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报父母的故事

篇一:感恩父母,回报社会故事演讲稿

感恩父母,回报社会——故事演讲

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为大家演讲的故事是《感恩父母,回报社会》。

“叭叭”随着汽车的喇叭声一响,车子缓 缓地前进了,我和弟弟在后面拼命地追着,喊着:“爸爸妈妈,你们不要走!”妈妈在车窗那边不停地挥着手,车子越走越快,我们离它越来越远,直至消失在我们的视线当中,奶奶的一句:“回家吧!”让我们如梦初醒,我们无精打采地迈着步子,心里满满的不舍与失落,昨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似乎就在眼前,临行前,看着妈妈整理好的行理,弟弟抓着妈妈的衣角,恳求地说:“妈妈,你们这次不要走了好不好!”

小声“小宝,乖,妈这次去几天就回来!”

“你骗人!” 大声快

大眼“到时妈给你买玩具!”

哭“我不要玩具!”

“要不,给你买好多新衣服?”

“我不要玩具,不要新衣服,我只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快哄大吵

妈妈已泣不成声,别过脸去抹眼泪。这样的对话,这样的情景,每年都要重演,每一次就像生离死别。爸爸妈妈为了我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到外地去打工,作为子女的我们怎能不感动?

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呵护。父

强父母的爱重如泰山。我们的父母,终其母的爱深如大海,○

一生,舍尽全力来为自己的孩子挡风遮雨??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倾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取得成功,衷心为我们庆祝的人,还是父母。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虽然我们还小,很多事情都帮不上忙,但是我知道,只要一句关心的话语,一杯解渴的热茶,一张满意的答卷,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安慰父母 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

这几年,爸妈不在我们身边,我们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时常躺在父母的在怀里撒娇,我们是别人所说的留守儿童,但我们并不感到孤独,我们身边还有老师和同的帮助。父母的短暂别离,让我们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强。我们只有在生活上、在学习上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才能报答父母,回报社会。

大声、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对我们自己的父母说声:“爸,妈,我爱你们!”

再大声、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诚恳的对我们自己的恩师说声:“老师,您辛苦了!”

最大声、同学们,让我们衷心的对帮助过自己的人们说声:

“老师,您辛苦了!” 喊出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会感恩,用感恩的心温暖整个世界!停顿下呼吸

老师,同学们,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篇二:感恩亲情回报父母

德育活动课——《孝敬父母 感恩亲情》教学案例

一、活动设计的背景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辈、祖辈们爱着、宠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他们百依百顺。在他们身上,“小皇帝”的态度作风经常可见。当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长大时,自私、倔强,不懂得关心别人,更不懂得去感激别人。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为了及时防止学生冷漠、自私的个性形成,笔者组织本次德育活动课,让学生去体会、体验、感受、领悟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及做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从而内化为行动:在将来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去了解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爱戴父母、感激父母。

二、活动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 让学生了解父母之艰辛,感受父母亲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

2、 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报答父母。

三、活动设计形式

利用生活实践、讲故事、演讲、交流讨论、现场采访、音乐渲染、问卷调查等形式。

四、活动准备过程

为了本次德育活动课获得尽可能好的效果,组织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具体如下:

学生方面:

首先,让学生自己搜集孝敬父母的故事 其次,给学生布置暑假德育作业

1、体验母亲孕育之辛苦:向妈妈询问自己出生时的体重,然后负重相同的重量干家务,看自己能坚持多长时间。

2、当一周家长: 在各位家长的监护下,每个学生都当一周家长:买菜做饭、做卫生、理财、照顾老人、管教孩子、调解家庭纠纷等一系列事情。

3、了解父母的生日、健康状况、心情、作息时间、饮食情况 教师方面:

第一、给学生选择一些文章,比如:《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为妈妈做点什么事》、《妈妈的白发》、《孝敬父母》、《一句问候也是爱》、《长大意味着什么》、《感恩的生活更美丽》等等,让学生从别人的生活故事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第二,邀请学生家长参加本次活动课。

第三,制作:“德育活动课信息反馈表”“家长对学生表现满意程度调查表”。

五、活动的过程

第一部分:讲故事引入主题:《感恩亲情 回报父母》

在《母亲》音乐声中,打开屏幕,主持人指向屏幕上的一幅谩画,讲述一个日本远古时要将风烛残年的老人丢弃的故事,在即将被抛弃的最后一刻,母亲心里仍然只有孩子,体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亲情—

—母爱。父母之爱贯穿我们一生,闪现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不能忘记呀!

这时主持人点明本次德育活动课的主题:“感恩亲情 回报父母”。 第二部分:找几名学生讲述搜集到的孝敬父母的故事 第三部分: 汇报实践活动,讲述对亲情的感受 按照下列步骤学生交流并汇报: 1、

健康状况

以后你能为父母的健康做些什么? 2、

心情:

父母每天的心情好吗?什么原因?你应该怎么做?

3、 作息时间:

4、饮食情况

A、是父母吃的营养品多,还是你吃的营养品多? B、当好吃的东西少时,是父母吃的多还是你吃的多? C、吃饭时是父母给你夹菜的次数多还是你给父母夹菜的次数多?

D、父母做饭依着谁的口味?你有什么感想? 5、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你打算怎样给父母过生日?

6、学生讲述在实践活动“体验母亲孕育之苦”和“当一周家长”中的体验和感受。

第四部分: 感受父亲的情,母亲的爱

给学生读准备好的文章,比如:《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为妈妈做点什么事》、《妈妈的白发》、《孝敬父母》、《一句问候也是爱》、《长大意味着什么》、《感恩的生活更美丽》等等,让学生从别人的生活故事中受到启迪,感受亲情的体现方式。

第五部分:将怎样报答父母?

从实践活动中和故事里学生体验了亲情,体会到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意;体会了当家长的不易,千辛万苦却无怨无悔。那么作为儿女今后将怎样报答父母呢?在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分别请学生和家长代表发言。

第六部分:教师总结

成长还在继续,回报也在继续。只要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心存感恩、心存感激、心存感谢、心存感动时,我们就会发现,生活是如此

的和谐和美丽。(放音乐《父亲》)

主持人宣布德育活动课结束。 第七部分:活动延伸

第一,参加学校开展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写演讲稿,使学生在写稿的过程中受到自我教育。

第二,利用学生在家的时间,让学生在父母面前敬孝心,还要让家长签字认可。(附反馈表)

篇三:孝顺父母的故事

篇一:(崇尚品德的故事)孝敬父母的故事_孝敬父母

从前,有个老人,妻子去世后一直一个人过着孤单的生活。他一生都是个辛苦工作的裁缝。因时运不佳,他身无分文。现在他太老了,已经不能做活儿了。他的双手抖得厉害,根本无法穿针;而且老眼昏花,缝不直一条线。他有三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结了婚,有了各自的家。他们忙于自己的生活,只是每周回来和父亲吃一顿饭。

渐渐地,老人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了,儿子看他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他心想:“他们不愿意陪在我身边,因为他们害怕我会成为他们的累赘。”他彻夜不眠,为此而担心。最后他想出一个办法。

第二天一早,他去找自己的木匠朋友,让他给自己做了一个大箱子。然后又跟锁匠朋友要了一把旧锁头。最后他找到吹玻璃的朋友,把他手头所有的碎玻璃都要过来。

老人把箱子拿回来,装满碎玻璃,紧紧地锁住,放在了饭桌下面。当儿子们又过来吃饭的时候,他们的脚踢到了箱子上面。

他们向桌子底下看,问他们的父亲:“里面是什么?”

“噢,什么也没有,”老人说,“只是我平时省下的一些东西。”

儿子们轻轻动了动箱子,想知道它有多重。他们踢了踢箱子,听见里面发出响声。“那一定是他这些年积攒的金子。”儿子们窃窃私语。

他们经过讨论,认为应该保护这笔财产。于是,他们决定轮流和父亲一起住,照顾他。第一周年轻的小儿子搬到父亲家里,照顾父亲,为他做饭。第二周是二儿子,再下一周是大儿子。就这样过了一段时日。

最后年迈的父亲生病去世了。儿子们为他举办了体面的葬礼。因为他们知道饭桌下面有一笔财产,为葬礼稍微挥霍一些,他们还承担得起。

葬礼结束后,他们满屋子搜,找到了钥匙。打开箱子后,他们看到的当然是碎玻璃。 “好恶心的诡计,”大儿子说,“对自己的儿子做这么残忍的事情!”

“但是,他还能怎么做?”二儿子伤心地问,“我们必须对自己诚实,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箱子,直到他去世也不会有人注意他。”

“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小儿子抽泣着,“我们逼着自己的父亲欺骗我们,因为我们没有遵从小时候他对我们的教诲。”

但是,大儿子还是把箱子翻过来,想看清楚在玻璃中是不是真的没有值钱的东西。他把所有的碎玻璃都倒在地上,顿时三个儿子都无言地看着箱子里面,箱子底下刻着四个字——孝敬父母。

一个老迈的父亲,儿孙满堂,本应享受天伦之乐,却被逼得用谎言来唤起儿子的孝敬,这难道不是“三伏心也寒”的事情吗?林肯说过:“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因此,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应尽心回报,怠慢父母是违背伦理的行为。莎士比亚说过:“逆子无情甚于毒蛇。”因此,我们要时刻长大以后应该以考心报答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篇二:孝敬父母的故事

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长辈,养育了后代晚辈,自然应受到后代晚辈的孝顺尊敬。试设想,一个对父母长辈出言不逊、举止不雅的人,能成为爱国成才、奉献力量的人物吗?古今往来的名人贤士,多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人物。请听我们三四班孝亲敬老故事会。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

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亲敬老小故事2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孝亲敬老小故事3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孝亲敬老小故事

从前有个家庭,只有一个老母亲和一个儿子过活。母亲做饭儿子种田,母亲把全部精神都用在疼儿子上,做好饭等儿子来吃,一边给儿子擦汗一边给儿子端饭,中午把做好的饭送到地头,晚上帮儿子洗脚,老母亲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儿子,可是儿子并不满意,老是觉得母亲做的不好,时常打骂母亲。母亲有时候心里也有气,可就是舍不得骂儿子。有一次他耕田到地头休息时,看到地头一乌鸦窝不只什么原因落到地上,那老乌鸦和小乌鸦他都认识,可不知为什么那老乌鸦行动困难,小乌鸦正衔着一只虫子送老乌鸦的嘴边,那老乌鸦没有接住虫子掉到地上,小乌鸦赶忙衔起来再送到老乌鸦的嘴边。这一幕让这个儿子心惊了,想起母亲的好,再想想自己对母亲的不好,真是虫兽不如。从些番然醒悟,决心做个孝子。当他回到家把热水瑞到母亲前并把母亲的双脚放进水盆的时候,母亲泪水流下来了,儿子的泪水也流下来了

故事2

一个老太太92岁了,早年丧夫,自36年前二子三女各自独立之后,她就轮流着在各子女家过活,原来是每家家都差不多十天左右,各个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对她很好,时间长了,她就过多地在二女家住下了 ,二女婿是个工人后来当个小官,靠工资生活,并不富裕,比其它几个略有不如。但老太太就是觉得二女婿贴心,心理更安稳,住的时间长了二女婿把老太太的生活习性都掌握,虽然没有多好的,但口味大都是随着老太太转的,一起生活了一年又一年,二女婿把父母都送走了,照顾老岳母的生活还是照旧。日复一日,简单的生活过了36年了。老太太依然健康。

一则是“方观承千里探亲”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几个月后,他们终于见到了二老。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己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篇三: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各地人民。

1.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4.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

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6.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

咬父亲。

7.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8.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9.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10.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11.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7、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1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8、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2、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3、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4、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5、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6、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7、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8、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0、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11、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12、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1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14、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15、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回报父母的故事)—陶行之 16、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17、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