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礼仪的案例分析

篇一:礼仪案例分析

礼仪案例分析

经管学院 12市营2班 徐木坚 12140813

【案例一】小李刚参加工作不久,学校举办了一次全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要求国内很多高校校长参加。小李被安排在接待工作岗位上。接待当天,小李早早来到机场,当等到来参加会议的人时,他便开口说:“您好!是来参加全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的吗?您的单位及姓名,以便我们安排好就餐与住宿问题。”小李有条不紊地做好了记录。后来在会场,小李帮客人引路,小李一直小心翼翼,虽然自己一向走路很快,但是他放慢步伐,很注意与客人的距离不能太远,一路带着客人,电梯上下,小李也是走在前面,做好带路工作。原本心想很简单的事情,却几次被上级批评。

【分析】在迎接礼仪中,小李与客人职位和身份并不相当,他应主动向客人做出礼貌的解释。而小李没有做出任何解释,容易引起客人误会。接到客人后要主动打招呼,握手表示欢迎,同时说些寒暄辞令、礼貌用语等,而小李没有要事先了解要接待客人的相关信息,张口就问,十分不礼貌。在引导客人时,应主动配合客人步伐,保持一定距离。在出电梯时,应改为客人先走出电梯,自己在后面,以保证客人安全,而小李出电梯时,自己走在前面也是不恰当的。小李既破坏了客人的心情,也被上级批评了,因此是失败的社交事件。

【案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许多商店人手奇缺,为减少

送货任务,有的商店就将问话顺序进行了调整,将“是您自己拿回去呢,还是给您送回去”改为“是给您送回去呢,还是您自己带回去”,结果大奏奇效,顾客听到后一种问法,大都说:“我自己拿回去吧。” 又如,有一家咖啡店卖的可可饮料中可以加鸡蛋。售货员就常问顾客:“要加鸡蛋吗?”后来在一位人际关系专家的建议下改为:“要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销售额大增。

【分析】在商务活动中所进行的语言沟通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在服务性强的领域 要使用易于服务对象所接受和适合服务情景的语言,同时在沟通中要有一定的语言技巧,通过语言指令影响他人行为。在上述两个事例中商家通过把握顾客心理,运用恰当的语言技巧,让顾客能够接受,取得了好的业绩,这是成功的商务沟通事件。

【案例三】李刚忽然接到同学张鑫磊的电话,问他什么时候来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这时李刚才想起自己答应下今晚参加他的生日聚会。于是匆匆忙忙赶到聚会地点,发现来的人很多,有一些相识的同学,但也有很多不认识的人。李刚一整天在外奔波,衣服穿得很随便,加之连日来事情很多,脸上也满是疲惫之色。当李刚随随便便,拖着有些疲惫的步子走进聚会厅时,看到别人都衣着光鲜,神采飞扬,不觉心里有点不快,后悔自己勉强过来参加聚会,所以脸色更是难看,没有一点笑容。张鑫磊过来招呼李刚,李刚勉强表达了祝福,便坐在一旁喝了几杯啤酒,也不想与人寒暄,坐了一会便又借故离开了。

【分析】在面对赴宴时,要注重赴宴礼仪。在接受他人邀请后,如因故不能出席,应深致歉意,或登门致歉。作为宾客,应略早到达为好,且应在参加前做好仪容准备工作。席间交谈应与主人和同桌亲切交谈。告辞时间不宜过早。而李刚在劳累时不应该勉强出席。而后,他匆忙赶到聚会厅,且衣着随意,显示出他对宴会的不重视。在宴会中,面无笑容,且提前离开都显示出他的不礼貌。既影响自己的心情,让自己过于疲惫,又影响他人心情。是失败的社交事件。

篇二:礼仪案例分析

礼仪案例分析

徐国苓

案例一·礼仪修养

一、修养是第一课

有一批应届毕业生22个人,实习时被导师带到北京的国家某部委实验室里参观。全体学生坐在会议室里等待部长的到来,这时有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表情木然地看着她忙活,其中一个还问了句:“有绿茶吗?天太热了。”秘书回答说:“抱歉,刚刚用完了。”林然看着有点别扭,心里嘀咕:“人家给你水还挑三拣四。”轮到他时,他轻声说:“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秘书抬头看了他一眼,满含着惊奇,虽然这是很普通的客气话,却是她今天唯一听到的一句。

门开了,部长走进来和大家打招呼,不知怎么回事,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回应。林然左右看了看,犹犹豫豫地鼓了几下掌,同学们这才稀稀落落地跟着拍手,由于不齐,越发显得零乱起来。部长挥了挥手:“欢迎同学们到这里来参观。平时这些事一般都是由办公室负责接待,因为我和你们的导师是老同学,非常要好,所以这次我亲自来给大家讲一些有关情况。我看同学们好象都没有带笔记本,这样吧,王秘书,请你去拿一些我们部里印的纪念手册,送给同学们作纪念。”接下来,更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大家都坐在那里,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部长双手递过来的手册。部长脸色越来越难看,来到林然面前时,已经快要没有耐心了。就在这时,林然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微倾,双手握住手册,恭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部长闻听此言,不觉眼前一亮,伸手拍了拍林然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林然照实作答,部长微笑点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早已汗颜的导师看到此景,才微微松了一口气。

两个月后,同学们各奔东西,林然的去向栏里赫然写着国家某部委实验室。有几位颇感不满的同学找到导师:“林然的学习成绩最多算是中等,凭什么推荐他而没有推荐我们?”导师看了看这几张尚属稚嫩的脸,笑道:“是人家点名来要的。其实你们的机会是完全一样的,你们的成绩甚至比林然还要好,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修养是第一课。”

二、迟来的尊敬

(某货运公司财务刘女士)

我们公司的场地构造有点特殊,进门的玄关旁边有一个座位,因为我是财务,不用和他们项目组的同事坐在一起,所以玄关旁边的位子就是我的座位。我们公司前几个月新来了一个大学毕业生,每次进门首先看见我,招呼不打一声,头也不点一下不说,还直瞪瞪看我一眼就走进去了。我怀疑她可能以为我只是一个前台的阿姨,所以如此不屑一顾。后来过了几天,大概她终于搞清楚我并非是什么接接电话、收收快递的阿姨,而是掌管她每个月工资的“财政大臣”,猛地就开始殷勤了起来,一进门“刘老师”叫得山响。可是,我心里的感受却不一样了,即使她现在对我再怎么尊敬,毕竟是有原因的,我对她也生不出什么好感来。我就很纳闷,怎么一个堂堂大学生,刚进社会就学会了势利?如果我真的是前台阿姨,是不是她这辈子都不打算跟我打招呼?新人刚进职场,礼貌很关键,人际关系一定要妥善处理,不能以貌取人或者想当然,要记得地位低下的员工同样也是前辈或者长辈。哪怕是打扫卫生的阿姨,如果正好清理到自己的纸篓什么的,不忘记说一声'谢谢”,就会平添自己很多的亲和力和人缘。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真的是要好好树立自己在公司的第一印象,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分析】礼仪是礼节、礼貌和仪式的统称。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敬、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如:握手、鞠躬、拥抱、接吻、致意、微笑等都属于礼节。不同民族、国家有不同礼节,礼节也随时代发展面发展。仪式是一种正式的礼节形式,是指为表示礼貌和尊重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因为,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可见,礼仪学习对形成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礼仪行为就是人们在一定的礼仪意识的支配下,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被看做是人类行为的一个独立层次。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成员一起共建,文明的成员则必须要用文明的思想来武装,要靠文明的观念来教化。礼仪修养的加强,可以使每位社会成员进一步强化文明意识,端正自身行为,从而促进整个国家和全民族总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加强个人礼仪修养,处处注重礼仪,恰能使你在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无往不利;使你在尊敬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对你的尊敬,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融洽,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更为宽松,交往气氛更加愉快。

上面两则案例都与大学生礼仪素养不高,行为失范有关。认真剖析其产生的根源,我以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当代大学生尤其是80后、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其父辈母辈不少人都有过一段蹉跎岁月,由此他们把全身心的爱倾注在子女身上,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在教育方式上, 缺乏理性和正确的导向, 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 百般呵护,使孩子逐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 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从而使其在思想品格上过早地出现某种缺陷,形成一种对礼仪的抵制性。在教育内容上, 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盲目性, 急功近利。家长们主要想的是如何使孩子进重点小学、升重点中学、考入重点大学, 放松乃至放弃了孩子家庭教育中礼仪这个重要内容。

其次,学校教育的欠缺。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尚未得到彻底改造的大背景下,中小学领导与教师们主要想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不断提高升学率。由于学生课余时间基本都用在学习书本知识上, 与他人、社会缺乏必要的、充分的交往与接触,所以礼仪修养的不足难以暴露于世,自然也就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当他们步入开放的大学生活阶段,其缺乏礼仪教养而留下的隐患, 在某些不

良社会风气的诱导下, 就可能转化成为现实的失礼行为。

再次,就是社会的负面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色色“新思潮”、“新事物”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的、不文明、有失礼仪的现象无不对正处于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 表现出反社会规范行为,如违纪行为的泛化,酗酒打架屡见不鲜, 对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不以为然,等等。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青年人还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 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 这样必然会导致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

最后,也不能否认大学生也存在自身修养的不足的问题。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重视形象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形象非常关注,他们强化各种能力的培养,追求时髦得体的着装,但却没有认识到用符合礼仪要求的方式表达自己更为重要,因而放松了对礼仪的修养。有的大学生虽然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或对礼仪知识有一定的甚至较高的认识,但缺乏在实践中的规范训练和持之以恒的培养,使之成为个人的礼仪习惯,因此也时常出现失礼的言行,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案例二中的那位新毕业的大学生对一位自以为是“看门的”显出不屑一顾,当得知是“财神”的时候又显得过分亲热。其实,就是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案例一中的林然在一群冷漠、“无礼”的同学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礼仪修养,最根本的就在于他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正是礼仪的核心价值。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急需补上这人生的第一课。

案例二·衣着礼仪

一、自尊心被自己重重地伤了一回

(张小姐 26岁 杂志社记者)

说起穿衣礼仪,有一段至今让我无法忘记的尴尬经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是一种屈辱。记得我刚进杂志社不久,领导安排我去采访一位某民营企业的老总,女性。听说这是一个既能干又极有魅力的女性,对工作一丝不苟,对生活却

是极其享受,最关键的是,即使再忙,她也不会忽视身边美好的东西,尤其对时尚非常敏感,对自己的衣着及其礼仪要求极高。这样的女性,会让很多人产生兴趣,还未见到她,仅仅是介绍,我已经开始崇拜她了,所以我非常高兴能由我来做这个专访。事先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采访纲要修改了多次,内心被莫名的激动驱使着。那几天,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到了采访当天,穿什么衣服却让我犯愁。要面对这样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尤其是位时尚女性,当然不能太落伍了。

说实在的,我从来就不是个会打扮的女孩,因为工作和性格关系,平时穿衣都是怎么舒服、方便就怎么穿。时尚杂志倒也看,但也只是凑热闹而已。现在,还真不知道应该穿什么衣服才能让我在这样一位女性面前显得更时尚些。终于在杂志上看到女孩穿吊带装,那清纯可人的形象打动了我,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模仿起来。那天采访,我穿了一件紧身小可爱,热裤(虽然我的腿看起来有点粗壮),打了个在家乡极其流行的发髻,兴冲冲地直奔采访目的地。当我站在该公司前台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时,我明显看到了前台小姐那不屑的眼神。我再三说明身份,并拿出工作证来,她才勉强地带我进了老总的办公室。

眼前的这位女性,高挑的身材,优雅的举止,得体的穿着,让我怎么看怎么舒服。虽然我不是很精通衣着,但在这样的场合,面对这样的对象,我突然感觉自己的穿着就像个小丑,来时的兴奋和自信全没了。还好,因为采访纲要准备还算充分,整个采访过程还比较顺利。结束前,我问她,日常生活中,她是如何理解和诠释时尚、品位和魅力的。她告诉我,女人的品位和魅力是来自内心,没有内涵的女人,是散发不出个人魅力,也无法突显品位的。而时尚不等同于名牌、昂贵和时髦,那是一种适合与得体。说完这话,她微笑地看着我。此时我的眼睛看到的只有眼前自己那两条粗壮的双腿,心里纳闷:这腿为什么会长得如此结实,做热裤的老板一定很赚钱,因为太省布料了??我感觉自己无法正视她,采访一结束,我逃似地奔离了她的办公室。

二、维护好个人形象

郑伟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总经理。有一次,他获悉有一家著名的德国企业的董事长正在本市进行访问,并有寻求合作伙伴的意向。他于是想尽办法,请有关部门为双方牵线搭桥。

让郑总经理欣喜若狂的是,对方也有兴趣同他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且希望尽

篇三:礼仪案例分析

旅游礼宾礼仪案例分析

第一章 绪论

案例1:一毛钱,还想买态度?

据《春城晚报》1992年 1月 9日载文:在某地一辆公共汽车上曾发生了 一起乘客于乘务员之间的争吵。乘务员:“往里走,塞在门口为哪样?”乘客:“同志,态度好一点嘛!”乘务员:“态度?态度几文一斤?!”乘客:“刚才我不是跟你说了嘛,我到前一站就下车。”乘务员:“我不也在跟你说吗,你一毛钱,想要买什么态度?”

分析: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有 “礼仪之邦”的美称。在现实生活中,新中国也一直倡导文明礼貌十字用语,这既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也是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作为服务性行业 “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则是对客服务的基本态度。

本案例中乘务员居然还把态度跟钱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对乘客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也贬低了自己,以钱来决定对客态度的服务人员,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

案例2:她为什么受到冷遇?

张女士是位上午工作者,由于业务成绩出色,随团到中东地区某国考察。抵达目的地后,受到东道主的热情接待,并举行宴会招待。席间,为表示敬意,主人向每位客人一一递上一杯当地特产饮料。轮到张女士接饮料时,一向习惯于“左撇子”的张女士不假思索,便伸出左手去接,主人见情景脸色骤变,不但没有将饮料递到张女士的手中,而且非常生气地将饮料重重地放在餐桌上,并不在理睬张女士,这是为什么?

分析:

《礼记》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二问讳”。作为从事多年商务工作的张女士,理应对中东地区的 忌讳习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她却忽略了 这一点。中东地区是伊斯兰教教徒最为集中的地区,不少国家还把该教定为国教。按伊斯兰教教规习俗,左手是拿不干净东西的,故在人际交往中,忌用左手递接物品。当东道主用右手递送饮料时,张女士应用右手接取,但她仍然按国内养成的习惯用左手去接,这是犯了中东地区不用左手的忌讳,而且是对主人的极大侮辱,难怪东道主满脸怒容,不再理睬她了。

案例3:一口痰“吐掉”一项合作

《文汇报》曾有一篇报道,题目是《一口痰“吐掉”一项合作》。说某医疗器械厂与外商达成了引进“大输液管”生产线的协议,第二天就要签字了。可当这个厂的厂长陪同外商参观车间的时候,习惯性地向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去擦。这一幕让外商彻夜难眠,他让翻译给那位厂长送去一封信:“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要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皮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一项已基本谈成的项目,久这样被“吐”掉了。

分析:

一个人的举止风度不仅仅代表自己的形象,体现自己的教养,在一定的场合,个人的行为代表组织行为,个人形象代表组织形象。所以,必须养成良好习惯,提高个人修养,从小处做好,商机才不会溜走。

第二章 一般的社交礼仪

案例1:“女士优先”应如何体现?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迎宾员小贺,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新制服,第一次独立地走上了迎宾员的岗位。一辆白色高级轿车向饭店驶来,司机熟练而准确地将车停靠在饭店豪华大转门的雨棚下。小贺看到后排坐着两位男士,前排副驾驶座上坐着一位身材较高的外国女宾。小贺一步上前,以优雅姿态和 职业性动作,先为后排客人打开车门,做好护顶姿势,并目视客人,礼貌亲切地问候,动作麻利而规范、一气呵成。

关好车门后,小贺迅速走向前门,准备以同样的礼仪迎接那位女宾下车,但那位女宾满脸不悦,使小贺茫然不知所措。

通常后排座为上座,一般凡有身份者皆此就座。优先为重要客人提供服务是饭店服务程序的常规,这位女宾为什么不悦?小贺错在哪里?

分析:

尊重妇女是一种社会公德。在西方国家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女士优先”。在社交场合或公共场所,男子应经常为女士着想,照顾、帮助女士。诸如:人们在上车时,总要让妇女先行;下车时,则要为妇女先打开车门,进出大门时,主动帮助她们开门、关门等。西方人有一种形象的说法:“除女士的小手提包外,男士可帮助女士做任何事情。”

迎宾员小贺未能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先打开女宾的车门,致使那位外国女宾不悦。

第三章 仪表礼仪

案例1:背后的鞠躬

日本人讲礼貌,行鞠躬礼是司空见惯的,可是我国某留学生在日本期间看到的一次如本人鞠躬礼却在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一天,这位留学生来到了 日航大阪饭店的前厅。那时,正是日本国内旅游旺季,大厅里宾客进进出处,络绎不绝。一位手提皮箱的 客人走进大厅,行李员立即微笑地迎上前去,鞠躬问候,并 跟在客人身后文客人是否要帮助提皮箱。这位客人也许有急事吧,嘴里说了声:“不用,谢谢。”头也没回径直朝电梯走去,那位行李员朝着那匆匆离去的背影深深地鞠了一躬,嘴里还不断地说:“欢迎,欢迎!”这位留学生看到这情景困惑不解,便问身旁的 日本经理:“当面给客人鞠躬是为了礼貌服务,可那位行李员朝客人的后背深鞠躬又是为什么呢?”“既是为了这位客人,也是为了其他客人。”经理说,“如果此时那位客人突然回头,他会对我们的热情欢迎留下印象。同时,这也是给大堂里的其他客人看的,他们会想,当我转过身去,饭店的员工肯定对我一样礼貌。”

分析:

这个例子可以使我们对日本人的鞠躬礼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面鞠躬热情问候为了礼貌服务;背后鞠躬虔诚备至为了树立良好的形象。这说明,在这些日本饭店,服务人员有着明确的公关意识。鞠躬也是公关,这对树立饭店良好形象,赢得宾客对饭店的好感,进而争取更多的客源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日本饭店,极少收到客人投诉,这并不是饭店的一切都天衣无缝,无懈可击,而是由饭店细致周到的礼貌服务使客人的享受需求和自尊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那么即使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也不会大动肝火了。客人消费心理告诉我们,进酒店的客人通常把尊重看得比金钱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讲究礼节礼貌,使客人感到他在酒店里受到尊重的。

第四章 服饰礼仪

案例1:“雾水”风波

一外商考察团来某企业考察投资事宜,企业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挑选了庆典公司的几位漂亮女模特来做接待工作,并特别指示她们身着紧身上衣,黑色的皮裙,领导说这样才显得对外商的重视。

但考察团上午见了面,还没有座谈,外商就找借口匆匆走了,工作人员被搞得一头雾水。后来通过翻译才知道,他们说通过接待人员的着装,认为这是个工作以及管理制度极不严谨的企业,完全没有合作的必要。

原来,该企业接待人员在着装上,犯了大忌。根据着装礼仪的要求,工作场合女性穿着紧、薄的服装是工作极度不严谨的表现;另外,国际公认的是,黑色的皮裙只有妓女才穿??

分析:

着装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显示着一个人的个性、身份、角色、涵养、阅历及其心理状态等多种信息。在人际交往中,着装,直接影响到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关系到对你个人形象的评价,同时也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形象。 案例2:小黄的最后面试失败了

小黄去一家外企进行最后一轮总经理助理的面试。为确保万无一失,这次她做了精心的打扮。一身前卫的衣服、时尚的手环、造型独特的戒指、亮闪闪的项链、新潮的耳坠,身上每一处都是焦点,简直是无与伦比、鹤立鸡群。况且她的对手只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学历也并不比她高,所以小黄觉得胜券在握。但结果却出乎意料,她并没有被这家外企所认可。主考官抱歉地说:“你确实很漂亮,你的服装配饰无不令我赏心悦目,可我觉得你并不适合干助理这份工作。实在很抱歉。”

分析:

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衣着和配饰,并分清场合。对于配饰,宜少不宜多,否则给人一种张扬、压抑、零乱、不稳重的感觉。

案例3:这样的“接轨”要不得

李娜读大四了。渐渐地,李娜的父母发现,孩子越来越注意打扮自己了。一两个月才回家住上两天,这两天里至少有大半天在化妆。用李娜自己的话说,现在的企业特在意员工的形象。马上就要走向社会了,可不能再像学生那么土了,得赶紧接轨,把自己包装得时尚一点,以提早为将来的求职做准备。

从此,李娜花在学习上的精力越来越少,整天忙着去做健身、美容、购物。功课越来越吃紧,倒是花费越来越大,而且全身的“行头”非名牌不用。李娜父母说,她现在脾气越来越不好,动不动就和他们顶嘴;生活费是以前的两倍多,还总怪父母“太抠”,不支持她将来的就业。

到了大四下半学期的时候,李娜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但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她的同学基本上都落实好了工作,只有她还在“等消息”。

分析:

现在就业压力很大,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必须有自己的特长。虽然用人单位在意员工的外在形象,但那也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而已。一个和父母都处不好关系、不求上进、只在意物质享受的人,很难想象,他能给主考官什么好印象;同样,也有理由怀疑他能真正为讲求团队、务实、上进的现代型企业带来什么效益。

案例4:硕士落选记

某公司要招聘一位市场部经理,一位名校硕士的简历深深吸引了老总。他有相关理论著述,而且在两家单位任过职,有一定经验。于是通知他三天后来公司面试,面试结果呢?竟然没能通过。老总后来说,那次面试是他亲自主持的。他发现那位先生有个特点,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是锁着双眉,不会微笑,显示出很沉闷的样子。他说,这种表情的人是典型的不擅做沟通工作的。而作为市场部的负责人,沟通本来就是重要的工作内容??

分析:

一个人的表情在人际交往特别是初次交往种很重要,千万不可小看。心理学家珍·登不列说:“假如顾客的眼睛往下看,脸转向一边,就表示拒绝你了;假如他的嘴唇放松,笑容自然,下颚向前,可能会考虑你的建议;假如对你的眼睛注视几秒钟,嘴角到鼻翼部位都显出轻松、热情的微笑,这项买卖就做成了。”这段话可以得出两个启示,一是如果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注意表情或神态礼仪;二是面部表情最传神表意的笑容,是决定面部表情礼仪的关键。 案例5:维护好个人形象

郑伟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总经理。有一次,他获悉有一家著名的德国企业的董事长正在本市进行访问,并有寻求合作伙伴的意向。他于是想尽办法,请有关部门为双方牵线搭桥。

让郑总经理欣喜若狂的是,对方也有兴趣同他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且希望尽快与他见面。到了双方会面的那一天,郑总经理对自己的形象刻意地进行一番修饰。他根据自己对时尚的理解,上穿夹克衫,下穿牛仔裤,头戴棒球帽,足蹬旅游鞋。无疑,他希望自己能给对方留下精明强干、时尚新潮的印象。

然而事与愿违,郑总经理自我感觉良好的这一身时髦的“行头”,却偏偏坏了他的大事。郑总经理的错误在哪里?他的德国同行对此有何评价?

分析:

根据惯例,在涉外交往中,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维护自己形象,特别是要注意自己正式场合留给初次见面的外国友人的第一形象。郑总经理与德方同行的

公共礼仪的案例分析

第一次见面属国际交往中的正式场合,应传西服或传统中山服,以示对德方的尊重。但他没有这样做,正如他的德方同行所认为的:此人着装随意,个人形象不合常规,给人的感觉是过于前卫,尚欠沉稳,与之合作之事再作他议。

第五章 谈吐礼仪

案例1:如何使用敬语

某天中午,一位下榻饭店的外宾到餐厅去用午餐。当他走出电梯时,站在梯口的一位女服务员很有礼貌地向客人点头,并且用英语说:“您好,先生!”

客人微笑地回答道:“中午好,小姐。”

当客人走进餐厅后,迎宾员讲了同样的一句话:“您好,先生!”

那位客人微笑地点了一下头,没有开口。

客人吃好午饭,顺便到饭店内的庭园走走。当走出内大门时,一位男服务员又是同样的一句话:“您好,先生!”

这时这位客人只是敷衍地略微点了一下头,已经不耐烦了。

客人重新走进内大门时,不料迎面而来的 仍然是那个男服务员,又是“您好,先生!”的声音传入客人的耳中,此时客人已生反感,默然地径直乘电梯回客房休息,谁知在电梯口仍碰见原先的那位服务员小姐,又是一声“您好,先生!” 客人到此时忍耐不住了,开口说:“难道你不能说一些其他的话同客人打招呼吗?”

分析:

在饭店,员工的培训教材有规定“你早,先生(夫人、小姐)”、“您好,先生??”等敬语例句。但本案例中服务员在短短时间内多次和同一客人照面,机械呆板地使用同一敬语,结果使客人产生反感。

“一句话逗人笑,一句话惹人跳”指的是由于语言表达技巧的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就不一样。饭店对各个工种、各个岗位、各个层次的员工所使用的语言作出基本规定是必要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论是一般的服务员、接待员,还是管理员或部门经理,往往因为使用“模式语言”欠灵活,接待客人或处理问题时,语言表达不够艺术,以致惹得客人不愉快,甚至投诉。礼貌规范服务用语标志着一家饭店的服务水平,员工们不但要会讲,而且还要会灵活运用,这也是当前国际饭店业个性服务化的趋势。二鹦鹉学舌,滥用敬语,常会受到负面效应。由此可见,每位饭店服务人员应该具备必要的语言交际能力。

案例2:如何处理客人投诉

金先生入住一家五星级酒店,头天晚上11左右曾委托总台李小姐叫醒,但李小姐未能准时叫醒客人,从而耽误了航班,引起了客人的投诉。下面是大堂安副理与金先生的一段对话:

安:金先生,您好!我是大堂副理,请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金:什么事你还不知道?我耽误了飞机,你们要赔偿我的损失。

安:您不要着急,请坐下慢慢说。

金: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换你试试。

安: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我肯定会冷静的,所以我希望您也冷静。 金:我没你修养好,你也不用教训我。我们没什么好讲的,去叫你们经理来。

安:叫经理来可以,但你对我应有起码的尊重,我是来解决问题的,可不是来受你气的。

金:你不受气,难道让我这花钱的客人受气,真是岂有此理。

安:??

大堂副理在处理客人投诉时有什么问题?

分析:

叫醒服务是饭店的服务项目,金先生因未被叫醒而耽误航班是饭店方责任,不仅投诉是正确的,甚至要求倍偿损失也在情理之中。大堂副理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首先应向金先生赔礼道歉,然后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理此事。但他没有站在同情金先生的角度,相反还含有教训客人的口吻,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第六章 仪式礼仪

案例1:她为什么不辞而别?

武汉市于日本某事缔结友好城市,在某饭店举办大型中餐宴会,邀请本市最著名的演员助兴。这位演员到达后,费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到了自己的位置。当她入座后发现与同桌的许多客人,都是接送领导和客人的司机,演员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没有同任何打招呼就悄悄离开了饭店。当时宴会的组织者并未觉察到这一点,直到宴会主持人拟邀请这位演员演唱时,才发现演员并不在现场。幸好主持人头脑灵活,临时改换其他节目,才算没有出现“冷场”。

分析:

一个大型活动的组织者,事先应精心策划,对被邀请的对象逐一分析,从门口接待到宴请的桌次和座位安排均应一一落实,分工到位。而这位中餐宴会的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