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论文

篇一:马克思论文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论

学生姓名: 司贺伟、黎仕渟、仝思远

学生学号:20120413310026、20120413310014、20120413310031。

所在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年级专业:2012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班

任课教师:方英群

评阅教师:

2013年 月 日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论

(司贺伟、黎仕渟、仝思远,2012级材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摘要: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的解决了人世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认识,意识,能动反映论,经验与理性,实践真理观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论提出和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存在?什么是存在着?怎样存在”它包括了传统的意识论、认识论、真理论等领域。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

一 、意识观

马克思强调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不论是从人类历史看,还是从个体历史看,“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既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3]人的思想活动、意识活动也是以语言----社会产物为媒介的。即使是

自然科学,也不得不诉诸语言,所以,它不可能是社会意识之外的其他什么意识。

在马克思哲学那里,基于实践,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与世界的改变或构成是一致的。世界和人在人生活实践中一体生成。世界的存在是由人的意识所显现的,意识为存在意义之展露。人在思想范围内,可以不受限制的思考任何领域的任何问题,而且人的生活实践也是不断发展、没有止境的。人创造了自己的生活,人生活在体现着自己目的的人的世界里,对人说来,不存在与自己对立的绝对外物。人本质上是自由的,人的意识本质上也是自由的。意识自由,使人突破了对外部

世界关系的直接性。因而,人的意识有解释现实世界和提供可能世界的双重功能。意识作为人脑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其形式与内容都是主观,但这种主观的精神现象有着一定的“客观的”本质结构或规律。对意识的本质结构或规律的揭示不能求助于意识与外在于意识的事物的关系,只能通过自由思考的人反观自己的意识,在意识之中被揭示。

二、能动反映论

首先,能动反映论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4] 意识内容的唯一来源是被意识着的客观物质世界。对象意识的内容,只能来自被意识对象本身;自我意识则是主体对自己客观存在的意识;思维方式也不是先验的存在和发生于人的头脑本身的,而是人类的生存实践及其历史等内化为人的精神活动方式的产物。总之,意识的复杂性是现实客观世界存在形态的多样性、人与世界关系的多面性及实践活动的多样性的反映。主张意识的来源是客观物质世界,这就同一切唯心主义观点划清了界限。

另外,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照镜式的直观,而是具有能动性,这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根本特点所在。毛泽东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能动性’,是人类之所以区别动物的特点。”[5]

主体反映的能动性,具体的表现在它的各种反映形式中。首先是在人的感性认识中的能动性。人的感觉根本不同与动物的感觉,它不是对外界事物的消极的静观,而是对外界事物的能动的反映。人的感觉在量上和质上都优于动物的感觉。感性认识固然是能动的,然而人的认识的能动性则主要地是和理性的认识联系着的,或者说,主要地是表现为理性认识的能动性。正是由于人的理性思维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才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推理和想象,洞察事物发展的趋势,从而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超前反应性。这种超前反映的能力,就是人的反映活动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三、经验与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重新审视了哲学史上关于经验与理性的观点,并阐明了自己的认识。

(一)、实践是经验与理性得以发生的基础和源泉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纳入自己的体系,认为实践是理性与经验得以发生的基础和源泉。人类实践不是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是充满交流和合作的社会活动;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不是预先给与的而取决于人们的实践智慧和理性背景。因此,人类实践不仅需要理性的概念框架,而且形成了一个包括活动、个性和技能以及社会环境在内的整个过程。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感性知识,它是一切科学理论的基础和直接来源。理性是对感性材料的改造,它通常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同时又指出,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把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经验本身在社会实践中又是不断发展着的,不能把它僵化。

(二)、理性要在实践中得到说明

“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即物质的本质力量的存在物,即拥有它的本质的现实的。但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不属于他的本质的而且强大的对象世界、这是十分自然的。”马克思说,相反的情形倒是神秘莫测的,也就是说,如果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我意识,那么人的本质的外在化所设定的将只能是物性。劳动使人拥有现实的自然的对象以确证他的本质,而自我意识的运动从而理性的运动则只能在抽象的观念里创造仅仅具有形式的性质。

(三)、人类的解放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标准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异己力量转变为人的肯定的力量的基础和必要保障,也是人们拥有更多自由的物质前提。以一定的生产力的水平为基础,人类的解放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可以看做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标准。罗素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必须体现在个人身上。一个要改变世界面貌的政治制度,其终极目标必须是使个人获得自由发展。”

四、实践真理观

(一)、时间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是解决真理问题的关键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8][7] [6]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真理问题也不能囿于抽象思辨的理论、认识领域加以

解决,而必须诉诸人的有意识、有目的、创造性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实践的过程也是主体得以提升的一个过程。当主体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体、今儿产生出一个不断满足他的需要的世界时,也就同时改变并因此而生产出他自身。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越来越深入和拓展,主体和客体就越来越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真理不仅是一个认识论范畴,更是一个实践论的范畴

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真理不仅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更是一个存在论、实践论的范畴。所谓客观真理,就是在人的生活、实践活动中自我显现出来的真理。人类世代连绵不绝,不断发展着的生产、生活,人类不断提升着的自我及实践,就是真理存在的证明。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作为人的实际生活过程,是真理的源泉。人的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归根到底都来自实践。“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三)、真理的实践检验问题

由于真理的实践形态和真理的理论形态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因而从本质上说,这种检验是一回事,体现为同一个实践过程;但是,由于二者在表现形式上又各不相同,因而其具体的检验方式也往往有所不同。

对于真理的实践形态的检验,是实践自己判别自己、自己检验自己。

对理论形态的真理的判别、检验,就在于看它是否与实践形态的真理相符合,是否能够促使实践获得成功。

由于实践检验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10] [9] 因而,无论是对与真理的实践形态的检验,还是对于真理的理论形态的检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往往表现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那种期望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现实的。也正因为此,人们也就永远只能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实现真理,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真理的绝对性,而不能以真理的化身自居,“以真理的名义”发号施令。

(四)、时间思维与真理范畴

真理是一个实践论的范畴,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观上的革命变革。然

篇二: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标 题

姓 名 张宝林

所在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 号0121220066

日 期2013 年11月12日 得 分

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研究

【摘要】

马克思对我们来说是历史人物了,但它的理论一直伴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并且正确地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无论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欧美的众多资本主义国家,他们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并将其运用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这句话充分诠释了上述情况。然而要系统、全面地理解这句话的正确性,就得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出发,进而讨论它的科学性和当代意义,最后结合这三方面的内容,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概念;

科学性;

当代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能把客观规律近似地描述出来就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1.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研究商品,研究市场经济,研究资本主义,发现了商品价值里面的剩余价值,发现了资本剥削和积累的秘密,发现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资本论的煌煌巨著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基,因此,现代精英或者是极力想颠覆剩余价值理论,鸡蛋里面挑骨头吹毛求疵。或者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随意地栽到别的不相干或次要的词句上,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却不讲剩余价值理论,力图淡化和边缘化剩余价值理论,但剩余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份量实在是太重了,象一座大山一样挪移不开。

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都不是彻底的科学,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哲学才摆脱了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论成为彻底的科学。

只有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以后,历史才真正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才有了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认识,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认识,才有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认识,才有了对不同的历史的生产方式及其所决定的历史社会形态的认识,才有了对阶级阶级斗争的深刻认识,才有了对阶级的国家对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深刻的认识,从而建立起了对社会的一整套科学认识的体系。历史再也不是一团乱麻,不是永世不变的“千年王国”,完全和任何客观事物一样是一个可以被分析研究和认识的有规律地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存在于其基本原则的不变性,又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中。

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本人虽然早就离我们远去已经有100多年,但他的理论、它的思想在当代还是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表现在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自从产生以来,在世界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它不仅使人类的很大一部分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方向,而且,它对资本主义严重弊端的深刻批判从反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明显增长,大大提升了整个世界的文明水平。

在当今世界上,马克思主义尽管不占主流地位,但其影响还是相当大的。仅以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例,即可说明这一问题。

西方国家的社会党、民主党奉行指导思想多元化,而其中的一元,在多数社会党、民主党那里,就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或社会历史思想。例如,1989年12月20日通过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在“我们的历史渊源”部分说:“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渊源来自于基督教、人道主义哲学、启蒙运动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学说,以及工人运动的经验。”这里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学说”,表明他们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马克思主义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和威廉·D·诺德豪斯的《经济学》,尽管他们不赞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观点,但仍然借助他人之口承认:“19世纪的思想家,没有一个像马克思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直接、深思熟虑和巨大的影响。”

在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经济的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中,在日渐增多的员工持有股份的实践中,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公正水平的日益增长中,在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差别的不断缩小中,也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再如,众所周知,西方许多著名思想家,例如萨特、海德格尔等,都很尊崇马克思甚至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没有被超越。我们的思想不管怎样,都只能在这种土壤上形成;它们必然处于这种土壤为它们提供的范围内,或是在空虚中消失或衰退。”

德国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

因此,正如有人所说,“在当代世界,对马克思一无所知,等于半个文盲。” 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有了马克思主义,才有中国共产党,才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

2.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影响力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发展,主要是以自由主义为理论支撑的。它强调自由,强调市场,忽视公正和公平。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取向,就是追求社会公正和公平。它对于自由主义具有重要的制衡和矫正作用。两者的适当结合,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西方国家的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我们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我国现在也存在着类似情况。王绍光指出,中国改革以来经历了从伦理经济到市场社会的转变。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社会财

篇三:马克思主义小论文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的解释。马哲对“物质”的解释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个解释可以说是挽救了唯物主义。在马克思提出物质的这一定义之前,唯物主义哲学家总是寻求一个世间万物的根源,曾经被认为是“万物之源”的有分子、原子、原子核等具体的东西。但是每当唯物者提出这些东西时,唯心主义就继续追问:“这些万物之源又是怎么来的?”这时唯物者都陷入被动局面。包括牛顿在解释地球转动的最初动力时无法找到具体东西便解释为“上帝之手”的推动,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的解释并没有把万物之源定为某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以“客观实在”作为说明,也就是说,一切物质都是本来就存在的,没有“从哪来”,也没有“到哪去”。换句看上去不太讲道理的话就是说:“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理由,它本来就有,就在那,没有理由。”这种说法使唯心主义无法反驳,使唯物主义确立了其地位,也让唯物主义深入人心。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种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明确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次,它指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三,它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突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阐明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直观性,以及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事物和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实践与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会为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根本属性。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有限中掌握无限,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能够正确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关键在于它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的,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受动方面去理解世界,不理解实践对物质的作用,结果导致其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以及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物质本原的理解,不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而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人的感性活动,从实践处去理解,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一种客观实在。这种理解进一步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现代意义: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不论面对怎样严峻的形势和任务,中国人民只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能找到正确的路线,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得到最完整的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也就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历程。经过艰难而又漫长的探索,特别是经受了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造成的许多挫折失败以至流血牺牲,中国共产党才认识到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的历史,分析中国的现状,展望中国的未来,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人民群众才会在对在各种政治力量比较中真正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这就是说,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最终作出什么样的政治选择,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否具有存在的合法性,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仍然如此。

2. 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事业。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在与时俱进这一理论品格下进行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品质,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是与时俱进的。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最关键的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不仅要求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去应用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大胆的理论创造。毛泽东思想首开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先河,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使中国站起来;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使中国富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使中国强起来;当前,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新时期以胡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理论结晶,必将使中国壮大起来。

3. 坚持中国特色与民族风格、时代精神相结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而外来文化只有和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才能扎下根来,结出果实。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中国共产党要运用它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使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上,就一定要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形式、中国的风格、中国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吸

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在党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都为此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才为(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马克思政治论文)广大的中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中国人民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反应时代特征,体现时代要求。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要求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适应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把握我国社会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同样是基于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自觉认识和深刻把握。

论文格式: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宜宾学院:蒋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