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春节小故事20字

篇一:年俗小故事

年俗小故事:

腊八:

腊八是指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腊月初

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中国有着很悠 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春节,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就算开始了。固有“送信的腊八粥”民谚流传。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

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佛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他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 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的,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关于这简单的物件儿的由来,据说也是有点儿说头儿的。进入腊月,年关将至。做生意的也都要清算一下收支,算算账,准备过年。这个时候不管是欠别人的,还是别人欠的,也都该了解一下了。但是快要过年了,总也不能杀将到人家家里大喊:“欠债还钱”。中国人总讲个面子和彩头。于是收债的就会泡上一些腊八蒜送人。欠债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宣:年关了,(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简单的春节小故事20字)一年的债务该清算清算了。“蒜”,“算”同音吗。北京有句老话说:“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用腊八蒜当作催债提示,倒也算是难得的苦心。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

“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篇二:春节里的故事

春节里的故事

湖南安化县思游中学103班:海霞

指导老师:胡献平

寒假是美妙的。那一串串寒假里的故事犹如一盏盏闪亮的灯笼,闪烁在我记忆的屏幕上。 别致的年夜饭

过年啦,那股高兴劲儿就甭提。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大人望插田,小孩盼过年。那无非是盼着能美美地吃上一顿??

记得前些年过年,摆上桌的是自养的肥肥的大阉鸡,自家塘里捞出来的最大的草鱼,自家猪身上的座臀,羊腿,牛肉,再加上自酿的米洒。不用说吃喝,单是那浓浓的亲情,和谐的气氛,就能使人陶醉。

今年,该比往年更为出色吧,外出工作已有两年的哥嫂回来了。这年夜饭就是嫂嫂一手操办的,那该是别有一番滋味。

终于等到吃团圆饭了,摆在桌上的就是一口火锅,酒精炉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是已炖好的羊肉汤,拌上辣椒、蒜、葱、姜、桔皮等佐料。周围摆放着四盘早已清洗好的青菜:白菜叶、芫荽、小萝卜菜,还有一样我叫不上名字。后来听妈妈说,那称地菜,是地地道道的野菜。

我纳闷了,怎么往年的鸡、鱼、猪肉等都不见了,莫非还没有端出来?跑进厨房,却没发现什么,还怀疑是嫂子藏起来了。

一家人围坐在桌边,米酒满杯,嫂子还特意给我准备了雪碧。

嫂子开言了:“现在,城里有许多人家,就时兴这样过年,说是绿色食物。我们也学学城里人的,品尝这地道的绿色食物,过一个别致的年”。

奶奶兴奋地说:“本来辛苦了一年,该丰盛点,如今也不稀罕什么鸡、鱼、肉之类了,图个新鲜也行。来,大家干杯”。

妈妈夹了一把地菜放到火锅里泡了泡,再放到嘴里尝了尝,风趣地说:“比当年饿肚皮时吃的野菜,味道强多了??”

我一边喝着雪碧,一边用筷子夹起一两根地菜尝了尝,果然清新爽口,别有一番风味。 几口酒下去,话也就多了。大家吃着,说着,心里都是热乎乎的,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 哦,这难得的团圆,难忘而又别致的年夜饭。

新颖的压岁礼

正月到了,是孩子们收获的时节,给长辈们拜年,能得到一笔可观的压岁钱。

记得去年正月,奶奶给五十,妈妈给五十,哥嫂各寄来五十元,连同其他亲戚所给的,共有五百多元。一个农家孩子,能有如此多的压岁收入,也够让人羡慕的了。

大年初一早晨,我早早起床,来不及梳洗打扮,就跑到奶奶、妈妈面前说:“奶奶、妈妈,海霞给你们拜年来了,祝你们福寿安康”。奶奶听完,笑着说:“咱孙女越发懂事了。好,赏你一个红包,你可要用心珍惜呀。”说完,就从内衣袋里掏出了红包。我接过红包,立刻扑到妈妈的面前:“妈妈,您的呢?”妈妈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发,就高兴地说:“有,也有。” 我笑着跳着,来到哥哥嫂嫂屋里:“哥、嫂,小妹给你们拜年了。”嫂嫂开玩笑似的说:“新年到了,咱家的海霞又俊俏多了。”哥哥从里屋拿出一个方方正正的包,递给我说:“海霞,这是哥嫂特意为你准备的新年礼物,你拿到自己房间里再看吧。”

我回到屋里,首先拆开奶奶的红包:怎么?没有钱,只有一张纸。连忙拆开妈妈的红包,也同样只有一张纸。怪了,难道她们都老糊涂了?打开纸条一看,都写着话,奶奶是这样写的:“好孙女,今个奶奶送给你的是压岁言,奶奶想对你说,只有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才是最珍贵的。”妈妈的纸条上写着:“女儿,命运之神就操纵在你自己手中,努力把握每一天的

时光,妈妈把全部希望就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不要令妈妈失望。”

我仔细品味着奶奶与妈妈的话,思量着她们的良苦用心,才发觉,这份新年压岁礼是最有价值的。

拆开哥嫂送给我的包,原来是一叠书,有《人生格言一千条》及各科辅导资料,是我平时挂在嘴边想要的。

嘿,今年收获的压岁礼真是新颖。

特殊的客人

正月十二日,田庄湾的夏家大屋张灯结彩,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县人大代表,大禾村村主任夏能勋家大喜临门了。

是啥喜事呢?原来是远在广东的义女军梅,今天第一次上门来认亲了。这事惊动了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的记者们,他们也一同前来采访。这在我们家乡,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难怪四方乡邻都来瞧热闹。

大约十一点半钟,客人的车来了,夏家大屋鞭炮轰鸣。客人进屋了,二十出头的军梅,身材苗条,面目清秀,她携同男朋友一一拜见义父义母及各位长辈。晚间新闻的记者,扛着摄像机,摄下了这动人的一幕幕。

面对镜头,夏主任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二十余年之前,夏能勋还在广东当兵。有一天,在返回驻地途中的一棵大树下,捡到了一个女婴,看来已有一些时间了,女婴身上还爬着些蚂蚁,幸好还有气息。夏能勋连忙把女婴抱到附近医院救治,然后又送到当地民政部门,并买来奶粉喂养。经民政部门了解,找到了那一时糊涂的父母。驻军领导联合民政局,做通了她那重男轻女的父母的工作后,女婴又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待军梅长大后,一直记挂着这个好心的军人,经多方打听,才与夏能勋联系上。今天终于来认亲了。

夏能勋说:“军梅能够来湖南看看,我很高兴。当年的事,是我应该做的。若是别人遇到了,也会这样做的。”

中饭就在夏能勋家,虽说只是些家常菜,但这餐桌上的亲情,和谐欢乐的气氛,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

透过寒假里的一个个故事,我仿佛听到了时代前进的足音,观念变化的呼唤,仿佛感受到人际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与爱心的回报。

该文发表于《作文》2004年1期

篇三:年俗小故事

年俗小故事

腊八

腊八是指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腊月初

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中国有着很悠 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春节,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就算开始了。固有“送信的腊八粥”民谚流传。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

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佛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他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 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的,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关于这简单的物件儿的由来,据说也是有点儿说头儿的。进入腊月,年关将至。做生意的也都要清算一下收支,算算账,准备过年。这个时候不管是欠别人的,还是别人欠的,也都该了解一下了。但是快要过年了,总也不能杀将到人家家里大喊:“欠债还钱”。中国人总讲个面子和彩头。于是收债的就会泡上一些腊八蒜送人。欠债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宣:年关了,一年的债务该清算清算了。“蒜”,“算”同音吗。北京有句老话说:“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用腊八蒜当作催债提示,倒也算是难得的苦心。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

“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