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基本内容

篇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比较系统的从十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

1、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3、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而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4、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5、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成为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国际条件,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7、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8、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实行分“三步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9、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军队是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0、祖国统一问题:在新时期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创造性构想。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了许多前人没有提出的新观点,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要求人们在新形势下,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就是逐渐搞清楚这

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要求人们依据世界的变化,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根本任务、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也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

二、简论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所谓科学性是指人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具体到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就是指它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所谓价值性是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以及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也即指客体对主体的功用性和意义性。具体到社会主义的价值性即指它不仅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亦是人类对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科学性与价值性本来是内蕴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之中的。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长期漠视人的需要和利益原则也由于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划界因此忽视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性的一面。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基于对劳动人民同情、对剥削压迫愤恨的感情基础上的价值理想而科学社会主义则完全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铁律认识基础上的科学理论——这种剥离了价值性的科学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出现失误的原因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完整的阐释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原则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高度。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包括“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重要原理。

“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经过严密的论证而得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在阐述“两个必然”的同时,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还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是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又一个全局性的论述。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两个决不会”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共同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共同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的历

史使命就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无产阶级要实现历史赋予它们的伟大使命,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无产阶级革命是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决定性手段,是推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强大动力和杠杆。无产阶级专政是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巩固无产阶级统治,最终消灭一切阶级的重要条件。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四、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人类社会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片面甚至畸形的社会形态向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不断发展和推进的漫长过程。他们认为,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共产主义社会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概括起来有以下七个方面内容:(l)未来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2)未来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

(3)未来社会是人们结成平等合作的关系有计划地为全社会进行联合劳动的社会。

(4)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即在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

(5)未来社会是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社会。

(6)未来社会将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同时,国家的政治职能也将逐步消失。

(7)未来社会由于物质关系和物质生产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也必然出现新的特点。人的思想境界极人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体力和智力都将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

篇二: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

一、什么是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1、时代背景: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世界开始了多极化格局的进程;发展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历史根据: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理论。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3、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

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提出基本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分三步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四、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第一、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种坚实的哲学思想。这就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这就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

第三、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重要论断。这就是党的十四大所概括的9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后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进一步概括的16条。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既相互区别有紧密联系,奠定了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一块块基石,构成了这个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五、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有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阶段”是历史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中国”是地域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而不是在别国的运用和发展。

六、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先搞清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涵义。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的体现,是具有先进性的实践主体对待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关系中,所呈现的精神状态和所运用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其中包括对正确部分的坚持和对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

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涵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所以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因为: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前提;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构建的基本方法论。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重大问题。 第三、还因为邓小平在新的形势下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了新的阐述。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全面阐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内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他认为,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而解放思想的目的又在于实事求是。)。

七、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意义是什么?

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论述。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这个概况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这一概括强调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

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发展途径;

第二、这一概括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第三、这一概括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明确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澄清了长期以来将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的错误认识。

八、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一、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之所以取代资本主义,就在于它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能够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都曾明确表达过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的观点。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讲,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第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必须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并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建设重新被确立为一切工作的(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邓小平理论基本内容)中心,这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恢复。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臵,真正实现“三个代表”,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九、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发展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包括两层涵义:

第一、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办一切事情,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高度概括。

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

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十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战略对策各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如果用一句最简明的话来概括,就是“社

篇三:试论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试论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心硕1班 林达义

答: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阐述了多方面的内容。其基本内容包括: 一是在发展道路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是在发展阶段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科学论断。

三是在根本任务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四是在发展动力上,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五是在建设的外部条件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六是在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七是在战略步骤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

八是在领导力量和依靠力理上,强调中共是领导核心,依靠力理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依靠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依靠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九是在统一问题上,提“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推进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二、邓小平理论提出的意义

(一)它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之探索达到成熟的标志。“理论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十五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关于经济建设为中心,关于“三个有利于”,关于生产力标准,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科教兴国等一系列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正确道路,标志着中共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达到了成熟,趋向于完善,开始了平稳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二)它是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上成长道路上达到成熟的标志。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全党同志在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率领下,执行和发展三中全会路线,排除诸多干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作为这一历史总结的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光荣标志。

(三)邓小平理论初步结束了“左”的思想路线对我党事业的干扰和侵害。邓小平理论以它的求实精神和实践品格,以它洞察历史规律,对现实的巨大指导作用,基本上结束了

“左”的思想路线在全局意义上对我党事业的干扰和侵害。邓小平理论关于反左的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所发挥的巨大而持久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也只有邓小平由于其伟大的历史功勋,崇高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人生经历,至高的权威影响,才能以其实践和理论在反左斗争中发挥这样的作用。

(四)邓小平理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彻底否定了唯上唯书唯形式主义而不唯实的学风。邓小平理论以自己从实际出发,服务现实;重实践、求实效;说实话、办实事;不搞花架子,不摆大架子,不弄虚架子;摈弃假话、空话、大话,不说客话、套话、虚话的风格、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彻底否定了唯上唯书的学风,开创了求真务实的一代新学风。

(五)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国际共运的新时代。邓小平通过对国际共运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反思,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明确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指出:“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由此,“任何国家的革命

道路问题,都要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别国的人对情况不熟悉,指手划脚,是要犯错误的”由于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中国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对国际共运采取了这样的态度和立场,这种带头作用、示范作用,为国际共运空前低潮之后的大恢复、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际共运必将出现百花齐放、各呈异彩、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新局面。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实践社会主义”的国际共运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