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接收,f22,设计,资料

篇一:F22设计过程

阅读随笔:猛禽的那些事儿(上) 由【无定河边骨】于2010-12-22 16:41:46发表。

继2009年进行尝试部署之后,随着2010年1月F-22战斗机重回安德森空军基地,如今任何一只关注美军在亚洲动向的土鳖都不能对关岛方向上猛禽投来的冷冷目光没有芒剌在背的感觉。这只传说在红旗军演中轻轻松松与三代机打出1:100以上交换比的神鸟,至少现在对于大多数世人来说还是很神秘的,它的性能极限、它的作战方式,留给人们的的空白太多,因此,我们不妨退而求其次,回头看看这只猛禽是如何破壳而出、俾睨天下的。

旧瓶装新酒

大家都知道F-22猛禽战斗机是上世纪80年代ATF(先进战术战斗机)项目的获胜者。但是,最早的ATF却是与如今的猛禽没有多少关系。ATF这个代表先进战术战斗机的缩略语,是早在YF-22与YF-23展开竞争前的1972年就已经出现了。这比大家公认的ATF项目起始时间,即当初的美国空军航空系统部对外发布ATF概念招标的时间还要早近10年的时间。当时,空军的F-4和F-111在越南战争中的对地攻击中表现不够给力,航空系统部的高级规划局想要搞一种新的能兼顾空对地的战斗机,做为对刚刚搞出来的F-15空优战斗机的搭档。在这架新飞机的需求说明书里,第一次出现了ATF的说法。

这个前ATF的设计目标可是了不得,高空要能飞到2.5马赫,武器要能砸坦克,而且要是防区外攻击。前者在追求高空高速成为世界潮流的70年代还好说,而后者在GPS、激光、电视等诸多精确打击手段还不具备的前提下,难度就是不是一点半点了。于是,拿到概念论证合同的通用动力公司和麦道公司,论证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可行办法,最后只好对空军说:“老大,你的要求太超前了。”

新飞机搞不出来,不等于空军就不需要,有道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原先被空军做为格斗机的F-16,凭借其优秀的飞行员视野、超好的低空性能和敏捷性,异军突起地接过了空对地攻击的任务,成为了一代“完全可能被步枪击落的、全无装甲的战斗攻击机”,并且在后来的海湾战争等一系列作战行动中担当起主角。于是,这个前ATF项目顺理成章地以不了了之宣告结尾。

“创世纪”的时代

时间很快就又过去了10年,按照以往形成的惯例,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起步工作应该开始了。有道是物似人非,这时候主管美国空军军机预研工作的已经不是当初的航空系统部而飞行动力实验室(如今已经改名叫空军研究实验室航空器局)。飞行动力实验室从70年代开始全面接管了飞行技术的预研工作,而当初的航空系统部则专注于飞机的改进。

毫不夸张的说,上世纪70年代前后对于美国空军来说就是一个神一样的“创世纪”的年代,如今美国空军独步天下的技术实力,基本上全是那个年代种下的种子的成果。飞行动力实验室就是那个播种的人,它为美国航空界的研究机构和厂家提供技术研究的资金,鼓励它们发展先进的航空技术。“战斗机对地攻击的先进技术”、“空对地技术研究”、“未来战斗机可用技术”、“1995年战斗机技术研究”等一大批项目,开始在波音、麦道、格鲁曼、通用动力等知名航空企业蓬勃展开。类似土鳖搞的“空中李向阳”,还有武库机、全翼、飞翼等一些看起来有点离经叛道的想法,美鳖在那个时候全都搞过。除了从飞行实验室这样的官方机构拿钱,

波音、通用动力、洛克希德等公司还自己筹钱搞起了研究。

“创世纪”时代的伟大,不在于出没出来新的飞机,实际上,这种预研性质的投资,基本没有出马上可以拿来用的成果的可能。它的伟大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找到了技术发展的方向,精确打击、远程制导、隐形等技术,基本上是从那个时候露出水面的;二是锻炼了航空企业和研究机构,这不是一句土鳖的套话,而是有真正可以拿的出手的成果。比如,波音公司在“创世纪”时代就几乎把从小到大、从单发到双发、从亚音速到超音速、从常规布局到飞翼、鸭翼等各种可能的飞机布局都摸了一遍;洛克希德公司把实验中取得的、与电磁辐射反射有关一些模糊数学公式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搞出了一套名为“回声”的计算机软件,它可以准确计算出一个平面物体在雷达上的反射结果;为了解决在“创世纪”时代对大量布局进行快速评估的需要,通用动力公司搞出了一套程序,只要输入总体布局和气动、结构、航电、武器、动力等一组技术参数,计算机就可以用模型进行比例计算,生成一组在机动性、速度、航程等性能各有所长的设计结果,这些设计结果还可以进一步放到生命期成本模型和战役模型中进行计算,分析出它们的使用成本和面对各种威胁时的敏感性和生存能力;此外,通用动力公司还搞出了用于飞机设计的三维软件包,它的最新版如今还在使用当中。

不言而喻,类似这些软件这样“飞机设计之外”的周边技术的大发展,对于今后飞机的设计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空战的“银弹”

在西方传说中,所谓的“银弹”是唯一能够杀死人狼的银制子弹。二战结束后,美国空军一直在寻找能在空战中一击致胜的“银弹”。越南战争结束(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日本,接收,f22,设计,资料)后,美国空军根据越南空战的数据,整理出了一份代号为“红色男爵”的分析报告,其结果显示,在越南的空战中,被击落的飞行员中有超过一半的人不知道是谁从什么位置击落了自己,被击伤的飞行员中有百分之八十没有能够发现向自己射击的攻击者。这个数据是相当能够引起震动的,报告还进一步研究了一战、二战以及朝鲜战场上的空战数据,结果也大致相同。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空战王牌的传说中,都充分体现了尽量在敌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发起攻击的空战原则,比如从太阳光的位置发起进攻,从低空接近突然从敌机机腹位置发起进攻,利用高度差、云层等因素迂回到敌机六点钟位置发起进攻等等。这个原则在空战中几乎是处在“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绝对权威地位:分析报告以“红色男爵”为名,历史上的“红色男爵”——德国一战时的王牌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曾经运用这个原则创造了击落八十多架敌机,最终也是因为违反这一原则,陷入追击缠斗而殒命。

因此,美国空军寻找到的第一枚银弹,就是“隐形”。

超音速巡航是飞行实验室认为的第二枚银弹。占据速度的优势可以让攻击者在选择打还是不打时拥有更多的自由,还可以缩短攻击过程中对方能够做出反应的时间。之所以针对速度强调的是超音速巡航能力而不是最高速度,是因为最高速度通常都需要打开飞机发动机的加力功能,这会使飞机的红外特征急剧上升从而破坏飞机的隐形效果。在ATF项目之前,美国空军已经拥有了能够超音速巡航的飞机,即B-58“强盗”轰炸机,但是,B-58在进入超音速巡航之前,还是必须以开加力或者俯冲的方式来突破音障。

除了这两枚银弹之外,一般人们会认为机动性也是战斗机是否能在空战中获胜的重要因素,电影《Top Gun》中战斗机格斗的场景给太多的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但是飞行实验室对机动性的态度确不如前两枚银弹。首先,机动性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了防御而不是进攻上,显然与美国空军当时的指导思想和任务要求不相符。其次,以机动性取胜意味着敌我双方都已经进入了视距范围,机动性能再好,对于对方来说,攻击方的运动路线、攻击时间都是可以预测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有可能做出相应的反制机动的,这往往加大了空战进行的时间,而空战时间的延长,就意味着影响空战结果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但是,由于六十年代约翰·博伊德提出的能量空战理论的兴起、七十年代的成熟和影响日益广泛,飞行实验室也注意到,良好的机动性可以让飞机的飞行包线更为宽广,让飞行员在选择可用战术时更加灵活而少受限制,因此,机动性成为了美国空军找到的第三枚银弹。

如果说前三枚银弹都是飞行实验室在从空战发展的角度“向前看”,那么最后一枚银弹则可以说是美国空军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性需求,那就是战斗机的短距离起降能力。“把敌人的飞机消灭在机场上而不是天空上”是一种最为简单、代价最小的战术,从一战以来一直都得到进攻发起方的极大重视,二战中德国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空军的先发制人,无不体现出了这一战术的巨大价值,前一个战例使得德军的地面推进完全没有受到苏联红军来自空中的反击,而在后一个战例里以色列空军更是在一个上午的时间内一举扫平了几乎整个埃及空军。

飞机需要跑道,如果没有跑道,飞机即便是起飞了也无法降落,只能坠毁。七十年代,美国及其北约盟国正在忙于开发一系列可以对跑道造成大面积破坏的空对地反跑道武器,在冷战的铁幕下,美国空军有理由认为华沙条约组织也会搞同样的武器,而美国空军面对苏联这样的对手,无法和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一样绝对保证已方机场的安全。因此,能够利用快速修复的简短跑道起飞作战和安全降落,成为了当时美国空军相当重视的一项要求,因而也合情合理地成为了飞行实验室眼中对保证空战胜利起到重要作用的一枚“银弹”。

这四枚空战的“银弹”,最终成为了80年代ATF项目的初始要求。

概念阶段

有了四枚“银弹”的研究结果,美国空军对于需要有一架什么样的ATF有了初步的想法,但是对于是不是能够,以及如何能够制造出具备这四枚“银弹”的战斗机,不是美国空军所能够说了算的,还需要征求航空业界的意见。于是在1981年,美国空军把自己的想法以需求的方式发布给了航空制造企业,邀请他们进行讨论,但是出于保密的原因,美国空军并没有把手中的“银弹”在需求中公开。一共有九家机身制造商和三家发动机制造商做出了响应。

应该说,美国空军在这个时候发布的ATF项目需求,还根本上不能说是设计一种飞机的需求,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份需求的讨论稿,因为它连这架飞机的主要作战用途是对空还只对地都没有说清楚。事实上,需求发布的时候连美国空军自己都还没有决定这架带“银弹”的战斗机的主要任务做出决定,美国空军的目的只是想先了解航空界能搞出什么样的飞机。于是,在概念阶段美国空军从航空制造企业那里得到的反应,可谓是五花八门、花样繁多。刚刚经历了“创世纪”时代的航空巨头,把需求上的语焉不详理解成了是一个对人人开放的机会,纷纷把自己手上还新鲜热乎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向美国空军进行推销。

洛克希德公司看起来很明显是受到了之前那个ATF项目的影响,认为空军需要的是一架空对地的战斗攻击机,因此,它很自然地运用自己在“创世纪”时代积累的隐身技术上的优势,在臭鼬工厂SR-71战略侦察机的基础上推出了单座的YF-12A,它可以在中央武器舱携带多枚动能穿甲弹,在高空、超音速的状态下以激光制导的方式对地面的目标进行攻击。

波音公司给出的是一种大细长比的超音速布局方案,同样比较倾向于对地攻击。其特点的采用了半埋式的武器舱来兼顾高速减阻和隐身的要求。

通用动力公司则给出了两套方案,也全部都是“创世纪”时代的研究成果。方案一是被称为“21号方案”的兼顾了隐身考虑的常规布局,并且在飞机结构中使用了百分之四十的复合材料,在当时算是很超前的做法,通用动力公司后来在其基础上搞出了一整个的型号家族;方案二则是类似B-2隐形轰炸机那样的全翼布局飞机,当时这种全翼布局的飞机是通用动力公司正在与美国海军合作研究的项目,即后来被取消的A-12复仇者攻击机,因为保密的原因,通用动力公司无权向美国空军展示他们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的设计图纸,只能改头换面托其它型号之名让其登场。这种新颖的战斗机布局明显引起了美国空军官员的兴趣。

在航空工业界进行了一年的研究和摸底之后,美国空军开始对各家公司提出的各种方案进行审查,并在审查结果基础上对ATF展开了任务分析。他们把业界反馈回来的可能制造出来的ATF分成了N、SDM、SLO和HI四种类型。N(数量)型代表的是一种块头小、价格便宜、可以大量装备的ATF;SDM(超音速冲剌和机动)型代表强调速度和机动性的ATF;SLO(亚音速低可探测)型则是代表飞翼型的设计。HI(高马赫速/高空)型代表的是大导弹携带量的ATF。任务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所有的竞争方案中,飞翼型的表现最好。比较传统的SDM型战斗机排名第二。导弹载机和廉价的小型战斗机在分析结果中成绩很差。

在航空界的摸底调查和在此基础上的任务分析,使得美国空军达成了在概念阶段的目的,即将自己的设想与航空工业的实际相结合,决定要制造一架怎样的战机。1981年底,战术空军司令部(后来改组成为空战司令部的一部分)在突出威胁、战区特点,以及完成任务要素需求说明中所列任务而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上,针对之前的概念阶段需求给出了一份附加需求说明文档。这份50页的文档于1982年夏天再次发送给航空制造界进行讨论。在这份附加需求文档里,正式提出了ATF将用于取代F-15执行空优任务,但是,仍然没有提及任何有关隐形方面的字眼。1983年,ATF项目办公室在怀特·帕特森空军基地正式成立,阿尔伯特.皮克茨里奥上校成为项目办公室的首位主任,ATF项目正式宣告启动。

概念阶段招标

ATF项目办公室成立之后,很快就在5月份发出了ATF发动机的招标要求,通用电气公司和普惠公司中标参加发动机设计与测试的对比竞争。通用电气公司的发动机编号为F120;普惠公司的发动机编号为F119。

相对于发动机,ATF本身的招标工作显然要复杂的多,招标是公开的,但是四枚银弹,尤其是隐形,完全被当成是一个“黑洞”,对于任何无关人员来说与之相关的内容并不存在。不同于SR-71、F-117、B-2这样的秘密项目,在公开招标的过程中如何兼顾保密的需要,成为了ATF项目办公室所需要认真考虑的。由于之前已经针对ATF的项目需要追加了一份需

求说明,因此,ATF项目办公室决定以美国空军的名义,先对先进战术战斗机的概念定义展开一次招标,隐形相关的内容将被低调处理,即不禁止参与投标的公司在自己的设计方案当中考虑低可探测的技术,但是不能在投标中提及任何实际的经验或者是技术。到了招标的最后一刻,ATF项目办公室将单独要求这些公司分别补充有关隐形的内容。

波音公司,通用动力公司,格鲁曼公司,洛克希德公司,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诺思罗普公司,以及罗克韦尔公司表示参与此次招标,并且开始为定在1983年六月中旬的开标时间准备标书。但是对于前面提到ATF项目办公室的算盘,他们仍然还一无所之。就在最后的期限到来前,美国空军宣布开标时间向后推迟一周,并且通知各家公司等候进一步的指示。到了六月底,各家公司被要求在标书中就隐形相关的技术和经验补充额外的说明。直到此时,ATF项目办公室仍然回避了有关隐形技术的任何细节讨论。原先对标书的要求是限制在30页以内。增加的隐形说明——作为独立的附件,高度保密——则限制在5页以内。

补充需求中将ATF明确定义为空优战斗机,使得洛克希德公司明白自己一开始的YF-12A的设想是完全错误的,SR-71那样的飞机改个战斗攻击机投个炸弹兴许还可以,但绝对不是一架合适进行空战的战斗机。于是,洛克希德公司开始在F-117的基础上展开ATF的研制工作。这个出现在洛克希德公司标书中的设计方案看上去像是一个加大加长了的F-117,同时带有一些明显的差异。它是上单翼而不是下单翼,有四个而不是两个尾翼。进气口被安排在了机翼前缘的后下方。这种高度多面体化的飞机重约80,000磅,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上看相当的异类。洛克希德公司很清楚这架飞机和F-117一样在速度上很难达到超音速,更谈不上超音速巡航,但是还是硬着头皮把它交了上去。一方面,当时作为洛克希德公司独门秘技的“回声”软件还无法具备对曲面外形进行隐身分析的能力,力所不逮,但是凭借商人的敏锐触觉,ATF项目办公室在招标过程对于隐身技术欲说还羞的态度,让他们看到了一丝希望;另一方面,他们也寄希望于刚刚进行了招标的发动机,有道是“只要有足够的动力,你可以让一块砖头飞起来”,如果发动机技术有突破,事情也还有转机。

美国空军的财大气粗和宽容态度使得F-22猛禽最终没有在蛋壳中就被扼杀。参与概念阶段招标的7家公司全部都入围了ATF项目演示/验证阶段的竞争,并且每家公司得到了100万美元的合同,在1984年9月到1985年5月的这段时间里对自己提出的ATF概念展开预研,预研的成果提交给美国空军之后,美国空军将在其基础上于1985年的9月发布ATF项目演示/验证阶段的招标要求,12月进行竞标,四家胜出的公司,每家将得到大约1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开发和演示各自设计方案所需要技术。

预研阶段

洛克希德公司的概念阶段招标中虽然以最后一名的身份侥幸过关,但是空军对洛克希德方案的态度已经让参与这一项目的每名公司成员明白,再一条道走到黑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况且,当时的洛克希德公司除了臭鼬工厂里的秘密项目,已经很久没有拿的出手的军机产品了。被视为自己独门秘技的多面体隐形设计技术,刚刚在B-2项目的竞争中输给了诺斯罗普公司的飞翼方案,现在又遭到了空军的冷遇,使得他们不得不考虑放弃自己对多面体隐形技术的执着,重新回到曲面外形的设计上来。

有道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洛克希德公司不再拘泥于多面体隐形问题时,解决超音速飞行的问题变得容易了,飞机的机动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唯一的问题就是那套名字叫“回声”的多

篇二:F22资料

F-22

猛禽战斗机

目录 [隐藏]

? ? ?

?

?

?

?

?

?

?oo 1.2 采购 o 1.3 出口禁令 o oo 2.2 航电系统 o 2.3

雷达 o 5 维护 10 图片集

开发历程

投入生产

第一批生产的F-22于2003年1月14号交付给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并在2003年10月27日完成“独立初始作战试验与评价”。到2004年, 共51架F-22猛禽战斗机已全部交付使用。

2006年,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其他1,000家公司组成的猛禽的开发小组,连同美国空军,获得了Collier Trophy奖,这是美国航空领域的最赋名望的奖项。美国空军将获得在七个现役作战分队之中抽调的F - 22,并且由空军预备队和国家空军自卫队战斗中队三个部门共同执行飞行和维护任务。

2000年8月中旬,美国空军与之前合作多年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续签了一个价值50亿美元的到2011年的生产合同,从2008年起,F-22猛禽战斗机开始以每年20架的速度生产。

在2007年8月29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举行了完成“第一百架猛禽战斗机”生产里程碑的庆祝仪式,这架将会交付美国空军服役的战斗机的生产序号是05-4100。 采购

美国空军原计划订购750架ATF,并于1994年开始生产,然而,在1990年进行的主要航空器审查上改变了648个航空器的生产计划。当442架飞行器在2003或2004年开始正式服役时,其于1994年再度改变了目标,但是1997年的国防部报告投入购买339架。2003年,美国空军指出现有的国会费用只够其购买227架。截止2006年,五角大楼声明将订购183架航空器,这将节约150亿美元,但同时提高每个航空器的花费。这个为期多年的订购计划由国会事实上被批准,但仍然接纳新的订购计划。截至2006年之前该项目节约的费用是620亿美元。

2006年4月,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估计F-22的成本是每架3.61亿美元。这个费用反映出了F-22的总项目的费用,由美国空军各战斗部门分摊并按计划购买;到目前为止,美国空军已经在猛禽战斗机的研究、开发和测试方面投资了280亿美元。这部分被指为是“沉没成本”的费用已经支出并分别于用于未来政策的制定,包括一个战斗机的复制品。根据2006年181架战斗机的总成本计算,每架战斗机的成本估计为1.776亿美元。如果进一步提高产量,单位成本将会继续降低。这些费用包括了2000年之前已经在研究和开发上投入的32.33亿美元。

订购全部183架战斗机实际支出了340亿美元,该计划的总费用为620亿美元,每架战斗机的单位成本约3.39亿美元。之后每架F-22战斗机的增量成本可以大幅降低至大约

1.38亿美元。若美国空军当前订购100架以上的F-22战斗机,每架的成本仍将下降,并可以随着订购数量的增加持续降低。

F-22猛禽战斗机于2005年第一次在美国犹他州正式开始服役。F-22并不是最昂贵的战斗机。B-2轰炸机每架的成本大约为11.57亿美元(1998年)。尽管其增量成本低于10亿美元,但从冷战结束之后订单数量从132架锐减到21架,大大提高了其单位成本。F-22使用比B-2轰炸机或F-117战机更少的雷达吸收材料,预计可以降低后期的维护费用。

篇三:f22简介

F-22是当代造价最昂贵的战斗机种之一,是当今世界最强

战斗机。它配备了AN/APG-77主动相控阵雷达、AIM-9X红外线空对空导弹、AIM-120C/D中程空对空导弹、二维F119-PW-100推力矢量引擎、先进整合航电与人机界面等。在设计上具备超音速巡航(不需使用加力燃烧室)、超视距作战、高机动性、对雷达与红外线隐形等特性。据估计其作战能力为F-15的二到四倍,是新一代重型战斗机。另外,在开发F-22期间所建立的许多先进技术,也延用到轻型的F-35“闪电Ⅱ”(Lightning II)身上。探索频道节目《军事科技排行榜-十大战斗机》将F-22选为历史上十大战斗机第十名[6]。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宣称,猛禽的隐身性能、灵敏性、精确度和态势感知能力结合,组合其空对空和空对地作战能力,使得它成为当今世界综合性能最佳的战斗机。

作为世界上第一款投入服役的第四代战斗机,F-22在航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问世就受到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众多航空爱好者、五角大楼和美国空军也对此寄予了厚望。美军希望它能彻底压倒前苏联/俄罗斯的苏-27、米格-29以及它们的改进型系列的战斗机,保持住美国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空中优势。

与此同时,F-22也成为了第四代战斗机的范本,全面隐形、不开加力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高可维护性,装矢量推力发动机、简易维护、短距起降、高度信息化,主要机载设备 AN/通用集成处理器、雷达告警接受机、通讯/导航/识别(CNI)系统、电子光学传感器系统(EOSS)、AN/ALR-94电子战子系统。也成了公认的第四代战斗机衡量标准。从而又成各国(包括俄罗斯、日本、西欧、印度)竞相模仿、争取超越的对象。不少人认为伴随着F-22的加入现役,标志着当今世界正开始进入“隐形空军时代”。F-22将替代麦道公司生产的F-15(超级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