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励志故事

篇一:军队励志格言

军队励志格言

有一床军被盖四季,有一双军靴征八方, 有一声军令震山河,有一种军魂惊天地, 有一颗军徽放光芒,有一片军心永向党

穿上军装你就与众不同,听到军号你就勇敢冲锋; 唱起军歌你就心潮汹涌,仰望军旗你就力量无穷; 融入军旅你就责任更重,作为军人你就无比光荣。 是猛虎,就该威震群峰;是雄鹰,就该搏击长空; 是蛟龙,就该翻江倒海;是利箭,就该笑傲苍穹; 是金盾,就该守护安宁;是军人,就该沙场争雄。 争米数,夺秒数,赛环数,

昔日精兵瞄准强敌苦练本领铸和平;

练体能,强技能,拼智能,

今朝劲旅立足实战科技强军谋打赢;

扩带宽,增流速,变比特,

未来将士主导信息数字战场展风流。

信念是军人的“方向盘”,不能偏;

奉献是军人的“粘合剂”,不能少;

执着是军人的“加油站”,不能停;

精武是军人的“推进器”,不能松; 武器是军人的“倚天剑”,不能钝。

人格是做人的品牌

智是进德之基

权力是把“双刃剑”

淡泊是心理的“免疫剂”

讲正气,有底气,说话办事才硬气

官兵友爱像一汪清泉

团结是班子的生命

批评是治病救人的“良药”

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和谐

与战友相处,真情永远胜过技巧

离基层官兵越近,离真理就会越近

求实+务实=落实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成事一件

不怕默默无闻,就怕碌碌无为

改进作风不用愁,就怕干部不带头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素质提高一分,工作推进一步

搭“桥”造“船”,“过河”不难

人才是关键,育人当“校长”

基础天天打,基层年年建

拥有理想,心灵的田园就充满希望

生命因奉献而精彩

军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没有天分,只有勤奋

逆境是培育人才的学校

能吃苦的最高境界,就是从苦中品出甜味来纪律中蕴含着无穷的战斗力

在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中升华人生让爱情的琼浆更鲜美

篇二:军营故事二则

央广网天津7月8日消息(记者李艳 通讯员杨峰 刘文勇 白寒)天津陆军预备役高炮师师长张林成从军33年如一日,矢志强军梦,妻子全力支持国防事业,默默挑起家庭重担,在儿子参加国庆阅兵训练期间隐瞒自己患乳腺癌做手术的消息,儿子爱军精武,热爱国防,因工作出色荣立二等功,为母亲带回一份特殊的礼物。

张林成1米八的个头,身板笔直,声音洪亮,33年的从军经历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举手投足之间无不透出军人坚毅果敢的气质和作风。在前几天刚刚举行的年度高炮实弹战术演练中,张林成率领全体参训官兵,打出了8次命中目标,命中弹数11发、其中击落拖靶2具的优异成绩。

1981年秋天,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的张林成得知了征兵开始的消息,从小就有着军人情结的他兴冲冲地赶到镇武装部报名。没想到,这个举动不仅成为他事业的开端,也成就了一生幸福美满的姻缘。妻子奚卫军在征兵现场看到了张林成,他高高的个子和朴实忠诚的表现深深吸引到了她。1985年底,已经当上连长的张林成和奚卫军喜结良缘,但还没休完婚假,张林成就接到部队电报,立即返回营区为上前线做准备。

军人的职责就是奉献,一旦有战事或其他大的活动就必须冲锋在前。在硝烟弥漫、炮火纷火的战场,张林成带领全连官兵英勇作战,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被评为“老山作战模范干部”,还荣立三等战功一次。作战间隙,张林成就趴在猫耳洞里、打着手电筒反复翻看一封封家信,那是妻子给他寄来的一张儿子100天的照片,小家伙胖嘟嘟的,正咧着嘴朝他乐呵。一张薄照片,张林成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亲了多少遍,也不知道梦见了多少遍。

张林成说,当时好几个战友上了前线就再也没有回来,心想若自己当时也回不来,肯定会留下终生的遗憾。张成林一直很感激自己的家属,总觉得对家庭、对妻子和儿子亏欠的太多,他说,没有妻子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一直都是妻子在默默支持他前进

1988年6月,张林成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从前线返回营区,旅长第一个批准他回家探亲,张林成归心似箭、马不停蹄,恨不能立刻插上翅膀飞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可刚到家门口,从未谋面的儿子看到突然来了个“陌生人”,撒腿就跑开了。就连晚上睡觉都不让他上床,一个劲儿地往下踹,一直等到半年后儿子才有了爸爸的概念。

从军33年,张林成无论是在野战部队还是在预备役部队,无论是在演兵场还是在抗洪一线,都留下他忙碌而坚实的足迹,连续两次被北京军区表彰为“优秀参谋长”,收获了军事训练先进个人、信息化建设先进个人等数不清的荣誉。他说,自己的成绩有一半数要归功于妻子。这些年来,张林成与家人总是聚少离多,妻子奚卫军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挑起了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始终无怨无悔地支持着张林成的事业。奚卫军说,既然选择了军人就是得付出,她总觉得丈夫很不容易,所以宁愿自己吃点苦,也要支持丈夫把工作干好,在她看来,舍小家才能顾大家,国家好小家才会好。

如今,当年那个光着屁股在家门口玩泥巴的孩子,也已经长成了一米八五高的男子汉,高中毕业后,从小在军营长大的张凯子承父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参军入伍。2009年,还在军校上学 1

的儿子张凯赶上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阅兵,有幸成为陆军学员方队中的一员。那年夏天,正当张凯在阅兵村刻苦训练积极备战阅兵的时候,母亲奚卫军却感觉身体不舒服,到医院一检查,竟然是乳腺癌!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父母考虑到对于一名军人来说,一生可能只有唯一一次参加国庆阅兵的机会,为了不让孩子留下终生的遗憾,他们决定:“对儿子隐瞒母亲的病情,直到阅兵结束”。

载誉归来后,看到做完手术后卧病在床、头发也因化疗而全部脱落的母亲,张凯心如刀割,长跪不起,和母亲一起抱头痛哭。所幸的是,奚卫军的手术做得非常成功,目前身体状况恢复良好,曾经因化疗而掉光的头发又重新长了出来。而这5年来,为妻子泡脚按摩、陪妻子散步进行“体能训练”,基本上成了张林成每天的必修课。

儿子张凯经过在军营11年的摔打磨炼,也已经成长为天津警备区警卫连的连长,去年张凯因为工作出色,被北京军区评为优秀基层带兵干部标兵,还荣立了二等功一次。张凯说:“当主官带连队了,就得要带个像模像样的连队出来。我的叔叔参加九江抗洪荣立一等功,父亲也参加作战荣立三等功,这个家庭氛围也深深地感染着我,我要向父辈们好好学习。”

一块高地,虽然海拔高度只有83米,却永远雄踞于我的情感之巅;有一座军营,响亮的名字叫“济南第二团”,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83高地”就是这支英雄团队的练兵场,它位于闽南某地,一茬茬官兵在这里摔打、淌汗,百炼成钢。

此时此刻,我身在上海国际大都市,却于记忆深处努力搜寻着“83高地”铸魂励志的点点滴滴。思念如影随形,心绪如鼓似潮。倚窗而立,我静静守候那些星星点点的往事,守望着我的“高地”岁月。

“83高地”,见证了我平实、艰辛而又充满激情的军旅跋涉。1976年初,在农村插队后考入某市文工团的我,毅然打碎到上海戏剧学院攻读导演专业的美好梦想,入伍到“济南第二团”三营九连。这是一个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的连队,曾被原福州军区授予“基层文艺活动

先进连”。初来乍到,我为“专业对口”而暗自庆幸,可不久后的遭遇却让我暗暗叫苦。原来,九连不仅文艺活动开展经常,而且军事训练抓得更紧。在方圆数百亩的“83高地”上摸爬滚打、夺占“山头”,是家常便饭。一段日子下来,我的胶鞋和军服都磨出了口子,手掌和肘部也都磨出了老茧,累得腰酸腿疼,我一度怀疑自己的人生选择是否有误。

偶然的机会,我聆听了一位老首长的传统报告,了解到团队的英雄战史,心灵深受震撼。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济南战役里,团队的先辈们冲锋陷阵、连续突击,架设木梯奋勇攀登,将红旗插上了12米高的济南城头,其场景何其壮烈,何其威武!地面高度12米,固然是一个可以测量出的数据,但攻城勇士的精神高度,却高山仰止,不可测量!于是我想,“83高地”,不也正是这样的精神高地吗?

打那以后,“济南团魂”荡涤去我的幼稚天真,“83高地”磨砺出我的朴实坚韧。我不仅仅是这个英雄团队的皈依者,而且还是一个被塑造者。日复一日的军旅征程,我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平凡工作。孤寂的日子和执著的追求日夜塑造着我,艰苦的训练洗掉了我脑子里的花花绿绿,文化活动的开展使我的特长得到充分展示。很快,我就在同年度兵中脱颖而出,当兵第9个月就当了班长,第二年入了党,第三年被提拔为排长。更可喜的是,经过团魂的感召和激励,我的眼界开阔了, 3

精神升华了,军政素质提高了,尤其是能够自觉地站在“精神高地”上思考自己的人生抉择,这是难得的一笔财富!

军旅生涯,有一段难忘的时光激荡着我的心怀。那时,边境出现紧张局面,我所在的师受领了战斗任务。“济南第二团”一连等连队是执行作战任务的尖刀连,因为该连干部缺编,师部就在全师范围内挑选优秀干部补充到一连。大家心里都明白,到了一连就意味着要上前线、打头阵。一天,团政委任焕彩找我谈心,问我是否愿意到一连任职。我意识到,国家是自己的,自己也是国家的,国家需要,就是个人的最大需要;在人生的跋涉中,事业的道路最长,在感情的天平上,祖国的分量最重。为此,我坚定地做出了到一连去接受战火考验的选择。

在一连当了两个月副指导员后,我升为代理指导员,这时,边境作战开始了。“铁匠不怕四溅的火花,战士不避横飞的弹雨。”我和连长王克安一起组织临战训练,随时准备带领全连官兵上战场,“83高地”也因此被我们磨得寸草不生。半年后,我被正式任命为指导员,而那时,军龄才刚4年多点,是全师最年轻的指导员。资历虽浅,年龄虽小,因有“精神高地”的砥砺,我浩云荡胸,激情迸发。当指导员3年,连队被评为“硬骨头式”连队,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自己也于1980年底被福州军区表彰为“模范指导员”,并于1981

年5月作为福州军区的唯一基层代表,光荣地坐上“三叉戟”,进京出席全军青年工作会议,受到时任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亲切接见。

无论我在哪个岗位工作,心灵都与“83高地”紧密相连,都与“济南团魂”生死相守。虽然现在我已经走上了师领导的岗位,但军旅人生中最美的时光仍是在“83高地”冲锋突击的日子。我常想,军旅的定义就是奉献,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里,明知是短期的义务,却豁出命地苦练那种自己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的技战术;明知推演的一个又一个作战方案,可能一生当中都用不上一次,却偏偏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其中,随时准备执行上级的命令,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如今,我走出了“83高地”,但“83高地”却走不出我的心。她就像一位久违的亲人,坚毅而质朴地舒展着无比壮美的胸怀,紧靠在彩云之南那座火热的英雄团队身边,点缀着我金戈铁马的梦想,永远值得珍惜、守望??

时光飞逝,一转眼又是十二月,在这样秋冬交替的时节,悲喜交加,百感交集,老兵说,当你再一次戴上大红花的时候,意味着你要离开了,告别火热的军营,告别朝夕相处的战友们,在这样的日子里,湖北省军区舟桥旅报道员徐晨来到二营六连,记录下这些有纪念意义的瞬间。

5

篇三:励志故事

一只不向命运屈服的蝉

1990年7月,她出生在河南南阳一个普通的家庭。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她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但是在她两岁那年,一场高烧让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变。出院后,她不能再发出声音,想要东西就比划着哭。

为了给她治病,1993年,全家人南迁到父亲打工的广东。医生的诊断让人很泄气:听力无法康复。就这样,4岁时,父母开始教她手语、认字、发音。爸爸编写了一个教学大纲,妈妈按照这个大纲教她。有些字符她模仿不了,妈妈就用手放在她嘴里摆舌位,这样她学会了用拼音识字。

尽管双耳失聪,她的父母并没有将她送进聋哑学校,而是让她在普通学校跟健全孩子一起读书。由于听不到同学说话,她不敢主动跟别人说话。也就是从那时起,她开始了大量的阅读。读的第一本书是《漫画西游记》,她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鲁迅、莎士比亚、泰戈尔、歌德、曹雪芹、卢梭、罗曼·罗兰、曹文轩、贾平凹、史铁生、韩寒??她喜欢上了读书,她喜欢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她觉得很神奇,当不具备说出语言的能力的时候,文字竟然可以代替(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军队励志故事)嘴巴,去倾诉你所要表达的心事。

看的书多了,她开始学着写点东西,她的写作文采逐渐显露出来。渐渐地,她开始用电脑写作、用电脑作画、上网与人交流。有了电脑陪伴,她与外界交流也更多了。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她先后写出了《童言无忌三国志》、《童言无忌泡泡狗》、《童言无忌小王子》、《童言无忌成吉思汗》等书籍。

2005年,她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假如我是海伦》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主席邓朴方作序,一经上市就在青少年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著名作家史铁生曾这样评价:“她更能够听见内心深处的声音,说出被喧嚣的白昼所忽视的话语。”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先后获得第八届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五届广东省新人新作奖,还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初三下学期,她的视力突然急剧下降,变成了近视眼。她在网上查找有关近视的知识,发现90%的近视是由于“光污染”导致的,也就是说,“凶手”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荧光灯。

她决定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勤奋,去发明一种既不伤害眼睛又无辐射的健康环保台灯。父亲非常支持女儿的想法,在家里给她布置了一个实验室。学校也很支持她,为她安排了一名指导老师。2006年夏,经过不断试验,数千次的失败,她终于发明了“S.E.E技术及其绿色环保直流荧光灯装置”,并且获取了国家专利,被评为“年度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专利项目”。

2006年12月,加拿大一个企业的总裁苏佐刚先生辗转找到她,表示愿意以上亿元的价格独家买断她的专利。苏总裁又为她提供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室,让她与企业生产技术人员一起反复试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种取名为“聪明灯”、无频闪无电磁辐射的灯具终于问世了。2007年7月1日,由她发明的“惠视聪明灯”正式进入中国灯具市场销售,而年仅17岁的她也因此拥有该企业价值2亿元的股份,成了中国年纪最小的亿万富豪。

她叫张悉妮,一位阳光少年,一位90后的代表人物。

张悉妮写过一篇文章《读书,我与蝉的联想》,她说:蝉是聋的,所以它会鼓起胸部使劲地唱。其实人类同蝉一样脆弱,也同蝉一样执著。只要你不向命运屈服,命运就会向你屈服。聋,不能阻止我聆听;哑,不能阻止我歌唱;近视,也不能阻止我前进。我要像蝉鼓起胸膛呜叫一样,鼓起理想,一路向前!

从“林一轮”到“超级丹

在许多人看来,林丹简直就是命运的宠儿,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都获得了丰收,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就拥有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但事实上,林丹的执拍岁月绝不可以用顺风顺水来形容,而是充满了坎坷与伤痛,十几年间,他曾经被开除过、被雪藏过、住过地下室,也受到过无数人的谩骂与嘲讽。但是林丹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坚持把一切都扛了过去,终于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了自我。

地下室里的插班生

熟悉林丹的人都知道,林丹有过当兵的背景,曾在八一队待过,但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次当兵并不是林丹自愿的,而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12岁那年,林丹曾获得过全国少儿羽毛球比赛的男单冠军,那时候,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进入福建队,也对自己入选福建队充满信心。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体校的大部分同学都被福建队挑走了,只有他一个人去了八一队。这对当时的林丹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让他沮丧了很久,一直在考虑为什么福建队不要自己。

刚进八一队的时候,林丹还没有开始发育,穿最小号的军装都嫌大。几年的军队生活磨练了林丹的意志,也让他的球技变得日益专业起来。因为表现出色,林丹被中国青年羽毛球队挑中,代表福建去参加1998年的亚锦赛,没想到一开打就败在了一个印尼球员的手里。

回国之后,林丹遭到了所有教练的狠批,教练们痛骂他没有意志力,缺乏职业品质,一打不过对方就放弃。林丹本以为,教练们骂自己一顿出出气也就算了,没想到更严厉的处罚还在后面:鉴于他在赛场上的糟糕表现,国青队一致决定将他除名。而林丹对此毫无准备,返队后便前往礼堂开会,没想到刚一坐下,一位教练就板着脸说:“你不用坐这儿了,你已经被除名了。”就这样,林丹在所有队员的注视下,狼狈而尴尬地走出了会议室。

就这样,林丹进入国青队不到一月,就被赶回了八一队。这次惨痛的教训让他明白,原来比赛是如此严肃的一件事,并不是自己某天感觉不好,就可以随便输掉的。于是他开始疯狂地投入到训练当中,拼命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终于在三个月后又回到了国青队。

2000年,国家队到青年队选拔人才,因为顽皮和倔强,林丹给教练们留下了不服管教的印象,所以第一批的选拔名单里并没有他。最后还是八一队的高路江主任托了关系,把林丹塞进了国家队。就这样,快要超龄的林丹终于搭上了末班车,成了国家队的插班生。

刚进国家队的时候,林丹被安排在地下室改造成的宿舍里。地下室不仅阴暗、潮湿,而且收不到信号,发短信时必须站在床上,等短信发出去再坐下。但对林丹来说,最让他难受的不是地下室的恶劣条件,而是无处不在的压抑气氛。因为是“后门生”,林丹总会听到不少流言蜚语,说他自身没什么能力,是靠走关系才进的国家队。而林丹的许多队友都已经获得了世界冠军,这让他十分自卑,在食堂吃饭的时候根本不敢抬头看人,低着头用最快的速度吃完就走。

住在地下室的那段时光,林丹顶着巨大的压力不断地加大训练的强度,卯足了劲儿想要证明自己,终于拿下了几个冠军,给自己和高主任争了一口气。一年半以后,林丹终于搬出了地下室,住到了楼上的宿舍里。

那些被叫做“林一轮”的岁月

刚搬出地下室的半年里,林丹的比赛生涯过得较为顺畅,但好景不长,不久后国际羽坛进行分制改革,由原来的7分制改回了十五分制,这对林丹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战术,林丹

在接下来的三场比赛中都在第一轮中惨遭淘汰,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林丹所参加的每一场比赛几乎都是第一轮就被斩落马下。渐渐的,林丹就有了一个新绰号,叫做“林一轮”。

接连的失败让林丹变得心态失衡,他开始怀疑自己,甚至对比赛产生了恐惧情绪。一方面,林丹急迫地想要证明自己,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缺乏信心。与此同时,林丹还听到了一个让自己更加沮丧的消息,那就是,他被国家队“雪藏”了。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林丹没有比赛可打,只能和许多没有经验的小队员一起练球。

因为被雪藏,林丹失去了参加国际羽坛重量级比赛“全英公开赛”的资格,要知道,参加这次比赛是林丹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是那时的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队友前去参赛。此时的林丹如同一头困兽,拼命想要撞破命运织成的巨网,他拼命地同自己较劲,发疯似的练球,只为了战胜自己的心魔,重新获得征战赛场的机会。

半年之后,林丹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参加日本公开赛的机会,并夺得了亚军的桂冠。第二年,他带着一洗前耻的心态前往全英公开赛,终于以出色的表现问鼎冠军,并且获得了世界顶级选手皮特·盖德的盛赞,被誉为“SUPER DAN”。从此,“超级丹”的称号叫响了全球,传遍了世界,林丹终于一洗“一轮必败”的耻辱,跻身国际羽坛的强手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林丹在后来的比赛生涯中,又先后五次问鼎全英赛,大大弥补了曾经无缘参赛的遗憾。 从质疑与诽谤中穿梭而过

成为羽坛新秀之后,林丹承载了无数人的希望,而对奥运会的向往也逐渐成了他的生活重心,包括他自己的在内的所有人都期待着他拿到雅典奥运会的金牌,为国家争光。

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同林丹开了一个玩笑,给了踌躇满志的他一个致命的打击。雅典奥运会之前,林丹意外受伤,参赛时又因情绪过于紧张以致发挥失常,重蹈第一轮出局的覆辙,在小组赛中惨遭淘汰。

在后续的几场大型比赛中,林丹又接连遭遇了几场“暴风骤雨”,连续输给了国外选手陶菲克和李宗伟。此时,外界对他的非议开始愈演愈烈,不少球迷留言说,无冕之王林丹显然是个大话王,还有人调侃一直用左手打球的林丹,说他就算换成右手打比赛,也不至于输得这样惨。

于是,林丹顶着巨大的压力积极调整状态,努力揣摩战术,力图在后续的比赛中证明自己。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到来,林丹遭受到了非议却越来越多,他先是同韩国教练发生了口角,接着又同教练吉新鹏发生了误会,被媒体描述为动手打人。那阵子,几乎所有的不利传闻都开始针对林丹,他形容那段日子为“谤声满天”。

在这样的氛围下,林丹反复告诫自己,如果不能改变,那么就要承受,在承受中突破自我。终于,他迎来了比赛的时刻,以完美的表现战胜了对手李宗伟,拿到了生命里第一个奥运冠军。获胜之后,林丹兴奋地将球拍抛向天空,激动地在地下打了几个滚,然后同教练们紧紧拥抱在了一起。毕竟,他等待这一刻,已经太久太久!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林丹乘胜追击,将“超级丹”的能量大大地释放了出来,几乎拿到了每一场大小比赛的所有冠军,完成了“全满贯”的使命。2012年伦敦奥运会,林丹再度稳中求胜,成功卫冕,成就了国际羽坛上一个无可匹敌的神话。

王宝强:一个真实的青春励志故事

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外表看上去与在城市打工的千千万万农民工没有任何区别,没有受过任何与演员这个职业有关的培训,也没有哪怕一点点在一般人看来是成功必须的一些“社会资源”,甚至没有一个“城里人”亲戚,唯一有的只是一个要靠演电影来摆脱贫困生活的梦想。他的梦想实现的几率有多大? 当许许多多都市青年沉迷于港台、韩国的那些胡编乱造到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青春励志”电视剧,为剧中人物唏嘘长叹,继而感怀自己的时候,王宝强却用他的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演绎了一个真实的青春励志故事。

“以前大家看到我,都?傻根??傻根?地叫,现在他们都改叫?许三多?了———这是我最骄傲的事情,因为它说明我这几年的努力没白费。”王宝强特有的笑容中,带着些许自豪地说。

“我就是许三多”

让普通观众熟知王宝强的,是《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和《暗算》中的“阿炳”。在王宝强自己看来,“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宝强”的则是“许三多”。

王宝强说:“?傻根?、?阿炳?只能说有我自己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我不可能像傻根那样。而?许三多?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宝强,因为无论从举止还是内心,他是一个很丰富很现实的人,而且跟我很像。”

8岁那年,王宝强“决定不能在村里待一辈子,一辈子种地没意义,一定要出去闯。”于是他去了少林寺,因为深受李连杰电影《少林寺》的影响,王宝强以为去了那里就可以拍电影。

在少林寺当了6年的俗家弟子,除了练了一身“真功夫”之外,王宝强连“拍电影”都没有见过一次。这时,他才相信了寺里的和尚对他说的话:这里真的不是拍电影的地方。

16岁的时候,王宝强决定去“能拍电影的地方”——北京。当时,他的父母对他说:你这没头没脑的孩子能闯出个什么天地来?的确,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任何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背景,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演员的训练,想通过演电影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当时看来他这个理想的确有些不可思议。

“北漂”生活是极端艰苦的。那时王宝强每天生活的主旋律是在北影门口等待一个群众演员的机会。如果等到了,每天可以挣20块钱,还有剧组的盒饭吃。这个机会不是经常有的,为了生活,王宝强就在北京的各个建筑工地上做起了农民工。

让王宝强记忆特别深刻的是一个除夕。当时他口袋里只剩下2元钱,在这个举国欢度春节的时刻,他只能选择躺在工棚里睡觉,用睡觉来熬过那阵阵袭来的饥饿和孤独。王宝强说他那个时候从来不告诉父母他在北京做什么,只说自己挺好的,因为怕父母担心。

王宝强说:“我跟许三多的经历很像,他在当兵前被他爹叫?龟儿子?,都不敢言语,我刚从老家到北京去做北漂时,也很懦弱,怕被别人瞧不起,因为俺家是农村的,没有背景,没有条件。我做武行,却又长了一个苦瓜脸,他们都嘲笑我,说我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出息。我很自卑,但也很好强,所以刚到北京那会,经常打架。”

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李扬在众多的试镜资料片中看到了王宝强,于是,18岁的王宝强被选中出演处女作《盲井》。这部电影于2003年获金马奖“最佳新人奖”,2004年获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和泰国金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王宝强说:“我很幸运,不光是因为我等到了机会,还因为这个机会是在我最单纯的年代降临的。我不敢保证,假如换了今天的我,我还会不会相信这个机会最终真的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