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牌坊导游词

篇一:珠海梅溪牌坊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王,今天将由我带大家游玩珠海梅溪牌坊。大家知道是用来干嘛的吗???对了,牌坊是封建社会为了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比如古时的女子贞洁牌坊,今天我们要参观的就是光绪帝表彰陈芳乐善好施的善举所建的梅溪牌坊。梅溪牌坊景区以清末时期驻夏威夷第一领事、华侨百万富翁陈芳先生的故居、陈家花园、清朝光绪帝赐建的梅溪牌坊、陈家墓园为主体,以“陈家家史”、“中国牌匾精品展”、“珠海名人蜡像馆”、“川剧变脸”等为展览及表演内容。

现在大家所看到牌坊上写着的“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横匾,是由光绪皇帝亲题的。在1885到1886年间,珠海一带受到特大洪水的侵袭,民不聊生。陈芳得知情况,虽然人在夏威夷,但情系祖国和家乡,不但自己捐了三千两,还发动其他华侨积极救援祖国灾民。光绪帝听到此消息,为爱国之情所感动,赐建了这座牌坊。梅溪牌坊是用花岗岩建造的,中西合璧的艺术造型,精美的雕刻和结构,是建筑中的艺术珍品,大家多拍几张照片吧!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陈芳故居,大家请看这两株树,是在1890年陈芳从夏威夷带回来在中的,右边的是白玉兰,因被台风吹到而靠在碉楼上,左边是有名的九里香,开白花、结红色果实。 大家跟我一起往里面走吧!大家发现没有,走进这个房子,屋内屋外,屋上屋下,无处不雕花,无处不刻花,有花门、花窗、花玻璃、花墙壁?对了,这座建筑就是花厅,这是花厅名字的由来、也是其特色之处。花厅由前厅、过廊、后厅、家庭舞厅、后花园等几部分组成。前厅是当年陈芳合家聚会、接待客人、招呼朋友、商谈生意的地方,后厅为陈芳及夫人的卧室。。在抗战时期,花厅被日军做为后方医院,记录了一段悲壮的历史。

有没有人平时喜欢跳舞的啊???原来这么多人喜欢啊,其实我们现在站的地方以前就是陈芳家庭舞厅,舞厅的建筑风格是中西结合,上面采用了罗马式的拱门,下面的长形坐廊又是用中国花瓶作支柱,地上是光滑的大理石板。据资料记载,每当周末,澳门的达官贵人和商界朋友就会沿着石板路来到陈芳家,参加舞会,整个舞厅传出阵阵夏威夷的音乐和中国古典的乡村音乐,整个陈家大院热闹非凡。舞厅旁边是一个小花圃,这是舞间休息时客人谈话、休闲、饮茶、饮酒的场所。

我们知道广东开平的碉楼很出名,我们梅溪牌坊也有三座,我们现在见到的就是故居这的三号碉楼——保卫楼,一号碉楼就是那座刻有"守望楼"三个字的碉楼,今天我们就看下二号碉楼,因为它与其它碉楼相比,很特别。人们在碉楼下无法上到二楼,只能从里屋的过道才能进入,就是说如果敌人要攻碉楼,必须要先攻下外面保安楼才有机会进入碉楼,而要攻下保安楼,又必须经过碉楼。可见

当时设计修建这个碉楼的精巧。据考证像这样的碉楼在珠江三角洲比如江门、台门、新会等地都很多,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当时珠江三角洲的社会状况比较差,这也是清朝末期,由于政府的腐败没落,所以各地豪强四起政府各级部门对维护社会治安的无能为力。

来到梅溪我们也去拜一下神吧,这是梅溪大庙,它是村民供奉佛祖、为村民做法事的地方,看到门口这一副精美的石刻对联“声灵昭适骏,福祉荷庞鸿”,我们也应改知道了,现大庙被辟为中国牌坊精品展展区,展览集中了中国的牌坊精品模型,这边的是晋祠的“对越”牌坊、那边是安徽的忠孝节义牌坊、左边的是北京的前门牌坊、佛山祖庙牌坊,大家自己参观下,20分钟后我们在外面集和。

这么快天就要黑了,各位游客,今天珠海梅溪牌坊的游览到此结束,希望今天大家都是愉悦的,如果有做的不好之处,还请各位原谅啊,谢谢大家!

王亮

篇二:梅溪牌坊

梅溪石牌坊坐落"陈芳花园"旧址,位于广东珠海市前山镇梅溪村,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和十七年(1891年)。现存3座,是光绪帝为表彰清朝驻夏威夷领事陈芳及其父母等人造福桑梓而赐建的。1987年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广东省列为省级文物单位,1992年做过修缮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溪牌坊用花岗岩制造,中西合璧的艺术造型,恰到好处的力学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装饰。中国牌坊艺术展馆更是汇聚了中国现存的牌坊精品模型。据珠海市常委、宣传部长黄晓东介绍,这是珠海“海派历史文化”的缩影。

中文名

梅溪牌坊

建筑地点

广东珠海市前山镇梅溪村

建筑年代

光绪十二年(1886)和十七年(1891)

文物级别

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人物介绍

? 商界王子

? 陈芳故居

? 花园墓园

2牌坊介绍

3建筑特色

4旅游观光

? 保护修整

? 旅游价值

? 旅游交通

人物介绍编辑

商界王子

游览梅溪牌坊旅游区,必须先了解陈芳其人。陈芳,字国芬,珠海梅溪村人,生于是1825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离家到香港、澳门等地学习经商,1849年,24岁的陈芳随伯父到檀香山经商,从商店学徒开始,后自立门户,经营甘蔗种植和制糖业,而成为华侨第一位百万富翁,被誉为"商界王子"。1857年娶夏威夷国王义妹朱丽亚为妻,被选举担任夏威夷国会议员,1881年被清政府光绪皇帝钦命为中国驻夏威夷第一任领事,官居二品。1890年陈芳返回故乡,落叶归根,晚年热心于家乡公益事业,1906年逝世于澳门,葬于故乡梅溪村。 陈芳故居建于1891年至1896年,包括1座陈公祠,3座大屋,一座洋楼和一座花厅,建筑面积2495平方米,占地面积5742平方米,结合了西方文化及中国建筑传统,整座建筑雕梁画栋,具有突出岭南风格。此外,门前,屋巷铺设石板,青砖,种有白玉兰、九里香等百年以上珍贵花木,周围筑砖墙,东西两角设置哨楼,组成陈氏家庭庄园工匠建筑群。 陈芳故居

陈芳故居包括一座陈公祠、二座大屋、一座洋房、一座花厅及梅溪大庙和祠堂,建筑面积2495平方米,

陈芳故居(13张)

门前、屋巷铺设石板、砖地,种有芒果、树菠萝、白玉兰、九里香等花木,周围筑砖墙,东西两角设置哨楼,组成陈氏家族庄园式建筑,故居总占地面积5742平方米。整座建筑做工精细,每座屋宇都用麻石砌成墙基,石阶拱门,四壁圆拱形门窗饰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灰雕、

砖雕,屋内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其中尤以花厅最富有特色。

花园墓园 陈芳花园及墓园在陈芳故居前,东西长

300米,南北宽240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地面现存“胜

地佳城”碑刻、陈芳家族墓地、六角亭、石桥、莲池、石板路,种有桄榔树、凤凰树、紫荆树和花卉。

牌坊介绍编辑

珠海“梅溪牌坊”被视为中国第一牌坊,该文物群已经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溪牌坊用花岗岩制造,中西合璧的艺术造型,恰到好处的力学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装饰。中国牌坊艺术展馆更是汇聚了中国现存的牌坊精品模型。据珠海市常委、宣传部长黄晓东介绍,这是珠海“海派历史文化”的缩影。

黄晓东称,珠海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涌现出众多闻名中外的英才。中华民国第一位内

阁总理唐绍仪,首任清朝政府驻檀香山总领事陈芳,华南地区第一位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者杨匏安,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委员长林伟民,省港大罢工领导人苏兆征,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我国第一位世界冠军、第

25届世乒赛男单冠军容国团,我国第一位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容闳,画家、诗人、文学家苏曼殊,著

名的人民版画家古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唐廷枢,上海第一家医院(仁济医院)创办人徐润等许多近现代名人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

珠海历史古迹丰富,拥有距今30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高栏岛宝镜湾摩崖石刻画、光绪皇帝赐首任清朝政府驻檀香山总领事陈芳的古建筑物梅溪牌坊和唐绍仪在清宣统1年至民国4年建造的唐家共乐园。

建筑特色编辑 牌坊以纯花岗岩作材料,榫卯结构,庑殿顶,石斗拱,石阑额,石柱下置角柱石、须弥座,脊上立鸱吻、鳌鱼和火焰宝珠,雕刻花卉、瓜果、人物、瑞兽、暗八仙,镌刻“圣旨”、“急公好义”等字。其中西合璧的艺术造型、恰到好处的建筑力学应用,气势雄伟,乃广东石建筑中的珍品。它与梅溪村落、凉亭、古庙、陈芳故居、

“胜地佳城”、西洋式花园墓地以及槟榔树、小桥流水等自然景色交相辉映,展现出古朴的侨乡风情。

珠海梅溪牌坊旅游区占地12万平方米,位于前山上冲梅溪村。整个景区主要包括:梅溪牌坊广场区、陈芳故居区、陈家花园及墓园区和旅游服务中心。

梅溪牌坊是集西方的装饰风格和传统的中国建筑结构为一体,中西合璧、浑然天成,是华南地区罕见的珍贵古建筑。用料方面,是以纯花岗岩为原材料,采用了榫卯构造,并

梅溪牌坊导游词

镌刻“圣旨”、“急公好义”等文字。牌坊的檐下置石斗拱、石鼓、石栏额、须弥座,凿雕有精美的瑞兽、花果、人物、书法和八仙图案等装饰。它与梅溪的村落、凉亭、古庙、陈芳故居、“胜地佳城”、西洋式花园墓地以及桄榔树、小桥流水等自然景色相映生辉,融为一体,展

现出古朴的侨乡风情。

南边一座“乐善好施”坊,高12米,面阔12.2米,进深4.6米,双庑,8柱3间3牌楼,左右悬“承恩”、“受祉”石匾,中间悬“圣旨”和“乐善好施

梅溪牌坊的特色建筑(20张)

”石匾。在“乐善好施”石匾上,落款刻:“光绪十七年六月二十日奉钦加二品顶戴加二级花翎候选道前领事官臣陈国芬遵为先父母诰赠荣禄大夫陈仁昌诰赠一品夫人陈曾氏敬建”;北边还有一座“乐善好施”坊,与“急公好义”坊并列,高10.1米,面阔9.4米,进深4.6米,单庑,4柱3间3牌坊,左右悬“惠泽”、“仁阶”石匾,中间悬“圣旨”、“乐善好施”石匾。在“乐善好施”石匾上落款刻:“光绪十七年六月二十日奉钦加同知府臣陈乐宾承为先父光禄市寺署正诰赠奉政大夫陈应芝诰封五品太宜人母陈吴氏敬建”。在这座石牌坊的南端,本应还有一座牌坊,三座牌坊成一字排列,但却因在“文革”中被破坏,据史料记载,被破坏的这座牌坊应是陈芳在1878年为“丁戊奇荒”捐款5000美金,当时折合7000两白银,根据当时朝廷的规定,下令修建的牌坊。而据载,这座被毁的牌坊应与“乐善好施”牌坊外形类似。

石牌坊以其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和精美的雕刻工艺,成为石建筑中的精品,并在1987年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广东省列为省级文物单位,1992年做过修缮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观光编辑

保护修整

在此基础上,依据规划及“整旧如旧、补新以新”的原则对梅溪牌坊、陈芳故居、陈氏墓园进行重点整修。同时注重功能的二次开发,深入发掘故居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民俗活动内涵。同时在保护原建筑的基础上,对旧建筑的内部空间重新利用,在旧建筑内作展馆,在梅溪大庙和祠堂内做“中国牌坊精品展览馆”,在陈席儒宅内做“陈芳家史展”,在陈公祠内做“珠海名人蜡像馆”,使得游客在欣赏精美的中国岭南古建筑的同时,对中国的牌坊

篇三:3 梅州导游词

梅州导游词

综合篇

一、概述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现辖梅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约500万人,其中客家人占97%以上,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有潮汕人和极少数畲族等少数民族外,其它都是 “纯客住县”。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 梅州旧称嘉应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乡土气息浓郁的客家历史文化、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梅州又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 梅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快,以青山绿水、客家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主要旅游景区(点)有雁南飞、雁鸣湖、汤湖热矿泥山庄、千江温泉等旅游度假区,有阴那山、五指石、七目嶂、合水湖、龙鲸河等自然山水景观,有叶剑英故居和纪念馆、人境庐、丘逢甲故居等名人故居,有南华又庐、仁厚温公祠、花萼楼等客家民居,还有灵光寺、神光寺、千佛塔、万福寺等宗教胜地。

梅州物产丰富,有水果、名茶、名烟、酒类、梅菜、牛肉干等各种客家特产,此外还有陶瓷、竹编、木雕、石雕等传统工艺。

客家菜是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用山区的物产为主要原料,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味,具有咸、香、肥的特色,以砂锅菜见长,特色名菜有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肉丸等。

二、地理环境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6℃—21.4℃。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由于土壤肥

沃,阳光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梅州一年四季树木常绿,鲜花常开,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梅州地势北高南低,岭谷相间。 山体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从西北向东南排列,主要山脉有:西北部为项山甄山脉,它是武夷山脉的延伸部分,主峰项山甄(平远与寻乌交界处),海拔1530米,为梅州第二高峰,七目嶂(五华与河源交界处),海拔1318米,为五华最高峰、梅州第三高峰;中间是阴那山山脉和莲花山脉,它东起大埔,西至五华,绵延300多公里,其中高逾千米的山峰共19座,其中铜鼓嶂(丰顺与大埔交界处),海拔1560米,是梅州最高峰。阴那山海拔1298米,为梅县最高峰,梅州第四高峰;东南部为凤凰山脉,它沿大埔、饶平、丰顺、潮州等交界处延伸,主要山峰有西岩山(大埔),海拔1235米,释迦岽(丰顺),海拔1283米。山脉中夹着兴宁盆地、梅县盆地、蕉城—新埔盆地、汤坑盆地、水寨盆地、石正盆地、大柘盆地等,这些盆地是梅州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聚居地。

梅州水资源丰富,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条,其中主要河流有韩江、梅江和汀江。梅江是梅州的母亲河,其起源于陆丰与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岽,沿莲花山脉北麓,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五华(至水寨段称琴江)、兴宁、梅县、梅江区,在大埔的三河坝与梅潭河、汀江交汇,流入韩江,再经潮汕平原后归入浩瀚南海。梅江从发源地到三河坝全长307公里,流域面积达139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五华的周江河、五华河,兴宁的宁江河,梅县的程江河、石窟河、松源河等。此外,梅州还有众多的水库,为梅州的农业灌溉、饮用水源、防洪防涝、发电和山水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历史渊源

1、梅州建制及其变迁

梅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994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南朝齐(公元479-502年)设程乡县开始,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五代十国南汉乾和3年(公元945),升程乡县为敬州,北宋开宝4年(公元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后经多次变更建制,在清雍正11年(公元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加上

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民国3年(公元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后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7月从汕头专区分出设立梅县专区,1970年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撤销梅县地区改建为梅州市。

2、客家人大迁徙

客家先民经历了五次大迁徙的历程,完成了从中原向南方迁徙和从闽粤赣向外迁移的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客家民系,其迁徙大概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次迁徙 东晋怀帝永嘉5年(公元311年),由于西北方蛮族入侵中原,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东晋统治者被迫将国都从洛阳迁到南京,中原地区的许多官员、平民也随之南迁。这些人多数暂居在江西鄱阳湖周围,有的到了安徽、福建,有一些还到了广东的大埔县。这些中原汉人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新来者的户籍便称为“客”。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12年)特别下诏,正式肯定这种附设客籍的作法,称之为“给客制度”。客家人最早的祖先,就是来自东晋时代南下避难的那批中原人。

第二次迁徙 唐代末年,因黄巢起义(公元874-907),第一次南迁至江西、安徽等地区的客家先民,倍受战乱蹂躏,客户居民不得不再向南迁移至皖南、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其集中聚居地是福建宁化石壁一带。

第三次迁徙 北宋末、南宋初(公元12世纪初),因金人、元人相继大举入侵中原,宋高宗南渡,又引发了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避难的浪潮。而客户居民,不少人都参加了抵抗元兵的战斗。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僻的粤东、粤北地区。

第四次迁徙 清代初年,客家人的祖先前三次大迁徙都是为了避难求生,被迫离乡背井客居他乡。这时生活已较安定,家族都经过了数代的繁衍,人口增加很多。在偏僻的山村,人多地少,难以为生,必须向外发展。清康熙年间,定了“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鼓励客家人向外迁移,形成了客家人赣闽粤客家地区向四川、湖南、广西、台湾等地迁移的热潮。

第五次迁徙 清末,客家人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迁徙到广东南方山区、海南岛等地居住,不

少人向海外移民(过番)。因而形成了客家人遍布全国很多地区和南洋一带的新局面。

今天,客家人分布的地域已很广,在大陆有5512.8万人,台湾460万人,香港125万人,澳门10万人。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海南、台湾等18省(区)都有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在粤东、粤北、闽西南、赣东南和台湾一带。在国外侨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毛里求斯、印度、美国、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300多万人。

四、著名的“三乡”

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称。

1、文化之乡

梅州,是我国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汇点,是宋以来客家人的集散中心,也是目前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由于梅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客家人多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使梅州成为具有典型客家特色的文化区域。梅州文化的兴盛发轫于宋代,各地办起了许多“社学”、“文学”、“书院”迄今用逾千载,兴学之风不衰。至清代中期,文化教育事业已相当发达。乾隆、嘉庆年间,科第中试为全省之冠,故有“五科五解”的美称。乾隆15年(公元1750年),王之正任嘉应州官时,特置“人文秀区”牌坊立于衙前大街,以志梅州文化之盛。清代状元吴鸿在广东省督学时,赞誉梅州“人文为岭南冠”。此时涌现出不少知名学者,如宋湘、黄遵宪、丘逢甲、胡曦、丁日昌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州之所以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之乡”,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环境背景。从历史上看,客家人的祖先来自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中有许多是“衣冠世家、书香门第”,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从地理环境上看,梅州地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谋生艰难,文化知识便成为客家人生存竞争的主要手段。所以,即使再穷再苦的人家,都会不惜一切,那怕是卖田卖屋都要供子女上学读书,读书已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客家地区传唱着这样一首童谣:“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在梅州,从政府到百姓,都非

常重视教育,大家可以发现,不论在城镇还是乡村,学校的校舍相对其他建筑物都是比较好的。梅州的读书人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名的。

梅州城 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梅州城坐落在梅江河谷平原上,是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梅州”得名皆因当时本地有梅溪(梅江),两岸多梅花之故。城市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37万,以梅江为界,分江北、江南两城区。“一江两岸”建设集防洪、交通、观光、休闲于一体,颇具特色。城区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绿中城、城中水”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花园式现代化中等城市。梅州城是千年古城,名胜古迹众多,客家风情浓郁,虽经历代沧桑湮没,现仍存或重修的有八角亭、孔子庙、千佛塔、状元桥、吕帝庙、安定书室、嘉应古桥、曾井等众多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嘉应学院 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由原嘉应大学和嘉应教育学院合并而成,有着91年的办学历史。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学院校本部校园占地面积1188亩,校舍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学院有教职工1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5人。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000多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有4个二级学院、17个系、4个教学部,36个本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八大门类。学院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4%以上。学院具有鲜明的侨乡和客家文化特色,自办学以来,一直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至目前为止,海内外乡贤为学院共捐资6000多万元。学院还与国内外许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均有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校作访问学者,研究客家文化和讲学。学院从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有来自美国、日本、阿根廷、泰国、印尼等国的学生来校学习。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华侨之乡

梅州是广东省的重点侨乡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目前梅州旅外侨胞达336万人,约占全国侨胞总数的1/10,相当于梅州现有人口500万的69%。其中,梅县、梅江区、大埔、蕉岭、丰顺等华侨较多,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梅州华侨当年何以背井离乡、别妻离子、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去谋生呢?其