查,报道了种种现象。诸如:“数千万元拨款不知去向”、“向贫农开刀”、“原应受到救助的人反而成了‘强榨’的对象”、“干部孩子占了便宜”、“穷人读破校”、“掠水”(港语:意即贪污)现象到处都有、“港人捐钱无资料”等等。这些说法都是要告诉读者一个结论:香港人为希望工程的捐款“不清不楚”。在文章发表后的5个月里,青基会收到的海外捐款数额急剧下降,平均每月接受香港地区的捐款仅有十余万元,原先打算在香港推出的“1+1”助学计划被迫取消,一些海外募捐活动也被中止,如加拿大“希望基金会”、马来西亚“榕联基金会”,均于1994年初突然取消原定的捐款协议,涉款数百万美元。这次事件严重干扰、破坏了中国青基会的海外募捐的计划,使相当数量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美好愿望破灭。为了证明希望工程的清白。青基会与《壹周刊》打了长达6年的官司。2000年,香港高等法院判定青基会胜诉,《壹周刊》赔偿青基会350万港币。

青基会的秘书长徐永光对此曾经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希望工程的八大隐患》。这八大隐患是:(1)体外循环,指一些机构和个人直接给乡、村捐款建校,并冠以“希望小学”之名,但是因用了希望工程的名义又没有希望工程管理机制的监督,加上社会腐败之风的侵扰,难免出问题,希望工程名声因此受损;(2)假名营私,即假冒希望工程之名骗取钱财,这是由于希望工程的名称权如何保护,还找不到一个好办法,也找不到合适的法律依据;(3)体制摩擦,指青基会经常面临尊重捐款人和服从领导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青基会统一的基金管理制度与地方党政领导肆意干扰之间的矛盾;(4)政策风险,中国有关基金会的立法很不健全,仅有不足千字的行政法规《基金会管理办法》,后来出台的政策又与这个法规相抵触,而且没有一个由国家制定的财务规范;(5)管理疏忽,希望工程管理层次多,程序复杂,一笔捐款从捐款人到孩子手中要经过八个层次和国、省、地、县、乡、校六级,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出乱子,因此希望工程做得越大,贡献越大,风险也越大;(6)无端中伤,《植周刊》无端诽谤希望工程的文章在海内外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香港和海外华人世界对希望工程的捐款急剧下降;(7)失准评判,这是指希望工程缺乏权威的中介评估机构,按照国际通用的规则来对其进行全面评估;(8)自取其咎,指由于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现实的影响,工作人员的自律有时候是软弱的,因此加强他律,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希望工程保持纯洁性至关重要。

2002年,部分海内外媒体对希望工程再次提出质疑,希望工程面临新一轮的信任危机。这迫使青基会向国家审计署提出审计申请,并聘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年度审计以证清白。对此,香港《亚洲周刊》发表文章指出:近期海内外传媒连续披露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简称青基会)挪用希望工程捐款违规投资,招致重大损失,在华人社会已引起广泛关注,甚至成为今年北京“两会”代表的话题,而中国共产党党报《人民日报》也刊登评论文章,对青基会缺乏诚信方式解决问题的态度继续提出质疑。面对指责,中国青基会也及时地做出了澄清和反击,针对各种指责,从法律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解释。但是,对希望工程这样一个涉及金额巨大,而资金来源和去向都分散且复杂多样的公益机构来说,当其声誉受到怀疑和伤害的时候,仅靠一些笼统的原则性解释显然是不够的。

1.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如何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这种突如其来的信任危机? 2.希望工程的成功和问题对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案例分析:

1. 要想从根本上避免青基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自身管理,尤其是财务方面的管理。青基会掌握着大量的社会捐赠资金,如何使用好这些钱,让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这是青基会管理人员的根本职责所在。应该让青基会的财务公开,且管理成本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使其有一个合理的约束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第二,加强监督,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部监督,如引入社会上的会计师事物所,定期对青基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二是内部监督,我认为青基会可以成立一个内部的监事机构,成员应该包括社会捐赠人,或者是他们的代表人员。因为捐赠人知道该怎么利用好他们捐赠的资金。

第三,青基会应该聘请一些法律专家作顾问。平时可以向青基会的管理人员提出一些问题解决办法的合理建议,出现问题了还可以立即着手解决。而不会出现这次事件中打官司用了6年时间的情况,这样可以节

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第四,青基会应加强与社会上主要媒体的沟通,特别是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报刊等大众传媒。不仅向媒体发布好的情况,把出现的问题也应该及时向媒体披露,这样就会使信息更加对称。还以这次事件为例,既然徐永光秘书长说香港《壹周刊》是无端中伤,那么如果青基会早一点把出现的问题发布出去,很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件了。

2. 看待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处理,因此,希望工程的成功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必有一定的借鉴和学习参考之处。我国的第三部门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它不成熟,更加的不完善。需要不断地从西方国家的第三部门和我国的其他行业组织中借鉴和学习,这样才有助于其快速成长,真正地实现其本应该发挥的重大作用。

第一,建立一套刚性的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有效对策。

希望工程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建立了一种刚性的自动监督机制,正是这种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使其提高了基金的廉洁运作,提高了捐款的配置效率,更赢得了捐赠人的信任,进而也赢得了大量的捐赠。对于我国的第三部门,由于深受官僚制的影响,无法摆脱公共部门的固有禀性,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模糊,而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三部门在实际的运作中不会受到强有力的监督,这必然造成了各种违章操作,为一些官员的贪污腐败提供了滋生空间。基于希望工程的成功之处,我国第三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刚性的监督机制。建议如下:

①政府的经常性监督。政府的地位决定了其监督是强有力的,也必是有效的。

②相关的法律、政策法规的有待进一步健全。有了明确的法律约束,第三部门的正常健康发展就有了坚实的保障。

③公众、传媒的监督。这对于公共部门实现“鱼缸效应”,增加其工作的透明度提供了条件。

第二,加大对第三部门的宣传力度,提高其在百姓中的认知度

希望工程在短时间内,通过强有力的宣传,筹集了巨资,使成千上万的失学儿童圆了读书梦。而限制我国的第三部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资金的缺乏。西方的第三部门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交纳的会费,而我国第三部门的收入更多的来自政府的拨款。这势必加大了政府的负担,也必然不利于我国第三部门的更好发展。所以拓宽其资金来源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现在首先要解决的是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第三,希望工程的隐患给我国的第三部门的借鉴

①财务方面应该加以规范。相对应的财务方面的政策应该相应地出台。

②应该大力避免体外循环,加强各方面的监督。

③加强管理,这里是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双重管理机制的健全。

④不断的加强他法,大力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案例二

私营化还是非私营化

——一个城市的市政服务问题

机构简介:

山特罗市是东北部一座古老的中等工业城市。随着二十年来工厂关闭与人口逐渐减少——居民们都迁往地处阳光地带的州去了——山特罗市现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新任市长承诺通过私营化减小政府规模,但却遭到了一些强势团体和一些顽固的公共雇员的反对。

人物简介:

南希·马丁,山特罗市新任市长,承诺减小政府规模,并准备将政府的服务项目承包出去。尽管她遭到了公共雇员工会的反对,但她还是决心要尽快地推出她的计划,并准备从城市垃圾收集开始。

萨尔瓦托·帕文,长期担任本市公共雇员工会的主席。他竭力反对私营化。

克劳迪亚·阿瓦纳多,本市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新市长信任的知己;受委派设计私营化方案;以尽快实现市政服务的私营化。

案例正文:

1.正在走下坡路的城市 20世纪80―90年代期间,山特罗市经历了几场痛苦的工厂倒闭。这座老工业城市的路也快要走到了尽头。更糟糕的是,很多居民都离开了这个“灰尘地带”直奔“阳光地带”,这进一步地减少了本市的税源。为了应对这一艰难时世,山特罗市的选民们选举了一位许诺要改变这座城市的新市长,她将首先对政府计划进行削减。马丁市长是政治上的新手,但她却乘着选民们的怒潮——对市政服务价高质劣的怨愤——坐上了市长宝座。

马丁的一个竞选承诺是将市政服务私营化。私营化是这样一种手段:将公共服务承包给那些替政府完成服务的公司,这种手段被广泛使用,以解决公共规划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问题。尽管私营化在众多社区中实施,但在山特罗市还从未尝试过。70年代,当工业制造业十分繁荣时,山特罗市的经济非常景气,那时从来就没有缩减政府规划的需要。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无论纳税人还是改革者都支持将臃肿而又低效的官僚机构的高额开支削减下来。

马丁市长希望从城市的垃圾收集工作开始,并以此为榜样,将其他市政工程与服务的私营化大力推行下去。

2.卫生部门 山特罗市的卫生部门负责本市的垃圾收集工作,每周两次上门清理市民的垃圾。他们用卡车收集本市每一户家庭的废品,还会每周一次地清理本市商店旁边的大型商业垃圾场。这是一项需要众多环卫工人和一支快速垃圾车队的昂贵的工程。卫生部门还会每两周一次收集可回收废品(报纸、空罐、塑料),这些废品都装在向市民提供的用特定颜色标记的垃圾箱里。这些垃圾箱市民只需到卫生部门填写一份申请并出示有效身份证明即可领取。

卫生部门的开支已连续多年地超出预算,而它的微不足道的服务记录却引发市民如潮的抱怨。这些抱怨包括倾倒垃圾不仔细,街道上满是垃圾,环卫工人太吵,迟迟未能清扫垃圾等。最近,卫生部门买进了一批新的垃圾车,对于本市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车队里新车的数量已因此而略过半数,另一半则是非常陈旧、马上需要更换的老车。好几部更老的车正在变坏,而保养费又十分高昂。

马丁市长要求她信赖的顾问——市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克劳迪亚·阿瓦纳多成立一个“私营化工作组”并负责作一份市垃圾收集服务承包计划。

市长对实现她的竞选承诺态度非常认真。她交给阿瓦纳多一份简短的备忘录,备忘录内容如下:

备忘录

致:克劳迪亚·阿瓦纳多,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

自:南希·马丁,市长

关于:私营化计划

日期:6月19日

我要求你成立一个私营化工作组并研究市政服务的私营化问题

公共管理在我国落户的案例

,私营化将从垃圾收集开始。当我在一个月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这个工作组成立的时候,我希望能够做好回答有关私营化和承包计划问题的准备。我希望你在记者招待会的一周之前,将这些问题的答案放在我的办公桌上。

问题A:我们将怎样将垃圾收集私营化?我需要知道这个过程的基本要点。大多数政府都会先通告合同,然后寻找未来的承包商最后向市政府申请。官员们在这个时候会选择报价低且被认为是“负责并反应热烈的”承包商,我们应采用这样的模式吗?这会保证我们得到一个符合道德的方案和一个能干而又负担得起的承包商吗?我们需要对“负责并反应热烈”的定义再加考虑。

问题B:本地区有三个环卫服务公司表示有兴起与我们合作。⑴通用废品有限公司,他们的工作十分出色,但他们有过收取高额费用的记录;⑵北方废品有限公司,他们出的钱很好,但是他们的服务记录不可靠;⑶清洁服务公司,一家新的公司,出的价钱很公道,但是他们是一家没有过往记录的实体。我们应该根据什么标准来决定雇用哪一个承包商呢,价格或质量?该鼓励多少承包商来竞标呢?该如何向公众通告? 问题C:我们是否应该考虑由郡来承担垃圾收集工作?郡似乎在垃圾收集工作方面做得不错,而且它们的资源也比山特罗市丰富。

问题D:我已经收到了我们的市政雇员联盟主席萨尔瓦托·帕文的强烈反对。他坚持认为没有任何一份公职应该被撤销,而我们的经济也将因私营化而遭殃。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萨尔瓦托和卫生部门的雇员?当我们“推销”私营化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我在竞选中得到的对削减政府规模的压倒性支持吗?

祝你好运,克劳迪亚。我全靠你了!

角色扮演:

你是阿瓦纳多的助手,作为市长的顾问与市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的主任,阿瓦纳多要求你参加私营化工作组,并为她就本市垃圾收集的私营化提出初步建议。

⒈你认为该由什么个人和团体组成私营化工作组?为什么?

⒉你认为公共服务是否可以或应该实行私营化?为什么?

⒊如果将垃圾收集工作实行私营化,你认为在选择公共服务承包商时应依据什么标准?

⒋如果实施一项新的私营化计划,你预料会有什么问题出现?你能提出更好的建议来解决目前的垃圾与可回收废品问题吗?

⒌还有什么别的市政服务将会被考虑进行私营化?有没有一种方法或模式可以用在其它市政服务的私营化过程中?

案例分析:

1. 首先,推行私营化要取得公众的根本支持,而且他们是公共服务的最终收益人,所以,该工作组中要包括部分居民代表;

第二,应包括研究公共服务私营化问题的专家、学者。这样,既保证我们的推行私营化决策建立在科学理论之上,有利于与反对者的辩驳,而且,也可以在推进过程中得到相关学者的适时指导;

第三,要有独立的财务人员和评估机构的介入。财务部门的介入,在于通过对垃圾处理前后不同的政策,对比计算出政府提供服务和由承包商提供服务二者的成本-收益分析,计算出二者的利弊,得出恰当的结论。而且为了防止承包运营过程中的腐败问题及政府的可能“寻租”行为,必须有独立的审计部门的监督。另外,因政府卫生部门的退出,其现有设备的出售的评估也需评估部门的参与;

第四,应包括环境专家。即在推行私营化的过程中,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好的结合起来,保证政策实行之初就将环境问题提上日程;

第五,要有政府相关人员。既是一场由政府推行的变革,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设计评选程序,考察投标人资格,代表公众与承包商签定合同,以及检查提供服务的质量,监督合同履行情况等;

第六,当然要包括相关承包商。因为其是垃圾处理私营化后的提供服务者,而且其所以进行投标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润。为了保证政府、公众、承包商三者的利益,承包商的参加是极其必要的。

2.西方行政管理日益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浪潮,主张政府引入私营企业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认为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通过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来,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竞争可以给政府带来诸多好处,可以提高效率,鼓励优胜劣汰,激励创新,从而满足顾客的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政府为了高效地实现公共服务的职能,应该让许多不同的行业和部门有机会加入到提供服务的行列中来。

然而,是否所有公共服务都应该实行私营化?应视具体服务活动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比如,属于公共物品的国防就不可以也不可能实行私营化,因为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国防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主权与社会的稳定。而某些公共服务活动虽属宪法规定的政府职责,但同时有其他竞争者的存在,即其他非政府部门也在从事此项活动,如医院,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并非一定要亲自提供此项服务,可通过招标、合同出租等形式,将其出租给其他公营或私营部门,政府只要对其绩效目标进行测定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报酬,便不失为一种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政府不能完全放弃公共服务,对于某些共有资源,例如海洋里的鱼,个人的使用会使其他人的状况变化,且对这种损失也无法补偿。由于这些外部性,私人关于消费和生产的决策会引起无效率的结果,此时,政府干预可以潜在地增进经济福利。

对于我国政府而言,“新公共管理”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可以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同时也要从国情出发,视具体公共服务行业而定,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采用“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方式,从而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低消耗的公共服务。我们应该学习“新公共管理”的内在优势,而非外部形式。

3. 垃圾收集民营化外包过程中承包商的选择标准问题对于民营化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标准的制定应该首先从推行民营化的原因角度来考虑。在本案例中,市民们“对市政服务价高质劣的怨愤”是新任市长决定

民营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垃圾收集的民营化的初衷一方面是减少市政卫生部门的开支、降低垃圾收集成本,另一方面是提高垃圾收集工作的质量以使市民们满意。这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民营化动因。

因此,选择承包商时,应主要以质量和成本两方面为标准来权衡。首先,要对投标者的竞标资格进行详细的审查,投标公司的资质(包括相关经验、公司声誉、雇员素质等)、技术水平(即按质量和绩效细则履行职责的可能性)、过去的履约记录等,都应该给予适当的权重来进行评分筛选。在几个投标者都有能力达到既定绩效标准的情况下,应该把合同授予出价最低的合格投标者。

同时,由于合同细则将影响竞标的数量、质量和合同承包的最终效果,所以它必须清楚、全面、用词准确、没有歧义。比如垃圾收集的街道名称、收集频率、收集时间、清洁程度及失职违约的赔偿等都应该有细致、明确的规定,以便真正达到优质高效的标准。

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行为中出现的高成本、低效率、质量不尽人意等问题不仅无端浪费公共资源,导致了财政拮据,而且严重损害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因此民营化是一剂摆脱困境的良方。垃圾收集是最早,也是最为广泛推行民营化的公共服务领域。充分的调查资料表明,垃圾收集的合同承包式民营化是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竞争机制是这一改善的根本原因,在讨论选择承包商的标准时,需要强调的是良好的合同细则和有效的质量控制。

4.当代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即是政府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但在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第一,可能有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包括工人、政府官员、特定商业利益群体和一般公众。因为工人担心会失去岗位,工资降低,福利减少;公共官员担心地位下降,特权丧失;公众主要是出于对私营化后公共服务的价格上涨或服务质量的担忧。第二,有关税收问题的处理。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无须交纳有关税费或享受优惠,而民营企业却需按照所得相应交纳税费。由此引起国有与私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不公平的问题。第三,在政府竞争招标的过程中,细节性问题的处理恰当与否也是决定这一计划能否顺利实行的关键。如选择何种服务实施私营化,是否了解有关竞标企业的情况等。

解决办法最为有效的是采取合同外包的形式。因为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包括案例中所指众多社区已成功运用这一方法),合同承包是最有效率的。它比市政服务效率要高得多,服务质量比政府要好。同时私营企业在资金、机器设备等方面也要比市政部门有优势。在废品回收上它可考虑吸纳相关企业整合企业资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它对垃圾收集和处理而言应该是最佳选择。

5.私营化是这样一种手段:将公共服务承包给那些替政府完成服务的公司,这种手段被广泛使用,以解决公共规划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问题。无论纳税人还是改革者都支持将臃肿而又低效的官僚机构的高额开支削减下来,缩减政府规划。

可以考虑进行私营化的市政服务

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居民服务都可以考虑私营化。包括城市给排水、能源、交通运输(道路桥梁)、公用事业(水电气热)、环境保护和治理(绿化、市容市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

市政服务的私营化过程中的方法或模式

(1)影子收费

由英国在市政建设中率先创造的投融资模式,即不直接进行收费,而是由政府根据交通量的大小,逐年给予拨款归还投资者。

以道路建设为例,所谓“影子收费”,就是由投资商出钱、政府出地,合作建路后并不向过往车辆收取任何费用。其投资回报是政府通过计算该道路带来的社会效益,然后按社会效益的一定比例,每年向投资商支付费用。对于项目的最终受益者市民来说,其最大的利好是:不用担心今后上快速路要收费,因为全部费将由政府买单。

(2)市政公用行业实现市场化运作

市政公用行业的自然垄断性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市政管理体制、投融资建设方式、经营模式和运作方式,打破一“公”独有的垄断局面,全面开放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充分激活市政公用行业的活力。实现市政公用行业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

①管理体制:政府主管部门与公用企业脱钩

通过事改企和企业改制,实现政府主管部门与市政公用企业在人事管理、财务、经营决策等方面彻底脱钩,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②投融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全面开放投融资市场,鼓励民营资金、社会资金和境外资本投资市政公用行业。通过有偿竞卖等办法,出让加气站经营权以及道路、桥梁、广场、路灯、停车场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冠名权、广告权、收费权等。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和建设、经营、转让等多种形式,实现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 ③经营模式:公开招标授权“特许经营”

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园林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经营性市政公用行业,严格实行特许经营制度。由市政公用行业主管部门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有资格的投资者或经营者,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确保提供持续、安全、优质、高效、价格合理的服务。

小结:凡是企业能经营好,凡是比政府经营更有效率的城市设施建设和经营的项目都应交给市场和企业,也就是把原来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控制、国家经营的一部分资源市场化、资本化。而诸如公共设施之类的公共品则可以交给竞争性企业来经营,以提高效率。这样,城市经营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属于国家所有的公共资源,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或其他合适的方式进行独立经营。城市政府脱离对国有资源(资产)的直接经营或干预,从而形成有效的城市资源市场配置方式。

案例三

战略规划和绩效测量

机构简介:

格伦威尔市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的任务是确保对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理,以使市长和城市管理部门为格伦威尔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人物简介:

帕姆·赫德,管理和预算办公室计划处的高级分析员。

肖恩·凯西,当地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以前在公共部门惟一的经历是组织过一项未成功的参议院竞选运动。

他在六个月前当选为市长。

基斯·库克;政府雇员工会的主席。

莫琳·阿尔伯特,凯西市长的人事助理,经常担任市长办公室和管理预算办公室之间的调解员。 巴克莱·琼斯,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

苏山·西格,领导名为“更安全的格伦威尔市”的一个组织,这一组织传统上对城市、警察及消防部门的工作持批评态度。

菲尔·康格斯,消防部门任职已久的首长。

背景:

一项新的战略性计划

肖恩·凯西市长在竞选纲领中承诺:“对市政厅的行事方式进行改革”,并“建立一个更有效、更负责任的政府”。他特别提议格伦威尔市急需“一种面向新千年的战略眼光”。但是,在他当选后,战略性计划的承诺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在受到了传媒和当地利益集团的压力后,于上周召开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公布了他的战略性计划,此时他已上任六个月。这一招并不成功。在政治顾问及任命官员的援助下,市长提交了一份题为“格伦威尔:新千年”的薄薄的文件。这一文件只不过是市长竞选纲领的翻版而已。在记者招待会上,当被要求谈谈这项战略计划的细节时,市长看起来不知所措。当地的报纸《格伦威尔邮报》对市长偏爱花言巧语而忽视实质内容的行为写了一篇社论进行申斥:“假如这是市长能为格伦威尔市制定的最好的战略性计划,那么我们的状况比想象得还要糟。市长应该明白,治理不只是改头换面地重复一下哗众取宠的辞令,他需要与市民、行动团体、学术界以及政府雇员协商以制定出一份真正的战略性计划。”

市委员会的许多成员也批评这项计划,并提醒市长他们对城市的未来也感兴趣。两天之后,《邮报》以“批评者说,市长的计划太糟糕”为题发表了又一篇文章。一位格伦威尔大学公共管理系的教授称这项计划“??有点空洞。计划泛泛而谈,不能真正地提供导向,也不能为如何测量结果提供指导”。

据报道,市长非常愤怒。上个星期市政厅里一直在谈论这件事。这场社论之后,市长办公室举行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指出“格伦威尔市:新千年仅仅是为城市所作的远景说明,旨在为更详细的战略性计划设定框架。凯西市长承诺做出一项建立在市民关心和工作人员专长基础上的更加详尽的计划。

绩效测量

当所有的这些公之于众后,“更好的治理”任务执行小组(由市长任命,其成员主要由当地工商和社区领袖组成),发表了关于绩效测量的报告。现有的绩效测量过程允许城市行政部门在预算中有一套自己选择的绩效测量标准。任务小组批评了这个过程,认为改进对绩效的关键是更有效率的治理和对公众负责任。两个明显的批评是:(1)绩效测量因部门而异,并且(2)测量没有被用来激励员工或保持他们的责任性。 任务小组建议如下几点:(1)绩效测量要与市长制定的战略性计划的目标挂钩,(2)机构的重点在成果测量和制定绩效目标,(3)机构测量的质量和一致性由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审定,(4)建立一个以绩效为基础的支付系统,把员工的收入与机构预算和机构成果测量联系起来。

一项战略性计划的蓝图

接下来的星期一上午,管理与预算办公室高级职员会见了市长助理莫琳·阿尔伯特。阿尔伯特说,市长希望管理与预算办公室能在协调一项更详细的战略计划以及建立一种更严密的绩效追踪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她最后说,“瞧,什么东西一下子都堆到了一起,做这件事我们深感压力巨大。但是,你们要把这看作是一个机遇。你们现在可以创建一项完整的战略计划和确定绩效测量的过程”。

这次会见之后,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巴克莱·琼斯对他的下属评论道:“新瓶装旧酒。他们制造了混乱,但却要我们来收场。”琼斯然后要求帕姆·赫德,他的高级分析员和计划员之一,来领导“蓝图任务小组”。考虑到时间紧迫,琼斯负责审查最可行的战略计划的选择,以及确定一套绩效测量来追踪战略性目标。帕姆·赫德以前在另一个城市工作过,这一城市因其战略性计划过程而受到推崇,该城市曾采用一个由政治任命官员和政府高级官员组成的规划团队。他们的战略规划决策首先广泛地征求市民和工人意见。赫德知道,在有限的时间内她很难胜任协调一系列由利益相关者和其他市民组成的咨询性会议。

帕姆·赫德决定在做出决策之前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那里寻找反馈。她的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工会主席斯·库克,他对“更好地治理”的报告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说:“政府工作人员将保持高度的责任,而他们不图回报。将收入和成果联系在一起很不公平,因为他们无法控制结果。”帕姆·赫德以前与消防部门首长菲尔·康格斯曾一起工作,因此,她找他来谈谈市长的计划。康格斯对计划表示赞同,指出了计划的广泛性,他说,与消防部门有关的仅有的目标是“在格伦威尔市拥有更安全的社区,这意味着更少的犯罪,更安全的街道和更安全的家”。康格斯同意需要建立更好的绩效测量体系,但是对完全依靠成果测量表示怀疑。他感到输出测量作为效率指标和一段时间里对绩效的追踪是有用的,对把预算和绩效挂钩表示担忧。他说:“市议会的委员将不会削减我们的预算。我们现在的资源已经非常有限。假如我们不制定绩效目标,他们也不会削减我们的预算。”他也对自由裁量权的流失表示关注:“一些不懂行的人不要对我们指手画脚。你应该让各个部门和机构来推动这一过程。我们知道我们的工作做得比任何人都好,包括你们这些在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工作的人。我们对我们所做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测量,并能实现一系列的目标。”

帕姆·赫德也接到了苏山·西格的电话,他是“更安全的格伦威尔市”这一组织的头。他告诉帕姆·赫德“在过去得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能够对格伦威尔市市民的安全进行控制。市长办公室告诉我,你负责战略性计划过程,我希望你能恪守市长的这一承诺——市民在规划过程中有真正的发言权。除非官员认为他们将对绩效承担公共责任,否则我们不指望看到更好的服务”。

角色扮演:

你是帕姆·赫德(担任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的主要计划者,负责领导“蓝图任务小组”),为了使政府的每一机构建立战略目标以及设定评估目标的绩效测量,把已经提议的计划进行综合。琼斯,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的主任,下周想与你就战略目标与绩效测量问题进行一次会面。

讨论问题:

1.在构建战略目标时,如何构建评估目标的绩效测量?

2.政府绩效应如何测量?公务员绩效应如何测量? 案例分析:

1.根据案例的叙述,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肖恩.凯西作为格伦威尔市新上任的市长要建立市民关心和工作人员专心基础上的战略性计划。现在,他要求①确定一套绩效测量来追踪战略性目标②绩效目标要实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