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毕业论文8000字

篇一:8000字论文模板(中小型企业网的组建)

毕业设计(论文)

自己的题目

学历层次

教学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大学专科 电子工程系孙桂芝

年 月 日

目 录

摘 要

近年来,在广播电视行业中谈论最多的就是非线性编辑制作网络系统,它可以说是未来一段时间视频技术发展和人们注目的焦点。正是由于它的出现,使得我过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系统在由数字化和网络化过渡的过程中起到了几级的推动作用。电视台从发展数字电视出发,决定建设非线性编辑制作网。非线性编辑网络集成了非线性编辑系统和网络的共同优势,也为编辑人员的艺术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本文在研究非线性编辑制作网络系统构建的过程中,提出了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不足,同时也指出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技术特点,并通过与过去的技术进行对比,体现出电视台的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数字电视;节目制作;非线性编辑系统;工作台;以太网;

I

目 录

第1章 绪论 .................................................................................................................. 1

1.1 世界各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情况 ........................................................................ 1

1.1.1 世界上几种主要的数字电视标准的形成 ................................................ 1

1.1.2 我国数字电视及技术的发展 .................................................................... 3

1.2 与传统电视系统相比数字电视系统的优势 .................................................... 4

第2章 非线性编辑系统 .............................................................................................. 6

2.1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结构 .................................................................................... 6

2.1.1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硬件结构 .................................................................... 6

2.1.2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软件软件 .................................................................... 7

2.2 非线性编辑系统中采用的压缩技术 ................................................................ 8

2.3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优势 .................................................................................... 9

第3章 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设计与组建 .................................................... 10

3.1 非线性编辑制作网络化的目标 ...................................................................... 10

3.2 设计与组建的构架 .......................................................................................... 10

3.3 非线性编辑制作网络系统功能 ...................................................................... 11

3.4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工作站 .............................................................................. 12

3.5工作站的配置和功能说明 ............................................................................... 13

第4章 非线编网络系统的关键技术 ........................................................................ 16

4.1数据压缩 ........................................................................................................... 16

4.2结构和数据存储 ............................................................................................... 16

4.3网络应用软件系统与媒体资产管理 ............................................................... 17

第5章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不足 ................................................................................ 19

第6章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技术特点 ...................................................................... 20

第7章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优势与前景 .................................................................... 21

7.1快速便捷、一机多用 ....................................................................................... 21

7.2利用计算机多种软件 ....................................................................................... 22

7.3大容量的存储与复制 ....................................................................................... 24

7.4与其他多种计算机软件接轨 ........................................................................... 25

结 论 .......................................................................................................................... 26

致 谢 .......................................................................................................................... 27

参考文献 ...................................................................................................................... 28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在CCBN2007(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主题报告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指出:数字电视业务动摇了建设在模拟技术基础上的整个光电行业原有的生产模式、运营模式、管理机制、政策体制和产业格局,给广电全系统、全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正如张局长所说,近几年来,伴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图片压缩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高新技术的应用部门,电视台也在逐渐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于基础性的数字压缩技术、数字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关键技术的逐步解决和渐趋成熟,广播电视已经进入从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升级换代的重要阶段,开始发展电视台数字电视播出系统。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又是建设电视台数字电视播出系统的首要环节。

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是一个采用FC+千兆以太网的双网结构,即基于SAN结构存储的千兆光纤网和基于IP技术的千兆以太网,以高速光纤交换机和千兆以太网交换机作为网络的交换枢纽,具有强大的制作能力、搞笑的共享能力、超大容量的中心存储能力以及可靠的安全性能。

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的应用,改变了广电行业原有的节目制作模式、存储模式、播出模式和传输模式,大大提高了电视节目的图像质量、制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拓展了频道资源、拓宽了业务能力,从而为数字电视在我国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1 世界各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情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及图像压缩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走入了数字电视发展的新时期。

1.1.1 世界上几种主要的数字电视标准的形成

世界各国在数字电视的长期发展摸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三种主要的数字电视标准。

1

篇二:计算机系毕业论文范文

大庆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供热计量改造工作管理系统

的设计与实现

院 (系)

专 业 软件工程

研 究 方 向java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4年 5 月 22 日

摘 要

供热计量改造工作管理系统包括:供热企业信息管理、改造小区基本信息管理、基本信息发布、查询,四大模块。该设计详细介绍了供热计量改造工作管理系统具体实现过程。该系统根据ITIL理念、依照《ISO/IEC 20000-1:2005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第1部分:规范》、《GB/T 14885—94固定资产分类及代码》等,面向住户、小区供热管理部门,市区供热管理部门。采用当前主流MVC框架,后台采用oracle数据库.此平台依托精确化业务流程、自动化手工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供热计量;管理系统;MVC框架;oracle数据库

Abstract

Including the heating measurement transformation work management system: the heating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plots bas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basic information, query, four big modules. The detailed design of heating measurement transformation work management syste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ITIL concep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SO/IEC 20000-1:2005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management - part first: specification", "GB/T 14885 - 94 fixed asset classification and code", the residents, district heating administration, urban heat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 The current mainstream MVC framework, background using Oracle database. This platform relies on accurate business process automation, manual operation,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Keywords: heating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 MVC framework; Oracle database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开发背景与现状 ................................................... 1

1.2 开发本系统意义 ................................................... 1

1.3 目标 ............................................................. 1

第二章 开发平台介绍 .................................................. 2

2.1 开发语言 ......................................................... 2

2.2 数据库 ........................................................... 2

2.3 MVC框架 ......................................................... 2

2.4总体技术路线 ..................................................... 2

第三章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 4

3.1系统总体设计 ..................................................... 4

3.2系统模块设计 ..................................................... 6

3.2.1登录模块 .................................................. 6

3.2.2市政委权限功能模块 ........................................ 6

3.2.3区县供热办权限功能模块 .................................... 6

3.2.4项目验收申请功能模块 ...................................... 6

3.2.5供热计量改造基本信息管理模块 .............................. 6

第四章 数据库设计与说明 ............................................... 8

4.1数据库 ........................................................... 8

4.2数据库说明 ...................................................... 13

第五章 界面设计 .............................................(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计算机毕业论文8000字)......... 14

5.1登陆界面 ........................................................ 14

5.2用户操作界面 .................................................... 15

5.3项目验收申报界面 ................................................ 18

第六章 运行环境及测试 ................................................ 21

6.1软件运行环境 .................................................... 21

6.2系统测试 ........................................................ 21

总结 ................................................................. 24

[参考文献] ........................................................... 25

谢 辞 ............................................................... 27

第一章 绪论

1.1 开发背景与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我国的住房需求相应的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像北京市这样的一线城市。住房的增多供热问题也被人们提到日程上来了。在当下,节能,环保,低耗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而伴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简单化,人性化的管理已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如今的小区的住房的供热问题因为管理人员驳杂,很难形成统一的管理,得到确切的数据,且因为供热点分布散乱,不能使能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采用供热计量改造工作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节约人力资源,有效统一规划管理供热数据,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达到精细化、系统化、智能化的管理目标。

1.2 开发本系统意义

该系统可以实现提高供热管理的效率,节约人力资源,节约能源,实现北京市热计量改造工作从计划、任务分解、设计、施工进度、验收等各个业务管理环节的全方位管理。形成市-区-供热企业-项目单位多级联动供热计量数据采集、审核、控制、处理、分析等全过程的业务信息化管理。

1.3 目标

通过供热计量改造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北京市热计量改造工作从计划、任务分解、设计、施工进度、验收等各个业务管理环节的全方位管理,对经过热计量改造的小区,收费状况进行监控和管理。形成市-区-供热企业-项目单位多级联动供热计量数据采集、审核、控制、处理、分析等全过程的业务信息化管理,达到精细化、系统化、智能化的管理目标。提高工作效率,辅助供热计量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实现供热企业提供数据的上报提醒、历史上报信息查询、统计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等功能。为两级供热办提供审核、监控、处理、分析等功能,提高了重点工程的监控水平和工作效率、使城市的供热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通过与北京市市容委已有平台业务系统的对接,实现供热计量改造工作管理系统的快速访问;与现有的供热服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进行对接,实现供热计量改造工作管理供热单位、锅炉房相关业务信息与供热服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间的信息共享;与市政市容委的短信平台进行对接,实现热计量改造工作的上报提醒、通知下发等人性化的短信提示功能。

篇三: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

学生姓名 余菁涛

摘 要

网络发展的早期,人们更多地强调网络的方便性和可用性,而忽略了网络的安全性。当网络仅仅用来传送一般性信息的时候,当网络的覆盖面积仅仅限于一幢大楼、一个校园的时候,安全问题并没有突出地表现出来。但是,当在网络上运行关键性的如银行业务等,当企业的主要业务运行在网络上,当政府部门的活动正日益网络化的时候,计算机网络安全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克服了地理上的限制,把分布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分支机构联系起来。它们使用公共的传输信道传递敏感的业务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使用某个机构的私有网络。组织和部门的私有网络也因业务需要不可避免地与外部公众网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以上因素使得网络运行环境更加复杂、分布地域更加

广泛、用途更加多样化,从而造成网络的可控制性急剧降低,安全性变差。

随着组织和部门对网络依赖性的增强,一个相对较小的网络也突出地表现出一定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当组织的部门的网络就要面对来自外部网络的各种安全威胁,即使是网络自身利益没有明确的安全要求,也可能由于被攻击者利用而带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网络黑客的攻击、网络病毒的泛滥和各种网络业务的安全要求已经构成了对网络安全的迫切需求。

本文对现有网络安全的威胁以及表现形式做了分析与比较,特别对为加强安全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做了较深入讨论,并描述了本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走向。

关键词 网络安全;信息网络;网络技术;安全性

目 录

摘 要 ............................................................................................................. I

第1章 绪论 ................................................................................................ 1

1.1 课题背景 ....................................................................................... 1

1.1.1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及表现形式 ......................................... 1

1.1.1.1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1

1.1.1.2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的表现形式………………...2

第2章 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策略 ................................................................ 3

2.1 防火墙技术 ................................................................................... 4

2.2 数据加密技术 ............................................................................... 4

2.2.1私匙加密……………………………………………………..4

2.2.2公匙加密……………………………………………………..4

2.3 访问控制 ....................................................................................... 4

2.4 防御病毒技术 ............................................................................... 4

2.4 安全技术走向 ............................................................................... 4

结 论 ...................................................................................................... 6

参考文献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