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故事有啥

篇一:讲述大运河今天的故事

讲述大运河今天的故事

发表时间: 2008-07-01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5版

杭州因西湖而闻名天下,因运河而繁荣兴盛。京杭大运河成就了这个古老城市的经济,也沉淀了杭州悠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然而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杭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运河杭州段变成了城市“大阴沟”。为了让运河水变清,杭州采取了截污治水、关停企业、引入活水等一系列举措,并将保护环境放在了“运河申遗”工程的首位。

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距离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被公认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工程。自开凿至今的2400余年以来,它一直是沟通南北物流和人流的水上重要通道。处在大运河的最南端的杭州,因湖(西湖)而名,也因河(运河)而兴。

入夏时节,当记者来到古运河杭州段的两岸、沿着运河前行时,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恢复了曾经的生机,柔长的柳枝依旧轻拂运河两岸,它们见证了古老运河变迁的沧桑,见证了运河水由黑变清、鱼虾重现的历史。

运河杭州段曾变“大阴沟”

运河杭州段也曾经有过水清鱼肥的历史。

“解放初期,运河的河堤坍塌虽然比较多,但水质仍然不错,有人淘米,还有人洗菜,随便拿个竹簸箕就能在运河里捞到鱼虾,河里还有一尺多长的大鱼呢。”杭州朝晖小区年近7旬的陶根和大爷是在运河中滚打摸爬长大的,对运河有着深厚的感情。

“上世纪60年代还能下河游泳、洗衣,再后来运河边就冒出了很多工厂,水质就不行了。”陶大爷指着运河沉重地说,那时有好多1米多宽的大口子不停地往运河里排各种各样的污水,有黄的、有黑的、有白的,还飘着泡沫。没几年,整条河都臭了,成了一条又黑又臭的城市“大阴沟”。

正如陶大爷所说,大约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一批造纸、印染、制药等化工、轻工企业在杭州城北重点发展,其中运河边占了一部分。

再加上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运河开始遭受污染。而运河在杭州河网里水位是最低的,一些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各个河道,转而进入运河。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运河污染愈演愈烈,河水开始发黑发臭,鱼虾绝迹。遇到下暴雨的日子,运河水涨泻流到下游余杭、德清一带,结果余杭塘栖一些鱼塘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死鱼现象,德清一带珍珠养殖也遭受损失。那些年,杭州因此赔偿给余杭死鱼和农业损失的费用就高达200万元。

据说还有更玄的事儿:有一位船老大在运河里逍遥地抽着烟,结果引燃了河底窜上来的沼气而烧了船。

来往于浙江省杭州和江苏省苏州两城市之间有艘客轮叫“天堂号”,从运河朝发暮至。那时曾流传着一句令杭州人特丢面子的话——“闻到臭味杭州到”。截污治水整治运河水环境

面对流入运河的污水,政府也强调企业要有污水处理设施。但限于当时的环境意识和治污技术,污水处理设施大都是聋子的耳朵——空摆设。不尽污水滚滚去。

自改革开放初期起,杭州市政府开始认识到:治好运河水,截污纳管是关键。1983年,杭州开始对运河杭州段截污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了要针对110多家

工商企业和全市居民生活污水,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综合截污、整治。

在杭州城区,运河有两条南北走向的兄弟河——中河和东河,许多企业及生活污水就是先排入中河、东河再进入运河的。于是,第一步就是在中河、东河铺设截污管道,并建起了当时规模在全国都有名的杭州市四堡污水处理厂,从而收集、处理了杭州污水的30%,对遏制河水的恶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朝污染易,治污十年难。大部分污水要排入运河,治水形势仍然严峻。1993年,杭州市再挥大手笔,成立了运河截污处理工程建设指挥部,开始截污治水。此后,运河截污工程被列为杭州市的“八五”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近10亿元。1998年,杭州市开展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把运河水质的整治作为创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借创模的东风,到2001年6月运河截污工程终于全面建成并开通运行。工程铺设了1条主干管、1条连通管、5条次干管,总长约40公里并新建扩建沿线10座污水提升泵站。这样,就截住了大部分排入运河的污水。

之后,将其输送到日处理能力为60万吨的四堡污水处理厂,处理合格后再排入钱塘江,使运河的水污染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变。

创模成功后,杭州市对运河的整治仍没放松。2005年,杭州市环境污染整治的“1278”工程中,把运河水的整治作为其中的内容之一。2007年,杭州市和下属区环保局专门成立了“飞行监察”大队,加强了运河沿线企业污水偷、漏排的检查。

关停转迁企业为运河减负

运河要截污,还要对两岸附近企业进行关停转迁。

今年45岁的杭州啸翔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副总曹忠航,年少时也爱在运河边上跑。他指着运河大关桥附近说,那儿曾经是一家酒厂的污水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常看到发黄并伴有臭味的污水排入运河。

拱墅环保分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已经消失的这家酒厂叫杭州酒厂,生产历史很长。原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只经过两个水池的简单处理,就排入了运河。而其废水含BOD较高,流入运河容易产生富营养化。1995年由于市场竞争关系和迫于环保的压力,这个厂停产黄酒只生产白酒。后因其紧邻运河排污达标难度又较大,于2000年全部关停。

说起关停杭州向阳造纸厂,还真有些曲曲折折。这家造纸厂位于余杭区崇贤镇向阳村,造纸排出的污水流出不远就到了运河,而且还处于余杭区饮用水的上游,不少村民意见纷纷。

企业为了体现自己的“环保工作”,曾在厂区背后租用了20多亩良田作为造纸厂的循环排污池,但仍然污水四流,散发出阵阵恶臭。与其一渠之隔田里的青菜叶子,一棵棵都耷拉着发黄的脑袋。

当地村民不断地向环保部门和媒体举报。2007年11月,工厂因多次超标排污等被查处。之后的1个月中,杭州市环境监察支队对工厂进行3次环保飞行监察发现3次不达标,杭州市环保局为此责成企业在《杭州日报》头版向全市人民道歉,要求工厂2008年1月底前整改到位。

恰巧这时,一场旱见大雪袭击江南,企业又以雨雪天气等原因,申请将整改期限延迟至今年2月底。但直至3月4日,环保部门在对其整改情况进行督察时发现工厂依然在违法生产、排污。今年4月11日,这家造纸厂终于被当地政府依法关停。

随着运河水保护的加强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有关部门对运河边的企业更多

地实施整体搬迁。

位于杭州市中心段的杭州炼油厂,1951年在就在运河边的武林门附近诞生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家以原油加工为基础,以白油系列产品和精细油品为特色的石油化工企业,其生产过程排放的带油污废水使运河受到了污染。为了治理这一污染源,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杭州炼油厂搬出运河边。2002年8月,市政府对这块土地进行了拍卖,现已建起了漂亮的西湖文化广场,着实减轻了运河水污染负菏。

搬迁的脚步一直没停过。今年2月还搬走一家大型企业——杭州东南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占地近3万平方米、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企业,有污水从城市内河流入运河。上城环保分局的同志说,“东南化工”从城市的繁华地段退出来,进入城市的边缘进行发展,通过置换不仅推动了城区和运河的保护工作,而且还可以使企业获得重新发展的空间。

记者了解到,自运河整治以来,涉及污染运河的企业已关停搬迁了数百家,真正为运河水减了负。

给运河安个“水龙头”

污水大都进了管道,企业也是关的关、搬的搬,还有什么更多的办法能让运河水清起来?

运河有个天生的弱点,就是自然水源不足,水量也不充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显然,要让运河水清起来,就必须让其源头有活水来。为此,杭州市就想了个好办法:把饮用水源钱塘江里的水引入运河,既可以通航,又可以把运河水做“活”。

说干就干。杭州市用了5年时间新挖了7公里宽广河道,硬是把运河和钱塘江在一个叫三堡的地方连了起来,并新建了三堡船闸。自2001年起,三堡船闸就一边发挥通航的功能,一边承担起了运河配水任务。由于配水时间只能安排在船舶航行较少的夜间,同时穿插一些临时性引配水,三堡船闸也只是一个兼职“配水员”。几年下来,运河水质虽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2003年,杭州市启动了生态市建设,对水环境的要求更高了。

为此,杭州市专门投资2400多万元建了一个三堡船闸输水廊道,让它成为运河的专职“配水员”,也就相当于专用“水龙头”。输水廊道位于船闸东侧,从2006年10月开始施工,到2007年3月正式通水。只要在钱塘江水质允许的条件下(主要是非潮汛期间),也就是说钱塘江水的含沙量和含盐量均低于运河水质要求时,就会开闸引水;当水质不符合条件时,或船舶遇险、航道测量等特殊情况下就会关闭闸门。据杭州市港航局介绍,开“水龙头”一天,相当于将运河市区段的水换了1.5遍。

因运河在杭州河网里水位是最低的,受市区其他河道的水质影响很大。为给市区绝大多数河道配上“活”水,市政府专门成立配水指挥部,编制了详尽的近期配水方案,对市区的19座泵站、25座水闸和船闸分别规定了控制运行计划,根据钱塘江和内河的水质、水位情况,以及天气、季节情况,确定内河水位和配水量的大小,并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配水网络。

经过整治,运河杭州段8个出入境水质断面2007年年均值比2006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

如今运河已清除黑臭、重见鱼虾。虽然还称不上“桃花流水鳜鱼肥”,但已经是一项来之不易的成果了。

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品位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南起三堡船闸,北至余杭区的博陆,全长约34公里。在这区区30公里的范围内,就沉淀了很多的历史,两岸古老的街巷建筑、名人史迹、风俗掌故、神话传说等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运河历史群落。

在运河岸边一个叫“候圣驾”的地方,这里是传说中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坐船来杭州时上岸进城之地,以前这里有些零乱,杂草丛生,垃圾随意堆放,蚊蝇不时飞起,破墙、菜地与它为邻。经过环境整治后,现在已成为运河的一个景点了。踏入其中,翠竹、杨柳、楼阁相映成辉,连接着接驾亭的一条敞开式走廊里,木柱、廊顶装饰得古色古香。

“候圣驾”只不过是环境整治中的一个缩影。运河杭州段从南到北,整治得最多的就是古桥。

坐落在拱墅区桥弄街的拱宸桥,建于明崇祯4年(即1631年),重建于1885年。桥全长98米,为三孔石拱桥。2005年10月,老桥开始实行最好的保护,斑驳的自来水管被拆掉,与老桥不相称的电缆管也卸下了,桥缝碎石间疯长的各种附生植物已经除去,两侧参差不齐似乎随时就要下坠的桥栏也已校正,那些严重残缺的石板也被从周边购进的老石板一一取代,换上的每一块石板都是同质同材的,体现了“修旧如旧,似曾相识”的理念。

运河杭州段的北端,有一座古老的广济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西北,是京杭大运河上迄今唯一的七孔石拱桥,势若长虹,造型优美。广济桥相传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明代弘治11年即1498年修建。广济桥“年纪大”又因孔径较小常有船只过运河时撞击桥身,使得广济桥满脸苍桑,安全程度受到威胁。后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广济桥的外围新挖一条3公里多的新航道。2004年9月开始,一切船只改由新航道行驶。这样,广济桥保护下来了。杭州运河集团办公室主任徐旭炯对记者说,除了拱宸桥、广济桥外,杭州市还对艮山桥、建北桥、潮王桥、大关桥等10多座运河桥进行了修缮和整治,做到一桥一景,使每一座桥都成为靓丽的景点。同时,在运河两岸建设了“一馆两场三园六埠”等,一馆指运河博物馆,两场是西湖文化广场和运河文化广场,三园指艮山公园、大关公园和北星公园,六埠指6个运河码头。

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已不是一项普通的城建工程,而是提升杭州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了。要“申遗”首先拼环境

努力把京杭大运河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今已成了众多国人的愿望。据悉,为大运河“申遗”的愿望早就有了。还在20多年前我国申报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时,就有不少人提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建议。但当时普遍的观点认为,文物是固定的,运河是流动的,而且大运河有些河段已经干涸,部分河段污染严重,一些河道也已改变,因此,大运河不适合申报世界遗产。除此之外,其主体修建的初始有供皇帝游玩享乐的目的,也不太适合“申遗”。

近年来,专家们达成了共识:“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唐代宰相李吉甫对大运河的评价),京杭大运河对后世发展经济起着重要作用,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不仅在中国独一无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

2005年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国家文化局古建筑专家组等专家用电子邮件的形式,联名给运河沿岸18个城市的市长写信,第一次公开把运河“申遗”提上日程。

2006年初全国“两会”期间,58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京杭大运河保护和

申报世界遗产的提案》。

杭州市借此东风,在当年5月下旬承担了一次由全国政协组织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40余位专家和运河沿线城市的200余位代表会聚杭州,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破题”。

同时,会议通过了《杭州宣言》,提出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建立统一协调机构,制定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统筹保护与发展规划;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化;在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大运河的整体风貌,确保沿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杭州宣言》为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工作迈出了重大一步。运河“申遗”,做好保护是前提。今年6月10日,杭州市又一次召开运河综合保护工作专题会,提出了5个“打拼”。第一拼就是“拼环境”,把“环境立市”战略融入运河综保工程,真正把运河主城区核心段和3条水上黄金旅游线周边地区打造成“清洁、亲水、清净、绿色、无视觉污染”的区块;其次就是“拼规划”,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形成超一流的规划设计体系;再则就是“拼品质”、“拼品牌”、“拼执行力”等,为实现运河杭州段“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产品”三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运河“申遗”还要多少年?没人能给出时间表,但记者从浙江省文物网获悉:最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巡视员郭旃在部署大运河的“申遗”工作时,要求大力开展沿线环境的整治、遗产的修缮工作,争取用6年左右的时间申报成功!

篇二:古邵运河传说

古邵运河传说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跨越4省2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全长510公里,形成了南起台儿庄、北到德州的整个山东境内的水路交通线。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东昌、济宁、枣庄等地成为交通运输和贸易重镇,万年闸水利工程可与都江堰工程相媲美。运河沿岸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济宁的太白楼、声远楼、铁塔寺、秀水城,台儿庄明清真寺,聊城江北水城等100多处意境别具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民俗陈列室”。流传于枣庄的运河传说,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与枣庄的风土人情有关,别具特色,别有风味,是我们研究开发和利用运河文化的重要参考。

枣庄人常以“运河人”自居。枣庄人把运河和自己城市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运河昔日的辉煌,枣庄人总会兴致勃勃,口若悬河,那分自豪、优越之感,溢于言表。

乾隆在枣庄的传说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康熙、乾隆二帝多次沿运河南下江南,每次都在峄县作或长或短的停留,因而峄县流传着不少关于乾隆下江南的故事。《“土地神”救驾》讲乾隆沿运河南巡途径古邵时,在万年

闸口忽遇狂风,波浪汹涌。在这紧要关头,见一老者下河用肩扛住船头,顿时风平浪静。乾隆尾随老者离开,却见老者消失于土地庙中。乾隆认为是“土地神”救驾,事后命人修葺土地庙。《满麻烧饼》讲乾隆在台庄小住了一段时间,吃腻了山珍海味,要尝尝台庄的小吃。这时有人贡上小南门的“满麻烧饼”。这烧饼是沙家祖传的手艺,千层油盐瓤子,撒满芝麻,温火烤熟,外酥里嫩。乾隆一尝,赞不绝口,传做烧饼的老沙来见。老沙见了乾隆说,这“满麻烧饼”是他“打”的,人人热吃。乾隆一听大怒:“好一个叛臣逆贼!――推下杀!”原来满清的老祖得过天花,满脸麻子,“满麻烧饼”犯了忌讳。又说烧饼是“打”的,人人热吃。乾隆认为这是要“吃”掉满清。再说老沙并没被杀,护卫以为皇上说的是“推下沙”,所以就把老沙推出行宫了事。《儿童巧对诗》讲乾隆路过微山湖,天近黄昏时抛锚休息,乾隆看着眼前一派静谧的景色,即兴说道:“猫上茅屋风吹毛动猫不动”。这时,正在岸上玩耍的一个男孩儿立即对道:“虎喝湖水浪打湖湿虎不湿。”皇帝大惊,又道:“锡匠打锡锡溅锡匠一膝锡。”那男孩又对:“面夫罗面飞面夫一脸面。”乾隆十分高兴,赞叹道:“这孩子有宰相之才啊!”《屠夫对联惊天子》讲有一年,乾隆路过峄县大官庄,见运河北岸一户人家家门十分气派,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更不了得,上联是:“数一数二大户”;下联是:“惊天动地人家”。横披是:“先斩后奏”。皇上看后不悦,命人把这家主人找来问个明白。这家主人十分惊慌,匆忙向皇上解释:“我家老大是卖烧饼的,数一数二的卖给人家;老二是擀鞭炮的,一点火就是惊天动地的一响;我是杀猪的,先杀猪后交税,

所以是?先斩后奏?。”乾隆龙颜大悦,说道:“写的好,赦你无罪。”《乐道堂与乐道庵》讲乾隆到峄县游玩,突感到腹内饥饿。正好在城北角看到有一尼姑在庵内做饭,便上前讨要。尼姑向乾隆呈上用粗粮做的“盘天卧龙墩”、“红嘴绿莺哥”。乾隆吃的煞是香甜,连连称赞。回到宫中,乾隆仍一心想着这两道菜,却怎知御厨做的都不好吃。于是乾隆命人传唤老尼姑进宫。可谁知老尼姑却以“饥不择食,渴不择饮”为由拒绝了皇帝。乾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便命人在北京和夏镇分别建了乐道堂和乐道庵,并塑“盘天圣母”像以示纪念。

清官的故事

《靳公改河》讲古邵段的运河河东头的坝口向南的弯子太陡,水流也急,每年讯期都发生毁船死人的事。人称“鬼门关”。有位靳公来峄县做官,他发动数万河工改河,挖掘了一条缓弯的新河道。从此,南来北往的船舶免除了危险。但私自改河,这是朝廷所不容的,皇帝下旨杀了靳公。但自靳公死后,皇帝再也收不到运河翻船死人的报告了,方知自己错怪了靳公,于是下诏,在峄县“大闸口”建了“靳公祠”,以示纪念。《一天二十四块坯》

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春天,我爱国军队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一举歼灭日军11984人,震惊中外。这场战役的胜利,除爱国军队英勇作战外,还与当时战区的民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台儿庄为齐鲁之邦,文化发达,爱国思想浓厚。用台儿庄人自己的话说,他们是听着《兴唐传》《响马传》《水浒传》的故事而繁

衍生息的。台儿庄强悍的民风,以及坚定的反侵略精神,在台儿庄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2

运河枣庄段的传说故事很多,沿运河的古邵镇、马兰屯镇、台儿庄区都流传着运河的传说故事。还有一些篇目较有代表性:《大官庄的传说》、《二三官庄的传说》、《万年闸的故事》、《台儿庄的青蛙干憋气》、等等

篇三:关于桥的故事

篇一:关于桥的故事

关于桥的故事

一、惠济桥

郑州市邙山区为何改为惠济区?就是源于一座古老的石桥惠济桥,惠济桥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有许多古老美丽的传说。惠济长桥历尽沧桑,文化韵味经久愈浓。惠济桥有许多民间传说,这些民间故事描述了一个个爱憎分明的人物和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其中有个故事叫《惠济桥的传说》是一位学者根据民间流传诸多说法整理而成的。

惠济桥长约十三丈,宽一丈五,东西走向,桥面铺以青石板。桥栏杆为十八根,每根顶部都有一尊铜罗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相传这桥是一个乞丐中状元后出钱修建的,虽经千百年风吹雨打,如今仍非常坚固。很早时候,河水泛滥,当地一座木桥“哗”的一声竟被席卷而去。自此,两岸人民虽能隔岸对望却不能彼此来往通行,河水泛滥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当时有位小乞丐发誓说:“我长大以后必在此处修一石桥,以谢父老!”

小乞丐的话恰巧被河西朱门王胖子听见了,王胖子哈哈发笑,说一个要饭花子还想修桥,真是异想天开。河东有位种瓜老翁,听了此话却伸出大拇指,赞叹说:“此为有志人也!孺子可教,来日必终成大器。”这位老翁曾做过教书先生,于是便收这小乞丐为养子,教以经书。那少年读书用功,学习日进,经过几个春秋,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小乞丐25岁那年,中了头名状元。当皇上问他需要什么时,他对皇上说:“请允许我在荥泽县西南五里惠济河上,修座石桥,以谢父老。”皇上点首称赞,命他负责修建了这座惠济桥。传说惠济桥建成那天,男女老少,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正当大家高兴的时候,忽然见桥下水中飞出万道金光。那位状元的随从高叫道:“不好啦!状元的避水珠掉水里头啦!”说罢,欲跳入水中为状元捞上来。那状元却不慌不忙地说道:“罢,罢,罢,是我故意投入水中的,它沉入河底,河水就永不泛滥了。”更令人奇怪的是,自此惠济河再未泛滥过。

而那位当了状元的乞丐,据说是山西人,个子不高,建桥时有人要为他树碑立传,被他谢绝了。因此,他的名字也成了千古之谜。

还有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至今在当地一代一代地流传着。同时,有关专家考察认为,惠济桥是郑州附近的一座重要的古代拱形石桥,其文物和旅游价值都是很大的。

二、风雨桥

风雨桥又称回龙桥、花桥,位于广西三江县程阳村边林溪河上,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族建筑之一。

风雨桥多跨河而建,整个桥身不用一钉一铆以及其他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风雨桥集桥、廊、亭、塔、楼、阁的建筑特色于一体。桥状似长廊,两侧有凳,遭风遇雨,行人可以在上面躲避,故名风雨桥。关于风雨桥的来历,还有这样一段美丽的传说。

古老的时候,侗家住在半山坡上,其中有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妻子名叫培冠。夫妻俩十分恩爱,形影不离。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这培冠长得十分漂亮,夫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运河故事有啥)他们。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时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将培冠刮落河中。布卡睁眼一看,妻子不见了,他就一头跳进水里,潜到河底。可是,来回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赶来帮他寻找,可是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到培冠。原来河湾深处有一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忽然,螃蟹精变成一个漂亮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他一巴掌。他马上露出凶相威胁培冠。培冠大哭大骂,哭骂的声音从河底传到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

头里现出一条花龙。花龙在水面上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顿时,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个飞转不停。原来花龙是在与螃蟹精展开大战。经过一番撕杀,花龙终于打败螃蟹精,救出了培冠。 上岸以后,培冠对布卡说:“多亏花龙搭救啊!”大家这才知道是花龙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龙。这时,花龙已往上游飞去了,还不时向人们频频点头。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侗乡。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空中长廊似的大木桥,还在大桥的四条中柱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常在。空中长廊式的大木桥建成以后,举行了隆重的庆贺典礼,非常热闹。这时,天空中彩云飘来,形如长龙,霞光万道,众人细看时,正是花龙回来看望大家。因此后人称这种桥为回龙桥。有的地方也叫花桥,又因桥上能避风躲雨,所以又叫风雨桥。

关于桥的成语

修桥补路 过桥抽板 过河拆桥 乌喜鹊成桥 小桥流水 修桥补路 架海金梁 枕席过师 桥归桥,路归路篇二:有关桥的故事 (素材)

糖桥——相传,三官(今光明)镇继芳桥原是顶破竹桥,来往行人,非常危险。有一天,有个换糖者走过,就说:“这桥这么没人修?要是我有了钱,造顶新的。”一次,换糖者在一户破落官史人家,换着一对金弥陀,从此发了财。于是,他筹集一等石料,聘来巧匠,拆去竹桥,建造三孔石拱桥,取名继芳桥。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则直呼“糖桥”。

弹琴桥——在南桥镇北数百米,原有座小石桥,名弹琴桥。相传很早以前地有个钱姓官宦,生养三女,小女弹得一手好琴。附近有个青年名韩重,也是弹琴高手。日子一久,两人知音相爱,可钱老爷不允,小女只得劝韩重进京城修琴艺,求得功名,好让父亲答应他俩婚事。韩洒泪而别。但钱强逼小女嫁于权贵,小女思念韩重,含恨而死。不久,韩重归来,得知情人已故,就盘坐于小石桥上,弹起伤心之曲,表达怀念。弹罢,抱琴投河而亡。

乾隆皇帝看高桥——奉城高桥镇有座石拱桥,建于明永乐六年。相传当地有个乡绅外出,有人问他出生何处?他说高桥。那人又问高桥有多高?他夸耀说:“初一跌下去,月半咚声响。”此事传到乾隆皇帝那里,引起游兴,欲下江南看高桥。船从淀山湖进黄浦江直驶奉贤,途径得胜港。乾隆问:“此处何地?”侍从答道:“此乃得胜港。”乾隆一听“得胜”两字,大悦,即令回朝。乾隆中途回朝可乐煞高桥乡绅,庆幸免却一场欺君杀身大祸。

麻将桥——清道光年间,华治泾河上造了座桥,名麻将桥。此处以前没有桥,行人十分不便。当地有个周姓老人,对民间赌博十分憎恨,邀集10多名有识之士,把赌场统统围住,捉住赌徒,没收财注,梵毁财具。把没收所得的赌款,建造了此桥。今已圯毁。

碎盘桥——解放初,庄行有个小桥村,不知何年代起,被风水先生相中为“三元不败”的风水宝地。一天,有两个风水先生带了罗盘来到小桥村,都想定块“来龙秀地”。看见村头歌声嘹亮,红旗招展,翻身农民们正在大搞春耕。这两个风水先生见状,摇头叹息:“风水本无灵,不可再骗人。”说罢,将手中罗盘往桥上狠狠一摔,碎片横飞。从此,该小桥便呼为“碎盘桥”。 玉蟹桥——今头桥乡新亚村,原有顶三堍头南北向石桥,名石蟹桥。相传,原桥面西侧凿有石蟹一只,常有人误以为真蟹上桥,故名。有一天,被江西觅宝人发现,在一个雪夜里将石蟹窃走,桥面上只留下蟹形凹状。人们以为,被窃走的不是普通石蟹,准是只玉蟹。由此,玉蟹桥便出了名。

千乘桥的传说

传说厝桥建而毁,毁而建是因两河伯争长所致,其间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鱼腹,多少人绕道悬崖艰难往返,望河兴叹.清朝周大权,乐善好施,为建桥一事寝食不安.一天夜里,周大权梦见一只金鸡下凡,站立于河面,那伸展的双翅正好搭在两岸,朦胧中又见一菩萨站于鸡背上,把水引向两边.一觉醒来,已见晨曦,周大权思之梦境,顿有所悟,认为这是神仙指点,当即挺身为首募捐再造厝桥,聘请各方能工巧匠,凭梦中记忆,整座桥按公鸡形象设计,为图吉利,人们便将桥称为千乘桥。

扎杀桥的传说

一日,盛泽镇内传闻太平军已过平望,全镇清兵与财主胆战心惊,夺路溃逃。

到了聚福桥,人多桥窄,拥挤不堪,顿时把桥堵塞了。正在这时,恰有出殡的高喊 :“材来哉!材来哉!”意思是棺材抬过来了,请大家让道。争相逃跑的清兵与财

主慌乱中不加辨,听身后“材来哉”的呼声不绝,误以为太平军材来哉(都来了),过桥去。惊恐万状,拼命扎(挤的意思)。

顿时,乱作一团,互相践踏,或被踏死,或落水淹死,不知其数。从此,聚福桥改名扎杀桥。篇三:关于桥的那些个故事

1传说

碎盘桥——解放初,庄行有个小桥村,不知何年代起,被风水先生相中为“三元不败”的风水宝地。一天,有两个风水先生带了罗盘来到小桥村,都想定块“来龙秀地”。看见村头歌声嘹亮,红旗招展,翻身农民们正在大搞春耕。这两个风水先生见状,摇头叹息:“风水本无灵,不可再骗人。”说罢,将手中罗盘往桥上狠狠一摔,碎片横飞。从此,该小桥便呼为“碎盘桥”。 玉蟹桥——今头桥乡新亚村,原有顶三堍头南北向石桥,名石蟹桥。相传,原桥面西侧凿有石蟹一只,常有人误以为真蟹上桥,故名。有一天,被江西觅宝人发现,在一个雪夜里将石蟹窃走,桥面上只留下蟹形凹状。人们以为,被窃走的不是普通石蟹,准是只玉蟹。由此,玉蟹桥便出了名。 千乘桥的传说

传说厝桥建而毁,毁而建是因两河伯争长所致,其间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鱼腹,多少人绕道悬崖艰难往返,望河兴叹.清朝周大权,乐善好施,为建桥一事寝食不安.一天夜里,周大权梦见一只金鸡下凡,站立于河面,那伸展的双翅正好搭在两岸,朦胧中又见一菩萨站于鸡背上,把水引向两边.一觉醒来,已见晨曦,周大权思之梦境,顿有所悟,认为这是神仙指点,当即挺身为首募捐再造厝桥,聘请各方能工巧匠,凭梦中记忆,整座桥按公鸡形象设计,为图吉利,人们便将桥称为千乘桥。 扎杀桥的传说

一日,盛泽镇内传闻太平军已过平望,全镇清兵与财主胆战心惊,夺路溃逃。 到了聚福桥,人多桥窄,拥挤不堪,顿时把桥堵塞了。正在这时,恰有出殡的高喊

:“材来哉!材来哉!”意思是棺材抬过来了,请大家让道。争相逃跑的清兵与财 主慌乱中不加辨,听身后“材来哉”的呼声不绝,误以为太平军材来哉(都来了),过桥去。惊恐万状,拼命扎(挤的意思)。

顿时,乱作一团,互相践踏,或被踏死,或落水淹死,不知其数。从此,聚福桥改名扎杀桥。

2、世界名桥——叹息桥

意大利威尼斯叹息桥(意大利语:ponte dei sospiri)是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附近,公爵府(总督府)侧面的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石桥。在运河水道上有几条桥,而此条叹息桥是密封式拱桥建筑,由内向外望只能通过桥上的小窗子。叹息桥的两端连接法院与监狱两处,死囚通过此桥之时,常是行刑前的一刻,因感叹即将结束的人生而得名;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桥梁之一。

叹息桥是一座外观上很奇特的桥,过桥的人被完全的封闭在桥梁里。她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叹息桥的左端是威尼斯的市政宫,也是当年威尼斯共和国法院和总督府的所在地,叹息桥的右端是当年威尼斯的重犯监狱,那是一个封闭的石牢,粗粗的铁栏杆封闭着一个不见天日的地狱,据说进了这个监狱,几乎没有人能够活着出来。

叹息桥建于1603年,因桥上死囚的叹息声而得名。叹息桥两端连结着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府(都卡雷宫)和威尼斯监狱,是古代由法院向监狱押送死囚的必经之路。叹息桥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桥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当犯人在总督府接受审判之后,重罪犯被带到地牢中,在经过这座密不透气的桥时,只能透过小窗看见蓝天,从此失去了自由,不自主的发出叹息之声。 3、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桥梁,大桥横卧于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的长江江面之上。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复线铁路。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若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望大江东去,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尽收眼底,也打通了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两铁路,形成完整的京广线,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桥的通过量也不断增加,直接间接的经济效益更难以计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4、文学作品——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