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晓大师的故事

篇一:看元晓双花别曲想到六祖惠能

“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

--------看“元晓--双花别曲”想到六祖惠能

厦门闽南佛学院 中观

内容提要: 看歌剧“双花别曲”,其内容表述的是义湘和元晓的故事。其因国家的利益站在战争的对立面,而他们却拥有着真挚的友情,所以精彩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义湘和元晓的因缘始于百济和新罗为了庆祝战争胜利而举行的法会。在年轻的僧侣义湘拯救了因感到战争的虚无而反抗了战争至高无上的女王和金春秋及不懂事的浪徒——元晓之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随后义湘受到女王的亲睐成为了新罗佛教代表性大师,元晓则一个人一边精读佛经,一边酝酿得失的智慧。虽然义湘为了元晓能够面对凡尘世俗提供在芬皇寺说法的机会,但元晓却另辟奇径,两人走了不同的路。义湘虽然选择和元晓一起去唐朝,但是元晓在去唐朝的途中误饮骸骨内的尸水,从而领悟了“一切唯心论”的意义而放弃了唐朝之行。就从这里,我想起六祖惠能的故事,故由此,产生了对元晓与惠能的比较。

关键词:元晓 惠能 一切唯心论 弘法

一、元晓大师

元晓大师 [Wonhyo Daisa] (公元617~686),新罗僧人,他的中心思想是“一心”“和静”,致力于佛教的大众化,著作众多,为当时佛教的普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师俗姓薛,名誓幢,又名新幢。祖父仍皮公,父亲谈捺乃末。于新罗国二十六代,真平王三十九年,即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出生于押梁郡佛地村(今庆山郡慈仁县)。传说薛母因梦流星落怀而孕,怀胎十月后的某日,经过谷栗树下,忽觉胎儿即将出生,仓惶间无法回家,以夫婿的衣衫悬挂树林间,作为临时产房,天空同时出现五色云彩覆盖其间,元晓大师就在这树下诞生了,这树也因此而被称为「娑罗树」。

元晓自幼禀异聪颖,二十九岁于新罗皇龙寺出家,随师受业,四方参学,精研教义,博通三藏。因其文辞纵横,辩难风发,被号称为「万人之敌」。三十四岁,元晓听说中国大唐玄奘唯识教派兴隆,于是邀约同学义湘一同入唐求法。不料,途经陆路至高句丽(辽东地区)时,竟被误认是新罗国派来的间谍,在囚禁数十日后,终于无罪获释,东行计画因此作罢。十年后,元晓已四十五岁,新罗文武王元年,即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六六一),再次邀约义湘改采海路入唐。二人到了海门唐州边界,寻了船,预备渡海时,竟然遇上一阵风雨,加上天色已昏暗,不利前行,便借宿于路旁土龛。翌日清晨,环顾四周,只见古坟骸骨四散,但由于雨势未歇,道路泥泞难行,只好再宿一晚。到了半夜,就觉得有鬼作怪,辗转难眠。元晓大师因而有所感悟:「前晚以为是土龛,因此安心,不见有怪。今夜知道是寄居鬼乡,所以心生鬼业。可知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则龛坟不二。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别无心外之法可求!」因而决定携囊返国,不再前行。

此后他心境空灵,身居芬皇寺,研究佛经,著作无数。此间与瑶石公主生下一子,即薛

聪(新罗学者),自称“小性居士/卜性居士”。他走入百姓生活,致力于佛教的大众化,还写出了以减轻苦痛向往自由为内容的“无碍歌”。

新罗神文王六年(公元六八六),元晓大师于芬皇寺著作《华严经疏》至四十回〈回向品〉绝笔。是年三月三十日,在庆州南山的穴寺圆寂,世寿七十。元晓大师穷毕生精力将佛法平民化,加上不断努力研究与整理著述,开创了新罗佛教界与学术界的新纪元。高丽肃宗六年(公元一一○一),追谥为「和诤国师」,并建立「和诤国师塔碑」以兹纪念。

千年以来,元晓大师在韩国受欢迎的程度,有如「观世音菩萨」一般地普遍,时至今日,韩国学者专家撰著专论研究元晓思想者有之,歌颂追慕者有之,原因无他,只因元晓大师以一生岁月奉献佛教,关怀全民,有以致之耳!

二、从元晓想到六祖惠能

1、 同契“一切唯心造”

歌剧“元晓--双花别曲”演绎的是公元661年(文武王元年)新罗僧人元晓与义湘前往唐朝,在唐项城(今京畿道华城市)夜晚遇大雨,所幸路旁有一洞穴,二人便进去避雨。洞穴中黑漆一片看不清楚,两人就歇息了。半夜元晓觉得口渴难捱,起来意外摸到身旁有一瓢水,便端起来喝掉了,当时觉得是此生喝过最香甜的水。他谢过菩萨后继续睡去。次日早上醒来一看,不禁一惊,原来二人所在的洞穴是一个很大很旧的坟墓,旁边还有一个头骨。元晓这才意识到,昨晚喝的水原来是头骨里的污水,不禁胃脏翻腾起来。从此事他也领悟到菩萨的话“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骷髅不二”的真正含义,即:一切唯心造。他意识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外无法,胡用别求;世界上并没有极乐世界,此生也有极乐可寻,因此不需要去遥远的中国学习佛法。于是当日元晓与义湘分手,独自回到了新罗,而开始了弘法的路程。

如此,元晓所悟与惠能的“风动、幡动、心动”公案的理解正契。惠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惠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这个典故深刻地刻划出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风吹幡动,不离风、不离幡、不离心。若离风则幡不曾动,若离幡则不见风动,若离心则不知何为动。若离风与幡则心凭么动,若离风与心则谁说幡动,若离幡与心则风吹向谁家?悟者谓一切从心起,心不起则一切不起,心不动则一切不动,故说心动,亦为悟语。见物相状者看物静相、动相,幡不静故说幡动,亦为通俗表相说。研究功用者,研究幡为何动,察知由风在吹,无风吹则不动故说风在动,亦为原因追究说。风和幡都是你的真心。注意:心不是心念的意思,是本性的意思。而本性即是遍满宇宙、所以宇宙内的东西都是本性之一。体现的是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

2、 博通经藏,和诤贯通。

元晓教化的作风,突破了新罗当时的宗教形态,他深入经藏,研究教理,兴起新的学风,对《华严经》有著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说:「释尊说法岂有优劣哉?《华严》与他经虽有总别差异,并无胜劣之分。」 其一生著述百余部,二百四十余卷,无论质、量,均受后人所推崇。作品内容含括大、小二乘:华严、般若、唯识、法华,乃至净土、戒律等,无所不包,贯通了经、律、论三藏。

惠能的理论则比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的学说都更为明快简易,从而吸引了

更多的信徒,流行也更为久远。他的禅学思想对中国中唐以后的佛教及宋明理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元晓的思想重心在于「和会」与「和诤」──会通诸宗风,和诤诸宗门。把全部佛教「和会归一」。他不偏某一宗、某一派,或受一经一论的拘束。如此总摄一佛乘的思想,于其著述中可以明白得见。如《涅槃经宗要》里说:「统众典之部分,归万流之一味,开佛意之至公,和百家之异诤。」 《法华经宗要》说:「三世诸佛初成佛时,直至涅槃,为成就一切法门,达一切智地,一言一句皆为一佛乘。」 又《金刚三昧经论》中提到:「如来所说一切教法,无不令人入一味觉故,皆从如来一味之说,无不终归一心之源,故言一念即是一乘。」 如此宏阔、融和的思想是当时所未曾见的。

惠能则提倡“顿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发扬“众生皆有佛性”,提倡“佛非佛”——成佛不是特权,人人可修、人人平等,不分尊卑。以“当头棒喝” 的方式,讲求当下心中刹那的觉悟,“一念若悟,众生是佛”,使人一步到位,洞穿那些如梦幻泡影的世界假象,甚至解脱那些对“菩提树”、“明镜台”的执著,烦恼自去,回归本真,从而获得自由。惠能说,要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即以不生心念为宗旨,以看透表相为自性,以不执著为根本,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原来信以为真的东西的不实在,从执迷不悟的烦恼里觉醒。因此,就和释迦牟尼一样,惠能有教无类。神秀派来的杀手在听他直截了当的一说之下,茅塞顿开,明心见性,当即扔了刀子成了佛。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由来。

3、 广弘佛法,深入民心。

朝鲜半岛的文化背景特殊,佛教自始即与国家王权相结合,各宗各派的发展并未进入庶民阶层。当时有一位富于德望的老翁,曾对圆珍法师说:「佛法是王法之治具,佛法若衰,则王法衰。」 另在真平王时代,圆光法师为贵王、帚项二贤士说五戒:一、事君以忠;二、事亲以孝;三、交友有信;四、临战不退;五、杀生有择。这些戒法,可说是贵族佛教的伦理规范,一般大众并未接触。然而可贵的是,当时有一批僧人甘冒被指责为堕落、破戒的罪名,仍孜孜矻矻,努力地将佛法广布于民间,打破新罗佛教的贵族意识,元晓大师就是其中的特出者。

元晓悟机超妙,当时,太宗为培育优秀人才,遂敕令元晓住于公主的瑶石宫。其后,公主生了一子,名叫薛聪,天资颖悟,敏睿异常,博通经史,是新罗十大贤人之一。他能以地方语音通晓华夷各地民风,并能训解六经文学。海东明经者,至今传受不绝,薛聪实功不可没。薛聪出生后,元晓改换俗服,以俗家生活从事各种佛教活动,自号小性居士,于舞伶技者处,取大瓢瓜作道具,唱著《华严经》中「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的无碍歌,吟咏讽诵。就这么又歌又舞,走遍千家万户、大小村落,使得「桑枢瓮牖玃猴之辈,皆识佛陀之号,咸作南无之称」。元晓躬亲教化下层庶民,影响深广,可见一斑。

而惠能在韶州住持宝林寺(今南华寺)30余年,设坛讲经说法,悉心传道,弘法不辍,为其后开辟“南宗”奠定了基础。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门徒数以千计。其后,他的弟子集录其讲经的要义,编纂成《坛经》一册。惠能对传统佛教教义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在新罗,由于元晓等人的努力,使新罗佛教从此得以人间化、大众化,而元晓教导念佛的法门,更是影响至今。元晓出生在佛地村,出家后捐献家宅作为寺院,名「初开寺」。「元晓」原是方言──「佛日初辉」之意,这层因缘似乎也巧合地说明他将佛法普济庶民的

悲愿,是其来有自的。

惠能亦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极大。在他圆寂后,他的弟子传承禅法,形成南北二宗。北宗即是荷泽神会门下,称荷泽宗。南宗则以南岳怀让门下的洪州宗,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的石头宗为代表。

惠能禅法在北宗荷泽一派的推动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为禅门正宗,但荷泽一派因后继无人,在唐末衰亡。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反而是南宗门下。南宗门下,后来形成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沩仰宗、广东云门宗、江苏法眼宗五宗,即“一花开五叶”。后来,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云门宗、临济宗更远播欧美。在中国、日本,则是临济宗、曹洞宗两宗最盛。

4、 行径不羁,德行莫测。

从这点来看,惠能与元晓是有所不同的!

开悟后的元晓,言行羁狂,浪迹尘俗。有时随兴入于酒肆,有时于祠中抚琴;或讲经论道,或参禅念佛。偶而留宿闾阎,或随性寄于山水,任运随机,优游自在。

元晓一生异行,颇受非议。当时,新罗王曾设百座《仁王经》大会,遍请有德僧人,元晓亦在推举之列,却因其它大德嫌恶而遭排斥。不久,王妃罹患痈肿,群医束手,国王听从巫师的话,遣使到国外求医。渡海到唐途中,使者遇见一位老翁,邀请他进入龙宫。龙王(名钤海)告诉使者:「王妃是青帝的第三女儿,今龙宫有《金刚三昧经》1,欲借王妃之病为缘,使此经在新罗国流布。」于是龙王交代使者将经本带回,交由大安圣者诠释,并请元晓大师造疏宣说,王后即可不药而癒。

使者如实禀报,国王大喜,立即召请大安入宫,并命元晓造疏,于黄龙寺开讲。王医道俗一时云集,称扬之声四起。元晓唱言:「昔日采百椽时,虽不预会;今朝横一栋处,唯我独能。」在座大德闻言自愧,深悔当时失察。

元晓尚有另一异行闻名遐迩:一次驻锡于庆南梁山郡长安面佛光山的「掷板庵」,药石时间,他以天眼见到中国有一古刹,即将倾塌,连忙放下碗筷,拿起盘子便朝中国古刹方向掷去。当时在古刹中用餐的大众,听见空中传来阵阵怪声,纷纷走出查看,只见一奇异之物在庭院中旋转不停。说时迟,那时快,轰然一声巨响,大地震动,寺院在刹那间化为断垣残壁。险遭不测的大众,受惊之余,往前探看,只见一陶制盘碟,上面写著「海东元晓掷盘救大众」。众人啧啧称奇,一起朝东礼谢。至今,梁山通度寺属于比丘尼道场的千圣山内院寺,仍有文献记载此一异行。

三、小结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元晓的修行正如惠能《坛经》中开篇所言:“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亦应《自序品》中记载,惠能大师把母亲安置好后,来到五祖面前,五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听了此语,便将其留下作务。故惠能在《坛经》中说:“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污染的佛性是我们本来具足,若我们敢于直下承当,便悟如来大光明藏。而元晓则即当下把1、《金刚三昧经》一说是由义湘后禅师从中国带回新罗,后为元晓所注。其论后来这部疏传入中国,即是著名的《金刚三昧论》。

握,每每都在当下处可以放下一切!所以,各位,莫向外求,战胜自己,承当起来,你才是丈夫,你才能真的快乐!亦即应《决疑品》中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

元晓有无碍歌: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生命和死亡,终将会超越。

惠能大师则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元晓大师 (公元617~686年)

惠能大师(公元638~713年)

参考资料:

《六祖法宝坛经》

篇二:佛说阿弥陀经元晓疏

佛说阿弥陀经疏

元晓大师

将释此经,三门分别。初述大意,次释经宗致,其第三者,则入文释。

第一述大意者,夫众生心之为心也,离相离性,如海如空。如空之故,无相不融,何有东西之处;如海之故,无性是守,岂无动静之时。尔乃或因染业,随五浊而长流;或承净缘,绝四流而永寂。若斯动静,皆是大梦。以觉望之,无流无寂。秽土净国,本来一心;生死涅槃,终无二际。然无二之觉,取之良难;迷一之梦,去之不易。所以大圣垂迹,有遐有迩;所陈言教,或褒或贬。至如牟尼善逝现此秽土,诫五浊而劝往;弥陀如来御彼净国,引三辈而导生。今是经者,斯乃两尊出世之大意,四辈入道之要门。示净土之可愿,赞妙德而可归。妙德可归者,耳闻经名则入一乘而无反,口诵佛号则出三界而不还,何况礼拜专念、赞咏观察者哉?净土可愿者,浴于金妙莲池,则离有生之染因;游玉树檀林,则向无死之圣果。加复见佛光入无相,闻梵响悟无生。然后乃从第五门出,回辔生死之苑,憩烦恼之林。不从一步,普游十方世界;不舒一念,遍现无边三世。其为乐也,可胜度乎?极乐之称,岂虚也哉?

言佛说者,从金口之所出,千代不刊之教。阿弥陀者,含实德之所立,万劫无尽之名。能所合举,以标题目,故言《佛说阿弥陀经》也。

第二辨经宗致者,此经,直以超过三界二种清净,以为其宗。令诸众生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以为意致。何者名为二种清净?如论说言:此清净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乃至广说故。然入此清净有其四门:一圆满门,唯佛如来得入此门,如《本业经》说。二一向门,八地已上菩萨得入此门,如《摄大乘论》说。三纯净门,唯有第三极欢喜地已上菩萨得入此门,如《解深密经》说。四正定聚门,唯无退者得入此门,无邪定聚及不定聚。如《两卷经》说。通论极乐世界,具此四门。今此经宗二种清净,正示第四正定聚门,不定声闻,及说凡夫亦得生故。《论》说二乘种不生,决定种性不得生故。《声王经》说安乐世界阿弥陀佛有父母者,是变化女非实报女。《论》说女人不生彼者,无实女故。知变鸟,此亦如是故。又复虽有父母而非胎生,寔是化生,假为父母。如彼经言:若四众能正受彼佛之名号,以此功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当知父母,假寄之耳。又彼经言:阿弥陀佛与声闻俱,如来应供正遍知,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而《观经》

说彼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城小身大,不相当者,当知彼佛有众多城,随众大小城亦大小,大城之中示以大身,小城之中现以小身。《声王经》十千由旬者,是与声闻俱住之城,当知佛身相当而住。《观经》所说身高大者,当知其城亦随广大,与诸大众俱住处故。如两卷经及此经中,池中莲华大小悬殊,随池有大小其华亦大小,当知城身大小亦尔。其余相违,准此而通。或说:《声王经》中说有父母,是显彼佛所住秽土。是义不然。所以然者,彼经既说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又下文言有二菩萨,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侍立左右,此等悉是净土相故,不异《观经》之所说故。当知彼经所说提婆达多及魔王等,悉于净土变化所作,不由此等为非净土,如化畜生非秽土故。且止乘论,还释本文。

此下第三入文解释,文有三分,序、正、流通。

序分之中有其六句,于中前二是其标句,其后四事证成前二。 言如是者,总举所闻之法,表有信顺之心。言我闻者,别提能闻之人,表无违诤之意。

下四则引二对证成,明忆闻时处,成能闻之不谬。既有大师大众,证所说之可信。于中委悉,如常可知。

第六序

元晓大师的故事

大众有三,先声闻众,次菩萨众,后杂类众。声闻众中,舍利弗者,此云身子。目揵连者,此云赞诵。迦葉者,此云饮光。迦旃延者,此云扇绳。摩诃拘絺罗者,此云大膝。离婆多

者,此云假和合。周利槃特伽者,此云蛇奴,或云小道。难陀,此云庆喜。阿难陀,此云欢喜。罗睺罗,此云覆障,或云宫生。憍梵波提,此云牛齝。宾头卢,此云耆年。颇罗堕,此云利根。迦留陀夷,此云黑上,此是悉达未出家时师也。劫宾那,此云房宿。薄拘罗,此云善容。阿?楼驮,此云无贫,或云如意。菩萨众中,阿逸多者,此云无能胜。乾陀诃提者,赤色。余则可知。

尔时佛告已下,第二正说分。于中有三:一者,正示二种清净果。二者,劝修二种正因。其第三者,引例证成。

初中有二:略标,广解。中二句,先标依果,后标正报。释中亦二:先释依果,后释正报。

依果清净之中,义门有二,文相有六,别总功德有其十五义。门二:一释名门,二辨相门。六者,名门开二,相门分四故。别总十五者,别有十四,总成一故。别有十四者,六文之中有其四例:前二各有一,后二各有二,第三文中开三,第四文中分五,是故合有十四功德。

第一文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是无诸难功德成就。如《论》颂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第二文言:七重栏楯罗网行树者,是庄严地功德成就。如《论》颂言:杂华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

第三文中有三功德,池水金沙者,是庄严水功德成就。如《论》颂言:诸池带七宝,渌水含八德。下积黄金沙,上耀青莲色故。

阶道楼阁有金银等者,是种种事功德成就。如《论》颂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莲华如轮青色青光等者,庄严妙色成就功德。如《论》颂言:无垢光焰炽,明净耀世间故。

第四文中有五功德,一妓乐功德,常住天乐故。二宝地功德,黄金为地故。三雨华功德,六时雨华故。如《论》颂曰:金地作天乐,雨华散其间。欢乐无疲极,昼夜未尝眠故。四自在功德,乘通游行故。五受用功德,饭食经行故。如《论》颂曰:供养十方佛,报得通作翼。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然彼土食有二种:一者内食,如此论说。二者外食,如余经说。如《两卷经》言: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饭食自然盈满。虽有是食而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足。今此经言饭食经行者,文相合于受用外食也。

第五文中有二功德,如变化功德,化作众鸟说妙法故。如《论》颂曰:种种杂色鸟,各各出雅音。闻者念三宝,忘想入一心故。二大义功德,无恶道等之名体故。如《论》颂曰:大乘善根男,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案云:经说无有恶道讥嫌,论显无有人道讥嫌,互举之尔,义如所说。

第六文中有二功德,如《论》说言: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虚空中,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二者庄严性功德,如《论》说言:庄严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生善根故。今言自然间生念三宝心者,正是性心,

篇三:山东省济宁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2016.01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要真正品出陶诗的纯真韵味来,有一点要明确:陶潜的诗虽然属于抒情诗,但与一般抒情诗不太一样。一般的抒情诗,所抒发的往往是强烈的感情,也就是所谓的激情。如李白的《下江陵》、杜甫的《登高》、王翰的《凉州词》等都是把话说得很绝的。王昌龄《从军行》就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翰的《凉州词》更是彻底,连生死都无所谓,只要把酒喝个痛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凡人回。”王维《渭城曲》则宣称,喝吧,这是朋友的最后一杯酒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激动的情感都是非常鲜明而强烈的,而陶渊明的诗,则不太相同,好像没有什么激情似的,这就有陶渊明的特点了。这种特点,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他的语言、他的文字,不像一般诗作那样词采华丽,而是相当朴素。

朴素,本身并不一定就是美的。从字面上孤立起来看,是很平淡的。但是平淡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深沉,主要靠整体结构中各关键语词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和照应,字里行间,默默地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构成一种有机的情感和景物的“场”。现代人“场”的概念是物理的,而古代类似的“场”的概念则是心理的,他们把这种心理的“场”叫做“意境”。太强烈的字眼,和诗中悠然的、飘然的心态就不和谐,形不成关联的意境,甚至还可能破坏相互关联着的意境。这里所说的意境是内在的、微妙的,它不在语言表层之上,而在话语以下,又在话语之中。

他的《归园田居》有一系列景象:尘网、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南野、园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户庭、樊笼,都很平常,表面上是客观罗列,但实质上都是主观的,被“意”同化、统一在一种精神境界之中。这种同化是不着痕迹的同化,统一在诗人无意的、从容的、不为任何外部动机也不为自身内在欲望所役的一种心境里。这里的大自然平静安然,顺其自然才是真正的自然。真正动人的意境,用语言是无法描述的,这就叫“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境”统一着一切。但它以不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为上,连诗人的技巧都不能留下痕迹,这样品位才高,这样的作品才是神品。在看似平淡的、没有什么诗意的对象上,诗人感觉到一种享受,这种享受的特点,好像是没有享受。多少年来,一直没有人感到,他却感到了,而且用他自己从容不迫的、宁静致远的风格表现出来了,这就是伟大。

(摘自孙绍振《月迷津渡》,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抒情诗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抒情诗往往更富有激情,所抒发的感情非常鲜明而强烈。

B.与王昌龄的《从军行》相比,王翰的《凉州词》感情更鲜明强烈。

C.陶渊明的诗虽属抒情诗,但与一般抒情诗截然不同,没有激情。

D.语言文字上,陶渊明的诗相当朴素,而一般抒情诗则词采华丽。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渊明诗歌的语言文字与一般的抒情诗相比,是朴素的、平淡的,也很难说是美的。

B.当关键词通过相互关联,构成有机的情感和景物的“场”时,平淡就能转化为深沉。

C.古代人所提出的“场”的概念是心理的,又被称做“意境”,它是内在的、微妙的。

D.太强烈的字眼,和诗中悠然的、飘然的心态就不和谐,就形不成甚至破坏关联的意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等五位诗人的例子,表明唐代诗人比晋代诗人抒发的情感更加鲜明而强烈。

B.《归园田居》的系列景象,表面上是客观的,但实质上是主观的、被“意”同化的。

C.真正动人的意境不需要用语言和技巧表达,顺其自然,全靠“意境”统一着一切。

D.陶渊明能把从看似平淡的对象上感觉到的与众相同的享受,以独特的风格表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东坡自黄徙汝,过金陵。荆公野服乘驴,谒于舟次,东坡不冠而迎,揖曰:“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曰:“礼岂为我辈设哉!”乃相招游蒋山。在方丈饮茶次,公指案上大砚,回:“可集古人诗联句赋此砚。”东坡应声曰:“轼请先道一句。”因大唱曰:“巧匠斫山骨。”荆公沉思良久无以续之乃起曰且趁此好天气穷览蒋山之胜此非所急也。是日,田昼承君与一二客从后观之,承君曰:荆公寻常好以此困人,而门下士往往多辞以不能,不料东坡不可以此慑伏也”。

(《曲洧旧闻》)

4.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头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可集古人诗联句赋此砚 赋:描写

5.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荆公沉思/良久无以续之/乃起/曰/且趁此好天气/穷览蒋山之胜/此非所急也

B.荆公沉思/良久无以续之/乃起曰/且趁此好天气穷览/蒋山之胜此/非所急也

C.荆公沉思良久/无以续之/乃起曰/且趁此好天气穷览蒋山之胜/此非所急也

D.荆公/沉思良久/无以续之/乃起曰且趁此好天气/穷览蒋山之胜此/非所急也

6.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游褒禅山时,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道理,以此勉励自己和他人。

B.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感慨。

C.古代称谓中,方式较多,不一而足,如上文“庐陵萧君圭君玉”。其中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D.苏东坡因改任路过金陵,没戴官帽就忙着去拜见王安石,自己虽很抱歉,但王安石却并不在意,反而宽慰他,相邀游山。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5分)

(2)荆公寻常好以此困人,而门下士往往多辞以不能,不料东坡不可以此慑伏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注】①阿:山岭。②景:同“影”,月光。③时易:季节变化。④夕永:夜长。⑤无予和:没有和⑥⑤③④②①

我应答的人。⑥终晓:直到天亮。

8.诗中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论语·为政》)

(2)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两句否定了生死等同的虚妄之说,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

(3)《赤壁赋》中的“,”两句化用了曹操面对大江饮酒并持长矛吟唱的故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铁树的处女之花

林清玄

在花园里的金橘果落完的时候,旁边的铁树开花了。

从前听乡下的长辈说过,铁树要十年才会开花,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因此,铁树开花也是一种幸福之兆、祥瑞之兆,凡看见的,都会沾染喜气。我曾经多次看过铁树开花,每一次都感到难值难遇,常会感慨地想: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看铁树开花又能有多少回呢?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中山纪念馆的花园,同时看到七棵铁树开花,每一朵花都有路灯的柱子般粗,高达四五尺,使人忍不住会大叹世间的神奇。

然而,纵使看见公园里的七棵铁树开花,也没有像自己院子里的一棵铁树开花,令我感觉欢喜。因为,这是我自己种的铁树,生平的第一次铁树开花。我每天清晨浇水时,总会忍不住向铁树道喜,并深深分享它开花的喜悦。

铁树开花与其他的花大有不同。先是从刚硬的叶梗中心,长出一团如排球大小的柔软肉球,是细致的米色。那肉球随着时间增生拉长,一尺、两尺、三尺,最后长成一个四尺长的圆锥状花朵,大花中密密生着小花。铁树开花的过程长达四个多月,过程缓慢而神奇,常令我误以为铁树的花永远不会凋谢。但我随即生起这样的念头:世上并没有永不凋谢的花!

铁树的花期维持如此长久,或者这就是称它为“铁花”的缘由吧。

在院子里喝茶的时候,我常和妻子讨论着:“一朵铁花不知道多久的时间才会完成它开放的过程。” 当铁花的顶部从圆形变成圆锥,终至成为锥尖,我们知道,铁树已完成处女之花,即将凋落了。果然,它最后的盛放维持了两个星期,有一天黄昏,我们在院子里喝茶,突然听见一声咔嚓,转头一看,铁花啪啦落在了地上。

我把铁花捡起,放在桌上,观看它最后凋零的样子。我想着:铁树难得开花,终有开花之期;铁花固然长久,也终有凋零之日呀!这世界,每一朵花的兴谢虽有长短之分,却无断灭之别。每一朵花都是因缘所生,在因缘中灭去,是明明白白的,人力所不能为的。

世间最有势力的人、最刚强的植物、最难逢的事件,正如眼前之花,无法免去因缘的兴谢。我想起唐

朝高丽的元晓大师曾说:“纵使尽一切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花如是兴谢,情感如是兴谢,因缘如是兴谢,生命中的一切过程不也是这样子兴起与谢落的 吗?与其为情感的兴谢、因缘的生灭而哭泣追悔,还不如把握当下,一往无悔地生活。

铁花开的时候,妻子还怀着身孕,孩子两个月大时,铁花才落下来。但故事还没有完结,在铁花凋落的底部,竟长出小小的黑红色种子;到儿子八个月大,铁树的种子才完全成熟,大小如拇指,坚硬似铁,数一数,共有八十三粒。

我把三粒“铁子”种在花园,期待来年能长出新的铁树。其余的八十粒种子和那一朵铁花则摆在架上,每天看见时,内心对铁树开花的光阴有一种痛惜和缅怀。

我的痛惜是,我们虽全心追求美好的境界,生命中却总不免遗憾遗欢。我的缅怀是,时光虽不可挽回地逝去,但总会留下余情余韵。

在我观看铁花兴谢的时光里,铁树也见证了我这一年来生命的变化,但铁树默默无语,只把全副心力用来开花结子。不像社会上一般世俗的人,对自己的情感用心太少,却对别人的情感用力太多。

在我聆听孩子的笑语中,我也知道,生命只有不断地承传,在每一个片刻里,才会发生更好的体会。 铁花终究不能回到树上,我只有修剪芜蔓的枝叶,等待下一次的开花。

开完了处女之花的铁树,下次开花是什么时候?一年,十年或百年?问铁树,它默默无语。但是我知道,金橘落果处,铁树开花时;万法随因缘,天地不自私。如果内心常保有开花的祝愿,在因缘成熟的时候,最刚硬的心,也会开花。

(选自《林清玄自选文集》,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铁树四个多月的开花过程是:从叶梗中心长出肉球,然后肉球增生拉长,到长成四尺长的圆锥状,最后花顶部的圆形变成圆锥、锥尖。

B.我常和妻子感慨“一朵铁花不知道多久的时间才会完成它开放的过程”,意在表明铁树的花期维持如此长久,正是“铁花”得名的缘由。

C.“纵使尽一切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引用这句话意在强调世间的许多事物都有兴谢的规律,人的一切努力都会是白费的。

D.作者看到那八十粒种子和摆在架上的那朵铁花时,内心常有一种感慨:我们生命中却总不免有遗憾遗欢,但时光也总会留下余情余韵。

E.文章先写铁树花开,目的是引出儿子降生带来的欣喜。用铁树花开,象征儿子降生;铁树成熟象征儿子成长,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铁花”是一种很独特的花,它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哪里?(6分)

(3)文章先写中山纪念馆的铁树开花,有什么作用?请加以简析。(6分)

(4)铁树开花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思考?请分条概括。(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