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神话传说

篇一:原来湖北的这些地名都是大有来头

原来湖北的这些地名都是大有来头

湖北的地名有以山得名,以水得名,也有以民间传说,古代封国、村镇得名,更有以宣扬武功教化、颂美吉祥得名,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

湖北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湖北的省会在唐、宋时称鄂州,地点就是今天的武昌。故简称“鄂”(后鄂州和武昌名字互换)。

"武汉"一词,在明代即有出现。至清代,曾国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经常使用。

因武昌、汉阳、汉口皆有一字在其中,故"武汉"之名顺理成章成为三镇的统称。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鄂州),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互换的。

汉口以前叫“江夏”,这地方在汉水、长江交汇之处,水上交通极为方便,大约在

鄂州神话传说

清朝康熙年间,各地的生意人纷纷来到江夏做买卖,这里就渐渐繁荣起来。

当时,来“江夏”做生意外来客商中,要算陕西来的商人最多。因为,“江夏”是汉水流入长江的出口处,而汉水的发源地又正好在陕西,因此,陕西的商人来“江夏”是再方便不过了。当时在他们中间流传这样一首歌谣:“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他们说:汉口、汉口,就是汉水的出口。

汉阳,汉水之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照此推理汉水之阳应该是汉口的地盘,今天的汉阳应该称为"汉阴"才是。

名字不变的原因有三:其一,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使原本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的汉水改道为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这才使得原本的“阳”变成“阴”。其二,过去汉口镇为汉阳县属地,叫汉阳情理之中。其三,人们"汉阳城"叫顺了口,没有哪个好事者去改口了。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因其石色皆黄故名黄石。黄石矿产资源丰富,铜矿保有储量占全省的91.8%。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称。

由此,黄石一名又寓意为“黄金和宝石堆积而成的地方”。1950年8月建市,由黄石港和石灰窑各取一字命名“黄石”,这也与黄石山本来的寓意不谋而合。

十堰地域为古人类的起源地,当地居民为灌溉农田,利用百二河拦水筑堰,共修筑十道堰,十堰以此得名。看到此名,都可以想象得出当时人民是怎样在辛勤劳作。

古称“江陵”,是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历来成为帝都、藩镇和州府的治所。荆州为古九州之一,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所以荆州是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故古时荆、楚通用,时至今日,荆楚成了湖北的代名词。

宜昌古称夷陵、彝陵。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曾是“楚之西塞”,一度为国之边陲,多“蛮夷”聚居,加之东晋夷陵县西陵峡黄牛岩至黑岩子一带是险峻地带,故祈求“宜于国运昌盛”之意,因而得名宜昌。

篇二:张公山寨的传说

电视风光片解说词(初审稿)撰稿人:何传学 2015年3月29日

张公山寨的传说

——三国故事

1> 当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拥塞和杂沓,踏入武汉市青山区张公山寨的旅游区,这里的森林、溪水、湖汊、阳光、空气和云雾构成一道清新的自然的风景,像一杯洗涤风尘的甘霖,与尘世隔绝自然本朴的魅力,营造着生命的真实。

2> “奇山落座两湖间,三面环水路朝天。”

在一个世俗繁衍的村落路口,随着一条蜿蜒弯曲的小路,延伸到一条溪水汇积清澈见底的小河边,这就是张公山寨登寨入口,引我们入胜的地方。

3> 放眼望去,山谷郁郁葱葱,谷底连接湖水,湖水连着蓝天。雨后放晴,站在巍巍张公山之巅眺望湖面,万顷碧浪,波光粼粼荡漾,更显湛蓝澄净,如同一颗蓝宝石镶嵌在武汉大地。走进去,就像误闯桃花源的渔夫,无意中闯入一个世外桃源。

这里层峦叠嶂,山清水秀,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满眼里全是绿,满眼里全是山,满眼里全是水,满眼里全是景??远山近水,河流小溪,层林尽染,错落有致,仿佛置身在一幅山明水秀的水墨画中。

4> 在环山依水,水抱群山之中,有一个奇特的村落点缀其中。

“方宅十馀亩,草屋七八间。垂柳荫复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头。”村民们,“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过着李白、陶渊明一样诗人的生活。每个人脸上都散发着健康而乐观的气息,七八十岁的老人还种地、捕鱼、划船。我相信,亲近大自然的人,事天性淳朴、伟魄健康、品性善良的人。

5>5-1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但在这里,山水的灵秀,是最能撩拨人的心迹。

山水之间,有个最值得后人相传的庙宇故事。一是三国吴帝孙权的“吴主寺”;一是三国吴帝孙权的“孙水庙”。 5-2吴主寺修建在张公山南麓,座北朝南,大殿正门朝着山下严西湖,公元252年,修成后,历代佛主,香火不断,寺前还设有议事厅,点将台等。为后人留下感天动地的历史典故。

5-3为了纪念孙权,相传此地后人修建的吴主寺,千百年来,人们纷纷上山朝拜,凭吊历史,缅怀英雄。由于历代战火平生,吴主寺屡遭战火吞毁,最后一次复建于清同治二年。共和成立后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大规模文化浩劫,吴主寺也难逃被焚烧的厄运。

改革开放后,武汉市人民政府发文,批准同意武汉市民宗委提出的重建张公山寨吴主寺的方案(【2002】6号),张公山寨旅游开发区董事长兼总经理、三国文化吴主寺历史物件

研究收藏人李炳来先生,正在为筹划吴主寺复建积极工作。 6> “孙水庙”位于张公山北侧,在严东湖边,是孙权屯兵操练水军的地方。吴帝孙权在武昌(今鄂州)称帝后,大量募集新兵,屯兵驻扎在长江沿线。为了抵御曹操大军南下,驻扎在张公山寨的士兵日以继夜在这轮流水上操练。后来人们在这块宝地上修起了吴主孙水庙,以此纪念这个军事要地,文革中也被一并捣毁。张公山寨庄主李炳来先生把这块风水宝地取名“桃花岛”。阳春三月,四面环水的小岛,桃花盛开,人们划着小船,荡漾在清澈见底的湖面,来到迷人秀丽的岛上,俨然如同神仙下凡??

7> 人们来这里追忆历史的步伐络绎不绝,欢声笑语诉说这里的桃红柳绿。步入此山,有一种进入历史画卷的感觉,又有一种探求历史的心切,探寻着古往今来的变迁。

“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翠绿欲滴的山林,淡远超脱的意境,清透明镜的湖水,自然与仙灵的交融。

啊!我来啦!我终于来啦!

张公山寨让人这么心动!

张公山寨让人这么向往!

8> 被誉为风水宝地、旅游圣地的张公山寨,饱经历史沧桑依旧枝繁叶茂,它伴随山水相依,林吼浪拍的合奏,向人们述说着一个个远古的故事。

张公山地处长江以南,东连严西湖,西邻严东湖,三面环水,陆达鼓架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在邻山此击鼓救架,因此这座山得名鼓架山;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蜀彝凌云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州),国号吴。在此期间,大量招兵买马,屯兵长江,张公山成为其操练水军的主战场。后来,后人们为了纪念孙权,在张公山建起“吴主寺”、“点将台”、“议事厅”、“孙水庙”等等。

张公山原来也是无名山,清末民国初年,张公山周边因土匪水霸割据相斗,骚扰当地百姓,山寨李庄庄主李世贤的后人李尧庭时任湖北总督张之洞麾下副官,他请愿张总督同意后,派遣大量兵力围剿,给当地百姓还了一个安宁。老百姓为纪念张总督派兵剿匪有功,故将此山取名为张公山。 9>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人称“小霸王”的孙策,年仅17岁时,相貌英俊,武艺高强,胆识过人,治军有方,是一位英俊的少年英雄。他用9年时间,占据江东六郡并拥有周瑜、鲁肃、诸葛瑾等一批贤才能人。建安五年四月,在一次外出打猎时,孙策被人暗箭射中。孙策中箭后,创痛其剧,自知不久于人世,遣人叫来其弟孙权,亲自给弟佩上印绶,并对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

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当天夜里,年仅26岁的孙策与世长辞了。随后孙权继承了兄长的霸位。在周瑜的引荐下,鲁肃与孙权“合榻对饮”,讨论时事,鲁肃劝孙权成王,对孙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畔。”这就是后世称之的“榻上策”战略构思。此计堪与诸葛亮《隆中对》媲美。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是,鲁肃为赞军校尉。他首先想孙权提出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亲赴刘备处,促成孙刘联盟,联合抗曹,为赤壁大战起到关键作用。

赤壁大战之后,鲁肃又从战略大局着眼,劝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然后刘备亲驾来京口见孙权,吕范劝孙权扣留刘备,遭到鲁肃反对。鲁肃建议孙权放刘备回荆州,继续孙刘合作抗曹。鲁肃心里很清楚,虽然曹操北退,但实力未损,江东水军厉害,却缺乏骑兵,这时候即使并吞荆扬两州,也只能采取守势。

公元219年,刘备荆州守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时,孙权看刘备势力增大,给自己构成新的威胁,决定改变战略,调转头向曹操联盟,借力拔掉刘备这颗门前炸弹。襄樊之战以吕蒙为都督,取下了刘备所据荆州地、潘璋,诛杀了关羽。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登基称帝,建国号大吴,孙吴王朝正式成立。孙权继位后,大规模招兵买马,操练水

篇三:湖北九头鸟的来历

湖北九头鸟的来历

2007-03-29 17:13

湖北的人文精神和代表人文精神的符号标识问题,是近来讨论较多的一个焦点问题。

人们对湖北的人文精神曾有过精辟阐述,如荆楚先人为代表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进取精神,楚庄王为代表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求变创新精神,屈原、王昭君为代表的报国献身精神,近代张之洞等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辛亥革命“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抗洪英雄的拼搏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等等,意见统一,分歧不大。但把人文精神用一个符号标识来诠注,却一直存在一种含混甚至扭曲的认知倾向。这就是一些著文立说者,反复强调,别人说湖北人是“九头鸟”,我们就要敢于承认是“九头鸟”,并论述“九头鸟”就是凤凰,还要把“九头鸟”作为湖北人文精神来弘扬光大,云云。

理由论证是九头鸟有个性,具上进心;有生命意志,前赴后继;聪明至极,充满活力;有表现欲和包容性等。对此,本人一直不敢苟同,并且以为把湖北人文精神喻为“九头鸟精神”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安慰,自我嘲弄,与湖北的历史不符,与人文精神的实质相悖。湖北是楚文化的主产地,凤凰是楚文化的图腾象征,而凤凰才是湖北人文精神的最本真、最形象、最得体的象征物。

让我们先说“九头鸟”,九头鸟也叫“鬼车”,是古代传说中的不祥怪鸟。“九头鸟”源出于古老的神话传说,在现代语言里“以九头鸟比喻.诈狡猾的人”(见《辞源》)。典籍中最早出现九头鸟的是《太平御览》:“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南宋人周密也在《齐东野语》一书中说这种鸟原来有十个头,后来一不小心被狗吃了一个,才剩下了现在的九个,因此被称为“九头鸟”。狗吃剩下的九头鸟白天看不见东西,遇到阴暗的天气才飞鸣,喜欢慑人魂气,据说人见到这种鸟就会倒霉不走运,它的血滴到哪里,哪里就会有灾难。人们听到九头鸟的声音,就会赶快熄灯并使唤狗叫,像赶瘟神一样迫使九头鸟快点儿飞离。

在这种不祥之物身上,体现出诸多返祖的劣根性。九头鸟有九头,说话叽叽喳喳,难得统一意志。可以试想一下,九个大脑、九张嘴巴、十八个耳朵,要统一思想该是多么困难的事,该需要一个何等八面玲珑的鸟身来适应九个大脑意志的支配!九头鸟一身九头,说多干少,缺乏求实精神和实践能力,悖逆了“不争论”的时代要求,极有可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集中形象表现;九头鸟九嘴九面,处世多变,.诈诡辩,缺少诚信,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九头鸟形象怪诞,面目狰狞,入画不中看,入雕不能琢;九头鸟头多身小,鸟身难以负荷如此众多而又沉重的头颅,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已经严重失衡,难以看到谋大事、起宏图的胆略气魄。看到九头鸟就自然使人联想到“四不像”之类的退化怪物,总会令人生厌,使人有一种不祥之兆,似乎没有什么美感可言。

笔者查阅文献,发现九头鸟与湖北人联系起来的历史其实并不长,最早也只能追溯到明代张居正的时代。明神宗时的宰相(首辅)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传说当时有九大御史参奏张居正,结果张居正不仅未被参倒,九大御史反被下狱;又传说张居正曾向皇帝保荐九个湖北籍监察御史,他们大公无私,革新政风,受到整饬的贪官污吏对他们恨入骨髓,咒骂“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有一个叫余远谋的人专门作《九头鸟歌》:“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谁将此鸟比鄂人?《齐东野语》无稽才。———为此与人结怨多,被人诅咒九头鸟。”

凡此种种,所有资料都证明,九头鸟只不过是外人诅咒、诋毁、贬斥湖北人的代名词,但就是这样一种为人所不齿的怪鸟,竟然时来运转,交上鸿运,被少数人供上神龛,奉为神灵,成为人文精神的图腾。看到篇篇歌颂、论证九头鸟形象与精神的文章,我不禁想问:湖北人怎么了?为什么能够欣然接受九头鸟的头衔,并且自我感觉良好呢?如此阴恶之妖物,倘若被作为正面形象来包装宣传,就难免出现一种将阴险智慧化、将怪诞神圣化的可怕现象。

我们再来看看“凤凰”这个悠久灿烂的图腾符号。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它是在人们对孔雀、鸡鸭等物的崇拜中选择它们具有独特个性的部件拼合而成的一个虚拟的、综合的神物。雄的叫“凤”,雌

的叫“凰”,常用来象征祥瑞。于是,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大雅·卷阿》中在庙堂之高歌咏凤凰:“凤凰于飞,翙翙其羽。”用来比喻夫妻相爱,用来祝人婚姻美满。汉代乐府《琴曲》也传颂着:“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总之,凤凰从一产生时开始,总是与美好、祥瑞、快乐联系在一起。

因为对凤凰的顶礼膜拜,人们乐于将事物贴上“凤凰”的标签。湖南有凤凰县,皇帝们也爱把凤凰作为年号,使中国历史上破天荒出现了两个“凤凰”年号。在武昌、南京、甘肃建筑了三个凤凰台。陕西、辽宁、浙江命名了三个凤凰山,还有那凤凰寺、凤凰池、凤凰木,甚至连美国也有凤凰城,人们引凤凰以为自豪。

位处南方的楚人崇凤,随州擂鼓墩遗址中惊现凤凰图,孙权在鄂州梦萦凤凰而奠定三国鼎立大势,楚庄王借神鸟———凤凰精神而创春秋五霸大业,屈原御驭凤凰而作楚辞离骚,庄子凭凤凰而实现背负青天的逍遥游,近代郭沫若又革新凤凰推出《凤凰涅槃》,在湖北的民间一直遗存着关于凤凰的造型艺术———凤凰灯。

凤凰五彩绚丽,气质高贵。司马迁在《史记·日者列传》中高度评介:“凤凰不与燕雀为群”;凤凰仪态万方,风度迷人。它的形象据《尔雅·释鸟》称:头顶华美的头冠,身披五彩斑斓的羽毛,“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集天下飞鸟之大美于一身;凤凰不甘落后,一飞冲天。其势如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凤凰志存宏图,扶摇直上。有庄子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浩荡气概;凤凰吃珠饮露,情操高洁,是世间最圣洁、最美好的事物的总代表。

凤凰与九头鸟无论是历史起源还是现实表征、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涵和象征意义都大相径庭,不可相提并论。一个代表着吉瑞,一个代表着不祥;一个是神祗的代表,一个是妖孽的写真;一个是自身文化孕育的象征,一个是以第三者视点强加的外号;一个产生于远古,一个附会于明代;一个是整个楚文化的标志,一个只是以武汉为中心的局部征候;一个言行一致,意志统一,一个个性张扬有余,意志统一不足;一个有浩然大气,一个仅只代表着小聪明、小板眼、投机取巧、爱吹牛浮夸的部分湖北人。并且凤凰与九头鸟非但不为一体,而且本身就是一对冤家。在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一回中有一场九头鸟与凤凰的大战。凤凰手下的小鸟“鸱鸟”(又名天狗)只学了几声狗叫,就战胜了九头鸟,因为九头鸟怕狗,凤凰却还没有来得及亲自出马,九头鸟就一败涂地。看来九头鸟与凤凰是冤家,但还够不上对头。九头鸟与凤凰之比,无异于燕雀比之于鸿鹄。

一些湖北人把别人强加的“九头鸟”视为湖北人文精神和文化资本,并竭力将九头鸟进行自我肯定和美化,完全是以一偶之恶号而遮掩全楚之美名,以一时之骂名替代数千年之英名,以地方习俗中的贱名绰号充当堂堂的正字本名,是文化性格的丑化和虚化,妄自菲薄,自惭形秽,自暴自弃,自我麻醉和麻木,其结果必然造成楚文化中心地带的人文空虚和错位,加剧了湖北人文精神的扭曲与塌陷,异化了湖北人文精神的本质,使湖北人越发看不到自己的文化渊流,进一步忽视了湖北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主流,蔑视了从辛亥革命、黄麻起义到中原突围等近现代湖北新锐的革命潮流。虽然同样是虚构的历史之鸟,但魔幻的现实主义与浪漫的理想主义这两种解读认知,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效应却是截然不同的。

湖北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天上飞的”来象征人文精神,这是湖北人的思维“天”性与大气。但湖北人应当选择、认同凤凰为湖北人文精神的代言人和“形象大使”,树立湖北新形象,培植现代湖北人文环境、理想和性格。以凤凰般气势,弘扬“天”性,立地“问天”,俯瞰荆楚,雄视古今,像楚庄王问鼎中原一样问鼎世界,正本清源,用继承与扬弃相结合的态度、方法,弘扬、提炼地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内核,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只要我们团结务实,充满自信,不甘落后,戒浮躁,沉住气,与时俱进,内强体魄,外树形象,以武汉为“凤头”,以长江、汉江为凤之两翼,振翅高翔、一飞冲天、后来居上、后发先至,实现湖北的中部崛起,就一定会把理想目标变成现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